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书籍 内容概要

历史书籍 内容概要

历史书籍  内容概要
历史书籍  内容概要

历史书籍内容概要

1.《吕著中国通史》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

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2.《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是苏秉琦在其生命的最后时段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由三联书店出版。除《开头的话》、《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年表》及《苏秉琦论著目录》等外,讨论的主题有如下七节:

《两个怪圈》、《学读“天书”》、《解悟和顿悟》、《“条块”说》、《满天星斗》、《三部曲与三模式》和《双接轨》。苏秉琦教授说,这部著作讲的仅是他“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的过程中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但读者从书中更能见到他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颇为周详的论述。

3.孟森《明史讲义》

《明史讲义》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

4.孟森《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虽为残稿,但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史实详尽,论析缜密,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之作。

5.《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学术含量很高的著作,作为史书,她却不像一般的历史学著作那样需要读者正襟危坐来诵读她的。正文部分很薄,只92页,读来相当轻松,不费精力,但是却能启发你的很多思考,关于民族命运,关于社会进步。概括地说,就是好看耐读、通俗易懂。

本书时段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作者在书中阐述本书的目的“是以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经验教训来为当时的抗日建国谋出路”,这也是史学著作“以史资治”的功能。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四章,第一章讲外患,第二章讲内忧,这二章是大背景,第三章讲自强运动,第四章主要讲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三个救国方案,三四两章是主旨。“总体上看,这本著作是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表现了寻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

6.《元朝史》韩儒林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元朝断代史,具体有十一章内容,包括蒙古国家的建立、蒙古国的统治、元朝的建立、元代的社会经济、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元代的边疆各族等方面。

元朝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政府使用三种语言文字。蒙古语是所谓“国语”;汉人、南人使用汉文。色目号称三十一种,其中以回回的文化为最高,回回商人在朝内拥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元朝许多重要机关都设有回回译史、令史、掾史等官职。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除蒙古国子学、国子监、汉文国子学、国子监外,还有回回国子学、国子监,讲授亦思替非文字(即回回文),来造就这方面的人才。当时回教世界通行的语言是波斯语,于是波斯文也就与蒙文、汉文并列,成为元朝官方使用的文字。

元朝,大批回回人人居中国,伊斯兰教亦随之广泛传播于中国各地。因之元朝不仅三种文字并用,喇嘛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三种文化亦并存。此外,元朝皇帝把各种宗教视为手的五指,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以也里可温(景教、天主教)、*忽(犹太教)也都有一席之地,成为这个时期文化的组成部分。

7.《史记新证》陈直

运用考古资料对《史记》加以解释。全书取材宏富,举凡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秦汉石刻、竹简以及权量、铜器、陶器诸铭文,无不网罗;考证精到,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是考古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典范。此书至今仍被视为《史记》研究的基本参考书。

8.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有书目介始,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随唐卷、明代卷、晚请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卷。

9.林剑鸣《秦汉史》

《秦汉史》是记述和研究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断代史。这个时期的断限,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包括秦(前221年至前206年)、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25年至220年)三个朝代,和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公元8年至24年),共440年的历史。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的代表作。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面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10.钱穆《国史大纲》(未读完)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於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備,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变作根据之借镜。

中国古代音乐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教案)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 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 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能发出七声音阶。现存河 南博物院一楼展厅,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射”指射箭; “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 “数”指算术。 “乐”是居第二位的。孔子本人经常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 来成就一个人。 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他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印入人心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心是非常神速的。 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先秦讲起。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民俗风情等。 一、先秦音乐(远古至春秋战国)乐舞与鼓、磬等打击乐器的出现是与远古先民祭祀及狩猎、耕种等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随着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笙、琴等。 本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性是"钟鼓"乐队。它是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它的音乐审美特征,也成为本时期音乐审美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以中和为目的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远古交响乐的钟声―― 曾侯乙墓震惊天下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水经注》、《禹贡》、《黄帝内经》 廿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小说:《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儒林外史》、《菜根谭》、《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历史书的读后感

历史书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书的读后感(一) 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读历史书的读后感。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

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书的读后感(二)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NO.1帝企鹅日记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影片所展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发人深省 NO.2迁徙的鸟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NO.3南京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侵占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二十万人成为冷血日军刀下亡魂,数以万计的妇女被强暴凌辱。影片采访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幸存的中国人,以及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收集了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种种暴行,客观地告诉世界:历史不容隐瞒和更改,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NO.4高三

中国古代书籍的“ 第一部”

中国古代书籍的“ 第一部”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汉·许慎) 《尔雅》———第一部词典。(汉)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 《南方草本状》———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书。(秦汉)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 《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 《史通》———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 《通典》———第一部古代制度史。(唐·杜佑) 《孙子》———第一部兵书。(春秋·孙武)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搜神记》———第一部神话小说。(唐·干宝) 《世说新语》———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 《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衍) 《全唐诗》———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 《文心雕龙》———第一部文艺理论书。(南朝·梁·刘勰) 《闲情偶寄》———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清·李渔) 《古画品录》———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南朝·齐·谢赫)

《切韵》———第一部韵书。(隋·陆法言) 《七略》———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汉·刘歆) 《黄帝内经》———第一部中医学典籍。 《营造法式》———第一部建筑专著。(宋·李械) 《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北魏·贾思勰) 《茶经》———第一部茶叶专著。(唐·陆羽) 《天工开物》———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书。(明·宋应星) 《禹贡》———第一部地理书。(战国) 《永乐大典》———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明·解缙等)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篇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篇 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关于这两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写。 篇一:史记读后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

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篇二: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字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在史记中,我最喜欢“五帝本纪第一”。其中记载的是五帝的传说。五帝有黄帝、颛顼、尧、舜和禹。黄帝,是少典族的儿子,姓公孙,明轩

8部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自然科普纪录片长大前要看完哦

8部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自然科普纪录片,长大前要看完哦 檩子:早上看日历,发现今天是“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所以檩子选了这8部以“人与大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作为这个周五的影院推荐,都是大师级制作,美不胜收,口碑超级赞(豆瓣评分均超9.0),至于奥斯卡这种奖,更是拿得手软。不过最最最最美妙的是,竟然全部可以免费在线观看!推荐給你,周末和暑假,和孩子慢慢看。看这种自然主题纪录片,科普之外,最主要的是领略我们日常生活以外的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檩子感到,虽然我们的孩子日子过得都很紧张、很现实,但是一定要让他们经常抬起头,往远处看,往高处看,往视线以外的世界去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眼界高远、思想活跃、心胸宽广、知识丰富,反正就是我们年轻时愿意嫁、愿意娶的那种人啦:)1、蓝色星球The Blue Planet豆瓣评分:9.4,海洋生命的自然史诗一部环保主题的系列纪录片,共10集,主要讲了海洋世界的自然历史,是BBC和导演戴维·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的代表作,也是自然纪录片的里程碑式作品。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他的作品其实早已脍炙人口:当年赵忠祥大叔配音的《人与自然》就是出自他之手。片子的整个制作团队非常厉害,各种独家拍摄的珍贵画面,甚至有很多从未在镜头前出现过的求生实录。就连配

音演员也是BBC的名角儿。值得推荐的是,除了环保,整部片子有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你会发现所有的动物都是舞蹈家,那样的优雅和有韵律,让你感觉有一种召唤在指引着你。美丽和活力并没有屈服这个白色的严寒,每一个绽开的生命是那样的美丽。2、地球脉动Planet Earth豆瓣评分:9.7,被称为“空前绝后的地球礼赞”由于《蓝色星球》大获成功,导演戴维又集结了原班人马创作了这套《地球脉动》。这回玩的更大,为了追求一公里外的超清晰特写,拍摄甚至动用了美国军方发明的空中摄影机。巨大的预算,前后5年的拍摄时间,高画质的摄影,革命性的高超速摄影机,细腻的卫星画面,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极度震撼人心的力量。奔涌河流,雄壮山脉,幽深洞穴,冰雪世界,蔚蓝海洋,苍茫沙漠,奇幻丛林,浩瀚草原……每一集都是一场绝对的视觉盛宴,也被网友称赞为“空前绝后的地球礼赞”。配音演员的解说很精彩,语气和情绪拿捏得非常到位,声音也十分富有磁性。那种惊心动魄的美丽透过超清晰的镜头更加具有冲击力,尤其是那些极其少见而珍贵的画面。一旦念及这片子中几十秒的镜头可能就意味着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几百个工作人员的 全天候付出,就忍不住由衷地心生敬意。3、地球Earth豆瓣评分:9.4,气候变化与生物生存BBC拍的环保纪录片,说的是北极熊、大象和鲸鱼三个家庭的故事,特别展现了动物母亲与其新生幼儿之间的亲情,想表达环境气候变化对我们

中英文对照-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简介 Brief History of China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In ancient China, the National Unity sometimes, and sometimes separatist,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generally refers to a unified national strategy, the split means more when the Central Plains. With the territory of the emperor rule changes, the Chinese word, including its coverage varies accordingly. "China" in the name of King Wu of Zhou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greed to "central country." Passed in 3000, the Duke of the Yangcheng (today Henan Dengfeng) with Tugui measure the shadow of the sun, measured Next day noontime, Bachimen's table in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re not the shadow of the sun, we think this i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o that goes to China.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

历史书籍读后感

历史书籍读后感 历史可以惊醒后人,可以让后人学习到前人的经验。现在很多小伙伴们都比较喜欢读史书,WTT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历史书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书籍读后感 1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

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

最适合孩子看的100部BBC经典纪录片

最适合孩子看的100部BBC经典纪录片 进入电子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不看动画片、不玩游戏是不现实的。 但与其让孩子看《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没什么营养的动画片,倒不如花时间陪孩子看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高清条件下,它的画面美轮美奂,把一帧帧定格,拿出来都是一张张精彩的摄影作品。看BBC不仅能了解世界之奇,更能尽享世界之妙。 每一部都有在线视频地址链接。大家可以在百度或者各大视频网站收索、就可以点击观看了。另外需注意的是对孩子时间的把握,以及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观后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恒河》 2《活力星球》 3《地平线:超大质量黑洞》 4《百慕达三角洲之谜》 5《野性加勒比》 6《星际漫游》 7《探潜鲨鱼火山》 8《神秘的玛雅》 9《玛雅地底之谜》 10《冷血生命》 11《地球力量》 12《透视动物》 13《古代世界》 14《古代启示录》 15《艺术精选系列》 16《制造新人类》 17《消失的古文明》 18《与野人同行》 19《艺术的力量》 20《灌丛下的生命》 21《极地之旅》 22《超自然力量》 23《八十天环游地球》 24《七大海洋》 25《人类本能》 26《行星地球探索记》 27《蓝色星球》 28《世界自然奇观》 29《埃及》 30《白色星球》 31《野性南美洲》 32《地球无限》 33《二战大突击》 34《动物超感官》 35《成吉思汗》 36《寻找特洛依战争》 37《地平线》 38《与恐龙同行》 39《纳粹警示录》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史书籍 1、朝代史 (1)史前 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 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 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 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 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 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 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 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 (2)先秦史 A、文明起源 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

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 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 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 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 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 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 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 B、夏商 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 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 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 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 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 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 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 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 C、西周

中国历史基本介绍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1-3]??)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4]??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5-6]??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7-8]??(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9]??,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10]??。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 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 GAGGAGAGGAFFFFAFAF

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11-12]??。 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稱“王”[49]??。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4]??,共傳13世[50]??、17王,[51]??歷時472年,[3]??公元前1600年滅亡。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以“商”為國號[1]??,在亳(今商丘)[2]??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1]??[4-5]? GAGGAGAGGAFFFFAFAF

历史书籍读后感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5篇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寒假,我就借着这个理由,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不仅是个成语,还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故事的过程,说明了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为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还有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才逐步强大。这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现。

不仅是这个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刘备就是这样,一次去了没有找到诸葛亮,第二次去还是没有,可他的心向着国家富强,又第三次去了诸葛亮家,在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国的未来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学习上所缺少的吗?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再用一点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没有我们不能面对的学习难关,就没有在学习上的那一声声叹气。 在这个寒假,读的历史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读书的兴趣,我会继续从书籍中发现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东西。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00部BBC经典纪录片

很多妈妈告诉我,孩子天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进入电子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不看动画片、不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但与其让孩子看《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没什么营养的动画片,倒不如花时间陪孩子看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高清条件下,它的画面美轮美奂,把一帧帧定格,拿出来都是一张张精彩的摄影作品。看BBC不仅能了解世界之奇,更能尽享世界之妙: 1《恒河》 2《活力星球》 3《地平线:超大质量黑洞》4《百慕达三角洲之谜》 5《野性加勒比》 6《星际漫游》 7《探潜鲨鱼火山》 8《神秘的玛雅》 9《玛雅地底之谜》 10《冷血生命》 11《地球力量》 12《透视动物》 13《古代世界》 14《古代启示录》 15《艺术精选系列》 16《制造新人类》 17《消失的古文明》 18《与野人同行》 19《艺术的力量》 20《灌丛下的生命》 21《极地之旅》 22《超自然力量》23《八十天环游地球》24《七大海洋》 25《人类本能》 26《行星地球探索记》27《蓝色星球》 28《世界自然奇观》29《埃及》 30《白色星球》 31《野性南美洲》 32《地球无限》 33《二战大突击》 34《动物超感官》 35《成吉思汗》 36《寻找特洛依战争》37《地平线》 38《与恐龙同行》 39《纳粹警示录》 40《地球脉动》 41《数学的故事》 42《霍金的宇宙》 43《海洋奥德赛》 44《动物战场》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字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字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了书也就没有了人类的文明与智慧.自从读了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书后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惑,比如说:“三皇五帝”是哪八个皇帝?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是:伏羲、女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少皞、太皞. 这本书里有许多历史事件和许多历史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言而有信的晋文公、卖国贼秦桧、狡猾的李林甫、虚心的孔子、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稳坐钓鱼台的姜子牙、知错就改的廉颇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机智的管仲,公元前663年,北方燕国派来使者向齐国求援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一大隐患,一定要征服他.”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后发现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追踪的时候又被敌人引进了圈套.茫茫无垠的黄沙,让人人不清东南西北,大对人马怎么也走不出去.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前面带路,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就叫人挑了当地的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面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这几匹老马果然走出了迷谷,并且打败了山戎,他表现出来的镇定、机智、智慧,让我感到敬佩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字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

5.6中国历史发展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三、封建社会 (一)秦朝和汉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称始皇帝(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楚汉之争 ◆刘邦建汉(前202年,四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莽改制 ◆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 ◆汉族、汉字、汉人由汉朝而来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隋唐时期为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581年,北周杨坚夺权,建立隋(科举制;京杭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四)五代十国、宋元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辽、西夏; ◆金灭辽、北宋;南宋 ◆成吉思汗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元:灭辽、南宋 (五)明清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 (六)民国时期(191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

写中国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写中国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

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借鉴才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作为古代经济基础,正是“农业”与“商业”。古代繁荣时期,都有解决土地问题的良策,如果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打开《历史的选择》,我看到了祖国妈妈一路艰辛走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