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参考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参考答案)

衡阳市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和联想朱光潜

①有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

②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③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

④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你自主地闯进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⑤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⑥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的颜色,所以看到红色可以使人觉得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

⑦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势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他们欢喜这个调子,因为它使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欢喜那个调子,因为它唤

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钟子期何以负知音的雅名?因他听伯牙弹琴时,惊叹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茄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数不尽的例子都可以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

⑧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否认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开来讲。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要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⑨比如说,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再比如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信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⑩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会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道德家,你也许会特别欢喜《打鼓骂曹》的戏或是韩退之的《原道》;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会特别欢喜河南新出土的龟甲文或是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会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3分)

A.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它是知觉、记忆和想象发生的充要条件,时刻都在发生。

B. 作者承认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认为联想本身及其引起的快感不等于艺术美感。

C. 就广义来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因为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D. 美感的产生要求人们聚精会神于孤立绝缘的意象,如果产生联想,就会减少美感。

【解析】A 联想是知觉、记忆和想象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而且原文是“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C第8段“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不是广义的。D“如果产生联想,就会减少美感”,过于绝对。这里指的是“普通意义上的联想”会妨碍美感,而艺术是离不开联想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讲道理和摆事实相结合,第二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将联想的类型论述得清晰具体。

B.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和引用论证,并且在全文中将美感与联想进行对比来突出联想的特点。

C. 第七段钟子期和李颀的事例证明人们欣赏的是音乐唤起的联想,在音乐之美上一无所得。

D. 第九段两个例子形成类比论证,证明联想经常使人心思迁移从而使人减少美感的获得。【解析】A第二段以事实(举例)说理为主。B没有全文将美感与联想对比。对比从第8段才开始。C只是“多数人”如此。“一无所得”也太绝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由苹果想起孩子的脸蛋,属于接近联想;而由橘子洲联想到毛泽东则属于类似联想。

B. 有画家反对画中有“表意的成分”,只注意颜色、线纹和阴影,因为他们反对杂联想于美感。

C. 了解了贝多芬在耳聋后坚持创作的故事,你会觉得他的音乐特别优美,但这不是美感。

D. 假如有人看艺术作品只偏重其中的道德教训,他从作品中获得的艺术美感其实并无多少。【解析】A前者是类似联想,后者是接近联想,概念错误。其它选项从第八段以后的论述可以推出。作者的确主张美感与普通意义的联想关系不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勋章(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想到就要被人揭穿,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却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斯皮奇金让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又转头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此时和主人聊天的就应该是我了。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以一个低等文官借勋章赴宴的故事为题材,戏剧性的情节充满讽刺意味,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俗画。

B.小说细节描写是一大亮点: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充分揭示了人物性格特征和起伏跌宕的心理变化。

C. 一枚小小的勋章却让人平添了对普斯佳科夫的敬意,连赶车的见到衣服上的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也对普斯佳科夫肃然起敬。

D. 法国教员特兰勃良的勋章显然也是借来的,而且他戴的安娜三级勋章比普斯佳科夫的要高级,也因此更受主人青睐。

【解析】C原文中“依他看来”,说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虚荣心的体现。

5.契诃夫的小说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将犀利的笔触指向整个社会。请结合文章情节,完整概括小说主旨的几个层面。(6 分)

【答】(小说借一个初级教员低等文官借勋章出席商人举办的宴会的故事,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的社会风俗画卷,表达了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1)以对社会低层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讽刺贪慕虚荣、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普斯佳科夫和特兰勃良不约而同地借了不属于自己的勋章参加宴会,说明这个社会虚荣、作假成风。

(或者揭示了俄罗斯社会低层人物的卑微奴性:借勋章去攀附上流社会的趋炎附势,奴颜婢膝,骨子里奴性思想严重。)

2)以对上层社会的人物形象的来表现社会的势利眼众生相:身居高位的中尉的傲慢举止,

有钱的商人只认勋章不认人的武断态度,都揭露出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势利。

3)以勋章来暗示俄罗斯社会的等级分化严重,批判俄罗斯社会的不平等:一枚勋章拉开了

人的三六九等,荒谬而又讽刺。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两分。其中观点1分。文本落实1分。各点之间侧重点分明,不重复包含。答到三点以外的,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得分。

另:如果以“通过…情节,表现了….主旨”,也可以得分,但是概括要全面,层次要清晰,分析要到位。这种答题模式在概括多层次主旨含义时如果没有分点要点不会特别清楚,要提醒学生注意。】

6 . 斯皮奇金这个人物在文中着笔不多,却至关重要,请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案】

1)斯皮奇金这个人物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趋炎附势贪慕虚荣:正是为了参加他的宴会接近他的女儿,主人公想法设法借勋章,想要接近他所代表的上流社会,以此表现主人公的虚荣心。

2)对斯皮奇金这个人物的描写推动了人物情节:从参加宴会到自己胸前的勋章暴露再到法国教员的勋章曝光都是由斯皮奇金的言行来推动的。这个人物对情节发展至关重要。

3)这个人物折射出小说的社会环境:一个用勋章来判别人的好坏,决定自己对人的态度的势利商人,反映出社会的虚伪和不平等本质,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从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环境展示,主题表现四个角度来分析,答对其中三点分析到位即可得满分,主题可以单独设点,也可以和人物或者环境角度结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中新网8月30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当日在回应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时表示,美方对中国输出美国部分产品征收关税后,一些美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消费品价格上升,同时部分美国企业生产所需的工业中间品进口也受到了影响。他说,中国部分外贸企业也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高峰在介绍中国2018年外贸表现时说,中方有信心维持外贸稳中向好的势头,将继续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水平,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之下,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快企业转型,维护包括在华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扩大进口,更好地满足国内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材料二:中新网9月6日电

在今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对中美贸易摩擦有何应对措施这一问题,新闻发言人高峰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是部分答问摘录——

问:现在美国计划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公众的意见征询期也很快将要结束了,我们看到有超过9成的公众参与者表示反对这一举措,但是有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是将继续推进这一措施,我想请问一下商务部如何作回应?

答:一段时间以来,美方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不断出台单边措施,使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既损害了中美两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安全。如果美方不顾征求意见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反对,一意孤行,对华采取任何新的加征关税措施,

中方将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中方再次重申,任何施压措施对于中国都是无理、无效的。贸易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平等、诚信的对话和磋商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正确选择。

问:有消息指,就在本周美国可能就会对这2000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我们中方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是否已经有了具体的反制措施的清单?

答:中方已经于8月3日公布了针对自美进口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商品清单已经公布。同时,中方将密切关注加征关税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在华经营的中外资企业克服困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维护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问:中方曾表示,中美上次接触后同意继续保持接触,请问目前是否确定了近期磋商的时间、地点等安排?

答:据我了解,8月22-24日中美双方就经贸问题在华盛顿举行的副部级磋商结束后双方工作层仍在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致力于解决中美经贸问题。材料三: 2018年10月18日中新网电

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影响,高峰回应称此次美方挑起的贸易摩擦从总体上看,影响有限,风险可控。对于产品竞争力强、可替代性较小的企业可以说影响不大。

此外,就中美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关税冲击,发言人高峰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外贸出口中民营企业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比重为47.9%,美方挑起的贸易摩擦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部分外向型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许多企业都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中国各级政府也正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 分)

A.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外贸和国内相关企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影响的企业主要是外向型企业。

B.美方挑起贸易摩擦以来,美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均产生了对美国不利的变化,部分工业中间品进口也受到了影响。

C.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争取扩大进口,这是中国维持外贸稳中向好势头的积极策略。

D.从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外贸出口中民营企业的出口所占比例来看,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解析】B 只是“一些美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消费品价格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

A.中国政府多次表态要维护华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中国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也是中国用平等诚信态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体现。

B. 美国有超过9成的公众参与者表示反对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说明的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执政也是不满意的。

C.中国对于美国任何无理的施压措施都不会妥协,若美方一意孤行对华采取任何新的加征关税措施,中国将制定具体的反制措施的清单。

D. 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强、使产品无可替代,努力把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转化成机遇,才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

9.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文本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6 分)

【解析】B 九成美国民众反对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只是对贸易政策而言,不能扩大到对特朗普的执政不满意这个范围。C. 中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反制措施清单。D.原文是“产品替代性小的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不大,要求“产品无可替代”不太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

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

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

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 我性不狎/ 世因疾守/ 闲幸/ 非洁志慕声/ 岂敢以王公/ 纡轸为荣邪

B. 我性不狎世/ 因疾守闲幸/ 非洁志慕声/ 岂敢以王公/ 纡轸为荣邪

C. 我性不狎世/ 因疾守闲/ 幸非洁志慕声/ 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D. 我性不狎/ 世因疾守/ 闲幸/ 非洁志慕声/ 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解析】根据文意“性不狎世”不可断开,“以王公纡轸为荣”不可断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3分)

A.“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下层人民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

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或指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

B. “祭酒”原指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

本文中指一州的长官。

C. “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詡归乡里,“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D. “羲皇上人”,羲皇本名伏羲氏,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上人,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此处指陶潜归隐以后感觉像君王一样自由。

【解析】不可能说自己像君王一样,“羲皇上人”指的是像伏羲氏以前的上古百姓那样淳朴自

在,闲适无忧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3分)

A. 陶潜出身名门,祖上在朝为官居要职。他少年时心怀大志,知识渊博有文采,聪颖洒脱真

性情,被乡里邻居看重。

B. 陶潜曾几次因为家境窘迫不得已出来做官,但最终忍受不了以尊严来换取俸禄的生活,在

辞去彭泽令后作《归去来兮》以明心志,彻底归隐。

C辞官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陶潜没有上任。他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但同乡张野等人邀请他喝酒,他就算不认识主人,也欣然前往,尽兴而归。,

D.陶潜不仅善写诗,也通音律。每逢好友聚会他就会拿出不加装饰的琴来,抚琴而歌,表现出高雅的人生情趣。

【解析】陶潜并不通音律,所抚之琴也是没有琴弦琴徽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5分)

【答】王弘于是派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送他酒,先在半路上拦住他。陶潜见有酒之后,在野外亭中饮酒(拿过酒就喝)。【赍,送;要,拦住,拦截。引酌,饮酒。于野亭,状语后置还原。句意一分。】

(2)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5分)【答】陶潜不曾有欢喜恼怒的神色,只要有酒就喝,每一喝醉就觉得非常满足快乐。有时没有酒,也会不停地吟咏高雅的诗篇。【愠,恼怒;适,满足;融然,快乐的样子;不辍。不停止。句意一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古意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注②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 首联写思妇的身世和处境,她寂然独居空闺,哪比得上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这独居空闺的寂寞之情,兴起了全篇绵绵的愁思。

B 颈联前一句承上文征戍之意,后一句承上文忆辽阳之情。这一联写征夫音书断绝,生死难料,思妇长夜不眠,愁断人肠。

C. 本诗既有“郁金堂”“燕双栖”的正面衬托,又有"木叶”落、"秋夜长"的反面衬托,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D这首七言律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解析】“郁金堂”“燕双栖”是反衬,用华丽居室和双飞燕子衬托女主人公的孤寂。“木叶落”“秋夜长”是景物正面衬托,冷清之景衬托冷清之情。

15.本诗颔联中“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木叶“一词是否能改为“落木”,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不可以。

1)二者所描写的外在形态不同:“木叶”是飘零的树叶,但是疏朗而绵密,树上还有叶子。“落木”则是叶子几乎要落尽的形态,更为疏朗空阔。

2)二者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木叶”是冷清凄凉(凄清萧瑟)的;“落木”则更为肃杀悲凉(萧条悲凉)。

3)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木叶”更符合迢远而深情的思妇形象,用以表现女性思念丈夫的忧伤与深情更为贴切;“落木”则用于表达更为悲伤苍凉的情感。

【解析。只答不可以不给分。扣住两个意象的景境情区别作答,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即可得分。分两点作答,分别分析“木叶”和“落叶”的景境情也可以得满分。用词上不拘于答案,言之成理,贴切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描写天水相接、浑然一色之景,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动静结合的绝妙好图,素称千古绝唱。

(2)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不受任何束缚,用“(若夫)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的方式与自然化而为一,以游于无穷的时空。

(3)东晋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以“悟已往之不谏”来表达误入官场的错误不可挽回

痛悔之情,西晋的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一句,用鸦有反哺之义的典故来表达奉

养祖母到终年的愿望,从而达到拒绝官场的目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日前,一场别具一格的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这虽然是一个科技展,却毫无钢铁机械的冰冷感,倒显出十足的古典美。它就是该馆自主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不再分离。其工艺之精巧,扣合之严密,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

在“七千年前的发明”主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馆藏文物珍品——浙江余姚河姆渡木榫卯,了解榫卯的发明与起源,近距离感受它的沧桑和精巧。在“古代建筑的智慧”展区,灯火辉煌的建筑内景、随意开合的隔扇门窗、迎风摇动的檐角风铃,给人一种的视觉震撼,让人有。观众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到局部、从构架到节点,再到榫卯,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内部结构。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还可以学习拆装各种榫卯模型,组装一件小家具。

时代在发展,虽然榫卯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但人们对榫卯的研究和利用却向着更加精深的方向发展,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

17.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3分)

A. 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B. 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C. “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D. “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解析】A介词掩盖主语,句式杂糅 C 中途易辙 D 句式杂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3分)

A.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

B.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叫“榫卯”

C.榫卯是肇始于我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

D.榫卯也是中国建筑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解析】,A 根据这一段的主体一致原则,先说“榫卯”,下文再分别解释“榫”和“卯”,最准确连贯。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3分)

A. 间不容发浑然一体气韵天成观止之叹

B. 河同水密气韵天成浑然一体不虞之誉

C. 间不容发气韵天成浑然一体观止之叹

D. 河同水密浑然一体气韵天成不虞之誉

【解析】间不容发:形容两者之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或者形势危急。此处取前者形容间距极小。浑然一体,强调整体结合紧密自然;气韵天成,侧重艺术风格自然和谐;观止之叹,赞叹好到极点;不虞之誉,没有预料的赞誉。

20. 下面是某大学的一则社团招新的声明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的之处,请找

出并作修改。(5 分,每小题1分)

近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发现部分未经批准注册成立就假借学校社团名义的学生或社会团体潜入新生寝室,进行宣传招新,并收取20元至100元不等的钱。根据《xx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一经发现,校团委将联系相关学院,并报保卫处给予负责人相应的纪律处分。请全体同学共同,若发现非官方组织打着社团的幌子招收新生、收取资金,请赶快向校团委办公室检举。

【答】

1)“ 潜入” 改为“ 进入”

2)“ 钱” 改为“ 费用(会费)”

3)“ 不可以” 改为“违规的(不被许可的)”

4)“ 打着社团的幌子” 改为“以(假借)社团的名义”

5)“检举”改为“举报(反映)”

【解析: 2、3、4考查的是语体色彩(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1、5考查词语感情色彩的区别,公文中要拿捏好语言分寸做到语体庄重,用于客观准确,不夸大,不过于主观。

如果学生改的与标准答案不同,只要符合评分标准,用词准确通顺也可得分,不要太机械。】

21.下图是2018年第十三届湖南省运动会会徽。这届运动会是衡阳和邵阳联合举办的。请你指出这个图标的构图要素,并阐述你对这个标志的含意的理解,不超过80字。(6 分)

【答:构图要素:飞翔的大雁;“s”形与圆形的太阳;(以上答到其中两点给2分)构成一个火炬,或者奋勇奔跑的人形(S与圆形的整体造型给1分,答火炬或者奔跑者都可);

含义:大雁代表衡阳;s形代表邵阳;这两部分也构成数字“13”,代表13届省运会;(以上答到其中两点给2分)火炬(或者奔跑的人)的造型,寓意体育圣火,象征的体育精神的传递,或者湖南体育事业红红火火,或者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总体造型寓意1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响。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典籍和名句为切入点,带人们学习思想,领悟经典。这个节目每集的主题不同,下面列举其中几个:

①天下为公行大道

②国无德不兴

③治国有常民为本

④绝知此事要躬行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

⑥咬定青山不放松

⑦天下之治在人才

对习总书记引用的这些经典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立意角度:

1、从

2、

3、7的角度谈治国;

2、从1、7的角度,谈心怀天下。

3、从2、

4、

5、6的角度谈德行修养。

4、从7、4、

5、

6、的角度谈人才等等

高分作文要求:

1、观点明确,紧扣材料中的诗句的核心内涵。

2、论证过程要体现所选诗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思辨性。

3、说理要多维度深入,不要停留在平面思维,分论点不要重复包含。

4、文章有2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典型事例,以体现论证的具体生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语言流畅文采自然。语言不要流于套板,不要刻意堆砌辞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