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阶段特征复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填空+高考真题)

高三阶段特征复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填空+高考真题)

高三阶段特征复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填空+高考真题)
高三阶段特征复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填空+高考真题)

工业文明的转型与探索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整体阶段特征: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将__________________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__________________,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新模式。

思想: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面;以__________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政治:美国_______________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制度;德国、日本建立______________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经济: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__________________,即生产_______________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和销售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扩大导致市场萎缩,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______________特别广、_____________特别长、__________________特别大。

(4)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些国家泛滥。

2.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罗斯福新政

(1)背景:胡佛“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失败

①措施:由__________________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__________________以摆脱危机。

②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2)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社会保障。

(3)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____________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_____________统治。

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

③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__________________,推行__________________,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三)思想: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诞生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成就

①现代主义文学: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代表作是海明威的《__________________》与贝克特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代主义美术:特征是反传统和反__________________,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代表作是毕加索的《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④电影: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__________________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电影《浮华世界》拍摄成功。

⑤电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伦敦诞生。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二、20世纪前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一)政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1)主观: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20世纪初俄国进入__________________发展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__________________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1)打倒沙皇:1917年,_____________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_______________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宁发表“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

(3)抛弃幻想:1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__________________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再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1)颁布《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主张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将__________________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

(1)对俄国:俄国迅速摆脱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为俄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________________;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经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__________________到社会主义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特点:兼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特点。

(3)内容:农业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全面推行__________________,商业上取消__________________,分配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_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__________________保障;超越了俄国________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以____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经济;恢复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废除实物分配制。

(3)特点:利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经济。

(4)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1)形成原因:受到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苏联国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确立:苏联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农业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3)表现:实行单一的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4)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__________________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它超越了苏联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思想:繁荣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代表作:高尔基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2014·广东高考·39)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

2.(2017.11·浙江高考·34)“一战”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

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6分)

3、(2012·山东高考·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4·浙江高考·32) 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4分)

材料二(2018·江苏高考·23)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5分)

5、(2013·福建高考·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6、(2018·北京高考·37)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阅读材料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12分)

7、(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