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二、学情分析

具体学情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

么?

生: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二)新课讲授

1.人类文明的产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

师: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

些剩余产品改该由谁来管理?”。起初,这些剩余产品是由部落首领管理,但是后来部落首领就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私有。因此,私有制就出现了。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部落里的人开始分化穷人和富人。之后富人就成为统治者,穷人变成被统治者。于是阶级出现。被统治者不甘于被统治,于是出现了反抗。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发明出政府军队文字这些便于自己统治的措施。

师:这是人类掌握了农耕畜牧后的一个变化。另一个变化就是人类开始定居,出现定居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演变成早期城市。我们现在结合第一个变化。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系列措施。因此,这个城市我们就可以将其成为国家。此时,文明便诞生了。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顾刚才所讲的内容。出现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哪?

生:农耕畜牧的出现。

师:没错,因为农耕畜牧的出现,所以引起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出现了文明。因此教材上本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生:阶级,国家和文字。

师: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文明的共同特征表明,这种新的社会类型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那种崇尚平均主义的部落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师: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大不相同。原始社会是崇尚平均主义的平等社会,而文明社会里面有的是因生产力提高而带来阶级的不平等,以及为了维护不平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唯物史观解释文明的产生,提升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利用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师: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世界上古代文明主要有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因为之前学习过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华文明,所以今天就不再介绍中华文明。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现在我们通过图片了解这四个文明。

师:同学们现在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是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生: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地理环境影响的。

师:现在这里有一副希腊的地形图,同学们通过观看地图,参考之前三个文明的材料,思考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古希腊文明。现在大家先观察地图,归纳希腊的地形特点。

生: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岛屿多,地中海气候,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

师:同学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推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师:没错。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文明的发展是受地理和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能力。利用材料和地形图,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同时打破学科界限,便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明产生的基本理论,了解文明多元的特点。各种文明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之所以出现类型不一的文明,是因为创造文明的人们的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等环境不同。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去面对多样的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希望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免学生在看待文明的问题中走向极端。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DOC)

1、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苗族的民间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苗族文化有那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苗族的历史 教学过程 导入 苗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大家想知道有那些吗?(想) 师:苗歌苗拳和苗鼓等,一直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日,记者随同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采风团,来到湘西古丈县默戎镇的九龙村,体味了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 师:先来讲一讲苗歌 苗歌是苗族文化的经典,其对仗工整、押韵整齐,唱起来抑扬顿挫;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他们那时侯在“七月七”、“三月三”、“赶秋节”(立秋那天)时都会成群到山里唱苗歌,有时通宵达旦。 九龙村是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的一个行政村,默戎镇是古丈县最大的一个镇,辖十九个村一万四千人,是一个苗族人民聚居的镇。据了解,这里的人民大多仍说苗语,着苗装,崇尚苗族节日,沿袭苗族习俗。每年立秋日均举行赶秋盛会,对歌、赛歌、听歌至通宵达旦,歌声不绝,三日不散。苗歌的内容多样,往往由主唱者随口道来,可为情歌,可庆丰收,可赞扬,也可讥讽,不一而足,灵活多变。 师:再来讲一讲花鼓 花鼓,亦称跳鼓。分庆年鼓、庆神鼓两类。庆年鼓俗称年鼓,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苗族人民相约相聚,击鼓表演,庆祝丰收,自娱自乐,其鼓点自由、奔放、欢快、活泼。庆神鼓简称神鼓。秋后,苗岭七村八寨的人民邀约集会,隆重祭典行法,椎牛、椎猪、跳鼓,锣鼓齐奏,其韵律庄重、肃穆、雄壮、舒缓。 默戎镇的苗族花鼓,历史悠久,厚重纯朴。1955年,该镇的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就把花鼓打到了北京、打到了呼和浩特,也打到了波兰首都华沙。1992年,默戎镇又被文化部授予了“苗族花鼓之乡”的称号。现在,该镇的苗族男女仍然经常在空闲时间,击鼓娱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快乐汉语》教案设计

《快乐汉语》第二册第四课 我的房间 课题:《我的房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45分钟 教具:字卡,句卡,白纸,彩笔。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一、教授学生房间里表达家具的汉语;二、引导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房间;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一、教授学生生词的正确发音,书写笔顺。 二、教授学生本课重要的语言点,让学生体会句子断 句。 教学难点预测及处理:使学生能用正确的汉语句子介绍自己的房间。(先带领学生跟读和介绍房间有关的句子,然后 教师做示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介绍。)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表演法、借用道具法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询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启发式导入新课;

2、图片展示法教授生词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启发式导入新课: T:同学们上午好!欢迎你们再一次来到我们的汉语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我的房间》。在老师讲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请几位同学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她)的房间里都有什么? S:(同学发言) (把学生使用过的与课本相关的词语记录下来) T: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空房子”(拿出白纸),同学们就是“设计师”,让我们用我们手中的彩笔一起来 共同设计我们的房间吧! (老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设计的房间,同学们用彩笔在白纸上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房间) T:同学们,请告诉老师你们的房间里都有什么啊? S:(学生回答) T: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房间里都有什么?(见黑板上的简笔画) 2、发音练习: (老师拿出图片字卡,采用图片字卡教学法) T: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是什么?(桌子的图片) S:学生回答 T:同学们跟老师读“桌子”。(读三遍)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年第二学期一(2)班地方课教案 一、《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 我学马儿跑跑, 我学鱼儿游游, 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 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二、《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 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快乐学汉语第一课教案

《快乐汉语》第一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你好 本课是《快乐汉语》第一册的第一课,是这些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入门课。第一课的课程内容看上去似乎简单,但意义很重要。课文是介绍中文里两种问候打招呼的方式。全课只有五个生字,三个句子,学生不难学会和掌握,但教师要注意他们的发音是否正确,要认真听每个学生的发音并给予纠正,使学生在第一课就建立一个正确发音的习惯。教师要尽量创造气氛和环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课文内容。在本课安排两次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并活跃课堂气氛,不要急于向前赶。 在本课,利用课堂15%-20%的时间介绍中文的组成元素,初步讲解每个元素,并介绍中文的字体形状和书写规则。拼音不需过分强调,但声调必须重点强调。可以以一两个字为例来讲解拼音的拼写及发音规则和拼音的组成,比如:你nǐ,n是声母(initial)。I 是韵母(vowel/ final)。我发现外国学生基本不需要特意教拼音,他们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教拼音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看书做作业和自己提出问拼音的问

题,由老师解答,这样学生记得又快又牢,你不妨一试。 第一课不仅要完成课文内容,还需要介绍和引进其它中文知识和中国文化,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第一课课时可以安排1-1.5小时。 教学内容: -课文 A: Nǐ hǎo。B: Nǐ hǎo。 你好。Hello. 你好。 Hello. A: Nǐ hǎo mɑ? 你好吗?How are you? B: Wǒ hěn hǎo。 我很好。I'm fine.

-介绍中文的组成元素:拼音(pinyin),声调 (tones),字符(character); -介绍中文的字形:方形; -初步了解和引入中文书写的基本要领和规则:笔 画顺序书写规则; -简介拼音的组成和发音: 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要领, 强调中文声调/音标的重要性; -听说读写的比例: 听说60%;读20%;写10%;拼 音10%. 教学目的: -能流利复述课文对话,引起学生对中文的兴趣; -通过字卡、PPT文件中的图片来识别课文生字、 词和句子; -通过课堂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用中文打招呼,使 学生获得成就感; -初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和中文的书写规 则;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14 《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 我学马儿跑跑, 我学鱼儿游游, 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 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15 《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 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 [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 活动二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 (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 (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备课人:政史地教研组 执行人:阆中江南职中付绍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说出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 2 知道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能力目标 1 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能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2 能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文生活更加健康向上,更加丰富多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化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辨析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 2 理解为什么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选用 学生预习、查找案例、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目标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时间安排一课时 五、课型结构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 组织课堂教学:欢迎来到我们的文化课堂,欢迎前来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交流展示手机上的垃圾短信 引导学生思考:形式多样的文化,丰富了生活,扩展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激发了学习、工作热情。但是,阳光下有阴影,虚假信息垃圾短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教师:请看投影,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P90《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和交流,我们即将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探讨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

5 快乐汉语第五课示范教案

《快乐汉语》示范教案: 第五课我有一只小猫 教学目标 交际话题:谈宠物 语言点:我有一只小猫 生词:有猫狗只小一二两三四五六 汉字:只小一六 语音:g k h 一、基本教学步骤 (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中的宠物,向学生介绍本课的规定情景,熟悉本课话题。 方法:给学生出示猫和狗的卡片,问学生家里有没有这些宠物,有多少只。自然导入本课生词学习环节。 (二)学习生词:教师出示第四课的家庭成员的图片,同时出示“猫”和“狗” 以及数字手语的图片,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读生词,熟悉本课生词的汉语发音。 教师出示生词卡并领读生词,让学生把本课的图片形象和生词对应起来。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方法:模仿法、直观法、图片法、形象法 游戏:动物叫声 全体学生一起说:“叫了,叫了,什么叫了?”老师或一个学生随机说出:“小猫叫了”或“小狗叫了”“小鸡叫了”“小羊叫了”等不同动物的名称,其他学生要立即根据所说的动物,发出相应的叫声。这个游戏可以通过趣味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生词“猫”、“狗”的记忆,并适当扩展学习少量常见动物的名称。 (三)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看图片说汉语比赛:教师出示图片,学生举手抢答(正确说出汉语),最后答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讲解中国人的数字手语表示法(1-6)。 操练:教师做手势,学生说数字。学生熟悉了数字的汉语说法后,老师出

示数字卡片,学生说数字。 游戏: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请一位学生出列。教师把数字汉语卡片放到地上,教师说出一个数字,两位学生马上向对应的卡片跑去,先跑到的学生那组得1分。然后依次轮换进行,直到全部学生跑完为止。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游戏:找邻居 学生围成一个圈,每人分到一个数字卡片。老师随意点名,如“三号”,站在相应卡片学生左右的两个学生要立即举起卡片,站在三号位置的学生却不能动。然后由被点到的学生继续向下点名,以此类推。被点到的学生如果动了或者左右两边的人没有动,都被淘汰出圈。这个游戏可以通过反复的强化数字的音、义结合,使学生熟悉汉语数字。 (六)做练习1和2: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生词的发音与意义,并建立汉字 与实物的联系。 (七)朗读练习3,为导入量词“只”做准备。 (八)导入量词“只”。对比英语与汉语在使用数量词时的异同:英语中在不可数名词前使用量词,或者在一些固定说法中使用量词;而汉语中一般在数词与名词之间使用量词。如“一猫”、“两狗”,汉语中必须使用量词“只”(“狗”的前面也可以用“条”)。教师可以出示本课“猫”与“狗” 的卡通图片,用1X“猫”、2X“狗”的方法,让学生说出“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见本课“语言点”)。如:六只猫、五只狗、三只猫。强调“只” 的前面不用“二”,要用“两”,说“两只猫/两只狗”,不能说“二只猫/二只狗”。 组词练习: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到“数词+只+猫/狗”,组合成词组,要求按正确顺序排列。 方法:句型操练法。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熟悉该语法规则,掌握正确的语序。(九)讲练表示领有的动词“有”(“主语+有+宾语”): 我有一只猫。/他有两只狗。 课堂活动:把“我”“有”“只”“小”“猫”“狗”以及1-6的数字卡片 和第四课的家庭成员卡通头像发给学生,由老师用汉语说句

最新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1 一年级地方下册教学计划 2 3 一、指导思想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大”是孩子们共同的心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孩4 5 子们将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担负大大小小的责任,品尝酸酸甜甜6 的滋味,需要给予特别的滋养与呵护。 7 二、学生情况分析 8 本班级共有学生32人,这些学生均来自于农村,他们模仿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9 他们的性格、世界观正处于可塑性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安全自救,生命历程的教育至关重要。 10 11 三、教学内容分析 12 本学期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我选择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13 14 2、识别危险,帮助学生认识危险,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15 3、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自身健康的技能,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 16 四、教学目标 17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18 2、帮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五、教学措施 19 20 1、在教学中,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21 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 22 23 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24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25 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26 六、教学进度安排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快乐汉语》教案设计

《快乐汉语》教案设计 话题:饮食 课程名称: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教学对象:九年级初中生,25人(14-15岁) 课堂时间:45分 教具:《快乐汉语》教材,配套的CD-ROM,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第一步骤:复习和导入(5分) 利用双面是生字的卡片,复习食物词汇: 老师领读然后学生抢答;猜对了就拿到卡,拿卡最多的学生得到小礼物;(学生打开《Chinese English vocabulary cluster booklet by 王杰》)(see1) 第二步骤:介绍新句型:(15分) 吃,喝; 你想吃什么?你想喝什么? 复习:老师问,学生答,然后做“转圈圈”练问答;(see2) 复习:已经学过的偏旁:人,水,口… 第三步骤:

配对编对话:老师先给学生解释范例(see teacher book P35, exercise 2)3问3答(see3,4)(10分) 第四步骤:到班上表演;(see4)(10分) 第五步骤:做练习3:听选;(student’s book p 29)(5分) 第六步骤:作业:做练习4,5,6;(student’s book p 30,31) (Work book P44)

《快乐汉语》课件设计 话题:饮食 课程名称: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教学对象:九年级初中生,25人(14-15岁) 课堂时间:45分 教具:《快乐汉语》教材,配套的CD-ROM,生字卡片, 1.生字,生词卡:吃,喝,鸡蛋,茶,咖啡,炒饭,…; 在做枪答时,学生可以看着Booklet上已经被要求的词汇;

2.学生分两个组,一组在里,一组在外,老师放音乐,音乐 停了,在里圈的学生问,在外圈的学生答,然后里圈和外圈的人互换; 3.老师把范例对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翻译,同时给学生解 释; 4.学生编对话的场景可以是: 和父母或朋友在一起吃早饭或晚饭,在家或在饭馆; 内容应包括:打招呼,吃什么,喝什么,不吃,不喝什么? 每人至少要编3-5句;(多编有奖) 可以用已经学过的词,eg:不,想…; 5.挑3-5对学生来教室前面表演;

快乐汉语-第十九课-朱咏红张颖丽

《快乐汉语》 第十九课-你的爱好是什么 设计者:朱咏红,张颖丽 1. 教学对象: (1)年龄——12岁(6th) (2)汉语水平——零起点 2. 教学目标 (1)学习者知识背景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能说一些汉语,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2)本课总体目标 ——学会询问他人的爱好,并表达自己的爱好。 子目标1:有关中国的知识 ——了解中国民族乐器。 子目标2:有关汉语的知识 ——“你的爱好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我的爱好是……”和”“我喜欢……”子目标3:有关交际的技能 ——在对话时,表达自己的喜好并了解他人的喜好。 子目标4:有关文化活动 ——视频:外国学生参加北京民乐夏令营。

3. 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 A. 课文内容 a. “你的爱好是什么?”“我的爱好是音乐。”——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b. “你喜欢电脑游戏吗?”“我喜欢电脑游戏。”——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B. 与喜好相关的词汇 (2)话题:谈论个人和他人的喜好。 A. 表达自己的爱好 B. 询问别人的爱好 (3)语言要素: A. 语音:熟悉生词的发音。 B. 语法:句型“你的爱好是什么?”“我的爱好是音乐。”“你喜欢电脑游戏吗?”“我喜欢电脑游戏。” C. 词汇:爱好、音乐、电脑、看书、画画、喝茶、游戏、上网、运动、他的、我们的 D. 汉字:什、么、音、乐 (4)教学重点: 句型:-“你的爱好是什么?”“我的爱好是音乐。”“你喜欢电脑游戏吗?”“我喜欢电脑游戏。”。(重点基本句型) 必学词:爱好、音乐、游戏 (5)相关文化: 视频:外国学生参加北京民乐夏令营。 4. 教学活动 (1)活动方式: ——欣赏中国歌曲 ——配合卡片,让学生熟记词汇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1、多彩的榆林 教学目标 1、寻找能够代表榆林色彩的物品和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展。 3、拓展讨论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展。教学难点 讨论拓展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榆林的实景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级有关家乡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榆林风光务图和物产图) 2、说说观后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多彩的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红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红色榆林的理解。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革命历史。 榆林是革命老区,1923年初,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传播到榆林;1924年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央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2万多榆林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过渡:是啊,我们的家乡榆林如此美,我们能生活在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具体的认识我们的家乡吧。 三、学习了解黑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黑色榆林的理解。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 榆林有54%的地哉域含煤,预测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居全世界七大煤田之首,榆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的特点,并且发热量高,是理想的环保用煤。 榆林还有黑色的金子——石油,绿色的能源——天然气,榆林石油储量有3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 我学马儿跑跑, 我学鱼儿游游, 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 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2 《走路的安全》[教学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第9课《夜色》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第9课《夜色》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填空题 (共4题;共21分) 1. (5分)我会一字组两个词 敬________、________ 转________、________ 热________、________ 街________、________ 2. (8分)辨别形似字,选择正确的组成词语。 ①(座坐)________位________下车________ ________车 ②(据居)________住根________ ________说分________ ③(英勇)________士________雄________明________敢 ④(故古)________诗________乡________代________事 3. (4分) (2020三上·永州期末)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jiē dào________两边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随风飞舞,我背上画板,带上yán liào________,zhǔn bèi________将这里的美景画下来,送给远方的朋友。 4. (4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zuǒyòu guāng míng bàn fǎshuōhuàzhuān xī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óng xuégān jìng wēn nuǎn qiūtiān yǐ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6分) 5. (6分)“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都在欢庆自己的节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你准备表演什么呢?说一说,写一写。 三、判断题 (共1题;共4分) 6. (4分)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 (1)铁罐看不起陶罐,是因为陶罐怕铁罐。 (2)陶罐不与铁罐吵,是懦弱的表现。 (3)“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这是陶罐在据理力争,说明陶罐不与铁罐争,是在谦让,并不是软弱。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7.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节选) 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顺着弯弯的小路,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这一框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的交流、传播问题。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板书) 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请同学们列举具体事例说明文化传播现象。 课堂探究(P34)提示: (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师:那么,文化传播是什么呢? 1.文化传播的含义(板书) P34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生活中文化传播普遍存在,那么,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有哪几种呢?2.文化传播的途径(板书) (1)商业活动——有效途径(板书) P34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课堂探究(P35)如“阿拉伯数字1、2、3、4……”,其实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商人带到西方(欧洲),西方人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这是文化的错位,这也是商人的一大贡献。由此可见,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探究提示:(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快乐汉语第二课教案

《快乐汉语》第二课《你叫什么》 一、教学对象 中学生,班容量35人。(汉语基础低,学习了《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一课) 二、教学时间 第二课一共两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交际技能目标:学会问对方名字和回答自己的名字;学会说国籍; 2、语言知识技能目标: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四、教学内容 1、交际话题:提问名字和国籍; 2、需要掌握的语言点: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3、生词:叫、什么、是、哪、国、人、中国、柬埔寨 4、汉字:中国人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六、教学方法 任务法、交际法、卡片法、游戏法 七、教学活动 老师准备卡片,每张卡片印着汉字或者词语,包括“我”“叫”“你”“哪国”“是”“什么”“柬埔寨”“李小龙”等,共五套,分给五个小组,教师随机读某个句子,听到相应句子的学生要将手中的卡片举起并连句子,然后再一起读出来,做对的同学得一分,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八、教具准备 A、卡片类:写着本课有关字和词语的卡片若干张; B、媒体类:PPT; C、准备奖励。 九、教学步骤 1)开始时候导入,教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教师单独问同学“你好”,同学回答“你好”,教师再问“你好吗”,学生回答“我很好”。 2)老师指着PPT上图片问“你叫什么”,“我叫达拉”“我叫李小龙”。然后问某个学生“你叫什么?”,然后教学生说“我叫XX”。全班跟着一起说,老师随即问学生,学生之间互相问; 3)通过游戏练习“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4)老师指着PPT上照片问“你是哪国人”,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全班跟读,然后指着另一张照片问“你是哪国人”,回答说“我是泰国人”,全班跟着说。 十一、板书设计:

云南版一年级下册地方课计划

一年级下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碧鸡徐霞客中心学校毛春莲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知识面有限,太深奥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太沉重的负担。所以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特点所确定的教材——童眼看云南,知识丰富有趣,而且简单易懂,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虽然他们的学习习惯还在不断培养中,但是,从上学期的教学经验看,有趣的乡土知识,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许多小朋友也喜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我们的学生基本生在农村,长在城市边缘,家长素质及家庭条件有限,所以知识面还不够广阔,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针对以上的情况,本学期的地方课程开展应积极努力,寻找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内容 本地方课程以本省独特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童谣、民间游戏、民间习俗等为主要内容,编制结构采用围绕主题方式展开,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探讨区域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有趣的童谣 1.流传广泛的汉族童谣 2.其他民族童谣欣赏

(二)好玩的游戏 1.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2.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3.大家都喜欢玩的游戏 (三)“云南十八怪” 1.鸡蛋用草串着买,粑粑饼子叫饵块 2、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与仙境赛 3、花腰斗笠反着戴,日月星辰披起来 4、这边下雨那边晒,四季衣服同穿戴 5、有话不说歌来代,峡谷溜索比船快 6、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最早通国外 7、豆腐长毛烧着卖,竹筒当作水烟袋 8、牛奶做成扇子卖,鲜花四季开不败 9、蚂蚱能做下酒菜,过桥米线人人爱 三、教学目标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了解云南,认识云南,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学校、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关注身边的

高二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课导入1]: 北京市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这部片子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著名风景,画面中有老年人打太极拳、小孩放风筝、京剧演员表演京剧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成千上万的北京市市民。该片子仅仅用了几分钟,但是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在申办奥运活动中多次播放,受到好评,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起到推动作用。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和传统曲艺? 点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新课导入2]: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P28探究图片 师:不同的建筑艺术、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建筑艺术方面:①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于故宫中央,在汉白玉台基的衬托下,红墙黄瓦、飞檐翘首的三大殿犹如天宫仙阁,是故宫中最雄伟庄严的部分,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②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废纸于1631年至1648年建成的。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体育运动方面:①跆拳道和日本的空手道、中国的武术相似,在韩国十分普及。跆拳道起源于韩国的手脚并用的搏斗技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是世界上较早的自卫武技。1988年奥运会列为表演项目。 中外文化方面:英汉两种文化在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如使用英语的人对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等问题都要回避,而中国人对这些事情都是公开的,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了刺探别人隐私和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师:由教材的图片和同学们举的不同事例,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