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本文概述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自我管理,从而明显地降低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干预

心力衰竭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一种,是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到损害而导致的一组综合征[1]。心脏病的末期均可表现或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文献[3]研究表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逐年高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也以惊人的数字在逐年递增。美国目前慢性心力衰患者达到5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55万人。预计到2030年可能上升至1000万人。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4]。国外专门的数据调查表明如果改进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有可能减少一年内40%的再入院率。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提高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帮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状况

1.1 自我管理的概念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和征兆,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健康行为。它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通过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包括疾病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患者自己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1.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内容包括按医嘱坚持服药、饮食管理、对不适症状程度的识别、及时就医、监测体重等。目前国外有研究者报道,大约只有半数左右的患者能够正确识别其所服用的药物;对于药物及低盐饮食的依从性均较差;能够坚持每日监测体重的人数不足30%;40%的患者没有认识到日测体重的重要性。只有27%的患者能够坚持每个月监测2次体重。在80%知道要低盐饮食的患者中,也只有1/3的患者能够坚持低盐饮食。36%的患者认为他们可以摄入大量的水。另外研究者还发现,在患者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在国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维持较好的内容有服药的依从性,可达70%左右;但对症状改变的分辨率欠缺,有46.7%的慢性心力衰竭较少监测体重;51.1%的患者能够监测体重,但缺少连续性;40.6%的慢性心力衰竭不能识别症状的改变。患者在出院第1、3个月时均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护理,但是到第3个月时自我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本文概述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自我管理,从而明显地降低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干预 心力衰竭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一种,是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到损害而导致的一组综合征[1]。心脏病的末期均可表现或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文献[3]研究表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逐年高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也以惊人的数字在逐年递增。美国目前慢性心力衰患者达到5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55万人。预计到2030年可能上升至1000万人。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4]。国外专门的数据调查表明如果改进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有可能减少一年内40%的再入院率。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提高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帮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状况 1.1 自我管理的概念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和征兆,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健康行为。它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通过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包括疾病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患者自己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1.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内容包括按医嘱坚持服药、饮食管理、对不适症状程度的识别、及时就医、监测体重等。目前国外有研究者报道,大约只有半数左右的患者能够正确识别其所服用的药物;对于药物及低盐饮食的依从性均较差;能够坚持每日监测体重的人数不足30%;40%的患者没有认识到日测体重的重要性。只有27%的患者能够坚持每个月监测2次体重。在80%知道要低盐饮食的患者中,也只有1/3的患者能够坚持低盐饮食。36%的患者认为他们可以摄入大量的水。另外研究者还发现,在患者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在国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维持较好的内容有服药的依从性,可达70%左右;但对症状改变的分辨率欠缺,有46.7%的慢性心力衰竭较少监测体重;51.1%的患者能够监测体重,但缺少连续性;40.6%的慢性心力衰竭不能识别症状的改变。患者在出院第1、3个月时均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护理,但是到第3个月时自我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毛静远

DOI:10.13288/j.11-2166/r.2014.14.026标准与规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I08B02-01,2007BA120B07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0700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虽然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心衰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医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2]。然而心衰的中医诊疗至今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3-6],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7-30]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会议、邮件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心衰的诊断 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可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等。 2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 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统驭,在此基础上可有阴虚、阳虚的转化,常兼见痰、饮。 3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衰中医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 3.1气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②自汗;③语声低微;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3.2气阴两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口渴/咽干;②自汗/盗汗;③手足心热;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3阳气亏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最新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研究进展1

重新认识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综述)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acute heart failure syndrome,AHFS)指的是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逐渐或突然加重,需要紧急处理的一类临床状态,其症状主要源于肺淤血。 1.流行病学 AHFS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流行病方面有其相似性,如在美国年发病率均为100万左右,住院死亡率都是3-4%,但AHFS 后果更严重。AMI临床干预目标明确,经规范治疗后可明确获益,而且对AMI临床干预的临床证据比较充分,多数的干预措施具备A级试验和研究级别的证据。AHFS 则相对而言证据明显不足,且多数干预措施获益不确切1。 根据ADHERE、EURO HF和OPTIMIZE三个登记研究20万例以上的资料统计,ADHERE研究2发现所有AHF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4% , 而在ICU治疗的心衰患者死亡率高达10.6%。而EURO HF研究3发现AHF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更高,达6.9%,再住院者达24.2%。OPTIMIZE研究4发现AHF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9-3.9%, 出院后2-3月死亡率9.5-9.8%,再住院者29.2-29.9% 。 以上资料均提示AHFS的治疗效果甚为不佳,关于AHFS的治疗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些更应引起目前人们对AHFS治疗的重视。 2. 预后判断 近年的研究发现,影响AHFS患者近中期以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低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肾功能减退、低钠血症和血浆脑钠素等1。

Ghoerghiade等在2006年报道,对OPTIMIZE-HF 研究的48000多例住院AHFS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分析中发现,入院时收缩压是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图1)5。 图1. OPTIMIZE-HF结果(收缩压与在院死亡率)5。 OPTIMIZE-HF研究的48000余例住院AHFS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90天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冠心病(多数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图2)6。AHFS合并冠心病是很常见的,资料显示冠心病与AHFS住院死亡率以及出院后期死亡率较差相关6。 图2. AHFS合并冠心病和无冠心病患者的90天存活率Kaplan-Meier曲线6.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x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 是心衰发生发展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 )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E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E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 )慢性心衰C、D 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 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

2020心衰自我管理指南

2020心衰自我管理指南 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衰协会发布心衰自我管理指南,这是一份非常“贴心”的文件,旨在为医护人员就心衰患者自我管理出了实用的建议。 文件指出,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在长期管理中非常重要,与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较低死亡率和再入院率相关。而医护人员在其中的沟通和指导非常重要。 文件中涉及的有关营养、体力活动、药物依从性、心理状态、睡眠、休闲和旅行、吸烟、免疫和预防感染、症状监测和管理等实用推荐,均与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文件、近期证据和专家观点一致。 此外,这份文件还非常细致地罗列了就某一具体问题指南所推荐的内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饮食与营养:及早发现恶病质 1、教育患者健康多样化饮食; 2、对其中部分患者给以减重的建议,尤其是因超重或病态肥胖而功能受限的年轻患者; 3、每次门诊时了解患者饮食量;因发生恶病质的患者预后非常差,心衰患者每年均应筛查一次有无体重减轻,以期尽早发现恶病质。 4、可能有必要一年两次检测铁及其他微量营养元素水平;

5、对于营养不良或酒精依赖者提供咨询; 6、对于恶病质、病态肥胖(体重指数≥40 kg/m2)或不健康饮食者,应请营养师或具备心血管专业知识的营养师会诊; 7、了解患者是否服用包括维生素在内的补品,及服用的理由,一般建议从食物中获取微量营养素。因为除了补品可能昂贵外,有些还含有较高水平的钠或钾,长期用补品,可能会发生高钾血症。 参加康复计划,可恢复性生活 1、常规询问患者身体活动和运动耐受情况,具体运动方案可参看心脏康复计划,要考虑到运动强度、类型、连续还是间歇、全身还是局部、有无监督和环境。 2、选择运动方式时,患者的偏好和能力、年龄、伴随疾病、休闲和工作习惯、训练设施和设备等均需考虑在内。 3、指南建议对于心功能I或II级患者,可以恢复性生活;对于心功能III或IV级患者,如果病情稳定,管理适宜,也可恢复。 4、应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性生活与心衰的关系,同时对勃起功能障碍给予治疗,必要时可转诊。 优化药物依从性 1、尽可能避免给予多种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通阳活血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3例和对照132例。对照组给予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阳活血汤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通阳活血汤;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重症。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脏病变。患者多由阳气虚弱导致气滞后出现以心悸气短,胀满疼痛为特征的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单独采用西药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而且毒副作用较大[1]。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成为热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增强疗效,还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鉴于此,本院采用通阳活血汤结合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并观察患者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2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133例和对照组132例。排除脏器功能损伤、肺水肿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观察组男71例,女62例;年龄57~76岁,平均年龄(65.7±3.8)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2±1.5)年;心功能Ⅱ级29例,Ⅲ级78例, Ⅳ级26例。对照组男69例,女63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4.8±3.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4±1.6)年;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77例,Ⅳ级2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进行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阳活血汤,药方组成:黄芪、丹参各28 g,党参18 g,延胡索9 g,红花、附子、麦门冬、川芎、枳壳、郁金、降香各8 g。水煎服,1剂/d。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 北京安贞医院刘小慧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 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复 杂,预后不良。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 一、心衰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心衰可分为ABCD四期,针对不同分 期的病人应分别采取什么治疗措施 美国心脏学会和心脏病协会2005年修订了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心力衰竭分级方法,将病程分为ABCD四期。A期: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症状;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即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指南虽没有重大的突破,却对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A期患者:治疗目的是控制心衰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降低心衰危险。高血压是心衰主要危险因素,理想的血压控制可使心衰危险降低50%。糖尿病显著增加A期患者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影响心衰患者预后,因此应严格控制血糖。调脂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衰发生。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史、糖尿病或高血压合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II拮抗剂(ARB) B期患者:治疗目的是延缓左心室重构,预防心衰发生。所有A期建议均适用于该期患者。应根据最新指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运重建可降低心衰危险。对于所有有适应症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降低梗死或死亡发生率。 C期患者:A期和B期患者I类建议中的措施也适用于该期患者。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C期心衰的基石,有液体潴留证据或曾有液体潴留史的患者应使用利尿剂并限制钠盐摄入。及早联合使用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因副作用不能耐受ACEI患者,ARB为有效替代药物。中度心衰和LVEF降低的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1],因此心衰患者普遍经历多种症状。研究表明,与单个症状相比,共同存在的多种症状存在协同作用,可加重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降低其治疗依从性,对其生活质量、健康状态及预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5]。因此“减轻症状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是心衰患者疾病管理中需应对的首要问题[1]。症状管理领域逐渐兴起了症状群的研究,这为心衰患者的症状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与单个症状的管理相比,对症状群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症状管理的效率,节约医疗成本[6]。在我国,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与萌芽阶段。本文回顾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定义、发生机制及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1 症状群的定义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LENZ等[7]于1997年提出多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且相互影响,DODD等[8]于2001年首次提出症状群(Symptom Clusters)的概念,定义为3种或3种以上同时出现

且相互关联的症状,群内症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病原学机制。如症状群内的疼痛症状可能由疾病本身引起,而群内另一疲劳症状可能由治疗引起。KIM等[9]于2005年对症状群进行概念分析,将症状群定义为由2种或2种以上共同出现且相互关联的症状组成。群内的症状相对稳定,且群内症状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其他症状群之间的关系更强。BARSEVICK[10]回顾了1995-2007年关于症状群的研究,指出虽然症状群内症状的数量仍存在争议,但症状群由相互关联的症状所组成已经成为共识。AKTAS[11]于2013年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两个症状也可以组成症状群,且群内症状数量可能没有上限。BARSEVICK[12]对2008-2015年关于症状群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提出两个症状组成的症状群是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明确症状群的操作性定义是症状群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症状群的定义尚未统一。 症状群起源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用于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分类和诊断[13]。随后症状群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以肿瘤疾病的研究居多[12]。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近几年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心力衰竭[14]、急性冠脉综合症[15-16]、心肌梗死[17-18]、房颤[19-20]、心脏搭桥术后[21-22]等疾病的症状群。 2 症状群的发生机制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05T09:15:49.2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作者:施赛赛蔡伟伟陈丽丽王柳柳通讯作者 [导读] 分析和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的效果。 施赛赛蔡伟伟陈丽丽王柳柳通讯作者 (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3月~2019年6月接诊治疗的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探析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探析组患者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护理,比对两组各项自我管理评分。结果:探析组患者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末期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近几年来,虽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该病的在住院率仍然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采取适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1]。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在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规范化自我管理对于该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来我院接受慢性心力衰竭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选择的时间范围是2018年3月~2019年6月。所有患者均已确诊,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研究已签署相关同意文件。研究将有严重脏器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精神异常存在认知障碍、对研究参与意愿度低的患者予以排除。将52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探析组和对照组。探析组有26例入组,年龄在50~84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5.72±5.84)岁,男性和女性各有12例、14例;对照组有24例入组,年龄在52~8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5.28±5.64)岁,男性和女性各有13例、1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之间相差较小,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房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等。 探析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措施,主要措施(1)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相应运动,包括慢走、快走、韵律操等。(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文化以及接受程度,向患者讲解关于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等相关知识,提高家属及患者对该病的认知。(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告知患者家属用药的方法,使患者家属能对患者的服药起到监督作用,还要告知患者用药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4)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担心等不良情绪,这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5)定期随访。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定期对其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自我管理情况,并进行记录,如果有不良反应,也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指导,并建议患者来医院接受治疗[2]。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自我管理各项评分(包括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情绪管理、症状管理、总分)。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全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通过SPSS 22.0 进行,自我管理各项评分(x±s)表示,t检验,P<0.05。 2 结果 根据表1数据显示,探析组患者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情绪管理、症状管理、总分相比于对照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随之上升,并且该病的再住院率较高,有研究显示,

(完整word版)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乾安县中医医院高凤兰 学习目标: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期、诱因、临床表现及最新的治疗。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掌握心衰治疗的新进展,让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命。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1.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在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2.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另外还有心脏病外的疾病引起的心衰,如急性肾炎、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及分期 1.类型:按发展进程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2.分期:2005-2009版新版心衰指南制定了心功能分期,能够可靠而客观的识别心衰患者,并且各期心衰有其治疗措施。心功能分为 A.B.C.D 期。

A期:患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度危险性,但尚无器质性改变。 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服用心脏毒性药物或酗酒史,曾有过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治疗高血压鼓励戒烟,治疗血脂紊乱,不提倡饮酒,使用ACEI类制剂。 B期:患者有心脏器质性改变,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症状。 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或收缩力减弱,无症状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 A期所有的治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C期:患者过去曾出现过或反复出现与基础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心力衰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 A期的所有治疗、常规药物、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饮食限制。 D期:进展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强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静时仍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且不能安静出院等待心脏移植需持续静脉用药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或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非住院患者。 三.临床表现及诱因 (一).1.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 2.睡眠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时好转。 3.下肢浮肿,肝肿大,尿量减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次要标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 肺部罗音 心脏扩大 急性肺水肿踝部水肿 夜间咳嗽 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 胸腔积液 第三心音奔马律 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 2 O) 循环时间>25秒 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 心动过速 治疗后5天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使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或夜卧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危害性较大,该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的 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 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 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前 提下,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目前,如何对慢性心力衰竭 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 目前临床上将导致慢性心衰的成因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第二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第三为心脏重塑,以上三个原因互为因果关系, 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心功能在不断的恶化[1]。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 见和有效手段,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两种[2],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 疗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西医治疗现状、常见的西医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现状、常 见的中医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现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治疗理念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长时间的调节神经内 分泌系统,甚至逆转心室重朔,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强心剂药物可以有效 刺激心脏收缩,扩心管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这 些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均可改善心衰症状,但是在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会提高患 者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中心力衰竭的经典用药方向逐渐由“扩血管、利尿、强心”向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及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转化[3],并选择性的使 用地高辛药物,且还有众多临床研究专家认为,传统治疗心衰的方案仅能在短时 间内缓解呼吸急促、肢体浮肿等临床症状,而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 抗剂及ACEI等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存质量,制止和减缓心室的重新构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表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佳的治疗方案为 早期联用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均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但在联合使用的前提下,加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和曲美他嗪类药物效果会 更好[4]。 2 西医治疗的常见药物 2.1 阿托伐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的同时稳定血脂斑块,在心脑 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年,众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炎症因子,且 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发生发展 的基本机制为心室重构,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阻断类异戊二烯中间 体的合成,并抑制小G蛋白、Ras及Rho等类异戊二烯化的修饰,改善患者左室 功能的同时,抑制心肌肥大和心室重构的发生[5],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对Ⅰ型、Ⅱ型胶原合成具有直接作用,可有效减少心肌间质的纤维化。还有相关的研究资 料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在治疗过程中明 显强化其调脂作用,并稳定斑块,尤其是对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他 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发挥更为显著的作 用[6]。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涉及五个研究,包括COMMANDER HF、EMPA -HEART、PIONEER-HF、TRED-HF、UCM-502935。 1 .COMMANDER HF COMMANDER HF是有关利伐沙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既往研究显示华法令并不能改善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患者的预后,而有关利伐沙班的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显示:立伐沙班(2.5mg BID)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梗塞后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心衰与凝血酶相关途径的激活有关,抗凝药是否能通过影响这一过程,改善合并CAD的慢性心衰恶化患者的预后呢? 研究分组为:利伐沙班2.5mg BID组和安慰剂组,入选对象为射血分数降低的窦性节律CAD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塞、卒中。研究结果显示立伐沙班未能改善全因死亡、心肌梗塞、或卒中,也未能改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率。主要终点事件未改善的结果推测与入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恶化HF相关。安全性方面,主要安全终点并无显

著性安全优势,特别是对于符合ISTH标准的主要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的发生率更高。 有关该研究的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心肌梗塞、缺血性卒中、突然或无目击者的死亡、肺栓塞或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事后分析,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降低,但心肌梗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局限性:入选对象是EF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对于HFpEF的患者结论未知;血栓栓塞事件并不是该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 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 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xx诊断标准 指南》。 (1)主要条件: 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 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 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 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 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 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 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 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参考中华医学会心 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 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1.慢性稳定期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