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报告之父母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工作报告之父母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篇一: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

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

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

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

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

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

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儿

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

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

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

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

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

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

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

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

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

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中父

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二、文献综述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

的第一课堂。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

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因素方式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界定的研究

problem behaviors,behavior disorders, conduct problem, conduct di- sorders即问题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仍无统一的界定。

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关于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1928年威克曼(e.k wakeman)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 dgrem)为代表。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反复发生的、反社会的,或反抗性的行为。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ctric association)将问题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所允许的异常行

为。 [1]

2、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

[2]烦的行为。如学生中常见的学业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逃学等等。儿童的问题行为,或

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吸烟、酗酒、

[3]撒谎、多动等等。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

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越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

[4]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龄儿童

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违

[5]纪、焦虑、抑郁、社会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儿童行为

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在

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

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

[6]神疾病的根基。

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们对“问题行为”的理解与定义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在表述上有的更为具体。“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主要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另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行为问题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值得一提

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可

见“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以界定非同一斑。

(二)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

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daling @

[7]steinberg,1993).儿童学家曾运用直接的观察,调查或访谈等多

种手段探究父母教养儿

童的行为方式。具体分析,这一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教导方式(discipline styles)和

[8]养育方式(caregiving styles)。

父母的教养观念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

度和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国外学者的研究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p.m.symo- nds)。[9]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纬度:一

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拒

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

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服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

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霍夫曼(hoffman)等人1970年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的

[9]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power-assertion)和爱的收

回”(love -withdrawal)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他们的研究表明,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

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强制会引发孩子的

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即父母的惩罚方式无意

中向儿童提供了打人的模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示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这种惩罚方

式会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

焦虑感。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采用观察研

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

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

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

型的家庭

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authoritiarian parenting)、

[10]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根据鲍姆林特对

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

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放任型家庭

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之后,鲍姆林特(1991)把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7类:

[8] 期望型、民主型、非指导型、专制指导型、非专制指导型、投

入型、一般型。

patterson等学者所作的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

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

养态度和行为是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

[20]素。mackinnon-lewis等人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行为从以下

两个方面影响儿童攻击、反抗行为:一是强迫,父母和孩子互相强

迫对方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却通过父母对儿童的行踪、交友以及活

动的不具爱心或不适当的监视,从而引起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强化了儿

[21]童的攻击,反抗行为。lafreniere考察了28-61月龄的孩子内隐

问题行为的起源,发现

亲子关系可以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学龄前孩

子的内隐问题行为影响更

[22]大,尤其是过分依赖母亲的孩子在学龄前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

退缩行为。

bradley考察了母亲有无滥施身体惩罚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发

现母亲对儿童滥施身

[19]体惩罚和儿童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外显问题行为)有显著性的

相关。结果表明,滥施身体

惩罚的家长会受到儿童不良行为的强烈的反作用,同时也把自己的

教育作用降到最低,使亲子之间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强化了儿童

的问题行为。

以上是西方心理学家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因而其结果有可信性及

有效性。但是他们的实验只是局限于研究家庭中亲子关系间的单向

的影响,即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较少研究儿童行为如何影响父母教

养态度和方式的选择以及外部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如父母

的性别、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儿童的年龄、

性别等特征会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

2、国内学者的研究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别,造成在教育方式也

有极大的不同,需要探究西方教养方式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

面的探索和研究。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

型(白燕,1990;

[16]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

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

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

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发展

和生长持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

个性,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此外,

[17] 杨丽珠等(1992)、王艳萍(1994)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

一步的研究与认识。

程华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区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他们通过对20名4岁幼儿的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纬度上得分进行聚类,得出五种教养类型(a、b、c、

d、e),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家长教育方式对幼儿动作、智能、社会性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许政援等(1985)与全国十个地区进行协作,用问卷调查了3-6岁幼儿的教育方式与幼儿性格特征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幼儿优良性

[18]格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14]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从溺爱性、

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纬度对父母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定型。他的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他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林磊的研究考虑到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避免了以往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根据单

一纬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从而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

(三)关于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bell指出: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父母采用特定的教养方式。ste- vens long发现儿童的活动水平可能影响到父母对惩罚方式的选择,当活动量很大的孩子和安静的或中等活动水平的孩子都表现出同样的不良行为时,高活动水平的儿童可能引发父母更严厉的惩

[24]罚措施。sawin等人的研究发现孩子受惩罚之后作出的反应也能影响父母对惩罚策略的选择,儿童在纪律约束背景中的反应能够调整父母的行为并且可以保存、增加或减少父母的惩罚。当孩子因为表现出不良行为而受到惩罚以后,孩子可能作出以下反应:忽视父母的惩罚;或作出弥补;或恳求父母;或表现出对抗。当孩子不久后再次表现出不良行为时,父母对表现出对抗反应的孩子选择更为严厉的惩罚,而作出补偿反应的孩子受到的惩罚会比较轻。涫原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半岁,1岁和8岁时外显的问题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母亲在儿童1岁半8岁时的否定态度;而母亲在儿童5岁时的否定态度对儿童8岁时外显问题行为

[23] 有一定的影响。

[11]2002年北师大吕勤、陈会昌等人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对父母

的教养态度与儿童问

题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她们在相互作用情境中的稳定性进行

了考察。研究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对北京市172名儿童从2岁

起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分别在儿童2岁、4岁时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具有较

强的相互作用。在儿童2岁时和4岁时父母教养态度中的惩罚性可

以显著地预测当时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大量的研究证明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

[12]管等教养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噪、任性等问题发生率高。

长期以来,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

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且影响、调适塑造孩子行为的单向作用过程,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的多的学者用家庭系统论的观点考察亲子之间

的交互作用及双向影响。不仅是父母通过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

生影响,同时,儿童的行为特征也反过来影响父母。

(四)对研究的简评

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且外

显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孩子是家庭教养环境的参

与者。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心理学界

和教育界比较关注家庭中亲子抚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但是

对于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带给孩子的行为结果的实证研究成果还是

不多见。另外,学者们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相互作用

过程研究非常少,也没有探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各种因素之

间的影响机制。在研究中,没有考虑到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激励着有关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改

善父母教养方式防治儿童的问题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三、论文框架研究

3-6岁儿童问题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宁波市(宁波江北区、海曙区、象山、鄞州)的5所幼儿

园的大中小班幼儿及家长。

2.调查工具:选取父母填写的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来测查儿童的

问题行为;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来考察父母的教养态度。

3.调查程序:

在某一幼儿园调查之前,调查者先向该幼儿园领导和班主任讲明本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他们的支持;随后调查者随机选取该幼儿园不同班级幼儿为调查对象,由班主任负责将问卷发放给家长,填写完后交给班主任老师收集,然后统一交给调查者。调查工作从2005年12月开始。

4.处理将资料量化赋值后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2.0对资料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内容包括:

1、父母的学历及职业情况

2、父母教养方式统计

3、儿童问题行为因子状况

4、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问题行为因子状况

5、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下不同性别儿童的问题行为比较

6、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下不同年龄儿童问题行为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与建议

四、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

2005年6月底—8月选题,确定导师和毕业论文的大致方向;阅读书籍及相关文献。 2005年9月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书籍。

2005年10月—11月研读相关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制定论文提纲与调查方案。 2005年12月5日向宁波市中山艺术幼儿园和宁波市宝韵幼儿园投放问卷。

2005年12月5日向鄞州东方幼儿园投放问卷。

2005年12月9日向象山县春晖幼儿园和象山石浦中心幼儿园投放问卷。

2006年2月—3月整理、分析数据,撰写与修改毕业论文。

2006年4月修改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凌燕,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 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1期

[2]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大拿金大学出版社 1993

[3]管益杰,关于家庭因素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初步探讨.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6 期

[4]吴汉荣,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与矫治.中国学校卫生, 2004年12月第25卷第6期

[5]王玲风,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自我概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4月第25卷第2

[6]陈保平、刘伟、谢守付,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杂志, 2005

年第13卷第4期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98-99

【篇二:家庭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但是,这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父母教养方式与特殊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家庭结构、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与之相应的青少年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个性心理等显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掌握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家、犯罪行为学家、特殊教育专家共同关注的课题。本论文通过对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因素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探讨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的误区,以便正确指导广大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法,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定义

1、青少年犯罪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

问题行为,既包括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包括没有达到触犯法律的严重程度,但对自己、他人或社会都会造成伤害的问题行为。

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

定的行为倾向。

包括:(1) 溺爱型:即对子女过分娇宠,情感过剩,理智不足。

(2) 粗暴型:即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政策,无视子

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强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家长的意志,

稍有过失,非打即骂。

(3) 放任型:即家长对子女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使家庭教育职

能丧失。

(4) 矛盾型:即父母之间对子女的教育、褒贬不一致,形成矛盾,使

子女无所适从。

(5) 奢望型:即家长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子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也难以达到。

(6)混合型:许多家庭教养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以上的混合。

(二)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成败。教养方式不当,很容

易使子女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有的甚至造成子女与家庭对立,导

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1、溺爱型教养方式一种情况是父母想方设法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求,对其过错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迁就、放任,甚至袒护、包庇、纵容,长此以往,使子女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任性、

骄横、自我中心、藐视权威等消极心理品质。这种情况在“隔代教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另一种情况是过分保护,即父母代劳和帮助孩

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也是溺爱。在这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

有的自我意识偏离,自我评价过高而又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有的依靠

父母的权势、地位为所欲为,其优越感、特权思想严重,当社会不

能使其意愿在正常范围内得以满足时,他们就可能通过非法方式来

实现。

2、粗暴型教养方式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残忍好斗的性格。并且容易使子女产生敌视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和偏激固执、冷漠、自

卑等消极人格特点。同时,由于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还可能导

致子女产生对立、反抗情绪,甚至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求“温暖”,加入不良小群体或犯罪团伙。

3、放任型教养方式使子女缺少家长的有效指导和监督,缺乏正确辨

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就容

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矛盾型教养方式使孩子在认识、情绪、好恶、道德观、价值观等

方面形成混乱,是非颠倒,行为偏常,甚至可能形成“两面性”人格。这种不良的人格特点就成为今后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基础。

5、奢望型教养方式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

生逃避心理。当孩子不能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时,有的自杀或离家

出走,有的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三)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特征

1、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极端化倾向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有极端化倾向,对子女缺乏情感关爱,而

更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及过干涉与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极端化

教养方式易阻碍青少年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习惯与人格,而

这些不良习惯与人格正是其犯罪的内在动因。

2、犯罪青少年双亲教养方式存在严重不一致性

本研究反映,犯罪青少年双亲教养方式存在严重分歧,使子女不仅

无所适从,难以接受,而且会产生神经质行为,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以致人格异化,难以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同一,从而易入歧途。

3、犯罪青少年双亲教养方式的突出特征—溺爱

本研究分析发现,犯罪青少年的父亲教养方式存在比较一致的三个

类型:溺爱型、矛盾型、忽视型;母亲教养方式也存在比较一致的

三个类型:溺爱型、矛盾型、拒绝型。双亲教养方式中,都是溺爱

型比例最高,达39.3%(父)和58.1%(母)。虽然忽视、拒绝、

矛盾的教养方式也是本研究中双亲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但远不及

溺爱突出。

(四)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1家庭因素包括:①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

②家庭成员行为:教养方式、父母监控行为、家庭成员是否有

犯罪行为。

③家庭结构:单亲家庭或双亲家庭,核心家庭或多代家庭。

2、家庭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犯罪青少年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双亲教养

方式有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有:犯罪青少年年龄、年级、父母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等。犯罪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过多的情感关爱、干

涉与保护,过少的拒绝否认。这可能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以及所面

临的发展课题与要求有关。由于身心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成人感和

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发生突变,其身心发展冲突尤其加剧,易

引起成人对其的认同与关注。再者,这一时期,父母通常都已人到

中年,开始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非常清楚子女很快就要独

立生活,会更加强调家庭凝聚力(grotevant, 1998; collins, 1997)。这样,参与家庭生活更多的母亲就会以过分关切的态度对待他们,

不听他们的主张,将其一味置于支配之下,使其心理性断乳受到阻

碍,其自主性被忽视,逆反心理得到强化,从而产生自我中心型偏

差行为,在适当诱因下就会形成犯罪。

四、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1期

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1年02期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价值工程》2010年16期

【篇三:《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谈到教育,人们脑海里面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

口进一步的优化,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在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过

程中,变得举足轻重起来。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

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

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提升家长素质和改善家庭教

育方法已经成为家庭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孩子终

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现代家庭教育的教育模式,是现代社会亟

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做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不

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学校教育,更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在

教育兴国的大环境下,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孩子教育的主导力量。而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仍与先进科学的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提升

家长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还没有完全被家长所认识,基于此,

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指出:“正确引

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

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都负有重要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社会

主义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

和学生的纽带,家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儿童成长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

的重要保证。

基础条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有意在家庭教育

方面探索出路,我平时比较喜欢看家庭教育的书刊资料,又建立过“感悟家庭”的网站。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有兴趣。因此,我选择了

此课题。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相当一批家长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在如何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方面产生种种困惑,不知道该怎样爱孩子,怎样去教育

孩子。有的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不懂

得如何培养孩子求知、生存、合作、发展的能力。有的家长对素质

教育认识偏颇,逼迫孩子定要通过钢琴的几级几级考试,定要学会

几种乐器等。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没有

把孩子

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与他平等相处,尊重他的人格。也有的家长没

有把孩子看成一个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人,或者是对他成长中的问题

放任自流,或者是大惊小怪。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盲目攀高,重

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一系列的错误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们每天背

着沉重的书包,心理承受着各种压力去上学,那真是苦不堪言的一

种景象。想想看,在这种境况下孩子又怎么能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呢?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改善

家庭教育的方法。

2、理论问题:目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实践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最好的人生,做出最好的榜样!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孩子能健康地成长,智力得到发展,他们有刚毅的性格,进取心强,热爱生活,爱父母长辈,孩子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举止合

乎公众的理想。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孩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问题

2、家长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孩子成才与否,是对家庭教育体系最直接的也是最严肃的检查。

3、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以身作则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父母的人格与权威对孩子的成

长也具有很强的感化与约束力。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它有专门的场地、设施、课程等,还有懂教育的老师,因此,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就能成才;而家

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负

责任的。现在正是传统的家庭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大更替的阶段,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大量案例和多种家庭教育形式相结合进行

课题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电脑网络和中国家庭教育网站上的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育网站和家长学校实施。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查阅大量家庭教育书刊和家庭教育

理论,建立“感悟家教”网站,并以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广大学生

家长,形成方案、制定课题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家庭教育、多元智能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1、文献研究法 2、个案分析法3、跟踪

指导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方案、报告、阶段小结、总结、论文、案例(内部网站公布,争取正式出版)。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06年10月——12月为准备阶段

查阅相关资料和书刊,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

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9月):

(1)提高家长素质(2)推行家庭民主(3)传递学习的情绪(4)

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第三轮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整理收集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目标进行鉴定,撰写小结、心得,撰写阶段性小结。

九、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刘金芳

组员:刘艳华张淑娟刘伟商红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