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工程可行性报告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工程可行性报告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工程可行性报告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工程可行性报告

1 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建设

责任单位:云南长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滇池北岸官渡区西亮塘

项目投资:38839.82万元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湖滨湿地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都将湖滨生态带工程建设作为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构筑包括环湖截污、环湖道路、污水处理工程和湖滨生态带建设在内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是未来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各方面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增加和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目前实施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和保护模式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冲突,迫切需要探索环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快滇池治理的进程,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滇池社会经济概况

昆明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根据2000年昆明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

1.3.2 滇池北岸湖滨带存在问题分析

湖滨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湖滨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湖滨带湿地发生

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等多种生态灾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破坏严重

湖滨土地过度开发、围海造田和大规模防浪堤的修建破坏了湖滨生态环境,导致湖滨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滇池东岸建设了很多防浪堤,能被开垦为耕地或鱼塘的湖滨带均已被利用,除此外部分湖滨带已成为永久性的旅游设施或建筑用地。这些开发活动和防浪堤的建设严重破坏了滇池湿地系统,导致原有动植物的生境的丧失,沿岸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造成湖滨区水生与湿生植物由深水区、浅水区向近岸带、陆地逐步萎缩,生物物种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湖滨区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进一步破坏了湖滨带的生态功能,致使湖滨带缺乏应有的生态防护。

除滇池西岸外,全湖大多数区域都有防浪堤,防浪堤将滇池水体与湿地系统隔开,破坏了原有动植物的生境,造成湖滨区水生与湿生植物由深水区、浅水区向湿地、陆地逐步消亡。

(2)湖滨污染严重

湖滨带本来是湖泊拦截污染物的最后屏障,由于失去天然湿地、人口密集、单位面积耕地化肥用量过大、城市点源截流剩余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水污染等的直接入湖等原因,使目前的滇池湖滨带不仅丧失了净化水质的功能,反而还成了污染滇池水体的严重区域之一。

(3)面源污染严重

滇池北岸以蔬菜和花卉生产为主,农业发达,人口密度集中,面源污染是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城市面源终极截污率仅能达到50%,农村面源终极截污率仅能达到30%;目前农村面污染源治理仍是缺口,对沿湖村镇的生活污染没有相关治理控制对策,农村生活污水、绝大多数生产性固体有机废弃物直接排放,最终进入滇池水生态环境,成为滇池水体的长年持续性污染源之一。

1.3.3滇池湿地恢复与建设的意义

(1)湖滨湿地是构建完整湖滨生态带的需要

湖滨带在湖泊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入湖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生存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湖滨景观,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生植物具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等特点,这种生物所特有的吸收和分解营养物的自然过程,保证了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效利用,防止了物质的过分局部积累所形成的污染。

缺少完整的湖滨湿地系统的滇池,要有效克服富营养化的局势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建设对于减缓滇池污染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是滇池北岸湖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在《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安排了一系列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这些污染控制的措施是从污染源

头和污染输送过程中减少和切断污染源,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强调的是“治”。而湖滨带生态恢复与湿地建设作为流域生态修复类的重要项目被定为特优先项目,该项目将在滇池沿岸筑起一道保护屏障,修复滇池湖滨带生态系统,强调的是“防”。尤其是湖滨生态工程建设与环湖截污-污水处理构成完整的污染控制体系,成为了滇池污染防治工程的重要支撑。

表3-1滇池北岸(含主城区)湖滨带建设项目汇总表

(3)项目的建设是北岸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区生态环境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土地垦殖率高,大棚蔬菜、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固体废弃物数量巨大,面源污染十分严重;②湖滨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土地开垦过度,天然湿地几乎已消失殆尽;③区域内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地矛盾、生存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④目前尚缺乏污染控制设施,点源和面源污染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给区内水环境和滇池的水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片区经济的发展,这一影响将更加突出。

为了保障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全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变农业生产为湿地生产,通过湿地建设营造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环境,从而提升区域土地利用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片

区农业生产废物及农药、化肥污染,实现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4)项目的建设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

本项目的建设突出湖滨带的环境效益,充分发挥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将滇池湖滨带建设纳入流域污染控制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在滇池流域系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基础上,恢复湖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使建成的湖滨带成为地表水污染物进入滇池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大程度截流污染物,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抵御和调节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的、能自我维持和调节的生态系统,同时使之与周围的系统与景观融为一体。兼顾湖滨带的景观功能与经济价值,通过湖滨带建设提升沿湖土地价值,以环境改善来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为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是实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举措。

1.4 完成本项目所具备的条件

1.4.1本项目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湖滨生态系统中,水禽处于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最高生态位,而鱼虾产卵、生产孵化的数量和沉水植物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湿地遭到破坏,鱼虾产量势必下降,水禽的数量就会因失去食物来源而萎缩,直至完全消失。随着湖泊湿地恢复,鱼虾产量会逐步恢复,水禽的数量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湖滨湿地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湿地与森林、农田等生态环境一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生产力较高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湿地处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界,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好坏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水生生态系统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它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被喻为“地球的肾”。因此,对湿地的恢复、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湿地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主要功能:

(1)滞留营养物

营养物质经径流被带到湿地中,随沉积物沉降之后,通过湿地生物吸收,经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转换而被储存起来,最终通过对湿地生物的收获而将营养物质带出系统外;

(2)防止自然力的破坏

湿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防止或减轻对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岸的侵蚀;达到保护海岸线及控制侵蚀、防风和排除有毒物的作用;

(3)流量调节

湿地能储存可能来自降水、径流或地下水源的过量水分,减缓水流,避免下游地域洪水的泛滥;

(4)滞留沉积

湿地特别是沼泽地和泛洪平原的自然属性(如植被、面积大小、水深等)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有利于沉积物的沉降和排除;

(5)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系统的存在,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和繁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1.4.2本项目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应用效果

(1)贵州威宁的草海湿地

我国在湿地生态恢复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是贵州威宁的草海。为了扩大耕地面积,1970年曾排水疏干草海,湖中的鱼类、贝类、虾和水生昆虫等几乎绝灭,所剩水禽也寥寥无几,地下水位下降,农业减产,自然生态失去平衡。1980年政府决定恢复草海,实施蓄水工程,恢复水面面积20km2,平水期可达29km2。目前,生物物种已得到恢复,浮游植物有8门91属;高等植物20科26属37种,组成了多种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浮游动物有9纲74属115种;鱼类9种;两栖类14种,特别是鸟类丰富,有179种,其中水禽有68种。黑颈鹤、白头鹤、白鹤、灰鹤、游隼、自琵鹭等1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的数量日渐增多,湿地恢复效果良好,被国外专家视为中国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典范。该湿地作为我国特有物种黑颈鹤的主要越冬栖息地,目前已被建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滇池湖滨人工湿地建设

2004年6月建成运行的大清河复合人生态工湿地示范工程,占地面积约20亩,采用复合污水工程预处理加人工湿地处理的工艺,进水取自典型合流制城市污水的海河水,正常运行日处理水量为2000m3,水力停留时间约5天,监测结果表明,该复合人工湿地出

水中的主要富营养化指标均优于国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对进水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及悬浮物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9.8%、62.9%和48.6%。

(3)滇池湖滨天然湿地恢复

2004年6月完工的海东村湖滨湿地建设是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政府合作的专项科技攻关项目——《滇池蓝藻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内容,该项目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昆明市环境科研所共同实施建造,整个建设工期为两年,总面积约100亩。海东村湖滨湿地属典型的湖滨挺水植物型湿地,其间所选用的主要建群种包括香蒲、芦苇和茭草。目前项目建成区周围是滇池北岸蓝藻数量最少的区域,柳树成荫、茭草成群、白鹭等水鸟栖于其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附近的区域形成鲜明的对照。

基于上述分析,湿地,特别是湖滨湿地的建设在国内外已非常普遍,在滇池周边也已有了成功的建设先例。从已建成的各种类型湿地效果分析,湖滨湿地无论于削减入湖污染物、减轻湖泊污染,还是对恢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湿地建设对于滇池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1.4.3湖滨湿地的研究进展

湖滨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工

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对湖滨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湖滨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等多种生态灾难。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湖滨带湿地的重要功能,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也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湖滨带湿地的生态恢复。科学人员对恢复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美国国家委员会、环保局、农业部和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委员会于1990年和1991年提出了在2010年前恢复湿地400万hm2的庞大生态恢复计划。1995年,美国开始实施一项总投资为6.85亿美元的湿地项目,旨在重建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该项目计划到2010年完成。联邦政府划拨了2亿美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生态恢复,湿地的生态恢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明尼苏达的北部地区,通过筑坝重建和恢复湿地,湿地面积已从1940年的2183hm2增加到1988年的3687hm2。加拿大湿地面积12700万hm2,占世界湿地资源的24%,居世界第一位。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加拿大于1992年颁布了联邦湿地保护政策。莱茵河流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为了恢复莱茵河下游河漫滩(湿地)的功能,拟将夏季的堤坝拆除,以使洪水能够顺畅流动,从而改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同样地,为了防洪、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改

善水质等,拟恢复莱茵河上游以前河漫滩(湿地)的天然性。在瑞典,30%的地表为湿地、湖泊和河流。由于大量水生植物芦苇的入侵,许多湿地和湖泊已经迅速老龄化,芦苇覆盖的面积已达100000到200000hm2。为了恢复浅水湖泊和湿地,提出了抬高水位和降低湖底的建议,同时还要求砍掉芦苇,并清除其根系。在澳大利亚Capel 附近修建的一个用于沉积稀有金属矿砂的湖泊群,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目前已被恢复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近20年来,我国对东湖、巢湖、太湖、洪湖、保安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湖滨湿地生态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三江平原是我国平原区沼泽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自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开发,湿地面积减少了近340万hm2,湿地垦殖率达64%。自50年代末开展湿地研究工作以来,这一区域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直是我国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通过采用适当的水土调控技术,合理确定农业开发的规模与模式,成功地将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洞庭湖湖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湿地,面积87.7万hm2,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从50年代至今,洞庭湖湖群的垦殖率已高达50%以上。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调蓄洪水的功能在逐渐衰退。为了恢复并合理利用湿地,提出了洞庭湖的湿地景观结构和生态工程模式,设计了浅水水体农业、过水洲滩和渍水低湖田等不同类型湿地的生态工程模式。通过湿地生态工程,建设高效复合的生态系统。通过入湖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减少入湖泥沙量,并通过

生物物种的合理配臵,减缓湖泊淤塞过程,稳定湿地面积,保障湖泊的调蓄功能。在云南洱海湖滨带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基于物理基底设计、生物种群选择、生物群落结构设计、节律匹配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等原则,采用生境和生物对策,提出了滩地模式、河口模式、陡岸模式、鱼塘模式、农田模式、堤防模式等6种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模式,归纳了湖滨湿地工程技术、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技术、人工浮岛工程技术、仿自然型堤坝工程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工程技术、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工程技术、河流廊道水边生物恢复技术、湖滨带截污及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林基鱼塘系统工程技术等9项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

1.4.4 生态湿地的恢复技术

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3个部分,相应地,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地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必须严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质,加强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土壤恢复技术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

(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臵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1.4.5 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

最早公开报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是由澳大利亚Brian Mackney于190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研究的中试规模的污水处理构造湿地出现在德国Max Plank Institute,在此Kathe Seidel详细的考察了多种水生植物对化学污染物吸收和降解的能力。她的研究,1953年首次发表,证明水生植物如Scirpus lacustris 有能力去除苯酚、病原菌和其他污染物。

60年代,这项技术开始推广用于许多大规模试验,用以处理工业废水、江河水、地面径流和生活污水。有目的地利用湿地来处理污水则始于7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英国、日本等都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70年代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大都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即保持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大都以泥泽的形式出现,而且,常被结合到氧化塘处理工艺中以提高氧化塘系统的处理效果。大部分初期研究都使用自然湿地处理污水,不久就暴露出应用

自然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会导致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功能及湿地总体价值的显著变化,并意识到人工湿地具有应用的巨大潜力。因人工湿地不影响自然湿地价值,且可对处理工艺优化控制。80年代后,人工湿地则发展到人工建造的、以不同粒径的砂石为基质的处理系统,并由试验进入应用阶段。

人工构造湿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关湿地污水处理能力和过程的基础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国家建造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包括英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印度、南非、巴西、澳大利亚以及许多欧洲国家,大小从一家一户的污水处理到每天处理12万加仑的污水,这些系统由于其较低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当地和地区管理者的认可。目前欧洲己有数以百计的人工湿地投入废水处理,如英国就有200到300座湿地系统在运行(Magmedov.V.G,1996)。人工湿地的规模从小到大分布较宽,最小的仅有40m2,用于一家一户废水处理,大的达5000m2,可以处理1000人以上村镇的生活污水。

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始人工湿地的研究。首例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工作始于1988~1990年在北京昌平进行的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量为500td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占地2ha,水力负荷4.7cmd,HRT:4.3d,BOD负荷:59kgBOD)、总氮、总磷,超标率分别为25%、100%、100%,其年均值超标倍数分别为0.3、16.0、16.7倍。外海水质为劣V类,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超标率分别为8.3%、100%、100%,总氮、总磷的年均值超标倍数分别为5.5和9.9倍。

自1991年以来,主要监测点的污染物指数年平均值变化趋势表明,滇池的富营养化状况仍居高不下。尽管草海COD Mn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32.9%,但TN和TP仍呈上升趋势,升幅分别为74.2%和18.1%。外海COD Mn指数稍有下降,降幅18.3%,TN 和TP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的治理目标相比,外海和草海均未达到预期的治理目标,尤其是总氮、总磷与预期目标差距甚大。

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滇池,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大量物种消亡,外海蓝藻水华爆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昆明市的饮用水安全。

1995~2000年间,滇池流域的入湖污水量增加了3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仍呈上升趋势:CODcr排放量增加49.9%,TN排放量增加57.6%,TP排放量增加45.5%。生活污水量在总排放量中的比例也在上升,从1995年的73%增加到75%。

城市生活源是COD、TN和TP等主要污染负荷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且对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最大;工业污染源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排污量所占的比重已降到第三位,并且还在逐年减少,其在总污染负荷中CODcr从32.8%降到11.1%,TN的比重从14.4%降到1.9%,TP则从10.4%降到3.8%;生活源的污染物排放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持续增加;面源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缓慢增加。2000年的总污染负荷中,COD的比重占36.8%,TN占27%,TP占44.5%。

基于上述分析,生活污水和面源的氮磷贡献量对于滇池富营养

湖泊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泊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概论 某某市委、市政府确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即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树立某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力争10年时间,将某某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精品旅游区,最终建成“北国湿地休闲之都,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针对某某市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过渡的发展现实,某某市委、市政府把“实施生态立市”作为五大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把“精心打造百公里生态湿地旅游带”作为全市两大产业带之一,正在将红海滩风景区、鼎翔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某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其提升为5A 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某某旅游基础设施第一名。鸭舌岛、辽河左岸湿地公园、辽滨水城、温泉养身休闲、湿地水上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设施配套正在实现新突破,以旅游大项目建设拉动相关经济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某某市旅游产业正在转型升级。 随着某某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某某依托弥足珍贵的滨海湿地资源,已华丽转身,面向大海,全面开启了扬帆远航的新征程。《某某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指出,“某某要依托石油、湿地等资源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展

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具有北方水乡特色的石化城和环境宜居的滨海新城”。市委、市政府已明确表态:“我们一定要将某某沿海地带变成一条闻名世界的生态景观带、产业带。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我们要创造的一个旅游高地。我们要充分挖掘湿地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个性鲜明的红海滩5A级景区、鼎翔生态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景区,创建水上乘船游、湿地休闲体验游等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使旅游产业跃上一个新的层次,向世界展现一个美丽的湿地休闲之都。 2010年1月下旬,市长孙某某就水利工程及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要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将水利工程建设同旅游景观开发紧密结合,充分盘活周边资源,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孙某某在调研中强调,要将辽河沿河经济发展同旅游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统筹实施辽河沿线开发和生态治理,发展沿河经济。要通过建设一大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水利工程和旅游项目,为推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2项目区域概况 某某乡位于某某县西北部,北邻锦州市沟帮子经济开发区和赵屯镇,西南部与羊圈子苇场毗连,东隔西沙河与胡家镇相邻。位于东经121°27′~122°29′,北纬40°45′~40°2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 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 准。 第八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 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 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 关情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工程可行性报告

1 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游赏区建设 责任单位:云南长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滇池北岸官渡区西亮塘 项目投资:38839.82万元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湖滨湿地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都将湖滨生态带工程建设作为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构筑包括环湖截污、环湖道路、污水处理工程和湖滨生态带建设在内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是未来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各方面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增加和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目前实施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和保护模式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冲突,迫切需要探索环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快滇池治理的进程,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滇池社会经济概况 昆明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根据2000年昆明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 1.3.2 滇池北岸湖滨带存在问题分析 湖滨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湖滨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湖滨带湿地发生

城市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市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招商引资、投资合作等。 第一章总论 一、城市公园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 3.城市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城市公园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二、城市公园项目概况 1.城市公园项目拟建地点 2.城市公园项目建设规模与目的 3.城市公园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4.城市公园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5.城市公园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 四、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市场预测 一、城市公园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1.国内外城市公园市场供应现状 2.国内外城市公园市场供应预测 二、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1.国内外城市公园市场需求现状 2.国内外城市公园市场需求预测 三、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1.城市公园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2.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四、价格现状与预测 1.城市公园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2.城市公园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五、市场竞争力分析 1.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3.营销策略 六、市场风险 第三章资源条件评价 一、城市公园项目资源可利用量 二、城市公园项目资源品质情况 三、城市公园项目资源赋存条件 四、城市公园项目资源开发价值 第四章城市公园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

1.城市公园项目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2.推荐方案及其理由 二、产品方案 1.城市公园项目产品方案构成 2.城市公园项目产品方案比选 3.推荐方案及其理由 第五章城市公园项目场址选择 一、城市公园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城市公园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城市公园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城市公园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气、生活福利) 7.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城市公园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城市公园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城市公园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城市公园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城市公园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城市公园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六章城市公园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城市公园项目技术方案 1.城市公园项目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城市公园项目工艺流程 3.城市公园项目工艺技术来源 4.推荐方案的主要工艺(生产装置)流程图、物料平衡图,物料消耗定额表 二、城市公园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1.城市公园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2.城市公园项目主要设备来源(进口设备应提出供应方式) 3.城市公园项目推荐方案的主要设备清单 三、城市公园项目工程方案 1.城市公园项目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经典案例)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途:发改委甲级资质、立项、审批、备案、申请资金、节能评估等) 版权归属: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https://www.doczj.com/doc/051527621.html,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国宇祥国际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咨询公司,我们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我单位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预测准确、服务好而享有盛誉,已经累计完成6000多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可以出具如下行业工程咨询资格,为企业快速推动投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湖南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简介

湖南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 公园情况简介 湖南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资水下游,属湘北丘陵,是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区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是南洞庭湖最大的补给水源。湿地公园建设范围包括马迹塘镇至修山镇区段的资水干流,以及资水一级支流碧螺溪、渣滓溪、沾溪的部分水域和周边部分山体,核心区为马迹塘电站库区、白竹洲电站库区、修山电站库区。湿地公园总面积2300.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916.6公顷,湿地率85.27%,包括永久性河流与洪泛平原湿地等两个湿地型。湿地公园范围内分布有12个江心洲,水域面积1837.0公顷,总库容1.42亿立方米。主体水域资水水质Ⅲ类标准,水质总体良好。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态之基”“淡水之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抵御灾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河、溪交错,山体、河洲相映,地貌景色独特,而且野生动植物丰富多样。目前在该区域发现的野生脊椎动物有64科156种,其中有国家Ⅱ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头鵂鶹、领角鸮等8种;维管植物753种,其中湿地植物209属29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结缕草、旱莲木等5种,还有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特别是去年11月12日,省林勘院专家到桃江羞女湖湿地公园实地考察时,发现了5只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数量也是极其稀少,目前全球仅存不足1000只。 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按照功能分区进行建设,总投资5453.77万元,计划于2020年完工。建成后的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是南洞庭湖生态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将极大地改善本地生态环境,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资江下游水资源安全,促进旅游、种植、养殖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符合“绿色湖南”“生态桃江”的发展需要。届时,桃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益阳乃至周边市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3)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3)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范围 (4) 第四节研究工作概况 (4) 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 第六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6)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8)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8)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及建设地址 (11) 第一节建设条件 (11) 第二节用地面积的确定 (14) 第三节场址选择 (14)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6) 第一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6) 第二节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17)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方案 (18) 第一节规划设计方案 (18)

第二节设计方案 (25) 第六章环保与节能 (33) 第一节环境质量、排放、标准 (33) 第二节环境保护 (34) 第七章节约用地 (37) 第八章建设项目招标方案 (38)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9) 第一节估算依据及编制说明 (39) 第二节投资估算 (41) 第三节资金筹措 (4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市**新区湿地公园 二、项目承办单位 **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三、项目建设地点 **市**新区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国家和山东省及**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条例等。 二、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三、现行行业规划技术标准。 四、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及规定。 五、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大观生态湿地公园

大观生态湿地公园 以前是杂草丛生的山地、淤泥黑水的烂水塘,如今水草丰沛、山花烂漫、鸟栖虫鸣,一泓泓碧水倒映着蓝天,仿佛身处田园郊野。有人跑来这里的芦苇荡拍婚纱照,有人爱到这里的水杉林钓鱼抓虾,有人每天下班后沿着水边跑步……这是什么地方?天河智慧城东部、大观路的西侧,密林间就藏身了一个非一般的大观生态湿地公园。就连天天在它旁边天河软件园上班的白领都不知道,这个占地46.8公顷、相当于2/3个天河公园大的湿地公园,其实是一条绵延3公里长、30—120米宽的生态长廊——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近日已撩开面纱,惊艳亮相。2013年9月开始动工,今年6月验收,这个又名为“天河智慧城东部水系连通一期工程”的湿地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看似是生态景观,其实是一种自然调节的“市政设施”,能防洪涝,净化水质、土壤,回补地下水,修复生物栖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让市民休憩游赏。1我们就一起从湿地公园的北部开始逛一逛吧。绿草如茵的思观广场,是旧羊山南面山脚的延伸,也是湿地公园最高点,有一个篮球场大。这个看似普通的休闲广场,其实下面暗藏乾坤。它是一个可渗透广场:地面铺设了渗水砖,地下还埋藏了数百个像蜂窝式排列的“小水桶”。它们是用高新

技术做成的海绵蓄水体,加起来共760立方米。一旦下大雨,海绵体能把水蓄住;等太阳出来再慢慢释放。2站在思观广场向南俯瞰,十几个大小不一、梯田般逐级错落的水塘铺展开去,近看却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涌。这里以前是山地,还有农民用来养鱼和灌溉用的水塘。“是我们再造地势,改造成十几级落差。”广州天河智慧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唐锡汉揭秘建设经过,“除了第三第四个泡保留原来水塘,其余水塘是新挖的,重新种植花草,每个泡深约1—1.5米。”“如果不建海绵城市,按照传统思维,山被推平、鱼塘被填掉后,天河智慧城将建大片高楼,变成硬地。下雨时,山上的水就会往中下游跑,会跑得很快,带来很多问题,水土流失、上游水储不住,下游水集中在一起变成城市洪涝灾害,也改变了原来生态,导致都市热岛效应,动植物会减少……”在唐锡汉看来,“鱼塘是农业生产的智慧,也是大自然的恩赐,有蓄洪作用,应该留在这里。”这也正是海绵城市的奥妙:十几个水塘相当于海绵泡,就是一个分级蓄水系统。雨水和山水流经十几个高低错落的海绵泡后,不像河涌那样哗啦啦地跑掉,还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转稼到异地、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智慧城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概括道。 实际上,每个泡挖多深多宽、广场的海绵体放多少怎么放,

城市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市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一: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概论 (1) 一、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 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 (5) 六、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 (6) 十、研究结论............................................................... .. (7) 十一、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 (9) 第二章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

湿地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湿地公园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湿地公园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湿地公园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文件 办湿字[2010]191号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自批准试点之日起6年。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由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要求及标准进行自查后,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验收;对验收达标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四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理验收,并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整改: (一)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擅自调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边界、功能分区、公园名称的。(二)尚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专门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的。(三)新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与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重叠或者交叉的。 (四)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存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属争议,或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存在其它严重利益冲突的。 (五)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土地被征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的。(六)在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从事开(围)垦湿地、开矿、开发房地产、建高尔夫球场或度假村、非法采石或挖沙等,以及其它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开发建设活动的。 第五条申请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验收申请和自查评估报告; (二)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报告;

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概论 (1) 一、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一)西北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体公园建设建设期污染源 (31)

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修订版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1 总论 (6) 1.1 项目概况 (6)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6)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7) 1.3.1某某社会经济概况 (7) 1.3.2 某某北岸湖滨带存在问题分析 (7) (1)生态破坏严重 (7) (2)湖滨污染严重 (8) (3)面源污染严重 (8) 1.3.3某某湿地恢复与建设的意义 (8) (3)项目的建设是北岸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 1.3.4项目分析(SWOT) (10) 1.4.1本项目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3) 1.4.2本项目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应用效果 (14) 1.4.3湖滨湿地的研究进展 (15) 1.4.4 生态湿地的恢复技术 (17) 1.4.5 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 (18) 1.4.6本项目湿地公园定位 (20) 1.5责任单位介绍: (21) 1.6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2) 1.7计划目标 (22) 1.7.1总体目标:项目计划投资60508.73万元,建设2340亩城市湿地公园。 . 22 1.7.2 工程目标 (23) 1.7.3 工程建设目标 (23) 1.7.4 出水水质目标 (23)

2项目概况 (23) 2.1地理(或地块)位臵介绍 (23) 2.2 某某概况 (24) 2.2.1 某某自然概况 (24) 2.2.2 某某社会经济概况 (25) 2.2.3 某某水污染概况 (25) 2.2.4 某某湖滨区概况 (26) 2.3 项目区现状 (27) 2.3.1 自然及经济概况 (27) 2.3.2 项目区水环境概况 (27) 2.3.3 项目区防浪堤状况 (28) 2.4建设规模与目标 (29) 2.5周围环境与设施 (29) 2.6 本项目与其它工程的关系 (29) 2.6.1 与城市污水处理厂间的关系 (29) 2.6.2 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 (30) 2.6.3 与内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 (30) 3项目开发内容及指标 (31) 3.1工程建设目标 (31) 3.2工程设计规模 (31) 3.3湿地公园水质净化区项目的工艺路线 (31) 3.4湿地方案设计 (32) 3.5拟采用湿地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 (34) 3.6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比较方案 (34) 3.7湿地公园游赏区 (37) 3.8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区 (37) 4湿地公园生态规划 (38)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19最新标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2001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森林城市national forest city 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该标准要求并经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 3.2 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树木及其相关植被 的总和。 3.3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 3.4 森林网络forest network 各类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形成片、带、网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绿道green way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满足行人和骑车者进入自然景观的慢行道路系统。 3.6 林荫道路avenue road 树冠覆盖率达60%以上的道路。 3.7 受损弃置地wasteland 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4 总则 4.1 实现森林惠民从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2 采取近自然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通过林树种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多样化、管护措施近自然化,打造近自然森林景观。 4.3 扩大生态空间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通过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村相依等建设,营造优美完备、健康宜居的生态空间。 4.4 坚持城乡统筹

浅谈现代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以江阴市霞客湿地公园为例

浅谈现代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以江阴市霞客湿地公园二期为例 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黄心恬 【摘要】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成为近年城市建设的热潮,同时存在着过度公园化、景观同质化、生态硬质化、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1]。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江阴市霞客湿地公园二期工程为例,立足于湿地公园的独特性,通过对其规划定位、规划目标和规划布局等的分析,初步探索了现代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以达到维护和发展现有生态平衡的目的。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设计 一引言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2]。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5]。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它融入了自然景观元素,并与园林绿色空间合为一体,为群众提供了一处可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以及体验自然的休憩场所。 二项目概况 规划范围 江阴市霞客湿地公园二期分 为两个地块,A地块位于徐霞客镇 南部,徐霞客大道以东,北起马文 路、南至界河、西起奇松路—马公 河—霞客路、东至锡澄高速公路, 总用地约200公顷(3000亩)。 B地块位于徐霞客镇与祝塘镇 相接壤地带,北起马文路、沿五房 白荡两侧分布,总用地约50公顷。 区位与交通 湿地公园位于经 济发达的长三角核心 区,区位优越,生态优 良,人文厚重, 旅游市A B

场相对成熟完善。 湿地公园的交通主要依托锡澄、沿江及沪宁三条高速公路转接霞客大道、长山大道两条快速道路进入。 三现状分析 现状水文资源 基地现状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湖 泊、河流、沼泽及水稻田等丰富的湿地 类型在基地范围内均有呈现,为湿地系 统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位于中心位置的湖泊,其边缘与陆 地交接处形成宽窄不一的沼泽资源,各 分叉或与池塘相接,或与河流相连,创 造出较为完整的水资源基底,稻田现主 要分布在环湖区域,丰富的水稻田资源 同样为湿地系统的组成,提供了优质的 基础。 现状生物资源 湿地植物资源丰富,鱼塘和河 流中有部分浮游植物、沉水和挺水 植物;鱼塘的塘梗上以及河流的边 坡上有大量的草本和藤本,以及少 量的灌丛植物;河岸上有丰富的陆 生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和 藤本;沼泽里长满了芦苇和喜旱莲 子草等植物;草甸上分布着灌木丛。 丰富的湿地类型和湿地植被为湿地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以及充足的食物供给。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市XX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 责任单位:XX 项目地点: 项目投资:9874.53万元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XX湿地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XX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都将XX生态带工程建设作为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构筑包括环湖截污、环湖道路、污水处理工程和XX生态带建设在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是未来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容。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各方面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增加和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目前实施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和保护模式面临着众

多的矛盾冲突,迫切需要探索环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快滇池治理的进程,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滇池社会经济概况 XX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根据2000年XX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 1.3.2 滇池北岸XX带存在问题分析 XX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XX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XX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海尾湿地公园项目简介201711

海尾湿地公园规划发展历程简介 1998年,海南西岸乡村庄园俱乐部有限公司进驻昌江进行造林项目工程,海尾湿地公园生态修复5078亩(包括湿地1100亩,鸟类栖息地300亩,海防林3000亩,其他园林绿化约600亩)。 2007年7月海南昌江石港塘生态公园进行项目备案。 2008年11月21日《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会议。 2009年1月7日昌江县人民政府同意实施《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项目总体规划面积4448亩(湿地1075亩,草地298亩,滩地100亩,红树林保育地200亩,鸟类栖息地504亩,海防林583亩,乡土树种500亩,其他树种862亩,市政75亩,休闲设施用地250亩)。 2013年6月4日省旅游委通过《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2013年11月4日昌江县人民政府同意实施《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公园规划总面积10000亩。 2015年10月20日专家评审通过《海南西海岸海

尾湿地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5年11月11日县规划会审议通过《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6年4月昌江县人民政府通过《海南西海岸海尾湿地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尾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为9893.4亩,其中水体面积为1974.45亩,可开发总建设用地307亩。 2016年10月14日,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省级专家评审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5054亩。其中,湿地保育区101.56 公顷、恢复重建区204.58公顷、宣教展示区3.69公顷、合理利用区24.19公顷和管理服务区2.89公顷。 2017年8月5日,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初审通过。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记录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目录 第一章总论 (2)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2)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范围 (3) 第四节研究工作概况 (3) 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第六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5)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7)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7)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第三章建设条件及建设地址 (10) 第一节建设条件 (10) 第二节用地面积的确定 (15) 第三节场址选择 (15)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6) 第一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6) 第二节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17)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方案 (18) 第一节规划设计方案 (18)

第二节设计方案 (25) 第六章环保与节能 (33) 第一节环境质量、排放、标准 (33) 第二节环境保护 (34) 第七章节约用地 (37) 第八章建设项目招标方案 (38)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9) 第一节估算依据及编制说明 (39) 第二节投资估算 (41) 第三节资金筹措 (4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唐县唐王湖休闲公园 二、项目承办单位 唐县富尧娱乐有限公司 三、项目建设地点 唐县经济开发区南,唐王公路西侧距县城6公里。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唐县富尧娱乐有限公司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国家和河北省及保定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条例等。 二、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三、现行行业规划技术标准。 四、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及规定。 五、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