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理念、理论、原则乃至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乌托邦思想和福利国家思想等等,这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得不面临着艰苦而漫长的和本土文化与本土经验相互调适的历程。

(一) 对西方论述的醒觉: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及其反思

西方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一步和必要条件。在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比较系统和规范地介绍最新和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则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这种情形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是海外社会工作的留学生逐渐回国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之缘故,因此,在2004~2006年期间,有国外社会工作评估模型的探讨(吴伟东,2004;陈钟林,2005);有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介绍(郭伟和,2004);有对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新近兴起的“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之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构的系统阐述(何雪松,2004;陈树强,2005);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工作影响的诠释(熊跃根,2006),也有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的详细阐析,即实践方法的嬗变;认识论的多元化;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介入聚焦的转移;专业关系的重构;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何雪松!陈蓓丽,2005) 。

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与2000年以前有关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相比较,2004~2006的文献更加注重反思这些西方论述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乔世东,2004;何雪松,2005;熊跃根,2006)"这些反思引出对专业化的一个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还是为了人为设置专业篱笆以建立专业霸权?熊跃根(2006)在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的前提下,清醒地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反思意义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要避免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帝国主义”因素的负面影响,把本土的实践经验同国际化交流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中国而言,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必须积极肯定本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价值,在充分考虑到文化敏感性要素的同时,努力促成本国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与发达国家同行就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的互惠交流"。

(二)艰难的跋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探索

对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批判性反思、消化以及在国内社会工作实践需要的驱动下,2004~2006年国内出现了不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文献(范

斌,2004;顾东辉,2004;刘华丽,2004;郭景萍,2005;郭伟和,2005;王思斌,2006;童敏,2006;陈钟林,2006) 。

王思斌(2006)从对“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的分析和对国内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出发,指出,中国既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个人理性主义文化,而且又有长期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联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于是,作为西方经典的理性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为此,他主张从了解国内服务对象的复杂的需要结构、了解和分析国内受助者的问题世界,以及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情境的帮助-受助过程等层面来展开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尝试。

童敏(2006)从社会工作实习和督导的层面上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议题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指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督导者面临的主要任务除了服务机构的协调、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的结合、专业服务需要的评估!专业身份和专业自我的确认以及专业服务的跟进以外,还包括专业服务的设计、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和专业服务的培育等。因此,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督导者承担的基本角色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督导者不同,包括专业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以及专业服务的培训者等"。

“增权”理论是西方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斌(2004)在论述增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假设前提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分析弱势群体的无权状况,进而区分弱势群体自我发展所需的个体增权、人际关系增权和社会参与增权等三个层次,并结合中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增权途径,讨论了“主动增权模式”和“外部推动增权模式”的关系及其适用性问题(范斌,2004) 。

陈钟林(2006)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工作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问题。她认为,西方社会工作研究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理念-伦理;人类多元化议题;理论架构;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范畴内,社会工作研究首先是对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伦理为指导的助人活动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分析,遵循多元化观念,强调研究必须注重人类群体在民族!性别!年龄等多方面的差异。在这些要素中,人类多元化议题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倡导基本上是一致的。作者以天津市为研究背景,在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实践了对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其本土化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助人理念的明确和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主导; “人类多元化”视角的警觉和遵循;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架构的操作化;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系统整合和研究框架的建构;研究方法的单一运用和整合运用。

显然,有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在2004~2006年中已经被国内的研究者有意识地放入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服务领域或者植入本地文化情境中加以讨论,这和若干年前国内学者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泛泛而论,实在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不过,这样的讨论仍然有巨大的拓展空间,这种拓展至少包括:(1)更多的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的涉及和讨论,比如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议题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紧要;(2)对中国文化的更全面和更深入的把握以及将其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更紧密的联系;(3)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及其行动逻辑的更深刻的剖析以及与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方式的结合和思考;(4)对以权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行政架构和组织体系的分析以及与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社会工作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的讨论。

(三)在处境化中追索:社会工作本土服务模式的实践和探寻

此处所谓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系指为特定的人群,如青少年、老人、妇女或病患提供直接的、具体的且比较经常化和固定化的帮助方式。一个十分有趣的

现象是,2004~2006年关于医务社会工作和康复社会工作的文献有大幅度增加之

趋势(刘继同,2006;童敏,2006;邓锁,2006;唐文,2006;安民兵,2006),或许这是

医务领域和康复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的迫切性日益突出之

缘故,其中,刘继同和童敏的研究颇具代表性。

刘继同(2006)认为,在社会转型和卫生部门等机构改革的过程中,以增进健

康公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为核心的医患关系,是目前中国社会政策议程与健

康照顾服务领域中最紧迫和最关键的议题。有鉴于此,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中,如何改善医患关系,重构医护人员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形象、专业

地位,提高服务质量,将是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与介入的最佳领域。而医务社

会工作长远的优先领域是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城乡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健康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对象是各类高危人群(刘继同,2006) 。邓锁(2006)的研究建基于制度主义,认为从制度学习的视角,我们看到医疗社会

工作不仅是一种工作的方法或形式,同时也是镶嵌于医疗健康体制领域内的一项制度安排。而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的专业化医疗社会工作,要实现良好的运行和发展,应该具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既是医疗社会工作发展的目标,也是其获得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

童敏(2006)较长时间致力于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研究。他指出,西方精神病康复服务是与非院舍化和社区照顾运动紧密相关的,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精神健康服务的场域和服务手法,而是从原有的问题治疗转向精神病人能力的发掘和社

会功能的发展"这样的服务理念与社会工作所倡导的案主自觉、对案主独特性的

尊重、在环境中理解个人以及追求更为平等、更为合理的社会等基本原则非常

相似,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中国大陆急需精神病康复服务,这

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中国大陆精神病康复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方式与西方不同,以精神病人家庭为服务介入对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责

任关系基础上深入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愿望和意义,调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能力和资源,在发展中结合治疗,通过整合内部心理调适和外部社会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

除了医务和康复领域的社会工作讨论外,2004~2006年国内其他领域的社会

工作介入及服务手法等话题也有提及。赵海林、金钊(2006)认为,在目前青少年矫正服务过程中迫切需要引入“充权”的理念和相应的服务方案;王瑞华(2006)讨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背景下,中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加强专业介入的必要性和介入策略"费梅苹(2005)在对上海社区青少年服务目标、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和策略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融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的概念"她认为,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现了多元优势融合、和谐发展的特征。“融和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性特点。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理念、理论、原则乃至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乌托邦思想和福利国家思想等等,这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得不面临着艰苦而漫长的和本土文化与本土经验相互调适的历程。 (一) 对西方论述的醒觉: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及其反思 西方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一步和必要条件。在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比较系统和规范地介绍最新和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则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这种情形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是海外社会工作的留学生逐渐回国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之缘故,因此,在2004~2006年期间,有国外社会工作评估模型的探讨(吴伟东,2004;陈钟林,2005);有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介绍(郭伟和,2004);有对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新近兴起的“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之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构的系统阐述(何雪松,2004;陈树强,2005);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工作影响的诠释(熊跃根,2006),也有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的详细阐析,即实践方法的嬗变;认识论的多元化;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介入聚焦的转移;专业关系的重构;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何雪松!陈蓓丽,2005) 。 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与2000年以前有关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相比较,2004~2006的文献更加注重反思这些西方论述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乔世东,2004;何雪松,2005;熊跃根,2006)"这些反思引出对专业化的一个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还是为了人为设置专业篱笆以建立专业霸权?熊跃根(2006)在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的前提下,清醒地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反思意义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要避免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帝国主义”因素的负面影响,把本土的实践经验同国际化交流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中国而言,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必须积极肯定本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价值,在充分考虑到文化敏感性要素的同时,努力促成本国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与发达国家同行就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的互惠交流"。 (二)艰难的跋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探索 对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批判性反思、消化以及在国内社会工作实践需要的驱动下,2004~2006年国内出现了不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文献(范 斌,2004;顾东辉,2004;刘华丽,2004;郭景萍,2005;郭伟和,2005;王思斌,2006;童敏,2006;陈钟林,2006) 。 王思斌(2006)从对“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的分析和对国内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出发,指出,中国既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个人理性主义文化,而且又有长期的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参考资料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参考资料 what is social work“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专业promotes 促进social change problem-solving in humanrelationships and the empowerment 许可,授权and liberation 释放,解放of people to enhance提高,加强well-being 幸福,幸福感,福利. Utilising 使用,利用theories of humanbehaviour and social systems social work intervenes 干预,介入at points 在点where peopleinteract with 与相互作用their environments. Principles 原则of human rights 人权and socialjustice 司法are fundamental to 对是必要的social work.”Nature of the Work Social work is a profession for those with a strong desire to help improve people lives.Social workers help people function(动词)运行the best way they can in their environmentdeal with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solve personal and family problems. Social workers often see 看见,理解clients 案主who face a life-threatening 重度,致命的disease 疾病or a socialproblem such as inadequate 不足的housing unemployment a serious illness a disability 残疾,丧失能力的or substance abuse 药物滥用. Social workers also assist 帮助families thathave serious domestic 家庭的conflicts 冲突sometimes involving child or spousal abuse 虐待配偶. Social workers often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in health-related settings 设置that now aregoverned 管理,支配by managed care 管理式医疗organizations. To contain 含,控制coststhese organizations emphasize 强调,注重short-term intervention 介入,干预ambulatory 流动的,非固定的and community-based 社区的care and greater decentralization 分散ofservices. Most social workers specialize 专门从事,专业化. Although some conduct research 进行研究,进行调研工作or are involved in planning or policy development most social workersprefer an area of practice in which they interact with 与相互作用clients. Child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workers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and assistance 帮助toimprove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心理机能,心理功能of children and theirfamilies and to maximize 取最大值,最大化the family well-being and academic 学术的,理论的functioning of children. Some social workers assist single parents arrange adoptions 领养orhelp find foster homes 寄养家庭for neglected 被忽视的abandoned 被抛弃的or abused 被虐待children. In schools they address 从事,忙于such problems as teenage pregnancy 怀孕misbehavior 品行不端and truancy 旷课,逃学and advise teachers on how to cope with 处理,应付problem students. Increasingly 逐渐的school social workers are teaching workshops 研习会,讲习班to an entire 整个的class. Some social workers specialize in 专门研究,专攻services for senior citizens 老人(尤指退休者)running 流动的,连续的support groups 支持小组for family caregivers 照顾着,看护人or for the adult children of aging 成年parentsadvising elderly 老年的people or family members about choices in areas such as housingtransportation and long-term care 长期护理,长期医疗and coordinating 协调and monitoring监督these services. Through employee 雇员assistance 帮助programs they may help workerscope with 处理,应付job-related pressures or with personal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their work. Child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workers typically 代表性的,典型的work forindividual 个人的and family services agencies schools or State 国家,州or local governments.These social workers may be known as 被称为,被认为child welfare 儿童福利social workersfamily services social workers child protective 保护的services social workers occupational 职业的social workers or gerontology 老年学social workers. Medical 医学的and public health 公共卫生social workers provide persons families orvulnerable 易受伤害的populations with the psychosocial 社会心理的support needed to copewith chronic 长期的,慢性的acute 严重的or terminal illnesses 终期病患,晚期疾病such asAlzheimers disease 早老性痴呆cancer or AIDS. They also advise family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对其吸收、消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必走之路,在这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不协调,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社会工作服务于我国社会,在当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民众组织机构 如我们所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存在数百年,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传入相对较晚,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历史。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的国度开花结果就必有一个适应水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土化。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凡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有学者认为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段: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与扎根阶段。就社会工作而言,这些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与翻译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教材、书籍,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引进阶段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何为本土化?何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姑且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仅供参考:本土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推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学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一种

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短期内一定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得这种文化尽快适应水土,变文化冲突为文化适应,继而使得这种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本土化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用、不和谐的症状。这些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前辈的观点加上自我的思考,给出以下几个思考方向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 民众的认可、接受度是决定一种文化在另一国度扎根的关键,在这种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走之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引进阶段经历了许多波折。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新文化在我国已渐渐风行,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人们一提到它,头脑中闪现的无非是社区老大妈、老大爷,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等等,人们对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著名学者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者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者给出一个让大众认可的定义,提高大众的认可、接受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包括港台地区)共有25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本科专业,但培养规模都不大,高校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 与职业化建设 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工作在中国萌芽发展,起初是与“民政工作”结合开展。直到全国许多高校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同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开始实行,中国社会工作才开始迈入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极大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而这是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没有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社会工作无法可持续发展。因为作为一项特殊职业,社会工作有一套与人类社会理想相关的理念和规范,这套理念和规范对指导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一、中国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状态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不仅指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相关知识训练,取得相关领域社会工作执业资格的过程。取得执业资格只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一个开始,它表明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合法开展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但是,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期,各种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工作还处于“行 政性、半专业化”状态,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如强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以行政管理为本”的工作模式,而不是专业社会工作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以服务案主为本”的模式,服务对象的利益常常被忽略或损害;缺乏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而只注重问题的暂时解决;缺乏专业的强调案主自决、个别化和尊严等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只以社会工作者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缺乏专业的工作方法,只是采用简单的说服教育式,凭经验来处理,缺乏专业系统的工作理论指导。要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的需要,就需要大力引进、吸收并借鉴西方的专业文化,学习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知识、工作模式、方式和方法,这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走上专业化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的“三个层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工作价值与理念层面上的专业化。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理念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同时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与理念的专业化对社会工作的目标、理念、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具有指向性和规范性作用。 二是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层面的专业化。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工作较偏重于实务训练和实际操作,导致许多人对社会工作理论产生偏见,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经验方法,不需要自己的理论建构,只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一些知识就足以应付社会工作实务。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一门学科如果不建立起独立的理论体系,即建立专业化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无异于要取消其在学科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三是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层面上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独特理论的一种具体化和操作化,是具体实施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程序与步骤。这是最能体现社会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也逐渐成为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我们在看到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工作对政府依赖性大、专业程度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社会工作是一门在西方政治、社会、文化土壤上所发展起来而后再引进我国的专业有关,归根结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就备受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探索的问题。江苏省目前拥有全国数量排名第二的社会工作人才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南京市率先开启了社会工作本土模式的摸索,自2014年开始了 "全科社工"项目的培训,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已为南京市培养了 600多名"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科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南京市各社区和街道的第一线。 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全科社工"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了"全科社工"项目的开展背景、实际操作和运行效果等,对其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一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全科社工"项目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存在对政府行政力依赖大、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工作者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迟迟找不到很好地解决方法,我国的社会工作才处在一个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期。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大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重构我国社会工作的文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

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七是其他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团体。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就业去向 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 职业现状 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政府的雇员。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低和公务员考试的火暴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要实现“大市场、小政府”,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统计显示,广州目前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其中,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 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目前的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 社会急需大量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国外需要执证),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 薪酬水平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报酬也很不错。近在咫尺的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 而在内地,情况则大大不同,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很多户口、住房等都很难解决。 在浦东新区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工”试用期内大专、本科学历的社工月薪分别为800元和1000元。试用期满,大专学历的社工月薪约1500元,本科学历的月薪约2000元。根据工作考核情况,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按工作年限逐步递增。凡通过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的社工,其月薪相应增加5%;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社工,其月薪相应增加10%。 2010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条件: (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 2 年; (4)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5)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各条件: (一)、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二)、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四)、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

第4期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 庄琪 谭倩倩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福州市光荣院,福建福州350100) [摘要]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工作从西方落户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与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碰撞与磨合。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规避其消极影响,紧抓文化改革之契机,大力推进本土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C9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4-0035-03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11-28 庄琪(1985-),男,山东青岛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 谭倩倩(1986-),女,山东济宁人,福州市光荣院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 一、导言 社会工作这一西方舶来品在我国落户、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我国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不免碰撞、冲突与阻滞。只有经过不断地调整和磨合,形成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知识体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获得长足发展。而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其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弱势群体和救助对象不断扩大,科学化、专业化的救助活动势在必行,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迫在眉睫。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1]。随后各地社会工作试点工作、政策和法规逐步出炉和完善,社会工作走向蓬勃发展之路。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不健全,执业资格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社会工作还未被社会各方面广泛了解和认同。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阻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探究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的优与劣,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 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号召,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怎样借文化改革之机,增进民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探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优化社会工作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和职业化,对于科学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术意义 笔者检视了国内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相关资料,发现其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借鉴与对比,如林顺利、兰学莉的《美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翟金秀的《加拿大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优势思考与本土化反思》。二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主要代表作有刘海泉的《包头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冷琴的《“成长向导计划”中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的经验研究》等。三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历程,如郝静的《贵州高校中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运用及其思考———以贵州大学为例》。四是高校内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有张岭泉的《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等代表作品。五是用社会工作理念解析相关问题,如李晶的《从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看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高中建、刘超、李冲的《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六是探究传统文化与社工价值伦理的关系,主要代表作有甄少杨、林小弟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Vol.19No.4 Dec .2012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专业。作为一种新来的文化,对其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然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晚,至今也才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土化。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遇到了不少的困境。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国家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冲突,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不足,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困境;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社会问题陆陆续续的涌现,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贫富分化、虐待儿童、残障人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是一种大政府,全政府,一直以来,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但是很多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的,就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有效地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说角色重要,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个才引进不久的外来文化,它的本土化是个必由之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免会面临诸多的困境。只有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难解决了,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得以很好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方法,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

社会工作专业化对社工理论的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化对社工理论的影响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07年第5期下半月) [摘要]现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了解当时美国专业化的进程及其对社工理论造成的影响,必定可为内地的社会工作建构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一背景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决定》要求“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成为其中一条途径:包括“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实公共服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等建议。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令人感叹:“社会工作的春来来了!” (公益时报,2006)在此之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颁布“社会工作者”相关的职业标准,这意味着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再之后,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这将意味着政府的相关部门将会“可按规定地”雇请一个叫“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换句话来说,“社工”在政府部门内的任职将获得“合法性”,包括规定的职位(编制)、职称等级以及相对应的工资水平。这种趋势正符合王思斌教授早前的建议:为了有效地将专业社会工作制度顺利地导入我国,当前可以沿用我国现有的职业身份分类,将社会工作者归入“事业编制”或“技术干部编制”(王思斌,2006)。 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完成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政策规划,一个专门的职业似乎已经呼之欲出。然而,在专业化程度相当成熟的我国香港,已经有学者指出专业主义的矛盾:公民权益与社工个案化、技巧化、专家化和行政化(谷淑美,2005);要求好好利用社会工作的“半专业地位”(何国良,2000),甚至反思“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梦魇”,认为要“去专业化”(余楚云,2005)。在今天中国的社工专业教团体大力倡导“职业化”、“专业化”的背景下①,笔者希望通过下文回顾当代美国社工的专业发展过程,探讨专业化进程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对现时中国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有所启示。 二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及其对理论的影响 1915年,弗莱克斯纳医生在美国全国社会工作年会的演讲中指出:社工并不能称为一个专业。因为弗莱克斯纳认为:(1)专业基本上是带有重大责任的智力操作;(2)它们从科学和学习中获取其原材料;(3)这种材料服务于一个实践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综上所述,要顺利地启动和发展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结合中国三维社会思维模式下独特的家文化,考虑工作对象的处境,所享有文化,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在观念上虽有矛盾,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协的①。通过对中西社会结构之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 ① 周永新:《社会工作新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页。 3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社会政策改革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7ASH002)的阶 段性成果之一。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3 李迎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520077204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北京  100872)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等,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那种认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仅仅是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实务而不涉及理论的观点,以及认为仅凭爱心、热情、甚至怜悯就能做好社会工作的观点,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利的结果。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格林伍德(E 1G reenw ood )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 ),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 );(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 );(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 2tion of the community );(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可以称为一个专业;但是其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尚待于进一步发展成熟。在他提出的五个衡量标准中,其中第一个条件即是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可见,理论对于一门专业的重要程度。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而对社会现象做出有说服力且符合逻辑的解释,一门专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时,也正是由于理论体系发展的系统化、复杂化,掌握这种理论体系所需要经过的教育和训练就会越长、越困难;而一旦掌握了这种理论,一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就诞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实践和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在1952年随着社会学学科被取消,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也被取消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对我国仍是“舶来品”。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 要想弄清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讲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Resnick,1976)。这里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是指当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一个非原生社会时所必须完成的一种转变。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服务于人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乃至禁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对于不属于这个社会系统的任何事物具有排异性。这种排异性是互相的,需要在双发的共同调试过程中完成本土化过程。 王思斌教授在其《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中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原因 了解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互斥力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呢?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我们可以从这个定义中看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社会矛盾凸显,这些也成为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具有科学知识和方法助人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样,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成为了必然。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价值观问题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感想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感想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已开发了6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此外,指导和鼓励各地加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发展了7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为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 2010年4月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提升为国家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人才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0月,中央18部门和群团组织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中央19部委和群团组织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意见》和《规划》,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为社工在社会的普及和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10年之前(2002年),整个社会对社工一无所知;5年之前(2007年),即使是社工专业毕业生,想要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也十分困难,有限的社工服务机构,有限的岗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民办社工

服务机构已经遍地开花,每月都有数十家社工机构敞开招聘大门,岗位数百个。社会工作这一词语,如今也时常见诸于报端,见诸于各类党政文件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1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必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未来10年,社工专业毕业生将供不应求。 以上是从政府支持对社工行业的促进来说的,再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们学院的社工专业是特色也是招牌,从民政学院的英语翻译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其中social work 就是社会工作,可以看出我们民政学院的性质。 从在大一的这一年学习中,对社工也只是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的专业课里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对社会工作只是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这一年中,也在袁妈妈的促成以及各种机会下分享到了现在大三毕业生在社工岗位实习的一些见闻和感想,令我认识到自己在专业技能上还有很大的欠缺,这要在大二学习的专业课中好好弥补,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是做一名合格社工的基础,而且将来步入了工作岗位还是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大专生,在理论上要多一些探索,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作为社工,也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摘要】西方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陷入了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困境。本文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存在冲突,因而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张,并对本土化思路进行了说明和论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中西方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需要引入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改进我国社会工作,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西方现代社会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后,其理念和工作方法与本土的传统文化产了明显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如何使根植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中国化,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一)我国本土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架构由政府和民间两套救助体系组成。政府救助体系主要由各级劳动、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政府福利机构组成,民间政府救助体系主要由民营的家政公司、婚姻介绍所、就业培训中心等社会救助机构组成,

还包括亲朋和邻里互救。在政府救助体系中,政府既是社会教助的投资者和领导者,又是社会救助的执行者机构,其运行是以政策和法规为原则,运作机制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在民间救助体系中,由于以盈利性为原则,容易偏离社会救助的初衷;而邻里互助主要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资源贫乏,救助面积小,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作用甚微。 (二)西方社会工作模式在我国的困境 西方文化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前者强调理性、个性和自由;后者崇尚信仰、平等和博爱。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西方社会以个体为基础,“家文化”缺失。与这种文化相匹配,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采用的个案工作法,以“案主自决”为原则。因为,西方社会工作者不需要与案主建立除专业关系以外的其他私人关系。但是,“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再由家文化衍生为孝文化,个体的需求一般是由家族来提供。人们对陌生人难以产生真正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只能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才能开展工作。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人们在交往中最信任自己的亲人,然后依次是朋友、熟人。由此推及社会工作,案主在求助社会工作者的时候,也是由内及外的,即先求助自己人,然后才是陌生人。而照搬过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者变成了局外人或者陌生人,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存在明显的

企业社工在当代的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企业社工在当代的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日期:

20111031136 社会工作一班 许涤非 指导老师:孙莹 日期:2013年10月21日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综合分析了多篇有关于企业社工的知名学者文献,通过学习他们对企业社工在现阶段工作的特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遇到的困难和今后发展方向的看法和讨论,总结得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社工的市场形势已经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工个人发展模式困难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 近年以来,许多企业频发员工问题。一些“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由此,有一大批企业单位在员工发展问题上选择引入社会工作,企业社工从业人数也越来越多。 企业社工凭借其专业性知识和多元的工作手法,进入企业对员工问题事件进行干预,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极高的效率,尤其是其在个人发展取向模式下的工作,社工更是有先天优势,但介于企业社工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足够完善,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尚显稚嫩,企业社工的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企业社工在个人发展取向模式下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以及遇到的困难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情形。 二、文献综述: (一)定义: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它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