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昌市城市规划指标指导意见7月10日(最终)

许昌市城市规划指标指导意见7月10日(最终)

许昌市城市规划指标指导意见7月10日(最终)
许昌市城市规划指标指导意见7月10日(最终)

许昌市城乡规划指标指导意见

目录

城区篇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建设用地-----------------------------------------------------------------------1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兼容性规定----------------------------------------------1

第二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3

第三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5

第三章建筑工程----------------------------------------------------------------------11

第一节建筑间距--------------------------------------------------------------------11

第二节建筑物退让-----------------------------------------------------------------15

第三节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19

第四节容积率指标计算-----------------------------------------------------------20

第五节绿地和停车----------------------------------------------------------------22

第六节城市夜景亮化--------------------------------------------------------------24 第四章交通工程--------------------------------------------------------------------27

第一节城市道路--------------------------------------------------------------------27

第二节道路交叉口-----------------------------------------------------------------30

第三节机动车停车场--------------------------------------------------------------32 第四节城市公共交通--------------------------------------------------------------33 第五节其他交通设施--------------------------------------------------------------34 第五章市政工程

--------------------------------------------------------------------35

第一节供水工程--------------------------------------------------------------------35

第二节排水工程-------------------------------------------------------------------36

第三节电力电信-------------------------------------------------------------------37

第四节供热工程--------------------------------------------------------------------39

第五节燃气工程-------------------------------------------------------------------39

第六节管线综合-------------------------------------------------------------------40

第七节环卫、防洪和消防工程-------------------------------------------------41

第六章附则--------------------------------------------------------------------------42

中心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篇

第一章中心镇规划----------------------------------------------------------------47

第二章新型农村社区规划--------------------------------------------------------58

城区篇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许昌市城乡规划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国家有关规范、技术规定,结合许昌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1.2本指导意见适用于许昌市城市规划区,市域各县(市)可参照本意见制定指导意见。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兼容性规定

2.1.1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进行分类。

2.1.2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下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凡下表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下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注:√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〇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第二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2.2.1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以及建筑

性质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

2.2.2一般建筑建筑容量在满足国家、省市标准的情况下应符合下列的控制指标。

2.2.3其他公共设施建筑建筑容量在满足国家、省市标准的情况下应符合下列的控制指标。

2.2.4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容量应满足国家、省、市相关规范及相关标准。

2.2.5对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商业和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实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单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阶段同步申报《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第三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

2.3.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规划总用地面积的10%(幼儿园教育设施用地面积不计入)。

2.3.2教育方面配置要求

1.幼儿园设置标准

(1)依据《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许政[2010]74号)文件,在城市居民小区,每10000人左右建设一所幼儿园的标准,规划和建设规模宜为9-12班的幼儿园。

(2)城市居住小区规模不足10000人,可结合周边区域按照《幼儿园布点专项规划》进行配套设置。

(3)幼儿园规模宜按9班、12班、15班、18班四种进行配建,班级人数按照平均30名/每班幼儿计算。(可根据幼儿园服务人数适当增加班级规模,不宜超过18班)。

2.幼儿园设置要求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的规定;

(2)幼儿园周边建筑高度不宜过高,宜控制在35米以下;建筑面宽宜

控制在40米以内;

(3)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

(5)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地块内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日照不少于3h(小时)的要求。

(6)幼儿园须设置幼儿专用的室外游戏活动场地,平均每个幼儿的游戏活动场地面积不应小于2平方米。

3.中学、小学设置标准

(1)应按照服务范围均衡布置,各县(市、区)需编制《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依据相关国家规定、规范,确定其位置、规模及相关标准。

(2)在城市居民区,每20000人左右建设一所小学,城市居住区规模不足20000人,可结合周边区域按照《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进行配套设置。每30000人左右建设一所中学,城市居住区规模不足30000人,可结合周边区域按照《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进行配套设置。

4. 中学、小学设置要求

(1)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教发规[2005]718号)及附件《中小学建设规模和用地指标参考标准》。

(2)普通高中: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少于18个班,最大不宜超过60个班,班额50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少于30平方米。示范性高中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

初级中学: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少于12个班,最大不宜超过36个班,班额50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少于24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

小学: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少于6个班,最大不宜超过36个班,班额45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少于22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用地紧张地区或市中心:小学每生用地10-11㎡,中学每生用地10-12㎡。

学校要有与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运动场地。高级中学一般应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初中一般应有300米以上的环形跑道;小学应有200米以上的环形跑道。

校园环境要有一定比例的绿地,人均绿地面积应在1平方米以上。(3)学校周边建筑高度不宜过高,宜控制在35米以下;建筑面宽宜控制在40米以内;

(4)学校运动场地与邻近住宅要保持一定距离;

(5)中小学的教学楼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2.3.3医疗卫生方面配置要求

1.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其它企业、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努力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服务模式。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街道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按服务人口数量,其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医技科室、管理保障等用房建筑面积,宜符合下列规定:服务人口1—3万人(含3万人),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服务人口3—5万人(含5万人),建筑面积不少于14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设在其它建筑内,应为相对独立区域的底层或带

有底层的连续楼层,且不宜超过四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用房层数超过

三层应设电梯。

3.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宜为0.8—1万人,建筑面积宜为150—220

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

4.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按照服务范围均衡布置,各县(市)需编制《医疗卫生专项规划》,依据相关国家规定、规范,确定其位置、规模及相关标准。

2.3.4文化体育方面配置要求

1.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进行设置。

文化活动中心分为室内文体活动中心和室外文体活动场两项。室内文化

活动中心包括:文化娱乐(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等)、图书阅览、科技

活动、康乐(健身房、棋牌室、室内体育活动等)等设施。室外文化活动场

包括:户外娱乐、集会、露天表演、儿童游戏、综合健身、篮球、门球等场地。

对于人口规模在0.7万-5万人的区域,室内文化活动中心每千人建筑面

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每千人用地面积不少于400-450平方米。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会所)、体育场、文化广场等室内外文化体育设施

加起来每千人建筑面积最低为420平方米。

2.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设置在适宜的公共绿地中,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

内或室外,其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应符合《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用地指标》的要求:

(1)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

(2)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项目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

建筑面积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

注:(1)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含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

(2)在30000~50000人口规模的社区中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室外)和3600~4900

㎡(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

(3)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相应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2.3.5商业服务方面配置要求

1.商业规划布局按照规划设计条件的要求确定位置、建筑面积,并减少

沿街商业的设置,原则上主干道除大型综合超市、商场外,不得规划建设商业

门店;次干道商业门店实行单侧建设,块状分布,鼓励建设居住区商业内街,

小区外门店店面长度不得超过小区四周总长度的二分之一。

经营餐饮的商业门店排放油烟烟道应高于所在建筑物;若其位于商住楼

房内,该商住楼必须设置集中油烟排放烟道。

2.居住小区应配建便民店,宜设于组团的出入口附近,建筑面积不低于

居住小区住宅总建筑面积的2‰,可结合公共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

合设置。

3.农贸市场按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专项规划》进行设置,

应与住宅有一定间隔,底层采用架空的全开敞式布局,并采用地面和地下相

结合的停车方式解决停车问题。

4.农副产品经营点严格按《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创建办市

区综合整治占道经营改善道路环境工作方案的通知》(许政办〔2009〕100号)执行。

(1)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小区,考虑小区所处的位置,根据周边农贸市场设置的情况,确定是否规划农副产品经营点。

(2)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至5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不含5万平方米),规划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经营点。

(3)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至10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含10万平方米),规划用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经营点。

(4)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规划用地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经营点,并可在小区内分设。

2.3.6社区(办公)服务方面配置要求

1.人口规模在1000户—1500户的居住小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必须达到400平方米以上,人口规模在1500户以上的居住小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必须达到800平方米以上。人口规模不足1000户的居住小区,可结合周边区域按照《社区布点专项规划》进行配套设置。开发建设单位提供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水、电、暖等附属设施齐全,位置应在小区的大门附近或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应在住宅建筑的底层或带有底层连接的二层,方便为居民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

2.物业管理服务设施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居住小区住宅总建筑面积3‰,可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3.人口规模在1000-3000人的居住区,应配置治安联防站,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可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4.各县(市)需编制《社区布点专项规划》,依据相关国家规定、规范,确定其位置及相关标准。

2.3.7养老服务机构方面配置要求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豫政〔2011〕80号)要求,要科学制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城乡建设和土体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必

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

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豫政〔2011〕80号)中“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规模要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的要求,市区

范围内每45000人左右建设一所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和建设规模为200张左

右床位。

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要求:

(1)应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规定及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老年人居住建筑宜设于居住区,与社区医疗急救、体育健身、文化

娱乐、供应服务、管理设施组成健全的生活保障网络系统,宜设置在交通进

出方便,安静,卫生、无污染的周边环境;

第三章建筑工程

第一节建筑间距

3.1.1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消防、环保、管线敷设、国家安全、建筑保护、视觉卫生、建筑环境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

3.1.2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具体日照要求:

1.受遮挡的住宅每户必须有一个(每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居室的应为两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要求。

2.老城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

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可酌情降低的规定指旧区改建时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

准时才能执行,且只适用于各申请建设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本身。

3.居住建筑底层为商业、车库等非住宅用房时,日照影响分析以住宅层的窗底标高为基准。

4.被遮挡日照建筑只考虑主要朝向,当建筑物朝向的角度超过有效日照时间所规定的角度范围的不做日照影响分析。

5.规划区内南北向道路规划红线宽25米(含25米)以上的道路两侧的沿路建筑,按规定后退红线后,其相对之间的建筑间距,可不计算遮挡因素。

6.临时建筑以及已办理拆迁手续的拟搬迁住宅建筑不视为被遮挡日照建筑,其间距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3.1.3特殊日照要求:

1.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2.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的教学楼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3.1.4多层及多层以下居住建筑间距:

1.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新城区不得小于1.2h,老城区不得小于1.1h,魏都风情区(护城河以内),不小于1.0h。

注:h为南侧较高建(构)筑物的遮挡高度,下同。

(2)主朝向为东西向时,遮挡建筑(主朝向一侧)为多层其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遮挡建筑(主朝向一侧)为低层其最小控制距离为9米。

2.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山墙对正面)

(1)纵墙面在南侧的,其间距不少于0.65h,且最小不得少于9米。

(2)纵墙面在北侧的,其间距不得少于0.75h,且最小不得少于9米。

(3)垂直布置的多、低层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照平行布

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3.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3)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

4.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若在山墙开启窗洞,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8米,若不开窗洞,则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山墙间距应同时满足消防间距、市政设施及和防灾安全通道要求。

5.多、低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高度。

3.1.5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

1.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

(H: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下同)

2.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

垂直布置的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大于16米时其间

距按平行间距要求控制。

3.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下表所列值。(单位:米)

注:山墙开启窗洞时,距离应适当放大。

4.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5.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3)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

3.1.6高层、多层、低层居住建筑混合区域建筑的间距:

1.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20米。

2.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山墙对正面)时,纵墙面在南侧时,不少于18米,纵墙面在北侧时,不少于20米。

3.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山墙间距不少于13米,并同时满足消防要求,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应适当加大。

4.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5.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15-12-15T13:36:52.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作者:陈小磊1 段金焕2 [导读]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增强规划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监督规划部门依法行政。 陈小磊1 段金焕2 1.身份证号码:412721************ 450000 河南郑州; 2.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50000 河南郑州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来构建公众参与的体系,使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使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体系;法律制度;组织一、公众参与及其重要性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是一种让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的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实质上就是公众与项目主持方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公众参与最先出现在北美国家的规划当中,起初是为了协调平衡各方(尤其是普通民众与政府、投资商之间)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规划方法,后来 发展到作为一种规划技术和规划理念被广泛采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增强规划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监督规划部门依法行政。城市规划既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同时它还是一项带社会实践性质的公共事业。城市规划的这三种性质,要求政府的决策要尊重科学、尊重民意,而公众则应当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一旦城市居民能够直接而持久地接触规划,成为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行为便会更加科学与民主,规划决策便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需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不仅在参与管理上缺乏合理的机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也缺乏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中,对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尚未明确,使整个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参与效率和效果降低。因此在城市规划法中确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是支撑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我国仅有的相关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里面第一次明确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要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这无疑是我国城市规划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二)多元利益群体的博弈公众参与最开始被运用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公众与开发商、政府之间的利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主导机构,负责编制总体规划和审议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它又要全面地考虑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希望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城市用地的扩张或城市的开发,这与中央政府的保护耕地和合理节约用地的精神相悖,也不一定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具有大量资本的开发商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往往会为了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违背政府的意志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社会公众在三者利益的博弈过程中,永远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但他们作为城市的所有者,希望能更多的参与到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与政府及开发商达成共识,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公众利益。所以说,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参与到城市规划中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需求。(三)公众参与程度不足从我国城市规划各规划阶段中对应的公众参与形式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于城市规划的参与只是某些环节的,而且普遍还只是被动的听下看下,然后接受它,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往往形式大于意义。再加上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地步,使得城市规划在公众心里是政府和开发商等的事,而且相关部门对有关的规划信息对外公布和宣传力度也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意识就更薄弱了。 三、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一)公众参与的保障要素1、法制保障 法律及相关制度是保证公众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获得参与权利的核心基础。其中主要权利包括: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委托权以及决策权。这是赋予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的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使公众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体现城市规划的立法为公,规划为民。同时,必须完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应该在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在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行政复议中对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权的实现。 2、技术保障 技术是保证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能轻易获取规划信息和知识的基本平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公众的教育改革;二是针对参与手段的技术革新。技术保障的含义是指方便公众获取规划信息、了解规划知识、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因此除了传统意义的纯技术革新以外,更包括有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公众自身参与的能力和效率。 3、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是保证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的先决条件。公众参与到类似城市规划这样的公共事业中,这就不得不考虑参与过程中将遇到的以下几个资金问题:①公众参与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具体费用;②有关城市规划过程的专业术语的翻译解释、冗长材料的总结概括所需要的资金;③相关的专家咨询费等。建立适合我国的公众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实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公众参与的过程要素1、组织形式

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

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 在公共政策的角度下讨论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物质形态设计逐步深入转变对社会内在问题的分析、理解,直到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技术等方面得问题。 标签:公共政策概念演变城市规划 一、序言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聚居模式的变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进行工作和生活。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掀起了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浪潮。城市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却是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空间位代价。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四周蔓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空气混浊、传染病肆虐、农田绿地不断被蚕食、河流等水资源日见匮乏、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市问题,针对城市运营中产生的“城市病”,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摒弃以往城市发展缺陷,由政府权威智能部门依据现在有的资源技术手段,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方向,对当前城市土地和各项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控制,协调城市发展布局,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良好的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使城市物质环境协调发展,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城市伴随着城市规划观念的变迁和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前进。 二、规划理论演变过程 城市规划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从蓝图转变为一个过程,即由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城市规划是被视为放大的建筑设计。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仍旧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直到1969年,麦柯劳林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统探索》出版,标志着城市规划已经由“物质形态设计”的“艺术”转变为“系统理性”的“科学”。无论是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的城市规划,还是“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都认为城市规划需要依靠具备相关知识技能或是具备科学系统分析和理性决策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随着城市的社会问题得到人们的重视,体现多元民主、公众参与、平等协商等城市规划内在价值要求的“公共政策”性规划渐渐取代了纯粹意思上的“技术”性规划。 在现代城市规划工作中,虽然有许多技术工程问题需要研究,但这些只是实现城市规划的局部手段,不是全部,分析和解决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才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的干预是为了社会公众

城市规划实务

规划师——规划实务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是否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城镇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否充分,目标是否可行 3、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 4、城镇布局是否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地区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城镇的等级、职能的确定依据是否 充分 5、区域性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 6、区域性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进行衔接 8、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方案评析一般着重于:规划构思、分析论证、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环境景观、生态系统、地方特色、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保障设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实例评析要点 1、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与自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的关系,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 是否发挥 2、产业结构(职能结构):产业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是否与市(县)情、自然条件相背 3、等级结构: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4、区域交通:是否合理(路网过密还是过疏;环路有无必要;高速公路选线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 发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 5、市镇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和自然条件是否相背 6、生态环境:主要是工业、港口和风景区、水体等生态保护区的关系,污水厂和水源的关系等 7、文字与图面是否一致,图纸是综合性还是单项内容规划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作者:————————————————————————————————日期: 2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它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配置城市资源、调控城市布局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的发展规律与现状,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概念、阶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简要分析与描述。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发展;重要性;影响 1978年11月,我国在经济上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而后的三十多年里,我的经济的发展果然不负众望,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在飞速进行中,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沿海内地,城市的面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华灯璀璨。在建筑设计者、城市规划设计师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者们的辛苦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变得越来越美好,居住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温馨。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早期,人们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场所,三五成群,靠捕鱼打猎为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崛起,人们也开始由此进入到群居的最高级模式,逐渐的走向了成熟与文明的时代。当然,伴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一个新的名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城市规划。 谈及城市规划,每个民族对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知识的组成。所谓城市规划,顾名思义就是科学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处理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它侧重于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根据,在城市管理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中位于最首要的地位,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析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随着时代与地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且紧跟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存在了,而因为各个学科的参与,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例如地理学科、社会学科、历史学科以及考古学科等知识文化对研究城市

关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若干思考

文章编号:1009-6825(2011)23-0007-03 关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若干思考 收稿日期:2011-05-02 作者简介:孟江平(1982-),男,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00 孟江平 摘 要:结合国内城市规划处于转型期的现状,针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城市规划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及其地位和作用,并阐述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绩效,指出应及时建立约束机制,引入政策评估体系。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地位,作用,绩效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城市规划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 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的认识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接受。特别是《城乡规划法》在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愈发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然而结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及 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实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规划改革之路还任重而道远,至少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规划代表的 “公共利益”纵观历史,早期的传统规划师是将规划和政治分开来区别对 待的。认为规划就是价值中立的理性工具, 美国规划管理学者曾经说 :“规划……可以超越卑鄙的政治。”然而,现实中的规划要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规划要面对的城市系统极其庞大, 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又错综复杂,每个利益主体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与权力。而规划的对象又是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资源的分配只有在利益主体间不停的讨价还价中才能达到最终的平衡。但是利益主体之间又并非是势均力敌的协商关系,总有一方占据着主动,支配着整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成为判断与决策 者, 而另一方就成为被决策者。而这个价值判断与决策的过程就是政治。城市规划的政治性体现了一般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公 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制定的, 为解决公共问题、保护公共利益,对社会价值所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一个保障社会公平 与公正的行动方案、计划和规划等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光塔”庄重古朴,“蟠龙塔”轻巧秀丽,两塔遥相呼应,互为衬景,双 塔竞秀成了蟠龙山公园的一大景观,使龙城景观格外生辉。采用现代建筑材料重建的蟠龙双塔已成为柳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和重 要的文化窗口。柳州蟠龙山文化公园分佛教、 道教、儒家、上古、地方等文化区,浓厚的宗教色彩,引来八方朝者,终日烟香雾绕。在柳江南岸的蟠龙山与灯台山之间重建的新文庙以仿古形式修 建,占地约20亩,西连蟠龙山瀑布广场,东为待修建的窑埠古街,与周边的蟠龙双塔、王氏山房、回族墓地、“天山万里”摩崖石刻等 文物古迹一道,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c.生态———以植物为背景,以水景为造景特色,注重景观生态设计与滨水景观的营造,体 现生态休闲的自然山水空间。柳州蟠龙山文化公园围绕大型人工瀑布群,在蟠龙山、灯台山之间的空地上进行植物造景,强调公园绿化与外围背景山体的渗透和协调,配置色彩丰富,造型美丽的本土植物, 如种植以小叶榕、竹类、棕榈科植物为主干景,配置其他乔木和时令花卉,铺设草坪,营造绿色景观,既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地域特色。 4启示 21世纪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对地域文化延续的载体,过分痴 迷于全球性的科技文明,并不符合将各族文明多元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应该探索各自的发展规律,拟定各自 不同的发展模式。一个能够为我们提供认同性的景观环境应该是环境上、文化上、象征意义上的表达,是独特文化形成的。文化形成的景观不仅仅只是视觉风格上的事情,而是文化、人的行为、环境等因素完整融合的产物,独特的文化特性或风格不是可以刻意模仿和贴在设计表面的,它是深深地融入独特文化模式的结果。只有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遵循本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内涵,使文化在景观设计中释放出鲜活的、独特性的魅力,让地域文化的营养赋予创作的作品以生命。参考文献: [1]Simonds ,J.O.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M ].New Fork :McGram-Hill ,1997. [2]李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组合观念[J ].山西建筑,2010, 36(22):36-37.[3]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 ]. 建筑学报,2000(15):77-78.[4]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 J ].建筑学报,1993(6):29-30.[5]设计尊重自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http ://www. ddyuanlin.com /html /article /2007-08/07/18310.html. On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 LI Hong-jian Abstract :Taking Panlongshan culture park in Liuzhou as the example , the paper from the natural ,the social and humanistic attribut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landscapes design ,illustrat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landscapes design for the regional culture ,so as to inherit ,ex-tend and develop the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landscapes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park ,humanistic attribute · 7·第37卷第23期2011年8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7No.23Aug.2011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发表时间:2019-10-10T15:12:21.9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徐海丽 [导读] 城市规划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加强对先进理论知识的应用,发挥出城市规划应用的作用。 身份证号:41052119850106**** 摘要:要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合理的规划是一个首要的目标和任务。城市的可持续也是现在整个人类首要的目标和任务,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有效的合理的利用资源,不铺张浪费,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实施,并保证其符合城市今后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城市发展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既要保证城市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得以顺利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在城市规划的滞后以及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等行为存在,导致城市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作者接下来结合自身实践就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相关内容实施分析,具体如下:1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前的城市状况,研究城市的未来生活和发展是一项可预测的工作。在中国,城市规划总是与城市建设相匹配。当它们一起出现时,我们称之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前者指的是整体情况。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制定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全面,全面的城市布局和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全面部署;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安排的各种项目。将完善建设和部署,以制定更详细的城市发展计划。 城市规划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绘制的蓝图,这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理念,同时其也是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管理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和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运营共同构成了城市管理。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2.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应用实用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多方位,多领域的发展趋势中。这种综合发展往往使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不相应。无法跟上当前形势的变化。同时,对城市规划的深入理解和探索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尚未结合,形成统一的互动体系。 2.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但是就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和专业理论建设处于空白是我国目前不适宜进行学科综合知识建设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量强调实施城市化科学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之间的交叉区域将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对空间的研究上,然后围绕中间区域逐渐展开。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更加关注城市化发展规律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家国情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努力寻求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平衡点,并在理论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和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涉及经济和政策领域时,规划工作经常遇到诸如价值判断混乱等问题。人们应该如何衡量公平和效率,例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那些倡导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依赖于社会的长期有效运作。但是,对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这一概念很难全面实施。 但是如果在规划的过程中仅仅只注重城市的效率,那么规划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其自身的合法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将我国经济建设融入到规划实践中来,使其设计更加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提高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居民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协调城市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和人民的协调发展。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坚持推进阳光规划,弘扬人民智慧,推进民主制度,落实公平,公开的行政理念,不断提高公平效率和规划设计水平,进一步促进民生和发展城市文明。 3.2增强规划意识 科学构建城市规划,并在整个规划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意识,由于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中,需要建立全体意识,将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结合,建立全面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意识,宏观城市规划和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结合短期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信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种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划具有特定的实用方向。 3.3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始终应该满足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城市发展的大局,而不仅仅是理论规划,不论实际情况如何。目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城市规划需要合理调整,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3.4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分析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必须关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要坚持和谐社会理念,全面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管理平等,同等重视资源管理和保护。要注重协调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合理布局城市体系建设,提高行业的服务效果和服务能力,同时还需要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性,充分完善我国城乡规划体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扩大城市经济圈的辐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发表时间:2019-06-14T16:05:50.7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赵学阳[导读] 确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投资市场的秩序,降低投资风险。 烟台毅德国际商贸城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基数,按照城市的发展水平来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良好的经济发展会有效的带动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对城市发展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使其城市发展的协同健康性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重要性;影响 一、简述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意义 1、规范市场行为准则 确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投资市场的秩序,降低投资风险,让投资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投资活动中,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变革,这不仅给经济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使其投资行为面临着巨大风险。一旦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或内部管理出现漏洞,就会严重影响投资准确性,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而高效落实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建立健全编制体系,提高审批制度的标准化水平,还能约束投资者的实际行为,规范城市市场秩序,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助力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通过积极开展一系列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可以全面反映当地政府部门的职能效率和管理水平,而科学合理的规划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优势。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投资者等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推进统筹规划,平衡权利与义务。另外,规划管理工作也有利于协调城市经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进步。 二、城市建设的作用 1、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设应以规划为主要依据,通过建设,使其对城市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种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形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 2、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负面作用 1)过分的追求现代化将破坏城市古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悠久的城市风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但是城市规划一般都追求现代化的建设,对于属于古迹的建筑也不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比如我们嫩江县的老建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在城市规划中,由于要进行土地的商业开发,要发展经济,这些建筑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进行了拆迁。2)传统城市规划所产生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力的提升,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外部各种环境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国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更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体制已相对过于陈旧落后,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进度,严重的制约、阻碍了城市扩展。这种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管理方法体现出过于传统、陈旧,那时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政府为核心,体现出的是政府意志和想法,没有考虑社会各方面因素,造成没有很好的融合,使其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形成两条平行线。3)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缺乏相关规范法律约束。目前缺乏有效法律法规,让许多投资者承担着很大程度的意外风险,这种现象就也就造成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给行政腐败提供了滋生的空间,影响了城市发展的建设。这就造成对城市规划管理投资影响最大的问题,表现出的是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就不可能有效约束不法的行为,虽然国家层面上有宏观意见,但在具体城市执行和管理上,没有针对某些规定,整体约束力不够强,后果就导致了城市管理力度较弱。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问题探讨 1、城市规划发展的区域协调性不足 通过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现状的分析,明确区域协调性不足,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呈现的主要问题。以我国大中型城市为例,较多的大中型城市在规划与发展期间,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展,主要集中于东部或南部地区,而西部与北部的发展呈现出相对落后的趋势。由此,突出了在规划与发展期间,东部与西部、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提高。区域明显的发展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大中型城市结构、城市化总体水平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可见,城市规划发展区域协调性的不足,限制了我国城市的协调性发展。 2、缺少较为合理的规划管理实行方法 城市缺少较为合理的规划管理实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规划方案确定以后没有让相关部门进行的审批,根据国家的明确规定可知,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一定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才可进行实施,但是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没有得到相关的审批合格文件,就已经开始进行改建、超建这种违规行为,导致整体的城市规划布局遭到破坏;(2)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投入资金短缺;城市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对这一部分的使用资金投入较少,基本没有归纳到正常的财务预算中,所以导致规划管理部门出现人员少、素质低、工作质量差的现象,而且很多专业人才在得知这一情况以后也不愿意来到规划管理部门工作,造成管理部门人才短缺;(3)缺少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导致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管理工作的实施质量。 四、如何有效地做好城市规划 1、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最终目的就是为市民服务的,所以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就一定要加强对于人性化的思考,要注重以人为本,国力的提升,目前大中小城市中,高层建筑正在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就更要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关注度,在高层建筑的视角设计或者是布局设计上,都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

湖南省2017年《城市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试题

湖南省2017 年《城市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 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居住区规划的作用____ A :在一定的居住生活范围内进行的,对其各种生活方面需求的考虑和确定 B: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的,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 C:在一定的居住生活范围内进行的,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 D: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的,对其各种生活方面需求的考虑和确定 2、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在组团用地构成中,下列各项用 地指标哪一项是错误的___ A :住宅用地75%?85% B:公建用地6%?12% C:道路用地7%?15% D:公共绿地3%?6% 3、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___ ,全面准确为可持续发展下了定义。 A: a. 《全球21 世纪环境报告》 B: b.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对策》 C: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d. 《人类环境宣言》 4、运用土地级差的原理,合理确定____ 是城市规划经济性的体现。 A: 土地使用性质 B:选择建设用地地址 C:建筑容积率 D:建筑密度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于国有土地,__ 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A :未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 B: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 C :朱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D:未将规划条件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 6、2000 年,春兰集团决定将总部迁到上海,而生产基地仍留在江苏省泰州,这 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城市发生了_____ 变化。 A :经济空间结构重组 B:性质 C:区域地位 D:产业经济结构 7、.中等城市干道网密度规范规划一般选用___ A: 3%?5%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Nature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 摘要::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有许多,文章认为自然因素应该更多的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构成、科学内涵、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应该更多的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呼声,而不应成为行政和金钱的奴隶。许多国家已经将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planning have many,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nature factor shoulds be more to rises in city planning predominant function.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ng, science content,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of the concept,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to influence and ecology principle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reflect the society morely with the civil noise of shouting, but shouldn't become th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peculiarly slave. Many nations have modernized the protection conduct and actions 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to level with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measures the standard.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Key words:City;City planning;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2018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知识要点归纳

2018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知识要点归纳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是否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城镇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否充分,目标是否可行 3、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 4、城镇布局是否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地区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城镇的等级、职能的确定依据是否充 分 5、区域性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 6、区域性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进行衔接 8、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方案评析一般着重于:规划构思、分析论证、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环境景观、生态系统、地方特色、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保障设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实例评析要点 1、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与自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的关系,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是 否发挥 2、产业结构(职能结构):产业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是否与市(县)情、自然条件相背 3、等级结构: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4、区域交通:是否合理(路网过密还是过疏;环路有无必要;高速公路选线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 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 5、市镇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和自然条件是否相背 6、生态环境:主要是工业、港口和风景区、水体等生态保护区的关系,污水厂和水源的关系等 7、文字与图面是否一致,图纸是综合性还是单项内容规划 8、配套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教育、文体、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市场体系等) 9、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 10、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水资源、地震带、防洪等) 1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 二、城市用地条件分析 1、避免各种灾害区 2、避让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藏区、军事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3、城市新建用地要考虑地形,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地区不应作为建设用地 4、城市新开发的地区应与旧城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5、新开发的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特别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 6、充分考虑经济因素 三、总体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与相关规划有较好的衔接,把握了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性质的描述是否准确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职能,论据是否充分 3、城市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城市的主要职能相匹配,是否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

浅谈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 摘要:从公众参与规划之缘和内涵切入,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通过剖析我国刚刚起步的公众参与规划的问题和形势,探讨今后我国在如何真正体现公众参与规划、发挥调控作用、参与规划决策,并为实现城乡规划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社会公平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margin and connotation of planning,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e ques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how to embody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lay a role in decision-making,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effor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equity, people-oriente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ocial justice 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建构中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

建构中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 沈航葛明 (黑龙江大庆市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探讨出发,从而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总结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探讨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其本质是要通过公众对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主动参与,更好地保证规划行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广大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实际操作研究。在总结国外公众参与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推动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在活动方式、机制、途径上的发展。在对北美公众参与状况分析总结后,梁鹤年(1999)指出:北美的公众参与是建立在“美式民主”基础上的一种“契约式”民主,是一种买卖式的权利弹性分配,公众利益在其中不过是各种私益通过法定程序谋取最大满足的一个幌子。规划“官员”在规划中一没有政治权力,二不是真正广泛的公众利益的代表,实际上是处于有势力的利益团体与市政府之间的夹缝人物。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公众利益”概念要明朗和稳定得多,公众参与至少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协助官员了解下情,以及启发官员创新以维护公益。 2.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2.1城市管治理念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自1990年代以来,“管治”作为一种理念,渗透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城市“管治”的研究也在学术界日益受到重视。而在规划中引入“管治”理念,将对加强城市规划的广泛认同性和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规划中“自上而下”或者“命令与控制”的模式已不能被理解和接受。而面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现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管治”思想正对之产生的巨大冲击,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要重点对规划制度本身进行完善,保证公众参与规划的合法性及其过程的可操作性。 2.2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考察我国十年来公众参与的发展水平,不难发现,我国现状的公众参与程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还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我国除极少数正转向“受引导的互动合作式阶段”外,大部分地区才开始向“受约束的尝试阶段”过渡,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参与水平尚处在“公众完全被动式阶段”。 再从规划法规建设角度来分析,我国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缺乏也是阻碍公众参与活动展开的巨大绊脚石。张萍在《从国家本位到公众本位》一文中谈到:我国长期以来,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国家的需要完全代替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城市法规中也偏重反映国家意志的价值倾向。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确立的国家本位思想,在市场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