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控中心:中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

疾控中心:中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

疾控中心:中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
疾控中心:中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欧阳开宇)中国每年接种的儿童数约1600万人。这是中国疾控中心26日透露的数字。

今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三个“世界肝炎日”。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宣传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中国疾控中心称,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感染率高、病程复杂、预后较差、难以治愈,是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疫苗免费;2005年实现了免费接种。2009~2011年我国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作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全国共补种6800余万人。

疾控中心说,过去的20余年里,通过实施“预防为主”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目前,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9.75%)相比下降了26.36%,其中1~4岁儿童为0.96%,与1992年(9.67%)相比下降了90%;15岁以下儿童为2.08%,与1992年(10.52%)相比下降了80%。

疾控中心表示,目前,中国已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表示,中国采取的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一成功的乙肝控制策略,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典范,是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完)

天谕礼包https://www.doczj.com/doc/0519360922.html,/card/detail/c-728.html 编辑:ekcndbd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

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doczj.com/doc/0519360922.html,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附件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化、制度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是指中国疾控中心在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集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国家协调的大型国际、国项目经费支持的监测、调查、干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或任务所产生的业务信息资源。 第四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对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全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领导组织,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等的制订及具体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单位和部门均须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八条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其职能提出业务需求,由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制定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处理需求,制订清晰的业务管理需求说明。否则不予批准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业务部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须按照相关标准、办法和指南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撰写、提交信息采集质量控制报告。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业务部门信息采集过程和质量控制报告组织评估。 第十条凡在全国围或通过设立监测点开展监测活动的业务工作和项目,均须通过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统一规划信息采集方式。否则不予行文在全国部署。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信息资源的数据存贮、管理、维护和共享等服务。各业务部门采集的属于本办法适用围的数据须提交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存储。否则不予办理项目结题手续,不得以中国疾控中心名义继续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属于财政经费支持的工作与项目不予下拨年度工作经费,同时不得使用中国疾控中心备份数据。 第十二条各业务部门在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维护和推广工作中,须严格按中国疾控中心颁布的相关信息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介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 控制所介绍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传染病所)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的国家级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是全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指导中心。 主要职能: 为拟订有关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预案及规划、策略等提供科学依据,开展防制策略和措施的研究。 为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实施法定传染病的监测、疫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上报等。 实施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不明原因性紧急疫情及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 对省级相关业务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技术指导。 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研究及技术更新,推广研究成果。 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所长:徐建国副所长:边志强、卢金星、张建中、阚飙 党委书记:孟繁逊 职能部门 所办公室 人事处 财务处 科教开发处 党群工作办公室 后勤服务中心 业务部门 腹泻病室(卫生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负责由痢疾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小

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呼吸道传染病(细菌性)室 负责流脑、军团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支原体、猩红热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人兽共患病室 负责鼠疫、钩体病、莱姆病、布病、炭疽、立克次体病,包括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埃立克体 链球菌、鼻疽和类鼻疽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消毒室(卫生部消毒检验中心) 从事消毒、耐药性监测、医院内感染等工作 结核病室 从事结核病原菌研究、耐药性监测、控制措施研究、菌苗研制等工作。

国家碘缺乏病参比实验室 疾病监测和疫情分析室 媒介生物室 从事医学昆虫、防鼠、灭鼠等工作 传染病诊断实验室 图书编辑室 包括图书情报的收集、整理、使用和专业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计划 2007年是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在卫生部、国家CDC和哈医大领导和支持下,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完成2006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我国高危地区碘缺乏病重点调查,并对各省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情况及未实现碘缺乏病目标省份的现状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现将2007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并提出2008年工作计划。 2007年工作总结 一、地方病防治 1、《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中期考核评估及申报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省份达标情况考核评估 2007年9月,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了《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执行情况的中期考核评估,以及申报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省份达标情况考核评估。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制定了考核评估方案,为

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征求各省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地病中心在陕西省和山西省进行了考评方案预试验,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方案。2007年9月,地病中心有11人参加了考核评估工作,对18个省份进行了考核评估工作抽查,并参加撰写了考评报告。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年度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6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做好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总结工作。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2006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上,讲解了项目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案,并对一些技术内容进行了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2007年积极进行技术指导工作,并且派专家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项目启动会,进行了与项目有关的技术培训。 2007年7月,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地方病项目重点省份2005年度工作验收和2006年度执行情况中期督导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在本年度项目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项目省份经费下拨较晚、项目进度滞后、项目执行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省份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下降。 由于本年度未安排2005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会,地病中心撰写了项目总结和各子项目技术报告,编印了子项目技术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公开招聘部分科室负责人的启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性艾中心)成立于1998年7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艾滋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现公开招聘部分科室负责人4名,具体招聘职位和要求如下: 一、招聘岗位: 1.宣传教育与信息室主任1名; 2.流行病学室副主任1名; 3.办公室副主任1名; 4.财务室副主任1名。 二、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理论水平; 2.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引导和带领工作团队创新发展; 3.熟悉国内外公共卫生和艾滋病防治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相应的业务技术水平。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工作,科室主任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副主任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 5.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 三、职位要求: (一)宣传教育与信息室主任1名: 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有新闻、宣传教育、编辑、媒体传播等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背景; 2.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熟悉宣传教育与信息传播的相关工作,了解国内外公共卫生现状及发展趋势; 3.具有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4.具有5年及以上宣传教育与信息类相关岗位工作经历且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5.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至少1篇。 (二)流行病学室副主任1名: 1.具备公共卫生领域硕士或以上学位,具有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等相关专业背景; 2.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熟悉流行病学现场工作,具有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从事过艾滋病防治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3.熟悉计算机操作,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软件;能使用SPSS、SAS等统计软件者优先考虑; 4.具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和英文口语交流能力; 5.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至少1篇; (三)办公室副主任1名: 1.具有公共卫生、管理学或其它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具有5年及以上公共卫生工作经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少于2年; 3.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中、英文互译; 4.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 和PowerPoint)。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设施; 5.具有科研、外事、研究生管理经验者优先考虑; 6.在英语国家留学1年以上者优先考虑。 (四)规划财务室副主任1名: 1.具有会计学、金融学等财务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 2.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经验和宏观思维与财务规划能力; 3.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 4.具有5年以上从事财务管理或者审计工作经历,有较高的财经专业水平,负责过大型财务规划项目者优先考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10年业务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 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与贵州省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方案”。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湖南省开展了针对改炉改灶执行情况的综合督导检查。同时,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要求,承担消除燃煤污染性氟中毒项目省份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编成“地方病动态”,向项目省份反馈,从总体上达到了促进项目进展的目的。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协助卫生部组织执行了2009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10年4月,2008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暨2009年度项目启动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总结了2008年度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9年度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并培训了EPI INFO 数据库相关知识。 为了解2009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项目执行质量,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6月份,向各项目省了解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撰写项目进展报告。于2010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对河北、山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型硕士就业情况统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型硕士就业情况统计 对于任何一个硕士来说,找到工作才是根本。本文通过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届(2010级)科研型硕士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用实际数据回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的问题。在阅读本文时请注意如下几条:1.本文中所指的硕士毕业生,是指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届(2010级) 科研型硕士,不包括2013届(2010级)全日制MPH硕士。 2.本文提供的是客观数据,本文作者不对未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型硕 士的就业情况持有任何态度。 3.如果您以本文作为预测未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型硕士就业情况依 据,系个人行为,本文作者不对此承担责任。 4.因政策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改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5.本文数据以2013-7-20 19:00所统计的数据为准。此后因毕业生个人原因造 成的就业单位的改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6.人各有志,部分同学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就业地,如回家陪父母或去 男(女)友所在地。 7.详细数据请见本文附件。 一、基本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届(2010级)科研型硕士录取计划为70人,实际报到69人,获得学位的为66人。下文统计人数以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为准。 1.生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届(2010级)科研型硕士毕业生有北京生源1人,外地生源65人。如下图所示:

2.专业及院系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届(2010级)科研型硕士院系所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院系所病原 生物 学 儿少卫 生与妇 幼保健 学 放 射 医 学 劳动卫生 与环境卫 生学 流行病 与卫生 统计学 免 疫 学 卫生 毒理 学 营养与 食品卫 生学 总 计 病毒病所10 1 11 传染病所14 14 辐射安全所 3 3 妇幼中心 2 2 改水中心 2 2 环境所 3 3 寄生虫病所 3 3 6 慢病中心 1 1 2 性艾中心 2 6 1 9 营养食品所 1 7 8 职业卫生所 1 2 3 中心机关 3 3 总计29 2 3 6 13 2 3 8 66 二、就业情况 1.总体就业情况 (1)截至2013年7月20日19: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届(2010级) 科研型硕士获得学位的66人中已经有65人确定的工作,占98.5%。如下图所示: (2)在就业的65人中,在北京就业的有40人,占61.5%。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