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3)惟(唯、维)“惟”字

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在记叙文中,“惟” 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惟十有三祀,王访于

箕子。(尚书?洪范)(祀:年)“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

传僖公三十年)(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唯荆卿

留意焉。(战国策?燕策)(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

断语气。例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厥土惟白壤。

(尚书?禹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维)”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这个“繄” 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二)词头,词尾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其”“言”“于”“薄”(五1字)。

有“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

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

殷。(尚书?召诰)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鲧

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有”字又用于某些名

词的前面。例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甲”,夏王;“扰”,顺;“帝”,上帝)。“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有洸有溃。(诗经?邶风?谷风)(“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

溃决的样子。)“有”字还有一种特别的用途,在这里顺便

讲一讲,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 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为政)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舜

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书经?尧典)(“期” j I, 一周年是这种用法的“有”

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的。(2)其“其”字用作

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例如:击

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北风其凉,雨雪

其雱。(诗经?邶风?北风)(“雨雪”,降雪。“雱” pa ng,

雪盛的样子。)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豳风?七月)

(“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 ( 3)言 “言”

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 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

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4)

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

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5)薄

“薄”字用作词头,

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 (诗

经?周南?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 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这里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的是: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关于词尾, 我们着重讲一个“然”字。“然”字是一个指示 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 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例如: 辛垣衍

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 等字, 用作词尾时, 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例如: 焕 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

怏然不悦。(战国策?赵策) 策?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

(论语?微子)

填然鼓之<

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战国 (论语?子路) 夫子怃然。

(孟子?梁惠王上)

举欣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虜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什么是语气词 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寇》)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

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资料

古漢語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一)句首句中語氣詞 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用。關於句尾語氣詞,我們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大略地談過了。現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夫”“其”“唯”三個字。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它是從指示代詞“夫”字發展來的,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這個”或“那個”。現代漢語裏沒有適當的虛詞可以和它對譯。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察傳) 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列禦寇)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發議論。例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論語·季氏) “若夫”則等於“至於”: 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2)其 語氣詞“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在陳述句或疑問句裏,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裏,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例如: 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我們恐怕已經變為夷狄了吧!)

古代汉语常识学习重点和要求

《古代汉语常识》学习重点和要求 对于古代汉语常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而与文选的学习脱节。归根结底,学习这部分知识,仍然要落实和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设置目的——培养一定程度的阅读古籍的能力。常识和文选的互相配合和印证,易于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学安排,是把两方面的内容穿插着进行讲授的。同学们要善于领会如上所说的教学意图,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尽管如此,从古代汉语常识的本身来说,也并非没有重点可言。这部分的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句法和词法),以及古书的注解、标点、今译,文体、修辞,诗词格律等等,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但在先后次序的安排上,又具有学科的相对系统性。在这诸多内容中,总的重点是文字,词汇,语法。具体到每个专题,又各自有其重点和要求,兹列如下,提醒同学们学习时注意。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二、怎样查字典辞书 1、检字法; 2、几部常用的字典、词典的主要优点。 三、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目的、意义; ※2、“六书”基本理论(名称、定义、例字及解说),结合课外作业初步掌握利用“六书”分析字义的基本方法; 3、异体字、繁简字的基本概念。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基本情况; ※2、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几个基本方面。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如何分析,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要求结合1—2个具体词例加以说明。 六、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 ※2、本教材的词类划分的特点; ※3、词类活用的几种基本情况和条件; ※4、使动、意动用法的区别和翻译。 七、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及其条件; ※2、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 八、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基本形式; ※2、“是”字的语法作用; 3、判断句活用的几种情况。 九、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基本句式。 十、副词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七讲:助词、语气词 (三)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是助词。助词分为三小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时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啦的呢吗吧啊罢了 三类助词各有各的特点。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必须写成三个字:定语后写“的”,状语后写“地”、补语前写“得”。如“伟大的人民”、“迅速地前进”、“看得远”、“写得工工整整”。其中“的”字可以附着于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叫作“的”字短语,我们将在短语部分讨论。“所”是个从古代汉语的辅助性代词虚化而来的特殊结构助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时再加结构助词“的”,来充当定语,如“所研究的课题”、“所从未涉及的领域”等。 时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如 ①现在正开着会。 ②他开着电视就睡着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 ①我下了第二节课找你。 ②他已经走了。 “过”表示曾有过某种经历: ①他去过昆明。 ②前几天冷过一阵子。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的语气。“啦”、“罢了”、“吧”、“的”常用于陈述句,“呢”、“吗”常用于疑问句,“啊”、?"呀"常用于感叹句。 助詞 爲了教學的方便,將詞綴也放在助詞裏一併討論。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 一、韻律助詞 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詞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

古代汉语下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题目: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姓名:刘亚豪 学号: 200801010017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 2008级汉本1班 指导教师:李琦 2012年5月12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语气词在语言中运用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签名: 2012年5月12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1) 一、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2) (一)语气词的功能 (3) (二)语气词的意义 (3) 二、与方言语气词的比较 (4) (一)句法关系 (5) (二)音变 (5) 三、与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比较 (6) (一)句尾语气词 (7)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摘要:语气词,是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小单位,但是在语言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不可缺少,更是无法替代。无论在现代汉语、方言还是古代汉语中,语气词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先从现代汉语出发,分析语气词的分类、功能和意义;然后从方言和古代汉语两个角度来论证、对比和分析语气词在语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作为标靶来更好地认识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作用,为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提供基本研究素材,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字:语气词;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汉语 Mood words in language Abstract:Modal words, is the language system in a small unit, but in the language of function is big, not lack, also can not be replaced. Either in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its role is crucial.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modal word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then from the dialect and ancient Chinese two angle manifold demonstr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od words in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target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o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modern Chinese tone word study provides basic research material,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Key word:Modal words;modern Chinese words;dialect;ancient Chinese 前言 “万事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缓慢,不被人们感觉到罢了。”[10]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现象,分析语气词的演变进程,在研究语气词的发展轨迹中辩证地把握现在,从中探索现代汉语语气词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汉语的发展演变进程,从古代历经先秦、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发

古代汉语第2阶段练习题(语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左传·昭公三年》:“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参”的用法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汉语中,副词数量很多,应用广泛。按照副词得意义和用法,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类。 4、按照所涉范围的大小,范围副词可分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 5、否定副词“莫”有两种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态副词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A)名词用作意动(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3、在下列四组程度副词中,全都表示最高程度的一组是( ) (A)殊孔雅(B)良、尽、加 (C)颇愈、滋(D)极、益、弥 4、在下列四组范围副词中,全都表示总括范围的一组是( ) (A) 悉、皆、专(B)尽、偕、特 (C)俱、具、但(D)举、毕、咸 5、在下列四组时间副词中,全都表示过去时态的一组是( ) (A)既、方、寻(B)向、旋、会

(十二)古代汉语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首语气词、句尾首语气词三种。 ? 乎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1、句尾语气词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 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其中有时间动 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 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乎 ●是非问: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选择问: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特指问: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 等字表达。 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附:与(欤)、邪(耶) ●基本用法:用于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乎”。但多数情况下语气不强烈, 有猜测探寻意味。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岂”、“独”等字表达。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哉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岂”等表达出来。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我国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

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汉语中语气词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 (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 (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乃】 1.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这才。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3.却。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尔】 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代词:他(她)的 ①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焉】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也】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六国论》)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 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 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 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 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所学文选 2.复习内容: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 (一)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记住书上举例的字。 5.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 3.什么是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4.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5.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6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7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