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来源:《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作者:杨天平

[字体:大中小 ]

一、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英美等国没有明确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而是习惯于以school(education)administration(management)等概指之,并未在其前后加上science和discipline之类的词汇。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一直固守狭义的自然科学观,认为只有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研究手段的实证研究活动及其知识体系才是科学的,而将包括教育管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排斥在外。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教育管理学只是企业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基础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一门以解决现实的教育组织中的管理问题为主的应用学科,而不是理论学科。

显然,这种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已落后于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不能反映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实际水平。19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社会科学异军突起,打破了自然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概念,把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显示了现代科学所应具有的广博胸襟和恢弘气度。如果以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来认识教育管理学,则它早就进了科学的行列。从教育管理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考察,它也早就跻身于科学之列了。自19世纪末开始,一方面,它以教育为出发点,沿着传统的经验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构起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以管理为始发点,沿着科学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也达到了简单的应用研究水平,其后则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两条道路分别代表了现代教育管理学演进的两大源流,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管理学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教育管理学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写这本书的是经验研究和移植研究两支笔。前者将教育管理的经验归纳成书,荟萃成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后者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演绎成书,汇集成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然,上述这两条道路都还是以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在以自然科学研究规则为内核的科学主义的旗帜之下,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史上那场“理论运动”,它们殊途同归,致力于教育管理本质的追问和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探求。此后的教育管理学虽未完全突破传统科学的界域,但却在尝试。自19世纪人文社会科学诞生以来的另类研究传统,并高扬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标帜,以现象学、解释学、

价值理论、批判理论等为手段,由实证主义转向后实证主义,进行多元测量、多元观察和多元认知,从而呈现出

“理论的增多”和“观点的增多”等流派纷呈、多元并置的学术气象。如果说经过20世纪前50年的理论准备和50年代到70年代的理论造势与洗礼,教育管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之路,.形成其科学化的第一高峰,那么经过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反思和检讨,教育管理学则走过了艰难而困惑的高原期,走向科学化的第二个高峰,即多样化、丰富化、精致化、整体化与系统化。总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这一百年间,教育管理学沿着以教育为起点的归纳总结和以管理为起点的移植演绎两条路线,继而又沿着两者交汇的第三条中间路线直至其后多元分岔、“碎片化”的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路线,走过了从潜科学、前科学到经验科学、理论科学、多元科学、综合科学的世纪之旅,科学性是其最基本的性质。

二、教育管理学的人文社会性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下属学科的教育管理学应具有人文社会性。所谓人文科学,就是指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等普遍人性的科学,它涉及人类和人类文化的研究及其各种分析和评价方法,它包括哲学、史学和文学等。所谓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的东西”的科学,它主要涉及人类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行为,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未来学等12个门类。可见,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看,教育管理学都综合而典型地体现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特征。

就其人文科学性而言,教育管理学所应用的以论证、解释为主的研究方法沿用至今,且已构成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管理学的核心命题是关于人的研究。综观从古至今的教育管理活动,关注的都是人的教育和管理的问题。近代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仅代表了教育管理发展的某个时代和特定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现代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管理学不仅要研究作为教育管理者主体的人,而且要研究作为教育管理臣属主体的人,要研究教育管理所特有的人的互主体性。教育管理学尤要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包括基本人性———人类共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民族人性——一个民族或国家所特有的众趋人格体系,特殊人性——每个人所独有的个性品质,还要研究上述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性的假设、人性的满足、人性的培养、人性的激励、人性的开发等。简言之,教育管理学研究是人学研究,是对人的个性、尊严、价值、精神、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就其社会科学性而言,教育管理学既要研究作为个性的人的行为和精神世界,又要研究作为人的集合体的团体的心理和行为,更要研究高于群体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在国外,由于一般学科的专业理论都会设置一个被论

述的对象,因而管理学也

“制造”了“组织”作为其论述的对象。受其影响,在相关的教育管理学著述中,组织理论几乎成了整个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无论是古典组织理论还是现代系统组织理论,它们所共同关注的都是教育管理组织及其“社会”问题,其研究方法也多以经验性的陈述和实证为主,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科学特征。

由于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双重特征,教育管理学既要遵循客观逻辑,又要奉守主观逻辑;既是普适性和个例性的统一,又是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亦是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的统一。按照现代正统的科学观,科学的根本特性在于其非旨趣性及其研究的客体性、精确性和真理性,它排除任何的主观情愫,拒斥所有的价值判断和立场理论,回避用任何的价值规范来影响和诱导研究。但按照后现代的科学观,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下属学科的教育管理学,就应当跳出这种空幻的、不切实际的科学思维窠臼。一方面,它要解除神魅,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在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旗帜之下,运用实证的、经验的研究手段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探寻教育管理活动内部的必然联系,从而达及对教育管理现象长远持久的实在性、本质性诠释,实现其科学的认识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解放思想,以适度的价值承诺、价值自由为依据,以教育管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为辩护对象,综合运用体验、解释和主观介入的研究手段和直觉、联想、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在对现有的种种教育管理目标和价值的局限性进行理性批判的同时,提出新的教育管理目标和价值体系,以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虽然教育管理学一再推崇理性的研究方式以及客观中立的研究取向,但它也不免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以效率崇拜为标志的古典教育管理研究,其实也在灌输意识形态。通过研究,不仅可以制定一些约束学校的规范,以界定何谓“效益低”的学校,还可以配合一些评价标准,引导学校找出自己的不足。当然,古典教育管理理论仅是教育管理学的内容之一,远不足以反映其全部,作为特定时期的专题研究,与相对已臻成熟的教育管理学也不当并论,但由此折射出的教育管理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管理学的交叉性

教育管理学的交叉性来自于其上位的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与结合。教育管理学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归类于教育科学的门下,又是管理科学的分支,从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说到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交叉性是其自然本性。

法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讲过,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整体,它之所以被分割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并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连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19世纪末以前,由于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均还未

独立出来,所以还没有专门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独立以及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以教育组织管理为其对象的教育管理活动应运而生,其研究活动则沿着经验归纳和移植演绎两条道路向前发展,虽然从一开始这两条路就都有着自己的方向、标准等,但它们又始终是交织杂陈在一起,而且演变至今乃至推及未来也仍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的。教育管理学是由管理学和教育学交织组合而成的一个有着生命灵动的活的有机体,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不分彼此的同胞体,其连合的本质既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混合,也不是化学意义上的化合,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媾和,是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融合。虽然随着教育管理学的逐步成熟和独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和系统科学等有着越来越多的关联,但是,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仍然是管理学和教育学。教育管理是对教育进行管理的专门性活动或管理教育的专业化活动,是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交叉结合而派生的活动。一方面,它是对教育的管理,其中,

“教育”是对“管理”的限定,组成介宾结构,表明它是以教育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或专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以“管理”作为施动者,以“教育”作为受动者,组成动宾结构,也即管理教育,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离性。“管理”标明了其共性和普遍性,“教育”标示了其个性和特殊性,它们既具有各自的独立与独特性,又共同构成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教育的专门性活动。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管理之于教育管理,是大前提与小前提之间的关系。作为大前提的管理及其管理学研究,运用的是归纳法,即对各类散若珍珠式的实证性、实地性、实验性或经验性等个例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将它们串成管理学的项链;作为小前提的教育管理及其教育管理学研究,运用的是演绎法,即从一般管理学的公理和公设出发,将其移用于教育领域,并借以进行递推式的实践、实证、实验、实地研究,形成教育管理自身纷繁多姿的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评价活动及其成果,进而又构成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当然,这种移植不是简单的搬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进行教育价值的传播。由于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本质和特点,因而教育管理活动不可能完全是工业管理或一般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复制和翻版,它当然要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但又必须切合自身实际,并有所选择和改造。近代以前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项横断性的混合于社会其他活动之中的从属性活动。只是到了制度化、组织化的学校教育诞生以后,它才逐步有了自己的独立范畴,并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因此,追根溯源,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首先必须以教育活动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埘教育的管理,教育活动不存在,教育管理活动也就不存在,既然是对教育的管理,那就必须从教育入手,量体定身,依循教育之定规来管理教育。教育管理学研究也必须以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的特性和规律为理论基础。

自19世纪末教育管理学诞生以来,它以对教育管理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教育家的管理思想为界标划分教育管理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教育管理经验研究模式。同时,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又转而向教育以外的“科学”探路,力图跳出教育圈的狭隘思维,并突破传统经验模式的拘束,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从而使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告别经验和思辨而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可以说,这一条路线既是现代教育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途,是教育管理学发展的独特之道,也是教育管理成“学”的必由之路。然而,就其总体水平而言,直至二战以后,这两条路线均还停留于经验描述层面而缺少理论上的提炼和概括,还上不了理论科学的层面。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格里菲斯、哈尔品、盖茨尔斯等人更是进一步以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为基础,发起了一场旨在促进上述两条路线汇通和交融的教育管理科学理性化的理论运动,这场历时约20年的理论运动,不仅推动了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提升了教育管理理论化的层次,而且也使其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跨进科学的门槛。

正是基于其这样一个发展史实。1984年,坎贝尔和纽厄尔在为托斯顿?胡森主编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丛书?教育管理》撰写教育“行政管理的历史”辞条时,才试图将这两条线归并起来,以客观地反映教育管理从经验到科学的来龙去脉。1996年,另两位澳大利亚学者艾沃斯和拉科姆斯基则根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提出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合流的主张,倡导将两者统合起来,从而把教育管理从企业管理或一般管理理论的长期支配与控驭之下解放出来,以便人们既能从管理角度又能从教育角度更能从两者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教育管理的问题。就其实践旨趣而言,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行动哲学,它以研究解决教育管理的现实问题为主,并不时地提出其所要解决的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如果对20世纪教育管理学所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作一分为二的分割,那么,前70年它关注的是教育管理的效率问题,追求的是教育管理的真理性知识和技术,发出的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时代呼声;后30年则更倾心于教育管理的公平问题,强调的是教育管理的价值性观念和伦理、教育管理的公正、民主。这些既映射出不同时期教育管理研究的面貌和特征,同时也是交错在一起的世纪性的关键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其交叉性越来越大,效率公平化和公平效率化已演绎为21世纪初教育管理新的时代主题。可见,无论从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趋势,还是从其研究的重大的时代课题来看,交叉性都是其重要的性质。

四、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

首先,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是指实践取向性,即教育管理学总是服务于教育管理的实践。当然,对这种应用性或实用性不能作庸常式理解,乃至将其演绎为教育管理的实用手册。既然是教育管理之“学”,不管它是从研究个体还是从研究整体得来,它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包含于具体性和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教育管理学可以为给教

育管理实践开处方提供理据,而不能代替处方本身或直接开处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

“学”。其次,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是指管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移植和沿用。教育管理学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管理科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就教育管理学的本源而言,它是管理学的派生物,是管理学在教育领域之应用,是一门应用之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没有独立形态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学,也就谈不上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管理学。

有关教育管理学的这一特性,美国学者萨乔万尼和坎贝尔等都曾作过论述。萨氏指出,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基础太薄弱,其概念和观点大多是从其他领域特别是从管理领域借鉴来的,因而应该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线索,来界划教育管理的发展阶段。坎贝尔等人则认为,一般管理思想中的工业管理思想、人际关系学说、结构主义和开放系统理论等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与其相匹配的几个形态。管理活动从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是与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是分不开的。泰罗之能够成为管理学史上的一代巨擘,成为“科学管理之父”,则在于他率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于企业组织管理,从而将管理从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上升为科学。教育管理之能够从教育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与“科学管理”运动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只有以科学管理为起点,它才能告别经验和思辨而逐步走向成熟。

从组织的设计到组织的变革和发展,从个体到团体乃至组织,从正式组织到非正式组织,从紧密组织到松散组织,从封闭组织到开放组织,从静态组织到动态组织,从狭义的组织到广义的组织,从层峰组织到扁平组织、网络组织,从经济人组织到社会人组织、自我实现人组织、复杂人组织、文化型组织乃至学习型组织等,既齐头并进、多起点、多开端,又前赴后继、阶梯式地向前发展;从传统经验管理方法到古典科学管理方法、行为科学管理方法、权变科学管理方法、系统科学管理方法,从流程管理方法到信息管理方法,从求同管理方法到差异管理方法,从协调管理方法到冲突管理方法,从职能管理方法到行为管理方法、过程管理方法,从人际关系管理方法到人力资本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乃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从传统管理方法到现代管理方法乃至后现代管理方法等,既顺时序又共时序地向前发展着。

与此相应,教育管理学也形成了类似的研究主题:从古典教育管理到人文教育管理,从科层教育管理到权变教育管理、系统教育管理,从协调教育管理到冲突教育管理,从控制教育管理到激励教育管理,从封闭教育管理到开放教育管理,从专制教育管理到法制教育管理,从混合型、依附型的教育管理到独立型、自主型的教育管理,从主、客二分的教育管理到主体间对象性、互动性的教育管理,从经验教育管理到科学教育管理、文化教育管理,从传统感性教育管理到现代理性教育管理、后现代非理性教育管理、新后现代多元与整合的教育管理,等等。每一个发展阶段和模式都对应于同时代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与形态,或者说是其在教育领域的推展。可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 (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 (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教师的焦虑水平。 16.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8.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19.课堂上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焦点;(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0.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1)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规则的制订;(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2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规模;(3)班集体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2.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23.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24.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广州大学教育管理333教育综合918教育管理学参考书目备考技巧复习笔记

关于成功考研的经验 考研:选校、选专业、找辅导、买教材、买资料,一样不能少 由于选择了跨专业,如何学好专业课也是个问题。兴趣对于学好专业课有帮助,但只靠兴趣考不了高分。我根据考研目录买了专业课的教材,还买了一些参考书、习题。然而,自学,特别是一个人自学,没人答疑解惑是个大问题。跨专业学习专业课最郁闷的是:教材中有些内容,字都认识,连在一起看不懂;找遍参考书、习题答案也无法解惑。还有一个问题是分不清重点非重点。这样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大量时间。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学会的一些内容,后来发现根本无足轻重,考试也不考。每天在学校漂着,自然想到去蹭课。两门专业这学校课都有,用的教材和也我的一样。蹭课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大,还很费时间,转向专业课的辅导机构。 学校里充斥着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从食堂到厕所,从教室到宿舍无处不在。我比较幸运,通过鸿知广大考研网找到了目标学校的直系学长,他的考研总分很高,400多分,无疑给了我一个定心丸,跟着他学肯定没错!他们做考研比较久了,资料和专业课的班也是信得过的。虽然整体上价格不菲,根据自己的第一次考研失败的经验和几年的工作经验认为,不怕花钱,就怕白花!只要找对了人,等于一脚踏进成功的大门了,起码学习的方向不会出错,只管跟着努力学习就行。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专业课有了巨大的进步。 自我总结主要有几点: 1. 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识。备考主要的学习时间有半年到十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时间太长太短都不好。自己底子怎么样,这段时间自己能提升多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感觉踮踮脚能过线,就可以规划考研。 2. 决心和毅力。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对考研来说,决心和毅力付诸实践就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夏天没空调也能学得进,冬天早上没暖气也能起得来;这样坚持半年到十个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3. 明确的学习规划。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学习规划,这样每天都有目标,学习也就有了持续的动力。如果没有规划,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没人能坚持一星期。 4. 交流信息、经验。这点也很重要,可以避免闭门造车和走弯路。初试专业课的方向、复试时每个学校侧重点能否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可能直接决定了考研的成败。 5.运气。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但运气常常眷顾有准备的人。做好前几点,以积极的心态处理考研中的各种事情,也许就会有个好运气。 参考书目 333教育综合:

大一上学期_管理学_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25分,5题) 1、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P206): 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看,可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2、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P207,考题二选一):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非正式组织(P68): 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P240):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5、管理(P11):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二、填空题(15分,5题) 1、法约尔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P60): (1)技术职能(2)经营职能(3)财务职能(4)安全职能 (5)会计职能(6)管理职能 2、组织设计概述(P283-P287): (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3、部门化(P304): 管理劳动的分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学校管理学重点

学校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他人去行动,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处于特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体制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通过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 1.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4.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学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外部管理 ●夏朝开始就有了学校 ●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员 ●到了汉代,中央有太学,有太常统管,地方有郡县学,由地方行政长官主管, 逐步设置学官,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设国子监统管中央直属学校,最高长官叫“祭酒”。 ●地方和县两级学校,则由长史统管。宋、元、明、清各朝,中央主管学校的 部门,基本上没有改变,地方各级主管学校部门的名称和治理方式,渐有变 化。 ●辛亥革命以后,中央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各县叫教育局。建国以后, 这种体制基本延续下来。 ?内部管理 ●中国:《学记》 ●西方:体操学校、文法学校及后来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 ●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对学校管理问题,如学制、班 级编制、课表、教学秩序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有学者认为夸美纽斯是学校管 理学的奠基人。 ?学校管理学的产生 ●德国法学家、社会学家施泰因(Stein L.V.)于1865-1868年出版了七卷本的宏篇 巨著《行政学》。以其理想化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育行政理论。 对学校管理理论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科学的、系统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快速上升时期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现在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学校管理学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达顿(Dutton)和斯耐登(Snedden)在1908年合著出版的《美 国教育公共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五、学校管理学得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学研究如何运用办学规律,发挥中小学内人力、财力、物力诸因素, 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全体成员,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

大学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1.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创新。 2. 管理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 工作定额 b.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c. 职能工长制 d. 计划职能与执行只能相隔离 e. 例外原则:指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 理各项文书、报告等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高级管 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f. 心理革命 4.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 他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一下内容: (一)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三)管理十四项原则 a. 分工 b. 权力与责任

c. 纪律 d. 统一指挥 e. 统一领导 f.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 公平报酬 h. 集权 i. 等级链与跳板。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到最基层之间各级领 导人所组成的等级系列,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 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j. 秩序 k. 平等 l. 保持人员稳定 m. 首创精神 n. 集体精神 5. 韦伯:被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他的思想内容:a.明确分工b.权力体系c.规范录用d.管理职业化e.公私有 别f.遵守规律和纪律 6.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孔茨。该学派推崇法约尔的 管理职能理论,认为应对管理的职能进行认真的分析, 从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入手,对企业的经营经验加以理 性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管理理论,指导和改进管理实

国家行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丁文锋网络教育管理考博专业课真题参考书分数线考试重点复习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丁文锋网络教育管理考博真题复习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丁文锋老师的网络教育管理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丁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丁老师,由于该方向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该研究方向,很有必要跟丁老师提前沟通。 二、导师介绍 丁文锋,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文锋,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陕西杨凌人,经济学博士,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11年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兼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三、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 1、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竹立家、李军鹏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年。 四、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 国家行政学院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由学院自主命题和阅卷。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国家行政学院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

马工程管理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 (3)现实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管理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管理任务的有力武器,是建立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于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4.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对企业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

(2)组织职能: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合理分工与合作, 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企业活动顺畅 进行。 (3)领导职能:指挥、影响和激励下属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 作。 (4)控制职能:确保企业活动朝着规定的企业目标运行而进行的 监察及修正活动。 5.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分类: A.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性工作 B.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性工作 C.基层管理人员:作业性工作 { 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 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高层管理者,计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 ②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 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基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发挥更为重要) (2)按管理者所负责的组织活动范围分类: A.综合管理者 B.专业管理者 ` 6.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 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及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定义: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Management Features): (1)动态性------管理活动要在变动的环境以及变动的组织自身当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2)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艺术性------体现在管理主体对于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4)创造性------对于每一个管理对象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进行参照。 (5)经济性------资源配置需要成本。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Planning)------确定目标,制订战略及展开计划以协调活动(确定组织目标和决定如何实现它们的过程)。 (2)组织(Organizing)-----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建立资源和行动框架以有效和高效地达到目标)。 (3)领导(Leading)------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及解决冲突(指导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 (4)控制(Controlling)-----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评价和纠正组织活动使其按原定方向运作的过程)。 3.管理者角色与管理技能 ※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1)挂名首脑角色(形象人物Figurehead role) -----对外代表组织,如迎接来往贵宾、签署正式文件、主持婚礼、颁发证书、剪彩等。(2)领导者角色(Leader role) -----对内领导并激励部属,也包括甄选、训练、与指派任务等。 (3)联络者角色( Liaison role) -----建立和维持内外良好人际关系的网络,如与外部税务、公安、其他组织或与内部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Informati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4)监听者角色(神经中枢Monitor role) -----通过阅读杂志和与他人谈话收集信息,以掌握组织内外的状况,用以判断了解组织的机会与威胁。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a、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 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3、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4、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5、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6、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7、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8、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9、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管理学备考要点(第六版)

目录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二、管理主要思想及其演变 三、管理者的分类与技能 四、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决策与计划 一、组织环境及其分析 二、决策的一般原理 三、计划过程中的决策及其方法 四、计划的种类与定制过程 五、计划工作的程序 第三章组织 一、组织设计基础 二、组织的基本问题 三、几种常见的组织形式 四、人员配备 五、组织变革 第四章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二、人性假设与领导风格 三、激励与激励理论 四、人际间的信息沟通 第五章控制 一、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二、制定控制标准 三、衡量实际工作 四、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管理知识重点内容 管理学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但不要求很深。因此,要求同学们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内容,特别是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考点:要从主体(管理者)、环境(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目的、资源、管理的四种职能等方面来理解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有什么意义或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答:(1)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任何组织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需要管理。 (2)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愈益明显。 (3)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既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管理科学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 什么是管理?(或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管理工作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4)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即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工作活动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 (5)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工作强调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确保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效率=产出/投入,效果=符合要求的产出/投入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总论 ●“行为科学”的理论把管理理解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成共同目标的 一种活动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德鲁克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茨 ●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效地 利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计划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致力于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领导着眼于 激发和鼓励人的积极性,控制的重心在于纠正偏差,创新着眼于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持续领先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尽管管理工作形式多样,但其基本内容与本质是相同的,即协调。 协调就是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每个成员、各种资源、各项活动之间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其职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就管理者工作的 本质而言,没有什么不同,所有的管理者不管处在哪一级管理层次上,都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只不过他们从事五项职能的内容与所花的时间有所不同而已 ●管理者的三种技能: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定制 ●管理学的四大特点:一般性,不精确性,综合性,实践性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科学管理的四大实验:工时研究试验,搬运生铁试验,铁锹试验,金属切削试验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通过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法和 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操作及经验管理,并且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了例外管理原则,将管理与劳动分开,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法约尔认为,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一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生 产、制造、加工等)、营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措、使用资金)、安全活动(维护设备,保护工作的安全)、会计活动(编制财产目录和资产负债表、计算成本、进行统计)、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原则、纪律原则、统一命令原则、统 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原则、报酬原则、集中化原则、等级链原则、秩序原则、平等原则、人员保持稳定原则、主动性原则、集体精神原则 ●权力论(组织建立在三种权威之上):一是传统的权威,二是神授的权威,三是合理合 法的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参加了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大规模的访谈,十四名配电器装线工人试验●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满足员工需要的重要性

管理学教程重点

管理学教程重点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与他人及通过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 管理人员需要三种基本技能,即技术技能、人文技能和构想技能。 (一)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包括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知识、工具、或技巧的能力。 (二)人文技能 人文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亦称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群体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能力,并能在所领导的群体中发扬共同努力的协作精神。简言之,即理解、激励和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 (三)构想技能 构想技能亦称思想技能或观念技能,是指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部分的改变如何影响其他各部分,并进而设想个别企业和整个产业、社团间,以及与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间的总体关系。管理人员应能胸怀全局,认清左右形式的重要因素,评价各种机会并决定如何采取行动。 不同层次的管理对各管理技能的需求比例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制度又被称为泰罗制,是泰罗所极力倡导企业建立的一套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它基于科学管理“四原则”。在具体运用时,泰罗又提出了作业管理原则、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一)科学管理“四原则” 1.“一个最佳的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员。 3.经济刺激。 4.职能上的分工。 (二)作业管理原则 1.高的日作业定额。 2.标准的作业条件。 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三)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管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一、组织的概念: 1、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组织的要素:人、目标、结构、资源 3、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他们个人想实现而无法实现的某些需求 二、管理的本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三、管理的过程和管理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活动按计划完成 【管理的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是:做这四件事情就是职能的实现】 四、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1、衡量管理水平的指标:有效性 (1)效果:是否实现管理活动预定的目标,即做正确的事 (2)效率: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即正确地做事 五、管理者和操作者 1、管理者: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2、操作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人 六、管理者的职位层次与基本素质技能 (一)职位层次 1、决策层-高层管理者: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 个组织的绩效等; 2、执行层-中层管理者: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和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使所 确定的目标、战略付诸实现; 3、操作层-基层管理者:按中层管理者的安排去组织、指挥和从事具体的管理活动(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对某一特殊活动(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 2、人际技能:与人协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总揽全局,判断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并根据现状 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1、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2、中层管理者:三者差不多 3、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七、管理者的角色理论 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八、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九、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总结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 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 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 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 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 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 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3.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即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员工参与管理,此由德鲁克提出,经由其他一些人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所普遍受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头脑风暴法是比较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便于发表创造性意见,因此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其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6、德尔菲技术这是兰德公司提出的,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运用这种技术的第一步是要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然后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在此过程中,如遇到差别很大的意见,则把提供这些意见的专家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并综合。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7.非正式组织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由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 8.权变理论 (1)又称情景理论。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情景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F,S),其中:E——领导的有效性;L——领导者;F——被领导者;S——环境;f——函数关系。 (2)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①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②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③途径-目标理论。 9.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 10、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1、权力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或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与制度权(或称法定权)。 12、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 13、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教学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只含本书1-13章课程,其中不包含第四章和第九章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 (1)载体:组织。 (2)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对象:相关资源。 (4)职能活动: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2. 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1. 技术职能 2. 人际职能 3. 概念职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 孙膑提出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 小瓦特:科学管理制度。 3.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4. 欧文:人事管理。(因此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5. 巴贝奇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 代表人物:泰罗、甘特。 2.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与霍桑试验 1. 霍桑试验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阶段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大规模访谈 (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2.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社会企业责任 ?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真谛 1. 伦理: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真谛:“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2. 道德: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3. 天伦:家庭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4. 人伦: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5. 意义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社会中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任何社会任何组织要想长期生存,不仅要遵守法律,同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表现在四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