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1、中外历史先秦阶段特征

政治: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春秋争霸,王室衰微,战国新兴地主阶级手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

①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2、古希腊罗马阶段特征

1.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从梭伦改革(BC594年开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9年开始)——伯利克里执政(BC443——BC429),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BC450年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2.经济:雅典的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

3.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以智者学派(BC5世纪)和苏格拉底(BC469——BC399)的思想主张为代表。

3、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思想文化: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思想: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

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成熟。但是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科举制度的实行,保证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2.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3.思想文化:出现”三教合一”局面;雕版印刷术发明;楷书、草书、行书流行,唐诗更是繁荣。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北宋中央设二府三司,地方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取得了对地方分权斗争的绝对胜利。元朝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制被打破;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思想文化:理学兴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艺术多元化、世俗化、市民化。

4.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期间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7、明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废丞相、设内阁,强化皇权。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还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明朝后期出现了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追求婚姻自主的进步思想。

4.对外政策:实行“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8、清朝前期的阶段特征

1.政治: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和限制君权理论和设想的早期民主思想。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追求私欲的进步思想。

3.思想文化: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主张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4.对外政策: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9、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阶段特征

中国:1.政治: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中国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3.思想:新思潮萌发,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4.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在德国、法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经济:工业革命的扩展(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出现了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政策)、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民族主义(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三大思潮;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4.科技:进化论诞生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阶段特征

1.政治:①1894——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兴起了维新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③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④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开展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动了一系列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2.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思想: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发展到制度阶段,维新思潮兴起。

11、1910-1929年阶段特征

中国:

1.政治:1911年的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共产党成立,新三民主义指导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

2.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

世界:

1.政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苏俄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 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12、二战后——70年代初的中国阶段特征

1.政治:经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曲折发展(1957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

2.经济: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具体史实及经验教训),1966——1976的文革是国民经济的劫难。

3.思想文化: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以后遭遇挫折;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4.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1973年)

5.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与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意义

13、二战后——70年代初的世界阶段特征

1.政治:40、50年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经济:一方面世界处于经济政策调整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现);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表现);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4.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14、20世纪70年代末——1990年中国的阶段特征

.政治: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内容);一国两制。

2.经济: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思想文化: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萌芽和形成。双百方针的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及教育的发展。

4. 科技:863计划,银河型计算机

5.外交:新时期外交的表现

15、20世纪70年代末——1990年世界的阶段特征

. 1.政治:世界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时期。

2.经济:世界处于经济政策调整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现);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3.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16、1991年后中国的阶段特征

. 1.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内容)

2.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2001年加入WTO。

3.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的深化(南方谈话)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4.科技:银河型计算机和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

17、1991年后的世界阶段特征

1.政治: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2.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3.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

高三一轮复习中外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汇总导学案(无答案)-教育文档

中外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汇总 中国古代史阶段总特征 先秦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期 唐朝: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宋元时期: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的时代 明清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到顶峰 记忆古代六个时期的时间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主要指夏 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3、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 4、隋唐时期:(581——907年) 5、宋元时期:(960——1368年)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 一、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前770——前221年)(1)政治:、逐渐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阶层兴起;(2)经济:出现和使用,提高生产力, 瓦解,逐渐确立; (3)文化:出现局面、兴起;(4)民族关系: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联系增多,出现第一次。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秦汉王朝建立和巩固了制度;(2)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小农经济) (3)文化:秦统一文字,汉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如 、、等;(4)民族关系: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频繁,联系加强; (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汉代开辟 和“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欧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1、三国鼎立(220—280)——西晋短暂统一(280—316)——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317—420)——南北朝对峙时期(420—589) 2、阶段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 (2)经济:经济屡遭战乱破坏,经济迅速发展,与北方差距逐渐缩小,水平较低;(3)文化:盛行,的书法艺术出现,以形写神绘画论 (4)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尖锐,民族政权迭起,民族进一步加强; (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规格实行严格 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3)文化:隋唐文化开放,在人才选拔方面实 行,文学上盛行;(4)对外关系: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密切。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 1、政权更替:五代十国时期(907——979)—辽(916 ——1125)、北宋(960——1127)、西夏(1038——1227)并立时期——南宋(1127——1276)、金(1115 —1234)对峙时期——元统一(1271—1368) 2、阶段特征: (1)政治: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得到; (2)经济:城市布局被打破,商品经济有 所发展,最终移至南方;(3)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上有、,文学上,艺术上注重,儒家思想上升为,更加注重个人 (4)民族关系:民族政权林立,各族交流联系密切,出现局面; (5)对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 (1)政治:积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消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积极:高度繁荣,发 达,产生并缓慢发展 消极:仍占主导地位;(3)文化:积极:明清出现进步思潮,如,工商皆 本、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等 早期民主思想 消极:传统儒家思想禁锢人们思想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渐趋保守,实行、 ,开始遭到西方侵略。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主要线索: 屈辱史:、、、 的入侵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并一步步沦为 抗争、探索史:农民阶级发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无产阶级革命领导群众广泛参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两次鸦片战争(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1)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日益腐败,中央集权面临 危机;中国一步步沦为 中华民族奋起,农民阶级发动 (2)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出现、 (3)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但传统 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出现“西学东渐”(4)外交: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逐渐遭到 冲击;开始主动向西方、 (5)风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受到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 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 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 帕文化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公元前2600年 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 考拉夫妇立像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 ..、光照四邻 ...繁荣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1、中外历史先秦阶段特征 政治: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春秋争霸,王室衰微,战国新兴地主阶级手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 ①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2、古希腊罗马阶段特征 1.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从梭伦改革(BC594年开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9年开始)——伯利克里执政(BC443——BC429),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BC450年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2.经济:雅典的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 3.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以智者学派(BC5世纪)和苏格拉底(BC469——BC399)的思想主张为代表。 3、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思想文化: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思想: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 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成熟。但是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科举制度的实行,保证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2.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3.思想文化:出现”三教合一”局面;雕版印刷术发明;楷书、草书、行书流行,唐诗更是繁荣。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北宋中央设二府三司,地方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取得了对地方分权斗争的绝对胜利。元朝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制被打破;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思想文化:理学兴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艺术多元化、世俗化、市民化。 4.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期间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7、明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 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 帕文化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公元前2600年 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 考拉夫妇立像 公元前2500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商代: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伦制汉谟拉比法典石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民族进入王国时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老子(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大约公元前600年,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北印度分为16个小国,最后统一为“摩揭陀”天国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陷犹大国首都耶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 下(统编)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练习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第3课中古 时期的欧洲 一、单选题 1.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欧,一旦领主违反惯例,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惩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这说明( ) A.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C.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 D.佃户一直受到领主的剥削压迫 2.地当交通要冲,扼黑海出海口,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更是一座极其富庶繁华的大都市,曾被誉为“东西方之间的一道金桥”。该城市是( ) A.开罗 B.罗马 C.亚历山大里亚 D.君士坦丁堡 3.16世纪,伊凡四世将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此举( ) A.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B.打击了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 C.使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D.标志着基辅罗斯臣属于金帐汗国 4.观察下侧图示。对此法律文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B.它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C.它由沙皇伊凡四世所颁布 D.它维系了东罗马共帝国的统治 5.罗马帝国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为了巩固统治,罗马统治者和法学家制定了( ) A.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B.维护公民政治权利的法律

C.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D.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6.依据下图知识卡所列内容,判断该国是( ) A.查理曼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7.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8.11-13世纪,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包括( ) ①促使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②推动封建制度在西欧推广 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基础 ④促使西欧大学的兴起 A.②3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力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 ) A.国家法院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10.中世纪早期西欧庄园的主要剥削形式是( ) A.货币地租 B.实物地租 C.劳役地租 D.庄园法庭 11.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A.3世纪,日耳曼人开始渗入罗马帝国 B.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C.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 D.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编订并颁布 12.中世纪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 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第4讲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新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课时分层检测

课时双测过关(三)中古时期的欧洲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蒙昧时代,主要是因为() A.社会经济凋敝B.政治四分五裂 C.王权极度衰弱D.教会神权统治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都受到天主教会的统治,故D项正确。 2.欧洲中世纪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A.经济基本自给自足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促进欧洲城市兴起D.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解析:选A根据材料“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可见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3.13世纪的庄园法庭规定: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佃户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见,庄园法庭() A.维护领主的利益B.限制领主的特权 C.依据习惯法判案D.开庭地点不固定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故选A项。 4.一份11世纪的教会文献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任命为主教或院长,教会将不予承认,并剥夺其进入教会的权利。同样地,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若将主教职位或其他神职授予他人,将受到天主的谴责,失去永生的机会。材料说明罗马教会() A.注重与君主协商教会事务 B.严禁授予君主与贵族教职 C.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 D.防范教宗与世俗君主贵族合作 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教权高于王权,罗马教会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故C项正确。 5.11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市镇不顾教皇的权威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宗主权,自

v中外历史对照表(整理)

中外历史对照表 时间世界中国 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约前31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约前3000年西亚出现小国(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 约前2500年南亚出现城邦 约前2300年黄帝尧舜禹时代 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 约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约前1600年商朝建立 约前1046年西周建立推行分封制 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举行 前771年西周灭亡 前8世纪希腊国家城邦形成 前6世纪波斯帝国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春秋时期 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前492-449年希波战争 前475年战国开始百家争鸣 前356年商鞅变法 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国建立 前3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前264-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前3世纪末统一度量衡修长城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前206年秦朝灭亡 前202年西汉建立 前141-87年汉武帝时期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73年罗马斯巴达克起义 前45年罗马凯撒统治 前30 罗马帝国 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1世纪基督教诞生佛教传入中国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208年赤壁之战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4-10世纪美洲玛雅文化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改革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世纪科举制创立 589年南北朝结束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605年开通大运河 618年唐朝建立 627-649年贞观之治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713-741年开元盛世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755-763 安史之乱 9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0年北宋建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世纪末-13世纪末欧洲十字军东征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120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13世纪中期蒙古西征欧洲建立跨欧亚帝国 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 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华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1453 英法百年战争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68年明朝建立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中外关联:高考历史中外对比及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

中外关联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视角1·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的政治模式 视角2·古代中国与希腊的不同发展方向、形成差异的原因及利弊认识 (1)不同发展方向 ①春秋战国时期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均处于分裂状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古希腊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形成差异的原因 ①就地理条件而言,中国平原多,为形成统一局面提供了可能性,为农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国家统一,它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以及思想上法家思想的影响。 ②希腊多山、多港湾,适宜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主精神,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体。

(3)利弊认识 ①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政体后来逐渐成为束缚人们自由、平等意识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②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拥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管理者具有专长和学识,这种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视角3·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 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 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 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 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视角4·空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中外关联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耿按: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 ?,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

?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 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含解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1、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路人施舍;主张禁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解放奴隶。这些主张() A.形成了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 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稳定繁荣 C.结束了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D.超越了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 2、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A.灭拜占庭帝国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B.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C.商品的重税政策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D.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有学者称:“如果以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能够说明这一看法的历史依据是( ) 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③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④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家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家在地方划分行省 5、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加,自己和曾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力啊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6、16世纪末,日本大将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侵略朝鲜。因此,朝鲜采取的对策是(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非洲某国将石头城遗址放在国徽的图案当中。石头文化是指 A.玛雅文明B.古埃及文明C.阿克苏姆文明D.大津巴布韦文明2.老河口市张集镇赴津巴布韦试种烟草成功,20公顷烟叶产量和质量均优于当地,纯利润12万美元。中国人是靠勤劳赚钱,而西方殖民者靠抢劫,19世纪80年代霸占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是 A.塞西尔·罗得斯 B.卡尔·莫克 C.霍尔 D.本特 3.庄园耕地大体上分为三部分,以下不属于这三部分的是 A.领主自营地 B.农奴份地 C.自由农民分地 D.隶农份地 4.伊斯兰教非常重视教育。穆斯林国家进行世俗教育,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是:A.私塾 B.学园 C.教堂 D.清真寺 5.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穆罕默德起初在麦加传教,后来带领信徒移居麦地那,继续传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国家结构的基础。他宣传的宗教是 A.印度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7.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B.封建贵族阶层C.市民阶层D.工业无产阶级

8.欧洲近世的文明有三个来源:封建制度、希腊哲学、耶稣教。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A .封建制度—希腊哲学—耶稣教 B .希腊哲学—封建制度—耶稣教 C .耶稣教—希腊哲学—封建制度 D .希腊哲学—耶稣教—封建制度 9.依据史实,下面表格中的①②应该是 A .封建等级;分裂割据 B .君主等级;民族国家 C .城市自治;君主专制 D .君主专制;封建割据 10.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 A .封建等级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等级君主制 11.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的关系,典型的描述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关系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的什么制度。 A .等级君主制 B .封建等级制 C .分封制 D .庄园制 12.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 .幕府政治开始 D .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13.我们从历史文献The Book of the Office of Seneschal 《管家之书》中可以了解到13世纪( ) 、管家、采邑官、监守官以及犁倌、马车倌、羊倌、猪倌等各自的职守。空格内填入哪一项最合适 A .奴隶主 B .庄园主 C .城堡主 D .工场主 14.1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欧农村众多地区劳役量的固定化,越来越多的农奴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而摆脱了领主的人身束缚。这一现象( ) A .加速了庄园的衰落瓦解 B .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C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集中 D .提升了领主的政治权力 15.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基础练习题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把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1.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 A.把欧洲的疾病传入美洲B.把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传入非洲 C.把玉米传入北美洲D.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传入欧洲 2.《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此规定说明了 A.四个种姓的职业世袭不改变B.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C.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不平等D.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3.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A.农奴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 4.“这是个独特的民族……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 A.古埃及B.古希腊C.古罗马D.古阿拉伯 5.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上古亚非文明B.伊斯兰文明 C.亚洲奴隶制国家D.亚洲封建国家 6.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主政治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这是在 A.15世纪后期B.16世纪中期 C.16世纪后期D.15世纪中期 8.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简)

中国外国 公元前4000年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埃及,两河南部出现早期国家 公元前3000年三皇五帝传说,大禹建立夏朝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爱琴文明 公元前2000年商朝建立(约前1600)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约前1085)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约1046)古埃及帝国(前1570-前1085)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前1046-前771)希伯来王国(前1020-前930) 公元前1000年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 罗马共和国(约前500)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克里斯提尼改革(前508) 公元前500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前461-前429) 商鞅变法(前356)罗马共和国通过《十二铜表法》(前450) 秦朝建立(前221)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前27)汉朝建立(前202) 公元1年魏晋南北朝(220-589)罗马帝国分裂(395) 三国鼎立与民族融合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北魏孝文帝改革(484)拜占庭帝国(395-1435) 500年隋统一中国(220-589)罗马法完善于查士丁尼时期(527-565) 唐朝建立(618-907)欧洲中世纪早期(600-1050)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阿拉伯哈里发政教合一帝国(632-945)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79)日本大化改新(645) 1000年宋辽澶渊之盟(1005)欧洲出现城市共和国(11世纪中期) 王安石变法(1069-1085)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14世纪前期) 元朝大一统(1279-1368)英法俄等君主国兴起(11世纪中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13世纪末) 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500年张居正改革(1572-1582)尼德兰革命(1566-1609) 李自成推翻明朝。清军入关(164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确立君主 立宪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