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的文化建筑(1)

长春的文化建筑(1)

长春的文化建筑(1)
长春的文化建筑(1)

长春的文化建筑首页配图班级姓名

[长春历史]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一、清朝末期:

1800年7月8日清政府地设治,设立长春厅。

1825年长春厅衙署迁到宽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带。

二、中华民国时期:

1901年俄国人建成了长春的第一座火车站---宽城子火车站。

1907年日本人开始修建长春火车站。

1931年9月19日日军攻占南岭兵营,长春沦陷。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

1934年3月1日爱新觉罗溥仪登基称帝,年号康德。

1945年8月19日苏军进驻长春,日本关东军投降。

三、新中国:

1948年10月19日驻长春国民党守军分别起义,投降,长春解放。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1954年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入长春市。

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0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东北三省建设商品建设商品粮基地。

1999年5月14日《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出台,确定了长春市城市性质。

这个假期,我们通过探索长春三个特殊时期的文化建筑,来了解长春的近代历史变迁,感受这座历史之城的沧桑。

一、走进长春文庙:

大成殿里供奉的是,他头戴,身着,脚踏云履,手持镇圭,一副天子礼制。西侧为“亚圣孟子”

,东侧为

钟”和“编磬”这两种古代祭祀用的乐器。

这个水池是我国古代书院、学宫所特有的一个建筑,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吗?

仔细观察一下文庙里面的建筑,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有什么特点?

房顶: 屋檐:

地面: 主要颜色:

二、走进长春伪满皇宫:

请沿着红色箭头画出你的参观路线!

伪满皇宫遗址核心保护区现存文物建筑多处,以中和门为界分为内廷和外廷。请将下列地点进行分类!

楼、怀远楼、嘉乐殿、宫内府。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由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居住的伪满洲国傀儡皇宫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假如你就是一个导赏员,请你选取一个景点,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并写出导赏词。

伪满皇宫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溥仪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实际上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伪满皇宫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证明了这一点,请你找出来!

三、走进新中国的长春: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市,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北线通道重要枢纽节点城市。

请说出长春下列标志性建筑的名字:

同学们,新时期的建筑在追求使用价值的同时,多了很多的标新

立异,请观察下面长春市的特色建筑,完成表格!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三朝五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因为年代久远,其排列顺序自古就有争议。如有的学者认为不是五门而是三门,有的学者则对五门的顺序有不同的见解。五门之名皆有含义,如“路”为“君王在此”之义。“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这种布局原则一直延续至清朝宫殿。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太和门、端门、午门、乾清门。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既符合风水的安排,又有利于保持居民的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北京四合院的标准模式是一组三进院落,“北屋为尊,俩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附”,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3、府院大门: 4、“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5、外八庙: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外八庙中所有的寺庙都是基于民族团结而修建的,在建筑风格上有汉式寺庙、藏式寺庙、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形式,其建筑、园林以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画、佛像祭器等文物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园林艺术的瑰宝。 6、中国的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原与佛寺、佛塔通为一体,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单独的佛教建筑形式。中国石窟源于印度,约始于3世纪,历

校园文化墙施工方案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校园文化墙施工方案(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一、指导思想 二、班级文化墙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让一面墙说话”是校园文化墙的根本作用,应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对文化墙进行文化着装。 三、二、实际意义 四、 1、抓特色,出亮点。突现班主任治学风格,凝聚班集体团队意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的先锋榜。五、 2、通过优化班级特色环境,提升班级物质文化,实现在环境中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 六、 3、通过对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全面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最终能够为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服务。 三、建设内容 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和本班级特色,选择不同的选题内容,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可作如下特色选项。 校园文化墙让师生身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长在其中。这样文化墙布置才能真正达成美育、德育的目的,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事半功倍。 四、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 文化墙的整个版面可分为四个板块。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1、爱的约定(包括上学不迟到,上课要认真,纪律要遵守,卫生要保持,举手要文明。) 2、我的风采(班级学生的生活照) 3、作品展示(包括书法、绘画、小写话) 4、快乐家园(包括班主任寄语、学生的温馨提醒) 再加上主题、边花、尾花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凝心聚力、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学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校根据**年的实际情况,以进一步“打造品牌教育、树立名牌学校”为重点,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市、县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xx四中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导向,积极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学校理念文化,逐步完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人文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努力创设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文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整体合理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构建教

浅谈校园建筑文化的德育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59944064.html, 浅谈校园建筑文化的德育功能 作者:钱玉兰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校园建筑文化是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以及熏染文化气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炎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校舍布局、建筑寓意两个方面分析了校园建筑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关键词建筑文化德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校园建筑群体、校园环境、校园内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人文物质景观等所体现的建筑风格与意蕴、建筑价值与精神及大学人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它是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薰染独特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 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能令身处其中的师生感到这种特殊文化的熏陶和沐浴。这种特殊的建筑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能将沐浴其中的师生熏染成这种文化所指向的颜色。本文从校舍布局、建筑寓意两个方面探讨了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建筑文化。 1 校舍布局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平面规划是中国版图的缩影,这体现在校园内四通八达、众横交错的道路命名上:南边为海南路(南海的简称,分海南东路和海南西路),北边是蒙疆路(即内蒙和新疆的简称,分蒙疆东路和蒙疆西路),东边是海洋路(即东海、黄海的统称),西边为高原路(即青藏高原)。校园中间横贯东西南北的主干道为统一大道,即企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大业之意。统一大道又分为统一大道南路、统一大道北路、统一大道中路、统一大道东路、统一大道西路。创办人蒋志平多次说,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的立场,主张中国统一,反对“台独”,坚决反对台湾民进党和美日反华势力搞的“台独”。这样设计表明海峡两岸迟早都会统一的。 炎黄建筑整体色调为砖红色,体现了“专”、“红”的文化追求。学校大门口高达十五米的警卫楼由三层四方形建筑组成,四面分别刻有校徽、校训。“朴素、典雅”的校门充分体现了平民

建筑历史

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 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 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刘致平:自然条件说 徐敬直:经济合理说 李允鉌:宗教文化说 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 木结构存在的优势 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 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 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 d.施工模数化 e.方便修缮、搬迁 木结构的缺陷 a.木材越来越少 b.火灾的损害 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 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 1.骨架的系统“间” 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 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 侧脚、升起 屋面为凹曲面 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 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 四、建筑组群布局 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 六、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 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三、祭祀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 山西夏县——夏都安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 1.遗存 郑州商城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器物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城市 2.住宅 3.技术发展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城市 2.技术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 2.宫室——高台建筑 3.技术的发展 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 瓦广泛使用,出现砖 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

校园建筑物文化功能的构建研究

校园建筑物文化功能的构建研究 学校文化建设已日渐成为教育领域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注重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力,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并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办学之路,这将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校园建筑物”文化功能的构建的实质是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建设过程上、建设系统上努力进行突破和创新,并体现现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要。 校园文化离不开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关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校园的物质环境(“校园建筑物”文化)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的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注重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也可以分为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它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学校校园的总体设置与布局,

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校地理环境。学校所处地理环境优化是建设良好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在今天,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卫生的净化与优化,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2)学校的规划和布局。学校规划与布局要符合“使用方便、流向合理、减少拥挤、避免干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原则,都应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蕴含教育的内容与意义。(3)学校建筑。是一种隐性课程,至少也要体现“尊重历史、重视文脉、注重和谐、自然朴实、功能合理”的原则。(4)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它的功能在于给师生员工以美的享受和无声的熏陶。(5)校园人文景观及文化传播设施。学校可以通过雕塑、标语牌、电视、校报、宣传窗、图书室等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二、我们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用高尚的思想文化激励人,几个例子: 绿色文化——优化环境陶冶人。我校在环境整治方面,不仅注意打扫,更注重维护。全校师生自觉形成了一种习惯,有垃圾就入箱。随时走进校园,都看不到一张纸屑、一块果皮。在优化环境方面,我们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需培植草皮,我们就挖来麦冬,一两个月,就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且四季长青;需栽种树木,我们找来小松柏,细心呵护,也

浅谈建筑文化

浅谈建筑文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为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和体现,也是以建筑去体现和涵盖的文化。 1. 建筑文化的基本观点 1.1 人是建筑文化的主体。 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建筑文化的弘扬光大有赖于人特别是建筑家们文化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没有建筑大师们的锐意创新 ,建筑化的弘扬光大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为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难的任务和要求。 1.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它也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1.3 科学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科技是推动建筑业和建筑文化的第一推动力。把高科技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到建筑行业中 ,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是建筑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2. 形态特点 2.1 建筑文化的层次性 世界上任何民族或地区的建筑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包括地域层次、时间层次以及时空层次和建筑文化本身的构成层次。 2.2 建筑文化的整体性 建筑文化是由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整体。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而这些不同时空的建筑文化又构成连续的整体,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连续这种时空整体上下功夫,做到时空文脉的发展,同时又恰到好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就汉建筑文化这部分来说,也是整体上的统一,其潜在意义绝不是大屋顶、琉璃瓦和“三段式”,甚至“四合院”等形式和布局要素就能够表达的,它从总体上反映了汉文化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适应方式。 2.3 建筑文化的离散性 建筑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离散性。离散化就是集中化整体化的反面。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建筑文化也随时空变化。建筑文化背景不同,时间不同,对建筑文化的确定和认识也不同。建筑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此时此地适合,彼时彼地却未必适合。建筑文化跟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相互关联,建筑文化是由诸多因素决定和反映的,因此,有些可以体现为建筑文化,也可以体现为其他构成文化。因此,我们在继承建筑文化时,更应考虑到异地异时的情况,考虑到建筑文化的离散性,才会更好的体现建筑文化深层次的韵味。 2.4 建筑文化的模糊性 建筑文化的形成混茫,神象恍惚,使客观事物的结构呈现出不可分割的状态。整体呈混沌

校园建筑命名

肇庆学院校道及校园建筑命名方案 校园道路和建筑物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文化命名,既可彰显校园文化底蕴,又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根据校园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和规范校园道路、建筑物和生活社区名称,并设置标识,可以增强校园人文底蕴,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我校的文化品味。在征集命名方案和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校园命名应体现系统化、规范化、序列化和适用性,命名源于办学理念和大学之道,顺应地域自然风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突出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构建健康向上和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二、命名原则 1.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内涵,传承学院精神,彰显校训和办学理念,具有激励学生成才和教师发展的作用。 2.文字简明、通俗,尽量做到名实一致,区位感强,好找好记。 三、校园命名的主题 追求天人合一,体现大学气派。 四、命名方案 命名次序:先定校道名,再对楼宇和生活社区进行命名。校园道路均以“××路”命名。道路以其主要行道树或区域特征为命名依据,建筑物和社区名称力求能反映出基本功能。 (一)校园道路 根据校园路网改造规划,对正在改造的七条道路命名。 1.校园南北向的四条纵向道路(校园自东向西) (1)紫荆路 校园由东向西的第一条道路命名为“紫荆路”。因为路两边布满紫

荆树,紫荆花常年开放,学生称该路为“紫荆校道”,故命名为紫荆路。 (2)海容路 主校道两边为榕树,容与榕同音,命名为“海容路”。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蕴含大学之道和广东文化开放、包容之意。 (3)文锦路 行政楼西边是人文学科集中的教学区,贯穿其间的两条路名中含“锦绣”二字,寓意为人文学科增色,学校发展前程锦绣。依此,行政楼西边第三条南北向的道路,命名为“文锦路”。 (4)文绣路 音乐楼、美术楼与外语楼之间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文绣路”。 2.校园东西向的两条横向道路(行政楼北边) (5)灵珠路 行政楼北面东西向的第一条道路,命名为“灵珠路”。取义于“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曹丕《典论〃论文》语),用来赞美学校人才荟萃。 (6)溢思路 行政楼北面东西向的第二条道路(现在教学八栋和九栋北面),是教学区与教师宿舍区之间的主干道,命名为“溢思路”,意指思想活跃、思如泉涌。 3.校园环路 (7)学府环路 由校门自东向西经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向北的环路,总称“学府环路”,共分两段,分别为学府南路、学府西路。 (二)建筑物 1.第一教学楼、苏东霖教学大楼(原8栋教学楼); 2.第二教学楼(原9栋教学大楼); 3.第三教学楼(苏东霖外语大楼); 4.美术学院(美术楼); 5.音乐学院(音乐楼);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 流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 起源与发展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 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 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 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 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 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 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 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 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 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 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 (1)门楼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张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提出了历史传承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地域性的传承与文化性的传承,并结合实例进行浅析,力争对于建筑设计中历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to design buildings inheritance history, puts forward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guide-subject examples, and striv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play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生命力。 建筑历史,很多建筑大师都关心这个话题。比如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还有解构主义甚至高技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很多大师对于这个的理解都比较深刻。建造一座建筑或建筑群体,或是创造环境,或是改造环境,或是利用环境,我们都对原始的场所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变。重要的在于,我们如何传承历史精神,同时创造时代精神。我们如何在偌大的城市之中创造出一片趣味空间。让我们愿意亲近,甚至让我们流连忘返。 历史传承主要是两方面的传承。其一,地域性的传承;其二,文化性的传承。 一、地域性 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等等,是地区的产物,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要思考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建筑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比如中国的民居,就是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由于地域的不同,民居受到地理自然条件,家族血缘等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造就了中国多样而独特的民居形式。

小学校园文化墙图片设计方案(大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学校的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人文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宗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突出现代教育特色,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工程,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创建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促使学校建设成校舍设施全,校园环境美,艺术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并且,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民主、人文、开放的特色校园。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校园,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结合学校实际,有侧重地开展创建篮球特色学校工作,形成鲜明个性。 渐进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到形成校园文化的特色,是一项渐进、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并分步实施,保持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校园静态文化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 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浅谈大学校园建筑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建筑文化 【摘要】校园建筑不仅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与人交住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的传播,有着建筑文化的意蕴,沉淀了文化厚土和传统渊源。 【关键词】校园;建筑;文化 大学的创办首先要进行校舍和校园建设,而大学校园建筑群体的出现,又将派生出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所谓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妙而现实的因素。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附物质环境所展示的精神氛围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建筑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大学里存在的校园建筑文化对师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建筑文化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升华。高等学校建筑同样以其自身的存在展示着中国建筑文化的繁荣,体现着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而在当前校园的建设热潮中,人们往往在国际化、市场化的潮流下迷失方向,造成校园建筑文化的缺失,致使人们将面临建筑与文化的断裂。在大兴土木之时,学校的决策层和规划设计者,必须确立建筑文化理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提高校园建筑的文化艺术品位,把握时代脉搏,创造21世纪的校园文化空间。 我国教育起源于住宅,后逐渐演变为私塾,最后成熟于书院。书院其名称产生于唐代,昌盛则在宋代。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而建。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旨趣,正是书院建筑择址和塑造环境的理想和追求。书院建筑形象端庄、古典、严整。青瓦粉墙、歇山重檐,庭院深深,松青竹翠,桂兰飘香,体现了文人所追求的空间意境。但沉重的书卷气中缺乏几分生气,“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呆板枯燥的建筑压抑了学生的交流情感。 而现如今的大学,就是书院的化身,是指有意识地致力于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审慎评价成果和培养真正高层次人才的机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所以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在我们国家,由于大多数院校过分重视大学生狭窄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理工院校尤为突出),而这种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地校园建设反映在校园面貌上则表现为:校园往往过于强调理性而缺乏人文气息的体现,过于强调人工的元素而缺乏自然生态的景观,校园景观单调刻板。虽然说校园规划与景观的好坏未必能直接导致学生的成才,但一座景色宜人、充满自然与生态气息的校园肯定可以给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提供正面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的功能十分复杂,它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市,但与其他城市环境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校园的建设往往与校园内的建筑密不可分,因此,校园建筑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校园建筑不仅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与人交住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且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的传播,有着建筑文化的意蕴,沉淀了文化厚土和传统渊源。 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一大特色是,学校大气派而威严,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学生生活基本上是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的行为方式。学校的围墙与大门相对校内心脏部分是边缘或外围,很少与主体建筑相连。一般都建有行政办公大楼,它往往是独立的、突出的建筑。办公楼多数地处显眼地带或全校的中心地带,不论在建筑造型或室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浅析

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浅析 [提要] 本文简述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探讨校园建筑文化的作用,同时提出高校校园建筑应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具备规范道德行为的功能,以及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校园建筑;文化功能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高校校园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校园内部的建筑物都是为高校教学服务的,其具备教育的功能,因而在高校的建筑景观中会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注入其中。高校校园建筑是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建筑所呈现的文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通常称之为建筑物或构筑物,是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的一种创造物。建筑是具有艺术性的,不同的建筑根据其特征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作为物质文化的高校建筑是通过高校校园建筑的整体规划、校园建筑的形态特征及建筑底蕴,来体现出高校的教育理念、精神面貌、校园底蕴等校园性格的一种文化。校园建筑文化,既是一种以校园建筑群为主的满足师生需求的环境文化,也是一种依托物环境所展示、所渗透的具有特殊精神文化。它和高校整体文化是不能分离的有机体,一方面它直接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等活动服务;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到师生的在校情感、品格涵养以及文化气质的塑造。性格明显的高校校园建筑文化,能够让人一进校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地体会到高校的气氛、高校的使命甚至高校的价值和精神。 二、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作用。高校文化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它是一种充盈着教育和科学气氛的特殊文化。高建筑应该具有与自己相适应的特色,应该能够体现出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营造出建筑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氛围。古今中外,优秀的校园建筑都会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性,校园建筑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一般高校校园中的主要建筑,都会通过建筑设计而自觉的相宜于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协调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探索求真的科学气氛,力求能够在校园建筑上达到教化学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效果。

徽派建筑地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 起源与发展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 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 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1)门楼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 摘要:当代学校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念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已逐步走出象牙塔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教育体制与教学管理都从传统的刻板、封闭向灵活、开放的方向转变。规划注重与城市和社会的融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师生间的交流、学科间的互动、院系间的合作、校际间的联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交往机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 关键词:规划、校园建筑、交通、景观、绿地 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空间完整性、建筑造型的整体性。 前瞻性原则——力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学术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三结合。 创新性原则——总体规划布局要面向未来、有所突破,但又要立足传统,吸收精华、辅以现代手段,营造新校园。 特色性原则——典雅、优美的建筑造型、多元化的空间层次,展现校园蓬勃向上的面貌,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教育、交流”的学术气氛。彰显特色,给人以深刻鲜活的“面孔”。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达到生态、文化与效益的统一。 规划策略 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规划采取较为理性的世界思维与手段,合理安排校园功能布局,将校园内建筑空间布局所形成的校园空间肌理与周边地形地貌相契合。 空间格局构思 学校校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四片区”的自由布局形式。规划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周边道路情况,通过公共空间主轴起承转合的方式控制整个校园,利用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片区引导校园整体空间格局的发展。 一轴:由校园入口——前广场——中心广场——教学实验楼形成的公共空间结构,构成整个校区的序列主轴,营造富于活力的各个景观核心。 两带:贯穿校园东西向,由中心广场至体育运动场地以及主要教学楼至后勤生活区两条带状空间联系起教学——运动——生活区域,提高了校园的可达性。

解析大学校园建筑特征及型式

解析大学校园建筑特征及型式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素质提高修养的高文化环境,因此,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自然美的生态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校园不仅要绿化,而且还要美化。纵观国内外着名高校,许多校园建筑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也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因此许多大学建筑成为一所大学的标志,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以下将对大学建筑及特征做详细解析。 谈到“建筑”首先离不开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建筑师离开建筑材料,创造的也只是空中楼阁。 早期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砂、石、灰、木材等。它们至今人在建筑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砖 砖是一种常用的砌筑材料。砖瓦的产生和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秦砖汉瓦”之称。制砖的原料容易取得,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低,体积小,便于组合。所以至今仍然广泛地用于墙体、基础、柱等砌筑工程中。 砖按照生产工艺分为烧结砖和非烧结砖;按所用原料分粘土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炉渣转和灰砂砖;按有无孔洞分为空心砖、多孔砖和实心砖。 二、石材 三、砂石 在混凝土组成材料中,石子称为粗骨但是由于生产粘土砖毁田取土量大、能耗高、砖自重大,施工生产中劳动强度高、工效低,因此有逐步改革并用新型材料取代的必 要。标准粘土砖的尺寸为240mm ×115mm × 53mm 。 天然石材具有很高的抗压 强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久性,经加工后表面美观富于装饰性,资源分布广、蕴藏量丰富,便于就地取材,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古今建筑工程修建城垣、桥梁房屋、道路及水利工程的主要材料。天然石材经加工后具有良好的装饰性,是现代土木工程的主要装饰材料之一。石材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用石材建造的结构具有永久保 存的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