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7~12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7~12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7~12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7~12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经济周期

1.试论述经济周期到底是什么,并对经济周期各种衡量指标比较说明。

答:(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交替的过程。某些积极因素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某些消极因素又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甚至导致经济指标绝对量的下滑。诸多因素的不同作用方向,使得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种循环变动的上下波动特征。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及复苏四个阶段构成。

(2)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

①经济指示器

a.哈佛晴雨表。哈佛晴雨表又称为哈佛ABC曲线。这一指示器是由W.M·皮尔逊斯在1919年提出的,最初由5组时间序列组成。同一组的时间序列具有大致相同或同时发生的周期。由20个不同序列组成被用来设立这5个时间序列组。它们包罗了各方面的可惟一度量的经济单项指标。哈佛晴雨表中的所有序列组都解释了相似的周期模式。

b.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指示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提出了两种有影响的指示器,一种是领先、滞后和同步序列,一种是扩散指数。与哈佛晴雨表一样,领先、滞后和同步时间序列能够作为过去经济周期的回顾和现在经济周期的分析工具;如果被用来进行经济状态的预测,也受到和哈佛晴雨表类似的限制。扩散指数提供了一个在给定集合中有多少单项序列处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信息,并显示了其随时问变动的过程。扩散指数在分析历史经济周期方面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c.德国指示器。1928年,瓦格曼对哈佛晴雨表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一经济指示器的单项指标缺乏普遍性,只有一个由包含更广泛内容的晴雨表体系才能更可靠地评价经济周期的状态。因此,瓦格曼建立的德国指示器实际上由8个晴雨表构成,涉及到以下八个方面的经济行为:生产、商品、就业、信贷、存货、对外贸易、企业计划、三个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的价格运动。

②生产能力的利用率

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由就业率表示。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率密切相关。如果劳动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表现为就业率偏低),则GDP或GNP的增长或减少必然伴随着就业率的提高或降低。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社会吸引力的就业率便成为经济周期的测量指标之一。

2.说明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答:(1)乘数—加速数模型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做出解释,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使投资数量增加,投资数量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由于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收入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净投资量下降为零。投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根据加速原

理,销售量的减少使投资进一步减少,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由于在衰退阶段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逐年减少,所以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更新设备。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

(2)实际经济周期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

以技术进步为例,假定一个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之中,这时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如网络的出现)。这种技术突破引起对新技术的投资迅速增加,这就带动了整个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经济繁荣。由于技术是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这种繁荣并不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生产能力本身的提高。但新技术突破不会一个接一个,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这种平静也不是低于长期趋势,而是一种新的长期趋势。

(3)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金融加速器效应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即使一个外部冲击趋于零,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这一冲击将被金融加速器无限放大,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而且这种经济波动具有确定性。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两个最重要的传导机制,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①银行信贷渠道主要从银行角度考察金融周期。

经济周期的传导以银行中介为核心。一方面,货币负向冲击(如银行超额准备金降低)导致银行交易账户资金的减少和名义利率的提高,这意味着家庭持币余额的降低。为了使市场出清,债券(或贷款)的真实利率将提高,这会影响利率敏感型投资支出,从而最终抑制总需求和总产出。另一方面,金融冲击改变银行资产组合,而非货币性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各类资产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不同。家庭根据冲击调整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持有比例,形成了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

在衰退期,当银企之间代理人问题突出时,融资渠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进一步放大消极因素对经济的冲击。金融摩擦妨碍企业从其他信贷渠道获得外部资金以代替银行贷款,也妨碍银行从金融市场融资以弥补存款或者超额准备金的减少。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影响贷款能力,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防范陷入“挤兑危机”和“流动性困境”,将采取压缩自身信贷规模、规定更加严格的信贷合同、催还企业贷款和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等措施。企业因贷款规模减小,成本上升,投资急剧减少,整体经济的活跃程度降低。

②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从企业角度考察金融经济周期。

企业资产负债表与融资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代理人问题、信息不对称和担保不足来解释。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的净资产、留存收益和融资结构与投资可获得性极为紧密。当资本市场存在缺陷时,借贷双方代理人问题导致的金融摩擦会使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可替代性大打折扣。银行为了在贷后检查中监督公司实现的收益,不得不承担审计成本,而企业家作为内部人却可以无成本地获得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下的审计成本是贷款风险升水的直接原因,直接决定贷款合同中的资金价格。负向冲击会降低企业收益,增加成本,减少净资产价值,提高财务杠杆,从而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企业的融资条件,导致外源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或融资升水的提高。如果公司外源融资依赖性强,冲击将被这种传

导机制放大数倍。当金融摩擦严重时,金融周期波动尤为明显。

3.请判断下述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企业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产出和利润率,就不会有经济周期”,并且说明理由。

答: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每个时期根据预期的工资率和投资回报率决定雇用多少劳动以及进行多少投资。不同的产出和利润率会使企业调整各种要素的投入,若企业预测到未来产出和利润率会提高,那么企业会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工人也会获得较高的工资而增加消费,市场会出现繁荣的景象。若企业预测到未来产出和利润率会降低,那么企业会降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工人的工资也会相应减少而减少消费,市场就会出现萧条景象,所以即使企业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产出和利润率,也会出现经济周期。

4.请分析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哪些微观机制是顺周期的,它们带来哪些后果?

答:(1)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顺周期的微观机制包括:信用评级;内部评价、风险控制中所使用的技术路线模型外包;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等。

(2)顺周期微观机制带来的后果

①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从而产生了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它们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周期性力量。

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

的评级结果,并作为业务操作和内部考核的标尺,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此外,由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的经营模式使评级过程存在很多利益冲突(发行人还给评级机构支付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咨询费用,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与抵押贷款相关的结构性产品的评级模型也存在不少缺陷,在本轮由次贷问题引发的危机中,评级机构曾给予很多次贷类产品较高的评级,后来又在短期内大幅降低其评级导致金融机构大规模减计资产。

②太多的金融机构的内控系统及其投行人士和交易员在内部评价、风险控制中所使用的技术路线模型是外包的,包括前些年很多金融机构所使用的程序交易模型也是外包的。如此普遍的系统技术的外包就造成了金融体系中千人一面的局面,产生了强烈的顺周期性。当全球金融业均使用上述模型时,资产价格繁荣和衰退的程度都被加剧。此外,由于市场参与者使用相同类型的模型,其行为也高度同步,从而产生了系统性风险。

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通过公允价值计价工具的损益变动加大了收益的波动性。各金融机构因为持有大量抵押类证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出现了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损失仅具有会计意义,但这种天文数字的“账面损失”却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形成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二是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在危机中,大量机构被迫变现资产,形成的价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前提,但会计准则中缺乏对此类情况的具体指引,使得会计主体不得不按照不合理的市场价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增加了“账面损失”额,加剧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