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专项对点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②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文正公,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节选自《三槐堂铭》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注】请简要概括。“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③魏国公辅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答案

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1 -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

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李衡传》)

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

[答案]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

【参考译文】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后来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于是向官府呈递了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曾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 2 -

大多把妻子儿女送走(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评为上等治理上报,皇上下诏给他加官一级,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职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加官直秘阁,李衡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诚挚殷切,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予秘阁修撰的职衔让他退休。皇上感念他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复出,让他任侍御史,(他)以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命他参与主持选拔推荐官员。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官职退休。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身边只有两个奴仆,收藏的书超过万卷,自号“乐庵”,去世时七十九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余年五十有八,历郡守十有五人。择其间贤者,记其大概于此。

长洲为苏首县,令长不由以擢,则由以败。而败者恒多,岂风土使之然耶!数其善如宋王公元之,余得见者余公一人而已。公名金,字贡之,成都人。为进士,居京师,谨厚温雅,人称为余君子。成化五年抵任,群吏以其儒者,颇易之,作奸如故。公以理教戒,率者居半,因稍加惩艾,即皆改行焉。县民素多讦,公不设钩距,一以公议裁决,略无于其间。讦者谓公不可欺,亦不可犯,稍稍引去。或有强愎自愆于理者,则往往诣府司已上官,上官辄谕之曰:“汝自有贤令,不须至我也。”其人竟自解散。数月间,吏民帖伏。

前令玩灾横敛,民多逋亡。闻公之政,渐次归。复如徭役、丁夫之类,累年为下人所卖、率皆颠倒,因置手籍点视,始得其平。县多富人饵县官,公略不假辞色,至罚之不少贷,因以敛迹。郡中权豪棋布,请托无虚日,公一切谢绝,曰:“吾宁不作官,决不能受其使令也。”县当要冲,而繁华甲天下,达官贵使过者,旁午纷杂,旧例必设宴迎劳,公皆罢去,鱼肉一饭,欢然而别。其子弟随侍者,训饬防范甚严,不得辄至中门。一日,见几上有纸画数幅,盖其子购之于吴县者,悉取焚之,终不留也。夫人洪氏在县凡五年,惟织纴供公之裳服,机杼之声时闻于外,虽同寮吏卒皆不得其面。其化于家者如此。

十年,公与吴令雍泰同征,皆为御史,雍留北台,公补南台。或言其为所挤,公袒如也。公今为陕西按察副使,吴民思之不已。

(节选自《寓圃杂记》,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余公之“贤”在“治吏”“治民”“律己”方面的表现。

[答案]①治吏:训导与惩戒相结合。②治民:采用公众议论进行裁决。③律己:公正- 3 -

廉洁,拒绝富人的利诱和权豪的请托;严格管教家人。

【参考译文】

我今年五十八岁,历经十五任郡守。现选取其中贤能之人,在这里论述其大略。

长洲是苏州第一县,历任县令不是因之擢升,就是因之败坏。而败坏之人总是很多,难道是这里的风俗环境使他们这样的吗?列举此地的优秀人物,有宋代王禹偁等人,我见到过的只有余公一人罢了。余公名金,字贡之,是成都人。余公考中进士,居于国都,为人谨慎笃厚、温和文雅,人们称他为“余君子”。余公成化五年到长洲就职,群吏因为他是个读书人,就很轻视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做不法之事。余公用道理教导和训诫他们,服从的人便占了一半,于是对他们稍加惩治,他们就都改变了行为。长洲百姓向来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余公从不辗转查问推其实情,全由公众的议论裁决,丝毫不纠缠在其中。揭发的人认为余公不可欺骗,也不可冒犯,就渐渐退去。有些倔强固执自失事理的人,常常到府司以上的官署去,上级官员就告晓他们:“你们自有贤能的县令,不必到我这里来。”那些人竟自行散去。数月之间,官民顺服。

前任县令轻视灾祸、滥征捐税,长洲百姓多有逃亡。听闻余公治理有方,民众次第归来。再如劳役、丁夫这些人,连年被下属转卖,情形都已混乱,于是余公编造手册查点察看,事情才得以平定。县里多有富人利诱县令,余公严词拒绝一点也不掩饰表情和语气,乃至严加责罚不作少许宽恕,那些富人由此隐蔽形迹,不敢露面。郡中权贵豪强众多,请托说情从不间断,余公一概谢绝,说:“我宁愿不做官,也绝不能供那些人差遣使唤。”长洲正处要冲,又繁荣热闹居天下第一,经过此地的高官贵使交错纷杂,按旧例一定设宴迎接慰劳,余公将此陋习尽皆除去,仅仅鱼肉一饭,

便欢喜作别。对那些跟随侍奉的子弟,教训诫勉、防范甚严,令其不得擅入中门。一天,见几案上放有几幅画,是他的儿子在吴县重金收买的,全都拿来烧掉,一点也不留存。夫人洪氏待在县里总共五年,纺织供给余公穿着,机杼声不时传到室外,即使余公的同僚、吏卒也不得见其一面。余公教化家人,就如此类。

成化十年,余公与吴县县令雍泰一同被征召,同为御史,雍泰留任北台,余公补缺南台。有人说余公受排挤,而他毫不在意。余公现在做陕西按察副使,吴地百姓对他思念不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

上述文段中齐王韩信“虽死不易”的原因是什么?

- 4 -

[答案]①深得汉王信任;②深受汉王敬重;③重信义。

【参考译文】

项羽获悉龙且已死,非常害怕,立刻派遣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目前楚、汉二王成败之事,关键就在您了。您向西依附汉王,汉王即获胜;向东投靠项王,项王即成功。倘若项王今日遭覆灭,那么接着就轮到灭您了。您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与楚王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弃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王,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吗?”韩信辞谢道:“……汉王授给我上将军的官印,拨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推让他的食物给我吃,并且对我

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人家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人家是不吉利的。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跟定汉王的主意!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上文概括:元行钦是唐末人。在后唐庄宗与梁军作战时,他勇救唐庄宗一命。明宗(指李嗣源)兵变,他及时把情况汇报给唐庄宗。明宗包围了在汴州的唐庄宗时,他带领将士断发泣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出逃被执,李嗣源将其杀害在洛阳。]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

欧阳修认为元行钦“乌足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言辞上对庄宗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出奔而逃。

【参考译文】

唉!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元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而被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 5 -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学导案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

————————————————————————————————作者:————————————————————————————————日期: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教案 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阳春 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考纲考题分析 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题型大致是这样: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二、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三、解题对策 陷阱一:无中生有 看看下面的例题,下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一项,请同学们比对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参考译文,看看出题者是怎样设置出题陷阱的? 例一:【2011年全国卷:第10题】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译文】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教师明确:意思是“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的分辨,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平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08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

北京市 2020届高三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2020届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总攻略 常见题型一: 文意理解、梳理、概括类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分为“概括人物特点”类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 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提问方式: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特点并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逐段梳理,不漏要点→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结合事例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解析】 要从语义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思考,要符合对三人的整体评价: 1. 对桓公主要是其治国理政、知人善任的正面评价,也可评价其“野心勃勃”; 2. 对管子主要是关于其谋臣角色的评价,可为正面的“深谋远虑”等评价,也可为反面的“诡 计多端”; 3. 对衡山之君的评价主要从贪婪、短视、不够明智入手,亦可对其弱国处境予以同情理解,但 不可给予褒奖。 ☆答案须为成语或熟语(熟语:日常使用较频繁,使用习惯和字词组合相对固定的词语。) 【参考答案】 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 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 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答题思路解析】 1. 准确理解题意中的关键词 过人之处是褒义词,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特点或者优点,如好学与程门立雪 2. 根据题意找到答题区间; 3.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 4. 用能够表述“过人”的词作答。 【参考答案】

①善于骑射(勇猛善战),屡经战阵,所向披靡。(D1) ②虚心受教(谦虚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D2) ③奋斗不懈(自强不息),出身低微,终成栋梁。(D3) ④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D4、5) ⑤率先垂范(仁爱谦让),同劳同苦,深得人心。(D5) ⑥深沉有智(深沉有谋),见机行事,屡建战功。(D4、5) 答案中的表述可以灵活,两个支点应该明确。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答题思路解析】 1. 根据题意明确答题区间是第二段; 2.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 3. 薛翁特点+ 熟语(成语)+ 三个角度 【参考答案】: ?鸿儒硕学(博闻强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 ?深居简出(高深莫测、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闭门不出、行踪不定、隐姓埋名、为人低调、独来独往……) ?不慕荣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久负盛名……) ?洞若观火(高屋建瓴、洞见症结……)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教导有方……) ?自视清高(为人孤僻、清高自傲…… ?慧眼识珠、直言不讳…… 【答题思路解析】: 1.“哪些”,要求写出两条以上。 2.“过人之处”,应该是褒义词语或短语。 3.应区分“过人之处”与一般优点在程度上的区别:比如,“程门立雪”与“敏而好学”的程度 明显不同,前者体现“过人”二字程度充分,后者只是一般的优点,并无“过人”的程度,故不得分。 【参考答案】: ?有立雪程门的精神(见贤思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 ?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 ?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智勇双全……)

2019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2019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温州九校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5题。(20分) 答李翊书 【唐】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①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①膏:灯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同“祈”,求,希望。 B. 养其根而俟.其实俟:等待。 C. 处.若忘,行若遗处:处置,处理。 D. 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肆:放纵,这里指放手去写。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以.其无礼于晋 C.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于是乎.始 D.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学古文要从加强主观道德修养入手。文中用“根”与“实”、“膏”与“光”的比喻阐述了道德修养与文辞之间的关系。 B. 作者认为,写作要有创造性,学文要善于学习古人的作品,而写作时要推陈出新,“唯陈言之务去”,不要蹈袭别人的熟套。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1、读题干,找区域。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1、读题干,找区域。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2、辨文体,联背景。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摘”,就是摘录法。即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 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 “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2、辨文体,联背景。 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 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 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 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分析 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 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 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言文内容概括与分析教案

文言文客观题之内容概括与分析 【学习目标】 1.熟悉文言归纳与分析做题方法 2.找出文言归纳与分析“雷区”,排除干扰 【学习重、难点】 找“雷区”,除干扰 【学习过程】 一、走近真题,找出“雷点” 1.(2019江苏高考)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项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2.(2019全国2卷)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选项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3.(2019全国3卷)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选项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4.(2019南通三模)岳州华容县学,在县治南,旧地苦水。国朝洪武初,始迁于北一里许,久乃浸圮。天顺间,知县许杰尝修庙庭,备祭器,有意于学,未逮也。 (选项A)因华容县南地势低洼,县学长期遭受雨水浸泡倒塌,天顺年间知县许杰将县学迁到县北。 5.(2018江苏高考)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选项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6.(2015全国2卷)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7.(2013江苏高考)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选项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简答题应对策略教案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应对策略教案 一、导入:我们师古,重在师其“思”,师其“艺”,简答虽简,内涵却极深广。 二、考查内容: 1、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2、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 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4、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 5、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三、典型题例: 1、07年湖南卷 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3分) 答:指墨子“若辩其辞” 2、08年湖南卷 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 (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3、2003-2005年上海卷: ①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 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为什 么?(03年上海卷) ②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03年上海卷) ③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04年上海卷) ④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05年上海卷) 2006年上海卷: ①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 ②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③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2分) ④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 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2004-2015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004-2015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酂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日:“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蜑(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以.材 以.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而.焚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乃.率工徒躬治木石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之概括分析

文言文之概括和分析讲义 ——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答案C[来源:学科网] 解析“他向皇上建议……制度”错,原文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彭时对李贤说的,李贤上奏了皇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归纳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1而 (一)连词 A表转折,“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表承接(V1+而+V2) 登高而招 觉而起,起而归 C表修饰(状+而+谓) 顺风而呼 终日而思 莞尔而笑 D表并列,“和” 蟹六跪而二螯 E表递进,“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F表假设,“如果”“假如” 人而不仁,如礼何? G表因果,“因此”“所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二)代词,“你” 而母立于兹 (三)语气词,表感叹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何 (一)代词 A疑问代词,“为什么”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疑问代词,“什么” 大王来何操? 其间旦暮闻何物? (二)疑问副词,“怎么”“为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 (三)词组 A何其:“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轻重固何如哉?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何以:“凭什么” 何以伐为?

何以报德? 3乎 (一)句末语气词 A表疑问,表反问,“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表推测,“吧” 其皆出于此乎? C表感叹,“啊” 嗟乎! (二)介词,相当于“于” A“在” 生乎吾前 B“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对(于)” 吾尝疑乎是 (三)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四)音节助词,无义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乃 (一)副词 A“(这)才”“于是”“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却”“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只”“仅仅”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D表判断,“(就)是” 乃大丈夫也 (二)代词,“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词组 无乃:表猜测,“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5其 (一)代词 失其所与 于其身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 同学们对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普遍有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作准备,我们就会发现,历年高考试题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来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标准。 如何读懂文言文选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最后一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文言实词题】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可以将分析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古今异义题】 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 先回忆所学课文中该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段的整体意思和上下句的意思,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的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从而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以考虑。

2019年高考浙江卷 文言文阅读

2019年高考浙江卷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角立。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 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 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 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 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叩之泠然中. 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 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 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