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这篇演讲,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一起看看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欢迎查阅!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顾拜旦及其生平、贡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反复阅读,品味*语言;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并筛选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3.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有个性和风度。

4.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情趣,树立演讲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强化阅读及读听结合,培养倾听能力,学会在倾听中抓住主要信息。

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演讲实践,培养演讲信心,提高演讲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活动体验法:指导朗读课文,引导倾听演讲,在朗读和倾听的活动体验中形成理解。

2.情境创设法:结合演讲学习,创设演讲情境,开展演讲活动,提高演讲水平。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实现“1+l2”的合作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

学法:

1.情感体验法: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自己探索演讲的魅力所在。

2.倾听筛选法:通过倾听,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作者和背景资料、CAI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内容大意,初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探究新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思想,整体把握*主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梳理*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20XX年奥运会圣火传递过程中的一段视频解说。

师:圣火传递奥运的步伐,画面定格健儿的意志,人类奏响时代的强音。20XX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让盛会走进了北京,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那么,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又是什么

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演讲现场,到顾拜旦的演说中去寻找答案

吧!(板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由于他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顾拜旦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世界体育事业,他所弘扬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顾拜旦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运动,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1894年,他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成立了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从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顾拜旦发表了散文诗作《体育颂》。在这篇诗作中,他充满激情地讴歌了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高度评价了奥林匹克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

同时也讽刺和批判了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种种弊端,其主导思想是“体育就是正义”“体育就是进步”“体育就是和平”。

*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的演讲。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4.生字、新词。(多媒体出示)

浩劫(jié)衰退(shuāi)诞生(dàn)襁褓(qiǎng)无可指摘(zhāi)

凋零(diāo)姊妹(zǐ)阐述(chǎn)萦绕(yíng)误入歧途(qí)

枷锁(jiā)拙劣(zhuō)束缚(fù)祈祷(qí)分崩离析(bēng)

蓬勃(péng)严峻(jùn)湛蓝(zhàn)挚爱(zhì)愧不敢当(kuì)

无可指摘:事物完美、全面周到,不会产生任何异议。

蓬勃:形容事物繁荣茂盛。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是对理解*内容的必要补充,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对于整体把握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阶段: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阅读:朗读课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力争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行文思路,体会演讲者的大局观念。熟读之后,再尝试用演讲的语气朗读。

2.概括:再次读文,在读文中,注意把握*的关键词,并尝试梳理*的内容,划分*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回顾历史:前景豁然开朗。

第二部分:(第5~7段):把握现在:奥运精神常在。

第一层(第5段):恢复奥运的原因——改革教育。

第二层(第6段):重振奥运的途径——大众参与。

第三层(第7段):阐述奥运的精神——和平、公正、教育。

第三部分(第8~10段):畅想未来——阳光、丰收。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读引入,进而概括。读是基础,概括是深入。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作者的演讲思路,为深入把握*内容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

明确:顾拜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社会底层的人们”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正如顾拜旦的一句名言所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2.讨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保障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足以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但仍可促进“公正”;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正”“教育”,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里两个讨论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疑难,并学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出想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所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质疑讨论的思维习惯。

第四阶段:回顾学习,检测小结

1.学习*后,你觉得应如何把握“当今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

2.奥运会不光是世界瞩目的一场盛会,更重要的是,伴随奥运会的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渐入人们的内心。那么,奥林匹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检测小结答案

1.示例:要把握好奥林匹克精神,应该致力于改革教育的弊端,唤醒大众共同参与,坚持和平性、公正性、教育性的奥运精神,让体育事业更阳光,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真正的加强。

2.示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和平,确保公正,推进教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行文特点。

2.赏析语言,理解*的论证方法。

3.模拟展示,体味演讲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复习。

(1)*的文体是什么?(议论文)

(2)*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回顾历史,把握现在——恢复奥运的原因、重振奥运的途径、阐述奥运的精神、畅想未来)

(3)奥林匹克精神有哪些?(和平、公正、教育)

2.导入: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在瑞士的日内瓦逝世。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个“自由超越的领域”,他确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顾拜旦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考,写进《奥林匹克回忆录》这一巨著中。而在此次瑞士洛桑的演讲中,他又将带给我们哪些信心和理念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导入部分补充了顾拜旦的资料,增进了学生对作者与演讲内容的全面感知与深入理解。

第二阶段: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品味语言。

提示:*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诗意与形象两个方面。那么,作者是怎样保证这两方面的呢?(运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形成诗意的语言风格)

①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将“勇气”以“花”的形象展示出来,具体形象)

②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将“自信”与“平和”比作“姊妹”,美好融洽)

③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将“愉悦”比作泉水般“喷涌”,将“奥林匹克精神”比作“阳光”“音乐”和“珠宝”,营造美好的境界)

④许久以前,就是在这般情景下,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鲜明而又活泼)

⑤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以“花”为喻,突出美好)

⑥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两个形象,形成对比,展现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⑦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一“蓝”一“黄”,遥相呼应;以“麦穗”为喻,形象美好)

2.感受写法。

提示:*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1)比喻论证。论证“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这一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勇气”比作“花朵”,把“平和”和“自信”比作“姊妹”,把“愉悦”之情比作泉

水般“喷涌”;阐述“重振奥运会的途径”时,将“奥林匹克”比作再次含苞欲放的花朵;论述“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时,把“美好的未来”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2)举例论证。

正如我最近在一篇关于教育学的*中所暗示的那样,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

他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即便有时到最后他未能获胜。这种享受,深入运动员的内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只涉及自身。

当我在纽约和伦敦对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做出评估之后,我向不朽的古希腊精神祈祷,希望它给这意外中诞生的结合体一剂理想主义的良药。

(3)假设论证。

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

【设计意图】从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演讲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演讲词的特点,同时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和拓展训练作铺垫。

第三阶段: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奥林匹克精神,这样讲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这与时代背景有关,人类刚刚经过世界大战的洗礼,在思想与精神上,受到了侵略和野蛮的冲击,而奥林匹克精神却是其中不灭的光明。

从青少年角度考虑,他们的心态渐趋平和与自信,他们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正在不断走出阴影,走向崭新的未来。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在于和平、公正和教育,这是为未来奠基的工程,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

奥林匹克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拥有新的未来,它必将承前启后,成为人们心灵、精神、思想和情感上的支柱,撑起晴空,迎来丽日。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发动学生合作互助,共目探究*思想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通过讨论,深入探究,相互争辩,激发兴趣,提升能力与思维。

第四阶段: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课堂活动设计:奥运会发言小模拟

面对奥运会,面对我国的奥运健儿,面对我们身边的奥运志愿者,面对奥运的圣火传递者,你想说些什么?请和同桌说一说,或在小组相互说,并准备演讲。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适当地说出你对发言人的评价。

示例:奥运健儿们,当我看到你们在奥运赛场上挥汗如雨,努力拼搏着,我为你们的坚强毅力所折服;看见你们在领奖台上热泪盈眶,我知道,你们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榜样,是你们用行动在告诉我,唯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现在心中依然记得2004年8月27日,那一天,刘翔那矫健的身影,在奥运赛场上,跨过阻碍,为祖国争取了宝贵的一枚金牌,因为那一搏,打破了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l993年创造的12秒95的世界记录——12秒91!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是的,那数字的背后,饱含着怎样的艰辛,孕育着怎样的困苦!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我从你们身上看到,成功只属于那些透彻认识自己,并且有目标,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其实,敌人就是自己,说到这儿,奥运健儿身上所体现的,不正是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精神吗?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抓住每次机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并肩作战,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模拟发言(演讲),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完成口语听说训练,推动思维与表达的提高。

第五阶段:回顾学习,检测小结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上述种种毫无法律依据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们的这个社会秩序里。在野蛮的军国主义协助下的极权姿态,给了它们致命一击。从道义上讲,这反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面对一个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全新世界,某些过去一直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却变得切实可行。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这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

精神。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l.请分别概括出两个选段的内容。

2.第一段连续运用三个反问句,这在演讲中有何作用?

3.阅读第二段,说一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和民主体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5.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发扬“奥林匹克精神”?

检测小结答案

1.重振奥运的途径:大众参与;阐述奥运的精神:和平、公正和教育。

2.示例:三个反问连用,层层推进,以不可反驳的气势,论述重振奥运的途径就是大众参与,增强了演讲的气势,强化了演讲内容的表达效果。

3.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4.第一段论述重振奥运的途径,第二段论述奥运精神的内涵,二者一为外延,一为内涵,内外结合,共同组成了“参与”“和平”“公正”“教育”为元素的奥运精神。

5.示例:“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参与意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只要敢于参与,敢于不断超越自我,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同时,尽可能让奥林匹克的盛会成为人人参与的大众运动盛会。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始终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

“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谐、和平,要把友好、谦让、互助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体谅他人,提高自己;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板书设计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回顾5年历史→前景豁然开朗

恢复奥运的原因→改革教育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2017精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册教案(75页)

巴东三峡1 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师:长江从源头至人海口,全长6,300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 三、字词积累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妆滟濒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 【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八年级上语文第课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及特点, 理解新闻的内容。 2.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学习新闻的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一、 预习导学 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颁.发 (b ān ) 仲.裁 (zhòng ) 遗嘱. ( zh ǔ) 霍.夫(huò) 渗.透(shèn ) 拨. 款(b ō)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拨款:指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 遗嘱: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二、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及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 本消息的导语部分是文章的第一段,导语交代了中心事件、时间、颁奖机构、首次颁奖及诺贝尔的遗嘱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重点读文章第二段回答,文章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及所做贡献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体现了新闻事实准确、翔实。 (3)新闻前的黑体字部分属于什么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属于电头,交代了新闻报道的报社名称和准确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三、研习课文 再读文章,思考后回答: (1) 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首届获奖者的详细情况,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管理及评选情况。 (2)消息的结尾部分补充说明了资金的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明确: 资金的管理和奖项的评议权分开体现了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原则,充分体现了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明白了新闻的特点,同时了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颁奖的规则等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得诗、谚语与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得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得时间与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得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得特点而采用得不同得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得感情,增强保护环境得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得特点而采用得不同得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得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与情感于记叙之中得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诵李白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得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

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就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得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得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得课文《三峡》,就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得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就是云。意思就是说:见过汪洋大海得人,对别处得水就瞧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得彩云,相形之下别处得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得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得壮观景象。 现在得三峡,随着规模巨大得三峡工程得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得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得自然风光外,较著名得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得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得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得三峡就是怎样得一种美丽得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您怎样得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15散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 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案(71页)》

1 消息二则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 01、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02、寒噤jì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抹mǒ杀、抹mā布) 03、瓦砾lì、箱箧qiè 05、肃穆mù、荒谬miù、孤孀shuāng 06、骇hài人听闻、掳lǔ、震悚sǒng、疮疤chuāng bā、诘jié问 07、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颓tuí唐 08、尴尬gān gà 09、伛yǔ、攥zuàn、取缔dì、骷髅kūlóu、滞zhì笨、愧怍zuò 10、唏嘘xīxū、伎俩jì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 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时间关系,计划让临界生默写后两首) 三、复习《桃花源记》 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 一、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 案【三篇】. 《梦回繁华》教案一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来源:学#科#网]...

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 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3.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梦回繁华》教案二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作文教案

八年级作文教案 【训练题目】 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成长,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成长的感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就像一棵小苗长成大树,有阳光雨露,也有风吹雨打,有欢乐甜美,也有困惑痛苦。要写好这个作文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先审好题,明确题眼是“滋味”,即要把滋味写出来。二、要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苦涩甜蜜的,还是欣喜惊奇的。三、要有典型的材料,从材料中自然生发感受,诉说自己对成长的真切体会。要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观察出对生活的认识,对成长的感受。你可以议论,表达你对成长的思考;你可以记叙,诉说你的一段成长的故事;你可抒情,抒发你对成长的感受…… 【升格示例】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大家共同品尝过的一种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全,仔细一品,却发现原来还有一番不同的滋味涌上心头,那就是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出生到学会说话,成长总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学会叫妈妈时,母亲那和谐的脸上挂着笑容;当我学会穿衣服,爸爸慈祥的脸上显视出那高兴的样子,然后说:“我的乖女儿长大了,不在需要我为她穿衣服了!”直到捧着那厚厚的字典查阅那生字生词;直到笨手笨脚把那咸不可入口的土豆丝端上饭桌,我都能听到母亲、父亲那带着喜悦的口中说出:“乖女儿,终于长大了。”我,长大了,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开心的笑一笑,能让日夜奔波在外,而不能按时吃饭的父亲歇上一歇。母亲的微笑是她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父亲喘息的平缓便是我的成功。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小时候,就不愿喝牛奶,童年的想法是不愿和牛宝宝争一个好妈妈,孩提时,看见别人采摘那漂亮的花,就会心疼,天真的念头是花儿也知道疼痛;自小就不明白天上为什么会掉下小水滴,是不是它哭了,鱼儿为什么总生活在水里,而不被呛死……自小说喜欢揣摩世界上的一切一切,满脑子充满稀奇古怪的问号,于是搂着爸爸的脖子,问一大堆一大堆的为什么,缠着放学回家的小姐姐问那些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我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升格导议] 这篇散文的整体构思还是不错的,小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自己成长的感受。但内容不够充实,结尾也不够简洁有力。为了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在文章开篇之后,用类比的方法讲述成长的快乐,结尾部分应精心设计,力求有一箭三雕之效,既要点题,呼应开头,又要深化文章的中心。 [升格佳作]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你品、我品、他品的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多滋多味,仔细品品,噢,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礼记 教学目标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申骞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说出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能说出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不同特点,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七律长征 1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 1课时 老山界 1课时 草 1课时 《长征》节选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长征感同身受,以引起思想上的震撼。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回顾、总结与展望总结回顾 展望新学期 共同走进八年级语文课本

第2课时《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推敲关键字词的含义领悟其中饱含的感情 3.总结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学习写作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课前学习: 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复习《沁园春雪》,自我朗读《七律长征》课堂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Word版,7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消息二则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 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

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生词。 渡.过(dù)芜.湖(wú)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2.根据资料助读中的文体知识,给消息划分层次。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四、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4.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