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化剂的选择及其对乳液聚合的作用

乳化剂的选择及其对乳液聚合的作用

乳化剂的选择及其对乳液聚合的作用
乳化剂的选择及其对乳液聚合的作用

乳化反应的引发剂与乳化剂的种类与选择原则

引发剂: 引发剂,指一类容易受热分解成自由基(即初级自由基)的化合物,可用于引发烯类、双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和共聚合反应,也可用于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固化和高分子交联反应。 引发剂一般是带有弱键、易分解成活性种的化合物,其中共价键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形式。又称启动剂。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显性肿瘤细胞的化学致癌物。引发剂具有下述特点:本身有致癌性,必须在促长剂之前给予,单次接触或染毒即可产生作用,其作用可累加,而不可逆,不存在阈量;可产生亲电子物质与细胞大分子(DNA)共价结合,绝大多数为致突变物。例如,反-4-乙酰氨基茋为引发剂。 引发剂能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物质。不饱和单体聚合活性中心有自由基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配位化合物等,目前在胶黏剂工业中应用最多的是自由基型,它表现出独特的化学活性,在热或光的作用下发生共价键均裂而生成两个自由基,能够引发聚合反应。 引发剂在胶黏剂和密封剂的研究和生产中作用很大,丙烯酸酯溶剂聚合制备压敏胶,醋酸乙烯溶剂聚合制造建筑胶和建筑密封胶,合成苯丙乳液、乙丙乳液、VAE乳液、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白乳胶等,接枝氯丁胶黏剂,sBs接枝胶黏剂,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固化,厌氧胶固化,快固丙烯酸酯结构胶黏剂固化等,都必须璃用引发剂。引发剂可以直接影响聚合反应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也会影响聚合反应速率,还会影响产品的储存期。 编辑本段分类 引发剂种类很多,在胶黏剂中常用的是自由基型引发剂,包括过氧化合物引发剂和偶氮类引发剂及氧化还原引发剂等,过氧化物引发剂又分为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和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2] 1、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有机过氧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R—O—O—H或R—O—O—R,R为烷基、酰基、碳酸酯基等。. 有机过氧化合物分为如下6类 (1)酰类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 (2)氢过氧化物(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 (3)二烷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 (4)酯类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戊酸叔丁基酯). (5)酮类过氧化物(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 (6)二碳酸酯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有机过氧化物的活性次序为:二碳酸酯过氧化物>酰类过氧化物>酯类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 2、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无机过氧化合物因溶于水,多用于乳液和水溶液聚合反应,主要为过硫酸盐类,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过硫酸铵和过硫酸钾。 3、偶氮类引发剂 偶氮类引发剂有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属低活性引发剂。常用的为偶氮二异丁腈,使用温度范围50~65℃,分解均匀,只形成一种自由基,无其他副反应。比较稳定,纯粹状态可安全储存,但在80~90℃也急剧分解。其缺点是分解速率较低,形成的异了腈自由基缺乏脱氢能力,故不能用作接枝聚合的引发剂。 偶氮二异庚腈活性较大,引发效率高,可以取代偶氮二异丁腈。而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AIBME)引发活性适中,聚合反应易控,聚合过程无残渣,产品转化率高,分解产物无害,是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最佳替代品。 4、氧化还原引发剂

乳化剂介绍

饲料营养—饲用乳化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 乳化剂能够将饲料中的油脂乳化,从而提高其消化吸收率。本文就市场上出现的乳化剂种类和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认为卵磷脂类和糖苷酯类乳化剂优于其它类型的乳化剂。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在追求养殖高效应的过程中,为了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饲料中使用油脂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畜禽饲料中添加油脂一般以豆油、玉米油、棉籽油和米糠油为主,也有使用动物油和餐桌剩余油脂的情况。通过合理的使用油脂,畜禽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降低。但是在使用油脂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必需克服的缺点:在幼龄畜禽中使用油脂的效果不明显,许多研究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油脂对于仔猪的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Cera等,1988; Li等,1990)。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龄动物消化道发育不完全,胆汁酸盐和脂肪酶分泌不足以消化吸收饲料中的油脂,造成饲料中油脂的浪费,被幼龄畜禽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仔猪断奶阶段对能量的要求要显著高于生长猪,所以仔猪日粮中的油脂如果能够被充分吸收,仔猪断奶期间的增重将大大提高。现阶段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常常大量添加油脂。肉鸡料后期的日粮中油脂的添加比例常常超过3%,哺乳母猪日粮中的油脂也能够达到3%以上,在这样的添加比例情况下,饲料中添加的油脂常常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值,这主要是因为日粮中高比例的油脂所需要的胆汁酸盐量大大超过了畜禽体内能够分泌的量,所以油脂的乳化不彻底,没有乳化的油脂常常导致畜禽的腹泻,从而造成畜禽生产的损失。 1、饲料中乳化剂的使用 解决油脂使用上的这些问题,增加油脂的消化吸收率,扩大油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比例是提高畜禽生产的重要手段。提高油脂的消化率,添加乳化剂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乳化剂是一种能够溶解于水,又能够溶解于油的两性物质。乳化是把一种液体置于与它互不相混合的液体中,在外力作用下将此液体呈微粒分散的过程,新生成的均匀混合物称为乳浊液.使这两种液体分散,并使乳浊液保持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实质上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后,饲料中的油脂能够溶解在水中,大大加强了油脂的消化吸收性能。 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当在仔猪含牛油日粮中添加卵磷脂和脑磷脂(添加量为牛油量的10%)时,日粮中脂肪的消化率由80.9%分别提高到88.4%和83.9%。肉鸡饲料中添加卵磷脂作为乳化剂能够减低肉鸡腹脂厚度,提高胴体重。 2、乳化剂的种类 现有阶段使用的乳化剂有数十种,但是用于食品和饲料工业上的主要有:磷脂类、脂肪酸酯和糖苷酯类,饲料上也使用胆汁酸盐类乳化剂。通常商品化的乳化剂产品并不是由单一的乳化剂组成,为了更好的乳化性能,几种乳化剂按照合适的比率组成商品乳化剂。复合乳化剂是由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乳化剂。不同乳化剂之间互相配合,加强了乳化剂对油脂的溶水能力。 3、不同乳化剂的优缺点 磷酯产品主要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及饲料中,有精制卵磷酯、改性磷酯、氢化磷酯、复配磷酯、脱色磷酯及粗制磷酯等,品种多达几十种。进一步

HLB值及乳化剂的选择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6-08-09 16:25 - 阅读:6838 - 评论:2 HLB值和乳化剂的选择 2 乳化剂的选择和混合乳化剂配方 现适用于选择乳化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HLB法(亲水亲油平衡法)和PIT法(相转变温度法).前者适用于各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后者是对前一方法的补充,只适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1 HLB值与乳化剂筛选 一个具体的油-水体系究竟选用哪种乳化剂才可以得到性能最佳的乳状液,这是制备乳状液的关键.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实验筛选,HLB值有助于筛选工作.通过实验发现,作为O/W型(水包油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其HLB值常在8~18之间;作为W/O型(油包水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其HLB值常在3~6之间.在制备乳状液时,除根据欲得乳状液的类型选择乳化剂外,所用油相性质不同对乳化剂的HLB值也有不同要求,并且,乳化剂的HLB值应与被乳化的油相所需一致.[4]有一种简单的确定被乳化油所需HLB值的方法:目测油滴在不同HLB值乳化剂水溶液表面的铺展情况,当乳化剂HLB值很大时油完全铺展,随着HLB值减小,铺展变得困难,直至在某一HLB值乳化剂溶液上油刚好不展开时,此乳化剂的HLB值近似为乳化油所需的HLB值.这种方法虽然粗糙,但操作简便,所得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2.2 HLB值与最佳乳化剂的选择 每种乳化剂都有特定的HLB值,单一乳化剂往往很难满足由多组分组成的体系的乳化要求.通常将多种具有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构成混合乳化剂,既可以满足复杂体系的要求,又可以大大增进乳化效果.欲乳化某一油-水体系,可按如下步骤选择最佳乳化剂. 油-水体系最佳HLB值的确 ①定选定一对HLB值相差较大的乳化剂,例如,Span-60(HLB=4.3)和Tween-80(HLB=15),按不同比例配制成一系列具有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用此系列混合乳化剂分别将指定的油水体系制成系列乳状液,测定各个乳状液的乳化效率(可用乳状液的稳定时间来代表,也可以用其他稳定性质来代表),与计算出的混合乳化剂的HLB,作图,可得一钟形曲线,与该曲线最高峰相应的HLB值即为乳化指定体系所需的HLB值.显然,利用混合乳化剂可得到最适宜的HLB 值,但此乳化剂未必是效率最佳者.所谓乳化剂的效率好是指稳定指定乳状液所需乳化剂的浓度最低!价格最便宜.价格贵但所需浓度低得多的乳化剂也可能比价格便宜!浓度大的乳化剂效率高. ②乳化剂的确定 在维持所选定乳化体系所需HLB值的前提下,多选几对乳化剂混合,使各混合乳化剂之HLB 值皆为用上述方法确定之值.用这些乳化剂乳化指定体系,测其稳定性,比较其乳化效率,直到找到效率最高的一对乳化剂为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未提及乳化剂的浓度,但这并不影响这种选配方法,因为制备一稳定乳状液所要求的HLB值与乳化剂浓度关系不大.在乳状液不

乳化剂性质及应用

食品乳化剂的性质及应用 一、乳化剂的简介: 1. 乳化剂是一种双亲分子,是有一个亲油端及一个亲水端在体系中,分散 相称为不连续相,在食品中,亲油基常是食品级油或脂的长链脂肪酸,亲水 基可以是非离子型,如甘油,亲水基可以是阴离子型(带负电如乳酸盐),亲 水基可以是两性(如卵磷脂),亲水基可以是阳离子型,具有毒性,一般不 用。 2.乳化液: 常有O/W与W/O型分散液,总的说来,连续相是乳化剂的溶解度较大的一相。 3、HLB 亲水性与亲油性平衡值,理论上,HLB=(亲水性分子量/总分子量)×20=a/b ×20 由此可见,HLB在0~20 较小值代表乳化剂在油相中更易溶解,较大值则相反,常见乳化剂的HLB值:

两种乳化剂混合物的HLB=A×HLBa+B×HLBb 其中A、B表示质量百分数。 经研究: HLB在3~6范围内有利于形成W/O型乳化液 HLB在11~15范围内,有利于形成O/W型乳化液 HLB在6~11范围内,无良好乳化性,只有湿润性能 O/W型乳化液在HLB=12最稳定, W/O型乳化液在HLB=3.5最稳定。 二、乳化剂的作用: 1、乳化剂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互不相溶的水、油两相得以乳化形成均匀、稳定的乳状液,保持油和水的两相稳定。 2、与淀粉作用: 淀粉在水中形成@螺旋结构,内部有疏水作用,乳化剂疏水基进入淀粉@螺旋结构,通过疏水键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或络合物,降低淀粉分子的结晶程度,乳化剂进入淀粉颗粒内部会阻止支链淀粉的结晶程度,防止淀粉老化,使面包、糕点等淀粉类制品柔软,具有保鲜作用。 3、与蛋白络合,改善食品结构及流变特性增强面团强度。蛋白质因氨基酸极性不同具有亲水和疏水性,在面筋中,极性脂类分子以疏水键与麦谷蛋白结合,以氢键与

。。。乳液聚合的复习题(含详尽答案)

1 什么是乳液聚合?乳液聚合的特点? 乳液聚合是在水或者其它液体做介质的乳液中, 按胶束机理或低聚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聚合或者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优点:1 反应热易排出2 具有高的反应速率和高的分子量3 水作介质,安全、价廉、环保缺点:1 需经一系列后处理工序,才能得到聚合物2 具有多变性3 设备利用率低 2乳液聚合技术发展简史 1929 年Dinsmore专利“合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烯类单体可用油酸钾和蛋清混合物作乳化剂,在50~70℃下反应6个月,得到坚韧、有弹性,可硫化的合成橡胶——第一篇真正的乳液聚合的文献。40年代,乳液聚合研究中代表性有Harkins、Smith及Ewart的工作。Harkins定性阐明了在水中溶解度很低的单体的乳液聚合反应机理及物理概念。后二者在其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定量的理论:确定乳胶粒数目与乳化剂浓度及引发剂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提出三个阶段乳胶粒生成阶段,即成核阶段;乳胶粒长大阶段;乳液聚合完成阶段。 第二章乳液聚合原理 3什么是增溶现象?乳化作用及搀合作用分别是什么? 许多油类和烃类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是向水中加入少量乳化剂后其溶解度显著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增容现象。乳化作用:使两种互不相溶的的液体借助于表面活性剂(又称界面活性剂)的作用,降低它们之间的张力,使一种液体以极微小的状态均匀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这种作用叫乳化作用。掺合作用即分散作用,固体以极细小的颗粒形式均匀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叫做分散,在合成聚合物乳液中乳胶粒之所以能稳定的悬浮在水中而不凝聚,就是因为乳化剂的分散作用所致。 4 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CMC)? 乳化剂能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或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越易形成胶束,乳化能力越强。 5 解释乳液聚合体系的物理模型? 分散阶段(加引发剂前) 乳化剂(三种形式):单分子(水相)、胶束、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单体(三个去向):单体珠滴、单分子(水相)、被增溶在胶束中 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诱导期结束到胶束耗尽 乳化剂(四个去处/形式):单分子(水相)、胶束、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单体(三个去向):单体珠滴、单分子(水相)、被增溶在胶束和乳胶粒 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胶束耗尽到单体珠滴消失;乳化剂(三种位置):单分子(水相)、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动态平衡;单体(三个去向):单体珠滴、单分子(水相)、被增溶在乳胶粒中 阶段Ⅲ(聚合完成阶段)胶束和单体珠滴消失,仅存在两相:乳胶粒相和水相 6 乳液聚合三个阶段的特征? 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诱导期结束到胶束耗尽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胶束耗尽到单体珠滴消失阶段Ⅲ(聚合完成阶段)两相:乳胶粒相和水相 7什么是凝胶效应?玻璃化效应?产生原因? 凝胶效应:随着反应转化率提高反应区乳胶粒中单体浓度越来越低但是反应速率不仅不下降反而随转化率增加而大大增加这种现象叫凝胶效应。原因:随转化率增大,体系粘度增加,链自由基卷曲,活性端基受包埋,双基扩散终止困难,导致链终止速率常数降低而形成的。 玻璃化效应:某些单体的乳液聚合过程在阶段3后期当转化率曾至某一值时转化速率突然降低至0 这种现象叫做玻璃化效应。原因:阶段Ⅲ乳胶粒中聚合物浓度随转化率增大而增大,单体-聚合物体系的玻璃化温度T g也随之提高。当转化率增大到某一定值时,就使得T g刚好等于反应温度。此时在乳胶粒中,不仅活性分子链被固结,而且单体也被固结。是链增长速率常数K p急剧降低至零,故链增长速率也急剧降低至零。 8 Smith-Ewart关于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的假定? ⑴阶段Ⅰ开始时,向体系中投入的乳化剂全部形成胶束,忽略在单体珠滴表面上吸附的以及在水中溶解的乳化剂;⑵进入阶段Ⅰ以后,乳化剂完全在胶束和乳胶粒之间进行分配⑶不管在胶束中还是在乳胶粒上,单位质量同种乳化剂的覆盖面积相等;⑷在阶段Ⅰ,乳胶粒中聚合物与单体的比例不变;⑸在阶段Ⅰ,每一个乳胶粒中聚合反应速率相等。 9 Smith-Ewart关于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的两种极端情况?(推导过程见课本30—33) 假定所有的自由基全被胶束捕获而不进入乳胶粒,即所生成的自由基全部用于形成新的乳胶粒。这样,自由基生成速率将刚好等于新乳胶粒生成速率。乳胶粒数的上限方程。(2)不管粒子大小如何,单位表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捕获自由基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乳胶粒数的下限方程 10 Smith-Ewart关于阶段Ⅰ反应速率的理论? 在阶段Ⅰ的起点处,S p=0,S m=S,即全部乳化剂形成胶束。进入阶段Ⅰ以后,乳胶粒不断生成,且不断长大,所以S p 不断增大,这需要通过消耗胶束乳化剂来实现,致使S m不断降低。当胶束耗尽时,S m=0,而S p=S,此时全部乳化剂被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这是,新乳胶粒生成过程停止,阶段Ⅰ结束。 11 Gardon对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假定?

乳化剂选择解读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一一一一、、、、HLB值值值值----HLB值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HLB值越小代表亲油性越强,一般而言HLB值从 1 ~ 40之间。亲水亲油转折点HLB为10。HLB小于10为亲油性,大于10为亲水性。1~--3作消泡剂3~--6作W/O型[乳化剂司盘(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是w/o型乳化剂,具有很强的乳化、 分散、润滑作用,可与各类表面活性剂混用,尤其适应与吐温-60,HLB值 4.7。7~--9作润湿剂;8~--18作O/W型乳化剂,也叫吐温型乳化剂,为司盘(Span,山梨醇脂肪酸酯)和环氧乙烷的缩合物,为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的一类非离子型去污剂;常作为水包油(O/W)型,药用:(1)可作某些药物的增溶剂。(2)有溶血作用,以吐温-80作用最弱。(3)水溶液加热后可产生混浊,冷后澄明, 不影响质量。(4)在溶液中可干扰抑菌剂的作用13~-18作增溶剂 PEG是一种非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生物上应该可以用,其他的像吐温-20,TRITON 等都可以试试 化学上常用的是SDS,SLS价格比较便宜不过这种事阴离子型的可能对蛋白之类的有影响 乳化油的稳定是靠一定浓度的乳化剂、稳定剂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实现的。虽然,乳液中的油状物质有巨大的比表面,从热力学上讲,是不稳定的体系,但由于有足够量的乳化剂、稳定剂的存在,乳液本身相对来说是较稳定的。但是,如果用水合工作液稀释,或者加入到被乳化油体系中,这时乳化油稳定存在的环境被破坏了,在新的环境中,乳化油就很容易破乳、 漂油。一般的工作液合被消泡体系中,都含有盐、醇、酸、碱等有机物合无机物,这些物质 一般都有破乳的作用,油脂以很少的量加入被乳化的介质中,乳化油完全处于一个全新的不 同的环境中。如果消泡剂技术水平低下,使用的是一些普通的或不适合的乳化剂、助乳化剂,那么,这样的消泡剂就很容易破乳漂油。 国际上一些品质优良的乳化剂就不会或很难产生这种现象,因为其乳化剂、助乳化剂合乳化技术都是各家公司独特的自行研制生产的。 关键在于乳化剂质量和匹配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一种以微粒(液滴或液晶)分散于另一种中形成的 体系称为乳状液.乳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生理现象中都有广泛应用.乳状液 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系统,为了进行乳化作用和得到有一定稳定性的乳状液,要加入能降 低界面能的第三种物质,此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是乳状液赖以稳定存在的关键,大多 为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但并非表面活性剂都适合做乳化剂,所以在制备乳状液时如何 选择乳化剂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实际生产中对乳化剂的选择有多种方法和原则,其中使 用HLB值选择乳化剂有直观方便的优点,几十年来一直被许多部门作为选择乳化剂的重 要依据和手段. 1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问题 任何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中,既含有亲水基也含有疏水基(即亲油基),HLB,即亲水亲油平衡值,是衡量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性质的一个定量指标,是表明表面活性剂亲水能力的一个 重要参数.

乳液聚合

一、判断 1、乳液聚合是单体和水在乳化剂的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 2、乳液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乳化剂及油溶性引发剂四种成分组成。(×) 3、乳液聚合使用乳化剂使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表面张力降低。(√) 4、乳液聚合产品,丁苯橡胶、氯丁橡胶等用量较大的聚合物品种采用间歇操作。(×) 5、糊状聚氯乙烯的生产为典型的乳液聚合。(√) 6、利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造聚氯乙烯糊状树脂常常利用二种规格的乳液作为种子,即第四代种子和第五代种子。所制成的聚合物乳液直径呈双峰分布,这样即可以降低增塑剂的吸收量,又可改善树脂的加工性能。(×) 7、自由基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的不同类型影响反应速率和胶乳粒子的大小及形态,也对胶乳液的稳定性影响。(√) 二、填空 1、丁腈橡胶乳液聚合,乳化剂的不同类型影响反应速率和胶乳粒子的大小及形态,也对胶乳液的稳定性影响。 2、乳液聚合是单体和水在乳化剂的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乳化剂及水溶性引发剂四种成分组成。 3、如果在水相中加入超过一定数量(临界胶束浓度)的乳化剂,经搅拌后形成乳化液体,停止搅拌后不再分层,此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现象,此种稳定的非均相液体即是乳状液。 4、乳液聚合中,当乳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后,液相中离子浓度增加,在吸附层中异性离子增多,电中和的结果是使动电位下降,双电层被压缩。 5、乳液聚合的物料组成包括: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分散介质(水)、其他(包括各种调节剂、电解质、螯合剂和终止剂等)。 6、乳化剂按照亲水基团的性质分为:阴离子型乳化剂、阳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两性离子型乳化剂。 三、选择题 1、聚合的丁腈,分子量大,结构规整性高,含反-1,4结构多,加工性能 好。聚合丁腈胶支化度大,易产生结构化反应,交联结构增加,凝胶量多,生胶性能差。(A) A.低温,高温 B.低温,低温 C.高温,低温; D.高温,高温 2、HLB值是衡量乳化剂分子中亲水部分和亲油部分对其性质所作贡献大小物理量。HLB 值,其亲水性。对大多数乳化剂来说,其HLB值处于1-40之间。(A) A越大,越大 B.越大,越小 C.越大,不变 D.越小,不变 3、简单的乳状液通常分为两大类。习惯上将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称油,将不连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称为相,将连续存在的液相称为相:(D) A. 内,内 B. 外,外 C.外,内 D.内,外

乳化反应的引发剂与乳化剂的种类与选择原则

引发剂: 引发剂,指一类容易受热分解成白由基(即初级白由基)的化合物,可用于引发烯类、双烯类单体的白由基聚合和共聚合反应,也可用于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固化和高分子交联反应。 引发剂一般是带有弱键、易分解成活性种的化合物,其中共价键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形式。 又称启动剂。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显性肿瘤细胞的化学致癌物。引发剂具有下述特点: 本身有致癌性,必须在促长剂之前给予,单次接触或染毒即可产生作用,其作用可累加,而不可逆,不存在阈量;可产生亲电子物质与细胞大分子(DNA)共价结合,绝大多数为致突变物。 例如,反-4-乙酰氨基茂为引发剂。 引发剂能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物质。不饱和单体聚合活性中心有白由基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配位化合物等,目前在胶黏剂工业中应用最多的是白由基型,它表现出独特的化学活性,在热或光的作用下发生共价键均裂而生成两个白由基,能够引发聚合反应。 引发剂在胶黏剂和密封剂的研究和生产中作用很大,丙烯酸酯溶剂聚合制备压敏胶,醋酸乙烯溶剂聚合制造建筑胶和建筑密封胶,合成苯丙乳液、乙丙乳液、VAE乳液、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白乳胶等,接枝氯丁胶黏剂,sBs接枝 胶黏剂,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固化,厌氧胶固化,快固丙烯酸酯结构胶黏剂固化等,都必须璃用引发剂。引发剂可以直接影响聚合反应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也会影响聚合反应速率,还会影响产品的储存期。 编辑本段分类 引发剂种类很多,在胶黏剂中常用的是白由基型引发剂,包括过氧化合物引发剂和偶氮类引发剂及氧化还原引发剂等,过氧化物引发剂又分为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和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2]

1、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有机过氧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FHO—O— H或R—O—O-R,R为烷基、酰基、碳酸酯基等。. 有机过氧化合物分为如下6类 (1) 酰类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 (2) 氢过氧化物(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 (3) 二烷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 (4) 酯类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戊酸叔丁基酯). (5) 酮类过氧化物(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 (6) 二碳酸酯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 有机过氧化物的活性次序为: 二碳酸酯过氧化物>酰类过氧化物>酯类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 2、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无机过氧化合物因溶于水,多用于乳液和水溶液聚合反应,主要为过硫酸盐类,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过硫酸铉和过硫酸钾。 3、偶氮类引发剂 偶氮类引发剂有偶氮二异丁腊、偶氮二异庚腊,属低活性引发剂。常用的为偶氮二异丁腊,使用温度范围50?65C,分解均匀,只形成一种白由基,无其他副反应。比较稳定,纯粹状态可安全储存,但在80?90C也急剧分解。其 缺点是分解速率较低,形成的异了腊白由基缺乏脱氢能力,故不能用作接枝聚合的引发剂。 偶氮二异庚腊活性较大,引发效率高,可以取代偶氮二异丁腊。而偶氮二异丁酸

食品中常用乳化剂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

食品中常见乳化剂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一、硬脂酰乳酸钠/钙(ssl/csl) 1.优点: 具有强筋的保鲜的作用。一方面与蛋白质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面筋蛋白复合物,使面筋网络更加细致而有弹性,改善酵母发酵面团持气性,使烘烤出来的面包体积增大;另一方面,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从而抑直链淀粉的老化,保持烘烤面包的新鲜度。ssl/csl在增大面包体积的同时,能提高面包的柔软度。 2.缺点:与其他乳化剂复配使用,其优良作用效果会减弱。 3.适用范围: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规定:硬脂酰乳酸钠可用于面包、糕点,最大用量为2.0g/kg。 二、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datem) 1.优点: 能与蛋白质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改进发酵面团的持气性,从而增大面包的体积和弹性,这种作用在调制软质面粉时更为明显。如果单从增大面包体积的角度考虑,datem在众多的乳化剂当中的效果是最好的,也是溴酸钾替代物一种理想途径。 2.缺点:吸湿性大,细粉在夏季高温潮湿(或储存不当)时特别容易结块 3.适用范围: 用于植脂性粉末,5.0g/kg。氢化植物油、搅打过的奶油、面包、糕点,10g/kg。 三、蔗糖脂肪酸酯(se) 1.优点: 在面包品质改良剂中使用最多的是蔗糖单脂肪酸酯,它能提高面包的酥脆性,改善淀粉糊黏度以及面包体积和蜂窝结构,并有防止老化的作用。采用冷藏面团制作面包时,添加蔗糖酯可以有效防止面团冷藏变性。 2.缺点:

由于乳化剂的协同效应,单独使用蔗糖酯远不如与其他乳化剂合用,适当复配后乳化效果更佳。在酸性或碱性时加热可被皂化。 3.适用范围: 可用于肉制品、香肠、乳化香精、水果及鸡蛋保鲜、冰淇淋、糖果、面包, 1.5g/kg;乳化天然色素,10g/kg。 四、松香甘油酯 1.优点: 质脆,无臭或微有味。不溶于水、低分子醇,溶于芳香族溶剂、烃、萜烯、酯、酮、橘油及大多数精油。具有稳定饮料的作用。 2..适用范围: 可用于胶姆糖基础剂,最大量1.0g/kg。乳化香精,最大量100g/kg。可用作饮料的稳定剂,用量在成品中不超过0.05%,在口香糖基础剂用量不超过01% 五、改性大豆磷脂 1.优点: 用于人造黄油(氢化油),起乳化、防溅、分散等作用;用于油脂乳化剂,起油水乳化作用,乳化油可以代替纯油脂,有改进食品质量、节约食品加工用油的效果。在巧克力中起保形、润湿作用,能防止因糖分的再结晶而引起的发花现象。糖果中特别是对含有坚果及蜂蜜的糖果,能防止渗油及渗液作用,对口香糖能起留香作用。 2.缺点: 在水中很容易形成乳浊液,比一般的磷脂更容易分散和水合。极易吸潮,易溶于动植物油,部分溶于乙醇。 3.适用范围: 用于人造黄油、巧克力,0.2%~0.3%;糖果,0.5%;口香糖,0.2~0.3%、蛋制品等。 六、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

HLB值及乳化剂的选择

HLB值和乳化剂的选择 字体大小:大| 中| 小2006-08-09 16:25 - 阅读:6838 - 评论:2 HLB值和乳化剂的选择 2 乳化剂的选择和混合乳化剂配方 现适用于选择乳化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HLB法(亲水亲油平衡法)和PIT法(相转变温度法).前者适用于各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后者是对前一方法的补充,只适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1 HLB值与乳化剂筛选 一个具体的油-水体系究竟选用哪种乳化剂才可以得到性能最佳的乳状液,这是制备乳状液的关键.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实验筛选,HLB值有助于筛选工作.通过实验发现,作为O/W型(水包油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其HLB值常在8~18之间;作为W/O型(油包水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其HLB值常在3~6之间.在制备乳状液时,除根据欲得乳状液的类型选择乳化剂外,所用油相性质不同对乳化剂的HLB值也有不同要求,并且,乳化剂的HLB值应与被乳化的油相所需一致.[4]有一种简单的确定被乳化油所需HLB值的方法:目测油滴在不同HLB值乳化剂水溶液表面的铺展情况,当乳化剂HLB值很大时油完全铺展,随着HLB值减小,铺展变得困难,直至在某一HLB值乳化剂溶液上油刚好不展开时,此乳化剂的HLB值近似为乳化油所需的HLB值.这种方法虽然粗糙,但操作简便,所得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2.2 HLB值与最佳乳化剂的选择 每种乳化剂都有特定的HLB值,单一乳化剂往往很难满足由多组分组成的体系的乳化要求.通常将多种具有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构成混合乳化剂,既可以满足复杂体系的要求,又可以大大增进乳化效果.欲乳化某一油-水体系,可按如下步骤选择最佳乳化剂. 油-水体系最佳HLB值的确 ①定选定一对HLB值相差较大的乳化剂,例如,Span-60(HLB=4.3)和 Tween-80(HLB=15),按不同比例配制成一系列具有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用此系列混合乳化剂分别将指定的油水体系制成系列乳状液,测定各个乳状液的乳化效率(可用乳状液的稳定时间来代表,也可以用其他稳定性质来代表),与计算出的混合乳化剂的HLB,作图,可得一钟形曲线,与该曲线最高峰相应的HLB值即为乳化指定体系所需的HLB值.显然,利用混合乳化剂可得到最适宜的HLB值,但此乳化剂未必是效率最佳者.所谓乳化剂的效率好是指稳定指定乳状液所需乳化剂的浓度最低!价格最便宜.价格贵但所需浓度低得多的乳化剂也可能比价格便宜!浓度大的乳化剂效率高. ②乳化剂的确定 在维持所选定乳化体系所需HLB值的前提下,多选几对乳化剂混合,使各混合乳化剂之HLB 值皆为用上述方法确定之值.用这些乳化剂乳化指定体系,测其稳定性,比较其乳化效率,直到找到效率最高的一对乳化剂为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未提及乳化剂的浓度,但这并不影响这种选配方法,因为制备一稳定乳状液所要求的HLB值与乳化剂浓度关系不大.在乳状液不稳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作用原理

○食品添加剂○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作用原理 张佳程 周浩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三方面作用:降低界面张力;与淀粉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改进脂肪和油的结晶。阐述了乳剂与食品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乳化剂作用原理 一、引言 早在1921年,在人造黄油工业中,就应用了单双甘油酯,不过直到15—20年后,食品乳化剂的生产才有较大的工业规模。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发展,对食品乳化剂提出了新的要求。 食品乳化剂的世界总需求量约25万吨,其中单甘油酯约占总消费量的2 3,其次是蔗糖酯。我国单甘油酯产量约2200吨,也已开发了乳化能力强的高纯度(90%以上)的分子蒸馏单甘酯。蔗糖酯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开发,近来发展很快。大豆磷酯是使用很普遍的乳化剂,兼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目前由于纯度不够,利用价值不高,有较大应用潜力。 二、食品乳化剂的概念 乳化剂一词,仅仅指凭借界面作用,能够促进乳状液或泡沫的乳化作用或稳定作用。不过,表面活性剂一词也常用在这些产品上。在食品中,乳化剂一词有时易产生误解,因为有些产品中所谓乳化剂的实际功能,只能与淀粉蛋白质等成分相互作用,完全与乳化作用无关。但是根据传统习惯,我们仍称它们为乳化剂。 通常食品乳化剂必须具有两种性质:表面活性和可食性。因而,通常食品乳化剂定义为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互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的分散体或乳化体,从而改进食品组织结构、口感、外观,以提高食品保存性的一类可食性的具有亲水和亲油双重性的化学物质。乳化剂一般分为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类,以亲水亲油平衡值(H ydroph ilty and L i poph ilyty Balance,简称HLB)表示其特性。规定100%亲油性的乳化剂HLB为0,100%亲水性的HLB为20,其间分20等分,以表示其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情况和不同的作用(如图1)。在食品乳化剂中,一般亲油性占上风,但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HLB值有相当大的变化。按Griffin 提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HLB值。 HLB 值 各乳化剂的适用性 各主要单酯的适用范围图1、HLB值与乳化剂的关系 HLB=20(1-S A) S=酯的皂化值 A=脂肪酸的酸值 三、食品乳化剂的作用 食品乳化剂的作用主要分三方面: 11乳化剂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促进乳化作用,在油—水、乳化剂界面上形成相平衡稳定乳状液。 油水两相之所以不相容,是由于两相间存在界面张力(或称表面张力),即油和水的接触面上有相互排斥和各自尽量缩小彼此接触面积的两种作用力。只有当油浮于水面分为两层时,其接触面积最小,最稳定。 牛奶是奶油及水的乳化体系,一般奶油表现为细微的小滴分散于水中,但长期静置后由于界面张力关系,奶油小滴便聚集成小球,并长大成凝聚团块,浮于水面,若加入乳化剂,其亲油基与奶油结合,在奶油微滴表面形成一层物理膜,可以防止油滴相互聚集。此时

浅谈乳化剂的应用

课题: 浅谈乳化剂的应用 一、课题分析: 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作用是当它分散在分散质的表面时,形成薄膜或双电层,可使分散相带有电荷,这样就能阻止分散相的小液滴互相凝结,使形成的乳浊液比较稳定。例如,在农药的原药(固态)或原油(液态)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再把它们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可制成透明液体,叫乳油。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阿拉伯胶、烷基苯磺酸钠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已经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而同时很多农药开始朝着环保型剂型的方向发展,这些新发展起来的剂型以水基化为主,但是由于大多数原药不溶于水,要想将其加工成水基化剂型必须要利用乳化剂,因而对乳化剂的研究也继在乳油中的应用之后增加起来,乳化剂的应用领域也变得更加广阔,至今乳化剂已经并发展成为具相当规模的工业。 本课题就乳化剂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稳定性机理、选择及用量和乳化性能鉴定,乳化剂在农药、乳液聚合中、食品等方面应用中进行评述。 二、搜索工具的选择: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三、搜索词: 1.中文:乳化剂的应用 2.英语:emulsifying agent 四、检索过程和结果: 文献一:浅谈乳化剂—在农药剂型加工中的应用 农药乳化剂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在化学农药的基本加工剂型中,是最基本剂型——农药乳油的必不可少的量大的组分,是决定乳油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乳油这一种剂型已经开始被禁止注册,但是乳化剂在乳油

这一强大剂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另外,许多其它农药剂型包括乳粉、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也都用到乳化剂,并都对制剂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第二,在农药助剂领域内,农药乳化剂是品种最多、产量大、应用广、发展一直很快的一大类,它居世界农药表面活性剂需求量的首位。仅到1988年,按表面活性剂结构分类,农药乳化剂非离子34类,阴离子22类,阳离子和两性离子5类,共计61类。几乎年年都有新结构品种和新产品问世。 农药剂型加工中,当所要加工的农药品种即原药以及要加工的剂型确定以后,首先要做的工作一般就是为这种原药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在正式选用乳化剂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乳化剂在这种原药剂型中应该起到的作用,在内吸性药剂中乳化剂的作用除了稳定和乳化之外还要能帮助活性组分在植株体内传递,对叶面处理药剂而言,这也包括药剂通过植株表皮的传输,而在触杀型/保护型药剂中则需要乳化剂帮助增加覆盖面(润湿剂),增强耐冲涮能力(粘着剂)。 乳化剂的选择在理论方面非常匮乏,乳化剂具体的选择是很复杂的,应该首先考虑分散相的结构、特点及被乳化物所需的HLB值,其次考虑乳化剂的结构、组成HLB值。吸附于油水界面的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是选择乳化剂时的重要指标。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用HLB值选择乳化剂的方法。 1. HLB值法选择乳化剂 HLB值是Griffin于1949提出的,用以指示表面活性剂与油、水的亲和性,其值介于0到20(后发展为40),越小表示亲油性越强,越大则亲水性越强,大于10可认为亲水。每种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基本固定不变的HLB值,同时,每个分散体系都有一个HLB的需求值,称RHLB。当乳化剂HLB等于RHLB时乳化效果最好,偏离时乳化效果减弱。RHLB只与分散体系的成份相关,与分散体系的浓度及乳化剂浓度均无关。研究表明,油包水乳液体系的RHLB常在3~5之间,水包油乳液体系的RHLB则在8~18之间。这说明稳定的乳液中,乳化剂应易溶于连续相。 测量体系的RHLB,要求不高时可通过理论计算,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如分子结构式法、结构因子法、结构参数法、极性指数法等。或以简单的铺展法测量,配制一系列HLB由高到低的水溶液,将油滴在水面。HLB较高时,油滴可以完全铺展开,HLB降低后铺展越来越困难。当油滴恰不铺展而结作一滴时,即得RHLB。此法简便,但较为粗糙。也可用精确的实验方法测量,如乳化法、浊点法、CMC

乳化剂对乳液聚合的重要性分析

乳化剂对乳液聚合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管理员发表时间:2011-3-3 11:42:58 阅读:次 在乳液聚合体系中,乳化剂虽然不直接参加化学反应,但它是最重要的组分之一。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将直接影响引发速率及链增长速率。它也会影响决定聚合物性能的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以及影响与乳液性质有关的乳胶粒浓度、乳胶粒的尺寸及尺寸分布等。乳化剂选择是否合理,不仅涉及到乳液体系是否稳定,生产过程能否正常进行,以及其后的贮存及应用是否安全可靠,而且也关系到聚合物的成本。 乳化剂的HLB值供选择乳化剂时参考,因为它既不能确定所需乳化剂的浓度,又不能确定所生产的乳液的稳定性,但从实践中知道对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乳液聚合,HLB值为l2.1~13.7的乳化剂可获得为稳定的胶乳,HLB值为ll.8~12.4适用于丙烯酸乙酯的乳液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醑与丙烯酸乙酯共聚时(各50%)选择HLB值,为11.95~13.05的乳化剂较为恰当。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生成的胶乳微粒的粒度较小,胶乳稳定性好,聚合过程中不太容易产生凝聚块。因此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易得到固含量高而稳定的胶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良好,但聚合反应速度较慢,所得微粒粒径较大,聚合过程中易产生凝聚块。由于以上特点,工业生产中乳液聚合主要使用阴离子乳化剂或阴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的混合乳化剂。很少单独使用非离子乳化剂。混合乳化剂中增高非离子乳化剂的比例可提高胶乳对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并增大胶乳微粒的平均粒径。混合乳化剂形成的胶束,其分子数小于阴离子或非离子乳化剂两者单独形成的胶束。因而使产品胶乳微粒分布加宽。 在一般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的用量应超过CMC量,而与分子质量、单体用量、要求生产的胶乳粒子的粒径大小等因素有关。一般为单体量的2%~l0%,增加乳化剂用量,反应速度加快,但回收未反应单体时,容易产生大量泡沫,而使操作发生困难。因此,通常用量在单体量的5%以下,甚至少于l%。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乳液聚合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乳化剂,通常是在pH>7的条件下使用。重要的有: 脂肪酸盐R—COOM,例如肥皂(硬脂酸钠); 松香酸盐C19H29COOM,例如歧化松香酸钠; 烷基硫酸盐ROS03M,例如十二醇硫酸钠; 烷基磺酸盐R-S03M,例如十六烷基磺酸钠; 烷基芳基磺酸盐。

HLB值及乳化剂的选择

字体大小:大| 中| 小2006-08-09 16:25 - 阅读:6838 - 评论:2 HLB值和乳化剂的选择 2 乳化剂的选择和混合乳化剂配方 现适用于选择乳化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HLB法(亲水亲油平衡法)和PIT法(相转变温度法).前者适用于各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后者是对前一方法的补充,只适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1 HLB值与乳化剂筛选 一个具体的油-水体系究竟选用哪种乳化剂才可以得到性能最佳的乳状液,这是制备乳状液的关键.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实验筛选,HLB值有助于筛选工作.通过实验发现,作为O/W型(水包油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其HLB值常在8~18之间;作为W/O型(油包水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其HLB值常在3~6之间.在制备乳状液时,除根据欲得乳状液的类型选择乳化剂外,所用油相性质不同对乳化剂的HLB值也有不同要求,并且,乳化剂的HLB值应与被乳化的油相所需一致.[4]有一种简单的确定被乳化油所需HLB值的方法:目测油滴在不同HLB值乳化剂水溶液表面的铺展情况,当乳化剂HLB值很大时油完全铺展,随着HLB值减小,铺展变得困难,直至在某一HLB值乳化剂溶液上油刚好不展开时,此乳化剂的HLB值近似为乳化油所需的HLB值.这种方法虽然粗糙,但操作简便,所得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2.2 HLB值与最佳乳化剂的选择 每种乳化剂都有特定的HLB值,单一乳化剂往往很难满足由多组分组成的体系的乳化要求.通常将多种具有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构成混合乳化剂,既可以满足复杂体系的要求,又可以大大增进乳化效果.欲乳化某一油-水体系,可按如下步骤选择最佳乳化剂. 油-水体系最佳HLB值的确 ①定选定一对HLB值相差较大的乳化剂,例如,Span-60(HLB=4.3)和 Tween-80(HLB=15),按不同比例配制成一系列具有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用此系列混合乳化剂分别将指定的油水体系制成系列乳状液,测定各个乳状液的乳化效率(可用乳状液的稳定时间来代表,也可以用其他稳定性质来代表),与计算出的混合乳化剂的HLB,作图,可得一钟形曲线,与该曲线最高峰相应的HLB值即为乳化指定体系所需的HLB值.显然,利用混合乳化剂可得到最适宜的HLB值,但此乳化剂未必是效率最佳者.所谓乳化剂的效率好是指稳定指定乳状液所需乳化剂的浓度最低!价格最便宜.价格贵但所需浓度低得多的乳化剂也可能比价格便宜!浓度大的乳化剂效率高. ②乳化剂的确定 在维持所选定乳化体系所需HLB值的前提下,多选几对乳化剂混合,使各混合乳化剂之HLB 值皆为用上述方法确定之值.用这些乳化剂乳化指定体系,测其稳定性,比较其乳化效率,直到找到效率最高的一对乳化剂为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未提及乳化剂的浓度,但这并不影响这种选配方法,因为制备一稳定乳状液所要求的HLB值与乳化剂浓度关系不大.在乳状液不稳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具有湿润、乳化、去污、分散等作用,主要是因为: 1、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 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恒温下是定值,而溶液的表面张力则随溶液的组成不同而不同。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各种物质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稍有上升,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钠)及多羟基有机物(蔗糖、甘露醇) 2、逐渐降低,低分子极性有机物(醇、醛、酮、脂、醚等) 3、低浓度时,显著降低,后变化不大(含有8个碳以上的碳氢链的羧酸盐、磺酸盐等) 通常把2、3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而把第1类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而第3类称为表面活性剂,即加入少量即能大幅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随着浓度继续增大表面张力降低不再明显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主要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它具有两性基团:亲水性基团和亲脂性基团,它能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污染物特别是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性。 2、表面活性剂能形成胶束 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其单体急剧 聚集,形成球状、棒状或层状的“胶束”,该浓 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胶束是由水溶性基团包裹 憎水性基团核心构成的集合体,当胶束溶液达 到热力学稳定时可以形成微乳溶液。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憎水性有机物有进 入与它极性相同胶束内部的趋势,因此将表面 活性剂达到或超过CMC时,污染物分配进入 胶束核心,大量胶束的形成,增加了污染物的溶解性,同时NAPLs从含水层介质上大量解析,溶解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内,表面活性剂对NAPLs溶解性增加的程度可以由胶束——水分配系数和摩尔增溶比(MSR)来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