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歌诀》武当张三丰著 王宗岳 解

太极歌诀》武当张三丰著 王宗岳 解

太极歌诀》武当张三丰著 王宗岳 解
太极歌诀》武当张三丰著 王宗岳 解

太极歌诀》武当张三丰著王宗岳解

武当张三丰著山右王宗岳解

(由张三丰祖师所著,王宗岳先师精解的太极拳经,因长期传抄而身首分离,谬误百出。对其作者亦产生莫大混乱与篡改。经笔者认真考证,还其原貌。虽不尽善,乃求本追根之始也。六首歌诀为“经",歌诀释文为“论"。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经论对应,始成一体,本篇以乾隆抄本为主要依据,参阅诸本。限于篇幅,校勘说明从略。)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戚音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

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

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羡神肉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奠教断续一气研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自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即市腿市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咕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宣右有虚实处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辟如将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气贴背后,敛入脊骨。

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强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快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

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极柔软,然后极刚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运若抽丝处处明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心为令,气为旗,腰为囊,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歌诀六

捧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捧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捧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 ,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各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们,感谢各位对本太极拳视频网论坛的大力支持与厚爱,在这里特别给广大太极拳迷们献上我们珍藏版的陈氏太极拳歌诀,希望此歌诀能给大家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所帮助。现把歌诀呈上: 头部: 虚灵领劲,眼随手转,沉肩垂肘,两膊相系; 上肢: 腕部松活,定式塌腕,手指后弯,自然舒展; 久练之后,已懂虚实,掌分虚实,指尖贯劲。 胸背: 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肋骨松沉,外向前合; 右胸为实,右手为虚,右腰隙实,右腿为虚; 拔背松沉,鼓起上提,腹内松静,气沉丹田。 腰胯: 腰部松沉,腰隙抽换,定式塌腰,腰劲下去; 敛臀收臀,肌肉松沉,向前上包,托起小腹; 裆要圆虚,胯根撑开,膝微内扣,会阴上提; 运转之时,松胯开胯,实足胯根,内抽下沉; 定式之时,塌腰松胯,发劲之时,扣裆拧腰; 下肢: 以腿带膝,力聚膝节,膝带脚跟,定式里扣, 欲迈左步,稳定重心,腰隙下抽,右胯内收; 足尖足跟,左旋右转,*足方向,辨别清楚。 骨节: 骨节松开,虚实对准,腰脊命门,为身重心。 用意: 心静用意,风吹杨柳,内转器官,无处不松。 领劲: 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以足领膝,以膝领腹。 轻缓: 能松则轻,能轻则快,缓炼内功,自然沉重。 内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内外合一。 以意运动,祛除僵劲,用功日久,劲自生。 连贯: 起势揣摩,起势得势,以下拳势,容易得势; 已到定式,意识贯注,似停非停,下势机动; 两势之间,折迭衔接,微微贯劲,不僵不滞。 对称: 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虚实:

练习初步,腿分虚实,虚实转换,越练越细; 下肢虚实,分清之后,身手步法,虚实分清; 再进一步,练习内外,以内引外,虚实分清。 缠绕: 腰裆之劲,运行之时,弧形前上,定式下沉; 螺旋内劲,发于丹田,顺逆缠绕,腰隙开始; 顺缠实侧,腹部腰隙,逆缠实侧,背部腰隙; 内练丹田,腰隙为根,实腿一侧,向上螺旋。 呼吸: 配合吸气,内脏运动,呼气之时,小腹外凸。 发劲: 发劲之时,腰裆之劲,迅速一转,抖发而出; 推手之时,短促一吸,突然一蓄,将物掀起; 一个短呼,沉着澎湃,内劲上翻,弧形直射。 刚柔: 一步运行,劲惯九分,意贯十分,似停非停; 外形似停,内劲不断,断而复连,意似贯注(好像)练习日久,手臂松活,不僵不滞,澎湃**; 二步运行,轻沉结合,吸时轻灵,呼时沉着, 练习日久,产生内劲,越发沉着,缠绵曲折;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轻沉兼备,刚柔内气; 三步运行,修炼虚静,空松园活,一片神行。 这份歌诀到底有没有价值。还需要广大爱好者去检验。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说明: 细读郝和先生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会发现,市面上的许多版本总是存在由 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增减删改,正如拳论中所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 可不详辨焉!”对于这篇字数不多又弥足珍贵的拳论来讲,一字之差,同样足以谬 之千里,这正是今天的学者们不可不详辩的!因此根据郝和先生珍藏本的照片校 对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使之一字不差的呈现出来,为的是把第一手的解 释权留给读者自己。简单标注了一些多音、多义、通假字和词,同时也根据原文 语义的延续和语气的起伏重点了标点。由于学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 评指正。——走走慢校阅手打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原照(4张) 注解: 1:郝和本无“动静之机”四字。之所以保留的原因,一是很多版本都有,然而最主要的是此为通家所留,与原义相辅相成,留之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太极本义。2:粘:读作nián时,词性是形容词,形声字,本义是具有粘性。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 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此论中粘字应作动词讲读:zhān。 3:拼音:zhù/ zhuó “著”在此读:zhuó,它是“着”的本字。意思是“附着”“附加”。拳论中其义应做今天的“招”字讲方能明通。 4:注意,郝和本此处为“领”而非“灵”。 5:学力:①. 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前蜀贯休《览皎然渠南乡集》诗:“学力不相敌,清还彷佛同。”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之三:“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宋陈亮《又祭吕东莱文》:“学力之深,心事之伟,无一不具。”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贞白》:“学力精赡,笃志於诗。”《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有多大学力福命,敢说这等狂的满话。”巴金《家》二五:“我们学堂上也招收有同等学力的学生。” ②. 学习的精力。宋王令《寄洪与权》诗:“贫知身责重,病觉学力怠。” ③. 谓努力学习。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惜年未三十,两耳不聪,想亦学力苦思之故耶。” 6:拼音píng 枰:指下各种棋用的棋盘。 7:凖:同准字,本义:平,不倾斜。 8:沈:shěn/chén 同沉。 附:郝为真先生简介: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师从武式太极拳名家李亦畲,传承: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郝和)。

四十八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口诀

四十八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口诀 起势:垂手立正,向左开步,两手平提,曲膝下按. 第一段 〈一〉白鹤亮翅(正南): (左旋腰)丁步左抱,撤步提手(稍向右旋腰),虚步亮掌(向左旋腰,面向正南). 〈二〉左搂膝拗步: 右落左拨,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 〈三〉左单鞭(东偏北15度): 後坐扣脚,右转平带,收脚穿掌(左坐),弓步右掤,後坐屈肘,弓步斜按(西南),丁步勾手,转体开步,弓步左推(东偏北约15度). 〈四〉左琵琶势(正东): 跟步平摆(右摆左釆),虚步合掌. 〈五〉捋挤势(三式)(东南-东北-东南): 提膝落步,弓步平抹,丁步左捋,上步提手,右弓步挤,後坐扣脚,弓步平抹,丁步右捋,上步提手,左弓步挤,後坐扣脚,弓步平抹,丁步左捋,上步提手,右弓步挤. 〈六〉左搬拦捶(正东): 後坐撇脚,右转伸掌,丁步抱拳,摆步搬拳,拦掌上步,弓步冲拳.

〈七〉左掤捋挤按(正东): 後坐撇脚,右转伸掌,丁步右抱,左前上步,弓步左掤,反掌抱拈,後坐右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两手平抹,後坐拖掌,弓步前按. 第二段 〈八〉斜身靠(步向西北,面向西南): 後坐扣脚,右转开掌,左坐沉肘,丁步叉抱,上步握拳,弓步斜靠. 〈九〉肘底捶(正东): 後坐扣脚,左转托掌,丁步右抱(面偏西南),摆步左分,跟步右摆,後坐翘脚穿掌. 〈十〉倒卷肱(四式正东): 右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右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 〈十一〉转身推掌(四式四隅角): 撤步反提(东南),左转弯肘上步,跟步推掌(西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东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东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西南). 〈十二〉右琵琶势(正西): 撤步左拈,翘脚挑掌. 〈十三〉搂膝栽捶(正西):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一)第一组 1. 起势 ①开步站立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 宽,膝关节微微弯曲,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向前平视(图3-1)。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排除杂念,精神集 中,呼吸自然。 ②提气升掌 随吸气重心慢慢升高;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 3-2)。 ③屈膝按掌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 向前平视(图3-3)。 要领:下蹲时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手的升降动作与两腿的屈伸、呼吸配合一致;呼吸均匀细长。 2. 左右野马分鬃 (1) 野马分鬃一 ①丁步抱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 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3-4)。 要领:抱球手离身体30厘米左右,双肘不要内 夹。 ②转体迈步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 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左手(图3-5)。 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右脚,不要急于前移。 ③弓步分掌 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左腿 前弓,脚掌慢慢踏实,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 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 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 视(图3-6)。 要领:分掌和弓步动作同时完成;胸微微内含, 双臂保持自然弧形。 (2) 野马分鬃二 ①重心后坐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7)。 要领:重心后坐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 ②前移抱球 左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右腿蹬伸,左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

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张三丰系是明朝初年,道教武当派著名道教人士。也是太极拳家,太极拳创编者。本人史考,至今无从查证。唯留下此一篇拳论,为后世公认。在上世纪后期,此拳论被人为删改、腰斩、张冠李戴,使之论文不完整。至今在许多书籍中还被误编。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附文。经论证后才确定。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招、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预备势 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 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 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Laimy1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五、手挥瑟琶 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九、单鞭 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Laimy2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基础教育)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 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 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 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 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 举,两手高与肩平, 与肩同宽,手心向 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 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 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 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 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 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 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 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 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 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 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 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 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 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 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 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 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 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 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析《太极拳论》(上)

析《太极拳论》(上) ——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 《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但由

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就其抄化改用之文句中,不是改不得当,要不就是衔接欠妥,突兀于起句、唐突于转换,使人难以理解。无怪乎姚馥春、姜容樵等要慨叹:难以理解呢。这里不妨把旧有文句列照其间,以供参考之?《太极拳论》(以下简称《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周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无极而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全书》:“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宋)朱熹解曰(以下简称解或辩曰):“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又曰:“推之於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谱歌诀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谱歌诀 第一式起势Commencing form ,Qishi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Part the Wild Horse's Mane on Both Side ,Zuoyouyemafenzong 第三式白鹤亮翅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Baiheliangchi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on Both Side ,Zuoyoulouqiaobu 第五式手挥琵琶Play Pipa,Shouhuipipa 第六式倒卷肱Repulse Monkey,Daojuanhong 第七式左揽雀尾Grasp the Bird's Tail,zuolanquewei 第八式右揽雀尾Grasp the Bird's Tail,youlanquewei 第九式单鞭Single Whip ,Danbian 第十式云手Wave Hands Like Clou0ds,Yunshou 第十一式单鞭Single Whip ,Danbian 第十二式高探马High Pat on Horse ,Gaotanma 第十三式右蹬脚Kick with Right Heel ,Youdengjiao 第十四式双峰贯耳Strike Opponent's Ears with Both Fists,Shuanfengguaner 第十五式转身左蹬脚Turn and Kick with Left Heel,Zhuanshenzuodengjiao 第十六式左下独立式Snake Creeps Down,Zuoxiadulishi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1、金刚捣碓: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烂插衣:揽插衣,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之闭:六封之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金刚捣碓:接着又来二捣碓,以左带右巧换位,肘膝松合猛震足,力点平稳不伤根。 6、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7、斜形: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8、搂膝:搂膝只在弹抖中,忽然下沉敌落空,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从容。 9、上三步:紧跟三步进敌身,步活裆园劲要真,右来左挡我右击,要点打击敌首根。 10、斜形:这次斜形不一样,遇敌出拳吾旋裆,左臂

内弧横截击,迎手劈掌最为上。 11、搂膝:忽然弹抖用搂膝,身体下沉抱腿走,要想攻下先守上,要点就在肩不僵。 12、上三步:这个三步与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切记领劲首要正,否则人在云雾中。 13、掩手肱拳: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敌命打击心胸间。 14、金刚捣碓:右肘上击速转身,接着又用三捣碓,切记重心左胯拦,否则身体难站稳。 15、撇身捶:撇身捶,劲落根,宛如青蛇摆动身,身躯顺提顺采式,再次左旋逆常拼。 16、青龙出水: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18、双推手:这次紧连双推手,大小双圈劲贯肘,切记重心在右足,虚领顶劲裆要空。 19、倒卷肱:说二守势倒卷肱,前足虚来后足弓,双手左右相照应,这边引来那边攻。 20、白鹤亮翅:白鹤亮翅用处多,十次八次不为过,承上启下都有用,关键在于胯要活。 21、斜形:斜形式,很难练,没有千遍功不现,他与单鞭是攻势,要点都在腰胯处。 22、闪通背:经典招式闪通背,若遇群敌巧换位,前

最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最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古典书城 分享至: 2015-06-29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1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

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2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3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4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 一、概念题。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太极拳与太极剑各式的竞赛套路。 4. 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C-----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古传太极拳歌诀六首

古传太极实战要诀【太极拳歌诀六首】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威音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 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 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清一评注:本诀至关重要,是太极实战用法之灵魂所在。此乃太极拳之散手临敌要诀,不知此诀体用之法者,与真太极无缘矣。如知此诀之心要,则其身法如龙游,绵绵不绝。其步态似虎豹,跃跃欲试;其出手如电闪,其快如风---因其肾气已动。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 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如将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清一评注:此节主讲身体各部内外阴阳合一之法。全身阴阳处处相合,自然成圆(轮型或球形),则攻守无迟滞矣。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拆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拆解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 1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 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图2- 1、2、3、4)。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三、白鹤亮翅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出左拳击打乙头部。乙左手助力,右前臂滚架拨开甲冲来的左拳臂。甲趁乙腹部暴露之机右拳击打乙腹肋部;乙左手下掳抓甲右手腕外分,使其偏离目标同时右手抓握甲左腕,控其形,提左足弹其小腿或裆部、腹部、胸部(图3-1、2、3)。 四、搂膝拗步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同时左直拳击乙胸口部,乙后坐转腰同时右臂向左格挡化解进攻。甲继续出右拳向乙头部直击,乙右转腰左臂向右格挡顺势化解。甲趁机起右弹腿点击乙腿部,乙左腿回收避其锋芒·左手向下、向左后侧勾搂甲左腿,消其力。乙乘机左脚上步夺位,同时右掌向前推按甲胸部,身体重心向前成弓步,迫使甲失去重心而后倒地(图4-1、2、3、4、5、6、7)。 五、手挥琵琶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出右拳攻击乙面门,乙转腰侧闪,右手外接掳腕抓握引进甲拳落空,左掌扶按甲肘部;甲不得势欲要回抽手臂,乙相机上步将甲发放出去(图5-1、2、3、4、5)。 六、倒卷肱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前进攻,右拳直冲乙门面,乙右手外接掳抓甲腕外旋翻转,使其手心朝上同时拉臂引其重心前移;乙乘机撤步转腰,左手反推按折其腕,达到制服目的(图6-1、2、3、4、5)。 一、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 1、掤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拗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适机上右步管其左腿,同时右臂向斜上穿滚棚架乙右大臂,

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 郝振铎

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郝振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则分之,静之则合。(未动之先无极也,动分阴阳太极也。我身亦然,动之则分阴阳,静之则浑然合于太极也)。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自己运动必要均匀,不可有过、有不及。与人交手,必要不丢不顶,彼屈则我伸,以粘随之;彼伸则我屈,以捋就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人以拳来击,我以拳御之,两力相等,亦两俱损伤,不敌更无福矣。人刚我柔,使人刚无所施,其力便走失,人刚不可御,以柔走之,故谓之走。人之力有过、不及,力失其中则背。我之势得中,因顺其来势以应之则顺。我顺人背则彼欲走脱而不能,故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我不自动,随彼之动而动,我之缓急亦随彼之缓急而缓急,不自主张,其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初学仅知形式,不知劲之所由生也,非用功之久,不能贯通,所以学贵有恒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虚领顶劲,则精神提得起;气沉丹田,则重心稳固;不偏不倚,则立身中正;忽隐忽现,则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与人交手相粘,左边重是彼实也,则我左边即变为虚,右重亦然。杳者,虚无之意,盖化彼实力使之落空也)。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彼仰则我随之上,则觉我弥高。彼俯我随之下,则觉我弥深,此言粘随也。彼进则我退,则觉我愈长,而不及。彼退我进,则觉我愈进,而不可逃。此言以虚应实,以实应虚,不丢不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动中求静的功夫,练至纯熟,则精神常静,不为外诱,不为尘蔽,其感觉自然灵敏,稍触即知。故羽虽轻不能加,蝇虽小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技进至此,是故所向无敌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其他各门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以力以快胜人,皆先天自然之能事,非学力之功。太极拳则随其力,随其快,以顺应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能胜人,及由于学力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用力仅四两,而可拨千斤者。盖力之击发,必全趋于其所向之终点。迎其方向而御之,则千斤之重不差毫厘。避其正面撞击,顺势而斜引之,则其重点随所引而改方向,四两之力应付有裕矣,是显然非力大能胜力小也。人至耄耋之年,经络僵硬,举动自然迟钝,精于斯技击者,一人可以御众人,则快何能为也)。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立如秤准者,重心得中也。体非限定立,必云之中心,特重重心也。而身偏至左,则重心移至左;身偏至右,则重心移至右。前后亦然。贵维持重心之中心也。譬如权物之衡,其绊维偏于一端,任其重心之移远移近。问物之轻重,必取准于绊维。盖此件即重心之中点也。活似车轮者,以腰为轴,随腰园转如车轮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重有两方面,一、从平时练习而言,体

24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及其图示动作详解,动作口诀

24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及图示动作详解、动作口诀 24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及图示动作详解、动作口诀(2013-11-29 08:26:56)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三、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 四、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二)右搂膝拗步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和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 人细细品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虚实并转换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平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 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它只有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办到。随着对平衡、腹部坚实点认识的提高,放松功夫便越来越深,参与远动的韧带也就越来越多。对韧带认知就 越清楚。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要用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长期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轻灵,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逐,无一处不坚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才能表现功法和人的完美统一。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练习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理论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引道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慢 慢地继承和参悟、总结学习方法。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怎样理解和参悟太极拳的准确方法,“意”和“气”是主宰,“形”和“骨”是顺应意气 而运行的。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习练太极拳最终用意是什么呢,保持乐观的练功态度,朴素自然的功法追求。轻松、自然、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的练习方式。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 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短短的一百来字,每个字的含意都是真话实话,没有假话。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