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真心不是人学的。。。稀稀拉拉整出来这么多因为卷子上也木有标准答案(全尼玛是参照教材啊!!),基本上都是自己总结的有错的或不全的表怪我啊。。。大家多多补充嘛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说明:黑体是历年考题,斜体是范晓波老师的重点

1、国际经济法:调整营业地不在同一国境内的国家、国际组织、法人、自然人之间的财产流转关系以及国家对这种跨国财产流转的管理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能够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并形成经济关系的主体都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公司、一般组织、自然人或个人

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国际经济法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国际经济法规范存在的具体形式和解决国际经济纠纷所依据的各类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和。分为两种:形式渊源,即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的法定程序和方法;实质渊源,即提供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存在的证据。

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CISG):于1980年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会议上通过,并与1988年生效。是目前为止影响力最大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但不是国际上最早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

5、风险:对于货物买卖合同而言,风险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那些与履行货物买卖合同相关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影响买卖双方权利或异物的所有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损害、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而狭义的风险是指这些风险中应当由买卖双方按照风险分配或转移原则承担的风险。国际经济交往中以狭义为准。

6、实际全损: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灭失或者受到严重损坏完全失去原有形状、效用,或者不能再归被保险人实际拥有。

7、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和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特殊费用。要件:(1)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必须遭遇共同危险;(2)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有意而合理的;(3)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必须是特殊的;(4)措施必须有效果。

8、推定全损:货物发生保险事故后,认为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与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损失状态。对于推定全损,可由被保险人选择,或按实际全损赔偿或按部分损失赔偿。

9、国际商业惯例:国际经济关系当事人或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长期实践、接受和遵守,并对他们

有一定的约束力的原则、规则、规范或实践做法的总称。国际商业惯例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只有在当事人约定引用惯例时,才对特定的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并且当事人在引用惯例时可以对惯例的内容进行任意的增、改、删等。

10、国际贸易惯例:指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自发形成的,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中普遍接受和经常遵守的任意性行为规范。国际贸易惯例本身并不是法律。贸易双方当事人有权在合同中达成不同于惯例规定的贸易条件。

11、《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由国际商会所编辑整理的国际商事惯例汇总,有国际商事示范规则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于1999年修订,2000年生效。

12、汇付:付款人通过银行将款项汇交收款人。

13、托收:一种在卖方按照约定向承运人交付了货物后,卖方委托银行向买方提交汇票或货物相关凭证即所谓商业单证,以收取货款的支付安排。卖方须先履行一定的交付义务才能以托收方式向买方要求支付货款,对卖方有一定的风险

14、先期违约:在合同订立之后,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图。先期违约可有违约方明确表示,或有对方从行动中判断出来。

15、根本违约:根本违约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行为致使该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是一般违约的构成要件加上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其法律效果是当一方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16、预付:一种买方按照约定在卖方履行某特定义务前向卖方提前支付款项的安排。按照该安排,卖方在履行某特定义务特别是交付货物前能够获得全部或部分货款,因而对卖方风险最小,而对买方风险最大,且成本最高。

17、跟单托收:卖方将商业单证和金融单证一起交付给托收行,而托收行按照买方指示向买方交付单据的托收安排,是最常见的托收方式。

18、付款交单:买方必须首先按照即期汇票付款才能获得商业单证。

19、承兑交单:买方以接受远期汇票方式承诺付款时即可获得商业单证。优点在于能够较好的平衡买卖双方的风险,相对降低了双方由于货物交付和货款支付过程脱节所导致的风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大幅度偏移。

2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是国际商会在1930年制定的适用于信用证的国际商务惯例,该管理经过七次修订,最近一次的修订于2007年7月1日生效,又称为UCP600。和第六次修订本(UCP500)相比,其主要在银行付款行为的性质、提高审单效率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21、《托收统一规则》:是在中国指导国际托收的主要规则,是由国际商会编辑的国际商事惯例体系,

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以通过各国当事人的主动接受和相关国内法的认可成为某特定国际托收安排的约束性规范。

22、汇票:是托收安排中所谓金融单证的主要形式。目前尚没有关于汇票的生效的国际公约存在。我国《票据法》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可进一步区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

23、信用证:是国际贸易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一种应客户(通常是买卖合同的买方)要求而由开证行开出的,以受益人(通常为买卖合同的卖方)为对象的,按照特定条件向受益人支付特定款项的承诺或安排。其特点是买方通过向银行申请开设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方式完成支付。

24、不可撤销信用证:指信用证一经开出,在有效期内不经受益人或有关当事人的同意,开证行不得单方加以修改或撤销的信用证。

25、班轮运输:有航运公司以固定的航线、固定的航期、固定的运费率、固定的挂靠港口组织的将托运人的件杂货运往目的地的运输。

26、提单:用以证明海上运输合同的订立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受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已交付货物的单据。

27、《海牙规则》:全称为1924年《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是在国际法协会所属海洋法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草拟的,1924年在布鲁塞尔签订。

28、《维斯比规则》全称为1968年《修订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77年生效,内容主要是对《海牙规则》的补充和修改。

29、汉堡规则:全称为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1978年在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召开的第九次会议上通过草案的修正案,1978年3月在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外交会议上正是通过。该公约对《海牙公约》进行了实质修改,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承运人的责任。

30、国际多式联运:是联运经营人以一张联运单据,通过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个国家运至另一个国家的运输。这种运输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形成一体化的“门到门”运输。

31、索赔:再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向保险人要求履行赔偿责任的行为。在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害时,根据法律规定和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提出请求赔偿的权利,称为索赔权。

32、理赔:保险人处理保险索赔案件的过程。保险的理赔包括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对保险标的的损失情况进行现场勘查、审核保险责任和赔偿范围,并履行赔偿或支付保险金的义务等。

33、时效: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提出请求赔偿的有效期限为请求赔偿的时效期间。

34、委付:保险标的发生推定全损,被保险人要求保险人按照全部损失赔偿的,应当向保险人委付保险标的。对于保险人来说,可以接受委付也可以不接受委付。

35、代为求偿:是海上保险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指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保险金后所依法享有的,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而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人行使追偿权的权利。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时,被保险人未向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诉讼的,保险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向该第三人提起诉讼。

36、主要险别:指可以独立承保,不必附加在其他险别项下的险别。主要包括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

37、仓至仓条款:保险人的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开始,到货物到达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时为止。

38、扩展责任条款:由于被保险人无法控制的原因而使船舶延迟、绕道、被迫卸下、重新装载、转运,或承运人以运输合同所赋予的权限而改变航程,保险合同依然有效。

39、航程终止条款:被保险人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保险货物被运往非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是运输条款优先于保险责任的终止而失效,保险合同继续有效,保险责任之货物被出售交付时止。但如货物在卸离海轮后60日内仍未交付,保险任亦终止责。

40、驳运条款:保险人对被保险货物在驳运过程中的损失负责。

41、一般附加险:承保各种外来原因造成的货物全损或部分损失的风险,是保险人在主要责任范围基础上扩展的责任。“外来原因”指与海上的自然因素货运输工具没有联系的原因。

42、特别附加险:必须附属于主要险别项下,此种附加险对因特殊风险造成的保险标的的损失负赔偿责任。特别附加险与一般附加险的区别在于,一般附加险属于一切险的范围,保了一切险,就不用再附加任何一般附加险;而特别附加险所承保的风险已超出了一切险的范围,此风险的产生原因往往与政治、行政等人为因素及一些特别的因素联系在一起。

43、国际金融法: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分支之一,是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际间的货币流通、兑换及其相互关系,是整个国际金融乃至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

44、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本位制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全球经济危机而瓦解的背景下,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合成“布雷顿森林协定”,以确保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全面恢复。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世界银行同时在华盛顿成立。《国际或低基金协定》确立了二战后黄金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史称“布雷顿森林体制”他和自发形成的国际金本位制不同,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达成的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开辟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进入同一法律秩序的新纪元。

45、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8年在原有的普通货款权之外,按各国认缴份额的比例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特别权利。特别提款权作为一种账面资产或账面货币,可用于办理政府间结算。此外,由于特别提款权根据世界五大贸易国家的“一揽子货币”定值,其比值比任何一种货币更为稳定,因此特别提款权也是一种常用的计价和定值单位。

46、国际银团贷款:数家各国银行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银行集团,按照统一的贷款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贷款。种类:直接式和间接式

47、国际项目贷款:对某一工程项目发放贷款,以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收益还本付息。根据是否有第三人提供担保确定。主要适用在自然资源开发、调通运输、电力、农林、公用基础设施等大型工程项目上。种类:无追索权和有追索权。

48、国际融资担保:借款方或第三方以自己的信用或资产(物或权利)所作的还款保证。国际融资的跨国特征,使其存在比国内融资更多更大的风险。

49、见索即付担保:又称见索即付保函,或凭要求即付担保,是担保人(通常是银行)应申请人(债务人)的要求或指示,对受益人(贷款人)允诺在其要求付款时,向其支付约定金额的一种信用担保方式。是适应现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在银行业和商业实施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细心信用担保,是一种独立于借贷合同的,由保证人承担主债务责任的合同。

50、备用信用证:是开证行(保证人)应申请人(债务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债权人)开出的,凭受益人提交的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单据(债务人的违约证明书及其他单据)付款的一种独立的书面承诺。它既是信用证的一种,同时兼具担保的作用。

51、安慰信:又称为“意愿书”、“支持函”等,通常是指一国政府为其下属机构或母公司为其子公司向贷款人出具的,表示支持并愿意为该下属机构或子公司的还款提供适当帮助的书面文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担保文书,但亦受到普遍重视。

52、浮动担保:也成浮动抵押,是指债务人以其现有的或将来取得的全部或某一类财产,为贷款人的利益而设定的一种物权担保。

53、巴塞尔体制: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自1975年至今所制定发布的一系列原则、协议、标准和建议的统称,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统一监管的有机文件体系,因此,称为巴塞尔文件体系,也是国际金融界的规则,对所有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机构有重大影响。其实质是为了完善与补充单个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不足,减轻银行倒闭的风险与代价,是对成员国商业银行联合监管的最主要形式,并且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书上实在整理不出来,来自soso百科…巴塞尔协议一是指1988年资本协议,一是指所有巴塞尔文件或巴塞尔协议体系。

54、国际投资法:国际投资是指以资本增值,生产力提高为目标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投资者将其资

本投入国外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国际投资法主要是指调整私人跨国直接投资关系的国内法律规范和国际法律规范的总称。

55、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56、国际合资经营企业:一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同东道国政府、法人或自然人按法定或约定的比例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特定事业,共同分享利润并共同承担亏损。国际合资企业是现代国际直接投资最常见的企业形式。

57、国际合作经营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当事人为实现特定的商业目的,根据合同约定投资和经营,并依据合同约定分享权益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一种企业形式,

58、BOT:是指政府通过合同授予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和建设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并准许其进行经营管理和商业利用,特许期届满时将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59、BOT特许权协议(项目协议):规定BOT项目东道国的特许授权和规范东道国政府与该项目的私营机构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法律文件。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合同,又不同于传统的特许权协议,我国认为它是一种国内契约。

60、国际专有技术许可协议:专有技术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型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专有技术的持有者将其技术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跨越国境的让渡给技术受让方,而由受让方支付技术使用费的合同为过及专有技术许可协议。

61、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资本输出国对本国的私人海外投资依据国内法所实施的一种对政治风险进行保险的制度,旨在鼓励本国投资者向境外投资。

62、《关于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国际公约》(ICSID):是用与调整国际投资的多边条约之一,1965年在世界银行的主持下通过,1966年生效。中心内容:成立“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以调解或仲裁的方式,专门解决私人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

63、《多变投资担保机构共约》(MIGA):是用与调整国际投资的多边条约之一,1984年由世界银行制定草案,1985年正是通过,1988年生效,依此公约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第五个新增成员,直接承保成员国私人投资者在向发展中国家成员投资时可能遭遇的各种政治风险。

64、《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禁止成员方采用违反《GATT1994》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和第11条(一般性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

65、《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是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的多边国际公约之一。1883年在巴黎缔结,1884年生效,共进行了六次修改,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适用1967年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最后一次修订。巴黎公约不仅是知识产权领域的第一个世界性多边公约,也是成员国最为广泛、对其他世界性和地区性工

业产权公约影响最大的公约。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临时保护原则和独立性原则。

66、临时保护原则:缔约国应对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内举办的或经官方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商品中可以取得专利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可以注册的商标给予临时保护。如果展品所有人在临时保护期内申请了专利或商标注册,则申请案的优先权日不再是从第一次提交申请案时起算,而是展品公开展出之日起算。

67、《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是著作权领域第一个世界性的多边国际条约,也是至今影响最大的著作权公约。期于1886年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正式签订,共进行了八次修订,最后一次是在1979年,是成员国采用较多的版本。其基本原则有国民待遇原则、自动保护原则和版权独立性原则。

68、《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21个最后文件之一,于1995年生效,并有同时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管理。TRIPS协议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协议。其缔结目的在于促进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和充分保护,以减少对国际贸易的扭曲和阻力,同时保证知识产权执法的措施与程序不至于变成合法贸易的障碍。TRIPS的缔结的最大贡献在于是知识产权纠纷适用WTO争端解决程序。

69、国际许可合同:又称国际许可证协议,是指技术出让方将其技术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跨越国境地让渡给技术受让方,而由受让方支付使用费的合同。

70、独占许可协议: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许可方授予被许可方技术的独占使用权,许可方不仅不能将该技术的使用权另行转让给第三方,而且许可方自己也不能在该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使用该项出让的技术。

71、国际许可协议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指在国际许可合同中由许可方向被许可方施加的,法律所禁止的,造成不合理限制的合同条款。这些条款或者直接影响市场竞争,或者对引进方的技术及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7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英国、法国等23个国家的政府间地接的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以及在协定运作中逐渐形成一个事实上的国际组织。GATT文本于1947年制定,1948年生效。

7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在组织上取代关贸总协定,协调和约束各成员贸易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在对外贸易方面有充分自主权的单独关税领土的政府。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统一性、时限性、独立性、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争端解决只具有准司法性的特点,不具有完全意义的司法效力。

74、倾销: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倾销应具备以

下要件:(1)产品以低于正常水平价格或低于成本价出口销售;(2)该倾销产品给进口国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部门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威胁,或者阻碍国内工业的新建;(3)国内损害与倾销产品进口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75、补贴:政府向境内的补贴接受者提供任何形式的财政资助、奖励或价格支持。补贴是政府行为,这一点与倾销有实质性不同。接受补贴的实体通常是公司,并且在过贸易中受到责难的补贴具有专项性,及补贴接受这是个别企业或行业。

76、保障措施:当成员发生了不能预见的情况以及因承担关税减让义务造成进口产品大量增加,以至于对该成员境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该成员可以实施临时性进口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77、《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与关税总协定平行的独立的多边贸易协定,主要调整四种类型的国际服务贸易,即国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存在。特点:框架性协议,强调逐步自由化原则。

78、《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属于WTO货物贸易多边协议,协议的宗旨是,促进投资自由化,制定为避免对贸易造成不利影响的规则,促进世界贸易的扩大和逐步自由化,并便利国际投资,以便在确保自由竞争的同时,提高所有贸易伙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经济增长水平。协议的基本原则是各成员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不得违背《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和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79、国际税法:狭义认为国际税法只调整国家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广义认为国际税法不仅调整国家间的税收关系,还调整国家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目前,广义学说更受到认同。

80、税收管辖权:一国政府对一定的人或对象进行征税的权权力。依据来源与国家主权。

81、国际重复征税:也成国际双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按同一税种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限内同时征税。税收管辖权的冲突时产生国际重复征税的根本原因。

82、国际重叠征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笔所得在具有某种经济联系的不同纳税人手中各征一次税的现象。

83、抵免法:也称外国税收抵免。是对于国际重复征税的解决方法之一,即纳税人可将已在收入来源国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在应当向居住国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内扣除。国际税收实践中,实行抵免法的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实行限额抵免。

84、税收饶让抵免:居住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国外所得因来源国给予税收减免而未缴纳的税款视同已纳税款给予抵免的制度。目的:使来源国的税收优惠真正由投资者享有(不是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措施)。

85、国际逃税:跨国纳税人采取非法手段或措施减少或逃避其跨国纳税义务的行为。

86、国际避税: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的差异或国际税收协定的漏洞,通过各种形式上不违法的

方式,减少或躲避其跨国纳税义务的行为。

87、国际税收协定:有关主权国家间通过政府协商谈判而缔结的旨在调整彼此间税收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定。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法上调整国家间税收分配关系最主要的法律形式,也是国家间调整税制差异和利益冲突,进行国际税务合作的有效形式。

88、常设机构原则:来源国仅对非居民的纳税人通过在境内常设机构而获取的工商营业利润实行征税的原则。

航次租船合同是指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船舶或船舶的部分舱位,装运约定的货物,从一港口运至另一港口,由承租人支付约定运费的合同。航次租船合同的运费与时间长短无关,与航运距离有关。时间损失由船方承担。

定期租船合同:定期租船合同是指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配备船员的船舶,在约定的期间内由承租人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并支付租金的合同。定期租船合同的时间损失由租方承担,因此会约定停租条款等内容。

外国间接投资:外国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对象不具有经营管理和控制权的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际贷款、证券投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

国际重叠征税:国际重叠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笔所得在具有某种经济联系的不同纳税人手中各征一次税的现象。

排他许可协议:排他许可协议是指在协议约定的期限及地域范围内内,许可方仍保留在该时间及地域范围对该技术的使用权,但不能将该技术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的许可形式。

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于1988年发表,是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核心内容是将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定为8%。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通过一个决策中心经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且内部各实体间有相互联系的企业。

UCP600:是国际商会指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第七次修订版本,于2007年7月1日生效,其本质属于国际商业惯例。和UCP500相比,其主要在于银行付款行为的性质、不可撤销信用证、提高审单效率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信用证:是银行根据卖方的请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有条件承担支付货款责任的书面凭证

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对非居民纳税人就来源于该国境内的所得征税的原则。

巴黎公约临时性保护原则:巴黎公约第11条规定:公约各成员国必须依本国法律,对于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内举办的经官方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商品中可以申请专利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以及可以申请注册的商标,给予临时保护。发明与实用新型的临时保护期为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的临时保护期是6个月。

保函:托运人出具给承运人的,保证承担因承运人签发符合信用证的提单而产生的一切法律问题的书面文件。善意保函仅在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有效,恶意保函无效。

风险:是指不可归责于买卖双方的原因致货物毁损、灭失。

最惠国待遇原则:一成员给予另一国家在进出口货物方面的好处应该相应地给予所有其他成员类似的进出口货物,不得在贸易伙伴之间造成对进出口货物的歧视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一成员的产品输入到另一成员境内时,进口方不应直接或间接地对该产品征收高于本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国内税和国内费用,以及在执行国内规章方面实行差别待遇

逐步削减关税和约束关税原则:通过互惠互利的谈判大幅度降低关税和其他进出口费用水平,特别是减低使少量进口都受阻碍的高关税,以发展国际贸易关税约束每一成员通过谈判达成的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的承诺载入减让表中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各成员不得随意实施超过减让表水平的关税率或增加其他税费

一般禁止实行数量限制原则:国家禁止商品进出口或对进出口的商品数额进行限制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

市场准入:各成员采用列明的方式确定一国开放服务业的范围各自仅对承诺清单中列明的部门、分部门并根据其中列明的限制条件承担市场准入义务除此之外无开放市场义务

国际间接投资:又称财务性投资,是指通过借贷资本的输出把资本输出到国外,如国际贷款。其特点在于投资者并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TRIMs 协议》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是1986 年10 月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

的最后成果之一,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约定事项条款是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承诺的若干保证和自我限制,其目的在于保证贷款的收

航行过失免责:船长、船员、引航员或承运人的其他雇佣人员在驾驶(多)或管理船舶(少)的行为、疏忽或过失所引起的货物灭失或损失,承运人可以免除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不能判断时按照管货不当处理,偏重货方利益

【汇付】买方通过银行主动将款项支付给卖方。

【托收】指卖方以买方为付款人开立汇票,委托银行代为向买方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代收行和托收行的关系:委托合同关系

国关史期末名词解释

1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339 (1)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2)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3)战争过程: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 1俄国在军事上失败,外交上孤立,处于战略守势。标志着俄在欧洲大陆上主宰地位的终结。2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神圣同盟与五国同盟瓦解,大国协调体制不复存在。 4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许多新战法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开罗宣言28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的岛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予以归同时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意义: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1肯定了中国收复失地的权利,并使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国的主权受到新的侵害。2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具有人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在法律上明确了日本占领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180 (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影响:(1)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4《洛加诺公约》361 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 内容:1主要文件《莱茵公约》规定了德法,德比边界维持现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德与波兰,捷克签协议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 3同意德加入国联。 评价:被称为“绥靖主义的先驱 1德是最大受益者,是得在一战后首次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参加欧洲大国会议是德和平外交的胜利此条约还削弱了凡尔赛条约。 2英国外交的胜利,压制法国,对德宽容。 3英法默许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德日后扩张埋下隐患。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真心不是人学的。。。稀稀拉拉整出来这么多因为卷子上也木有标准答案(全尼玛是参照教材啊!!),基本上都是自己总结的有错的或不全的表怪我啊。。。大家多多补充嘛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说明:黑体是历年考题,斜体是范晓波老师的重点 1、国际经济法:调整营业地不在同一国境内的国家、国际组织、法人、自然人之间的财产流转关系以及国家对这种跨国财产流转的管理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能够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并形成经济关系的主体都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公司、一般组织、自然人或个人 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国际经济法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国际经济法规范存在的具体形式和解决国际经济纠纷所依据的各类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和。分为两种:形式渊源,即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的法定程序和方法;实质渊源,即提供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存在的证据。 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CISG):于1980年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会议上通过,并与1988年生效。是目前为止影响力最大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但不是国际上最早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 5、风险:对于货物买卖合同而言,风险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那些与履行货物买卖合同相关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影响买卖双方权利或异物的所有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损害、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而狭义的风险是指这些风险中应当由买卖双方按照风险分配或转移原则承担的风险。国际经济交往中以狭义为准。 6、实际全损: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灭失或者受到严重损坏完全失去原有形状、效用,或者不能再归被保险人实际拥有。 7、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和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特殊费用。要件:(1)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必须遭遇共同危险;(2)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有意而合理的;(3)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必须是特殊的;(4)措施必须有效果。 8、推定全损:货物发生保险事故后,认为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与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损失状态。对于推定全损,可由被保险人选择,或按实际全损赔偿或按部分损失赔偿。 9、国际商业惯例:国际经济关系当事人或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长期实践、接受和遵守,并对他们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新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 1、The Constitution:Britain has no written foundations of the British state are laid out in statute law,which are laws passed by Parliament; the common laws, which are laws established through commom practice in courts;and conventions. 2、The house of Common: It’s the real center of British political life because it is the place where about 650 elected representatives(Members of Parliament) make and debate policy,These MPs are elected in the General Elections and should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who vote for them. 3、The electoral campaign:Before a general election,the political parties would start their electoral campaigns in order to make their ideologies and policies known to the campaign involves advertisements in newspapers, door-to-door campaigning,postal deliveries of leaflets and ‘party electoral broadcasts” on the parties also try to attack and critisise the opponents’,these campaigns sometimes can be quite aggressive and critical. 4、Class system in British society:The class system does exist in British of British population would claim themselves to be either of middle-class or working-class,though some people would actually belong to the upper middle-class or lower divisions are not simply economic,they are cultural as of different classes may defferent may differ in the kind of newspaper they read,in the way they speak and in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ey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bout the British class system is that aristocratic titles can still be inherited. 5、Relative decline of the UK economy:The UK has experienced an economic decline since this is a relative decline rather than an absolute is w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than it was in 1945,but since other countries developed more rapidly,it has slid from being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to being the six. 6、Comprehensive schools:are the most popular secondary schools in Britain schools admit children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ir academic abilities and provide a general can study everything from academic subjects like literature to more practical subjects like cooking 7、Grammar school s:it’s a type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schools select children at the age 11,through an examination called “the 11-plus”.Those children with the highest marks go to grammar schools lay emphasis on advanced academic subjects rather than the more general curriculum of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s and expect many of their pupils to go on to universities. 8、Independent schools:are commonly called public schools which are actually private schools that receive their funding through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uition rates,with some government schools are not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but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and standards are maintained through visits from Her Majesty’s Inspectors of schools are restricted to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comparatively rich. 9、the first English settle in North America:The first English permanent settlement was organized in 1607 by the London Company with a charter from the English colonists settled in Virginia and survived by imposing strict discipline on themselves and by transplanting tobacco into the colony of 1619,the settlers elected their delegates and set up the House of Burgesses,and the same time they bought and enslaved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主要对象。3,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4国社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既抽象又具体的范畴,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政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政的发展规律。其主要流派有理、现、新现等。 国际政治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另外,还有许多虽不具行为主体资格,但是能于国际舞台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行为者,其中国际政治力量以及由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决定的国际政治格局对国际政治发展演化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即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是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三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国际政治环境即国际政治的基本环境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际政治环境的理论分析出现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来,日益得到重视。环境分析对指导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有重要作用。 国际行为者指那些没有国际行为资格,却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主要有个人、部分国际组织和大部分跨国公司。战后,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条件下,国际行为者作用日益加强。 国际行为能力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影响的作用力。它是国际行为主体的必备要素之一。是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依据。与其相近的概念有“作用力”、“影响力”等。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力量的对比状态,它和国际政治格局一起构成国际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并且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和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也反作用于经济格局,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中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并对国际政治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实体。主要指一些强大的主权国家,国家联盟,国际组织等。根据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划分国家格局,国际体系。 国际系统即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国际社会看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可以从中探索国际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政治系统和国际政治系统两个层次。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国关史名词解释

1.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2. 让?博丹: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发表了《国家六论》,这是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主义的系统著作,他的《国家六论》也被誉为西方关于国家主权学说的最重要论著。 3. 《比利牛斯条约》:(1659)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丧失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年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5. 《乌得勒支和约》:(1713)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首次写入“欧洲均势”概念,具体内容有: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的欧洲属地被瓜分,割让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专营权 6 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 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普、法等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英、俄等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8. 1756年外交革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奥法俄三国同盟成为了奥地利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取西里西亚地区的后盾,发动七年战争,试图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回西里西亚地区 9. 七年战争:(1756~1763),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10 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晚期,英国首相迪斯雷利的一项外交政策。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自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填空题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 两个方面。 2.孔子谈论文学功能的著名观点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

美国山脉: The Appalachians on the east stretch almost unbroken from Alabama to the Canadian border and beyond.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is broad, flat coastal plain. The Great Plain lie west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To the west of the interior basin lies the mighty system of mountain Cordillera. 英国议会: The UK Parliament is one of the oldest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 in the world, having its origins in the mid-thirteenth-century great councils. Parliaments is the supreme legislative body and the assembly that Government is drawn from and answerable to. It comprise three elements: the Crown, the non-elected House of Commons, of which the latter is the source of real political pow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ory, the main function of Parliament is to legislate, that is, to create, abolish or amend new laws for the entire nation. But, in practice, it normally passes bills that are often proposed by the government. In addition, Parliament also votes the taxation and expenditures of the government; examines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debates major political issues of the day. New England: New England is a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isting of the six states.It was one of the settlements by British colonists.it is a leader in innovative business methods,publishing,and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high-tech weaponry,aircraft,engines, tools and computers. Protestantism: One of the three major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originating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reformation in Europe. The term applies to the belief of Christians who do not adhere to roman catholicism or eastern orthodoxy.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was a cultural movement that spanned the period roughly from the 14th to the 17th century and profoundly affected European intellectual lif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Beginning in Italy, and spreading to the rest of Europe by the 16th century, its influence was felt in literature, philosophy, art, music, politics, science, relig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Renaissance scholars employed the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八章 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 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 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

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 1949.4.4签署 <<北大西洋公约>>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H-O-S)theorem):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绝对和相对收入。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劳动的实际收入和资本的实际收入将与要素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特定要素模型理论(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不利于用于该国进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

文学概论复习之名词解释

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互文性: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典型: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意蕴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母题:指那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传统。 灵感:是指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对创作而言是一种飞跃。灵感的发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理想、创作追求、理论构架乃至批评模式,共同构成了引导文学潮流走向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一个时期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