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 出自 最终救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进步的过程。人类历史 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上帝之 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斗争及“世俗之城”内部 的斗争来实现。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古代史 学所缺乏的历史目的论思想,包含了一些较为深刻的 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 攸西比乌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他的《编年史》 把他所知世界各国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和“世 俗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加以记叙,开了基督 教会写史的传统。

综上所述,在整个上古中古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 西方各国,思想家或历史家们致力于思考决定各种各 样的社会历史现象生灭消长或兴废存亡的共通之理或 共同的终极原因时,总是难免把那种共通之理或终极 原因最终归结为天命或神

灵意、

志; 历

史观为其主导思想。而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的 来源,则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 同体内的生活体验。到十四、五世纪,当西欧许多地 区的人们的社会二帝的安排,是上帝通过若干必要的历史阶段而 二古中古时期的历史著述,也都无不以这种

生活实践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时,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和与之相应的史学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举例说明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史学新变化。

A.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历史学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否认人们能够和应该认识客观真理,把历史看做语言的虚构,例如海登.怀特。

B.历史思想的转变。

C.微观史学的兴起。

D.提出了话语权问题。

3,举例说明年鉴学派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现当代西方史学,自引进中国后,对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对促进历史学的现代化,特别是促进历史学家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更新观念、拓展方法,就其总体而言,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第一,年鉴学派第一、二代的整体史观和长时段理论被中国学者用于历史研究。例如,张广智就使用布罗代尔的三个时段理论,对基督教入华进行了考察。他以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成了基督教入华史的转折点,这是完全与布罗代尔的短时段含义相吻合的。

第二,社会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点内容。

社会史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西方社会史的

发展经验而展开的。例如冯尔康《清人生活漫步》从 多角度、多层面对有清一代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涉及婚姻家庭、 移民社会、名人生活、社会观念、政府指令与妇女行 为方式关系等方面。

第三、心理史学、心态史学的发达。

例如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探讨 政治文化这 种种矛盾斗争,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心态。 例如乔凌宵《明清之际的文化心态与西学传播效应 第四,史学对下层社会的关注。

如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作者主讲乡村社会、 户齐民’、布衣百姓有关或相干的事情,其余的事情不 管多么重大,只要与乡民相关度不高,一律舍弃。还 有伊永文的《宋代市民生活》。

第五,多学科方法的使用。

如李学勤主编《中华姓氏谱》[160]内容涉及历史学、 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化人 类学诸多学科。

在跨学科的方法中,计量方法的使用最为突出。

总之,年鉴学派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已经影响了 中国学者的历史研究对象、方法和其他诸多理念的变中介因素。展现了从政坛到社会底层的 '编

化,也就是说它已经对中国史学范式或者模式的改变 发生了影响。当然,这里的考察是初步的。年鉴学派 对中国史学影响的程度、范围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研究,特别是,只有经过进一步的定量与定性的综 合分析后才能得到解决。

4,什么是后现代史学,其主要理论特点是什么,举 例说明它与现代史学的区别。

举例说明史料种类及各自特点。

举例说明史料产生错误的原因。 比较史学方法是如何发展的,论述其应用价值 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论述其应用价值及其在应 用中存在的问题。

9, 20世纪中期后,口述史学在西方发展的原因论述 其作用和缺陷。

10, 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产生的原因及局限。 5 , 6 ,

7 ,

8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