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战况和胜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学难点:对北伐战争概况的整体性把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库所提供的或自制,进行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播放《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通过歌曲完成情景设置并进一步设问:我相信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这首歌曲诞生在一个怎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呢?如果你学习完本节的知识,下次你再听到这首歌,肯定会有新的感受。此处可就这首战歌的产生作一简单介绍。

讲授新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

要指明北伐战争的目的性和正义性。这场革命战争符合全国人民的

共同愿望,顺应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要求。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教师可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力量对比和战略布置。指出从军事实力上看,敌强我弱:北洋军阀总兵力7万,是一个庞然大物。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万,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战的兵力有6000人。同时指出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弱点: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寄希望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难以统一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叶挺独立团组建的,认识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作用。指出北伐军是正义之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队影响很大,成为北伐胜利的基本条。北伐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

2.北伐的胜利进军

本目所写的胜利,表现在歼敌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广州移至武汉等三个方面。此处可安排学生前准备,在上由学生讲解北伐由誓师到胜利进军的过程,特别是汀泗桥、贺胜桥、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几场战役可让喜欢军事的学生制作电脑演示其过程,并强调北伐军第四军是两湖战场上的主力军,叶挺独立团是进军先锋。由于独立团战功卓著,载誉两湖,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随着北伐军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冯玉祥响应北伐

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变”,对冯玉祥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的情况,可适当有所交待。对冯玉祥出师响应北伐,着重指明意义:冯玉

祥响应北伐,开辟攻击吴佩孚、张作霖的新战场,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6年,冯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通过“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引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这句话,引导学生回忆早期农民运动的发展。联系上节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知识,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其培养的300余毕业生作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国各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迎接北伐战争。

重点讲解以湖南为中心有农民运动。指出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高涨的农民运动作归纳。

此处可以结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发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封建势力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国民革命需要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农民运动斗争的目标:“……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以上引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介绍推动农民运动的组织——农民协会。指出农会是团结农民,开展农村斗争的机构,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农村政权,并有自己的武

装。(让学生看江西农民梭标队形象图和湖南民谣史料,并阅读全国17省农民协会发展的概况,以湖南为例农村出现新气象的)。

对农民运动的评价:(学生朗读本上的结论)”……其势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涤荡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中国的统治,有力地支摇了北伐战争。”

可以补充毛泽东指导农民运动的内容。介绍1926年底,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武昌农讲所毕业学生700多人,超过广州农讲所六届毕业生的总和。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

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此处可以结合北伐战争中闽浙战场的形势讲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争对北伐胜利进军的意义。上海,那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运动有巩固的基础。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引导学生看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形象图。指出这支工人武装曾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条不成熟而失败。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党即时研究形势,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周恩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于3月21日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教师应强调这次起义“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计划”。当时蒋介石有意让北伐军在上海郊外停留下,坐视上海局势的发展。上海工人纠察队,同000反动军队在上海火车部等处激战30多个小时,打败了

敌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作为这次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只剩下张作霖能够组织力量与北伐军对抗了。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

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①战争的正义性,顺应了民心。②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③作战的目标明确,方针正确;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突出;④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⑤工农群众对北伐军大力支持⑥北洋军阀内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首先指出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运动的仇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死敌,列强在北伐战争走向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运用炮舰政策和收买手段,分化革命阵营,推动蒋介石集团叛变,使国民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接着指出蒋介石将”司令部”设在南昌,筹拼他们自己的班底,与武汉国民政府相抗衡。北伐军占领上海、南京后,蒋介石壮大了胆量,公开转向反革命,其靠就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最后介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教师可对蒋介石为什么选定上海作

为公开叛变革命的地点;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阴谋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国主义严密控制的城市,也是买办资产阶级集中的地方。蒋介石便于得到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援助和财力支持。②上海十里洋场,藏垢纳污,有流氓和投靠过的反动军队供蒋介石驱使。③上海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为了对付上海工人阶级和拥护革命的市民,蒋介石进行了一连串的阴谋活动。如:一面将投降过的孙传芳旧部防上海,好执行屠杀任务;一面向上海总工会表示“诚意”,向工人纠察队赠送锦旗,施以欺骗。在政变计划布置停当以后,蒋介石于4月9日离开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杀的的消息。上海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的城市,正当上海工人阶级沉浸在胜利的欢悦时,反动派已磨刀霍霍,开始政变行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可分四个回合:4月12日凌晨发生工人纠察队缴械事。12日中午上海人民举行总同盟罢工,抗议军队的暴行。13日中午,宝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14日,上海总工会被封闭,反动派进行大搜捕、大屠杀。前后三天时间,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杀,1000多人被捕,000多人失踪。继上海“四·一二”政变之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都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可以补充介绍:4月28日,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表明新老军阀的反共默契。“四·一二”政变表明国民革命进入到生死关头。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师指出”四·一二”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打着反蒋

的旗号,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局面,但是这掩盖不了武汉方面的深刻危机。在武汉国民政府管辖的地盘内,到处泛滥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总后台就是汪精卫。以汪精卫为首的集团,虽然反对蒋介石,但其本质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右派势力。他们随时都在进行阴谋活动,滚到反革命的一边去。长沙马日事变,则是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的前奏。

关于“马日事变”可以介绍其过程,从分析许克祥轻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并安排学生堂探究活动,参看后。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国民革命运动完全失败了。国民党蜕变为代表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对原因与教训作了简洁的归纳,可组织学生进行堂讨论。讨论中,一面用具体史实说明,一面谈认识。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分析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作为本教学的结束。第一次国共合作下发动的国民革命运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尽管这次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消除的,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年国军战斗序列编列发布于1939年,这里的国军是指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该战斗序列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统治中国之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迁都重庆后的持久抗战需要所编列的中国全境国军战斗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4年。 战斗序列列表 军事委员会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o参谋总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o第2集团军:孙连仲 o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o第3集团军孙桐萱 o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及陕西一部份 o第14集团军:卫立煌 o第4集团军孙蔚如 o第5集团军曾万钟 o第9军郭寄峤(战区直辖) o第6集团军:杨爱源 o第7集团军傅作义 o第18集团军朱德 兵力:32步兵师、14步兵旅、5骑兵师、3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或地方部队在外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o第25集团军:陈仪 o第10集团军:刘建绪 o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 o第23集团军:唐式遵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共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区为两广方面 o第9集团军:吴奇伟 o第12集团军:余汉谋 o第16集团军:夏威 以上共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o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o第33集团军:张自忠 o第11集团军:李品仙 o第22集团军:孙震 o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各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邵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青海及绥远一带 o第17集团军:马鸿逵 o第80军:孔令恂(独立) o第82军:马步芳(独立) o骑5军:马步青(独立) o第191师:杨德亮(独立) o骑2军:何柱国(独立) o新2军:鲁大昌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第四军辖有第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团。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徐名鸿)。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个团及黄涛炮兵营。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辖许志锐、缪培南、黄琪翔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此外,属第五军建制的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也拨归第四军节制。 1926年初,广东统一以后,第十师调驻钦廉,第十一师调驻高雷,第十二师留驻琼崖,从事地方绥靖和积极准备北伐工作。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陈可钰以第四军副军长名义,率领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前方第四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陈济棠第十一师、徐景唐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尚有广西黄绍竑的部队),称后方第四军。 前方第四军经历了衡阳、长沙、岳州、武昌等地,长驱直进,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将盘踞两湖称霸一时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击溃,战绩显著,被誉为“铁军”。不久,第四军扩编成两个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 正当北伐顺利发展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政变之前,留守广州的李济深及桂系李宗仁等已和蒋介石联合,参与其事,出席了4月3日和5日在上海召开的反共秘密会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5日,李济深、古应芬、钱大钧等立即策应,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随着蒋介石、李济深等的反共,不仅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而且国民党及粤系部队也发生了分裂。张发奎拥护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而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离开武汉。于是,张发奎又兼任第十一军军长,蔡廷锴则由团长升任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 张发奎率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郑州、开封,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后因鄂、湘的夏斗寅、许克祥部叛变,于是,6月13日,张发奎随唐生智班师回武汉,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共的“七·一五”政变,在武汉地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张发奎属下共产党员最多,且为军中的骨干,他为了保存实力,并不热心反共,后来只将各军(除第二十军)的共产党员遣散。7月下旬,张发奎奉命东进讨蒋,当部队到达江西的时候,第二方面军所属的贺龙、叶挺以及蔡廷锴等部,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于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张发奎开始是阻拦起义,后当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张发奎即令所部进占南昌。不久,汪精卫指使张发奎率部回粤,伺机占据广东。张发奎将部队交黄琪翔率领,自己经上海转道先去香港。9月中旬,张发奎部已悄悄回到广东,时任广东省主席兼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李济深,迫不得已派人去香港迎接张发奎到广州主持军政。张发奎回到广州后,表面上声称拥护李济深,实际上,与李济深及广西省主席兼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明争暗斗,并与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及李济深的基本部队薛岳、黄镇球两师进行秘密勾结,以驱逐桂系出广东为名(李济深是广西苍梧人),暗中进行倒李、黄的活动。 再说蔡廷锴率第十师参加南昌起义后,感到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于是率部离开南昌开往赣东。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 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收编广西新桂系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因败于吴佩孚因而加入国民政府,部队改编为第八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号称八个军,总兵力约十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干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以上部队序列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原黄埔党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 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原建国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五师 国民革命军第六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原建国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师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

八路军-主要战役

八路军-主要战役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加的主要战役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郯城战斗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雁门关外战斗、晋西北收复七城、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三分区二团在涞灵战役中, 二团一连连长李永生129师主要战役战斗:阳明堡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其中影响重大的战役: 百团大战,又名晋南游击战,是指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12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与中国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参与作战共军番号达一百零五个团,战役地点在中国华北地区。平型关战役:又称平型关大捷,指太原战役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队的战斗,歼灭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

连环画:“五一”反扫荡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1942年5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5万余人的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剔块清剿”等战术,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残酷毁灭性大“扫荡”。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领导冀中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冀中根据地军民也损失惨重,许多党员干部牺牲,群众被日军惨杀或抓走,冀中区变成被敌细碎分割的游击根据地。针对此形势,6月初,冀中区党委领导机关奉命转移,并组建了冀中临时区党委,继续坚持领导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作战270余次,毙伤日军1万余人,粉碎了其消灭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国民革命

课题:国民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序号: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时间: 课时累计: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 3、认识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知识结构】结合教材整理:一、自主学习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 始 时间年 (会议)的召开。 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以个 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标 志着。 发 展 黄埔 军校 的 建立 时间:地点: 全称: 校长:政治部主任: 意义: 高 潮 北 伐 战 争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时间:年 对象:三个军阀,战略方针: 经 过 主战场 主要战役 结果 胜利 原因 国共团结合作;北伐方针正确;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 工农运动的有利配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结 束 失败标志:、 南京 国民 政府 的成 立 时间:1927年4月建立者: 性质:代表、利益 政 策 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对联回答问题: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请回答:(1)斯指什么?它的全称是什么?它创办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它创办的宗旨是什么? (3)它创办的作用或是意义是什么? (4)谈谈你在学习了近代先辈们探索救国新航路后的历史感受。 2、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就与合作破裂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四、拓展提升 材料补充: 北伐是国民革命的高潮,国民革命的功绩有三点.第一,请说话,它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和推进,使四个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大联合, 爱国力量大凝聚. 中共直接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空前的广泛和深刻,出现了反帝反 封建斗争的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中心,同工农运动形成革命的整体,使大革命的风 暴席卷中国大地,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这场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给了帝国主义和城乡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第三,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因 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革命洗礼,去吧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更多 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 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汪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又军阀被打垮了,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中国人民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 发生改变。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联合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第二,国民党右派背信弃义,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国内外反动势力 的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使革命力量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第三,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 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 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 抵抗,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国民大革命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是一惨痛的失败和血的代价换来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即党指挥枪。 1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简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简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外景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也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位于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取魏 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七贤”二字,院落坐北朝南,共十 所,现在建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办事处前身 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七七”事变后更为现名,为全 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1 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在此相继设立秘密的交通站、半公开的“红军联络站”和公开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会客室、办公室、重要领导人的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救亡室等。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年、回忆录623篇、照片3 000余张。 【历史沿革】 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七贤庄一号院建立秘密联络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与国民党商讨共同抗日事宜,在七贤庄一号设立了合法机构红军驻西安联络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根据国共两党合作的决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公地点也从一号院扩大到三、四、七号院,叶剑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博古、吴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在抗日期间办事处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方针,扩大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并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培养并逐步壮大革命的力量,同时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合法机关,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9月办事处奉命从西安撤回延安。 【建筑现状】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 建于1936年,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为四合院式建 筑。其中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南北长82米,东西宽17 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 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土坯心表砖墙 壁。南、西、北各设1门。两院的主体建筑呈横“工”字形,东 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屋内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 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辛亥革命为何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占主导地位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推行民主政治及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势力所篡夺,资产阶级共和国名存实亡,中国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讲,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说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但它最终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成果最终还是被北洋军阀所窃取,革命的政权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扼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多次革命相继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想参加革命,又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们又有软弱的一面。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失败也是自然的。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因而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资产阶级民主进步势力,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更是深恶痛绝。帝国主义更是不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制,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们在政治上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阻碍中国民主和进步;在经济上他们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在中国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打压

北伐战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北伐战争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名称: 北伐战争 地点: 中国 时间: 1926年-1927年 参战方: 广东国民政府 北洋军阀 结果: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 主要指挥官: 叶挺、缪斌、李富春、林伯渠等 目录 历史背景 战斗序列 行动方针 战争经过 战争过程 广州誓师 击退国军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南浔战役 部队情况 原编制 扩编 国共合作与分裂 意义 陈独秀的评价与反思 北伐战争纪念馆 其他 历史背景 战斗序列 行动方针 战争经过 战争过程 广州誓师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南浔战役 部队情况 原编制 扩编 国共合作与分裂 意义 陈独秀的评价与反思 北伐战争纪念馆 其他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 蒋中正在广州的东校场的北伐誓师仪式上阅兵 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段祺瑞下台。 1926年7月4日,为完成总理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了进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宣言中说:“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迄于今日,不特本党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和平统一之主张未能实现,而且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死灰复燃,竟欲效袁贼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帝国主义者复饵以关税增收之利益,与以金钱军械之接济,直接帮助吴贼压迫中国国民革命;间接即所以谋永久掌握中国关税之权,而使中国经济生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吴贼又见国民革命之势力日益扩张,卖国借款之狡计,势难得逞,乃一面更倾其全力,攻击国民革命根据地,即使匪徒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侵入湘剩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

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由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共同努力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而破裂,使国民革命遭到了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客观上,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和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的突然叛变,他们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在主观上,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不长,立即以全部力量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缺乏理论准备,来不及系统总结实际斗争的经验,理论水平和领导经验都不成熟。那种割裂民主革命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的“二次革命论”,在国民革命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使共产党自愿处于“在野”地位,甘当“苦力”,排除在政权和军队的领导之外。理论的弱点和不成熟,必然会导致革命行动的失误,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革命的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自愿地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放弃了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幻想拉住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对同盟者中反动集团的叛变革命,既缺乏戒备,又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上级领导机关的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指导上,始终存在着对国民党估计过高,对共产党估计过低的倾向,全力帮助和发展国民党、国民革命军和国民政府,造成国共两党力量的悬殊,在统一战线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一再无原则地迁就退让。国产国际指导的失误,也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但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次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唤醒了全国人民;锻练了共产党,提高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同时也给中国人民以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主要是: 第一,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实力,在振兴中华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国民革命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合作两利,分裂有害,国共合作的破裂,使中国革命出现重大的挫折。 第二,中国的民主革命,能否实现和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国民革命的历史证明,当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并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革命就发展,就胜利;当中国共产党由于犯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革命就遭到严重挫折,以致失败。为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发动广大农民,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四,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一切。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和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也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教育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郑德荣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到破裂,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希望对你有用! 1、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蒋介石四一二叛变后,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最终汪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2、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

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所以在大革命失败后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简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甲子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此战的概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勾结起来,加紧反革命阴谋活动。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日,冯玉祥又和蒋介石在徐州会谈,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导权,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7月15日,汪精卫召开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至此,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过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

八路军由来

八路军由来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意设总指挥部,下辖三个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后,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后,改称正、副总司令),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的番号原来是谁的呢? 第八路军原为粤军李济深的部队,1929年3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三次大整编时编为第八路军。后蒋介石为了拆散粤桂联盟,将李济深骗至南京汤山囚禁,又于次年4月将该路军解散。而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原先是东北军的。1937年4月至6月,东北军各部按照2个师整编成1个师的原则进行整编时,115、120、129三个师因战绩不佳,连吃败仗,番号相继被撤销。 蒋介石虽然迫于形势勉强同意了国共联合抗日,但把红军改编(蒋介石称为收编)成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心里还是很不情愿。军政部长何应钦获知蒋介石的这一心事后,知道蒋有时很迷信,为了向蒋介石讨巧,于是建议在给予红军的番号上可以玩个花样,把整编桂系时空着的第八路军的番号授给红军。在东北军被撤销的番号中,随便找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番号给予了红军的三个师。 同时,老奸巨猾的何应钦又建议把红军划归防区为太原以北、大同以东晋察一带的第二战区,因为这里是日本人当时进攻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假借日本人的枪弹,让红军“为国捐躯”,从而达到消灭蒋介石和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的共产党军队的阴险目的。 英勇的八路军就这样诞生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曾经是败军番号的师,后来在林彪、贺龙、刘伯承等名帅的指挥下,均成为战果辉煌、屡建奇功、威名远振的雄师劲旅,115师、120师和129师也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著名番号。 八路军是改编时给的番号 18集团军是编战区给的番号

第五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第五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一、考点透析 1、本章主要考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 北伐战争 ( “三 一八”惨案、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大革命的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重点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合作方式及其原因、合作的实现过程及历史意义、合作 的破裂及其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出特点;北伐战争的历史条件和 胜利进军及其原因;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 二、历年真题展示 真题 考点 分数 11 年 12 年 —— —— 13 年 —— —— 14 年 —— ——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考点 5-1-1: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原因——①“打到军阀,除列强”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本原因) ②中共“二七”惨案以及国民党力量有限(护法运动、二次革命、护工运动的失败) ③共产国际的支持 2、合作条件:党内合作 3、中国共产党三大 (1)时间:1923 年 (2)地点:广州 (3)内容: 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③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4)缺点:共产党没有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例 5-1-1】孙中山说:“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 要措施是( ) 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A. 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C.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答案】C
第 1页 共 7 页

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罗 苏 文 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自1925年7月编成后,这支军队的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成为一支有别于旧式军阀武装的党军。由于其内部新旧势力的消长而引起的冲突激化,1927年?月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这支新型的军队也—迅速趋于解体。但是,它在中国近代新型革命军队的孕育过程中,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一) 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在取得一次东征,平定杨刘之乱胜利后,为了实施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战略计划,决定组建国民革命军。初编的国民革命军是一支新旧并存的军队,它似自成一体的旧军队为主体,而初具雏型的党军则代表其未来趋向。 最初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有五个军(即第一至五军,1925年8月26日),不久又添一军(即第六军,1926年1月20日),共六个军。其中除第一军外,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旧式军队的痕迹。 构成国民革命军最初主体的五个军,在组成上大都以一省为主,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第二军的前身是潭延闾统率的入粤湘军;第三军是朱培德收编流散滇军组成的前大本营巩卫军;第四军以粤军第一军第一师为基础,在讨伐陈炯明叛乱后扩编而成,由原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任军长;第五军是前广惠镇守使李福林的部队,第六军则由在粤的几支零散武装:攻鄂军、山陕军、赣军及吴铁城的一个师合并建立,由攻鄂军总司令程潜任军长。这种组成上的地方性,使军内官兵之间存在着同族、同姓、同乡、同窗、门生故旧等社会关系,上下相亲,自成一系。 其次这些军队中除第四军曾有过一定的政治训练(以精神讲话为主要形式)外,大都是在孙中山领导护法斗争期间,先后与国民党携手共事的。没有经过革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序列

国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战斗序列(1937年8月) 总指揮部(原红軍前敌总指挥部) 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司令部:秘书长舒同 参谋处:处长彭雪枫,副处长闫揆要 作战科:科长黄鹄显(罗舜初) 情报科:科长袁晓轩 通备科:科长杨梅生 机要科:科长黄友风(孙开楚) 副官处:处长唐延杰,副处长余忠良 炮兵主任武亭 政治处:主任李文楷 政治部: 宣教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黄镇 组织部:部长黄克诚(谭甫仁) 组织科长王平,干部科长李信,青年科长王宗槐 敌工部:部长周桓(蔡乾) 保卫部:部长杨奇清 地工部:部长傅钟 民运部:部长傅钟,副部长唐天际 军法处:处长吴溉之 总务处:处长年合成 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今古 兵站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周玉成 卫生部:部长姬鹏飞 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张平凯 特务团(原红軍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 团长韦杰,政委邱创成 一营: 二营: 三营: 后方留守处: 主任肖劲光参谋处: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 第115师(原红1軍团指挥机关) 师长:林彪(抗几軍政大学校长、前红1軍团軍团长)副师长:聂荣臻(红1軍团政委)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政训处副主任肖华 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李雪三 作战科:科长王秉璋 情报科:科长苏静 侦察科:科长李作鹏(胡云生)

机要科:科长刘彬 管理科:科长肖鸣 政训处:组织部:部长李子芳 宣传部:部长肖向荣(周炎一)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 敌工部:部长石新安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 炮兵营: 骑兵营:营长刘云彪,参谋长李钟奇 连指导员蔡顺礼 工兵营:营长王耀南 辎重营: 教导大队:大队长陈士榘(孙毅) 后方留守处:主任陈先瑞 独立团(原红1軍团1师) 团长杨成武(红1軍团1师师长兼政委)参谋长熊伯涛(红1軍团1师参谋长)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一营(红1軍团1师1团): 营长曾宝堂,副营长袁升平,教导员张文松 二营(红1軍团1师13团): 营长季光顺,副营长肖思明,教导员张襄国 三营红1軍团1师3团): 营长黄寿发,副营长邱蔚,教导员李水清 笫343旅(原红1軍团) 旅长陳光(红1軍团代軍团长)副旅长周建屏(曾任红軍軍长)参谋长孙毅(陈士榘(上将)) 第685团(原红1軍团2师) 团长黄永胜(上将)(杨德志(上将))副团长邓华(上将)(陈正湘,肖远玖)参谋长彭明治政训处主任邓华(兼)副主任呉法宪 一营(原红1軍团2师4团): 营长刘德元,副营长胡炳云,教导员李士才,特派员王东保(少将) 二营(原红1軍团2师5团): 营长曾国华,副营长王麓水(陈祖林),参谋长杨承德 三营(原红1軍团2师6团): 营长梁兴初(中将),副营长周长胜 连长:龙宗义,曾贤生,周志辉,匡斌,龙书金,潭端志,王志华,齐丁根, 指导员:陈德,杨俊生 笫686团(原红1軍团4师、前红3軍团彭德怀部队部队) 团长李天佑(红1軍团4师师长、上将)副团长杨勇(红1軍团4师政委、上将)参谋长彭雄 政训处主任舒同,(符竹庭)政训处副主任欧阳毅 一营(原红1軍团4师10团): 营长徐德操(张仁初),副营长戴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