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F指导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与实践

ICF指导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与实践

ICF指导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与实践
ICF指导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与实践

ICF指导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7-11-16T11:21:17.8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8期作者:陈思张新斐冯重睿陈汉波曾晓林

[导读] 脑卒中现已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 510510

脑卒中现已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是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1]。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其中70%~80%的患者因为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2],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脑卒中的作业治疗贯穿整个康复过程,其目的是让患者能够独立生活,回归家庭,更好地融入社会。但国内目前作业治疗重心均是在患者肢体功能层面的,而忽视了患者日常生活、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这样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患者对生活产生信心,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延长康复周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00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颁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ICF),提供了全面标准的描述功能和残疾的架构和语言,其理念涵盖了包括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等相关因素,还综合考虑了患者的身体、个体及社会水平等多方因素的利弊,且提出环境情况和家属、照顾者的主动性、参与性尤为重要[3]。患者在院进行治疗期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病房,其所能参与活动的场所较窄。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国人的观念,国内大部分病人的日常活动都是由家属或护工帮助完成,以便能让患者全身心的在治疗室接受治疗,这背离了康复的宗旨。我们积极寻找应对措施,改变治疗方式、流程,不仅让患者参与治疗室治疗性的训练,还在病房进行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在其他场合进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我们尝试去改变患者在院的依赖性,让患者在院期间也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促进了其作业能力的提高,令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下文以两位中枢神经损伤患者作业活动设计为例,阐述在院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提高患者的综合能力,为回归家庭、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在ICF理念下的作业治疗。

1.作业活动设计的原则

①围绕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②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熟悉掌握患者的功能,制定相关的功能训练;③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使活动设计更具趣味性,提高患者积极性参与性;④适当改变治疗环境,可向病房、院内公共空间转移;⑤充分利用患者的业余时间,制定相应的自我训练方案,并对家属宣教,由家属监督。

2.适应对象

中枢神经损伤住院患者,排除病情尚未稳定,严重认知障碍、听力理解障碍的患者。

3.病例一

患者王某,男,46岁。1个月前脑卒中发病后,现存在左侧肢体功能障碍,brunstrom运动分期上肢4期,手3期,下肢4期;日常生活活动完全依赖家属,患者与他人交流甚少,社会的参与基本为零。住院期间除了进行康复治疗,其余时间在病房打针、睡觉、看电视。汉密尔顿抑郁评定得分为25,显示患者患有抑郁症。家属诉患者发病前为人开朗,待人友善,兴趣爱好:下棋、读报。

作业治疗方案:①前期准备:与家属沟通,了解家属的期望;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②以病房为主,每周进行三次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训练,由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逐步过渡到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③治疗室功能训练,针对患者存在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训练。④家属配合督促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活动,且及时与治疗师沟通改进⑤每天晚饭后,可自由读报。⑥周六日组织与其他病友下棋。

治疗时间:一对一的训练治疗30min/d,5次/周,3周/疗程。

治疗结果:①、患者常主动与人交谈,主动邀约棋友,且鼓励他人积极进行康复治疗。②、日常生活可以完成穿衣、进食、使用通讯设备与老友聊天③、患者表示现在是居住在医院,跟在家里的感觉很像,相信很快就可以回家了④、汉密尔顿测试患者现在已处于轻度抑郁的状态

3.病例二的作业活动训练

病例:患者李某,男,25岁,兴趣爱好:玩手机,社交网络,听书。10天前一氧化碳中毒入院治疗,患者现存在右手指精细活动欠佳,brunstrom运动分期为上肢5期,手5期,下肢5期;独立功能测试(FIM)量表测试为中度依赖:日常生活活动均为他人辅助完成,存在认知障碍,时间、地点、空间定向力差,记忆力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患者言语流利,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复杂的问题不加思考就回答不知道。

作业治疗方案:1、治疗以病房为主,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病房和楼层间的地点方向学习 3、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4、通讯设备的使用学习 5、计算能力训练,院内真实的购物实践 6、记忆力训练 7、家属共同参与日常交流以及学习对患者的引导方式治疗时间:一对一的训练治疗30min/d,5次/周,3周/疗程。

治疗结果:1、患者完全可以自理生活 2、基本可以记住院内楼层布局和住院科室的房间布局 3、能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 4、住院期间患者功能进步较明显,家属对于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5、独立功能测试(FIM)量表测试为基本独立。

4、讨论

丰富环境是为了满足人的活动需求,让患者能更好完成作业活动。人的活动与环境不可分离且相互影响。当人身体存在功能障碍时,由于活动的不方便,与环境的逐渐分离,从而减少了自主作业活动,个体功能得不到运用,形成恶性循环,用不上——不用——不会用。有学者表示,在ICF的框架下,个体的功能情况并不由疾病导致,而是个体的健康状况与人们的态度、与环境不良互动的结果[4]。以上两个案例均改变了作业治疗的环境,以病房和院内场所为作业指导训练的主要场所,让训练充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人文环境也得到改善,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患者与其他在院人员交流的增多,心情得到了改善,不再是郁郁寡欢或者怨天尤人。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在丰富了治疗环境的条件下,治疗时患者均能积极面对疾病,面对自身问题。治疗后患者可将残存的肢体功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真正的体现了康复的价值。

生活中的作业表现充分激励了患者,通过身边的小事重拾希望的花火。本文制定的治疗方案选取了与患者实际生活需要相结合的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