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

形态。

Ⅳ染色

(1)简单染色法:

①染色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②水洗倾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液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段流下,水流不易过急

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③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④镜检涂片干燥后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①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2min,水洗。

②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③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④复染用番红液染1~2min,水洗。

⑤镜检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3) 混合涂片法:

按上述方法,在同一玻片上,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染色、镜检进行比较。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革兰氏染色过程:

5. 实验作业

(1) 在你所作的革兰氏染色制片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各染成何色?它们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革兰氏阳性菌?

(2) 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简单染色法: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例如番红。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 7.镜检 复染色:利用用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例如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需要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1.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6.用番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菌芽胞染色组别3 【实验题目】 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梭状芽胞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a)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无菌水 b) 香柏油、二甲苯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试管夹等 【实验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而致密,通透性低,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保留。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实验内容及步骤】 2、具体步骤: 1)洗片、干燥 取一块载玻片,用水浸湿,用手使用去污粉洗净玻片,竖立在一边自然干燥。干燥后在玻片的一面用记号笔做好标记。方便以后水洗染料,避免洗去细菌。 2)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上边用胶头滴管加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沾有菌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上的无菌水种涂抹,待看到微弱的浑浊即可;(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3)加热固定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一、启动条件 1、目的样出现坏包,若批次相同,取表现性状相同的任意一包进行细菌初步鉴 定。若批次不同则分别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2、随机样出现坏包,必须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二、胀包 1、记录批次。 2、及时用72%的酒精对样品的外表进行消毒,尽量不损坏封合待以后检查。在 超净台内以无菌操作剪开包装,再避开横竖封处剪开一个圆形或三角形。3、对样品进行微生物划线培养。 3.1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做细菌的划线培养36±1℃、48小时。 3.2分别吸取10毫升样品到两个无菌的小试管中,,分别在80和100℃的水 浴中加热10分钟,冷却用营养琼脂分别做芽孢(36±1℃、72小时) 和耐热芽孢(55±1℃、72小时)的划线培养。 3.3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或快速检测培养基做嗜冷菌/低温菌的划线培 养(4—6℃ 10天或21±0.5℃ 25小时)。 3.4 必须用高盐察氏或虎红琼脂培养基做霉菌和酵母菌的划线培养 (25—28℃ 5--7天) 4、对样品做感官检测。 5、用PH计检测样品的PH值。 6、将样品倒掉,进行包装密封性检查,并进行记录。 7、记录菌落特征。 8、选区不同形态的单一菌落进行坚定。 8.1 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鉴定: 8.1.1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或结晶紫染色、镜检、氢氧化钾拉 丝试验。 8.1.2革兰氏染色、结晶紫染色方法见《微生物检测》 8.1.3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在微生物载物片上滴一滴3%氢氧化钾,用接种针从培养皿上的

菌落中挑取微生物,放在氢氧化钾溶液中用力搅拌。7—10秒后,抬 起针头,观察针头和玻片之间是否有丝状物,如果15—20 秒后二者 之间无丝状物,停止搅拌。 判定:无丝状物阳性;有丝状物阴性。 8.2 过氧化氢酶试验(或过氧化氢酶试纸)(产气试验): 试剂:10%过氧化氢溶液 步骤:在微生物载物片上滴一滴10%过氧化氢,用接种针从培养皿上的菌落中挑取微生物,放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看是否有气体产生。 判定:产气阳性;不产气阴性。 8.3氧化酶试验 试剂:含1%四甲基双噻二胺和99%的乙醇溶液。 步骤:用上述试剂将一张滤纸浸透(或直接采用氧化酶试纸条),然后进行细菌培养物的涂片试验。 判定:30秒内使显色物质变为深蓝色阳性,不变色阴性。 三、酸包 1、发现酸包后,及时将料液快速转入无菌瓶中。 2、记录批次 3、其它项目检测同胀包。

实验四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因此想要将芽孢染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煮沸)的条件下,用强染色剂(孔雀绿)将菌体和芽孢同时染色。而同时,实验利用了孔雀绿可经水洗脱色的特点,通过水洗将菌体的着色洗脱,而芽孢因具有致密的壁而不会被水将染色洗脱。接下来用番红染色,将菌体染为红色,而在常温下品红无法将芽孢着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形成了芽孢为绿色而菌体为红色的现象。而实验中如果要观察芽孢在菌体中的着生位置,一定要根据各菌的特点来确定培养时间。 三、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酒精棉球,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并干燥固定。 2.染色:撕取一块比载玻片略窄的吸水纸,覆盖在涂片出,在吸水纸上滴加孔雀绿直至饱和。用酒精灯加热是染液保持微沸,其间不断添加适量孔雀绿染液,保持吸水纸湿润,染色5min。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出去吸水纸,再用水瓶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1-2分钟,水洗。 5.镜检:涂片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 6.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放入废片缸,将固体垃圾放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步骤简单,染色效果明显而且影响因素少,洗脱时间对结果影响要比革兰氏染色中酒精脱色时间的影响小很多。最后结果的小遗憾是孔雀绿绿色的着色较浅,我觉得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涂片的菌体密度和增加染液煮沸时间,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效果。 六、思考题: 1.为什么在孔雀绿加热染色时,要待玻片冷却后才能冲洗? 答:我推测的原因如下:①菌体在突然遇冷之后会变形甚至破裂,影响观察。②在沸腾的情况下染料能更方便地进入芽孢,那么高温下染料也应该更容易从芽孢中被洗出,所以等到冷却使得孔雀绿尽可能留在芽孢内。③防止载玻片在高温下突然遇冷而炸裂。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二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二) 三、染色标本的检查细菌标本经染色后,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排列方式,还可根据染色结果将细菌进行分类。染色标本与周围环境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一般形态学检查均需染色。 (一)常用染料用于细菌染色的染料,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在其苯环上带有色基和助色基。色基赋予化合物颜色,助色基可增加色基与被染物的亲和力。助色基有的为碱性(如一NH2),有的为酸性(如一0H),因此助色基的性质决定染料的酸碱性。常用染料一般均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配制时通常制成盐类水溶液。 1?碱性染料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碱性亚甲蓝、结晶紫及碱性复红等,这些染料电离后色基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多数细菌等电点(pl)在2?5 之间,在中性、碱性以及弱酸性环境中都带负电荷,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故细菌学检查中常用此类染料。 2.酸性染料常用的有伊红、酸性复红及刚果红等,这些染料电离后色基带负电荷,不易与细菌结合,不常用于细菌染色。必要时可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方可着色。 3.中性染料是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液中的伊红亚甲蓝、吉姆萨染液中的伊红天青等,可用于较特殊染色技术。 (二)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根据所用染料是一种还是多种,细菌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染色,细菌涂片染成同一颜色,可观察到形态、大小及排列等特点,但不能显示细菌染色特性。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进行染色,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不同颜色。复染色法不仅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还可根据染色反应鉴别细菌,故又称鉴别染色法。临床常用的主要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本法是细菌学检验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一种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的鉴别染色技术。通过此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 +)菌和革兰阴性(G —)菌两大类,并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有时结台细菌特殊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原茵可做出初步鉴定。革兰染色的原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学说:① 细胞壁学说: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G—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②等电 点学说:G+菌的等电点低(pl 2?3), G—菌等电点较高(pl4?5),在相同pH 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 —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⑧化学学说:G+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G —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目前认为,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染色反应不同的丰要原因。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精品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精品篇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姓名刘伟 学号055656565 指导教师:xxxxxx 学习中心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及包扎方法。 2. 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则和方法。 3.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细菌生长繁殖之用。 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将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和加压的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内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蒸汽将锅内冷空气从排气阀中趋尽,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蒸汽不溢出,压力增大,沸点升高,获得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1.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的naoh和hcl溶液。 2. 仪器及玻璃器皿: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三 角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 3. 其他物品: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 1.玻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将三角瓶、试管、培养皿、量筒等浸入含有洗涤剂的水中.用毛刷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净。移液管先用含有洗涤剂的水浸泡,再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备用。 2.灭菌前玻璃器皿的包装 (1)培养皿的包扎:培养皿由一盖一底组成一套,可用报纸将几套培养皿包 成一包,或者将几套培养皿直接置于特制的铁皮圆筒内,加盖灭菌。包装后的培养皿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用。 (2)移液管的包扎:在移液管的上端塞入一小段棉花(勿用脱脂棉),它的作 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进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塞入此小段棉花应距管口约0.5cm左右,棉花自身长度约1~1.5cm。塞棉花时.可用一外围拉直的曲别针、将少许棉花塞入管口内。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以能通气而又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先将报纸裁成宽约5cm左右的长纸条,然后将已塞好棉花的移液管尖端放在长条报纸的一端,约成45℃角,折叠纸条包住尖端,用左手握住移液管身,有手将移液管压紧.在桌面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法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09级生命基地林剑锋(200900140065) 周三下午第四排 摘要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通过芽孢染色和复染色,使细菌的菌体和芽孢呈现不同颜色,在显微镜下,我们就能够跟容易观察到芽孢,并对其特征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区分菌种甚至鉴定菌种的目的。 关键词 芽孢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梭状芽孢 前言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po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石炭酸,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颇色,很难观察。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razmowski),5%孔雀绿,0.5%番红,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 1.2实验方法 1.2.1 .制片 按常规涂片、下燥、固定。 1.2.2 .染色 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汽并开始计时。维持5min。加热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1.2.3 .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1.2.4 .复染 用0.5%番红染液复染2min 。 1.2.5 水洗 用缓流水洗后,吸干。 1.2.6 .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呈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菌体基本无大变化;梭状芽孢杆菌芽胞呈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图一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图二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 2.2 实验分析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圈。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人菌体也可进人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染色便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孔雀绿的绿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色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实验小结 此次芽孢染色实验,首先,收获到的当然是芽孢的染色方法。其次,对芽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芽孢不仅仅是生物的休眠体而已。芽孢的各种特性还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对细菌的芽孢的描述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詹火元生物学通报1995年底30卷第2期p3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Madigan, MT; Martinko J, Parker J (2004).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0-13-066271-2.

细菌的染色检查法

作细菌染色检查,首先要制备细菌涂片。制备细菌涂片一般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1.涂片:取洁净玻片一张,按以下步骤操作 肉汤培养物涂片: ①右手拿接种环的黑色胶柄部分,左手托持试管。 ②接种环以15°角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直至金属丝烧红(图1-3),然后将金属柄部也回旋通过火焰烧灼灭菌。 ③用右手小指和手掌小鱼肌侧拔掉左手所持试管的棉塞,并立即火焰烧灼试管口灭菌。 ④用已灭菌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出菌液(图1-4)。注意勿使沾有菌液的接种环触及试管壁及试管口。 ⑤再次灭菌试管口,将棉塞在火焰上略加烧灼(时间要短,以免点燃棉塞),塞好棉塞,放回原处。 ⑥将接种环上之菌液涂于载玻片上,制成的菌膜直径约1cm左右。然后将接种环用火焰烧灼灭菌。为防止细菌溅散污染环境,接种环灭菌前,须先将接种环靠近火焰或放内焰中烤干,然后再在外焰中烧红灭菌,杀死残留的细菌。液体标本(如脓液、痰液等)均可照此法涂片斜面培养物涂片: 用细菌斜面(或平板)培养物涂片,需预先取一接种环无菌生理盐水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再按上述无菌操作法从斜面培养物上取少量菌苔,放入生理盐水内轻轻研匀,制成直径lcm左右的菌膜。 如有多个标本行同一方法染色时,可用蜡笔在玻片上划出数格,做好标记再分别进行涂片,以免混淆。 2、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如需加速干燥,可将标本向上小心地放置离火焰半尺高处,略烘促使干燥,切不可在火焰上烧干。 3、固定: 常用加热固定法。涂片干燥后,让玻片有菌膜的面向上,在火焰的最热部分迅速通过三次。固定之目的是使细菌蛋白变性,菌体牢固黏附于玻片上,还可杀死细菌,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以上步骤完成后,便可进行各种染色。

细菌芽孢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学号:组别:年级班级: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仪器、材料: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胞染色法,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基本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被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碳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如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操作步骤】 1.制片。 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实验结果】

实验一细菌形态观察

实验一细菌形态观察(一) (基础实验,4学时)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验证三种类型细菌的形态,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物镜的性能直接影响显微镜的分辨率。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使用油镜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主要有如下原因: 1.增加照明亮度;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细菌的形态微小(以μm计),个体基本形态为球形、杆状和螺旋形,其中以杆状细菌最为常见。 三、实验用具 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细菌标本、滤纸、液体石蜡; 枯草杆菌、四联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细菌三型、八叠球菌等细菌的永久染色装片 四、实验步骤 (一)调试显微镜 显微镜左前方,镜罩叠放在右上方,插电源。聚光器上提至最上方,打开光圈;开电源,调光源。 (二)观察 1、放置标本于载物台上,用粗调节器上升载物台至最高位置。 2、低倍镜下,用粗调节器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 3、换高倍镜,用细调节器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 4、移开高倍镜,滴液体石蜡,从侧方注视,将油镜缓慢转至正下方,调至物像清晰,绘图 5、提起镜筒,换染色装片,观察,绘图。 (三)用后显微镜清理 1、观察后下降载物台,取下载玻片,将油镜转出,擦镜头3~5次。 2、将光线调至最小,关闭电源和光圈,下降聚光器。将显微镜各部分还原。 五、注意事项 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的程序操作。 2、转换镜头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以免压碎玻片而损坏镜头。 六、作业 绘出观察到的几种细菌的个体形态视野图,注明总放大倍数。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coli)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 革染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染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先用结晶紫初染、次经碘液媒染、再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经过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阳性菌;如果细胞染上复染的红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 革染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经结晶紫初染以后,所用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脱色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染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革染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在内层且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用蕃红复染时染上红色。 四、操作步骤 1.细菌的活化:将细菌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约24h。 2.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3.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5.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直接用95%乙醇从载 玻片上端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时,立即水洗。酒精的浓度、用量及涂片厚度都会影响脱色速度。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最关键的一步。 6.复染:滴加番红液,染色2min,水洗。 7.用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五、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革染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制片过程中要注意:要选用活跃生长的幼培养物作革染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火焰固定不已过热,脱色时间的控制。另外,可选用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和革染氏阴性菌和未知菌一起混合涂片和染色。 六、实验内容 1.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2.对上述两种菌进行混合涂片,再进行革兰氏染色。 七、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为后续的进一步检验提供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细菌形态学检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菌量的大致情况;对少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菌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临床标本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一、显微镜 细菌体积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1.普通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可见光作为光源,波长0.4~0.7μm,最大分辨率0.2μm,约为波长的一半。人肉眼能分辨的最小距离是0.2mm,因此用油镜放大1000倍,0.2μm的微粒即被放大到肉眼可见的0.2mm。一般细菌都大于0.μm,故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装暗视野聚光器,使照明光线不直接进入物镜,只允许被标本反射和衍射的光线进入物镜,背景视野变暗,菌体发亮。观察时黑暗的背景中可见到发亮的菌体,明暗反差提高了观察效果,常用于不染色标本的动力及运动状况检查。 3.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高压汞灯作为光源,能发出280~600nm波长的光线,主要在365~435nm之间。根据使用荧光素的不同选择不同波长的光线作为激发光。因其波长比可见光短,故分辨率高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细菌预先经相应的荧光素处理,然后置荧光显微镜下激发荧光,在暗色背景中可见到发荧光的菌体。用于观察细菌的结构及鉴别细菌。 4.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是利用相差板的光栅作用,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基础上配制特殊相差板,采用特殊相差目镜制成。当光线透过标本时,标本不同部位因密度不同,引起光位相差异,相差板的光栅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把光位相差异转为光强度差异,从而显示细菌不同部位的差异。多用于不染色活细菌的形态、内部结构及运动方式的观察。 5.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流代替光源,其波长与可见光相差几万倍,因而分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分辨1am的微粒。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两类。TEM可用于观察细菌、病毒的超微结构;SEM主要适合对细菌、病毒等表面结构及附件和三维立体图像的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须经特殊制片,无法观察活体微生物,因而在微生物学检验中不常使用。 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细菌的显微观察(形态、大小)

实验七、细菌的显微观察(形态、大小)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1.了解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细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3.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内容:1.学习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细菌涂片和简单染色法。 3.用油镜观察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原理 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Χ,但其焦距和直径很小,需要很大的光照强度。由于空气和玻璃的折射率不同,如果是镜与装片之间介质为空气时会发生折射,降低视野的照明度,而香柏油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不会发生折射从而提高视野的照明度和分辨率。 单染色是用单一染色剂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由于细菌在中性、弱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带负电荷,碱性染料在电离后染色离子带正电荷,因此使细菌着色。常用的染料有美篮、碱性复红、结晶紫、孔雀绿等。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菌种:培养12-16h的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或者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24小时的青枯假单胞杆菌。 (2)染色液和试剂: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或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结晶紫、鲁哥尔碘液、95 %酒精、复染剂(蕃红)、二甲苯、香柏油。 (3)器材: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打火机、记号笔、擦镜纸、显微镜。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内容: (1)细菌单染色:分别制备标号为1、2及同学自己分离的细菌玻片并染色; (2)口腔内微生物形态观察 2、实验步骤: 清洗载玻片中心加半滴水无菌操作取菌涂布于水中(1cm左右)干燥火焰固定染色(1min)水洗吸水晾干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图示/描述各菌形状 五、实验小结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一. 目的要求: 目的: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内容: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 基本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较困难。因此先用着色力较强的孔雀绿,在加热的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以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内的染料经水洗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沙黄、番红、碱性复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色剂的颜色,此时菌体被染成红色,芽孢呈绿色。 三. 器材 1.菌种:培养了16-20小时左右的枯草杆菌(37℃) 2.染色剂:5%的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0.05%碱性复红蒸馏水 3.仪器或其他用品: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木夹子.显微镜等 二甲苯.香柏油 四. 操作步骤: 一)方法1: 1.取37℃培养了18-24小时的枯草杆菌作涂片,并干燥固定。 2.于载玻片上滴入3-5滴5%孔雀绿水溶液 3.用试管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用微火加热,自载玻片上出现蒸汽时,开始计时约5min ,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染料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料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用自来水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0.5%的番红溶液(或0.5%沙黄水溶液或0.05%碱性复红)复染2分钟,水洗. 6.制片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二)方法2: 1.加1-2滴自来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培养16—20小时的枯草杆菌于试管中,充分混匀打散,制成弄的菌悬液。 2.加5%的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中,加热20-30min . 4.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取数环欲洁净的载玻片上,并涂布均匀,将玻片通过微火3次固定。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6.加复染液染2-3分钟,水洗。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五.实验报告: 1.绘图:枯草杆菌的芽孢形态,芽孢的着色位置。 2.芽孢染色的操作要点? 资料介绍: 1、菌种培养:37℃、18-24小时为宜。 2、染色剂的配制: A.5%的孔雀绿水溶液 孔雀绿 5g 蒸馏水 100ml

实验 二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生物科学贺冰冰 040012010025 周二 9、0 节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 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 芽孢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的固氮菌。 2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 3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 染色: A 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 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对开始计算时问,约维持4~5min。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B 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细菌的简单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氏染色,抗酸色法和特殊染色法(包括英膜染色法,芽抱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 1.革兰氏染色法: 1)器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液, 革兰氏碘液, 0.4 %复红乙醇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方法: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 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 水冲洗; ( 2 ) 革兰氏碘液色1分钟; 水冲洗; ( 3 ) 0.4 %复红乙醇液染色3秒钟,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2.抗酸染色法: 1)器材:卡介苗与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石炭酸复红,3 % 的盐酸酒精,碱性美兰染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石炭酸复红染液先沸水浴1 0分钟, 滴加2一3滴覆盖菌膜染色5分钟,水冲洗;( 2 ) 3 % 的盐酸酒精脱色3 0秒钟,水冲洗; ( 3 )碱性美兰复染3 0秒钟,水冲洗, 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3.芽抱染色法: 1)器材:破伤风杆菌厌氧培养物,5 % 孔雀绿水溶液,0.5 % 沙黄水溶液,载玻片,酒精灯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 加孔雀绿染液2一3滴于小试管中,并使其与菌液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竹放厂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分钟: ( 2 ) 涂片、固定: ( 3 ) 水冲洗,至到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 4 ) 用0.5 %沙黄液复染2分钟,弃去多余的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此步骤不用水冲洗 )。4荚膜染色法: 1)器材:肺炎球菌(小鼠腹腔液 ),石炭酸复红,9 5 %的乙醇,2 0 %鞣酸水溶液,0.8 % 孔雀绿水溶液。 2)方法: ( l )石炭酸复红染色1分钟, 水冲洗: ( 2 ) 9 5 %乙醇短暂脱色 (几秒钟为宜 ),水冲洗 ( 3 ) 2 0 % 鞣酸溶液染色1 0分钟,水冲洗; ( 4 ) 0.8 % 孔雀绿溶液染色1分钟, 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5.鞭毛染色法 (镀银染色法) 1)器材:变形杆菌新鲜菌液,镀银染色法l液( 鞣酸5克, 5 0% 氯化铁 2.0ml,1.5 %甲醛2.0 ml,1 % 氢氧化钠1.0 ml,蒸馏水100 ml),鞣银染色法2液 ( 2 % 硝酸银溶液,少量氨水 ) 2)方法: ( l ) 鞣银染色1液染色5分钟,水冲洗; ( 2 ) 鞣银染色法2液染色l分钟, 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