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试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试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试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使用说明:

红色字体代表重点,

黄色背景代表相关实验,

加粗代表重要考点。

第一章引论

一.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

实验心理学是使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实验心理学作为教科书始于20世纪初铁钦纳的著作《实验心理学》4卷,之后武德沃斯于1938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

无论是古代对心理学思想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讨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早期:“思辩”——内省、推理和直觉;

现代:观察、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等科学方法。

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家:

亥姆霍兹:测量神经冲动的速度。

韦伯:韦伯定律。

费锡纳:费锡纳定律,心理物理学方法。

冯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艾宾浩斯:研究复杂心理行为。

二.实验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区别

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

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

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者带着特定的目的去实验。

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准备好测量与记录的情况下开始实验,实验方法还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者设立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独立地重复实验,对实验进行检验。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个条件,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实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实验者不能控制实验条件,无法操作自变量。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

-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实验仪器,有目的、有规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表现并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方法之一。

观察法的特点: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资料的活动;在客观条件下进行,具有真实性;观察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对象,具有直接性;有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与理论基础;总是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包括人的感官、仪器和设备。

观察的内容:情境——事件与活动的背景,有约束力;人物——数量、身份、关系;目的;社会行为——观察的内容是外在的,可记录的;频率与持续时间。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自然观察——自然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与控制;实验观察——指通过人为地改变或控制一定的实验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观察对象的一些心理过程与反应,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控制观察可以非常严格,并且被观察者感受不到,但实验室只能提供人工的、受限制的活动氛围,真实社会情境难以重复。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借助人的感官;间接观察借助科学仪器或档案、言语记录等材料。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主动参与,进入所观察的情境中,其双重身份不易被察觉,还可以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完全参与性观察,适用于团体行为研究;隐蔽参与性观察,引发道德问题。参与观察的缺陷是观察者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他正在研究的现象,缺乏客观性,记录困难。

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指观察内容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可以获得大量确定、翔实的资料,可以定量并对比分析,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叙述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取样观察法——依据一定标准选取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观察,或选取特定的时间进行观察。

评价观察——按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进行观察。

日记法缺陷:记录者可能按照自己的观点,倾向选择并注意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行为进行记录。

-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等进行有目的,有规划有系统地调查研究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实施,有助于反应研究对象的真实特征。

调查研究的变量可以分为两类:

被试机体变量——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

被试反应变量——对问题的了解、意见、期望、动机、兴趣、态度、信念、行为。用调查法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探讨机体变量有反应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或者探讨各种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调查法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者能够搜集到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作为问题分析的依据,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材料;研究者还可以从中发现某些新的研究课题或者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进一步研究;调查法既可以小规模的试验性调查,也可以大规模的综合性调查,并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重复验证,对调查结果进行数量化处理。

实施调查法应具备的条件与要求:明确调查目的,限定调查的总体界限,搜集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材料,采用标准化的调查手段,遵循客观性原则。

调查法的类型:

依据研究目的,一般调查(为了了解某一群体或个体一般心理现象或者行为表现反应常规情况)和专题比较调查(就某个专题对两个地区、单位、群体或个体进行比较研究的调查)。

依据研究内容的性质:事实特征调查(调查研究对象的现有特征及行为或事件的事实,为了了解事实,从中总结出某种规律与经验,调查问题应具体,以全面获取资料)和征询意见调查(征求意见建议,请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依据所提问题和要求回答的标准化程度:结构性调查(调查的问题与被试的回答形式有固定模式,对回答可以进行量化处理)和非结构性调查(自由回答,多为描述性)。

依据调查方式:

书面分析调查法,指通过收集能正确反应研究现象的书面材料来进行分析研究。收集的书面材料是现成的,不受时间限制,便于反复分析,客观性好;但间接的材料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研究的问题,总结报告与日记等形式具有主观性。

调查会,邀请对研究问题的情况和事实比较熟悉的、亲临其境的、有代表性的人进行座谈,让他们从各个角度提供实际材料。可以迅速便利地掌握比较全面的材料,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进一步深入座谈。

问卷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将编制成系统的问题或表格发给被调查对象,填写答案后收回,加以整理、分析、研究。样本容量大,收集的资料充分节省时间,避免因直接调查而使调查对象感到拘束,收集的材料便于整理与统计分析;但是编写问卷难度较大,问卷内容可靠性难以证实,问卷回收率难以保证。

访谈法,直接收集资料。研究者根据调查的内容与目的,实现初步设计好问题,通过与访谈对象的交谈,了解其一般状况与心理特点,对某事的看法、态度。调查问题的设计:自由回答,填空式,量表式,表格式,排列顺序,分类型,核对细目表。

-个案法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者单一组被试进行的深入描述与分析。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档案记录等。

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以社会机构为单位的个案,如家庭、机关、工厂,以社会团体为单位的个案如企业、农村。

典型个案研究的内容:个人资料——受雇经历、教育程度、家庭关系、社会经济

状况、社会关系。

个案研究的优点: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临床改革的基础,研究非常罕见的现象,对于某些理论的假说提出质疑,对某些心理学理论的初步支持,对行为研究规律探索的补充。

个案研究的缺点:信度与效度,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解释偏差,数据收集中可能存在误差,从单个个体中概括的问题。

四.实验范式——实验方法在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范式指按照某一相对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步骤。如记忆研究中的加工水平效应,stroop effect,启动效应研究中的补笔范式。

实验范式其实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与表达,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的概念。

五.基础和应用研究

六.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R.S.伍德沃斯和H.施洛斯贝格: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的性质是质量的而非数量的。心理学的发展不能以物理学为标准。

七.理论和实验的关系

第二章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法及其作用:一切科学都是以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为宗旨的,通过实验可以创造条件,引出所需要的事件来观察他们的变化,是寻求事物之间规律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主试——主持实验,发出刺激,收集实验资料。被试——实验对象,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在数量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

自变量:即为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与控制,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分类: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等。

自变量的水平:质的变化,如性别;量的变化,考虑数据点的数目、变化范围(不能过小)、距离。

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应易观察、量化,经济可行,信效度高。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即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重测信度、折半信度,正相关系数的值越大,心理测量的信度越高。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自变量的变化确实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若不是因为其他因素,就说因变量是有效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统计效度。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线性增加、减少,无关,非线性增加、减少。额外变量(控制变量)——随机性的(应降低)和系统性的(应控制)额外变量与自变量混淆:无关变量——对因变量无影响;有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包括自变量与额外有关变量(按照实验目的定义)额外变量的确定:查阅文献,预实验

额外变量的控制:

消除——暗室,隔音室,双盲实验(主试与被试皆不知道哪组是实验组,哪组是控制组,防止安慰剂效应与观察者偏爱);

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同一实验室、同一主试、同一时间、同一程序(实验的推广度低),安慰剂效应,机体变量的控制;

使额外变量与自变量对立(例如视觉复杂度影响命名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熟悉程度作为额外变量,其趋势与复杂度对立,即复杂的图片最熟悉);

随机取样(取样、分配、刺激、处理过程中);

匹配法(问题在于什么变量需要匹配?过多变量需要匹配怎么办?)——成对匹配,平均匹配,共轭控制法(在实验进行中进行匹配);

抵消法——组内设计的顺序效应与痕迹效应;

主试效应和被试倾向性控制——罗森塔尔效应(被试接受主试暗示),需要特征(被试通过线索洞察他们应该表现出的行为),霍桑效应(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行为倾向)。

多因素实验: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高效,比多次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的恒定,更接近实际、更有价值。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描述了度量一个概念的一系列操作或程序,并用度量的结果来定义概念。所有变量都需要操作性定义。

第三章实验设计

一、真实验设计

1.组间设计

定义: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优点:自变量水平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因为每个被试只参加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实验。

缺点:被试间差异可能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匹配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确保两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方面都相等,那么两组因变量之差异主要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随机选择,随机分配。

匹配组设计: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实验,预实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类似(相关),按预实验成绩均匀分组。

三种匹配方式:相同任务(血压问题,根据血压分组),类似任务(单个问题解决-多个问题解决),相关任务(智力测验-问题解决)。

2.组内设计

定义:每一位被试都要执行全部水平的自变量。

优点:需要被试少,方便有效,比组间设计更敏感(消除了被试间误差),适用于研究联系的阶段性问题,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相同的自变量在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中造成的因变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缺点:实验条件操作之间相互影响,即实验顺序带来麻烦;不能用于研究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若某一种实验条件要求较长恢复期,则不适用;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代表连续事件的延续结果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克服方法:

完全的组内设计:将所有可能的顺序均进行实验,以消除联系效应或疲劳效应。区组随机化设计:每个区组都是包含全部实验条件的一种随机排列,区组数等于随机排列总数。例:人两侧面孔在情绪表达强度差异的研究。

ABBA平衡法:实验条件按某一序列出现后,立即出现相反序列以平衡联系效应。适用于练习效应线性增加的情况。预期作用-控制重复次数。

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每个被试只对所有实验条件反应一次,但不同被试的实验条件顺序不同,将所有被试的反应结果联系起来就可以消除练习效应。

所有可能的顺序:需要所有排列数的整数倍位被试。

选择的顺序:

拉丁方设计:每一相邻两项仅出现一次,且一定存在反向项。每一种实验条件在每一横行(一种排列)和纵行(出现的顺序)都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

如何操作?

N为偶数时,按上述方法;N为奇数时,镜像处理。

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随机化区组设计:被试划分为区组,区组内进一步分为小组,接受不同的单因素或多因素实验处理,得到区组平均、处理平均。结合了组内(消除个体差异干扰,每个区组接受了全部实验处理)与组间(每个被试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排除顺序干扰)设计的优点。

3.混合设计:有些自变量(相互影响的,或无法组内设计的)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例:研究抑郁者是否比非抑郁者对未完成的记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抑郁-组间,记忆完成度-组内。

二、前实验设计——不严谨

1.单组后测设计:只有一个实验组,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测量后测成绩。 X O 模式,X指研究者操纵的或某种未知因素,O是观察到的结果。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增加一个处理前测验。 O1 X O2模式,O1代表前测,作为基线观测值,X为实验处理(如历史经历,成长成熟等因素),O2为后测。

3.固定组比较设计(静态组,整组比较设计):采用实验组控制组被试,但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已经形成,无法使用随机化原则选择被试。

基本设计模式: X O1 O1为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后的反应效果

O2 O2为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的反应效果

4.事后回溯设计:研究已发生的事件,不需设计实验处理或者操纵自变量,只需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发现从中发现可能的简单关系。

X O , X是自变量或实验处理,实验者无法操纵或改变,O是观察的结果。相关研究设计-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观察到的结果数据集合与追溯数据集合。 O1 O2

准则组设计-比较所研究现象的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非准则组则不具备,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X O1 O1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准则组的效果 X表示研究者所要追溯的产生 O2 O2表示没有展示出准则组特征的效果。准则组特征的原因。

三、准实验设计——较严谨

1.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置,基本是借助多次重复测量的一种前测后测设计,实质是对某个被试组或者被试个体进行周期性测量,建立反应的基线模式,并在这一事件系列的测量过程中引入实验处理,用实验处理后在时间序列观察中所得的分数不连续性表示实验处理结果。(处理后反应模式不同于基线,表示原先反应模式的连续性中断,推测是由自变量作用产生的)。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没有比较组,周期性前测与后测,具体次数根据实验需要而定。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改变是由处理引起的吗?这是历史趋势还是由其他变量引起的?是由于处理后数据记录的提高准确性导致的差异?因为霍桑效应?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加入比较组。

问题:处理可能不是迅速实施的,处理后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是缓慢的,难以观察;处理的作用可能也有延滞性;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复杂;数据采集困难。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在一组被试中设置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其中一个出现实验变量。 X1 O1 X0 O2 X1 O3 X0 O4

3.不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两组可能不对等,也不能随机部署、选择),有时也不能安排哪个为实验组,哪个为控制组。

O1 X O2 对照比较,前测验提供两组提供两组基本等价或存在差异的指标。 O3 O4 有控制组,可以排除时间、环境因素干扰,了解初始状态可以控制选择因素。

四、单被试实验设计:只有一名被试,周期性测量。建立基线-A,施加自变量-BC 因变量的选择重要(效度)——客观性(客观手段测量),易产性,重复性(疲劳与练习效应弱),敏感性(行为随环境变化)。

1.ABAB设计:建立基线-施加自变量(移除注意)-消除自变量

研究顽皮与注意的关系

2.ABACA设计:基线-施加自变量(移除注意)-移除自变量-施加自变量(处罚)-移除自变量

3.AB1AB2A设计:基线-吸一支-移除-吸两只-移除

4.多基线设计:引入实验处理时间不同,只需少量被试即可进一步确认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组研究策略与个体研究策略:组平均成绩曲线-连续性个体成绩曲线-阶跃式(全或无)

第四章如何读写研究报告

心理科学论文的写作:

一、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研究计划包括变量(研究问题),样本(研究对象),设计(研究方法),分析(证据类型)。

二、心理学对科学论文的要求

科学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家之间及时交流他们的研究方法与发现,这种交流必须清楚、确切、重点突出。

研究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格式严格,内容是新的研究成果,真实客观。

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及研究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1.标题: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词句说清楚,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可以使用副标题进行补充说明,对于因素性试验,最好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2.作者姓名:包括对实验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按贡献大小排序。

3.摘要:关于研究的总结,应对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作简短的叙述。摘要一般放在文章最前面,它提供的信息应使读者了解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必须精练而完整,一般在200字以内。

4.关键词:研究论文中的主要概念,3-5个。

5.前言:又称序言,引言或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是介绍研究领域,回顾与本研究有关的前人成果,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矛盾,遗漏以及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拟检验的假设和预期的成果。具体地,前言一般以基本的心理学领域开始,讨论与要研究问题有关的理论与研究,进而提出所要验证的假设,打算采取的方法,期望的成果。

6.方法:尽可能详细,准确,全面,以便别人能够重复你的研究,包括被试,材料和仪器,实验设计,实验程序。

7.结果:如实地,以数量形式展现研究的结果。只需陈述事实,不需解释研究成果。实验的原始记录可以放在附录中,结果须将原始材料整理后表示出来,还要告诉读者根据图表发现了什么。交代清楚所使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及结果,是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接受或拒绝虚无假设。

8.讨论和分析:关键!讨论应与前言相对应,包括总结发现,评估方法,应做的修正,结论。

9.结论:根据研究的全部结果,使读者对于研究发现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应该客观,概括,具体,不可夸大成果及适用范围。

10.参考文献:文献按照文章中引用的顺序列出,与引用的位置对应。

11.附录:有关的数据资料,研究工具等。

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源:文献库,文章摘要,综述文章。

三、对一个心理学研究的评价:

研究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有意义?

心理学研究一般解决四类问题:发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扩充对某一个变量的研究范围;增加或减少已有发现的可靠程度;验证某种学说或观点。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实验中各个环节是否考虑周全,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要参考检验试验效果的指标。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常常通过各种统计检验得到的P值表示,显著性水平如何选取?还应考虑到组内差异和样本大小的影响。

四、关于做心理实验的道德问题:

科学知识与方法应该致力于人类的进步,但往往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1.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知情同意与欺骗,保证随时退出研究的自由,免遭伤害的保护和信息咨询,消除有害后果,保密。

2.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准则:反对or支持,指导原则。

3.药物研究的准则:进行药物研究时,应具备关于药品作用的足够知识和经验,或在一位合格的研究者的监督下进行。

4.科学欺骗——有意的偏差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物理量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如亮度-明度,强度-响度。

先驱Fechner——发展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

核心问题:物理量与心理量的数量关系。

两类问题:感觉阈限的测量,阈上感觉的测量-心理量表的制作。

信号检测论-心理物理学研究的新工具。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精确定律:测量感觉是困难的,内部判断与外部刺激的物理量并不一一对应,必须区分物理刺激与感觉。

1.感觉阈限

定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差别)

操作定义:50%次数能引起感觉,50%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最小可觉差j.n.d 不同感觉种类的觉察阈限不同。

Weber定律: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为一常数。K为韦伯比例(分数),小于1。不同感觉通道的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在不同条件下也不相同。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意义:提供了比较辨别能力,不同感觉通道感受性的指标。

2.感觉阈限测量的方法——重点在于试验程序与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最小变化法

刺激由递减递增两个系列(造成误差)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报告是否有感觉。

刺激增减幅度应尽可能地小,以便精确探求反应类型变化的转折点——即绝对阈限。

音高绝对阈限的测量:增减序列交替安排,顺序平衡,消除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每次起始点不同,破坏定势;增减序列可以消除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视觉差别阈限的测量: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比较,得出反应(-,+,=),存在两个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不肯定间距IU,差别阈限等于二分之一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为实际的标准刺激。

习惯误差——因被试习惯于原有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状态而对新刺激做出错误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判断。

阶梯法:起点远低于阈限值;一旦反应类型变化,立即变换刺激变化方向,使刺激始终在转折点附近;转折点中点即为阈限强度,求平均得到感觉阈限。

恒定刺激法

由5-7个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的刺激,最大强度的刺激被感觉到的概率应在95%左右,最小强度应在5%左右,各个刺激间距相等(预实验确定最大最小刺激)。刺激随机呈现,每个刺激呈现次数相等。

测量差别阈限时,由于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继时呈现,可能产生时间误差(出现先后)。

用恒定刺激法测两点阈——绝对阈限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75%差别阈限的使用——在只要求做轻、重两种回答的情况下,50%感觉重,其实并不能分辨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故采取75%感觉重的比较刺激作为上限,25%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由上下限确定差别阈限,这与之前的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不符,故称75%差别阈限。

计算结果的方法:直线内插法——假设50%左右邻近两点之间的变化近似为直线关系;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平均差误法

试验程序:实验者规定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两者感觉相等。每次都会得到一个误差,多次平均即可得到平均误差,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故可以用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求平均误差的两种方法:每次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作为差别阈限;每次判断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作为差别阈限。

三种方法的比较:最小变化法的试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体现了感觉阈限的含义,由于刺激序列出现而产生两种误差;恒定刺激法可以使用多种数学方法处理,2类反应注意使用75%差别阈限法,3类反应被试态度对差别阈限值影响较大;平均差误法容易引起被试兴趣,但只适用于能够连续变化的刺激。

二、信号检测论——系统研究反应偏差,不严格关注感觉过程,强调判断决策过程

1.骰子游戏

两颗正常骰子,另一颗骰子3面为0,三面为3,知三个骰子点数和,判断第三颗骰子哪面向上。

设立某一判断标准,四种可能情形。为三猜三-击中;为三猜零-漏报;为零猜三-虚报;为零猜零-正确否定。图像

操作特征曲线ROC: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描出不同反应标准对应的坐标,连线后反应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发生变化的趋势。

2.人对信号刺激的觉察

获得某种信号(点数和)——判断是信号SN(3朝上)还是噪音N(0朝上)。

故对于某一反应标准,也存在四种情形,随着标准变化,击中率和虚报率也随之变化,可以做ROC曲线。SN与N变化,则对应不同曲线。

3.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有无法

事先选定SN刺激与N刺激,规定各自出现的概率。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作出判断。估计P(y/SN)击中率与P(y/N)虚报率

β=击中率的纵坐标/虚报率的纵坐标(如图,即标准线与SN、N概率曲线的交点)d=Zn-Zsn (由P(y/SN)与P(y/N)求出对应z分数,相减得d)

结果分析:

d由信号与噪音本身性质以及被试感受性决定,与判断标准无关,描述SN与N引起感觉分布正态曲线的分布特性;感受性在短期内基本稳定。

而β描述判断标准(β大~判断标准高),判断标准短期内可以变化。

当反应方式或判断标准发生变化时,击中率与虚报率也发生变化,但只要信号与噪音的差别以及被试感受性不变,d不变,即对应一条ROC曲线上的d(信号与噪音的性质与感受性)是恒定的,β(判断标准)不同,故ROC曲线又称等感受性曲线。

d=0——纯机遇线,辨别力为0,ROC曲线与机遇线的距离即为d值。

影响β的因素:

P(SN)变化(d不变)导致的判断标准变化,信号概率低时,判断标准高,不轻易说有信号;信号概率高时,判断标准低,轻微感觉就说有信号了,说明被试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影响判断标准(在一条ROC曲线上移动)。

奖惩方式变化(d不变)导致判断标准变化。

评价法

设置五个判断标准,分为六等确信程度,SN与N均出现X次,但被试判断(在六种确信程度的判断)分布不同,可以根据累计概率算出五个判断标准下的P(y/SN)与P(y/N),做出ROC曲线,确定d值,还可以求出各判断标准的β。

评价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结果做出ROC曲线,被试在决策过程中有更多选择,其决策水平也会提高,保留较多信息,结果更为准确。有无法中只用有无信号表示,太过简单。

三、心理量表

物理刺激可以由物理量表测量,心理量的大小却不能用物理量表测量,因为刺激的物理量产生的感受心理量变化并不一一对应。

1.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与Fechner定律——使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实验结果支持Fechner定律。

根据韦伯定律,以j.n.d为测量感觉量的大小,客观刺激-△I=(KI)~主观感觉j.n.d

得I=I0(1+K)∧n 求对数——lnI=R=lnI0+nln(1+K)物理量(I)的对数与心理量(j.n.d 的数目n,R)成正比。故物理刺激越强,引发最小可觉差的物理刺激强度增量越大。

前提:韦伯比例在不同强度的刺激水平上恒定;j.n.d在不同强度的刺激水平上相等

2.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与Stevens定律——运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实验结果支持Stevens定律。

数量估计法: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先呈现标准刺激(应为中等强度),规定一数字代表标准刺激引起的感觉,之后根据刺激与标准刺激引起感觉的相对关系分派数字。注意与改进——注意平衡顺序;用数字去评估时,常使用倍数,与个人习惯有关可能造成误差,故对不同被试的反应取几何平均值;或者用握力代表刺激引起感觉大小。

S=bI∧a a一般小于1,b由标准刺激对应的数字决定,不影响心理量之间比例。

取对数后得到线性关系——听觉经验与S定律符合,不支持F定律。

实验表明:物理量I以A倍方式增加,心理量S以B倍方式增加,

心理物理判断的相对性:刺激并非独立存在,有其时间顺序与空间背景,影响感受。3.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与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颜色爱好的研究,5种颜色取两个,20种排列(即每两种颜色会以不同顺序比较两次,消除空间误差、时间误差),被试选择更喜欢哪个。

得到不同颜色的喜爱概率(被选为喜爱的次数/出现次数),求出对应z值,即喜爱程度,进行排序。

第六章反应时

一、反应时的概念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变量之一。

反应并不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潜伏过程的开始,直至此过程达到效应器,产生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反应时也被称作“反应的潜伏期”。

此过程包含感觉器官、大脑加工(最多)、神经传入传出、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时间。二、研究简史

源于天文学-“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获取的数据有差异。

1850,亥姆霍兹运用反应时测定神经传导的速度。1868,Donders分离反应时间实验。1879,冯特。1950-认知心理学。

三、测定方法:

1.减法反应时:

Donders“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引入心理时间的测定,提出反应时相减法。

反应时ABC:

A-反应时间:S1-R1 基线时间(A)

B-反应时间:S1-R1 基线时间+辨别刺激时间+选择反应时间(B-C) 如红绿灯

S2-R2

C-反应时间:S1-R1 基线时间+辨别刺激时间(C-A)如排号

S2

可以确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时间(无法直接测量),也可以通过两种反应时之差确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内省心理学家的攻击:并非简单叠加,内省操作难以区分。

Posner的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证实短时记忆信息除了听觉编码,是否存在视觉编码。

实验材料:形同音同AA,形异音同Aa,干扰项AB,Ab

两种呈现方式:同时呈现;继时呈现,间隔0.5s,1s,2s。

被试反应:判断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形同即可),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

解释: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材料反应时短,因为可以通过视觉特征直接判定,以视觉编码为基础;而形异音同材料必须按读音判定,由视觉编码转化为听觉编码。继时呈现条件下,随着时间间隔增大,形同音同材料的视觉编码效应逐渐变弱,听觉编码作用增强,反应时也增加,与依赖听觉编码的形异音同材料反应时差异缩小。应用减法反应时间方法,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以存在视觉编码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2.加法反应时

Sternberg确定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分别作用于四个加工阶段。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程度)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反应类型(肯定或否定)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实验范式:记忆5个项目(记忆集),展示一个项目(探针刺激),判断是否出现过(反应类型与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过程:研究某一因素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RT=e+Nb+C e为探针刺激编码阶段耗时b为单个项目比较耗时,N为项目数,C为决策反应组织阶段耗时。

结论:清晰度(清晰-短只影响截距),项目数(少-短只影响斜率),反应种类(Y-短,因为顺序比较,Y反应只要比到与刺激相同的记忆项即可反应,N反应则需全部比较只影响截距),反应种类频率(某反应类型频率高-短只影响截距)对反应时的影响独立,可相互叠加。

3.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某一加工阶段所需反应时间

实验内容:主试告诉被试一个字符串与一个数字X,按照字母表将字符串中字符转化为之后X位的字符,组成新字符串。

实验流程:以KENC+4为例——呈现“四个字母4”~按键~K出现~出声转换,说LMNO~按键~E呈现~

编码阶段:按键~出声

储存阶段:不出声~下次按键

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直接展示出来。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间作为人类信息加工的指标,其内在逻辑为: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一加工所需时长有对应关系,复杂刺激加工时间长,简单刺激加工时间短。

但还有准确率的问题:被试有时以牺牲准确率的代价换取反应速度,有时牺牲反应速度换取准确率——被试根据实验条件建立一个标准来指导反应。

如刺激呈现概率与反应时:刺激呈现概率越高,正确率越高,但反应时却不变。

说明反应时不是独立变量,需同时监控准确率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一般设立85%为统一标准)。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信度效度敏感性优良

判断次数、信心度、反应时间的关系——反应时间全范围敏感,信心度次之,判断次数最差。

六、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物理、心理)有关:强度越强,反应时间越短。强度较弱时,此趋势明显——非线性关系。

反应时间与刺激的时空间特性有关:光刺激持续时间越长(刺激的时间累积),面积越大(刺激的空间累积),反应时越短。双眼双耳反应时较短。

反应时间与所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关:不同感觉通道,同一通道不同类型的刺激反应时间不同。如味觉:咸快于甜快于酸快于苦。光刺激作用于视网膜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亦不同。

单一刺激比复合刺激反应时长。

听觉为何比视觉反应时短:视觉光化学反应过程消耗时间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机体状态有关

反应时间与机体的适应水平:对光的适应水平越高(适应亮度与实验中亮度的关系),反应时越短。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准备状态:充分的准备时间可缩短反应时。过短,来不及准备;过长,错过最佳反应状态。(如何研究?,拉丁方造成定势效应,应随机安排,即每次准备时间不要用一个恒定的数值,以免被试掌握时间规律抢步)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额外动机:罚的作用大于赏(探究此问题的实验中注意平衡顺序,以抵消练习效应)。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年龄:20-60岁阶段,反应时较短

反应时间与练习:在一定范围内,练习可以缩短反应时。

个体差异与反应时间:差异不可避免,只能缩小。

酒精与药物的作用

七、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早反应以及其他错误反应:假反应——侦查实验(只有预备信号,无信号刺激)反应数目与刺激数目相等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人们为纪念冯特对 心理学的贡献,把他位于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构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术铁钦纳。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体现了华生认为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4、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 分析的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5、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而不能离开心理 过程而单独存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 6、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者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转移时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地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8、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中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连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下降,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子:冷暖色调的对比。 2、补偿:感觉补偿的作用是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的触觉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作记忆。 11、记忆的三种系统(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例子: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 12、德国著名学者艾宾浩斯对遗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的。 13、当学习程度达到150%,遗忘的速度就会变慢。 14、再认和回忆,回忆又称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 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1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再现和回忆是我们提取信息的两个过程。 15、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分为: 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子:家电修理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器故障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诞生得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就是否有预定目得与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得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得特点①刺激得强度(包括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②刺激物得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④刺激物得运动变化二、人得主观因素:①个体得需要与兴趣②已有得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得期待④人得身心状态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得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得目得、任务得理解; ②培养稳定得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就是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12、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得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得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得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得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得总与; 15、无意识学说: (一)弗洛伊德得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得作用) 人得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得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是人得各种行为得最后根源与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就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得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得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得最高层,就是道德化、理想化得自我,它以社会习俗与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得冲动,不顾现实得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得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弗洛姆得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就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得那些思想与情感所组成,主要就是指普遍得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得部分。 1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 4、认知结构: 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 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 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第1、2节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Y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Y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Y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N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N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Y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Y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Y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N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N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N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N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N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Y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Y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分,共10题) 2. 多选题(10分,共5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4 题) 4. 填空题(10分,共5题) 5. 简答题(20分,共2题) 6. 论述题(12 分,1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解释: 1. Boring 和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根据注视 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 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①研究对象特殊性; A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人,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与学习能力;既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 B涉及的各种变量多且复杂,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C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即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②研究过程特殊性; A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对象控制与操纵欠精确;变量多且设计复杂、精细;易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③研究方法特殊性; A需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B“黑箱方法”,难以准确描述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C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较难确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 ①按数据形式分: A量化研究:研究涉及到可量化的变量,并且研究结果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数量化的方式来呈现。 B质化研究:研究涉及的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材料,研究的结论也常常是描述性的。 ②按研究目的分: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 ③按对变量的干预情况分: A真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非实验研究 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 变量数据获得方法:

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标志:费希纳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威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多样共存 新特点:研究思路的生态化、研究方式的多分支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结果的数学化、研究过程的计算机化 心理学研究基本环节: 1、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确定 2、文献的查阅与综述 3、研究类型的选择 4、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5、被试的取样 6、研究的实施 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8、结论的获得及其适用性 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 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即对一系列抽象变量之间可能关系的描述。 归纳:由事例出发形成理论 演绎:由理论出发形成假设 研究就是检验假设,修改理论的过程

应用心理学复习提纲系列

《心理学概论》复习提纲 1、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2、实验法: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变量,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的变化,从而来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Ps: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为教育改革服务。 3、调查法: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书面调查(问卷法)和口头调查(访谈法)。 4、测验法: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5、个案法(case study):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一个家庭或工厂)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1)广集个案资料 (2)兼用多种方法 2、心理学的发展流派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冯特铁钦纳 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意识的科学,经验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感觉和意象,另一类是感情。 2、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华生、托尔曼、斯金纳 华生: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黑箱作业”,没有意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魏特墨考夫卡、苛勒 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主张从整体来研究心理,整体不等于部分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容格、阿德勒 (1)人格理论 人格: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 (2)意识、无意识理论 意识 无意识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72.华师《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简版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 1、Cooper和Shepard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不同旋转角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对以下4种旋转角度图形(①60 ②120 ③180 ④240)的辨认时间的大小关系判断正确的是。D.①< ②=④< ③ 2、只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称为。A.等距量表 3、下列几种情况,反应时最短的是。A.被试反应慢时手指被电击 4、反应时技术中加因素法的前提是信息加工是。B.系列加工 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四个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B.信息辨别 6、假设判断标准为β,在噪音和信号的先定概率不同,对结果的奖罚也不同的情况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β与噪音的先定概率成正比,与正确拒绝的奖励数加虚报的惩罚数成正比 7、在选择反应时实验中,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之间的关系应该是。D.两者数目相同 8、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B.习惯误差 9、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影响的实验设计类型是。B.被试内设计 10、心理旋转实验说明:非语言材料的记忆编码方式是。B.视觉编码 11、个体25岁以前,随着年龄增加,反应时。B.逐渐变短 12、心理旋转实验是基于什么反应时技术。A.减法法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凡是研究过程无关变量都要设法消除 14、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冯特 15、以下符合实验基本进程的是。B.从因素型实验到函数型实验 16、处理效应包括。 A.主效应B.交互作用C.实验者效应D.简单效应参考答案:ABD 17、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时可能产生的误差有。 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空间误差D.时间误差参考答案:CD 18、下面哪些可以作为学习实验的因变量?。 A.达到某一标准的学习次数B.错误次数C.项目掌握的正确率D.学习进程曲线参考答案:ABCD 19、如果因变量指标敏感性不足,可能导致以下哪些情形。 A.霍桑效应B.天花板效应C.地板效应D.德西效应参考答案:BC 20、下列方法中不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是。 A.测量法B.问卷法C.实验法D.观察法参考答案:ABD 21、简单简单效应(3 分) 是指一个因素在另外两个因素水平的结合上的处理效应。 22、准实验设计(3 分) 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无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 23、主效应 是指在实验中单个自变量所起到的作用,简单来说,主效应就是在实验中有自变量处理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行为的变化。 24、对数定律(3 分) 公式:S=clogI,S代表感觉量,I代表刺激量,c是常数。是指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也就是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25、真实验设计(3 分) 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26、内隐记忆(3 分) 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7、阈限(3 分) 操作定义为有50%的概率能够感觉得的刺激强度称之为阈限 28、ROC曲线(3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