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刑法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题目:训诫是()批评等

庭外
起诉阶段
侦查期
当庭
答案:当庭




题目: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免除处罚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轻、减轻处罚
从轻处罚
答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题目: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 )

也应以犯罪未遂论
应认为是犯罪未遂
不认为是犯罪中止
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答案: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题目:经特赦免除处罚的,是

赦免的例外
特殊的刑事政策
刑罚的量刑原则
刑罚消灭的法定事由
答案:刑罚消灭的法定事由




题目:文理解释就是直接对法律条文中的()含义进行的解释

文字或者语句
字词
文字
语句
答案:文字或者语句




题目:甲乙共同实施盗窃犯罪,盗得财物后,甲离去。乙发现屋内有一熟睡的少女,顿起歹意,将少女强奸,对于强奸少女案的处理( )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甲构成中止,乙构成既遂
甲构成未遂,乙构成即遂
由乙单独负刑事责任
答案:由乙单独负刑事责任




题目: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有影响
有的有影响有的无影响
没有影响
一般的影响是从宽处理
答案:没有影响




题目:哪位学者被称作刑法学之父

贝卡利亚
孟德斯鸠
龙勃罗梭
费尔巴哈
答案:贝卡利亚




题目:刑事责任是一种最为( )的法律责任

严厉
强制
规范
严格
答案:严厉




题目:创制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国情
宪法
民意
基本法律
答案:宪法




题目:结合犯是数个原罪结合而成的()

与原罪有联系的新罪
新罪
任何犯罪
数罪可以相同的罪
答案:新罪




题目:刑事责任包含对犯罪行为的

法律性
社会性
阶级性
谴责性
答案:谴责性




题目:我国已经取消了()

惩罚制度
类推制度
以德治国
法治原则
答案:类推制度




题目:犯罪对象的不同特征有利于区别某些相近的()

犯罪行为
罪与非罪
从重从轻处罚
犯罪构成
答案:犯罪构成




题目: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 )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
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
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
答案: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




题目: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

着手实行犯罪
答案: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题目:刑法修正案三,主要是针对

证券犯罪
环境犯罪
经济犯罪
恐怖活动犯罪
答案:恐怖活动犯罪




题目:刑罚的适用根据是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监狱法和刑法
刑法
刑事诉讼法
答案: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题目:刑罚消灭的前提是

对犯罪人适用刑罚
对犯罪人应当适用刑罚或执行刑罚或者正在执行刑罚
对犯罪人执行刑罚
对犯罪人正在执行刑罚
答案:对犯罪人应当适用刑罚或执行刑罚或者正在执行刑罚




题目:1979年刑法典没有

计算机犯罪
国事罪
侵犯名誉权犯罪
重大事故罪
答案:计算机犯罪




题目:采用犯罪的形式概念的国家是

法国
中国
俄罗斯
前苏联
答案:法国




题目:如果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存在,则犯罪行为仍然存在。具备这一特征的是( )

继续犯
连续犯
想象竞合犯
牵连犯
答案:继续犯




题目:被告人林某,女,58岁,在女儿刘某家居住,带刘的两个孩子。因孩子咳嗽,买了一瓶止咳糖浆服用。某日,其女刘某用装糖浆的空瓶装了一瓶敌敌畏,放在原处,却忘了告诉其母林某。某日,两个孩子又咳嗽要喝糖浆,林某便拿起装了敌敌畏的糖浆瓶给两个孩子喝,结果孩子被毒死,林某应该:

不负刑事责任
负刑事责任
意外事件
有罪过
答案:不负刑事责任




题目:任何一种犯罪都具有

犯罪手段
犯罪客体
犯罪时间
犯罪对象
答案:犯罪客体




题目:在下列犯罪中,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的是

交通肇事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
破坏交通工具罪
放火罪
答案:重大责任事故罪




题目:刑法的体系是指

刑法的组成
刑法的结构
刑法的排列
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答案: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题目: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

生理醉酒的人
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聋哑人和盲人
答案: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题目: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 )。

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罚金
先执行罚金,民事赔偿部分暂缓支付
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执行罚金,剩余部分再支付民事赔偿
以犯罪分子的财产为限,民事赔偿和罚金各占50%
答案: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罚金




题目:刑法最主要的法源是

附属刑法
宪法

法典
刑法司法解释
答案:刑法典




题目:罚金的适用方式我国刑法规定了()种情况

4
5
3
2
答案:4




题目:刑罚是依照刑事法律对犯罪人最严厉的()制裁方法

任意性
国家性
强制性
统治性
答案:强制性




题目:新刑法在那一年通过;

1979
1991
1949
1950
答案:1979




题目:在我国,特赦由

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国务院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答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题目:犯罪分子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属于重大立功的是( )

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
协助司法机关捕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
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的
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答案: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




题目: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是以()划分

犯罪对象
直接客体
危害行为方式
同类客体
答案:危害行为方式




题目:正当行为实质上不具有

刑事违法性
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
答案: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




题目:我国的留学生K,在他国校园寻衅重伤我国大学生C。我国刑法对K( )

有管辖权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无管辖权
实行豁免
答案:有管辖权




题目:纪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禁不住朋友的再三请求,帮助朋友贩卖了30克毒品。纪某的行为( )。

属于毒品犯罪的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属于毒犯罪的惯犯,应当从重处罚
定贩卖毒品罪,加重处罚
属于毒品犯罪的再犯,应当从重处罚
答案:属于毒品犯罪的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题目: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相适应

危害行为
主观罪过
刑事责任
实际危害后果
答案:刑事责任




题目: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 )。

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答案: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题目: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疏忽大意的过失
间接故意
过于自信的过失
直接故意
答案:间接故意




题目:在不实行数罪并罚时,法定的管制期限为( )

3个月以上2年以下
6个月以上2年以下
1个月以上2年以下
3个月以上3年以下
答案:1个

月以上2年以下




题目: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方法

属于刑罚
特殊的刑罚
刑罚之内
刑罚以外
答案:刑罚以外




题目:被告人韦某,女,32岁,韦某自1989年6月与史某通奸,后因两人发生矛盾,韦某对史某怀恨在心,预谋进行报复。90年3月,先后购买炸药、雷管,并用部分炸药进行了爆炸试验。准备在90年10月15日前,炸掉史某住房,将其家五口人炸死,然后自杀。90年10月13日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其爆炸善人目的未能得逞。

犯罪未遂
犯罪既遂
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
答案:犯罪预备




题目: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答案: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题目:行刑时效我国是怎样规定的?

个别犯罪有行刑时效的规定
没有规定
特殊情况下有
有规定
答案:没有规定




题目:刑法的性质:

包括法律属性。
包括社会属性
包括阶级属性。
包括阶级属性又包括法律属性。
答案:包括阶级属性又包括法律属性。




题目:按照刑法的规定,追诉时效中断的条件之一是的追诉期限内( )。

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犯罪分子阻止被害人向公、检、法机关提出控告
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犯罪分子还有其他违法行为
答案: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题目: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 )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犯罪的时间、地点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方法
答案:危害行为




题目:最严厉的法律责任是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经济责任
行政责任
答案:刑事责任




题目: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是( )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认识到何种程度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放任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
答案: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




题目:贪污罪的犯罪对象包括

国有财产
个人所有资产
别人的合法公司资产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答案:国有财产




题目:甲欲杀乙,丙知道后,偷偷放一把刀在甲能看到之处,乙死亡。问:甲丙

不属于共同犯罪
甲单独构成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
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答案:甲单独构成犯罪




题目:罪数标准是按照()进行的

主观标准说
折衷标准说
客观标准说
犯罪构成标准说
答案:犯罪构成标准说




题目: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 )。

立法解释
论理解释
司法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