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末试题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末试题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末试题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末试题

(答题说明:1、答题只需标明题号,不必抄题目;2、不要用附件提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题,计40分)

1、课程

2、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

4、学习方式

二、材料分析(每题30分,共2题,计60分)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2)一位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次有新老师来学校的时候,校长都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老师:

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的和培训的护士残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因此,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读、写、算只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时候才是最重要的。”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学生的认识。

德国有一名督学去一所学校检查工作,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他修了很久也没有修好。这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看见了这个情形,便跑过去帮忙。不用几分钟就把汽车修好了。

督学很感谢他,便和他聊了起来:“你的修车技术这么好,是在哪里学的?”

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汽车,经常去看别人修车。时间久了,就学会了一些修车技术。”

督学又问:“现在是上课时间,你为什么没有去学校?”

“今天学校有督学来检查,我的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

督学愣了: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答:一.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3、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教学活动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4、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答: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但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排斥于目标之外,也没有轻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我们认为,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因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另一方面,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不能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首先,双基要精选,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学科的双基内涵;其次,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传统的双基教学认为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

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从第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有很重大意义的,学生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埋没了学生的优势,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为何却在排名中获得倒数的地位呢?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比较笨吗?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否定的,造成孩子缺乏想象力,没有创造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家把知识技能放在第一,忽略了学习目标之外孩子应该拥有的情感、方法、价值观和态度;填鸭式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只注重让孩子考上好学校,而不注重孩子学到了什么,应试教育成为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最大杀手。“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是老师们厌烦的。可伶的想象力在学校老师,家庭父母中,残酷的抹杀了。归根揭底也就是中国的国情和当前落后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

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成为摆脱生存困境或改善生活状况的工具,在教育实用主义的阴影下,素质教育让位于能为学生家长和学校甚至学生本人带来更实际效用的应试教育,这也就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往往得不到执行的根本原因。

从第二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的撼人心魄之处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传道、授业、解惑”,其终极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仅仅教授某种专业或技能,“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因此,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

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然而“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如果说读书的境界最初是为了求知、为己,那么我觉得最高境界就是为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为了身边的人,;成为一个有才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孩子从一开始认识世界,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就应该绷紧一根弦,先成人,再成才。我们千万不要为了孩子所谓的100分,让他投机取巧,千万不要一味地任着她的性子来,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千万不可教育孩子凡事争强好胜,稍有不满便呼天喊地,这样将来会更不可收拾。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无小事。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功课紧张,孩子的问题总是课后解决,或是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疏忽大意要不得。你的不重视,可能会是坏的行为更放纵,坏的孩子更疯狂,天长日久,由量变到质变。当我们时时想到这位幸存者的呐喊,我们心中自然会升腾起一种良知与担当意识,他会逼着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真正把培养人永远放在心上。孩子可以展暂时没有高深的文化,但一定是个善良的好人。

答:在讨论培养对象时,我们都要迫不及待地作出“类”、“属”的描述,却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功能。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绝不应该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环顾我们四周,我们发现,这名帮督导修汽车的学生只是众多的饱受“修剪”之苦的学生之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隐藏着巨大潜力的。

此材料正暴露出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塑造”功能。在无意或无奈中,让儿童适应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课程、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保本”的教育,是不大在意鼓励学生冒尖的。因此,发现了成绩突出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就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学生已没有了拖集体后腿之虞。而一旦有所谓的“差生”出现,警报立即拉响,对某些学生身上出现的“欠缺”,无条件地给予补上。至于学生产生“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身上的亮点是什么,已然无暇顾及。这也许就是我们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异。我们着重一个孩子在头脑中储存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国家看重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一个人的大脑。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以无数头脑潜能的毁坏和浪费为巨大代价的。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

我们应该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但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所以重要的不是列举和强调各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是首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 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 ——、——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 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隐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 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3.工具媒体 4.对抗 5.功能目标 6.副语言眼神 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眼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4.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

小学社会教学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社会课程的内容包括社会常识、历史常识、常识、法律常识和基本伦理道德等。 2、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四个方面。 3、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课后作业、、成绩评定等。 4、适合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5、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有道德经验、经验、审美经验和身体经验等。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初步分为四类,即文本资源、影像资源、环境资源和资源。 7、小学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感体验法、模拟情景与角色扮演法。 8、——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9、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三个领域。 10、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基础性和性三个特征。 二、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6分。 1、儿童进入小学后,技能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对象。 2、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人口和文化。 3、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非常紧密。 4、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5、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6、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因此它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7、教学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 8、新版小学社会课程教材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强化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模式 2、人生观 3、基础性原则 4、通用性知识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制定小学社会课程目标的依据。 2、简述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3、简述小学社会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 4、叙述小学社会课程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 1、请结合你的实际工作,谈谈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7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1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 2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及答案 (2)

. 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 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 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 A.实例式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 ) A.如何设计课程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 A.活动分析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 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标准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推动科学教育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 A.教育、科学、心理 B. 教育、科学、社会 C.教育、历史、科学 D. 教育、哲学、科学 2、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A ) A. 社会性 B. 创新性 C. 人文性 D. 发展性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多为( B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特殊注意 D. 专一注意 4、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A. 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 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 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 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5、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D ) A.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 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 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C. 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言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二、理解 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三、应用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 6.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过程。 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论述题 1.试评析西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2.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简答题 1.比较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异同?

小学社会课教案

《小学社会教学论》基本学材 讲授人:刘冲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一讲小学社会课导论 一、定义“社会课” (一)定义 美国国家社会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对“社会课”的定义——社会课是综合社会和人文学科以提高公民素质的课程。学校的社会课提供了从一系列学科中精选的通识内容的学习,这些学科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神学和社会学等,还有适当的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社会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年轻人发展能力,使他们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存在着多种文化差异的民主国家的公民,能够为了公众的利益,做出合理、理性的决定。 任何学科内容只要符合以下两点,都可吸收到社会课中:关注人类经验;能帮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和更好的决策者 (二)美国社会课的水平 美国一些教育家倡导利用人类遭遇的重要两难问题及其包含的焦点问题作为社会课的重要指导: 社会稳定——社会变化;个体自由——群体权力;人的同一性——人的多样性;供给——需求;人口控制——人口增长;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技术进步——道德规范(三)“社会课”的使命 帮助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发展他们适应和建构社会生活必备的新知识、新态度、新技能,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四)“社会课”应解答的问题 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怎样发展为现在状态的?我们将去向何方?我该如何理解周围的事物?我对他人以及周围环境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我该如何做出那些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决定? 二、“社会课”的基本主题 (一)公民教育 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才算是好公民?其目标是通过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吗?它是通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批评家吗?它是爱国主义的灌输吗?是对法律的无条件服从吗?是对社会现状的接受吗?是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吗? 【延伸】美国公民教育的三条主线:鼓励年轻一代接受美国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评论社会现实;使年轻一代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 (二)社会常识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世界的信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以及它“可能会变成怎样”。 (三)思维决策教育 每个公民都要面临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公民决策影响公民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国家的其他人的生活。本主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社会课”的主要线索 文化——传统、习俗、信仰 历史——时间、延续、变化 地理——人、场所、环境 成长——个体发展与认同 社会——个体、群体、公共机构 政治——权力、权力机关、统治 经济——产品、分配、消费 科技——科学、技术、社会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 ...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 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

**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B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类型:考试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作为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基本标志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2.下列哪部著作被西方社会认为是“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A.《课程论》 B.《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C.《儿童与课程》 D.《理解课程》 3.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面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口头解释几何概念后,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 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抽出后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区分出观点和事实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具体是()。 A.专心审思练习巩固 B.预习学习练习复习 C.预习练习实践巩固 D.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为了使学生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成人本位综合课程

6.师生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业务关系 B.伦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管理关系 7.现代教学论所说的“三中心”不包括 ( )。 A.活动中心 B.经验中心 C.社会中心 D.儿童中心 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9.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暗示法 D.实习法 10.“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美国教育家()。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福禄倍尔 D. 杜威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课程与教学关系中,“包含模式”的情形有()。 A.大教学小课程 B.大课程小教学 C.两者相互交叉 D.两者循环联系 2.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包括()。 A.历史基础 B.文化基础 C.社会基础 D.心理学基础 3.行为性目标的特点是( )。 A.目标明确、具体 B.可操作性强 C.容易评估 D.突出了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4.复述策略包括()。 A.画线 B.抄写 C.做记录 D.批注

全国2017年10月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三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三 1.被誉为 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2.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A.活动分析法 B.事件分析法 C.职业分析法 D.目标分析法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4.从本质上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二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儿“ B.‘窗边的小豆豆“ C.‘夏洛的网“ D.‘教育漫话“ 7.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8.在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计10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2.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 A.斯克瑞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3.“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4.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计30分) 1.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 个选择题组成,每题 1 分,共15 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 ,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 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5 题) 1、推动科学教育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 ) A.教育、科学、心理 B. 教育、科学、社会 C. 教育、历史、科学 D. 教育、哲学、科学

2、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A ) A. 社会性 B. 创新性C. 人文性 D. 发展性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多为 ( B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特殊注意 D. 专一注意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4、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A.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5、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 容是(D ) A.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C.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D.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知识的掌握 7、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依赖于( A ) A. 教师的指导 B. 同伴的帮助 C. 家长的鼓励 D. 自我探索 8、小学高年级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D ) A.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B.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C.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D.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9、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课一般分为两种( B ) A.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兴趣小组

2013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D A.内在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认可驱力 D.附属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B A.知识、技能、技巧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知、行、意 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B A.课程目标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B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B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B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 A.认知弹性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C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2.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3.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 )。 A.归纳式 B.回味式 C.拓展延伸式 D.故事启发式 4.典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开放课堂 5.“学习化课程”体现的是( )。 A.融合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B.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 C.隐性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D.选修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五个层次。 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 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一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一交替的办法进行 教学的组织形式。 8.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 ______——和反省与评价。 9.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一素质。 10. 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____、解释和____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 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社会教学论》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社会教学论》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形考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初“小学”这个词是指( ) a. 识文断字 b. 初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c. 文字学 d. 专指学校 2.( )是人类社会现象存在的动因和根由。 a. 文化 b. 发展 c. 需要 d. 经济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反映了( ) 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a. 国情教育 b. 继续教育 c. 基础教育 d. 高等教育 4.目前小学社会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是( )。 a. 系统化 b. 综合化 c. 生活化 d. 学科化 5.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从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际-世界内容建构思路是以下哪种( ) a. 以人为中心 b. 以科学为中心群

c. 以社会为中心 d. 同心圆扩大法 6.社会需求具体化的结果之一就是()。 a. 形成教育 b. 形成国家 c. 形成组织 d. 形成文化 7.下列属于学科因素制约小学社会课程内容选择表述不的是()。 a. 内容随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而更新 b. 科学文化的范围制约 c. 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制约 d. 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构的制约 8.小学社会课程是一门新兴的() a. 综合课程 b. 核心课程 c. 校本课程 d. 学科课程 9.人的发展是( )的过程。 a. 成长化 b. 教导化 c. 社会化 d. 学习化 10.小学社会课程中关于小学生与周围人、物、事不断发生关系的课程资源是()。 a. 校外资源 b. 文本资源 c. 自然资源 d. 人物资源 二、判断题 11.教育对人类文化的首要功能在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精品文档)_共10页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2013级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A) 一、论述题(共四题,每题25分,共100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言简意赅。提倡创新,有个人见解) 1.结合你所学或熟知的学科专业,尝试用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分析一门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的课程属性(25分) 课程本质研究的方法论 (一)课程立场 课程的立场不是对象立场,首先是主体立场;课程立场不是共识性立场,而是个性化立场;课程立场不是一种事实性立场,而是一种价值性立场;课程立场不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立场,而是生命立场 1.生命立场和主体自由 时刻从学生生长、生成、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课程,把历史课程看做意义系统,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这些问题都必然会促进学生生长、生成、发展,这无疑体现了生命立场和主体自由2过程立场(生成立场或生成性思维) (1)过程立场是一种发展立场,是一种创造立场,是一种对话、互动、交往的立场,是一种生成立场. 它从过程中追求结果,而不是从结果中评价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地、先验地看待学生,而是以发展眼光看学生的成长。在历史课堂上师生通过交流 (2)过程立场是一个多元立场。 “多元”意味着多种可能或多种解释,意味着多元思维方式,多元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的发展路径是多样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观念的建立也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文本影响学生时,应秉持一种多元意义的教育过程观,鼓励师生在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对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而不是执迷不悟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和确定性结论,允许“多元”的声音存在。 3)过程思维是要揭示过程中的复杂动态的关系和动态平衡的状态。 ——揭示教育过程的关联性。(1)与自身的联系。(2)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3)与自然的联系。 ——揭示教育过程的转化与生成。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品德转化的过程、教育文化化的过程。 3意义立场或价值关怀---不是事实立场 (1)由“课程是什么”的本体论追问向“课程应该是什么”的实践论追问。 (2)超越课程开发的技术,结合课程的内在价值来理解 (3)菲尼克斯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都应该成为意义的领域。 第一,意义的预设。我们要把每一教育的意义揭示出来。 第二,价值和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就是要揭示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的阶段。 第三,意义的结果/意义的评价。 (二)课程思维 1.价值思维(主体思维)读价值哲学李德顺的《价值论》 2.结构思维。(结构主义哲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