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树青同志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常树青同志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常树青同志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常树青同志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常树青同志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一、基本情况:

常树青,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献县人。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办公室主任,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担任高中历史课。1963年6月5日出生。1984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论文和实习均为全系第一名,四年全日制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在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沧州市一中任教至今。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3年来,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担任10年班主任,13年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2年7月任我校下基层工作队队长(新华区鞠官屯中学,支教一年)。2001年6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2002年6月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报》特约编辑、驻沧州市记者站站长,2003年被聘为北京《发现杂志社》理事。

二、学历情况:

常树青老师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全日制,学制四年,本科学历,历史学学士学位。

三、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评审时间:

常树青老师现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评审时间为2000年。

四、历年进修学习和培训情况:

1、1998年8月——2000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2、1999年——2002年参加了“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05年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3、2004年参加河北省新教材培训,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

4、2005年12月,在中共沧州市委党校参加中共沧州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县级后备干部培训,成绩优秀。

5、一直坚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成绩优秀。

五、工作经历:

1、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分配到沧州市一中任教至今(共23年)。

2、23年来,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担任10年班主任。

3、1990年和1991年担任两届学校教工团支部书记。

4、1991年暑假受学校指派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沧州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训班”。

5、1994年2月至今担任13年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至今兼任学校行政党支部组织委员、纪检委员。

6、1998年12月任沧州市青年历史教师教学研究会理事长。2006年3月任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7、2000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8、2003年任沧州市政府督学。

9、2004年2月被聘为沧州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

10、2004年7月被省教育厅聘为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

11、2005年12月被聘为首届沧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12、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任我校下基层工作队队长(新华区鞠官屯中学支教一年)。

六、2002年以来完成教学情况:

2002年初至同年7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一3班、4班、9班、10班历史教学。主要进行,主要学习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周学时数12节,学年总学时数近450节,学生数240人

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任我校下基层工作队队长(新华区鞠官屯中学支教一年)。常树青老师作为下乡支教队长,带领支教队员一道帮助该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并亲自授课,举办教学讲座,组织课堂教学比赛,并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校在当年的中高考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因效果显著,2003年7月,常树青被沧州市委评为干部下基层工作先进工作队员,职称考核优秀并荣立三等功。

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三3班历史教学。主要高考复习,周学时数6节,学年总学时数140多节,学生数60人。高考平均分为沧州市第一名。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一7班、8班、13班、18班历史教学。主要学习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周学时数12节,学年总学时数近450节,学生数240人。

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二文科班3班的历史教学。主要学习高中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周学时数6节,学年总学时数140多节,学生数60人。

常树青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成绩都有不同的进步和提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授课很受学生欢迎,取得突出教学效果。

七、获奖情况:

1、2001年2月《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获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征文评比二等奖。

2、2001年7月沧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3、2001年5月首届“沧州市十佳(杰出)青年教师”并记三等功。

4、2002年职称考核优秀,记三等功。

5、2003年职称考核优秀,记三等功。

6、2002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教委系统教育法制工作先进个人。

7、2003年6月被沧州市委命名为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8、2003年7月被沧州市委评为干部下基层工作先进工作队员。

9、2005年12月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首届高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八、公开教学情况:

常树青老师自1993年开始执教市级大型观摩课(原高中历史世界史《美国内战》)以来,除每学期为本校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外,多次执教省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为来自天津、张家口等地和沧州各县市的听课教师做观摩课。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应《沧州晚报》邀请,为沧州的高三学生、学生家长现场答疑,解决孩子复习时在学习、心态方面及高考报志愿遇到的各种问题。

常树青老师年多次为沧州市高中历史教师举办大型公开课、讲座、新教材培训,并多次担任河北省、沧州市评优课、说课比赛评委,为省市历史学科教学的改革、发展、创新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九、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情况:

多年来,常树青老师经常带领历史组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辩论会、故事会、撰写历史小论文、沧州地方史研究等。让学生开拓视野,得到锻炼。作为河北省新教材培训专家,对8个县市试验区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并结合实际在高一年级进行教研实验,编辑出版了学生个人成长史专辑《追寻梦中的太阳》一书。

2005、2006年,在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组织的沧州市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培训和高中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中,为受训教师上专题课和公开课,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广大教师好评。

十、论文论著:

(一)论著:

1、2003年6月,《当代教育教学论坛》(副主编),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国家级。

2、2004年3月,《名人名文名诗精粹》(主要撰稿人),新华出版社,国家级。

(二)论文:

1、2001年1月5日,《教师应该偏爱后进生》,《河北科技报》,省级。

2、2001年2月16日,《怎样制作和使用学习卡片》,《河北科技报》,省级。

3、2001年3月5日,《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中学历史报》,省级。

4、2001年3月16日,《关于2001年历史高考命题趋势的几点思考》,《河北科技报》,省级。

5、2001年3月20日,《学雷锋关键是抓住实质》,《北京青年报》,省级。

6、2001年4月25日,《五四巾帼英雄邓颖超》,《中学历史报》,省级。

7、2001年4月,《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中国教育创新论坛》第二卷,新华出版社,国家级。

8、2001年6月12日,《2001年历史高考复习应对策略》,《沧州晚报》,市级。

9、2001年7月,《开展社区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河北教育管理》第二期,省级。

10、2001年9月7日,《注重历史教学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河北科技报》,省级。

11、2002年1月,《关于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思考》,《中小学教育与管理》第一期,省教育厅、河北师大学报,省级。

12、2003年6日,《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创新意识深化研究,(探究)性学习模式改革》,《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国家级。

13、2005年1月25日,《寒假,我们如何学习》,《沧州晚报》,市级。

14、2005年2月27日,《给高三、初三同学的几点建议》,《沧州日报》,市级。

15、2005年3月15日,《研读考纲,夯实基础,适量做题,查漏补缺——给2005年高考考生的几点建议》,《沧州晚报》,市级。

16、2005年4月14日,《高三“模考”后如何做好试卷分析》,《沧州晚报》,市级。

17、2006年2月19日,《立足学科,适当综合,梯度训练,培养能力——2006年高考文综复习技巧》,《中学历史报》,陕西师范大学,省级。

18、2006年3月9日,《文综复习:梯度训练,培养能力》,《沧州日报》,市级。

十一、承担研究课题情况:

常树青老师在参与高中历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同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培养和带动本组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很大进步,近几年,历史组有他指导的多名教师在省市级各种评优课中获奖。

1、“九五”期间参与了学校教科室主持的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中学生学习策略分析”(已结题)。

2、“十五”期间,参加了河北省重点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本课题2006年已结题。

3、1996年3月份,成为“中学历史思维方法指导与训练”沧州市市级科研课题主持人,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和高度概括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反应这种方法较好。

4、自选教改课题——历史列表与专题归纳法。在20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自选教改课题——中学历史结构教改实验。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宏观上让同学们掌握教材的结构网络,把教材内容纳入教材结构体系,指导原则是“宏观把握、微观入手”,使同学们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既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6、自选教改课题——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课程及校本课程的探索。

常树青老师对历史目标教学法、历史列表与专题归纳法、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历史思维方法进行长期研究与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撰写了5部国家级专著:任副主编编写《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高中历史分类复习与测试》(海洋出版社出版);编著《五四爱国运动》(入编《爱国主义教育文库·近代风云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编著《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任副主编,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编著《名人名文名诗精粹》(主要撰稿人,新华出版社)。发表《提高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50多篇论文2000年7月撰写的《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获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该文2001年2月获《人民教育编辑部》举办的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征文评比二等奖。2000年9月撰写的《提高教育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关于中小学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思考》获河北省第七届优秀教育、

教学科研论文三等奖;2003年6月撰写的《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创新意识,深化研究(探究)性学习模式改革》发表在《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科研成果有创新,有深度,有推广价值,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指导培养教师情况:

1、在担任年级备课组长期间,为提高年级整体教学水平、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在学校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题的“青蓝工程”活动中,先后与李琪等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进行一帮一培养。

3、2004年2月,被沧州市教研室聘为首批历史兼职教研员。在市教育局主管局长、主任的鼎立支持下,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主要工作:一是改选了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经民主选举常树青老师担任理事长。二是组织沧州市首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并推荐指导两名青年教师(沧州市第一中学的张泽玲老师、孟村中学的常虹老师)于2004年6月参加河北省同类比赛双双获得一等奖;2005年推荐的沧州市第三中学的陈环老师参加河北省评优课比赛,获得河北省第一名,为沧州市争得了荣誉。三是组织沧州市初高中各类考试出题工作。包括各年级统考、会考、中高考模拟题。考试类型多,工作量大,对教材把握程度高要求高,从考试情况看,效果比较好,领导和老师们都比较满意。

4、近五年来,除本校青年教师外,对学校重点帮扶的沧州市新华区鞠官屯中学,常树青老师作为下乡支教队长,带领支教队员一道帮助该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使该校在当年的中高考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总之,23年来,常树青老师作为沧州市首届历史学科带头人,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沧州地区及河北省中学历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步成长为一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科研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有着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师。

沧州市第一中学

2006年12月18日

【学习资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资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一)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坚 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淡泊名利,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永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从担任县领导到地委书记,杨善洲从20多岁起就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 群众之中。他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很少呆在地委机关。保山有5个县,XXX个乡,每一个乡都留下了杨善洲的脚印。龙陵县木城乡不通公路,是最远的一个乡。他上任不久,便徒步4天进入木城乡。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 还沿用这个方法。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 稻等各种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杨善洲事迹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 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工作35年来,杨善洲始终艰苦朴素,两袖清风,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 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他下乡,总像一个三人战 斗小组,司机、秘书,一辆212吉普,其他随员一个不要。上路,直奔田头。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绝无例外。走到哪里, 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 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1988年X月,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为实践“帮家乡办 点实事”和“只要生命不结束,杨善洲事迹简介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婉拒到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施甸县义务植树造林。他把建 林场与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他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种子、衣被,先后向省外灾区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捐款20多万元。艰苦创业20余年,使XX.X万亩昔日山秃水枯的大亮山 重披绿装,活立木蓄积量经济价值超过了3亿元,同时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0XX年X月,82岁的杨善洲将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 国家,并且谢绝当地政府的奖励。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总书记作出重 要指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 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 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他获得全国绿化奖章、首届中华环境奖提名奖,荣获全国绿化十大 标兵、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等荣誉称号。关于杨善洲的事迹(二) 在杨善洲的观念里,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时刻牢记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都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说:“我手 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 私事。”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文档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文档 Advanced deeds of Comrade Wu Mengchao 编订:JinTai College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 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本文档根据事迹材料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 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 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 尽管吴老医术高超、经验非常丰富,但他对每一台手术 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不管这个病人是谁,不管病情轻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多么肯定,他都要在 动手术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医生做一次术前病灶确认,上手术台之前,还要在看片灯上再次查看病变部位,验证一下,好做到万无一失。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时,吴老一定要召集专家会诊。 一次会诊不满意,就再来一次,甚至换一批专家会诊,充分吸

纳各个方面的意见,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见到,把各种应对措施都制定好,他才会上手术台。 我想,这就是吴老的手术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好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术台,心里就很有底气。 去年冬天,上海有个肝癌病人,在一家医院做手术,腹 腔打开后,医生说,这个肿瘤靠腔静脉太近,没法切,我们这里正好有肝源,建议做肝移植。病人经济条件不允许,医生就把刀口又缝上了。他的家人不甘心亲人就这样等死,找到了吴老。 吴老仔细研究了病人的资料,觉得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是 有的。但他没有轻易动手,而是两次组织专家会诊,并把病人的亲属请到会诊现场,详细地了解病人的情况,每次会诊都用去了很长时间。吴老这样严谨负责,几次把病人亲属感动得流泪,他们说:“吴院长,我们先来找您就好了。你们这样认真,我们到这里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认命了。” 手术开始了,这时,我注意到吴老十分从容,上台、开腹、探查、剥离、切除……流畅地操作着,一切就像以往做过的无数例高难度手术那样,最后是有惊无险,成功地把肿瘤切了下来。走出手术室,摘下口罩的时候,吴老轻轻地说了一句: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他不仅会被我们记一段时间,而且会被我们记一辈子。 一段时间来,有一个人的名字被我们深深铭记,上至中央高层领导, 下至基层普通党员,都在传诵他的“一辈子”精神,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 我们、感染着我们。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他那“清贫 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让我们在泪 水中见证了一种“伟大”,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信念 党旗凝聚无穷力量,信念锻铸坚强意志。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 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 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人 生的“总开关”。信念决定追求,追求体现信念。彩云烟站职工始终保持 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精神状态,时刻以为烟草事业、为“卷烟上水平”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的理想信念主导自己的思想, 我们就有了清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就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能有效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在方向的引领下,在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始终坚持“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不为谋求 局部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就能秉承“利国为上、惠民为宗、至爱为怀、

大成为志”的理念,创造价值、奉献国家,普惠烟农、服务客户,热爱烟草、成就事业、开创未来。就能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突出对烟农的优质 服务,突出对社会的真情回报。就能坚持“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主攻质量、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以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为中心,以骨 干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走“品牌引导特色,生 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支撑特色,质量稳定特色”的烟叶发展 道路,升华彩云烟叶的品牌。 在事业的峰峦上,有辛勤的汗水流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 血闪光。在师宗彩云烟站有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站长万家培。他用 踏踏实实的脚步,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曾说过:职工是亲人,烟农也是 亲人 站长人如其名,从接触到他的第一天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烟 农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才换来我们快速发展的今天。”他每天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如何让农民通过种烟尽快致富。 他每天最早来到单位安排各项工作但却是最晚走的一个。每天他都要 走街串户,宣传种植烤烟的相关政策和种烟的好处,了解烟农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工作中万站长认真落实烤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他把烟农利益 看得至高无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 他的足迹。20XX年,全国范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时间恰逢初春,严 重威胁到烟草种植的问题,那段时间,站长总是到烟民家中一户户,一家 家的串门,了解他们在生活和生活上的难处,在生产上的困难,立即向上

医务人员学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体会

吴孟超,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他是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不过当时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我只知道了他是一位医术卓越的肝胆外科医生,他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自不必多说,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十四人获此殊荣。 然而让我敬仰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大家,更是一位好医生、好老师、好党员,这其中的事迹更让人动容。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有幸身临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国科学院专场,现场聆听他的战友、学生和患者讲述他的感人事迹和他本人发自肺腑的话语。作为听者,感动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是在正统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下长大的,并很早就把它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大潮到来的时候,我还欠缺与时俱进地与之相融的能力,因而感到迷惘、感到彷徨、感到孤独。这场报告会,让我重温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又经过了一次人生意义的心理历练。吴老是我为人、做事的楷模,他的事迹使我有了继续坚守的信念和力量。 作为党员,学习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做法吴老说,“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句话在吴老那里可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甚至是用别人不解的行动来实践这一宗旨。 2005年冬天,吴老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上级确定的考核谈话时间与原定的手术计划相冲突。吴老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不解的人以惯性思维问到:这是个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吴老说:“一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这就是吴老,他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在吴老所在的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他宁愿不辞辛苦手工缝合手术刀口。他曾批评主刀的大夫:“你干吗非要用那个器械?咔嚓一下几十块钱,病人的负担该多重?你不会用手术线?那一根才多少钱?”挨了批的大夫不敢回嘴,可在他离开的时候还不解地嘟囔:“没见过院长拦着医生为医院赚钱的!” 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吴老这里还需要苍白无力的阐述吗?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诠释。当听到这样的事迹,我才为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挺直了腰板,才让我重新相信我曾经的选择没有错! 作为科学工作者,学习他“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勇拼搏,亲自动手”的精神医界有一句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吴老是一位倾心为民、德技双馨的一代名医。 他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他创造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经典方法,他推动了我国肝癌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因而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样一位大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人民教师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演讲稿

人民教师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演讲稿 近期,我们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触颇深。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要学习他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一、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二、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

学习吴孟超事迹有感

学习吴孟超事迹有感 坂东镇中心小学本部小学邱建梅 学校组织学习了“人民的好儿女——妙手仁医吴孟超”之后,我被吴孟超的敬业精神、高尚医德、先进事迹所深深感动。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吴老的敬业精神。他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他创造的“吴氏刀法”以精准见长、快速著称,心到刀到,如行云流水。即使这样,他仍不顾89岁高龄,坚持每晚在卧室继续工作,双休日经常到病房查房,撰写论文,并且每年主刀完成近200台手术,在这样的高龄仍能精神饱满地坚守岗位忘我工作,让我特别感动,同时我联想到自己,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呢? 首先,我要学习吴老踏实的工作态度,朴实的做人风格。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无论是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还是课后的批改及总结,都要尽力将每一个环节做好做细,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的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学校的培养,让社会满意,这才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 其次,我要学习吴老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是脱离实践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太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以执行教学目标要求自己,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向科学的殿堂迈进。 再次,我还要学习吴老对待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他视病人为亲人,冬天查房时,他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系腰带、掖好被角,并弯腰把鞋子放到方便穿的地方……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很繁杂琐碎,我应该向吴老对待他的病人那样,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和包容。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问题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激励他们朝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吴孟超医生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一辈子好好学习。

关于杨善洲同志的事迹

杨善洲,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1951年一月参加工作,1952年入党,原为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去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杨善洲曾说过:“他要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为了这个承诺,61岁的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在城市安度晚年的机会,返回家乡,立志让大亮山重新绿起来。地委书记上山种树,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很多人说他老了还来干,可能是为了钱,将来林产有几千万元的收入,但那些人误解了,杨善洲他是为人民办事,这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自找苦吃。这苦一吃就是20多年,如今大亮山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7万多亩,2009年,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片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老书记生前立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洒到林场的雪松树下,老书记要和它亲手种下的雪松一起,永远扎根在大亮山,扎根在大亮山老白姓的心中。 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已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可他坚持没有办,他在世期间,他的家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在他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用来办公事,决不能办私事。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中,他的二女儿总是留着泪告诉大家:“有人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颗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颗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 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 杨善洲的二女儿当年没考上大学,然后就到茶场打临工,过一段时间又到小学代课,突然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公安局要招员工,二女儿打电话给父亲,让父亲去公安局说一下,疏通关系。第二天人员名单出来了,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她哭着问父亲,可杨善洲却说:“我没有权力为你这样做。” 说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呢?他常说:“孩子的路靠他们自己走。”他的三个女儿从未沾他的光吃过一顿饭,坐过一次公车,办过一件事,杨善洲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 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推荐阅读: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href="/yanjiang/html/yanjiang_20XX041 6100408_" target=_self>学习杨善洲精神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原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XX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XX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赤胆忠心好党员,爱党爱国爱人民,无怨无悔树正气,立德立言又立功??”,“吴老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在祖国大地争相传颂,他身上体现了民族之魂、时代之美、军人之德、医圣之慧。 我们要像吴孟超同志那样的爱党、

报国、为民。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党无比忠诚,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祖国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爱他就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哺育了我们成长,我们也要立志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生长在党的关怀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群众为亲人,时刻为人民着想。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优秀的党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党的宗旨,虽没有光辉的事迹,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向先进者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时刻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学先进,争先进。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他坦然面对,并没有因为荣耀而停

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 吴孟超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惊叹,因为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而他却不走寻常路。医院工作占去了他的大半生,他以此为乐。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只要没有倒下,只要还有活动的可能就不能停下本职工作,为工作鞠躬尽瘁。 吴孟超谨记老师的教诲“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坚持不能见死不救的原则,坚持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病人的好评。反观现在很多医生,没有医德,不为病人着想,为的是怎样为自己谋取利益,导致病人花了钱病却不见好。如果那些违背良心的医生能多像吴老学习,我们的看病贵问题就能在一定

杨善洲先进事迹及个人简介

《杨善洲先进事迹及个人简介》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追忆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缅怀他的高尚品质,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刚才,5位报告团成员为我们作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报告,再次把杨善洲同志的光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杨善洲同志的亲人表示亲切的慰问,对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是省委作出的一项决定,也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具体举措。学习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入推进“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

志对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并指出要将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前一段时间,全省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创先进、争优秀,有力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央已把杨善洲同志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下一步将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先进典型出在云南,云南的学习活动更要形成声势。我们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贯穿于云南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常态,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在创先争优中不断前进。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

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

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最近xx公司党组和xx党委关于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系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等要求,本人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深入了解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 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 今天,我们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学习杨善洲同志精神,我结合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们要学习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工作作风。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杨善洲同志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管理干部,我认为最须要学习的是杨善洲同志的“五种精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活动开展以来,自己认真学习各级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资料,按照活动安排要求,认真回顾了自身工作,特别是对照“四优”党员要求、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党的先模人物的表现、对照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照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查摆了自身问题,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等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政治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 2、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业务或本单位业务出发,对上级组织作出的一些关系企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理解不透,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3、创新意识不足,有自我满足情绪。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上热情不够。表现在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待同志的批评和同事正确的指导及批评,

事迹材料-吴孟超先进事迹

吴孟超先进事迹 篇一: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导 向吴孟超同志学习 他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杰出院士;他是手术台上的一盏明灯;他是肝脏外科领域中的一代宗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老先生。 6月15日下午3点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礼堂坐满了人,中科院的处级以上干部和学生听取了该报告会。报报告会成员分别是第二军医大长刘振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士长程月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信用社职员王甜甜、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 忠诚赤子 他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来自于吴老的切身体会。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为祖国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每年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出国留学后就不再回国。吴老这一感人事迹这无不激励我们这些年轻人们要怀有一颗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 坚强战士 快到九十高龄的吴孟超老先生,就去年动刀多达100多次,至今吴孟超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吴孟超同志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XX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XX年被评为全

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XX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XX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第二篇: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赤胆忠心好党员,爱党爱国爱人民,无怨无悔树正气,立德立言又立功……”,“吴老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在祖国大地争相传颂,他身上体现了民族之魂、时代之美、军人之德、医圣之慧。 我们要像吴孟超同志那样的爱党、报国、为民。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党无比忠诚,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祖国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爱他就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哺育了我们成长,我们也要立志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生长在党的关怀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群众为亲人,时刻为人民着想。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优秀的党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党的宗旨,虽没有光辉的事迹,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向先进者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时刻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学先进,争先进。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他坦然面对,并没有因为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 吴孟超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惊叹,因为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而他却不走寻常路。医院工作占去了他的大半生,他以此为乐。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只要没有倒下,只要还有活动的可能就不能停下本职工作,为工作鞠躬尽瘁。 吴孟超谨记老师的教诲“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坚持不能见死不救的原则,坚持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病人的好评。反观现在很多医生,没有医德,不为病人着想,为的是怎样为自己谋取利益,导致病人花了钱病却不见好。如果那些违背良心的医生能多像吴老学习,我们的看病贵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扩散开来,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得遵守那个行业的行规,不能触碰道德底线。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感触很深。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承诺与践行,他的忠诚与坚守。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生活有利。”做出了承诺,就必须践行,看似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它需要的不仅是敢于实践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 杨善洲做出的承诺以及为此付出的22年艰辛努力,看似平凡却闪耀着崇高道德和人性光芒的壮举。为什么杨善洲会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多次,叫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为什么当时没有答应请求,依杨善洲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这个“不答应”是坚持了党性的原则,而又做出承诺“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这个“承诺”又是在大原则之下的乡土温情。一路坚守下来,杨善洲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从承诺践行的内容上来看,选择了在大亮山植树,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简单的承诺,平凡的执着,朴实的话语,朴素的生活,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学习的不仅是外在的工作事迹,更应学习的是内在的动机,学习该答应什么,该承诺什么,该反思什么,该坚守什么。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