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刘方兴

本讲稿简单的介绍了电网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围绕着调度管理任务的基本要求,重点讲述了调度机构为用户提供优质、经济、稳定可靠电能的有关问题和工作,文中有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一)调度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电网为什么设置调度机构

电网调度机构的设置与电力生产的特点有关,电力是社会的重要能源,它和其他形式的能源不同,有如下特点:

1 电能不能储存,产供销同时完成,生产和消费必须时刻保持等量的平衡。

2 电力系统暂态过程很短,自动化程度很高。

3 与人民和社会的各部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由于电力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其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必须构成统一的系统,此系统称做电力系统,习惯谓之电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用电水平的提高,电网由小到大逐步成长,用电负荷由过去的几百万千瓦的孤立电网发展到几亿千瓦涵盖各省的特大电网。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构筑了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的网架,750千伏输变电线路也投入运行,除新疆、西藏、海南、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交流1000千伏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投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更高电压等级电网的发展阶段。大电网有许多优点,例如能减少装机的备用容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等。

电网(电力系统)由发电设备(生产)送变电设备(输送)配电设备(分配)及电力用户(消费)以及保证上述设备安全、经济

运行所需的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力计量装置、电力通信设施和电网调度自动化设施等构成,如图一所示。它们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了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电网各部门的工作,必须设置调度机构,实现电网的统一指挥。它由本级电网经营企业直接领导,既是生产运行单位,又是职能管理部门,在电力系统运行中行使调度权。

图一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

近30年来,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电网必须跟上技术变革步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洲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相关研究。2009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为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基本国情和特高压实践,提出了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和当

今电力技术的热点,它的特点是自愈、安全、经济、清洁、优质,其主要特征是互动、自适应。目前智能电网的定义各国虽有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其共同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坚强的电网,提高服务水平。随着智能电网的到来,调度中心将实现智能化的调度,专业化的分析,科学化的决策,区域化的运控,经济化的管理。

二电网调度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统一调度,分级管理是电网调度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所谓统一调度,是根据电力生产的特点,由调度机构来统一组织编制和实施全网的运行方式,包括安排日发电计划,安排主要发、供电设备的检修进度,统一布置全网性安全稳定和继电保护设施等;统一指挥电网的操作和事故处理;统一指挥电网的频率调整和电压调整;统一指导全网调度自动化和调度通信设备的运行;统一协调水电厂(站)水库蓄水的合理使用。

由于电网是依电压等级分层、依地域划分分区的一个巨型系统,因此必须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是指各级调度的分级负责制,在规定的调度管辖范围内具体的落实统一调度的各项要求。

统一调度、分级管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电网的安全要靠统一调度来保障,电能的质量要靠统一调度来保证,各方的经济效益要靠统一调度来发挥。总之,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体现了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目前我国实行五级调度机制:国家调度机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度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调度机构;省辖市级调度机构;

县级调度机构。如图二所示。

图二五级调度关系

为了使电网调度机构能够有效地指挥系统的运行和操作,系统内的主要设备均应列入调度管辖范围。划分范围大体如下:国网总调负责调度跨大区的联络线和起联网作用的超大型水电厂和火电厂;大区网调负责调度跨省联络线和相应的枢纽变电站以及起骨干作用的大型水、火电厂;省调负责调度省内所属的500千伏、220千伏线路和相应的枢纽变电站以及水、火电厂;地调负责调度110千伏及以下线路和相应的变电站以及地方电厂;县调负责调度35千伏及以下

线路和相应的变电站以及地方小电厂。

国网总调、大区网调、省调、地调、县调在调度业务工作中是上下级关系,下级调度机构应服从上级调度机构的调度管理。

三电网调度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

电网调度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一致的,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电网调度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和法规进行,以保证调度工作的公平和公正。

2 电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满足社会用电需要,应遵循价值规律。

3 按照有关合同或者协议,保证发电、供电、用电等各有关方面的利益,使电力的生产、供应、使用各环节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市场经济的体系之中。

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是指电能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性,内容有:

1 同时性,即电能的生产、供应、使用是同时完成的。

2平衡性,即发电和用电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衡。

3电网事故发生突然,波及面大,影响严重。

4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

电网运行的这些客观规律要求电网运行的组织要严密,技术装置

要先进完备,要通过统一调度才能合理的满足全社会的电力需求。

(二)调度管理的任务

电网调度管理的任务是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电网运行,保证实现下列基本要求。

第一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减少污染,充分发挥系统内的发、输、供电设备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

第二保证电能质量(频率、电压和谐波分量等)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使整个电网连续、稳定、正常运行,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第四经济合理利用能源,使全电网在发电能源消耗率及网损率最小或供电成本最低的条件下运行。

第五依据有关合同或协议,维护发电、供电、用电等各方的合法权益。

围绕调度管理任务的基本要求,调度机构的主要工作大体如下:第一编制和执行电网调度计划(运行方式)。

第二负责指挥电网设备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

第三对所辖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以及电力通信和电网调度自动化设施负责运行管理,负责对下级调度机构所管辖的上述设备负责技术指导。

第四组织电力通信和电网调度自动化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五负责指挥全网的经济运行。

第六对电网的规划和设计提出意见,并参加审核工作。

针对调度管理任务的基本要求,下面重点讲述为用户提供优质、经济、稳定可靠电能的有关问题和工作。

一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能

现在不论城市与乡村,在辽阔的土地上,电已经同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一时一刻也不允许降低电的质量。频率和电压是电能质量的指标,确保频率、电压在合格的范围内波动是调度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

1 频率的控制和管理

电力系统的频率是电网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有功电力是影响频率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频率不仅是电能质量的指标,同时也是监视电网安全的指标,我国电能质量的标准是50Hz,G B/T15945—1995“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中规定: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o.2Hz,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偏差值可放宽到±0.5Hz,标准中没有说明系统容量大小的界限。在“全国供用电规则”中规定:电网容量在300万千瓦及以上者为±0.2Hz;电网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下者为±0.5Hz。DL5003—199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中规定:对于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及以上的电力系统为±0.1Hz,300万千瓦以下的为±0.2Hz。实际运行中,全国各大电力系统都保持在不大于±0.1Hz的范围内。

频率的波动反映了网内并列发电机转速的变动:

n=60f/p

其中n 发电机的转速转/分

P 发电机的极对数,汽轮发电机p=1

f 系统频率

当f=50Hz时,汽轮发电机的转速为3000转/分,如频率高于标准频率,说明发电机转速高于其额定转速,反之,说明发电机的转速低于其额定转速。实际上系统频率常有变化,这是因为事故引起系统紊乱产生频率的波动,在技术上是不可避免的;电源出力完全跟上负荷的变化,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电力紧张计划用电不落实时可能造成电网低频率运行。频率的降低,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带来威胁,因为发电厂的辅机(如送风机,引风机,循环水泵,给水泵)的出力,与频率下降成三次方或高次方的关系下降,结果造成发电机出力下降,使系统的频率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会造成频率崩溃。频率下降,又使系统电压降低,增加网损并影响发电机辅机和用户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严重时会发生电压崩溃。电网长期低频率运行,将造成汽轮机叶片断裂,设备损坏,“文革”期间全国性的低频率运行造成大批汽轮机断叶片,就是深刻的教训。所以维持电网正常频率是值班调度人员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做好下面几项主要工作:

(1 )负荷电源平衡

安排足够的电源,从电力和电量上都满足负荷曲线的需要,是确保系统频率合格的基础。

负荷的预测分长期,月(季),日三种类别。长期的负荷预测是电

力发展规划的基础;月(季)负荷预测是安排发送变电设备检修计划的前提;日负荷预测则是编制次日发电计划的首要条件。日负荷应分24小时预测,据以编出日负荷曲线。影响日负荷曲线的因素有:工业生产及其活动的规律,农业用电情况,季节变化,气象条件,节假日和电视节目等,一般要求最大负荷误差不超过2%,电量误差不超过1%。

根据日负荷曲线编制次日发电计划。所谓安排足够的电源是指要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

1)负荷备用容量:电力生产的特点是产供销同时完成,对时刻变化的用电需要,是通过随时调整发电机出力来保持供需平衡的。因此为了适应负荷的变化和负荷预计的误差,日发电计划内要有负荷备用容量,即接于母线的可以随时调用的旋转备用容量,其大小为最大负荷的2%—5%,低值适用于大电网,高值适用于小电网。

2)事故备用容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例如10分钟)可供调用的备用容量,其中至少有一部分(例如50%)是在系统频率下降时能自动投入工作的备用容量,其大小为最大负荷的10%左右,但不能小于系统一台最大机组的容量。

3)检修备用容量:结合系统负荷特点,水火电比重,设备质量,检修水平等情况确定,以满足周期性的检修所有运行机组的要求,一般为最大负荷的8%—15%。

如果备用容量不足,发生不合格频率的几率或可能限电的情况

就大;如果备用容量过大,投资相应增大,经济性就差。

(2)频率的控制:

在日常调度中,分配给发电厂的发电任务要考虑安全经济运行。核电和火电中间再热机组带基础负荷;热效率较低的高温高压火电机组带腰荷;水电调峰;抽水蓄能机组带尖峰负荷。为满足用户用电并确保电网有合格的频率,要求网内发电机组高峰时出力能顶的上去,低谷时出力能压的下来。从运行特性来说,水电机组跟随性好,无起停损失,而且也无最低负荷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分钟左右从零带到额定出力。火电机组特别是高温高压和中间再热机组,如急剧的改变负荷,则有产生很大热应力的危险,它即使处于热备用状态,也只能每分钟增加2%—3%的负荷,从容许的最低负荷讲,火电机组的最低出力是额定出力的60%—70%,再降低运行就很困难了。所以网内建设适量的抽水蓄能电站和适当比例的水电厂对系统安全优质运行是非常有利的。

电力系统的自动频率控制可分解为三级,各级之间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其中一次调频是负荷、发电机对电网频率变化作出的自动响应,由发电机的调速系统完成,主要针对变化周期短(10s以内)变化幅度小的负荷分量;二次调频主要是电网调度中心的自动发电控制(AGC)软件通过远动通道对发电机有功出力进行控制,由于现代的火电机组普遍采用了协调控制系统,从而能快速恢复频率偏移,针对变化周期较长(一般10s—3min)、变化幅度较大的负荷分量;三级调频就是备用管理、调峰、经济调度等,通过优化方法对发电厂有功出力进行经济分配,主要针对变化缓慢且幅度大的负荷分量,例如由

于气象条件、作息制度、人们生活规律等引起的负荷变化。

当电力系统发生大扰动时,即发电功率与负荷发生严重不平衡时,电网频率的恢复需要三级频率控制的协调运作。

当不具备自动调频须手动调频时,调度员必须掌握负荷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特性,这个特性叫负荷的频率静态特性,其定义为:

K= P℅/f℅

K 称谓负荷的频率调节效应系数;它就是负荷变化的百分数(以额定频率时的负荷为基准值)与频率变化的百分数(以额定频率为基准值)的比值。对电力系统来说,K=1%-3%,一般取2.5%,亦即当系统频率降低1%时,负荷相应降低2.5%,也就是说频率降低(升高)一个周波(1HZ),系统的负荷将减少(增加)5%.

K 是调度员必须掌握的一个数据,通常可用实验方法或计算手段求得。它是频率调整和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方案及事故拉闸限电的计算依据。

要维持电力系统频率合格,还与其他一系列调度运行管理有关。例如具体落实日调度计划时,要有准确的次日预计负荷;要合理的安排发电厂的运行方式;要核定发电机组的最大出力和最低技术出力;要留有足够的调峰容量和调频容量等。

(3频率异常时的处理: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失去大电源,或者受电地区网与主系统解列,都会引起系统或解列地区网频率严重下降。如果措施不当,可能导致频率崩溃,造成大面积停电。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须采取频

率紧急控制措施:第一系统低频率时,将调相运行的水轮发电机改为发电运行,并自动启动备用中的水轮发电机组。第二低频率减负荷装置(低周减载)准确自动的减除部分负荷。第三编制“事故拉闸顺序表”,在系统频率严重降低危及系统和发电厂安全运行时,按规程规定手动切除部分负荷。第四制定低频率时的保发电厂厂用电措施。

综上所述,维持频率合格的主要工作如图三所示。

图三维持频率合格的工作

2 电压的控制和管理

电力系统的电压是电网运行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和频率的区别为:系统内只有一个频率,亦即网内各处的频率是相同的,调频是调全网的频率;而网内各点的电压值不同,调压是调局部网络的电压。

电压质量对电网安全运行,降低线路损失,保证各行业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用电单耗都有直接影响。无功电力是影响电压质

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压的调整实际上是无功功率的调整,其目标应是维持用户供电电压质量符合标准,在电力系统正常情况下,其允许偏差如下:(1)35千伏及以上用户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2)10千伏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3)220伏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10%。电压调整和频率调正一样,也是调度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

通常由于电力系统用户负荷及线路输送功率的缓慢变化,电网内的电压也会发生偏移,为了确保系统各点有合格的电压,调度与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安排足够的无功电源,这是确保电压质量的基础。

无功电源包括:发电机实际可调的无功出力、线路充电功率、电业部门和用户的无功补偿设备容量。22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无功电源安装总容量应大于电网最大自然无功负荷,一般可按1.15倍计算。所谓自然无功负荷是指用户补偿前的无功负荷、发电厂(变电所)厂用无功负荷、各级电压网络中变压器和电抗器以及线路的无功损耗之总和。那么电网的最大无功负荷是多少呢?在220千伏及以下系统可按下式计算:

Q d = K P d

式中:Q d电网最大的自然无功负荷Kvar ;

P d电网最大的有功负荷 KW

K 电网最大自然无功系数。

K值与电网结构、变压级数、负荷组成、负荷水平及负荷电压特性等因素有关,应经过实测和计算确定。对于变压级数为220/110/35/10千伏的220KV系统,K值大约为1.25-1.4。由此可以算出22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容性无功补偿设备的总容量:

Qc=1.15Q d-Q g-Q r-Q L

式中 Q C容性无功补偿设备总容量;

Q d 最大自然无功负荷;

Q g 本网发电机的无功功率;

Q r 主网和邻网输入的无功功率;

Q L 线路和电缆的充电功率。

电网的无功补偿水平用无功补偿度表示:

W b=Q C/P d

式中 W b无功补偿度,Kvar/Kw

Qc 容性无功补偿设备容量,Kvar

P d 最大有功负荷,Kw

无功补偿配置的的原则是分(电压)层分(供电)区,就地平衡,避免无功电力在各级电压和不同地区间的的相互窜动。33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充电功率大,例如500千伏线路每百公里的充电功率在100Mvar以上,这样大的无功窜动不仅增大有功损耗,而且会使系统电压升高并可能引起破坏性的过电压,所以超高压线路的充电功率是不能用的。为了安全可控的运行,330~500千伏电网都配置高低压并联电抗器,以补偿超高压线路的充电功率。一般情况下,高低

压并联电抗器的总容量不宜低于线路充电功率的90﹪。330~550千伏电网的受端系统,应按输入有功容量相应配套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其容量(kvar)宜按输入容量(kw)的40﹪~50﹪计算,分别安装在由其供电的220千伏及以下的变电所中。

(2)电压的控制:

电压的控制是一个比频率控制更为复杂的问题,因为电网中每一个节点的电压都不相同,用户对电压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系统一、两处调正就能满足每一个节点的电压要求。调度通常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厂、变电站作为电压监视的中枢点,如果这些点的电压质量符合要求,其他各点的电压质量基本上也能满足要求。电压监视中枢点通常选择在区域性水、火电厂的高压母线;有大量地方性负荷的发电厂母线以及枢纽变电所的二次母线。

那么这些中枢点电压允许变化的上下限怎么确定呢?对于一个电压中枢点控制多个负荷点电压的情况,可以从这些负荷点中选择一个电压最低的和一个电压最高的点,当中枢点的电压上下限满足这两个用户的要求时,其他各点的电压基本上均能满足。实际的计算并不这么简单,它要根据各负荷点的日负荷曲线和对电压质量的要求,进行一系列潮流计算及电压控制方式等分析研究,最后才能得出这些中枢点允许电压偏移上下限曲线。

电压的调正必须根据系统的具体要求,在不同的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有:增减无功电源进行调压,例如发电机、调相机、投切并联电容器、并联电抗器的调压;改变无功功率的重新分配进行调压,

如调正变压器分接头的调压;改变网络参数进行调压,如串联电容器、停、投并列运行变压器的调压等。以省网为例,值班调度员在线电压管理如图四所示。

1) 发电机调压:

发电机既是系统的有功功率电源,又是最基本的无功功率电源,调节原动机功率,可改变发电机的有功功率输出;调节发电机转子励磁电流,则能改变发电机无功功率输出。发电机有功、无功和视在功率由其有功、无功关系曲线(即P –Q

曲线)来确定。发电厂各机组

图四 “在线”电压管理程序图

的实际P–Q曲线要报所属调度机构备案,调度机构要定期编制和下达发电厂高压母线电压曲线(或无功曲线),对发电厂运行的最高力率(包括是否可以进相运行)做出规定,对发电机失磁保护、强励装置、强励限制和低励限制也实行调度管理。

2)可投切的并联电容器调压:

并联电容补偿调压是通过在负荷侧安装并联电容器来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以便减少通过输电线上的无功功率来达到调压目的。并联电容器是目前电网无功补偿的主要设备,其优点是能降低网损,且体积小,便于分散的安装在靠近负荷中心的地方,可根据负荷变化而拆迁,维护亦较方便。缺点是只能发出无功功率,不能吸收无功功率,由于并联电容器的无功出力与电压平方成正比,:当系统电压低,需要增加无功时,电容器的无功出力反而减少;当系统电压高时,无功出力却显著增大,其无功出力与系统电压呈反调节特性。此外,电容器的投切可能引起过电压。

3)静止补偿器调压:

静止补偿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大功率补偿装置,它的特点是调节速度高,运行维护工作量小、可靠性高。静止补偿器是将可控电抗器与电容器并联使用。电容器可发出无功功率,可控电抗器可吸收无功功率。根据负荷变动情况,静止补偿器可以迅速改变输出的无功功率保持母线电压恒定。

4)利用变压器分接头进行调压:

利用变压器分接头调压是电网的主要调压手段之一。及时调整有

载变压器分头对保证系统电压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但变压器分头调压不能增减系统的无功,它只能改变无功功率的分布,因此只有在系统无功电源充沛的前提下,利用变压器分头调压才是合理的,当整个系统普遍缺少无功时,不可能用改变分头的办法来提高用户的电压水平。

近十几年来,电网发展很快,500千伏已形成了骨干网架,220千伏降压变压器普遍采用了调正范围为±8×1.25的有载调压,其分接开关额定分头电压亦即高压侧绕组的额定电压,其选择要考虑下列因素:

①符合系统正常的实际电压水平,保证有足够的调正余度,并

能使变压器二、三次实际电压在允许的偏移范围。

②为降低网损,一次系统的电压应在上线运行。

③除个别情况外(例如220千伏变压器安装在发电厂的送电端

或系统的末端以及安装在扩建的变电站),各变压器的额定电

压应有一致的标准。

除上述的调正手段外,还有其他调压措施,如串联电容调压;调相机调压等。总之,要保证用户电压合乎要求,要扩充设备,加大导线截面,提高系统电压,合理的调正潮流,适当的配置调压装置等。

以上传统的无功电压的调整控制是采用分散调节的方式,不但调度和运行人员的工作繁重,而且各厂站只依靠本地的信息进行调节,控制是分散的、局部的,无论是控制目标还是控制手段都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对整个电网缺乏全局的考虑。因此,在计算机、通信技术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设自动电压控制(A VC)系统,以优化调度无功电压调控资源,完善对电网无功电压的综合决策,提高电能质量、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能力,减轻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量,成了调度部门新的的课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研制开发A VC,八十年代在电力系统中实际应用。九十年代我国网调和省调的自动化硬件具备了实时数据采集和闭环控制的能力,基础好的省调已建立了完备的电力数据通信网络,利用SCADA的遥测遥信功能可以在控制中心采集母线电压、发电机出力、线路潮流、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位置等状态信息;通过其遥控遥调功能可以在控制中心完成发电机出力调整、电容电抗器投切、变压器分头位置升降等控制操作。此时,调度自动化的软件也有很大提高,绝大部分省网配备了能量管理系统(EMS)并达到了实用化,状态估计、在线潮流、最优潮流在内的高级分析软件也大多成熟运行。借鉴国外的自动电压控制模式,从2000年之后,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及部分省网先后开发投运了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 VC),并取得了预期的实际效果。

二为用户提供价格合理、低廉的电能在满足电力消费的前提下,使电力生产成本或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最少,为用户提供价格合理的低廉电能,是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目的,也是调度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其内容主要有:通过负荷预测,合理安排机组开停;发电厂间出力的最佳分配;水、火电之间的协调;发电厂内各机组间出力的最佳分配及辅机的合理开停;优化潮流减少网损等。

管理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是( A 、管理的功能 B C 、管理的特性 D 2、 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他这时扮演的角色是( A )。 A 、人际角色 B 、信息角色 C 、决策角色 D 、企业家角色 3、 公司经理正在同要终止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经理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 B )。 A 、企业家角色 B 、混乱处理者角色 C 、资源分配者角色 D 、谈判者色 4、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再创 佳绩。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 B )。 8、泰勒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C )。 9、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 B )为前提。 10、 ( B )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A 、泰勒 B 、法约尔 C 、韦伯 D 、赫伯特?西蒙 11、 ( C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A 、泰勒 B 、法约尔 C 、韦伯 D 、赫伯特 ? 西蒙 B )。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基本手段 A 、监督者 、传播者 C 、发言人 、联络者 5、技术技能对于 C )管理者最为重要。 A 、高层 、中层 苴冃 、基层 、所有层次 6、概念技能对于 A )管理者最为重要。 A 、高层 、中层 、基层 、所有层次 7、被后人尊称为 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 A 、法约尔 B 、韦伯 、泰勒 、巴纳德 A 、资源配置 B C 、提高劳动效率 D 、资源利用 、追求利润最大化 A 、受雇人 B 、经济人 C 、社会人 D 、自我实现人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 版)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等基本概念 1.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3.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第一章 战略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战略管理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演进 3.触发事件 4.环境分析的概念 5.战略制定的概念。 6.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7.战略决策 本章重点: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演进 3.触发事件 4.战略决策 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战略管理的四个基本模块包括()、()、()、()。 2.一般来说,公司要考虑的三类战略是()、()与()。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说法,典型的战略决策有()、()、()三种模式。 二、名词解释 1.战略管理 2.触发事件 3.环境分析 4.战略制定

5.使命 6.战略 7.战略实施 三、问答题 1.简述战略管理的内容。 2.简述战略管理的演进过程。 3.简述战略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4.列举触发事件的情况。 5.简述什么是评估与控制。 6.简述战略决策过程的8个步骤。

第二章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 本章主要内容: 1.公司的概念 2.董事会的职责 3.董事会的作用 4.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的程度差别 5.董事会成员的组成 6.高层管理的职责 7.战略领导与战略远景。 8.战略决策者的社会责任 9.企业的责任 10.公司利益相关者 本章重点: 1.公司的概念 2.董事会的职责 3.董事会的作用 4.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的程度差别 5.高层管理的职责 6.战略决策者的社会责任 7.企业的责任 8.公司利益相关者 作业题 一、填空题 1.公司治理指的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2.大多数公开上市的董事会由()和()组成。 3.卡洛尔认为企业管理者有的四种责任包括:()、()、()、()。 二、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本概念总结

1 一月二月三月 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 合计合计合计 四月五月六月 产品名称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合计合计合计 【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

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什么是管理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的层次、幅度及其关系 管理幅度:指管理者在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下,所直接管辖的下属(机构、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指在一个组织中,从普通员工到最高管理者,管理机构共分为多少等级。每一等级被称为一个层次。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的大小成反比。 3管理者所需具备的技能 1、概念技能:指管理者面对组织外部复杂的环境,洞察各类变化因素,识别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高层必备) 2、专业技术技能:指管理者通晓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必备) 3、人际关系技能:指管理者善于与各方面的人沟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得到人们理解支持的能力。(每层必备) 4、管理的职能,分别什么意思 1 、计划:指在研究组织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组织今后一定时期的活动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活动。 2、组织:指根据计划和目标,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制度化安排,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置、组织变革和发展。 3、领导:指管理者运用其职权和艺术,对下属施加影响,使他们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具体包括指导、沟通和激励。 4、控制:指管理者根据既定计划的要求,检查组织活动,发现偏差,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与予纠正,或根据新的情况对原计划做必要调整,保证计划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5、管理对人性有哪些假设 ○1“经济人”假设

《企业生产管理》课程

《企业生产管理》课程 复习指南 课程说明: 本课程共分17 章,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全面学习,重点掌握。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分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章绪论 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内容及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重点) 1.1 了解生产运作战略的基本概念 1.2 掌握产品战略决策 1.3 掌握产品与服务竞争策略 1.4 了解纵向集成与供应链结构 第三章产品服务设计与生产运作组织方式选择 1.1 产品设计 1.2 服务设计 1.3 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重点、掌握) 1.4服务运作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重点、掌握) 第四章生产运作流程设计与分析(难点) 1.1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 1.2 生产运作流程的具体设计与分析

1.3 生产运作流程的绩效度量与改进 1.4 业务流程重构(掌握)第五章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与管理 1.1 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决策(了解) 1.2 制造业中新技术选择与管理(掌握) 1.3 服务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掌握)第六章生产运作能力(重 点) 1.1 基本概念(了解) 1.2 能力计划(掌握、重、难点) 1.3 能力计划的决策方法(掌握) 1.4 学习曲线(重点掌握、并能举例应用) 1.5 服务能力计划与管理(掌握)第七章工作设计与工作研究了解工作设 计、工作标准及作业测定与工作研究第八章设施选址 1.1 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和影响因素(了解) 1.2 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设施选址的影响(掌握) 1.3 单一设施选址(掌握) 1.4 设施网络中的新址选择的方法(了解)第九章设施布置 了解设施布置的基本分类、掌握工艺对象专业化和产品专业化的布置方 法,掌握混合布置的方法,掌握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如仓库布置、办公室布 置。 第十章供应链管理(重点) 1.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了解)

公共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 公共管理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可說是一門研究政府改革之理論與實務的學科,尤其自1980年代以來以新公共管理為理論基礎之各國行政改革,更為世界掀起一股政府再造的風潮。本章從公共管理領域進入,進而探討新公共管理的內涵,以及各國政府改革措施,並歸納政府再造的共同特色,以利瞭解公共管理相關內容之輪廓。 申言之,本章包含三大重點: (一)公共管理概論(包含意涵、研究途徑、未來發展與挑戰)。 (二)公私部門管理異同。 (三)新公共管理與政府再造。

第一節公共管理的意涵 擬答 欲探討公共管理之共同特質,必先瞭解其意涵,茲簡述學者之觀點 如下,而後歸納其共同特質: (一)公共管理之意涵: 1.培里(J.L. Perry)和克拉馬(K.L. Kraemer): 公共管理為新的途徑,結合了傳統公共行政規範取向及一般管 理的工具取向。前者關切民主與行政間的關係,如公平、正義, 後者則重視組織的設計、運用與資源分配。 2.波茲曼(B. Bozeman)與史朝斯曼(J.D. Straussman): 兩人界定公共管理為「政治權威的管理」,亦即公共管理無法 侷限於政策分析的科學色彩,或者說公共管理無法自外於政治 系絡而運作。 3.林恩(Jr. Lynn): 認為公共管理即為「政策管理」(Policy Management),簡述如 次: (1)從管理的觀點探討公共政策,才能落實政策目標及理念。 (2)政策管理係針對具有行政責任的公經理人(Public Manager), 在特定環境限制下,對於政府政策採取有利的詮釋與行動。 (二)公共管理之共同特質: 1.大體而言,公共管理的特徵有四點:(余致力,1999:27) (1)以公共管理者為教學研究對象。 (2)既重視公共系絡或政治環境,亦重視管理知能與策略。 (3)以政府方案為焦點,重視績效,強調部際關係與府際關係。 (4)採科際整合與個案研究的途徑,強調實務與理論並重。 3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四篇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管理系统虽是由不同性质的各个部分(子系统)或环节组成的,但构成各个部分(子系统)或环节的基本事物或要素最终还是表现为管理的要素;而从管理系统的运动过程看,管理的实施主要体现为对管理的不同过程运用不同的管理职能。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勒成了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因此研究管理的要素和管理的职能,对揭示管理的内在规律,进一步阐释管理原理、原则在管理过程、环节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篇在介绍管理的要素及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管理的各种职能及运用方法。 第十章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要素是指管理系统的构成因素,有时亦称管理系统的资源。对于管理的要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早人们普遍认为人、财、物是构成管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后来又加上时间、信息要素,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科技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对管理系统研究的深化,一些重要的、无形的资源也列入了管理的要素。所以,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管理要素分为人员、资金、物、文化、技术、信息、时间、组织、环境、社会关系等十大要素。我们按这些要素是否具有实体性,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 本章将对这些要素的含义及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基本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熟悉掌握: (1)各种管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种要素在管理系统及管理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 第一节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管理的有形要素是指具有某种实体形态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员、资金、物。 一、人员 人员这个管理要素是系统中唯一起能动作用并可以决定系统其他要素作用发挥程度的关键要素,它包括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里强调,作为管理系统第一要素的人员,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劳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 从管理活动来看,组织中的人员可分为两大类:管理者、被管理者,另外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但事实上任何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别人管理。不过相对于一定组织或一定组织层次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任何组织来说,人员大体可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类。 (一)管理者 1、管理者的含义及作用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是指在组织中担负对其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2、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是负责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沟通的人员。

管理基础-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程度的不管加深、社会政治结构日益复杂等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未来实现特定目的,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定义的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管理者是指挥和领导他们活动的人。管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所有者以及各种形式的委托代理人。管理的主体: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是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内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指组织内部的状况,包括组织性质、人员状况。管理的环境和条件有动态和稳态之分。 3、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4、有效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动员和配置资源是达到有效管理的必要环节。 5、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一切管理活动共有的,其他具体复杂的职能知识对基本职能的进一步具体化。 6、管理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管理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实现管理目标,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管理是管理者主观作用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二、管理的特性:两重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一)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一般性和特殊性,也指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特性表明管理是人类社会的自认属性,使得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般规律。管理都是在非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管理的社会性质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方式。 2、科学性是指管理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具有可检验的标准性和可重复检验性。由于人的活动复杂性,管理又具有特定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于‘度’的把握,还体现在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二)管理具有目标性 1、共同认同的目标,不包括他们之间的不同部分。 2、层次结构性,总目标下有不同分目标。 3、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包含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4、多元价值性,企业在盈利外也包含市场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和谐等多钟管理价值;而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 1.企业的五大职能: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研发 生产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工厂 布置供应管理项目管理 2.广义生产的定义: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3.生产运作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生产运作系统运行 生产运作控制 4.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行 为技能(人的情商) 5.生产运作的分类: 从管理角度分:1.制作性生产:a、连续性生产和离散型生产b、V型、A 型、T型企业生产c、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 2.服务性运作 从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分:大量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6.生产运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用户需求趋于多样化竞 争日益激烈能力与需求的协调理想的供需管 理如何提高应变能力 7.发展趋势:精细生产业务过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大量定 制生产 第二章:企业战略和运作策略 1.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竞争进步加速基于时间的竞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 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谋划,这种谋划包括企业的使命、目标、 公司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 3.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战略的形成及其时时过程中制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 4.战略“金三角”:目标环境资源

5.三种层次战略: 公司战略(进入领域方式:多元化,垂直一体化,并购与重组,战略联盟)事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时间响应战略) 职能战略(营销策略,生产运作策略,研究与开发策略,人力资源策略等)6.生产流程基本流程: 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按项目 7.生产运作的总体策略: 自制或者购买;低成本和大批量;多品种和小批量;高质量 第三章:预测 1.预测分类(按性质):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经济预测需求预测 社会预测 按预测方法分:定性预测法(德尔菲法部门主管意见法用户调查销售 人员调查) 定量预测法因果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平滑模型(简单移动 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一次指数平滑法 二次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解模型(乘 法模型加法模型)】 2.时间序列的构成:趋势成分季节性波动不规则波动随机波动 3.常见的因果模型:回归模型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模型 第四章:产品/服务设计和技术选择 1.研发的重要性:研发的质量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研发的效率直接影响企 业在时间上的竞争力研发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研发直 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2.产品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 3.产品设计和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设计用户需要的产品设计可制造性强的 产品设计鲁棒性强的产品设计绿色产品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 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四大支柱:科学、技术、管理、教育 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因此,一个国家管理能力的高低,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实现公共管理是我国行政发展的目标选择 (一)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隐含的缺失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的管理及为此进行的行政机关内部事物的管理。它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政、政府独政的局面。 其间隐含着以下缺失: 1.政府主导,居高临下--其结果是牺牲民主 2.救世主观念,"保姆"意识--其结果是牺牲社会活力。 3.擅权专政,失去监督--其结果是导致腐败 4.全能政府,职能上的"帝国主义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低效 (二)公共行政的概念及其包含的积极内含 公共行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行政是指为了公益目的,由享有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或人员在公民广泛参与及其制约下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共行政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公共行政主要方式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社会公共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从宏观上间接调控社会生活;公共行政职责任务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管理好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促进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公共行政概念包含的积极内含:

1.管理的目标--为了公共利益、公众利益,而非个人利益、部门利益。 2.管理的范围--公共事物,而非一切事物。 3.管理的把握--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4.管理的过程--公民参与及其制约。 5.管理的机制--公共责任制度。 (三)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其实现的变革 1.公共管理的含义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规划、协调和执行的活动。 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概念应注意三点: (1)公共管理主体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三大主体所组成的管理体系。 三大主体中,政府是公共管理实施的"主渠道"。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参与公共管理在现代国家中呈逐步发展的趋势。 (2)公共管理客体(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 它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三个方面。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开展社会公共服务等。 (3)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事实上或者可能影响到全体成员的利益。公共利益是全体成员个人利益的体现,但公共利益又不是成员个人利益的加总。 实施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如为全社会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市场秩序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 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 2.公共管理实现的变革 (1)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中介组织)也参与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

管理学基础概念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 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行 创新: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的预期目标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设计 法约尔管理理论: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其中管理职能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需要层次理论: 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需要产生新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企业生产管理习题

《企业生产管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内容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2.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 3.生产与运作战略 4.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发展 二、学习目的 1.理解生产及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 2.明确生产与运作战略及策略含义 3.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情况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的定义。 (2)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控制的三个方面内容。 (3)简述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四、参考答案: 1.简述题 (1)指系统生产能力的确定、设施选择、工作部门及设备的布置、产品与服务计划的制定等几个方面的决策。 (2)质量控制: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性等特性要相应地转变为生产与运作管理中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 进度控制: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即控制产品数量和交货期。 费用控制:保证产品的价格既能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3)价格:顾客为了得到某一产品或接受某项服务所必须支付的金额。 质量:与原材料、设计和生产过程密切相关。 差异性:使得本产品与对手的产品相比更具有个性并更加符合顾客的要求。 柔性:对变化的反应能力。 变货期:产品提供给客户是否及时;新产品或服务项目被开发出来投放市场的快慢;产品改进的速度

第二章、需求预测与管理 一、学习内容 1.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需求预测的过程和方法 3.需求预测误差 4.需求管理 二、学习目的 1.了解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掌握需求预测的方法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市场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 (2)简述德尔菲法的一般步骤。 2.计算题 (1)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需求数据如表所示。 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的需求量单位:千台 (2)根据上一题数据进行预测。从第4年开始到第12年,用3年的加权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权重为0.1、0.3、0.6,其中0.6为最近一期的权重。 (3)某医院考虑是否购进新的救护车。购买与否部分取决于下一年的救护车行驶的公里数。过去5年行驶的里程如表所示。 过去5年的行驶里程单位:km 使用2年的简单平均法来预测下一年的行驶公里数,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4)根据上题数据进行计算。使用加权的2年移动平均法预测下一年的公里数,权重为0.4、0.6(0.6是较近年份的权重)。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5)在过去的5年中,某港口从货船上卸载了大量的谷物。港口的主管希望验证指数平滑法预测卸载量的效果。他预测第1年的谷物卸载量为175t。其中α=0.10和α=0.50。表中列出了过去8年的实际卸载吨数。 过去5年的卸载量单位:t 从第1年度开始分别两个平滑系数来计算年度的预测值,并计算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比较哪个平滑系数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较小。(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案例:产品开发与改进之争 袁之隆先生是南机公司的总裁。这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农业机械的企业, 1992年产品销售额为3000万元,1993年3400万,1994年预计可达3700万。每当坐在办公桌前翻看那些数字、报表时,袁先生都会感到踌躇满志。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效率 1 公共管理效率的概念 (1)效率和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管理成果、效果、社会效益与其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项公共资源投入的比率。 公共管理效率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内涵—经济价值观; 2 )外延—社会价值观。 现代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实质是追求内涵与外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2)公共管理效率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可测定性; (4)相对性; (5)滞后延伸性。 2 公共管理效率的分类 性质:(1)正效率(2)负效率 主体:(1)个体效率(2)群体效率 层次:(1)决策效率(2)管理效率(3)执行效率 实现程度:(1)计划效率(2)实际效率 3 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的政府发展思想。 因为:(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为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政策目的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经济调解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1)计划手段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2 市场监管 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制度建设 ◇2加强信用建设 ◇3从严监管 3)反对垄断 垄断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也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3 社会管理 1)人口管理 2)环境管理 3)调节居民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 4)维护社会秩序 4 公共服务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基础设施建设 三、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含义: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 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职权划分4)职位配置 5)人员结构6)管理方式7)运行程序8)法律规范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1)权威性 2)服务性 3)层级性 4)适应性 5)合法性 6)强制性 3 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构成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构成: 1)领导机关——中央机构 2)职能机关——又称执行机关、业务机关(各部、委、办、局等) 3)辅助机关——分:政务性、事务性、综合性、专业性) 4)监督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治监督 审计机关——经济监督 5)派出机关

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概念 导语: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分支领域。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日益凸显,源于经济全球化下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区域竞争的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区域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政府问竞争和区域政府竞争力研究、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问关系研究区域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制度供给研究、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比较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个案研究等。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对于拓展科学、现代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促进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小编整理了一份公共管理概念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到你。 关键词:公共管理 就目前来看,虽然各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著作层出不穷,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区域公共管理既不同于公共行政以及行政管理,也与区域行政存在不同之处。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并综合区域、区域行政、公共行政以及行政管理等各种理论知识,最终将区域公共管理概述为: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为解决存在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各种公共问题,区域内的多元主体利用调解、协商的方式与手段对区域内横向以及纵向层级之间的重叠交叉的关系所进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过分追求政绩的问题 GDP是评价区域公共管理好坏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衡量一个官员政绩如何的重要标准。这样就造就了一些不顾一切官员盲目追求GDP的增长,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很容易在地方政府与地方保护主义之间形成恶意竞争的局势。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其权限牢牢掌握在区域政府的手中,区域政府肩负发展本区域经济的职责,因此往往打击一切影响本地经济发展的行为,而实行一套保护本区利益的经济保护制度。这样一来,虽然本区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 (二)存在行政化泛滥的问题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行政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促进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保障组织的顺利运行。行政化虽然能够帮助实施区域公共管理,但是也要谨慎预防泛行政化现象的出现。如果组织目标与运行方式以及权力来源都采取行政化的手段,一旦行政化泛滥,将丧失行政化原有的效力,从而扭曲解决区域问题的宗旨,区域公共管理中平等、合作的精神也将受到严重破坏,地方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也会难以实现。所以,行政化手段是把双刃剑,善用者能够发挥效力,滥用者只能收获适得其反的结果。

公共管理学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

9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转换观念:(1)并非所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2)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政事分开:(1)政事职责分开。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政事分开的一个基本依据。(2)政事机构与人员编制分开;(3)政事经费分开;(4)政事管理方式分开。 人员分流:(1)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2)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3)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 培育市场:(1)加速“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2)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3)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进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发展。 财政政策:(1)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尽快转化为企业,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2)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但一时难以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原有的事业经费拨款转变为其企业经营政策性亏损补贴,逐步减少财政资金供给,直至完全停止财政拨款;(3)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同等多种形式,引入事业竞争机制。(4)对于那些既不能实现产业化,但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取消其“事业”资格。对于冗员,也应予以精简。 10我国各类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 科学技术事业管理:(1)基础研究管理模式 (2)应用研究管理模式(3)服务研究管理模式。 教育事业管理:(1)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2)高等教育管理模式(3)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文化事业管理:(1)艺术事业管理模式; (2)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模式;(3)新闻出版事业管理模式; (4)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管理模式。 体育事业管理:(1)体育组织管理模式(2)体育场馆管理模式;(3)体育竞赛管理模式。 卫生事业管理:(1)医疗机构管理模式 (2)卫生防疫与保健机构的管理模式(3)社会医疗保障机构的管理模式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1.公共事业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2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 (1)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2)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 3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的加强。 (1)对深化体制改革的作用加强(2)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3)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作用加强(4)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加强 (5)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公共事业社会化发展的客观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