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6.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答: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不认为是“不治之症”,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⑴际消费倾向递减人们不爱花钱 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有关。 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总小于1。即消费量的增加不象收入增加那样快。凯恩斯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律。 凯恩斯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⑵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信心不足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⑶流动偏好人们愿意手持现金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是“流动偏好”。 ◆人们之所有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款,是根源于交易动机(如购物方便)、谨慎动机(如为应付疾病、车祸等)、投机动机(如抓住机会购买债券)。 总体上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 的消极保护者,而应作为积极的干预者。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 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 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 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西马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两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根本异趣,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和凯恩斯主义学者进行长期激烈的正面交锋。在学术界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对凯恩斯主义有批判、融合,也有辩护。 一、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威齐、多布、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和科里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1、斯威齐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斯威齐认为凯恩斯是新古典理论培育的一个“囚徒”。首先,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此,凯恩斯认为阶级斗争不过是“令人讨厌的混乱”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的作用,把国家只看作是一个在紧要关头突然出现以扭转局面的角色。其次,他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增加失业的影响,他把这看成是经济机制中可以矫正的缺陷,而不是保证资本家控制劳动力市场的手段。最后,凯恩斯甚至比他的一些新古典理论派的同行们更少关注垄断的力量,丝毫没有论及垄断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 2、多布对凯恩斯进行了更加系统、更为深刻的批判。 多布坚持认为,凯恩斯的经济方法过于宏观,因而导致他忽视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均衡,并进而忽视了计划的必要性。凯恩斯同情生产资本家,反对借贷资本家,他也不同情工人,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描述成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从而使他看不到政府经济政策的政治局限。多布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下充分就业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多布在晚期著作中,对凯恩斯态度有所缓和,但他对凯恩斯的本质上还属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仍进行严厉的批判。他还认为,凯恩斯建立在投资边际效率思想上的利润分析是整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庸俗的观点”。 3、法兰克福学派的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对凯恩斯的批判更为激烈。他们认为,凯恩斯对流动偏好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的错位是症状而不是原因。凯恩斯夸大了利息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同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利润率进而对投资的影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没有谈及不同部门投资比例失调所造成的影响。曼德尔鲍姆和波洛克断言:“凯恩斯的修正程度超过了古典教条,但他没有指出更光明的前途,而是指向了更黯淡的未来。” 4、科里就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激烈的抨击。 科里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这两个问题: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理论。科里认为,首先,投资取决于利润率的变动,而不是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利息率,凯恩斯对萧条时期货币的解释混淆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凯恩斯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平稳过渡到一个既是资本主义而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的手段,而科里指出,实际上利润率下降只表明经济衰退,而且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暴乱和战争的前兆。其次,凯恩斯夸大了投资的重要性而轻视了消费。最后,科里从方法论上对凯恩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凯恩斯的理论强调了交换这一次要因素,而没有强调生产这一首要因素,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断对此作过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融合(斯特雷奇、亨利.史密斯、亚历山大、多马) 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主张,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不足,同时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繁荣,这都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沟通”留下了空间。 琼·罗宾逊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6.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答: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革命 30年代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的重要基础,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有效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定义: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

c[,w]=x(y[,w])。 2.客观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工资单位之改变;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时间贴现率;财政政策之改变;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4.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通论》理论的学术背景、理论特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财政政策在今天金融危机背景下反思凯恩斯政策 浅议凯恩斯政策 【摘要】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凯恩斯政策。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财政政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也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然而,在20世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美妙说教,使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主张上也束手无策。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也使正从传统经济学中走出来的凯恩斯彻底醒悟,为其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以上原因促使其在193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一反过去的立场,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5.4.7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不论今天的哪个经济学派,不论它如何反对凯恩斯的具体经济观点,但是他们的经济学架构和模型机理,都与凯恩斯架构一样。所不同的仅仅是参数的争执和最优化目标的设计上。 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以及经济增长的优化目标上。关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里不再多说了。在经济增长优化目标上,凯恩斯追求一个资本极大丰富,资本边际收益为0,从而不再有资本稀缺性,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增长目标。这本质是建立在人口不能迅速增加,生产函数又为一次齐次的基础上。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使得资本增长的同时,即便人口不增加,但人力资本也在同步增长,从而某种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关于资本极大化下边际利润为0的梦想。由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其它优化目标,例如消费贴现最大化等目标。 其它基础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都是相同的。 虽然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供需分析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但这在作为西方经济学主体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理性预期假设,使得这种误区已经幸运地被逃避了。这使得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轻易地学懂高深的经济增长理论,但他却必然要在最简单的IS-LM模型面前焦头烂额。 同时,由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概念的误解,使得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居然认为,研究供需问题用IS-LM模型,研究增长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没有研究IS供需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理论只是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储蓄、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得增长最优目标。而事实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见本书5.18式),所出现的资本边际收益等于利率这一项,就已经是凯恩斯经济逻辑下的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可以说,这比当代经济学理解的IS-LM分析更接近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本意。 凯恩斯经济理论,不用说,也是今天学生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的理解,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含义,供需关系及其均衡或失衡的含义,再生产的流程,都是十分核心的内容。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于凯恩斯模型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增长理论,本书将在5.5节分析。这里本书谈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问题(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架构也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架构,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当代所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问题)。 (1)供需关系 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的供需关系,应当包括:1、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2、消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投资产品与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任何投资品最后都要成为消费品,所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有物理上的联系和利润上的要求)。 关于资本和消费部类的划分及实物补偿和流通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再生产公式与本书思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供需分析及货币分析上,又有根本区别。本书1.1.4节“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和问题”、1.2.1节“第一部分经济总体的运行平衡:国计学运行模型”及4.5.5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第(3)部分“经济表”)对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更具体的分析,将在本书6.4节“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进行。 凯恩斯经济理论只考察了第1种平衡,即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其供需理论,在于分析投资的利润与货币的利息所导致的资本供求关系。 而对于消费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虽然承认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但为了按照他的思路分析,他仍旧假定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以回避掉对消费产品的供需分析。很显然,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数据,就应该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作用之结果。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如果按照凯恩斯仅仅用一个边际消费倾向的常数作为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研究意义。文章通过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种类、原因及其政策建议的分析,从而推断出凯恩斯对制度因素的忽视,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一大局限。 关键词: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产权制度;分配制度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核心思想,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解释当时的危机与 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一、有效需求的定义 凯恩斯在《通论》对有效需求原理的概括如下:令z为雇佣n个人时的产品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z=φ(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企业家雇佣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d=f(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在n的数值为既定的条件下,如果预期卖价大于总供给价格,即如果d大于z,那么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雇佣更多的人,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要素,直到d 与n相等为止。就业量即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因为,

就在这一点上,企业家的利润会达到最大化。 同时,凯恩斯指出,在现实中,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是一种特殊事例。” 二、有效需求的分类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企业家所决定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n 取决于两种数量的总和(d),即d1为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d2为社会愿意投资的数量。d就是我们所谓的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凯恩斯将有效需求分为两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即消费者在取得收入后为维持生活所需购买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即指企业家为取得利润而购买生产要素的需求。综上可知,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才是现实生活的正常状态。有效需求不足又可以分为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资有效需求不足。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的归因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对流动性的态度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的估计。”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第一,消费倾向是指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即:“δcw和δyw具有相同的符号,但δyw>δcw;在这里,cw为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消费。我们把dcw/dyw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即为消费增量在收入增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这三派别及其观点各有创新,也各有不足,它们的前途将是怎样,有待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早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to 1960s period, Keynes economics a western economics new orthodox. However, this new orthodox Keynes economics from 20th century 70's 20000yds are to this day,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formed a "new classic " and "new Cambridge school" an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three factions. These three factions and its view each have innovation, also have each inadequacy, their future will be how, needs to be tes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early Keynesians New classic New Cambridg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第十五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 ?传播凯恩斯理论的忠实斗士:西摩尔·哈里斯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 一部成功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948年问世 ?熟练的应用简单的代数和简明的图形阐明并简化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该书在数理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纯粹的逻辑科学,但又把无经验内容的李嘉图恶习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推向极致。 ?萨缪尔森于1962年对国会通过肯尼迪减税法案起了推动作用,该法案试图通过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增长。这项法案刺激了经济繁荣。 ?《经济学》在经济学界独占鳌头。萨缪尔森于196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贡献 ?补充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 ?1.增加投资:政府支出比减税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2.提高公众的消费倾向: ?“节俭悖论” ?储蓄是经济系统的漏出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 凯恩斯强调储蓄减少目前消费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储蓄未来构成生产性投资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储蓄是一种未来的支出,可通过新技术,教育和培训改进生产要素。?如果每个人都疯狂的去百货公司购物,那么对新产品和技术的投资是否会扩张??投资不仅是当前需求的函数,而且是未来需求的函数;长期和短期利率都影响投资和资本形成。 ?消费的暂时减少不会导致普遍的萧条,储蓄的增多会导致利率下降,这将促进商业,特别是资本品产业和研发活动不断扩大规模。 经验检验:70年代的通胀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实业具有替代关系。 ?1970年代,出现“滞涨”,石油和商品价格飙升,而工业国陷入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兴 ?发明AS-AD曲线解释“滞涨”: ?AS曲线左移,导致低产出和高价格。 ?萨缪尔森说:“供给冲击带来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产出减少和失业增多。”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编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