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私奉献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无私奉献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无私奉献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无私奉献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

永嘉中学肖培东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自主开放学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庄子、《庄子》及掌握本文字词,把握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自学,预习学案(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设计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若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四点要求来观照《逍遥游》的话,其当属优秀范文。不妨让学生自习探讨,从四方面入手,解析本文。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人类没有翅膀,无法飞翔。但人类对飞翔的渴望,不是从飞机的发明才开始。从西方神话里的天使长着翅膀的形象,到中国的嫦娥奔月、精卫化鸟,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庄子的《逍遥游》,也包含了2300年以前的中国先民翱翔于无穷境界的渴望。而对庄子,对他的思想,任何的讲解似乎都是苍白的,只有彻底的投入在其文中,也许可窥其一二。“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子特有的审美眼光。

2.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有创新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3.四组各择一点先自己分析阅读,然后写成文字,要求诵读其中要点,讨论,形成书面材料。如:

丰富,哪些文字,哪些材料,如何读出等等。

4.讨论,依丰富——文采——深刻——创新顺序。(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a..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乃至其他篇中的如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无奇不有,千汇万状,迷离荒诞。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干脆是杜撰的,无所不包的内容,使他的寓言丰富、博大。

再如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形象何等崇高丰满,意境何等壮阔深远。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还有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境界。其实,庄子也善于把他杰出的想象力引向微观世界的。这种“洸洋自恣”的想像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树的长寿,固然令人

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物事,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庄子的笔下,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飞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

b.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比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运用选择疑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再如“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句,珠圆玉润,文采斐然,意蕴深刻。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运用最多的对比。

大量的形象,说的其实都不外乎“有待”而已。但他反复说,就让人觉得淋漓尽致,而显出汪洋繁复的艺术效果。而且这些比譬,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小,忽而大,忽而神话,忽而现实,造成恣肆奇幻的艺术效果。本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显著的是大鹏的形象。这个形象,令后代文学家们印象深刻,从李白到毛泽东,很多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都会有意无意间想起庄子笔下的这只大鹏。比如李白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显然是化用本篇的句子

不仅如此,庄子散文笔法也摇曳多姿,形成一种不可捉摸的错综美。语言表达上有叙事,有引证,也有引论;句法上有夸张,有排比,也有拟人;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创造出了许多名句和成语;运笔时有虚有实,有浓笔也有淡抹,远近照应,分合有致,意远而味美。文章漫溢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游戏文字的个性美。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举例。

c.深刻

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生存问题”是困扰人类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重大哲学命题。从杨朱的“发现自我”到老子的“人生至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人类的智者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人生的幸福之路。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且更有超脱意向。他把老子的矛盾论推演成达观主义的相对论。道家的“生命哲学”至庄子而圆通。庄学的归旨,是彻底的精神解脱;是对漠视人的生命、扭曲人的灵魂、践踏人的尊严的反思与反叛。庄子为人们开出的药方就是为我避世,调整认识,解脱自己;通过超越理性和审美观照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启发作用。

无疑,庄子是坦率的、真诚的,同时又是富有哲思的、深刻的。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极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辨”,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的,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d.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庄子散文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很像他本人那不拘一格、飘逸洒脱的个性。

庄子是善于用生动的形象说明问题,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这种形象又是超现实的怪诞之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形象的载体即为寓言。庄子曾把它的书分为寓言、重言、卮言三类,其实这三类就是一类——寓言。《逍遥游》几乎就是一篇寓言的大荟萃。文章开篇鲲鹏展翅几万里的故事,鲲鹏随意夸张的异化和奋飞,虽然旨在表现鲲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不要说世俗之人难得一见,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的。正当人们神醉于鲲鹏展翅雄奇怪诞境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燕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他成功地创造了“寓言”的形式来寄托深刻的哲理与博大的理想。要强调万物皆“有所待”,首先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要阐述“小大之辩”,则赋于蜩与学鸠人的性情。这样的构思、想像与推理,确有其独到之处。

结论呈现出来之前的文字,统统都是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故事多,出现的事物多,有植物有动物,有天上也有地上,万象纷呈,看起来杂乱得很。全文是如何把这么多事物联系起来而不至于杂乱的呢?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需要把握住结构的关纽。这个关纽,就是“小大之辩”。第一段,主要是从空间限制的角度,谈无论大小,都受限制;第二段主要从时间限制的角度,谈寿命对于万物尤其是人类的限制——彭祖被认为长寿,人们都与他相比,但彭祖之寿实在也算夭折;第三段由寓言及于人事,更谈到人的境界的小大之辩。由此可以看到,“小大之辩”,是统领全文结构的总纲。

5.走进创新,多元化理解。读到另外的什么。庄子之文以其浪漫奇丽,汪洋恣肆,独步一时;历来治庄者,各有所凭,自述其解。(附相关认识)

《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李商隐的《锦瑟》中提到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的故事强烈地表现了人生的虚幻感,对李商隐的诗,我们多数人的体会都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也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庄子的哲学思想很深邃,由此也可见一斑。庄周为什么在他妻子死的时候,还要愉快地唱歌呢?这是因为他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有深刻的、和常人不同的理解。庄子认为,在梦与醒之间、生与死之间、存在与虚无之间,很难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人的生与死,都无非一个正常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人应该安时处顺。

在我们看来,世界万有都是相对的,绝对自由,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但庄子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也许出于人生的失落感,庄子希望存在着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即使在“无何有之乡”,对人渴望自由的心灵毕竟也是一个安慰。那么庄子认为何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遗弃了自我。神人,就是超越凡人的人,泯灭了功用。圣人,就是智慧明达的人,忘却了声名。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都是无所待的境界,所以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没有对我的执着,没有追求功用的行为,没有获取声名的愿望,抛弃了一切的追求,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所以庄子说,假如你是一个乌龟,你愿意做庙堂之上占

卜用的神圣的龟甲呢,还是做一只在烂泥中拖着尾巴的平凡的乌龟?在庄子看来,自由首先意味着自由的生存,自由是生命的自由,死亡则意味着最大的不自由。执着自我,追求功名而沦于困境,是与自由精神背道而驰的。

追求——不断追求——没有追求,是庄子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也是探求积极人生的三重境界。

笔者觉得庄子所说的第三种人其实只是理想之人,包括庄子自己也并没有作到。在庄子借粮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年底时借给他,庄周很是生气,忿然作色,你想庄周能逍遥吗?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肖培东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季氏将伐颛臾》,了解了一代圣人先哲孔子的政治主张。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与孔子并称的儒学大师,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学说与思想,他就是“亚圣”战国时期的孟子孟轲。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孟子,触摸他熠熠生辉的思想。(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中时我们已学过《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这堂课我们再次捧读并深化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温故而知新”。先请五位同学分段朗读,注意正确、流利。同学们订正后再齐读一遍。思考:孟子在这场对话中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三.1.回答:仁政,“王道”。那么是怎样一步步提出的呢?先看标题:寡人之于国也。“寡人”指谁?“国”又是哪个国家?(注解2)“于”“之”?

那么于国,梁惠王又是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的呢?找出文中原句。“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民于河东,河内凶亦然”(理解“凶”“于”“河”),

“然”,是省文,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民于河内)读。

2.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梁惠王对国家政治的表现及态度,应该是?(“尽心”)

这个词要重读。“焉耳矣”怎么理解?改成“尽心矣”效果怎样?读。读出自诩味,抱怨味。

3.梁惠王于国尽心,实际效果怎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之”的理解。

“无如……者”意为“没有象……的”,换一种表达方式说这个句子。(学生讨论)“不及寡人之用心者)语气上有何区别?读

故此,梁惠王心中困惑万千,“何也”读。改为“何哉”“何故”效果怎样?

(“何哉”问中有叹,设问;“何故”多用于一般性的询问,都无法达到“何也”的极度困惑急于求解的效果)再读。

第一段读,背诵。

四.那么孟子又是怎样解释个中的原因呢?这就是成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找出成语的原文(“填然鼓之……则何如”)读。释有关词语。

成语的现代解释。

孟子为什么要用“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回答。如果直接回答,他应该怎样说?

请用文言文写出。

学生小组讨论,把答案写在纸片上。

同学回答,而后教师出示自己的答案。“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何益?”读,译。

讨论体会孟子比喻的从容,含蓄,形象及效果。使梁惠王自然地走进了他问题的圈套,说出了“是亦走也……)相关词语解释。

五.读,背诵。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探讨。

让自由之风吹拂

永嘉中学肖培东很怀念那个诗歌绽放的年代,在白衣飘飘的时光里,歌吟着北岛、顾城与舒婷的青春诗句,在韵律与参差中感受着生命的蓬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真诚的岁月里,叛逆也很美丽。而在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呐喊中,我的青春就与诗歌不期而至。

很牵挂微型小说风靡的那段日子,那个女孩读完《美丽的蝴蝶》时眼角噙着的泪光,总在我心里颤动。还有杂文,每周一期的《杂文报》,激浊扬清,革故鼎新,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会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畅快淋漓,什么叫做震撼人心。

自然,还有散文,在大学的黄昏里与河堤的柳枝一起婆娑;还有话剧,在校园的舞台上演绎着我们心中的《雷雨》《日出》……

我们的笔下,就很诗意地繁衍着我们的个性,繁衍着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青春,因为多彩的思维,就成了一种摇曳多姿的形态。

于是,多年以后,我渴望我的学生们也拥有五彩斑斓的文学梦想,也拥有飞翔的翅膀,在写作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像风一样。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写作主体

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率真情感的一次畅然宣泄;作文,本来就是我们寄托自己灵魂与生命的精神家园,铭刻自己思想与经历的纪念碑。真情流露,崇尚个性,文风自由,充满张力,写作就这样有了轻快的翅膀。

遗憾的是,经过考场的盖印,再去触摸着他们的文字,我感觉不到太多的灵感的风。思维单一,手法机械,模式僵化,流于形式,唯考试是依,重文法轻灵性,个性的失落与思想的苍白潮流式地呈现,心照不宣的说教下泛滥着矫情与定势。当《赤兔之死》的文言模式换取满堂喝彩后,飘逸不羁的赤兔很快就在机械化的生产中死去;当《患者吴诚信的药方》开遍大地,作文里的“无诚信”也开始冠冕堂皇地讥笑世人的单调与僵直。我手写我心,还是我心死我手?望这清一色的田园,我很想有花朵盛开。

不是没有土壤,只是我们制造了太多的风沙;不是没有春雨,只是我们习惯于干旱中拔尖。

其实,写作应该是这样的,在真与理性的土壤上,诗歌一般的美丽,小说一般的曲折,杂文一样的深刻,话剧一样的折射,还有很多,只是这其中必应扬起这样一股风,创新之风,个性之风,自由之风,想象之风。风起处,学生的的思想多元,学生的个性张扬;风扬后,青春的才气四溢,年轻的天空更加广阔。在写作中,学生在用笔思索,情郁于中而必发乎于外,而在真情之外,更有独特的构思奇巧的安排以及丰富的想象。

不是写作教学系统工程中的产品,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信手拈来都是文。你可以让山说话,也可以令水含情,融入你的思维与想象,你就有一片创造的天空。作文还是语言的艺术,句式的选用,修辞格的运用,逻辑上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等等,你尽可以选择适合你的可取之处,来璀璨你语言的智慧。作文更应体现构思的匠心。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你就可以采撷满园芬芳。

离开了思索,作文是一滩死水;脱离了个性,写作是一种疲惫;而丢弃了自我与生活,丢弃了阅读与想象,文章就成了空洞的点缀。

于是,想起了斯坦福大学的一句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

清晨起来,走到田野,或是阳台,看到那鲜嫩翠绿的草尖上、叶片上聚集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面对这情景,你产生了什么联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妈妈,我不愿做那颗露珠……

永嘉中学吴若

草尖上的露珠折射出千千万万个小太阳,它躺在叶面上欣喜地与太阳约会,但没过多久,那片晶莹便消逝在微风中。妈妈,我不愿做那颗亮丽剔透的露珠,我要……

妈妈,昨晚,我做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梦中,我变成了一朵腊梅般的白云,飘荡在你的头顶。我俯下身子望着你,而你正静静地坐在那儿织毛衣,狡黠的风在你的头发上跳舞……

梦中,我变成了一只浅黄的小鸟,在你常去散步的林间,在你常坐的那把石椅旁边那棵树上,我在为你歌唱。有轻风为我伴奏,有树叶为我伴舞,而你在静静地坐那儿,你是不是

在听我歌唱?

梦中,我变成了一叶洁白的帆船,沿着那深邃的蓝色,乘着风势,驶进你常去洗衣的小河上,看着一朵朵水中花溅到空中……

然而,这个甜甜的梦却被那咸咸的泪水浸湿了。当我发现我刚才在梦中,在一个我最不想称之为“梦“的梦中,你不在我的身旁。不是一个夜,不是一个星期,不是一个月,一个年,而是整整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呀,这是怎样一段漫长的煎熬……

我的耳朵依然荡漾着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我的眼前依然泻现着那一朵朵水仙般的微笑。母亲,你的怀抱多么温馨,你的抚摩多么轻柔,你温柔的脸颜,你宽厚的手掌,我一直都记得,从我们被那帮人拆散的那一刻起,一直,一直都记得。

多想登上逶迤的长城,感受那号角响起的那种雄壮,感受您那青铜般的历史;多想站在长江岸边,聆听您改革浪潮的汹涌澎湃,目睹您金沙拍岸大江东去的发展英姿;多想亲临泰山之巅,向着蓝天,对着白云,大声向您喊出浓积多年的心声,那回声,久久地在我的梦中萦荡……

妈妈,在你的梦中,是否看到了那一朵腊梅般的白云?它并不是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而是你的女儿坚定追随你的身影。如果那朵白云化作了一阵雨,你更不必惊讶,那是你的女儿积荡在胸中的相思泪,我的灵魂将随她溶进你的心里,化为滋润你的那股清泉……

妈妈,在你的梦中,是否看见了那一只浅黄色的小鸟?它站在你坐的那把石椅旁的树枝上,常饱含着泪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就是你的女儿呀,妈妈。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就会摩挲出那颤动的音符饱含着对您的深沉的爱意……

妈妈,在你的梦中,是否看见了一叶洁白的小帆船?它带着阿里山的晨光,带着日月潭的月影,带着来自海峡彼岸的你的女儿的深深的祝福和祈祷,向你悠悠驶来。桨声汩汩,那是你的女儿心底的赞歌,祝你,祝你青春永驻……

但是,妈妈,你若在梦中看见一颗躺在草尖上的晶莹的露珠,那不是我,那不是你的女儿。因为顷刻间它就会挥发到无形的空气中,不会带走一丝的云彩。我不愿,我不愿像她那样只是你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我要,我要和你紧紧相贴,永远,永远……

那么,妈妈,你在梦中,是否依稀听到了一声呕血的呼唤?请不要责怪她的无端入梦,那是我,你的女儿——台湾在用心呼唤:“我要回来——”

评语:草尖上的露珠,有人叹其短暂,有人赞其晶莹,或与生命连接,或与珍惜相联。初看此文,似乎云里雾里;读罢全文,顿觉豁然开朗,爱不释手。以一个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对远方母亲的呼唤,来完成露珠的相关联想,一气呵成又深情动人,以露珠联想到两岸统一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作者在考场上的构思可谓别具匠心。不落俗套,嘶哑的喉咙里唱尽人间离散;款款感动,充满真情的文字间饱含对统一回归的渴盼。正所谓,曲径通幽处,都是好文章。(肖培东点

评)

流浪者的足迹

浙江永嘉中学郑培智

注定,鞋子的命运是流浪,而不同的,是流浪的意义。

——题记

黄昏的沙漠总是交织着苍凉和雄浑,细细的砂砾相互摩擦着,仿佛低吟着千年亘古不变的传说。流动的沙丘,流动的河,掩盖着一切尚在生的边缘残喘的物体。

闭上眼睛,心情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任回忆的细小波浪,慢慢地舒展,渗透,直至每一粒砂,直至整个孤寂的沙漠。

“我的流浪开始于他,结束于他——我的主人。他是流浪者,一直以来,我都如此固执地认为。

有的人天生不羁叛逆,血液之中汹涌着勃发的激情,沉醉于一种似乎不可理解的热爱中,难以自拔。譬如我的主人。

他总是孤身一人,像一个孤身作战的英雄,去穿越心中一个个的圣地,摘取天边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

徒步,苦苦地跋涉,只携带着充饥的干粮和水。他的眼光总是如此执著与深邃,闪烁着坚毅与乐观,仿佛在告诉我: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

黄沙漫漫,烟尘滚滚,一条荒道。

他笑了,只是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我曾有的怨恨?

是的,我曾经怨恨过,原本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慵倦地蜷缩在沙发里,每天叹着气埋怨,却又舒适地享受着生活的空虚无聊;是的,我曾经怨恨过,主人,我的主人为什么喜欢以生命为代价去寻觅一些毫无意义的的东西,为什么喜欢独自跋涉在险恶重重的热带雨林,了无人踪的深山雾谷,湮灭无迹的楼兰古城;是的,我曾经怨恨过,原本,我有很漂亮的花纹,就像大海涨起的潮,一层一层,有韵味地波动着,可现在这些却只能作为一个唯美的回忆让我沉醉。

沙漠……古堡……雪原……

孤岛……荒礁……悬崖……

慢慢的,我体会到了真正的成功。历史,在长城坚实的砖石下缓缓涌动,我贴近了历史;纯净,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蕴育,我溶进了最原始的洁白……每一次绝处逢生的欣喜,每一次发现旷世绝美的愉悦,都让曾经一切的苦难泥泞变得微不足道。

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只有高旋的苍鹰投来惊羡的一瞥,只有倔强的野草送上赞许的绿意。我的主人无暇抖去粘在我身上的沙土,偶尔他会用抱歉的眼光细细地抚摩着我,只是很快我又得甘心于漫漫的流浪中。因为远方,主人的视野里,一棵孤独的树顽强地生长着……

我们的足迹已遍布那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我的花纹已不再美丽,那是因为它们已留在了那么多美丽的地方呀!于是,我清晰地听见,残阳如血的黄昏,那一声“此生无憾”的感叹,风中久久回荡……

……

流动的沙丘是流动的河,掩盖一切尚在生的边缘残喘的物体。我能感觉到死亡的迫近,或者说自从他倒下后,我也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识。

流浪的终结便是生命的结束。这是一片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空旷而又寂寥。有雄浑的落日,有温柔的沙砾,甚至有时间滞留的错觉……

一个很好的埋葬自己的地方,不是吗?我的主人微笑着说。

一个很好的埋葬自己的地方,不是吗?我也能如此微笑。

……”

沙丘缓缓,缓缓地流动,湮没了一切,湮没了所有的过去。

如果注定鞋子的命运是流浪,那么我已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无怨无悔。

评语:一双鞋,穿越了深山大川,在艰难中磨砺,在探险中前行,苦苦追求,奋斗不息,诉说着生命的价值,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比起千篇一律的说教,本文更见思维的张力和文学的功底。灵动的文字,精巧的构思,无一不显示着作者考场上的机智与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创新,并不是盲目赶新潮,传统的文化积淀才是我们创作的汩汩不断的源泉。(肖培东点评)

昨天·今天·明天

永嘉中学文远

昨天。

雪儿望着家乡,看着自己家中滚起一道烟尘,那不是宁静的小村落里飘着的炊烟,那是战争卷起的烟土,烟土下埋着雪儿的爷爷和奶奶……

雪儿开始写起了日记,把一切锁在脑海。

雪儿的日记本渐渐的厚了,多了。

х月х日,雪儿的哥哥去前线了,但没能回来;х月х日,雪儿的父母上前线了,但没能回来;х月х日,雪儿的伯伯,叔叔,表哥,表姐……所有在雪儿的记忆里爱着雪儿的人都上前线了,但都没有回来……

雪儿的日记本渐渐厚了,多了,但每一页都藏着雪儿的泪水和一团在心底莫名燃烧着的火……

今天。

雪儿的日记本已经很多了,很厚了。但……

这些日记本停止了翻动,……雪儿死了……

弥漫着硝烟的风尘中,一茎小草在顽强的摇曳着。

雪儿轻抚着日记本,双眼仰望着苍天,泛黄的纸页上流着雪儿的血……

明天。

雪儿倒下的土地上长出一棵树,繁密的树叶将树下的浓阴扩散得很大。树下,几对中年夫妇挽着手说着悄悄话。不远处,一群在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不时回过头喊着:“爸爸——妈妈——”

明天。

雪儿倒下的土地渐渐凹陷,成为一个浅浅的湖。蓝蓝的湖面上,几只白色的小天鹅在悠闲地游动。湖里,许多孩子畅快地游着,打水仗,或是伸出头,咧开嘴“嘿嘿”地笑着。

明天。

雪儿倒下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小木屋,屋内一个新的生命刚刚诞生。木墙回荡着善意的欢笑。年轻的爸爸抱着孩子,给她取个名叫雪儿。从此,每当夕阳告别天空,每当月儿触摸着大地,年轻的妈妈便靠着摇篮,拿着一本日记,轻轻地给孩子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过去,曾有一个女孩叫雪儿……

评语:战火弥漫着家乡的大地,日记记满了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勇篇章。很感动很美丽的一个故事在笔尖迸发,既彰显着烈士的鲜血,又昭示着后人的缅怀。蒙太奇的创作手法,既有节奏感,又有一种细节的定格的美丽。读着这样美丽的故事,想象着这样美丽的女孩,总能哼起朴树的那首《白桦林》,也许,灵感总是来源于偶然,但一定脱胎于生活与感受。(培东点评)

让亲情温暖我们的文字

浙江省永嘉中学肖培东

教学简录

1、导入:高中语文的学习,尤其作文,你们喜欢吗?为什么?(谈话引入)学生交流写作的困惑,可能同学的困惑会主要集中在写作的材料与语言上。

2、师:能真实的袒露自己的心扉,其实就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写作,更需要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滋润。送给大家一首歌《奉献》听,很美的旋律,其实歌词也很美,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你最喜欢的歌词部分。

奉献

作词:杨立德作曲:翁孝良

演唱:苏芮

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爱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不停的问

我不停的找

不停的想

白鸽奉献给蓝天

星光奉献给长夜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孩

雨季奉献给大地

岁月奉献给季节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爹娘啦....

学生听读说。着重围绕“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来表达亲情的感人魅力。

3、师:仔细发现,生活的内涵其实就是一个字“爱”,爱就是奉献,作

文也一样,所有的文章几乎都在写爱写生活。其实,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忘却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忽视我们手中那份沉甸甸的亲情。雨季滋润大地,岁月孕育季节,可我们却常常在我们的笔下遗忘最爱我们的人。那么,再一次走进音乐,让我们闭目回忆,想想那些也许被遗忘的亲情细节,去愧疚去感激……

4、教师在音乐中旁白,渲染氛围,如:爹娘,是一声最真挚最质朴的呼

唤。想一想他们,想一想黄土地上烈日下那弓曲的脊梁,想一想寒风中刺骨的冷水中冻的发红的手,想一想菜场里一分一分还价却不吝啬地把你送到最好的学校里的那个身影,想想离家时深情的凝视,想想台灯下轻轻的一声问候。大爱无声,我们的父母以他们特有的语言传递着多少爱多少期待,可我们是否也有一个时间一个空间去回忆去思念?

听《奉献》,学生说亲情,动情地回忆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片断。

5、师:如此感动的亲情,浓缩在文字里就是最美最美的风景。再读《雪

地里的红棉袄》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一)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于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

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二)

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三)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大嫂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字,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适当分析(内容、写法、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为这位嫂子,这位坚强的女性伟大的母亲而感动。

6、师:所以,当我们的文章泛滥着做作,无病呻吟,风花雪月时,也许

你的一份亲情告白,会更有震撼力,更有制高点。

那么,在写作中亲情材料的撰写如何操作呢?《奉献》的歌词就告诉我们:

不停地问——问亲情和话题的联系

不停地找——找亲情中最美细节(背景衬托、细节描写、话题凸现、长短句结合……)

不停地想——想如何连缀成文

7、寻找最让你感动的亲情片段并运用细节描写及其他手法写出,学生写

亲情片段

8、教师与学生小评,后尝试连缀成文,以“农民工”为作文话题,把学

生的若干片段连缀成文,教师示范。

9、小结:让亲情温暖我们的生活,让亲情温暖我们的文字。

教学思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显然,一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显然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

可是,现在的考场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在考生“情感的伪化”面前无奈苍白。或者是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或者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或者是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刻意的包装,他们的作文不是古人现身,就是风花雪月。我们学生的作文不是“我手写我口”,不是“情动于衷”,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冬夏与春秋”,沉湎于自我炮制的“情感天地”不能自拔,抱着应试的“独门秘笈”孜孜不倦。有老师说,在学生笔下,文字是冷漠的,冷漠到你在这些最年轻的身上读到最苍

老的心灵:或故作成熟,发一通哲思妙语,贩卖着罗兰小语的流风余韵;或堆砌辞藻,洋洋洒洒,风姿绰约千媚百转却一无所有一干二净;或千篇一律,任你孙悟空七十二变,我自岿然不动,把那点“米”颠来倒去,从干饭到稀饭再到泡饭,像只老狐狸,而每年高考作文历史人物扎堆就是很好的说明……总之,缺失了对生活的感悟,对平常事的记录,真情实感全无,感恩之意不存。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我们不能不忧虑,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一片情感的天空?

最近一次高考模拟考的作文话题——“农民工”的出现,也说明我们的老师试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再忽视一个最重要的写作因素——人的感情我们的生活。关注生命情感里温暖深刻的那一部分,让表达成为需要,让文字成为需要,于是,确定设计这样的一堂亲情作文课就是为了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点滴感受涌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设计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领学生走进最简单、最生活化的亲情世界就成了此课的一大教学目标。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编造而不会回忆那看似平淡无奇却又钉子一样钉在生命的

砧板上的细节和镜头。这堂课,是为了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让学生

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而真情请从亲情起,于是,一切就有了铺垫。

本课的设计源于一次阅读,在《读写月报》上偶读《雪地里的红棉袄》一文,当时被里面的亲情与感恩之意深深打动。几年前,高吉波的小说,早因其深入骨髓的乡土浓情打动了我们。今天再读这篇《雪地里的红棉袄》,更加让我体会到高吉波对于土地至深的情怀和回味。“高吉波是属于土地的。他的根植于土地最深沉的地方。他懂得土地的语言,他热爱土地的歌唱,他更加期冀土地完美的收获和爱情。他,亦理解土地得恩仇与痛苦无奈。他就像土地里的一粒种子,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长。”而其中,亲情的力量是最为震撼最能支持的。文章中的嫂子说起他,总是带着爱怜和温暖。也许,这么多年,最理解和支持他的,就是嫂子那么淳朴的挚爱了。他对于土地和作品的执著,亦来自嫂子深沉博大的包容和爱的力量。一位嫂子,更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一位伟大的母亲。就这样,何不有感情地朗读《雪地里的红棉袄》,把那份伟大的情感渗入学生的心底?其实,阅读更是一种吸收,这样也为学生模仿、运用以至最终内化铺平道路。那怎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呢?十多年里一直爱听的那首《奉献》,总会在此时萦绕耳边,尤其“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一句深深触动我的灵魂。音乐是一种特定的触媒,由此,倾听亲情——感受亲情——诉说亲情——写出亲情这一线条逐渐明朗。教学思路跃然纸上:以音乐为背景,以教师的真情告白为引领,以学生情感激发为基础,以名家范文的温暖文字为指导,最终引

领学生进入亲情写作之中。不必在意你的文字是否稚嫩,不必多虑你的语言是否美丽,唤起的是你写作的冲动,其他,交给时间交给历练交给阅读吧。因为,惟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一堂课,可以试讲,有过修改,但不是复制。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愿意刻意去包装自己的情绪。真情无法准备无法酝酿,惟有真实的袒露真实的激发,泪水才是最纯真的。激“情”但不是逼“情”,表“情”也决非矫情,其实,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这样的一堂课对自己是情感的一次煎熬。因为眼泪是无法等待的,也是无法设计的,投入情感而又得把握节奏,这都令人痛苦。看到学生因诉说父母的平凡而又朴实的爱的细节而泪流满面的情景,我也无法不感动,也很自然地想起年迈的双亲,想起他们衰老的容颜和微弓的身躯。在感动与理智中,心灵的流泻就成了自然。诚然,在作文中,被情感滋润的文字是最美的,出自三年级小学生之手的那篇因“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温馨”的仅107字的短文《妈妈回来了》获首届“冰心作文奖”,这就是一种美丽的认可。“一位作家,有时候迁就于生存的压力。或者耕耘,或者收获,或者耕耘也无收获。这就是作家的出路。高吉波在这样的冲突中一直梦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运筹帷幄。一份自己可支配的媒体。”看完高吉波《雪地里的红棉袄》,作者的好友这样评价说。那么,面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课堂,我想说:“一位教师,有时候迁就于生存的压力。或者耕耘,或者收获,或者耕耘也无收获。这也是教师的出路。但是,让我们在这样的冲突中还存有一

个梦想——我们的学生能够温暖自己的文字,能够触摸灵魂的悸动,能够唤回一度远去的真情。”

一堂课,更多的是做为一个探讨,做一种尝试,也给自己一次学习与提高的机会。看到学生在诉说父母之恩时那动情的泪水,我无法不感动。透过泪水的背后,看自己的不足,课后感觉本课囿于环节的推进,有些地方还欠缺流畅。同时,作文,应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物。在理性的角度上再下点功夫,这样学生的写作提高可以更明显地落到实处。只是我们能相信,真情无限,真情无边,作文想创新,千万别丢掉真情。因为真情永远是作文创新的灵魂。

肖培东《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执教者:肖培东浙江省永嘉中学

1、教师: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同学们回答“战争”。

2、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3、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教师: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老师朗读的对话部分,请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再请一同学朗读这四句话。

教师:你觉得自己读出这四句话的感觉来了吗?

学生:没有。还应该缓慢些,应该读得焦虑、忧愁。

教师:对,老人76岁了,在炮火来临前被迫离开家园,要读得沧桑无奈些,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再次朗读。

5、教师: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复杂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

无私奉献2006年部分高考作文题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2006年部分高考作文题 浙江卷: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全国卷Ⅰ:〈论中国人读书〉 全国卷Ⅱ:〈乌鸦老鹰〉 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全国卷Ⅲ:〈书〉 上海卷: 《我想握住你的手》 天津卷 新华字典里有一个新词,叫“愿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湖北卷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广东卷 《雕刻心中的天使》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深度解析及范文(13页)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劳动意识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一句转折复句。“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在他人、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中,认识他人和世界很简单,但认识自我很困难。第二部分“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

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 的问题”,这句话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关键词为“镜子”“自画像”,这是审视自己的手段和方式。第二层次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 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这是审视自我的内容和结果。 其中,前一部分为写作对象,是考生生发议论、辩证分析的出发点,不可忽视。后一部分是自我绘像、自我审视的的手段和方式,内容和结果,为考生提供审题立意的切入角度。两个部分都应该在作文过程中得到合理的体现,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引导语部分进行了多重任务限制,首先,考生的写作身份被限制为“即将毕业的考生”;其次,写作的对象是“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作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作的重点一是“好”,要突出“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一是“画”,要突出“画”的过程,突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写作的要求是“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最后,要注意文体格式,即采用书信格式写作,要注意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

高考作文训练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考作文训练教案 张广祥作于2003年4月13日 一、【考纲说明】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D 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④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⑤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D ①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③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如: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二、复习指导思想 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均只考一篇大作文。特点是文体宽泛,题材宽泛,考生有话可说,而且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各界与国家教委的肯定。 那么,以后是否沿袭这种命题方式?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只能根据考纲进行全面训练,以不变应万变才为上策。 1 关于小作文是否需要练习的问题。我们认为无需多加练习,理由有三: 一)、1999年考纲规定写作内容有“整篇文章”与“单项能力”,结果并未考“单项能力”,2000年只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删除了“单项能力”的考查。估计高考命题组

认为“单项能力”主要还是考的语言表达,可以在第五大题“语言表达”部分考查,而无需再考小作文。 二)、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写两篇作文,不利考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写两篇作文的结果,往往导致两篇作文的水平都不高,因而使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评分趋于接近,拉不开分距,不利选才。 三)、即使考小作文,但我们相信,只要考生的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能过关,能写好大作文,就不怕写不好小作文。只要考场上审准小作文题,按题意要求写,平时不多练习小作文,同样能拿高分。 2、关于要不要进行各种文体分类训练的问题。有人认为近年来淡化文体,因此高三复习时不要进行分类训练,也不要进行文体模式训练。我们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理由有二:一)、淡化文体,并不是说没有文体。考题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说可以让考生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写记叙文的就写记叙文,长于写议论文的就写议论文。因此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模式及创新形式,很有必要。 二)。学生进人高三时,写作能力差异很大,说有的学生的作文已达高考优秀作文水平,而有的只相当于、甚至于低于高一新生水平,绝非危言耸听。比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他展开分析,把道理讲得透彻一点,如果议论文基本模式不掌握,恐怕很难写好这篇议论文。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模式训练。 3、关于复习训练内容如何安排的问题。考纲要求几种主要文体都考,而且作文评分分为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因此,我们上学期的训练内容主要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基本套路与审题训练,力图通过训练让学生作文达到基础等级。下学期是不限文体的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鉴于历年高考大作文都没有考说明文(考场说明文很难做到材料具有客观性),所以没有安排说明文的大作文训练。 三、具体实施方案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二)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二)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题 限制性 1. 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道情境任务型作文设置的真实情境是春秋时期鲍叔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而成就霸业的历史故事。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即考生阐发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时要紧扣这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展开,要立足事件本身分析三个人物所表现出

的品格,写出自己对其中某个人“感触最深”的理由,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材料提供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故事展开讨论,明确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的哪个人物感触最深,并结合历史事件、联系社会现实阐述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关联另外两个人物,但详略必须处理得当,不可平均用笔,更不可喧宾夺主。而且考生是要在班级举行读书会时发言,这就规定了其写作身份是读书会中的学生发言者,文章对象是读书会中的听众(老师和同班同学),即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这就要求作文必须符合发言稿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明快等特点,格式上也必须符合发言稿的规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提供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各有其优秀的品质,如齐桓公志存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考生应紧密结合材料,从历史人物身上中挖掘出其蕴涵的品质和格局,结合历史事件、联系社会现实阐述感受和思考。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相对自由。材料要求考生针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谈“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就为考生提供了立意选择的空间,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之一来谈。当然,选择的谈论对象不同,立意角度就会有所不同。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考生在具体写作时,既要立足材料,又不能为材料所囿,要把任务作为构思立意的靶心,以材料蕴涵之人物品格和历史意义来关照现实生活、社会和人生。但至于联系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关联什么人物,从什么角度展开思考,考生是有较大自由的。 3.写作文体相对自由。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可以侧重写感受,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侧重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 解题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真实情境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以及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目的情境设置、任务布置和主题呈现等都极具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切合考生实际。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为知人善任的鲍叔点赞。(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 2. 舍小我方可成大义。(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 3.爱国忠君显大义。(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 4.虚心纳谏成美名。(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齐桓公) 5.广纳贤才成霸业。(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齐桓公) 6.欲成大事当弃小失。(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齐桓公) 7.恪尽职守赞管仲。(感触最深的人物是管仲) 8.管仲之贤,不以兵车。(感触最深的人物是管仲) …… 偏题立意: 1.读史使人明智。(未能紧扣写作要求,泛泛而谈) 2.从古人身上汲取智慧。(忽略“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具体要求,立意走偏) 3.宽容之美。(未能明确写作指令,有宿构作文之嫌) …… 【下水文一】为知人善任的鲍叔点赞 陆丰市龙山中学 林传名老师

高中无私奉献作文800字

高中无私奉献作文800字 【篇一】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英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硝烟;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少需要牺牲的时代,奉献是英雄和楷模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对奉献的误解.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 奉献的实质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白求恩为人类正义而殉职,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牺牲,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一种奉献;在本质的岗位上恪忠职守,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也是一种奉献.在我们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向失学儿童献一份爱心;向灾区群众捐几件衣服,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微力,也都体现了奉献精神.可以说奉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有什么岗位,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做出奉献.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

尚.奉献就在人间,就在身边.我们在奉献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这一个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绵延五千多年,为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奉献的人物层出不穷,史不绝书.奉献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论表现方式有多不同,奉献精神是永恒的.也永远为人们所景仰.人类历那些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以他们自己创造,作出了巨大奉献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他们理所当然受到世世代代人们崇敬.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人,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论在历还是在现实中,那些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挖空心思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人,都为人们所鄙视. 社会发展表明:人类以洪荒时代走入信息时代社会,归根结底靠的是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奉献.如果只有索取,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奉献,是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耀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意味着牺牲,奉献造就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思维的原点与域素材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思维的原点与域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有时作文材料的审读需要运用原点思维。所谓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材料: 材料是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句说的是“运动中的赛跑”,强调“快”,“路程”长短是定了的;后一句说的是“人生中的赛跑”,强调“远”,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前后两个分句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前一分句是为后一分句作铺垫的,重心在后一分句。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当知道: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 思维的原点要在一定的域中运行,这里的“域”就是两个分句所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可能会有人直接抓第二分句,而忽略第一分句,这样做思维不周全。若能兼顾前一分句中“跑步”这一对矛盾,我们就可在类比中更深入地讨论,就更细致而有力。具体来说材料所呈现的域如下: 运动中的赛跑:要“快”(路程固定) “人生中的赛跑”:要“远”(时间有限) 当然,立意构思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即思维的原点。 这就有必要探究“跑了多少路程”的含义。对此,冯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

的事、做好一点儿。 我们沿着冯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冯先生的后一句话强调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 虽然原点和原域在材料,但“心”在每一位考生身上,所以思维域可以随我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无限延展,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广度与深度思考: 先是广度思考 1、什么样的赛跑? (1)文化知识的赛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努力多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又要多眼观耳识,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 (2)道德的赛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3)精神的赛跑:指向文化修养和精神领悟,进入高远的境界,精神上过得特别滋润 (4)工作事业的赛跑等 再作深度思考: 2、如何“跑”? (1)向着高远的目标跑 (2)超越自我的“跑”、超越别人的“跑”,做出更大的成就 (3)跑出个性化的精彩,如电影中的阿甘 (4)跑得实在,一步一个脚印,不虚浮 (5)跑得有意义,有价值 (6)有时“停留”(如观人生风景,消化理解人生内涵)也是“跑”等 (7)不“跑”(如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等到于浪费生命 (8)将有限的生命加厚、加高、掘深 3、“人生中的赛跑”不同于“运动中的赛跑”的根本点是什么? 人生中的赛跑,是固定的时间,要求人尽可能走更远的路程,力争更大的空间去完善和

无私奉献的事例

人物: 1.钱学森:(1911.1 2.11—),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 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李剑英:英雄试飞员 事迹: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语文追梦人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真题回放: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写作是由表达到接受的过程。表达一定程度上由接受规定与限制。 2017年全国卷1作文题,将表达与接受融合在一起,要求从来华留学生所的中国关键词中选两三个来呈现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一方面是呈现所认识的中国,这是表达的基本内容,呈现二字表明需要有感性的内容:场景(画面)、镜头(细节)、人物、事件、现象等,认识二字则表明所表达的内容要有理性的色彩,或溯源寻因,或由表及里,或由情及理等。 另一方面,接受的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在表达时,我们不能不顾及接受。如何顾及呢?可以预设外国青年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现实,不知历史,尤其不知过程等等。 表达与接受在全国卷1作文题中结合为读懂中国。这里的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不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还可理解为由表层了解到深层了解。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表达的根本目的,接受者的实际状况是较为如下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从这些兴趣点出发,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这是全国卷1作文写作策略的提示。 要理想的表达,就要善于选择与发掘。所谓善于选择,指的是选写我们熟悉了解的,选利于同外国青年沟通交流的,而且要选有关联的二至三个;所谓善于发掘,指的是或横向联想延伸,或纵向深入挖掘。 这里笔者作些选择与发掘: (一)二元选择与发掘 1、长城京剧——古老文明的中国 发掘: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中国除了长城可引以为豪,还有故宫、十三陵等皇室建筑及园陵,还有大雁塔、小雁塔等佛教建筑,还有苏杭的园林景观,还有散布各地的中国十大民居。 从军事意义上来说,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从文化意义上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从精神意义上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 京剧是国粹,是文化瑰宝。我国除了京剧,还有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四大戏曲剧

高中关于无私奉献的作文800字

高中关于无私奉献的作文800字 【篇一】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战性的领域,是一项难度高、规模大的综合性工程。神舟六号研制过程中,七大系统的成功运行,核心技术的自我创新,无不汇集着科技人员的心血,凝聚着广大航天人的智慧。奉献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奉献热血汗水,正是广大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托起了“神舟”系列的腾飞。 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源于对伟大事业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胸怀报效祖国之志,肩负载人航天重任,直接为之贡献力量的人员就有10万之众,而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他们的亲人在默默地付出。飞天征途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和风险,投身这一事业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付出,但航天工作者毫无怨言,义无反顾。“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这样的信念让广大航天人将自己的付出与奉献留在戈壁荒漠上,将祖国的骄傲和荣光写在浩瀚太空中。 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来自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从上世纪

50年代开始,老一辈航天工作者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栉风沐雨,艰苦创业,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奇迹。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13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的阶段,人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但在载人航天队伍中,无私奉献始终是豪迈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 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自我价值。新一代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甚多。他们舍弃多彩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朴素单调,舍弃高薪高位而选择成为小小螺丝钉,许多人放弃出国发展的机会,放弃成名成家的机会,默默地耕耘在不为人所知的岗位。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让航天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这样的喜悦与自豪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这就是广大航天人的共同心愿。 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远大,事业艰辛, 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像中国航天人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埋头苦干,艰苦创业。让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丰富我们时代精神的内涵,成为越来越多人奋发进取的实际行动。

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8页)

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真题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写作情境限制。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提出命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第二句是对命题进行具体的诠释和限制: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进一步收紧限制,将第二句所说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限制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忽略这个限制,会导致偏跑。 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诠释和限制,同时也是写作的提示,考生要针对第四句提示的问题去展开联想和思考。 2.写作任务限制。本题目为新材料作文,考生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内容和含义,从而准确审题立意。虽然题目的任务部分设置比较简单,但材料的限制部分隐含着任务要求。考生可以将任务具体理解为: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和你“未来的样子”有何关联。 3.价值观限制。题目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成语的情感色彩偏褒义;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命题人倾向于积极的价值取向;第三句评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更加紧密”“更加可感”,再一次呈现积极倾向的评价;第四句情感取向更加明显,“惺惺相惜的点赞”“情不自禁的分享”……使得“你未来的样子”都有了褒义色彩。 命题人的价值取向也属于题旨的一部分,考生写作时要尊重命题人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互联网时代存在“网络毒鸡汤”,我们就违背命题人的价值指向顾左右而言他。

高考关于奉献的作文素材精选五篇

高考关于奉献的作文素材精选五篇 奉献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远不懂奉献。正因为童心没有被自私的蛀虫侵蚀,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给予。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奉献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 来欣赏一下吧!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 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奉献,是人的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 在一个冰冷冰冷的冬天,寒风刺骨,连人也不敢出门,我真怪老天爷,今天这么冷还让我上学。我匆匆地吃了早餐,背着书包出门去了。在路上,阵阵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我只好硬着头向前走。在不远,一根大竹把我拦住了,我陡然停止,闷闷不乐地顾视前方。只见离大竹不远有一位清洁工正毫无怨言地为人们挖通前几天被堵塞的‘臭水渠’。他挨着冷,忍受着恶心的臭味,用一双差不多被冻僵的手紧紧地拿着铁铲,然后用力地把铁铲插进了被堵塞的‘臭水渠’里,再把铲起的垃圾倒到旁边的桶里!突然,大事不妙,‘臭水渠’里面被塞实了,用铁铲铲不行,用夹子夹不行,那位清洁工只好戴着手套下去挖。她下倒了‘臭水渠’,冰冷的水像一支支利箭直刺她的脚。她忍受着疼痛,仍吃苦受累地挖!行人看见了 也热心地走过来对清洁工说:“刘阿姨,别再挖了。天这么冷,你叫几个负责这工作的人 来替你挖就行了,何况这工作又不是你负责的,你就快回去休息吧!”“咦!这是怎么回事?这 工作不是她负责的?那她这么辛苦来做这干啥呢?!”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被她那种无私 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便情不自禁地走到她身旁,轻声细语地对她说:“阿姨,别再 挖了!你就叫几个负责这工作的清洁工来挖吧!快回去休息吧!”只见她抬起头,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我决不会回去休息的,我一定要把这条‘臭水渠’挖通。”看着她那倔强的样子,我只好无可奈何地上学去了。 过了几天,我们住的一带地方终于能通水了,大家也高兴得不得了。不知何时,那位 清洁工在刺骨的寒风中辛勤工作的背影模模糊糊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她的言行深深的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800字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一种无私奉献的动物——奶牛。奶牛吃进去的是 廉价绿草,挤出来的却是营养丰富的绿色牛奶。它多么伟大呀!小时候我喝的奶全是奶牛 的奶,但是我不知道奶牛长的是啥样子?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观照心灵—上海卷高考作文审题谈素材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观照心灵—上海卷高考作文审题谈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审题: 上海卷的作文材料指向自我,指向心灵。 我们在两句话的材料中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三次,算是着力强调。 “微光”虽然只出现了两次,却是特别重要的关键词。“微光”指的是心灵中闪过却被舍弃结果却在天才的作品中复现的微光。 “微光”当指美好的“自我”,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笔者看来,它可指这样一些东西: 1、智慧的微光 (1)灵感 灵感,指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瞬间产生的突发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需要及时捕捉并记录。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2)思想的火花

思想的火花,与灵感不同,它既可由现实与我们的精神相擦而产生,又可以由两个人或许多人的心灵碰撞(阅读、交流)而产生。思想的火花从实践和发现中来,从生活、学问和智慧中来。思想的火花可能因为不珍视而消失,可能会因为自我怀疑而消失,还可能因为不坚守,而被他人埋灭。 (3)创新的点子 正因创新的点子与众不同,所以容易在从众心理的作祟下舍弃。 2、美好的个性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个性中有许多是美好的,往往会因为我们不会发掘,不积极肯定而自我抛却。 要注意不要让共性掩埋了个性,要让美好个性飞扬。 3、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理想需要奋斗,理想容易因失败而放弃。我们往往不明白: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凋谢了可以重新开放。 理想,每个人都会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轮回,很多人却已经把最初的梦想抛到了脑后。少了什么,少了坚持。要明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4、其他 还可以是善心、正义感、责任感、感动等,这一些东西也可能因为客观的原因和主观的原因让我们舍弃。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议论文之“丰富” 【课前预习】 阅读下面的作文,从议论文之“丰富”的角度进行评析。 例文一(2011高考)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鱼再小,能击穿万里狂澜;草再小,能撼动万里春天;蚕再小,却能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溪再小,却是大海的摇篮。大干世界形形色色的生命,即使微小的生命无法撑起追寻的翅膀,他们也拒接平庸,勇往直前去创造出别样精彩的人生。 拒绝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雄心壮志激荡着沧浪之水,点缀了他一生的精彩。于是,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拒绝平庸,才有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勃勃,于是,他沙场点兵听五十弦外的马蹄声,醉眼迷离,成就一生英雄气概;拒绝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决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即使是饥寒交迫他也壮心不移。拒绝平庸,才有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气魄,他忍辱负重,与信念坚守,于是苦心的人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一方霸主。 倔强的老人不甘屈膝于那孤独的小屋,望着滚滚的长河,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航行,去航行在广阔的海面,不甘平庸,他选择了与食人的大鱼搏击,于是,一段《老人与海》成就光辉的岁月写入历史;细腻的心灵不甘于被黑暗的寂静所掩埋,他纵情高歌,那高傲的笔调在盈盈月辉下捧出朵朵灿烂的亮光,那枚小小的带有思乡情的邮票,那首康桥下永远的思绪,成为他摆脱平庸最好的武器;那个慈祥的老人不甘于平庸,即使是头发花白,也仍旧用笑容迎接每一个读者,她告诉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她用爱的笔记浇灌着每一个成长的心灵,拒绝平庸,伟大的笔调注定了她一生的璀璨。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轮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拒绝平庸,用坚守去创造一片蓝天;拒绝平庸,用坚强去开垦一片耘田。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2020 年高考作文全国II 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 示) 作文题【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性。作文材料关注现实话题,其中第二、三段紧扣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这一热点,但视野更为开阔,拓展到国际疫情的背景上。材料引用抗疫期间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捐资物资上的寄语,表明面对疫情危机时国与国之间的守望相助,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考生写作必须基于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表现“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主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性。考生的写作身份是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文章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演讲地点是国际论坛,听众对象是国际青年,因此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性。任务中明确设置“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 这一具体情境,与考生的青年身份紧密结合,“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结合,则体现出世界各国青年应该对人类社会发展有责任担当意识,“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主题,进一步强调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再与前面的三段材料相联系,可知此作文倡导各国青年在人类面临危机时应团结起来,用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开放性 1.立意开放。“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是一个大的主题,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表现这个主题。 2.联想和思考自由。考生从材料出发,基于主题,可展开自由联想。 3.表达方式开放。虽然只能写演讲稿,但演讲稿既可以以理性为主,体现严密而深刻的思考,又可以列举抗疫中的典型事例,借抒情打动人心,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主题。 解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分三段,除第一段材料较为陌生外,第二、三段材料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与疫情有关,许多学校在复习备考中都有过训练,学生下笔不难。第一段材料引用中外名言,墨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他人,也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与世界的角度谈团结的重要性。这两段话连在一起,启发我们团结互助、相亲相爱是世界人

精选高考作文:大爱无疆,无私奉献

大爱无疆,无私奉献 广西考生 站三尺讲台,讲李杜韩柳诗文;握一支粉笔,授人生函数学问。知书达礼教师握瑜怀瑾,品德高尚,是人类的工程师。教师之所以为世人敬仰尊崇也源于他们爱生如子、温暖人心的高尚情怀。而小林这幅关于教师的漫画戳中了我心中那根最柔软的神经。画中老师在教室对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正是现在众多高考备战场景中的一个缩影,这句话凝结着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们,爱生忘我、无私奉献的情怀。教师对学生的爱,大公无私,温暖世人。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采访的数位乡村教师,其中便有皱桂芳。多年来湖北郧县罗堰教学点没能留下支教老师,这里唯一的教室——皱桂芬老师一待就是30多年。令人惊讶的是,皱老师30多年如一日,忘我无私地背送了近两代学生过河受教育,她那如母亲般温暖的臂膀连通孩子的求学之路,撑起了学生的知识天堂。皱老师心中有爱,这份大爱,让她任劳任怨,即使如今已年过半百,一次只能背一个,她也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用拄木棍支撑,坚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这份爱如彩虹桥,美好无私,构建起学生的求学之路。 当危难来临的时候,当学生生命遇到威胁,第一时间挡在死神面前的常常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人民教师。 最美教师张丽莉面对疯狂奔驰的大巴车,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做出了感动世人的选择,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挡在学生的身前,把生

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一举动让13亿人为之动容。张老师心中有大爱,这份对学生的爱,促使张老师在生与死的临界点做出最美的决定,大公无私牺牲自己,挽救幼小的生命。她用无私完美地阐释了教室地位平凡却思想伟大的人生。这份爱如春风,吹暖您我心田。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年仅20多岁的舞蹈老师汤鸿发现险情后,把学生推向墙角,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她扒出来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角的角落里,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而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而两名学生在她的保护下赢得了这场关乎生死的战役。是什么促使她忘我无私,牺牲自己的生命解救更年轻的生命?是那份爱,师之爱,让她不忍学生撑起一片天。这份爱如一簇火苗,点燃学生生命的火把,温暖世间你我的心。 教师情怀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大公无私,温暖世人。就像这幅漫画中老师温暖人心的话语一样,温和美好又笃定有力,支撑着我们向前走,温暖我们向梦想飞。 本文由张阿瑞博客编辑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文章来源于“高考作文管家”若觉得好请收藏,转载请注明出处! 得分点解读 主旨突出,论证得当。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事例分别引用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材料的圆形结构—辽宁卷高考作文审题谈素材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材料的圆形结构—辽宁卷高考作文审 题谈 真题回放: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辽宁卷作文材料呈现出圆形结构,圆心是女钢琴家,圆周是围绕女钢琴家谈论、寻思、感悟的人们。 审读辽宁卷卷作文材料,首先要关注女钢琴家,尤其要关注女钢琴家的答话:“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句话中的“人”指的是音乐家,意思是“音乐家应该隐藏在音乐背后”,也就是说音乐比音乐家重要,作为音乐家所要呈现给听众(观众)的,是音乐的高妙境界。 所以在材料中,“衣着简朴”与“深色幕布”“柔和的灯光”、钢琴的“黑白键”,和谐地合为一体。 若审读仅停留于此,显然忽略了材料所呈现的圆形结构。因为材料除了出现对音乐家不解的人们的问寻外,还出现了这么一句话: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这意味着我们要注重圆周上的人们,要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 就女钢琴家的耐人寻味的答话的映射作用来说,我们要注意到她的话的普适性,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即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修养,而不是美丽的外表;应该追求精神的高境界,而不是浮华的名利;要关乎心灵成长。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意再如音乐家女钢琴家的耐人寻味的答话所映照的世界(社会)。怎样的一个世界呢?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现实世界,人们不理解女钢琴家的简朴的着装,所以有内心的困惑: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女钢琴家的耐人寻味的答话,让一些人“感佩不已”,一些人“不以为然”,一些人“感到了缺憾”,一些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这一些态度与表现,真实地再现了复杂的人生面相,再现了一个浮躁中正出一些可贵变化的时代。 从材料所呈现的圆形结构的核心——女钢琴家及其耐人寻味的答话来看,可以确立如下立意: 1.人,不靠包装靠实力 2.内在充实远胜于外在浮华 3、抛开虚名浮利,追求生命本色等 再从圆形结构的周边人物来看,可以确立如下立意: 1、心有清音品自高 2、反浮华,反浮躁,保持人生本真 3、务实于人、于社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4、看清人生的本来面目,不要生活在虚幻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