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四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问题引入:

1、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涯,你觉得自己是当前教育制度下的获益者还是受害者?

2、回想自己在学校读书的精力,觉得当前教育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对教育制度有什么新的想法?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

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等。在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个是“system”。另一个是“institution”。“system”有“系统”、“体系”、“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设立”、“制度”、“惯例”、“风俗”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因此,无论是从汉语还是英语来看,“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机构或组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它有一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机制。这套规则为系统的每个要素所理解和遵循。反过来说,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总是以一定的机构或组织系统为对象,起到制约和协调机构或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关系的作用。不存在没有规则的机构或组织,就像不存在没有实施对象的规则一样。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讨论,所以教育制度这个主题论述的重点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教育制度的特征

1、客观性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要,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

近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虽然与个别机构或个别人的提倡有关,在不同国家提出的时间和普及的年限也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反映了现代大机器生产对劳动文化素质的要求,反映了大工业时代初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的趋势。这些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2、规范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界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其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3、历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要满足其制定者的需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而客观性和规范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得以深化的重要条件。

4、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的规范,是针对所有教育主体而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体的好恶,无条件地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的惩罚。例如,学校的考试制规定,任何学生和教师在考试过程中不能有舞弊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就要给予适当的处分。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强制性。

5、价值导向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导向性的。否认教育制度的导向性,把某种教育制度宣传为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对教育取向重新选择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导向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导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导向特性。

二、教育制度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保准,教育制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着眼于教育制度内部关系的区分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

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构成。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类方法,可以把教育制度分为正式教育制度、非正式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实施机制。

(1)正式教育制度。正式教育制度并不是正式教育中的制度因素,而是一些成文的且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教育制度。这些教育制度不仅存在于正式教育(又称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或提供正式教育的机构——学校中,还存在于教育管理活动(如教育立法、教育行政等)和机构(如教育管理部门)之中,在现代社会甚至还有可能存在于非正式教育(又称非正规教育)之中(如国家颁布的一些文教政策对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具有规约力)。

(2)非正式教育制度。非正式教育制度也并不是非正式教育中制度因素,而是一些观念形态、习俗形态、惯例形态且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教育制度。这种形态的教育制度不仅存在于非正式教育,而且存在于正式教育活动、机构及部门之中。

(3)教育制度实施机制。指为推行教育制度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的制度”或“元规范”。它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关系不如前两种制度直接,而主要与前两种制度本身(尤其是正式教育制度)发生关系,或者说只与那些遵守或违背前两种教育制度的行为发生关系,是前两种规范的支撑体系。教育法中有关违法责任的追究制度,教育中的考试制度、评估(如评优、评先等)制度、督导制度、惩戒制度等都可归属于教育制度实施机制的范围。它不仅存在于各类教育活动和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中,还存在于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管理部门之中,甚至存在于整个国家机器之中。

(二)、按教育制度的实践领域所作的区分

按照教育制度的实践领域不同,可以把教育制度分为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和教育价值理念。

(1)、生活惯例习俗。生活惯例习俗即生活中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制度,主要属于有教益的民间制度文化的范围。这种广义上的教育制度一般存在于非正式教育之中。当然也存在于正式教育中的非正式场合,在那些与村落生活联系密切的乡村学校中就比较常见。在那样一些学校,教师多是当地居民,对于村民来说是自己人,彼此知根知底,而且有感情上的亲近与信任因而教育教学表现出较多的家庭气氛。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教育制度对公共教育生活的规约作用是随着教育制度自身的制度化程度的提升而递减的。

(2)教育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包括有关师生关系的约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仪式与常规等诸多方面。这些有的属于非正式教育制度部分,如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它们尽管因得到人们的认可而通行,但却没有明确无误的制度文本,甚至教师自己对之也日用而不自知,“一二三,坐端正”,“小小手,在背后”,“小嘴巴,不说话”等组织教学的形式就是如此。但更多的属于正式教育制度,大部分的教育教学常规,如上课前先喊“起立”“敬礼”和互相问候的制度、教学中举手发言的制度,学校中也常常有明确的要求。而“尊师爱生”或“师道尊严”等有关师生关系的约束,更是某种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此外,还有一

部分属于教育教学制度的实施机制,如有关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方面的制度。

(3)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指划分校内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学校教育的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有关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等方面的组织制度,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管理制度(如招生制度、课程修习制度、学业检查与评定制度、升级制度等)这三个方面。学校组织生活中所存在的仪式也可归入此类,这些仪式主要包括下列三类:第一是学业方面学业方面的,如毕业典礼;第二是运动方面的,如运动会中运动员的宣誓;第三是生活方面的,如升旗典礼、周会等。学校管理体制一般属于正式教育制度的范畴,当然其正式程度也各有不同。其中,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领导力量的结构框架,是学校管理机制的核心,也是学校管理体制中最为正式的部分。学校组织仪式的正式程度最低,在很多学校带有非正式制度的色彩。还有一部分学校管理体制属于教育制度的实施机制部分,如学校中的各种有关奖惩和检查方面的具体制度。

(4)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包括办学体制、升学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学校衔接制度、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学位认定制度等。这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学校组织系统)概念有所不同。学校教育制度一般属于正式教育制度,但其正式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有的国家如英国,其学校组织系统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因而其学校教育制度也未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规范,基本上是一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社会契约。而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组织力量制定。这种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性就比前者要高。通常,一定的学校教育制度也有一定的实施机制做后盾,如就近入学制度下盛行的赞助或收费择校制度就是如此。

(5)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是属于正式教育制度,也有教育制度实施机制的成分,如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教育责任追究制度等。教育行政体制一般包括国家教育行政体制和地方教育行政体制两部分。其中,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部门依法领导和管理地方教育事业(事务)的制度。当然,有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国家教育行政体制,这就是那些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而有的国家,其地方教育行政体制形同虚设,只不过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地方延伸,这是那些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情况。同时还存在这两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国家或地区实行的,是一种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

(6)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政策法规指国家或政党管理教育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规范。其中,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指导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一般包括对教育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规范和具体规定。教育法规是指由立法机关或由立法机关授权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决议、决定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手段。教育政策法

规主要是正式教育制度,实施机制在其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以确保对那些遵循和违反教育政策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甄别,并分别作出奖励和惩罚。

(7)教育价值理念。教育价值理念指深藏与成文制度和非成文教育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念、传统偏见、意识形态等因素。这主要是一些非正式教育制度,也包括那些非正式的教育制度实施机制。“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来说,它若想成为有意义的和有成效的教育制度,就必须一种明确的、深思熟虑的、富于理性的哲学或世界观为基础,还必须依据这样一些方面的有关信条行事:即人性和全人类的本性、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被人们认为最值得掌握的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把教育观念看作教育制度的一个构成要素,而把教育思想排除在外。这牵涉到对教育制度理解为实践性、规约性的东西,认为它扎根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单独存在;而教育思想在没有被人们接受之前,是不具备实践性和规约性的。

(三)、根据教育制度主体所进行的区分

根据教育制度的支配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教育制度区分为个性教育制度、学校性教育制度、学区性教育制度、地方性教育制度及国家性教育制度。

(1)、个体性教育制度。个体性教育制度指个人(如教师、班主任或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行政活动中制定或采用的各种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规矩,这些规矩常常是那些更具社会性、受社会制裁的教育制度的前身。“个人的习惯和常规靠便利或惯性来维持,个人道德规则的维系则凭个人的良知。”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一种特殊的仪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由全体同学用拇指和食指做出一个√形表示肯定;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由全体同学两个手臂交叉做出×形以表示否定。这位教师就是在采用一项个体性制度。这种个体性制度具有规约性(是这种教育制度实施机制的一部分),但这种规约只能出于道义而不能对教育中的个人具有真正的约束力,因而有远见、胆识和智慧的个人可以在遵守法令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取舍。

(2)学校性教育制度。学校性教育制度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制度。它不同于校长的个体性教育制度,而是在学校中为大家所基本接受并已形成传统或惯例的教育制度,一般属于学校管理体制中非领导体制的部分。如统一着装制度、课堂教学常规、师生交往规则与校园礼仪、班级管理的一些基本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内部组织制度(有关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方面的制度)、学校内部激励机制(包括奖惩制度、分配制度、教师进修制度、人员任用制度等)、统一的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制度(如学校内部的统考制度、评比制度等),此外还有学校其他工作的具体管理制度,等等。这种学校在自己的自主权限内制定或采纳的教育制度常常构成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事关学校的办学方向(如是自由还是专制、是平等还是等级森严、是追求个性还是强求一致)和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和利用效率。

(3)学区性教育制度。学区性教育制度是指由学区教育行政当局制定或采纳的在该学

区内实行的教育制度。这种学区教育行政当局,目前主要在西方存在。它与地方行政划分不一定一致。学区的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组织各异。划分标准一般是:每个学区有一万名学生;在偏僻的地方,至少有五千名学生。大学区不受此限制。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管理学区内的教育事业。委员会一般由学区内居民产生,任期3~6年。委员会任命教育局长或学监,执行其职责。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职能是制定教育计划,编制教育预算,征收教育税,管理教职员,维修管理校舍,购置教材教具,给学生提供交通工具等。在我国现在虽然也有学区存在,但不是一级教育行政机关。因此,我国这一层级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地方性教育制度,是由地方教育当局(主要是省、县、乡三级)或立法机构制定或采纳并在所辖地区实施的教育制度。我国地方性教育制度如今有日益扩张的趋势,主要是中央教育权限下放所致。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制度研究如今已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4)国家性教育制度。国家级教育制度指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国家最高立法或行政机构制定或采纳的各项教育制度。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教育制度和教育集权体制。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的总称,既包括学校,也包括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教育集权体制是特指强制性教育制度中以国家崇拜为基础的那一部分。而国家性教育制度的概念是从制度主体的角度提出的,并不关心这种教育制度是否具有强制性质。事实上,由国家制定的这一部分教育制度有的是强制性的,有的则不是。这与国家自身的性质有关。

三、教育制度的功能

旧制度教育学关心教育制度的教育意义,强调它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类型,而且是教育活动中的人的类型。新制度教育学认为,恰当的教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制度可以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节约教育成本

“交易费用”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教育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中的人员组织成本,即组织管理学生、教师、教辅人员、校长、教育行政人员、校外教育力量等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如激励、使用、培训费用等。2、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教育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已造成资源的合理流动的教育费用。

3、教育信息成本,即获取与教育相关的信息的费用,如获取学业成绩、学校招生、学生就业分配、学校教育质量学生升学状况、学校或地区间教育差异、教育改革动态信息产生的费用。

4、教育活动之间、教育组织之间以及教育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如教育活动的搭配、学校之间斜街、合作、乃至学校与家庭联系、与社会配合等方面的费用。

5、教育制度的维护成本,即维护一定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费用。

教育制度可以节约教育中的个人交易费用也可以从总体上节约社会交易费用。首先,教育制度可以节约教育中的人员组织成本。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可以以较低的组织成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的积极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教育管理与行政人员管理教育的

积极性和企业家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好的教育制度可以降低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比如,在市场教育体制条件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避免了资源浪费,减少了相关教育行政费用和摩擦成本,也降低了学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难度。再次,教育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教育发展可控性以及个人把握教育机会的能力,节约教育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一般来说,正式教育制度相对于非正式教育制度而言,由于具有更为明确、稳定的特性,更有利于节约教育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最后,刚性教育制度有利于降低教育制度的维护成本。以教师课堂违纪行为为例,“说话算话”的教师比那种“说话不算话”的教师能以更少的时间和精力维护课堂教学纪律。

(二)、教育制度可以确保教育中的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更过的教育效益

教育制度是教育社会的支撑体系,作为一种框架性结构,为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人的各种表演提供舞台和背景支持。美国教育学菲利普·库姆斯(Philip H·Coombs)曾认为,五种校内因素对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效果有着尤其强有力的影响,即目标、课程、教师、教材和教育技术。该观点有其道理和背景,但却忽视了对教育制度的直接反思。其实,这些教育举措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在某中国程度上也是因为其中有教育制度所创造的潜在效益之故。例如,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明显地受制于教育制度。长期以来,教师之所以成为单方面消耗自己的燃烧的蜡烛、吐司的春蚕,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容不下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强调个人利益的教师和有个性的教师。这种制度既造成了教师的短缺,又造成了教师队伍素质的低下。而当下在提倡教师的奉献精神的时候,更多地需要从教育制度而不是个人品德方面加以考虑。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激励教师奉献的可靠机制,否则教师的奉献只是对教师素质单方面的消耗,教师奉献精神的增长也就不可持续了。总之,教育各项制度建设可以使各种教育要素得以规范化和系统化,发挥要素之间的合力和功能,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效益。

(三)教育制度可以规定教育中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

教育制度作为对教育中人员,如教师、学生、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的权利与责任的一种规定和约束,本身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也就是说,某中教育制度一旦形成,它就会要求教育中的人员按照制度本身所赋予和规定的权利和责任来行事,确定教育活动正常进行与高校展开。例如,班级管理中形成“提前半小时早读”的规定,不管是班主任个人制定的,还是全班同学集体商定的,它一旦作为班级规范确定下来,就具有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对学生的言行会产生重要影响。再如,终身教育制度的形成,提高了教育中的人员对教育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会对学习者一生的学习行为持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可见,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对教育中人员的教学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能够发挥制度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四、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

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用以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协调学校成员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这一规范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层次与范围,一般涉及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系统。

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否则制度就发挥不了作用。教育设备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当教育设备中的某些器物降低其物质功能,提升其文化文化的精神的功能时,它们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也就发生了变化,由工具变成了“礼器”,从而出现了象征意义,即标志作用和象征作用。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它们象征者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教育组织系统是教育制度的代表机关,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度的执行。当今社会,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日益分化,既有凌驾于学校之上的教育制度,也有包含者各种内部制度的学校组织。

五、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教育制度的制约和保障,教育活动就不可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此,教育制度的制定就成了教育规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育的机构或组织究竟应该设置哪些?彼此之间是种何关系?每一种过机构或组织又应该有哪些具体的制度?学生在这些机构或组织中应该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毕业时要达到哪些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育制度中加以明确说明。然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不能是抽象的、孤立的,因为它们是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发展所提出的教育需求为参照的。教育制度如同整个教育一样,既受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还受整个社会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制约着教育制度的纵向分段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但是,教育制度的性质、状况及发展,则主要是由各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可以说,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在此,对影响教育制度的各因素简析如下:

(一)、政治因素

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既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上,而且借助于教育制度对之加以保障和实现。例如,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政治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古代教育制度也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能够享受学校教育的只能是一部分有特权的人,广大平民子弟则被排斥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外,只能接受粗浅的“草根式”的生活教育。在现代社会,在学制上的重大改革就是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等级学校”变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学校”。资产阶级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口号,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而且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有些国家还提倡终身教育制度,这一切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这并不像资产阶级所说的那样,他们的学校教

育制度完全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列宁曾指出:“等级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属于一定的等级。阶级学校没有等级,只有公民。它对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要求:要求他们缴纳学费。”“即使是不收任何学费的中等学校,也仍然是个阶级学校。”因此,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学制可视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缩影。

(二)、经济因素

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根本的社会力量,决定了这个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与市场的关系,决定了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了这个国家国民的教育需求结构以及教育内部的管理方式等。例如,在古代社会,教育制度基本上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功能规定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而不是为生产力服务的。国家教育的目的囿于培养政治理论型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内容也绝大多数是一些伦理的、宗教的内容,而不是生产知识与技能,国家教育机构也比较单一。这一方面与统治阶级脱离生产劳动,鄙视生产劳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下,需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来传递有关知识和技能有关。只有当社会生产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即与之相关的知识再也不能依靠经验获得的时候,人们才逐渐把生产知识和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才会出现一些工业、农业、商业、管理等专门性质的学校。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也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成为现实,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也已经到来。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将对教育的类型、职能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使其日臻完善。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大体来说,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变革始终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另一类就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发展阶段,这些相互联系的各个阶段,各有其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制定学校教育的制度,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和衔接,都要适合他们智力和体力发展的水平。例如,目前世界各国的小学入学年龄都规定在6~7岁。这是因为此时的儿童大脑重量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脑结构已经相当复杂,脑机能也比较完善,思维方式已经进入前运算阶段,这些为正规学校学习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上的保障,为他们系统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思考探究:在教育制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理念?

参考文献

曹树真韩冰清《教育学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杜德栎曹韩斌《简明教育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程迪《现代教育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 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课本P1-P9) 1. 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 孕育时期: 孔子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 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学记》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帝国的 昆体良 所著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 2.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探讨“把 . 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德国心理学 家和教 育家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a. 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 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 班.级.授.课.制 . 。 c. “.经.验.—.—.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德)、康.德.(德)等。 ? ? ?? ????? ???? ?? 3. 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的《教育论》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 德国教育家 拉伊 的《实验心理学》 ,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整.理.—.—.表. 现.”三个阶段。 (3) 美国教育家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 “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 (4) 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学》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 义.教.学.理.论.... 的 诞生。 4. 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 美国心理学家 布卢姆 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的 《教育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 。 (3)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的 《教学与发展》 。 (4)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 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 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 P17) 1 、宽泛: 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 斯宾塞 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涂尔干 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 教育起源(课本 P30-P31 ) 1 、动物起源说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习题解答 【注:据学本科课程的大三同学反映,老师只给他们画了四个论述题,所以第五道题大家可选择性背诵】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接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的实现 4.教育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不确定是否确切) 5.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的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指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6、教师: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7、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思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8、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运动。 10、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几种起源学说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万事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这种学说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三)教育的心里起源说:教育的心里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是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但没有回答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2.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论文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1951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1)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2)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

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

2、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 1)这种悲剧对应试教育无奈、无助的消极的反抗,着实令人扼腕、痛心。如果继续实施应试教育,这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2)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人、评价学生,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实在有违教育的初衷。 3)教育必须改革,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孩子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精神和能力,即使考试不理想,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 4)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就在我们黄石地区,几所好的中学依然在根据考试分数分派坐位,老师理直气壮,家长惟命是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盼来素质教育的春天?这种状况还恐怕不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专利,在全国不知多少。可话又说回来,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应试的分数又一定的公平性。 5.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 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时有发生。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因为女儿未经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有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这些孩子傻吗?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P176- 答题要点: 1)为人师者,下此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2)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案例中的小女孩主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比较内向,加上环境不熟悉,教师如果仅凭孩子“整日闷声不响”,就断定孩子傻,完全不科学。 3)通过“智力测验”并不能完全断定一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医学鉴定。作为教师或学校,想以此判断孩子的优劣,是不科学的,毕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是呈正向分布的,智障儿童和天才儿童都是极少数,多数人是正常状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7.一位教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柔石“颇有点迂”这句话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争论一下。A说“字典上说得“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 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孺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得眼光和专注得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作了小结……在习兴奋、愉悦得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心的处理 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①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②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④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⑥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①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③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