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

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

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来看一小段微课。

(教师活动)(微课展示之后)请四组一位同学对上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点评上一位同学的回答。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背斜构造的地表形态,既可能是山岭,也可能是谷地。我们无法根据地表形态来判断该地的地质构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呢?有请五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1)根据岩层形态:一般来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教师活动)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对点训练题一和对点训练题二。(三分钟后)请六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对点训练题一。

(学生活动)讲解自己的答题思路,并给出结论。

(教师活动)有哪位同学愿意回答对点训练题二。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岩层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错动和位移,从而形成断层。

(教师活动)断层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内容并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前面学习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那么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看图,判断ABC三处分别是什么,并说明依据。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除了这个功能,还有哪些指导意义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不同地质构造的应用。

(学生活动)

背斜:(1)良好的储油构造——岩层封闭好:石油、天然气埋藏区。(2)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3)采石场选址——顶部地带;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储水构造——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断层:(1)铁路、公路、桥、水库应避开——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震;水库易漏水。(2)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教师活动)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完成对点训练题三。

(学生活动)展示对点训练题三的解题思路和结果。

(教师活动)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完成当堂达标的内容并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黑板展示答题结果。

(教师活动)给同学们留个作业,构建本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一、内力作用的特点

二、常见的地质构造

1、褶皱

2、断层

三、地质构造的意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有所了解,认识了组成岩石圈的各类岩石,理解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初中地理几乎相当于空白。不过本节内容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多,所以我尽量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地理形象化,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中。

当然,课前我也应用了“学情反馈卡”对学生的疑点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一些基本易懂的知识没有进行

讲解,而是把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

上课班级的学生素质较高,分析和总结问题能力比较强,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主要是给予这些学生进行引导,沿着课堂设计的情景和问题引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总结。利用图片、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思考中成长,在成长中升华!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效果分析

本节课首先以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实景图片方式进行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学生积极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探究结果,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矫正,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学生即时记忆掌握,整堂课的引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即时记忆一气呵成。

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观察仔细,思考深刻,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表述清晰,思维缜密,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总结到位,落实及时,能够把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迁移和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老师的引导讲解,也有学生的合作探究;既有小组的展示互评,也有分角色扮演展示;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针对身边实例的问题解决。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内容量大,受时间的限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更多的同学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能够设计得再精致些,挤出一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成果,教学效果将更高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中的第二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本课时主要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常见地貌,认识到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

2、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

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

影响

【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学习方法】探究讨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自主讨论法【课型】复习课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评测练习

【对点训练题】

对点训练题一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背斜、向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背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

C.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对点训练题二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对点训练题三

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