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绪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一、上古期(3世纪前):孕育期

体裁: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文:《甲骨卜辞》(商)最早的散文

小说:神话和寓言是小说的因子

戏剧:《楚辞·九歌》中孕育戏剧

思想: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一段:先秦文学

文史(《战国策》《论语》《左传》)哲(《庄子》《荀子》《孟子》)不分

诗乐舞不分

第二段:秦汉文学

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刘勰《秦世不文》

风尚:铺张扬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汉赋》

诗歌方面:《乐府诗》从《诗经》发展而来现实主义

形式: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新形式

二、中古期:魏晋(3世纪)—明中叶(16世纪)成熟期

成熟的原因:

(1)魏晋文学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不再依附于史学、哲学,而成为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自觉的追求,文学的审美个性、骈文。

(2)各类文学体裁得到成熟,如诗、词、曲

①小说:魏晋时期的志人(《世说新语》)志怪(干宝《搜神记》)(雏形)

②唐传奇代表小说的成熟,如《莺莺传》文言短篇小说

③宋元话本(开拓期)—明(《三国演义》《水浒传》)

④文学传媒:印刷术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一些新形式

第三段:魏晋—中唐

1、诗歌:五言、七言的繁荣期,魏:建安风骨成为一种典范唐:盛唐气象

2、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其内部成员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如齐梁时的萧统。萧纲的“格律诗”

第四段:中唐—宋末

文:中唐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改革,确立了此后文学的语言和文体模式

诗:中唐:白居易:原白诗派韩愈:韩孟诗派:险怪孟郊贾岛:郊寒岛瘦李贺(“诗鬼”):写鬼怪、死亡李商隐:朦胧诗

宋:以文学、才学: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

词:白居易—五代词西蜀:花间词:温庭筠南唐:宋词:李清照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

特点:叙事性:文学开始占主导地位

创作主体;地位低下,走向社会下层进行通俗文学的创作,使元曲走向繁荣。

元曲:散曲

剧曲:杂剧:以北方北京大都为中心

南戏(明传奇、白话小说):以南方温州为中心

三、近古期:明中叶(16世纪嘉靖年间)—五四运动(20世纪初)

转型期:明嘉靖后,出现划时代转变的原因:

(1)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文人市民化,文学创造的商品化。如:《金瓶梅》

(2)作家开始高扬个性,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如:汤显祖的《牡丹亭》

(3)诗歌、散文等传统文体虽仍有发展,但翻不出新花样,但此时的通俗文学,尤其是小说,更具生命力。如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第六段:明中叶—鸦片战争

特点:文学集团和文学流派大量出现,如公安派、性灵派(袁枚)、桐城派(姚鼐)

第七段:1840年—1919年

文学成为改良社会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成为文学的基调,如龚自珍

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由高雅到通俗

第一章先秦文学(远古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含义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产生原因:人类童年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二、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淮南子》(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楚辞·天问》《庄子》

三、神话的内容:

1、创世神话:代表是“盘古开天地”

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收录在《山海经》)

4、战争神话:黄、炎帝阪泉之野、黄帝擒蚩尤

5、英雄神话: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于戚(出自《山海经》)、《共工触山(出自《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共工触山》四、神话的思维特征

东:春—木—青龙西:秋—金—白虎南:夏—火—朱雀北:冬—水—玄武

五、神话的影响

1、内容:作为素材,以神话为题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如李白),诗人往往以神话为题材;文:《洛神赋》;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戏曲:如《白蛇传》

2、艺术:神话运用了想象、幻想、夸张等手法,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节《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时间,产生于山西、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地区,作者是贵族及人民群众。

编定的三种说法:

1、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采诗,去民间搜集歌谣,了解民情。——采诗说

2、周代的公卿列士献诗,用诗歌进行讽谏、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献诗说

3、认为孔子对《诗经》进行过整理、删选。——删诗说

二、《诗经》的流传

汉四家(即四个流派):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毛:毛苌

齐、鲁、韩:穿凿富贵,为统治者服务毛:较为客观,古文派东汉郑玄对毛苌的诗进行解读“毛传郑笺”

《诗经》在外交场合的重要作用:赋诗言志

三、《诗经》的分类

四始;《关雎》为《国风》第一篇;《鹿鸣》为《小雅》第一篇;《文王》为《大雅》第一篇;《清庙》为《颂》第一篇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按顺序为风、赋、比、兴、雅、颂)风、雅、颂为体制,赋、比、兴为手法

风:15国风,15个地区民歌

雅:是朝廷的正乐,分为“大雅”“小雅”二者作者身份不同,“大雅”作者身份地位较高;二者产生年代不同,“大雅”大部分作品作于西周初期,“小雅”

大部分作于西周晚期

颂:祭祀的音乐,分为周、鲁、商三颂,宗教色彩较浓

四、《诗经》的内容

1、婚姻爱情诗

(1)情歌:《关雎》(男子对女子的爱慕)《邶风·静女》(写男女约会)《郑风·野有蔓草》(“邂逅”一次的出处,此诗写男女邂逅)《邶风·击鼓》(写男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婚嫁诗:《周南·桃夭》(写结婚时的场面)《卫风·硕人》(写新娘子的貌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qiu)蛴(qi),齿如瓠(hu)犀。螓(qi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3)弃妇诗:《卫风·氓》

2、战争徭役诗

(1)斗志昂扬的战争诗:《秦风·无衣》

(2)征夫厌战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杨柳表送别的来源)

(3)思妇闺怨诗:《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此后有许多诗用黄昏表思念)

3、祭祀诗:《大雅·生民》(祭祀的是周的始祖后稷,“后”最初表帝王,“稷”表农业)

4、农事诗:《豳bin风·七月》(《国风》最长的一首诗,有380字,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

5、燕飨诗:产生于西周初期,是当时社会和谐的反映。《小雅·鹿鸣》(写周天子大会群臣)

6、怨刺诗:批评政治的作品,主要保存在《风》《雅》中。《小雅·节南山》(写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魏风·伐檀》(写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问责)《魏风·硕鼠》(写剥削者的不劳而获)《王风·黍离》黍离之悲表达缅怀故国,忧思之情。

此诗反映了哀而不伤,乐而不语,体现了中和之美,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五、《诗经》的艺术性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朱熹《诗集传》解释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如《卫风·硕人》;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秦风·蒹葭》(特点是重章叠句,美在诗无达诂,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朦胧诗)

3、以四言为言,有庄重的美感,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六、《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2、《诗经》的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3、《诗经》的四言体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辞赋、诔文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较为普遍

4、《诗经》以抒情诗为主,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叙事诗为主,它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的含义

1、以战国时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体诗,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以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2、指西汉末年,刘向收录屈原、宋玉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辑成书,名为《楚辞》

3、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二、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1、受中原文化的影响:(1)北方民歌的影响:如四言体的影响《天问》《橘颂》

(2)北方散文的影响: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的影响

2、受楚文化的影响:“信巫觋(xi),重淫祀”

三、屈原的生平、思想

1、生平(1)一个家世:出身富贵(2)两次流放:楚怀王时被流放汉北;顷襄王时被流放江南(3)三种才能: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思想:(1)忠君爱国,明君贤臣(“美政”)(2)独立不迁的人格

四、屈原的作品

(1)《离骚》《九章》反应屈原的生活经历

(2)《天问》《九歌》《招魂》: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资料,前两者与楚地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关,后一种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

(一)《离骚》

1、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抒情诗篇

2、题旨:

(1)王逸认为:“离,别也;骚,愁也。”为离别的忧愁。

(2)司马迁、班固认为:“离”为“罹”,释为忧愁忧患。

(3)游国恩认为:“离骚”是楚国乐曲名称,“牢商”意为发牢骚

3、主旨:忠君爱国

前半部分是实写,后半部分是虚写

4.、艺术特点:

(1)形式: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乱的新体诗,即“骚体”

(2)香草、美人等词:王逸:“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美人或寓君王或自喻,香草、美人的比喻还表现为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

(3)浪漫主义色彩

(4)语言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

(二)《九歌》11篇

共11篇,是一种祭神所用的乐歌,前十篇各祭一神,末篇《礼魂》是前十篇通用的送曲。

天神:东皇太一(天地)、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管子嗣的神)、东神(太阳神)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写的少司命“千古情语之祖”。

地袛:湘君和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山神)

人鬼:国殇(战忘将士之魂)

内容:(1)以爱情为主(2)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是后代戏曲艺术的荫曲。(三)《九章》

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是中国第一篇咏物诗,用拟人化手法,托物言志。

“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写诗人不随波逐流

“嫋(niao)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此句被认为是“千古言秋之祖”。

“沅(yuan)有茞(chen)兮离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写的是单相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也写单相思。

《哀郢》:背景是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后作者向东流亡的经历。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都写的是思乡之情。

五、宋玉及其作品

作品:

《九辩》:悲秋的主题由此开始,为了表达怀才不遇之情。

《高唐赋》《神女赋》:是姊妹篇,巫山之梦、巫山云雨。

《登徒子好色赋》:“东邻”成为美人的代表,“登徒子”成为好色之徒的代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写东家之子的美,“东邻”代指美人。

《对楚王问》:《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六、《楚辞》的影响

宋玉是由楚辞到汉赋的过渡,采用问答题的形式。

鲁迅认为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七、《诗经》与《楚辞》的比较

(1)地域不同:《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地,是南方楚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2)句式不同:《诗经》中的诗多以四言为主,篇幅较短,文辞简朴自然;《楚

辞》的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篇幅过大,且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与《诗经》的作品明显不同。

(3)作者不同:《诗经》主要属于群众性集体创作;《楚辞》属于屈原的创作。(4)风格不同:《诗经》大体局限于现实中的人、事的范围,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多奇异的思想和神话色彩,是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

第四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

一、散文的萌芽:殷商时的甲骨卜辞和周代的铜器铭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二、《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春秋战国时称其为《书》,到了汉代改称为《尚书》,是一部记言史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语言晦涩难懂,韩愈认为其语言“佶屈聱牙”。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三、《春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统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3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载了242年间的历史。

3、大纲式

4、语言严谨,一字意褒贬,语言凝练、含蓄,意义深刻是《春秋》的笔法。

四、《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杜预(晋)作《春秋左氏传集解》是对《左传》的解释。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1、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揭露统治者的残忍。(儒家立场)

2、艺术:

(1)《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写战争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不限于对交战过程的叙述。

(2)《左传》通过人物的言行、细节描写,刻画出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3)《左传》外交辞令是委婉含蓄,巧妙得体。《左氏》浮夸

《秦晋崤之战》:

情节:晋文公显灵、蹇叔哭师(战略)、王孙满观师(士气)、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原轸论战、崤之战、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哭师《秦晋崤之战》如何体现《左传》

(1)叙事完整详细,善于描写战争。《崤之战》中记述重点不在战争经过和战争场面,而是揭示秦军失败的原因,因而对战争本身一笔带过,而将笔墨用来交代战争酝酿阶段多方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及策略、士气、民心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以揭示战争胜负的必然性。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揭露人物形象。如蹇叔的忠直耿谏,足智多谋;秦穆公的刚愎自用,最后能自我反省;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先轸的忠直急躁。(3)外交辞令含蓄委婉。《崤之战》中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孟明谢赐都绵里藏针,意在言外,委婉得体,曲折达意。

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以儒家思想为主,语言质朴。

六、《战国策》

该书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秦统一后,反应纵横家的思想。

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战国策》体现士阶层的崛起。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在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士形象,纵横之士如苏秦,有义之士如荆轲,高洁之士如鲁仲连.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文章语言风格后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丽,气势纵横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语言上多用譬喻、铺排、夸张手法,用大量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第五节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门派——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许行)、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张仪)、名家(公孙龙)、杂家(吕不韦)、小说家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春秋末——战国初期:语录体阶段代表作:《论语》、《老子》(语录体)(二)战国中期:对话体和寓言体代表作:《孟子》(对话体)、《庄子》(寓言体)(三)战国末期:专论体代表作:《韩非子》、《荀子》

专论体:即围绕中心论题展开论述,是较成熟的专题议论文。

三、《论语》

(一)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鲁国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科:(1)德行:主张施行仁爱。如:颜渊、闵子骞。(2)言语:外交才华。如:宰予、自贡(3)政事:从事政务,管理国家。如:冉有、子路。(4)文学:侧重对文献的研究。如:子游、子夏。

孔子一生的概括:治学——周游出仕——著书、讲学

思想:(1)政治思想:恢复周礼,注重“仁”(2)教育思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办学目的:学而优则仕。方法: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3)伦理方面:忠、恕之道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二)文学价值

(1)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2)语言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富有哲理。

孔子赞同曾皙春游图的原因:

(1)表现出孔子向往隐居的心情,这是孔子不得志于时的苦闷矛盾心情的反映,所以在情绪上有出世之思。

(2)曾皙用一幅太平无事的景象来表达一种生活理想,从而暗示其志向,孔子在战乱年代梦寐以求的就是这样太平的社会生活。

四、《孟子》

1、思想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人(今山东邹县)生活于战国前期

(1)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所具备的四种道德品质)、内圣外王。

(2)民本思想(3)仁政思想

(4)文艺思想:a、以意逆志:从全盘宗旨出发,探索作者意图,而不从文字的表面意思理解。b、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分析作品的时代社会状况。c、知言养气:知言:言辞是人品的表现,通过分析语言文辞,可以了解作者品质。养气:人的品德达到一定高度会产生一种气,别人可感受到这种精神状态,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张少康

2、散文的艺术成就

(1)善用比喻,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候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2)长于论辩,善设机巧,从身边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困境。

(3)文章风格气势浩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

(4)语言明快犀利,是古代散文的典范。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五种人伦关系。

五、《老子》

1、生平和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

思想:(1)“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2)“道”是自然无为,“君子南面之术”无为是一种手段,是遵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3)精髓:朴素的辩证法(4)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图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受“小国寡民”的影响)(5)批判现实,“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文学性: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如哲理诗。例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六、《庄子》

1、生平和思想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其中《内篇》7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有庄周门生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思想:(1)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地。无功、无名: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

(2)批判世俗

2、庄子散文的文学特征:汪洋恣肆“意出言外,怪生笔端”——刘熙载(1)以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文章中有许多自然流露的语言,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a、不皲手之药(《逍遥游》)

b、凿死浑沌(《应帝王》)

c、触蛮之战(《则阳》)

d、惠子相梁(《秋水》)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

(2)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运斤成风(《徐无鬼》)箕踞鼓盆而歌藐姑射之神

(3)富有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跳跃跌宕,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的特点。

3、地位、影响:“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七、《荀子》

1、生平及思想

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两位高徒李斯和韩非

思想:(1)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人定胜天。(2)以性恶论为依据的伦理教化和教育思想。(3)“王霸”并举,“礼法”并重的政治观。

2、荀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荀子》中还有一组称为《赋篇》的文章,共有《礼》、《知》、《云》、《蚕》、《箴》五篇,形式为问答体,体制上也是汉赋的渊源之一。另有《成相篇》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表达他的政治思想。

艺术成就:

(1)博大精深,内容为通才之文,如《天论》、《乐论》、《富论》等。

(2)严谨周详是学者之文,荀子的议论散文都有明确的中心,且用了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荀子的散文结构严整,论证严密,条理清晰,中心突出。(3)散文讲究修辞,富于文采,突出特点多用比喻,少用寓言,大量用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为譬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八、《韩非子》

1、生平及思想

韩非,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

思想: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思想,主张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2、艺术特点

(1)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调理的清晰来看,要超过《荀子》

(2)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3)还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先秦寓言大都是先秦著作中说理手段的体裁,《韩非子》对众多寓言故事进行了收集整理,分门别类集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喻老》《说林》等,说明韩非把写作寓言摆在重要位置。用“说”来标题,是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二章秦汉文学(前221—196年)

一、汉代文学的新气象

1、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的新文体。

2、散文:政论性的散文,如贾谊的《过秦论》和历史性散文如《汉书》。

“文必秦汉”

3、诗:形成了五言诗,有民间创作的乐府诗,以叙事为主如《孔雀东南飞》,还有文人创作的抒情诗如《古诗十九首》。

二、分期:

初创期:汉高祖—汉景帝代表:贾谊、枚乘(《七发》)

全盛期:汉武帝—汉宣帝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和司马迁

中兴期:汉元帝—和帝代表:扬雄、班固

转变期:安帝—灵帝抒情小赋、张衡发明地动仪

三、风貌:铺张扬厉,巨丽之美

司马相如: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激昂高扬的格调。

第一节两汉乐府诗

一、乐府的概念

1、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2、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3、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的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4、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5、宋元以后,“乐府”用作词曲的别称。

二、特点:

1、音乐性、可歌性

2、“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自班固《艺文志》)

三、汉乐府的内容:

1、婚姻爱情: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上邪》《有所思》

2、战争徭役:《战城南》(是悼念阵亡士卒的歌)《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

3、民生疾苦:反映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妇病行》

4、表达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蒿里》《薤xie露》(及时)《长歌行》(奋发)

四、汉乐府的艺术性

1、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汉乐府民歌多以叙事为主,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善于运用对话和独白,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

2、形式比较自由,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杂言诗发展到唐代自由奔放的歌行体。

3、两汉乐府开创古代叙事诗可贵的战斗传统,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从建安时代起,凡以诗歌抨击政治黑暗,反应民生疾苦的诗,多从两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养料。

乐府双壁:《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附: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南北文风的差异

北:骏马西风塞北南:杏花春雨江南

二、南朝乐府民歌

内容:情歌为主

形式:大量用双关语,语言清新自然,体制小巧,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作用。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三、北朝乐府民歌

内容:(1)爱情(早嫁)(2)写自然风光:《敕勒歌》(3)征战诗

四、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内容上:南曲基本都是情歌,北歌除情歌外还写了大漠孤荒,战争生活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缠绵,北歌豪放粗犷。

手法上:南曲多用象征、双关、喻示,细腻的表达感情,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五言歌诗,北歌为灵活的杂言。

第二节汉代文人五言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1、两汉:李延年《佳人歌》

2、东汉:班固的《咏史》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且是最早的咏史诗。

3、张衡:《同声歌》是班固之后的又一首完整保存至今的文人五言诗。张衡的《四愁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存第一首独立的完整七言诗。

4、徐淑、秦嘉的赠答诗。

5、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黄金阶段。

二、《古诗十九首》

1、收录、时代、作者

最初收录于南朝萧统的《昭明文选》中,作者不详,作者是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时代大致是东汉中后期,即汉顺帝到汉献帝。

2、思想内容:

(1)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写离别之情,路远会难,相思之苦,猜测、疑惧、宽慰、期待,层层写来,表现出归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明月何皎皎》对后世的影响是望月思乡。

(2)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激愤之词,充满了感伤的情调,反映知识分子失去信仰的迷茫。如《生年不满百》。

3、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长于抒情,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2)善于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工整细致,具有语短情长的特点。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他们都高度肯定了“古诗”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yi)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师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原因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具有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实史。二、体例: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本纪(12):用编年方式记述历代君王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

世家(30):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传记。

列传(70):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刺客、游侠、商人等。

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少数列传是少数民族史和外国史。书(8):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分门别类的专门史。表(10):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三、《史记》三家注

1、南朝刘宋时期的裴骃(yin)的《史记集解》。

2、南朝司马贞的《史记索引》

3.、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四、《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艺术

(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2)场面描写很精彩,善于驾驭复杂世界和宏大的场面。

(二)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如“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写项羽。

(2)“互见法”《史记》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描述,这一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3)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4)善于使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场面,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塑造,在特定的环境中突显人物的性格,这是《史记》写人物的又一特点。如《鸿门宴》。(6)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风格特点:

(1)悲剧色彩

(2)a、将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b、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功成身退)。c、叙事写人的手法上具有传奇性,忽起忽落,章法句法具有传奇性,以其新意多变产生传奇的效果。

(四)散文风格: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广泛引用许多民谚民谣

语言的主要特色:充满情感、富于生气

(五)地位影响

1、总体上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2、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题材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

3、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4、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料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5、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唐代,《史记》被推崇为与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

五、《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1、体制不同:《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汉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记西汉始末,是班固在其父班彪基础上草陈大要,后由其妹班昭续之完成。

2、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汉书》重于尔雅之文,《史记》为文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更倾向于文献保存,有“文人习气”。

3、风格不同:《史记》笔含感情,有慷慨之气;《汉书》多儒正典则,有雍雅之风。

4、笔法不同:《史记》之文奇特变幻,不拘一格、《汉书》工整细致,组织严密。

5、文字不同:《史记》多用当时语解释古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汉

书》套用古字,崇尚藻饰,倾于排偶、骈俪。

清代章学诚认为:《史记》“圆而神”,即《史记》对历史表述不受形式限制,很灵活。《汉书》“方以智”,即《汉书》规规矩矩的讲史事,提供知识。

《李将军列传》:写的爱国英雄的颂歌,崇高人格的赞歌,命运悲剧的挽歌,寄托孤奋的浩歌。

第四节汉赋

一、赋的概念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和“比、兴”并列,到战国后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形式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合于朗读,一般认为宋玉和荀子是赋的首创者。

二、汉赋的发展及其主要作家

1、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初年):在各诸侯国里发展,此时为“骚体赋”。“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与楚辞无差别,也用带“兮”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枚乘《七发》。

代表作家:贾谊、枚乘

《七发》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具体表现为:

(1)《七发》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

(2)《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文体。

(3)《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题材。

(4)《七发》已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一讽百”现象。“劝一讽百”:对不赞成的社会现象长极尽铺张描写之能事,而作者的正面主张则在文章的结尾处画龙点睛。

2、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汉大赋

3、汉赋四大家: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

汉大赋:

(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在千言以上。

(2)手法和内容:使用夸张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宫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等生活。

(3)主旨上:既美且刺

(4)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内容一般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又叫“散体大赋”和“体物大赋”。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人。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上继楚辞的传统,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长门赋》(开了后世“宫怨”文学的先河)、《美人赋》、《哀二世赋》(开了后来纪行类赋的先河)

3、衰落期(东汉中期—东汉末年)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代表作: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三、汉赋以后赋的演变情况

1、魏晋时期:抒情小赋代表: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秀赋》、陆机《文赋》、潘岳(西晋)《悼亡赋》、左思《三都赋》

2、南北朝时期:骈赋(即讲究辞藻的对仗,强调音韵,大量用典,追求形式技巧的完美。

3、唐代:律赋(在骈文基础上更加讲究限字用韵的应试赋)

代表作:杜牧《阿房宫赋》、李白《大鹏赋》

4、宋代:文赋(以散文笔法写赋)代表作:苏轼《前(后)赤壁赋》

第三章魏晋文学(196—589)

一、时代特征哲学文学思潮

(一)1、战乱分裂

2、门阀制度存在,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寒士不平(2)出现了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3)儒学势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文学批评空前繁荣

2、文学集团的活跃

3、追求美的创造

(1)题材方面,当时作家有很多重要的开拓

A、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

B、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开始出现“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的美。

C、有意识的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也始于南朝。

(2)追求美和新变:产生“永明体”(它是我国律诗的开始);追求修辞的华美

4、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二、文学发展历程

(一)建安文学(196—239):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斡)、蔡琰

(二)正始文学(240—265):“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

(三)西晋文学(265—316)陆机、潘岳、左思

(四)东晋文学(317—420):玄言诗田园诗人陶渊明

(五)南朝文学(420—589):刘宋:谢灵运、鲍照齐:永明体、谢朓梁陈:宫体诗

(六)北朝:庾信散文:《水经注》(郦道元)《颜氏家洲》《洛阳伽蓝》

第一节建安文学(196—239年)

一、曹操:字孟德

1、诗:(1)以乐府古题写实事,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蒿里行》

(2)抒发人生情感,表达政治抱负,如《短歌行》

《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诗的风格:慷慨悲凉、气韵陈雄,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其四言诗气魄雄伟,感情充沛。

2、散文: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指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辞风爽利,一扫汉代儒生的文章动辄援引经义,迁远空阔的习气,如《遗令》中“分香卖履”

二、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善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

1、七言诗《燕歌行》是七言诗史上的一个新的标志。

诗歌风格:“便娟婉约”有“文士气”

2、《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

对文学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三不朽:“立德、立功、

立言”

曹丕以太子帝王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三、曹植: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1、诗歌:以曹丕称帝为分期

前期:抒发理想抱负,昂扬乐观,赋予浪漫情调。如《白马篇》

后期:充满了愤激情绪,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反映内心的不平和哀怨。如《野田黄雀兴》、《美女篇》。

诗歌风格:《诗品》评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讲求华美、工整

2、赋:《洛神赋》

四、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斡

1、王粲:七子之冠冕(出自刘勰《文心雕龙》)

代笔作:《七哀》:战乱之哀、思乡背井之哀、离别之哀、目见之哀、耳闻之哀、回望之哀、不见贤明君主之哀赋:《登楼赋》

2、陈琳、阮瑀:善写檄文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五、蔡琰:字文姬

五言《悲愤诗》骚体《胡笳十八拍》

六、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悲凉慷慨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为明朗刚健,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刚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正始文学(魏朝后期的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至249)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

一、阮籍:是阮瑀之子“青白眼”酣饮“口不臧否人物”

《咏怀诗》:五言诗82首,四言诗13首

《咏怀诗》风格: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咏怀诗》小结:

1、《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的发泄。

2、《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形成曲折的风格特点。

3、《咏怀诗》首创我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例。后世如陶潜《饮酒》陈子昂《感遇》

二、嵇康:“五石散”扪虱而谈

《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拒不做官的原因:“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礼”实际讽刺司马氏为了篡权而制造礼教根据。

三、刘伶:病酒死便埋我代表作《酒德颂》向秀《思旧赋》

第三节两晋文学

一、西晋文学(265—316年)

太康诗坛上有模拟古人和追求辞藻华丽,对偶工整的倾向,潘岳和陆机是“形

式主义”诗风的代表,而左思则继承了建安传统,成为杰出的诗人。

代表:“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陆机、潘岳,并称“潘岳”。

1、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作品多,影响大能够代表西晋一代文学风气。赋:《文赋》乐府诗《猛虎行》、《门有车马客》。

《诗品》谓陆机诗“其源出于陈思”,他以“缘情绮靡”《文赋》的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

陆机诗的四个特点:内容多模拟、文辞繁缛、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偶。

2、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善写哀伤的作品掷果盈车

诗歌《悼亡诗》三首,他的《悼亡诗》由悼念死者的泛指到悼念亡妻的泛指

白描手法

“望庐思其人,入室所想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悼亡诗》这几句是扇形对

3、左思:字太仲,临淄(今山东)人貌寝口讷代表作:《咏史诗》8篇

《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1)主题深刻,揭露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压抑,《诗品》称“左思风力。”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对抗与冲突之中,表现了激情与力度。

(2)以咏史的方式书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创作的新路。(3)钟嵘《诗品》评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即其诗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起到讽喻社会的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4、刘琨、郭璞:

刘琨:《扶风诗》《答卢谌》《重赠卢谌》郭璞:《游仙诗》

二、东晋文学

1、玄学诗

玄学师:指东晋时期以诗歌形式阐释玄、佛哲理,这种诗歌大都抽象、枯燥,缺乏形象性,它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段歧途,但在当时却流行了近百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孙绰和许询、谢安。

玄学诗一旦发展到以景物为主,或主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山水诗便出现了。

2、陶渊明

(1)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字子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个性:真率苏轼对他的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抠门以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思想:最大的特点是自然

(2)作品:

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晋朝的压卷之作)、《闲情赋》中写了“十悲十愿”

诗:

①田园诗:a、描绘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使人厌恶官场,怡然

自乐的感情。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b、歌咏农业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如《归园田居》第三首。c、写自己贫困生活,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②咏怀诗:表现壮志未酬的苦闷,表现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代表作:《杂诗》、《读山海经》、(金刚怒目)

艺术特点:

(1)a、平淡与纯美的统一,在平淡的外表下,含有炽热的思想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平淡不是不讲究技巧,而是不露一丝雕琢的痕迹,而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一语天然万物新,豪华落尽见真纯。”(元好问)。苏轼评他说:“其诗质而实绮,癯qu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b、情、景、理的交融,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景物和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2)地位影响:a、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b、开创了田园诗派,是继屈原后又一重要作家。

第四节南朝文学

南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1、内容上说;主要反映文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趣、周围环境以及他们所认识到的人生的普遍现象。尤其是有关山水自然,有关女性以及男女之情的题材更得到集中表现。另一显著特点是对于艺术形式的强烈追求。

2、在诗歌领域:出现了四声的运用,产生了诗的格律,诗型也多样化了。

3、在文的方面:魏晋以来骈偶化倾向进一步发展,文章更加工整,后期形成了“四六文”

一、刘宋文学

1、谢灵运

其山水诗的特点:

(1)是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诗的作家,其山水诗的特点是精雕细刻,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

(2)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序出游路线,次写见闻,最后谈玄,如同一篇旅行日记。

2、鲍照: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1)乐府诗:

a、抒发寒门之士倍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如《拟行路难》18首。

b、用乐府旧题创造了一批边塞诗,鲍照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地写边塞题材的诗人。

(2)诗歌的风格:俊逸豪放。杜甫说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3)地位和影响:七言诗

a、以七言句为主而杂以其他各种句式的乐府歌行,则是鲍照的新创。

b、鲍照既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他所开创的这一诗型,音节错综变化,大体隔句用韵,雄恣奔放,尤其适宜表达激荡不平的感情。

二、萧齐文学:永明体

1、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年号(483—493年),谢朓、沈约等诗人创造了一种与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音律和对偶,齐、梁、陈三代是永明体形成和发展时期“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繁荣

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2、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

其山水诗特点:

(1)清新秀发,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景交融的意境。

(2)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以有全篇似唐人者。”

三、梁陈文学

1、文学集团:

萧统:《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标准偏向文化的典雅华美

萧纲:命令徐陵编了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专收自汉迄梁关于女性和男女爱情的诗歌,中心部分是当代的宫体诗。

2、宫体诗:分明于南朝梁、陈,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徐庾父子(徐擒、徐陵、庾肩吾、庾信)、陈后主陈叔宝等,内容上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题材,多为描写女性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艺术上辞采秾丽,描写细巧,音乐性强,风格是“轻靡绮艳”。

3、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创作,以他的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华美。

后期: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文学进入了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就问题发展来看

(1)五言古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2)七言诗在此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成就。

(3)南北朝民歌的新添气息,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艺术,到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

(4)南朝齐梁时代的“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音调和谐的诗歌格律,且在辞藻、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些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准备。(5)骈文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形式美的文体。

(6)小说在此时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志人志怪小说,是小说的雏形。

(7)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重要发展期。

3、题材方面

(1)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

(2)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开始出现“宫体诗”主要表现女性美。(3)有意识地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也是始于南朝。

4、追求修辞的华美,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普遍风气。它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代,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隋唐文学(589—907)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

诗:(1)数量多(2)诗人多(3)流派纷呈,题材广泛(4)形式体裁丰富,众体皆备(5)名篇叠出,不胜枚举“诗唐”(指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黄金时代文:是散文的革新时代

小说:成熟时代唐传奇

词:起源于唐代孕育时代

二、繁荣的原因

(一)社会基础、历史条件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2、政治开明,思想活跃

3、科举制度,诗赋取士(二)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三、唐诗的分期: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将唐诗分为四段

(一)初唐(618—712):准备期

“上官体”: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初唐四杰陈子昂

(二)盛唐(713—765):繁荣期

田园诗:王孟边塞诗:高岑双子星:李杜

(三)中唐(766—835):变革期

前期:山水诗:韦应物、刘长卿边塞诗:李益“大力十才子”

后期:元白(元稹、白居易)、韩孟、李贺(诗鬼)、刘禹锡(诗豪)、柳宗元(四)晚唐(836—907):衰落期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皮陆(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

第一节初唐诗坛

一、宫廷诗人

太宗时期:虞世南、许敬宗高宗时:上官仪武后时:“文章四友”(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特点是“绮错婉媚”。

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在刘勰提出的“事对”“言对”“正对”“反对”之外,又增之以“双声对”“叠韵对”“扇对”等,对对偶有系统的研究。2、杜审言:在江阴任职时所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曾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3、沈宋: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最终确立了律诗的形成。

二、初唐四杰

1、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骆宾王:《讨武器檄》《帝京篇》

4、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贡献:

(1)题材上“四杰诗”开始把宫廷宴请引入现实生活,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闻一多说他们的诗“由宫廷走向市井,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2)风格上开始转向刚健清新,一种积极进取的健康思想感情代替了宫体诗寄

情声色,庸俗无聊的思想。

(3)形式上,“王杨”擅长于“五绝”,“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4)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杜甫评他们的诗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里流。”

三、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两条标准:

1、强调风雅,兴寄,诗歌应发扬《诗经》比兴寄托的传统,要有充实内容。

2、诗歌要有风骨,继承建安风骨明朗,刚健的风格。

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纲领,为唐诗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方向

创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台歌》《燕昭王》

韩愈评其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四、刘希夷、张若虚:意境

刘希夷:《带悲白头翁》(舅舅宋之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第二节盛唐诗歌

一、开端:张说、张九龄

人称张说与许国公苏颋为“燕许大手笔”。张九龄:《望月怀远》

二、山水田园诗

1、王维:字摩诘,信仰佛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伪职”《辋川集》诗歌集《王右丞集》

前期:有政治热情,多慷慨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如边塞诗三十首,《使至塞上》、《陇西行》。

后期:风格幽静,多禅趣。如《山居秋暝》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

(2)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的交融,如《鹿柴》、《辛夷七乌》

2、孟浩然:襄阳(今湖北)人

李白在《赠孟浩然》中评其人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还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写孟浩然年轻时不愿做官。田园诗:其田园诗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带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

山水诗:《宿建德江》

孟浩然诗的艺术特色:他擅长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用白描手法在轻描淡写中创造一个幽静的意境。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语淡而味终不薄。”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1)题材上:王诗广泛,孟诗狭窄

(2)形式上:王维全面,孟浩然单调

(3)王维以清秀著称,语言精练,时有警句;孟诗清新自然,语言平淡,显示出一种整体美,往往没有警句。

三、边塞诗

古代文学史一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30.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B )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 C.伶工之词D.士大夫之词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杨素、薛道衡、江总 C.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D.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3.《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 A.重气质 B.重文采 C.重思理 D.重格律 25.由梁、陈入隋的作家是( D ) A.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B.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江总、虞世基、王胄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C ) A.重词采B.重音律 25.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 ) A.笔力苍劲 B.词气宏拔 C.朴实爽俊 D.辞清句丽 C.重气质D.重思理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成就最高的诗体是(C ) A.七言歌行 B.七言律诗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 )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 24.“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的诗人是( ) A.王勃、杨炯 B.王勃、卢照邻 C.杨炯、骆宾王 D.卢照邻、骆宾王 答案:D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 A.慷慨悲凉 B.绮错婉媚 C.清新自然 D.清奇僻苦 25.上官体的风格特征是( D ) A.词义贞刚 B.理胜其词 C.清新自然 D.绮错婉媚 26.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 ) A.平淡自然 B.婉媚工整 C.清丽秀逸 D.音韵清亮 D.意境的创造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23.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特色是(B) A.寓意凄婉 B.丰满圆融 C.苍劲奔放 D.缠绵悱恻 26.杜审言所属的作家群体是( C ) A.吴中四士 B.初唐四杰 C.文章四友 D.大历十才子 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B ) A.杨炯和杜审言 B.宋之问和沈佺期 C.陈子昂和张若虚 D.魏征和上官仪 27.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B)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4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四)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2 ) A.采诗说B.献诗说C.删诗说D.作诗说 2.《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2 ) A.风、赋、比B.赋、比、兴C.比、兴、雅D.兴、雅、颂 3.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 4 ) A.《尚书》B.《逸周书》C.《论语》D.《春秋》 4.《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3 ) 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 5.《孟子》的文风特点是(4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6.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3)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7.“楚辞”名称开始出现的时代是(3 )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8.《诗经·豳风·七月》是(3 ) A.史诗B.情爱诗C.农事诗D.社会政治诗 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4 )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 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 10.《史记》的作者是( 3 ) A.班固B.范晔C.司马迁D.司马光 11.《汉书》所记载的是(2 ) A.后汉的历史B.西汉的历史C.东汉的历史D.两汉的历史 12.最早收录“古诗十九首”的总集是( 2 ) A.《玉台新咏》B.《文选》C.《乐府诗集》D.《古诗纪》 13.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3 ) A.夺胎换骨说B.草蛇灰线说C.宗经征圣说D.摩罗诗力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 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就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就是文体的区分。 四就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与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一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

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丰富一些。 4.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5.寇准:晚唐体盟主。官至宰相,后遭谗贬。 五、西昆体 1.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其酬唱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主要有三类题材:①怀古咏史②咏物③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西昆体诗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关系,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实情感,缺乏生活气息。 2.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其诗师法李商隐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1、《楚辞》2、《离骚》 三、填空 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 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 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 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记言为主。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来源: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语录体散文。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2.《墨子》:墨子及其弟子与后学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期。语录体散文,但少数篇章初论说文的规模。显示出由语录体象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3.墨家学派的主要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4.《孟子》:孟子晚年和弟子编纂的书,全书包括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1.仁政2.道德修养“尽心、养性、诚心、寡欲”“浩然之气”“舍生取义”3.文艺见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5.《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6.《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7. 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8.《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强调统一的思想。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 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

古代文学史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1. 寄托遥深。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2.、词旨渊永。除了时局政治的影响外,这一时期盛行的玄学思潮也对文学风貌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汉末,但谈玄而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是正始年间出现的。 三:两者不同之处: 1、建安风骨体现的是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乱世黎民悲惨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情怀。而正始诗风则完成了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的演变。 2、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3、正史诗风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以使气命诗、诗心遗论与清俊、遥深为表现特征。 4、建安风骨到正始诗风的嬗变表现在建安激情的一步步退潮。曹植由立足现实到寻求精神超脱,是建安激情。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一: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三:游仙诗。 成就: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二)曹丕的诗歌宴游诗:言志诗:爱情诗 成就: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2、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3、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2)《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三)曹植的创作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三是述志诗四是游仙诗 成就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 2、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 3、善为警句,工于起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的第一

1.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2.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3. 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 4. 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 5. 陶渊明在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6. 谢灵运,小字客儿。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7.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8. 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 9.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语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10. 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1. 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2.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 13.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 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14.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骚体赋作,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15. 《孔雀东南飞》有353 句,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它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终于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16. 建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17. 曹植的诗歌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 徐陵成《玉台新咏》标志着宫体诗的高峰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