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 (3)

二、总体要求 (3)

三、施工监控量 (4)

1、监控量测目的 (4)

2、监控量测内容 (5)

3、监控量测流程 (6)

4、各监测项目的具体量测方法 (6)

4.1洞内外观察 (6)

4.2 周边收敛 (8)

4.3 拱顶下沉 (11)

4.4 地表下沉 (11)

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13)

5.1 要求 (13)

5.2 数据采集要求 (14)

5.3 量测数据分析 (15)

5.4 信息反馈与监控 (16)

5.5 信息预报与报警 (18)

5.6 成果提交 (19)

四、超前地质预报 (20)

1、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20)

2、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 (21)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21)

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22)

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25)

五、现场监控流程 (25)

1、事前控制 (26)

2、事中控制 (26)

3、事后控制 (27)

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制度

一、总则

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将紧密配合工程进展,实时、动态地掌握隧道开挖地质情况、围岩的变形等,及时发现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指导隧道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而且确保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优化。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遵守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保证监控质量,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

(3)积极量配合施工,尽量做到不妨碍工期。

(4)积极进行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新工艺、新技术的突破。

具体地来讲,要以整个工程为依托,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规范化地推进隧道的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进一步提高隧道设计、施工、监控的一体化,充分实现本标段隧道的监控工作合理化。

二、总体要求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工作,特作出以下要求:(1)参加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以及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人员均为监测经验丰富、对监测项目流程熟悉的专业人员,满足本项目的需求。

(2)投入本项目的监测及预报设备使用性能良好,量测精度较高,满足本项目要求。

(3)根据隧道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制定依托工程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计划,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4)监测工作紧跟施工步伐,数据及时有效,可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情况。

(5)以地质为中枢,加强隧道地质工作,将地质综合分析贯穿到长期、中期、短期、临兆超前地质预报四个阶段中,优化超前预报组合方案,综合应用,确保隧道安全、快速、优质施工,不留后患。

(6)现场监测人员固定,监测设备保证良好运行。

(7)及时向项目部提交监控量测速报;出现变形较大或者地质异常情况,应24小时内向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和工程部提交预警报告和监控速报。

(8)监测报告突出反映监测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综合反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现场情况;在监测数据变化异常,并经认真分析后,及时出具预警报告,避免出现施工事故。

(9)现场监测小组及时掌握施工进展情况,及时布设测点和监测仪器设备。数据分析人员对监测数据认真分析,及时反馈,报告编写人员在数据分析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报告的编写,并及时送达施工现场和工程部。

(10)对于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可组织隧道领域相关专家参与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施工监控量

1、监控量测目的

由于隧道属于地下工程,我们对隧址区地质状况的勘探技术与认识有限,因此如果隧道设计与施工不当,极易造成围岩失稳,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塌方,给工程带来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公路隧道开挖断面较大,结构受力复杂,且施工工序较多,因此对结构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隧道的施工全过程进行新奥法施工监测。

当金山隧道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较为复杂,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以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实时监控量测不但可以及时提供隧道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围岩内部位移等信息,用于判断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及施工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应的隧道施工建议。因此实施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控制,既能达到安全快速施工,又能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

2、监控量测内容

隧道施工监测旨在收集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动态信息,判定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以及支护结构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现场监控量测根据其量测目的、量测手段等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常将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当金山隧道必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具体下表所示。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

注:b—隧道开挖宽度;h0—隧道埋深。

3、监控量测流程

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如图:

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图4、各监测项目的具体量测方法

4.1洞内外观察

(1)监测目的

通过高频率地观察实际揭露的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识别隧道实际围岩状态,分析隧道掌子面的稳定状态,预测前方隧道围岩情况,并提出必要的预警;通过观察隧道洞内初期支护和洞外地表岩土体的状态,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并进行跟踪观察,评价初期支护和洞口边、仰坡的稳定性。

(2)监测内容与方法

掌子面地质观察采用目测、地质锤、罗盘、数码相机等进行观测,绘制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围岩的岩性、产状、节理等详细特征,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特征,地下水的水量、分布、压力、类型等特征,填写掌子面地质观察记录;初期支护状态采用目测观察为主,对初期支护喷砼、钢支撑、锚杆等出现的外鼓、裂缝、剥落、扭曲等异常现象,用数码相机、塞尺、卷尺等进行跟踪观测并做好原始记录;对洞外边坡、仰坡和浅埋段地表出现的裂缝、滑移、隆起或凹陷等现象,用数码相机、塞尺、卷尺等进行跟踪观测并做好原始记录。

(3)监测频率

每次爆破后进行掌子面地质情况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隧道洞内初期支护和洞外地表观察。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频度如下:Ⅴ级围岩小于10m;Ⅳ级围岩小于20m;Ⅲ围岩小于30m;Ⅱ级围岩小于40m。

(4)成果整理与分析

1)通过掌子面地质观察,分析围岩稳定状态,评估出现局部掉块、塌方、涌水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判断实际揭露围岩条件与设计是否相符。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通报施工方,及时指导施工,并将异常情况、相关建议汇报业主和监理。

2)编制隧道实际地质状况系列图册,参考前期勘察资料,预测前方围岩状态,及时向施工方预报前方围岩状况。

3)对初期支护、洞外边仰坡和浅埋段地表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析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根据具体原因、问题的严重性向施工方、监理和业主汇报,并提出处理建议。

4)针对初期支护、洞外边仰坡和浅埋段地表出现的异常情况,开展跟踪监测,绘制空间分布图和时间发展曲线,预测发展趋势,及时预警。

4.2 周边收敛

(1)监测目的

隧道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计算周边位移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2)量测方法

隧道周边位移采用数显收敛计进行量测,两次测量之差即为周壁两点在该时间间隔内收敛值。特殊情况下周边收敛也可通过全站仪测量后计算得到。

(3)测点布设与测试频率

1)测点布置:当金山隧道采用不同开挖方法时周边位移测点布置方案如下图所示。

CD法测线布置图台阶法或弧形导坑法测线布置图

全断面法测线布置图图

2)断面布置:Ⅴ级围岩小于20m;Ⅳ级围岩不大于25m;Ⅲ级及以上围岩小于40m。围岩变化处及渗水量较大时适当加密。

3)量测频率:量测频率根据位移发展速率和量测断面距离掌子面距离取最高频率。位移发展速率、量测断面距离掌子面距离与量测频率的关系如表1、表2。位移达到稳定标准后,停止观测;如发现异常情况,恢复每天观测1~2次;如位移持续大幅发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用隧道位移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

表1 按位移速率确定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

表2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4)成果整理与分析

1)每次观测后现场计算位移发展增量,出现异常情况,重新测量排除操作失误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2)每次测回数据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位移增量、位移发展速率的计算,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和位移发展速率时间曲线,并应用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位移发展短、长期预测。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隧道变形管理等级(如表1)、隧道允许变形量(如表2),出现非正常情况,立即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和工程部报告。

4)当隧道周边收敛速度以及拱顶下沉速度明显下降,隧道周边位移收敛速度小于每天0.2mm 或拱顶下沉位移速度小于每天0.1mm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位移总量的80%以上时,向有工程部报送二次衬砌施作报告。

表1 围岩变形管理等级

注: 0U -实测变形值;n U -允许变形值。

表2 隧道周边允许相对收敛值(%)

注: ①水平相对收敛值系指收敛位移累计值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

②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

③拱顶下沉允许值一般可按本表数值的0.5~1.0倍采用;

④本表所列数值在施工中可通过实测和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

4.3 拱顶下沉

(1)监测目的

隧道拱顶下沉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拱顶下沉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2)量测方法

拱顶位移量测的测点用风枪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测点的大小要适中,如过小,测量时不易找到;如过大,爆破时易被打坏。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

采用水平仪、水准尺、挂钩式钢尺配合测量拱顶下沉,精度可达1~2mm。量测时用一把2~4m长的挂钩式钢尺挂上即可。

(3)测点布设与测试频率

1)测点布置:拱顶下沉量测与周边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

2)断面布置:Ⅴ级围岩小于20m;Ⅳ级围岩不大于25m;Ⅲ级及以上围岩小于40m。围岩变化处及渗水量较大时适当加密。

3)量测频率:量测频率与数据处理分析同隧道周边收敛。

4.4 地表下沉

(1)监测目的

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2)监测方法

地表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和塔尺进行测量。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在每

个横断面上,单洞隧道布置9~11个测点,两测点间的距离为2~5m,测点中间密,两侧稀。当隧道围岩条件特别差或者隧道上部有重要建筑物时,可根据情况加密测点。在监测范围以外3~4倍洞径处设水准基点,作为各观测点高程测量的基准,从而计算出各观测点的下沉量。

图1 地表下沉测点横断面布置示意图

(3)量测频率

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1)量测断面间距: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

注: 1.无地表建筑物时取表内上限值;2.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2)观测频率:

地表下沉测量频率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4)成果整理与分析

1)每次观测后现场计算位移发展增量,出现异常情况,重新测量排除操作失误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2)每次测回数据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位移增量、位移发展速率的计算,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和位移发展速率—时间曲线,并应用函数拟合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位移发展短、长期预测。

3)绘制地表下沉横向分布曲线,分析隧道开挖对地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4)绘制地表下沉纵向分布曲线,分析隧道开挖在隧道轴线方向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5)根据隧道开挖对地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能够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合理工艺参数、地表下沉控制措施等建议,上报有关部门。

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5.1 要求

(1)量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隧道开挖后其变形和应力变化较快,必须根据施工情况快速准确的进行量测,才能掌握围岩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判断和监控提供准确的资料,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必要的保证。

(2)数据处理和预测预报快速准确

隧道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在隧道施工中根据已有量测信息,采用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等方法,对围岩的进一步变形和应力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预报,可以及时发现隧道施工中隐藏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加固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监控与反馈必须及时有效、落到实处

隧道施工量测的目的是为了监控,在整个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监控最为关键,而且监控的难度也远远大于量测。目前国内对量测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真正根据量测信息对隧道施工安全进行监控,并进行有效反馈和动态设计、施工的很少。究其原因,在于现场监测人员理论水平低,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应用,因此要达到隧道监控量测的真正目的,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作为部属科研院所完全具备这种能力。

5.2 数据采集要求

现场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如下:数据采集工作应有两名专职人员负责,测取的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原始记录表中,每个数据至少测读两次,同时记录当时的施工情况,还要监控量测断面距掌子面的距离,及本次监控量测的具体日期和时间,最后原始记录表中要有两名测试人员的签名。每次采集回的数据,测试人员要立即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初步分析处理。

任何现场量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为得到更为真实、可靠的量测数据,在监控量测、采集数据时,拟采取如下手段尽量减少各种误差:(1)量测、采集数据专人专项负责,以减少随机误差。

(2)专项量测需制定专项记录表。对于手工记录资料要保存好原始记录表,对于智能式记录器要及时将量测数据导入电脑,以防丢失。

(3)各项数据采集频度与相应量测频度同步。

5.3 量测数据分析

现场量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绘制成位移、应力、内力和时间的关系曲线(或散点图),曲线的时间横坐标下应注明施工工序和开挖工作面距量测断面的距离,以便更准确的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并对隧道的受力状态做出判断。

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一些异常数据应根据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进行剔除,并及时进行复测校正。

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必须对位移和应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分析,并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才能及时对下一步的支护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和预测预报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

(1)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位移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实际监测信息,对位移可选用下列函数之一进行回归分析。

1)对数函数,例如:

)1lg(t a u += (2-1)

2)指数函数,例如:

t h ac u /-= (2-2)

3)双曲函数,例如:

bt

a t u += (2-3) 式中:a 、b--回归常数;t--测点初读数后的时间(d);u--位移值(mm)。

根据回归曲线,可以掌握位移的变化规律,推算出某时刻的位移值及最终的位移值,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隧道即趋于稳定。

对于应力和内力量测信息,同样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曲线,从而对应力和内力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预测,其具体的回归函数可根据实

测数据拟合得到。

(2)灰色预测分析法

灰色预测分析法是根据已有量测数据对进一步的位移和内力的发展做出预测,并据此对隧道和围岩的受力状态和稳定性做出判断。在预测分析中,该方法通过不断的数据更新,只根据最新测得的数据对下一步的变化做出预测,从而使预测更为准确。

在实际数据分析和预测中,将采用回归分析与灰色预测两种方法进行,以互相验证。

5.4 信息反馈与监控

在复杂多变的隧道施工条件如何进行准确的信息反馈与监控是隧道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之一。迄今为止,信息反馈与监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1)力学计算法

支护系统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关键。可以通过力学计算来调整和确定支护系统。力学计算所需的输入数据采用反分析方法根据现场量测数据推算得到如塑性区半径、初始地应力、岩体变形模量、岩体流变参数、二次支护荷载分布等。

(2)经验法

经验法是建立在现场量测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根据经验建立一系列判断标准,通过量测结果或回归分析数据来直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状态。在施工监测过程中,数据“异常”现象的出现可以作为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的依据。项目开展过程中,将结合项目特点,根据本项目不同的工程条件(围岩地层,埋深,隧道断面,支护,施工方法等)建立根据量测数据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条件进行判断的准则。

1)根据极限位移值判断

根据围岩(或净空变化)位移量值或预计最终位移值与位移临界值对比判断。位移临界值的确定需根据具体工程确定。

2)根据位移速率判断

工程实践表明:各项位移达到基本稳定的时间一般是在一个月以内,且回归值与实测值很接近。从其位移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可看出位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位移速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急剧变位、缓慢变位、基本稳定三个阶段,其围岩稳定性判据如下表所示。

围岩稳定性判据

3)根据位移-时间曲线判断

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时间曲线进行如下判断:

a. 2

20

d u

dt

<,说明变形速率不断下降,位移趋于稳定;

b. 2

20

d u

dt

=,变形速率保持不变,经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系统;

c. 2

20

d u

dt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长现象时,则表示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或危险状态,应加密监测,并适当加强支护,必要时应立即停工,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

位移

(a)正常曲线

d)

(b)反常曲线

d)

时间位移变化图

4)对于支护结构中的应力、内力以及接触压力等,目前还没有相对可靠的经验公式用以判断,通常通过实测数据同支护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并结合必要的理论计算来综合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对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进行优化。

(3)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工作流程

在监控量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学计算和力学分析,结合施工过程,建立信息反馈预测的数学模型,并结合隧道施工过程,对其变形以及支护结构内力进行预测。

5.5 信息预报与报警

(1)报警指标的建立

综合考虑公路隧道断面、围岩强度、围岩级别、不良地质情况等影响因素,会同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确定报警指标,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 60-2009)规定,隧道周边最大允许相对位移(指实测位移值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或拱顶位移实测值与隧道宽度之比)为0.20%~0.80%。

二次衬砌施作则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2)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以上;

3)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2mm/d,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mm/d。

(2)监测报警管理机制

1)量测数据记录应采用专用表格,原始记录表格存档以供需要时查用。

2)监测人员需认真填写监测日记(内容包括天气、观察情况、监测情况、施工进展情况、仪器工作情况等)。

3)当监测值超过预警值的80%时,应在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

4)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除在报表中注明外,还应专门出文通知有关各方。

5)监测技术负责人应参加出现险情时的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处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3)报警信息的提交

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过程中提交如下资料:

1)公文:根据监测资料,对下一阶段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当有变形较大或者异常情况时,电话及时通知业主和施工单位;24小时内,最迟36小时内向业主及施工方提交监控量测或者地质超前预报速报预警公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紧急监测简报、临兆预报、预警报告及监控速报:当监测值出现异常或达到报警指标时,及时出具相应的报告。

5.6 成果提交

(1)在监测过程中,实时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按周报、月报、总报告的形式提交相关单位。

(2)周报内容包括:①监测项目,测点布置;②监测值记录;③最大变

形观测点的数值和位置;④达到或超过预警值、警戒值的测点位置;④结论及建议。

(3)月报内容包括:①监测项目,测点布置;②监测值的时程变化曲线;

③达到或超过预警值、警戒值的测点位置;④结论及建议。

(4)监测总报告内容包括:①工程概况,监测目的;②监测项目,测点布置;③仪器型号、规格;④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⑤监测值全时程变化曲线;⑥监测结果评述。

四、超前地质预报

1、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动态反馈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重要依据。针对本标段天宫隧道、大湖底隧道、青良山隧道、小杞隧道的具体情况,通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了解和判断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内不良地质体规模及位置、地下水发育等情况,为正确选择开挖方式、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隧洞涌水、突泥、塌方等可能形成的灾害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使工程单位提前做好施工安全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资金。

依据招标文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任务要求主要是:

(1)预报可能出现突水的溶洞、暗河的位置和规模;

(2)预报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包括裂隙发育地段);

(3)预报可能出现突泥、岩溶陷落柱的位置;

(4)预报可能发生中型以上的塌方地段;

(5)预报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和地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的重要可靠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结合银西铁路甘宁段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银西铁路有限公司建设指挥部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指挥部总工 副组长:工程分部负责人 组员:专业主管工程师,各标段参建单位项目分管领导 指挥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银西铁路甘宁段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分部,负责组织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复杂(A),较复杂(B),中等复杂(C),简单复杂(D)。(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指挥部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组织相关参建单位对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文件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负责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或方案,审查监理单位编制的超前地质预报监理实施细则,审核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成果。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渭源至武都建设项目WWSY1标 隧道测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1、编制依据 1)铁道部《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4)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7)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8)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9)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其它国家颁布、国家部门颁布、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和规章。 2、工程概况 2.1隧道概况 烟坡里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油单沟与漳县三岔镇烟坡里村之间的厥头山西侧,隧道采用分离式,洞高7.5m;起止桩号为ZK173+070~ZK176+910 YK173+073~YK176+905,左线隧道长3840m,洞顶最大埋深250m,右线隧道长3832m,洞顶最大埋深248m;隧道进口平面线型为直线,出口段为圆曲线,左右线半径均为R-1400;左线纵面线型为1.38%(坡长637m)和-2.20%(坡长3195m)的人字坡。隧道进出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设置10处行人横洞、4处行车横洞,左右线各设四处紧急

停车带。隧道围岩以IV、V级为主,两端洞口段均为V级围岩。 2.2隧道地质 2.2.1地形地貌 本隧道段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处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总体地形北低南高,隧道所经地段地面高程:2084.5~2273.2m,相对最大高差188.7m,隧道进口段,自然坡度38~40°,坡面呈阶梯状的田地,以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山地海拔较高,主峰顶呈棱状,山坡高峻,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自白垩系以来,境内地层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之中,因此形成了多级不同时期、不同高程的剥夷面。 2.2.2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阶段地勘资料,本勘察区隶属于华北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东南部。隧址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①-1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②-1粉质粘土(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滑堆积②-2碎石层(Q4del+c),下伏古近系④-3层强风化砾岩(E)、白垩系上统民和组⑤-1强风化泥质砂岩(K2m)及三叠系上统⑥-1强风化砂岩(T3)、⑥-2中风化砂岩(T3)、⑥-4中风化灰岩(T3)、⑥-4中风化泥质灰岩(T3)和⑥-2中风化钙质砂(T3)。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2-3):黄褐色,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垂直节理少量发育,多分布于洞身段所在地的半山坡,覆盖厚度不大。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制度 1、总述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目的 2.1.超前探测地层岩性变化界面、软弱层界面、煤层界面、断裂带界 面;2.2.超前探测岩溶洞穴、岩溶通道及岩溶发育带的位置、规模、充 填状况,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3.预报突水突泥位置,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确保施工安全; 2.4.为动态设计提供相关的地质依据; 2.5.确定合理的工程措施施工方法,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3、编制依据 本制度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合福施工咨询(隧)设计图,结合实际制定。 4、工作内容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内容有: 4.1、不良地质(特别是岩溶、暗河、危岩落石、顺层等); 4.2、地质构造(特别是岩体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单斜构造,受构造 影响,岩层扭曲、顺层偏压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 4.3、地层岩性(特别是对围岩质软、破碎地层、岩石裂隙较发育、方 解石脉大量充填、落蚀极发育、溶隙及溶洞、局部较破碎等); 4.4、地下水(特别是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岩溶水土层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溶隙水层等); 4.5、超前地质预报计划工作量见下图。

地质工作管理制度

地质工作管理制度 1、总则 1.1、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超前与准确预报的原则。地质工作要以现场观测与综合分析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为手段,为煤矿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采掘中出现的各类地质问题。 1.2、地测科及技术科有足够的经过正规学习或培训的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和正常工作的装备。地质人员要不断加深地质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地质资料,熟悉矿井地质条件,建立矿井三维立体的地质概念,运用动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1.3、地质工作执行的主要规程、规定、条例、图例有 《矿井地质规程》 《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等。 地测科及技术科应具备各项技术规程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补充规定。 1.4、地测科及技术科必须有以下制度 地测科、技术科机构职责及岗位责任制,地质工作质量事故分析制度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地质资料、技术报告的审批制度、技术例会等。 1.5、地质工作必须有年度工作计划,并要坚持定期会议制度,各时期工作有目标、任务、措施、并落实到人。 1.6、生产中遇重大地质问题时,地测人员应尽快入井进行写实,并在升井后立即绘制素描图和平剖面图,同时会同技术科经审核后通知地测科报送矿生产调度室和总工。有疑难问题时,技术科应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复核。 根据观测及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及时编制相关图件,向矿和主体公司汇报。 1.7、地测科的各种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图纸、原始记录本、说明书、各种台账卡片等,要求内容齐全,有目录索引,做到查找方便,实现档案化管理。

超前地质预报指导书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汕揭高速02项目部叶下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二、作业准备 1、内业准备 (1)、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图纸,熟悉技术标准。 (2)、统计设计图中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和预报里程,建立超前地质预报台帐。 2、外业方面 (1)、由测量人员提供检测面的施工里程。 (2)、根据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做好现场打孔或机械、人员的配合工作。 三、技术要求 1、隧道爆破开挖后及时查看掌子面地质状况,描绘地质图,通过与设计的对比,提供地质情况预报。 2、隧道施工期的地质预测,应包含以下: (1)、断层及断面影响带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2)、软弱夹层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岩溶的位置、规模及性质。 (4)、不同岩性、围岩级别变化界面的位置。 (5)、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6)、含水构造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四、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

1、超前地质预报施作工艺流程见下图所示: ①采用TSP-203、超前钻探、地质雷达、地质素描法等进行综合探测; ②超前地质预报要对多种手段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

2、施工工艺 隧道施工过程的地质超前预报,主要是根据地表和已经开挖的隧道的地质调查和各种探测方法取得的资料,以及地质推断法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长度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地面地质调查法、洞身地质素描法、钻速测试法、钻探孔法、涌水量观测、岩体结构面量测和围岩变形观测。物探测试主要有TSP法、地质雷达法。 预测时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组合综合预报,以工程地质法(包括图析法及地质素描法)进行超前宏观预报为前提,结合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经验法等综合手段,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三个阶段对隧道岩体特征、断层、涌水等不良工程地质进行超前预测预报: 采用TSP系统与地质分析法相结合进行长期(长距离)(>80m范围)地质预报; 采用仪器钻孔进行30~80m距离的中期地质预报; 利用台车钻孔和地质雷达相结合,进行距离小于30m的短期地质预报; 采用在钻爆循环中加深(4m)3~5个炮孔进行掌子面前方4m范围的下一循环的探测。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预测法进行掌子面作业影响区域内的当前地质预报。 对物探异常区采用钻孔进行验证,以便指导施工。 五、施工要求 根据隧道地质复杂的特点,本着以“早预报、早预防”的原则组织施

地质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地质预测预报制度 为了更好地配合主副井安全生产,预测采掘工程前方的地质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以确保井筒安全、正常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1、配备专职地质人员,主副井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均由地质技术员负责编制,编制前地质人员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施工矿井勘探资料及井巷揭露资料,掌握其特点和变化规律,做到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分为月报、季报、年报和临时性预报,内容要涉及在预报周期内预计采掘范围、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煤层及顶底板情况,采掘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工作面存在何种隐患及防治措施和地物调查情况等四个方面。 3、在提交地质说明书的基础上,地质技术员要紧跟采掘工程的进度,不断收集、整理、分析新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为矿井施工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4、如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断层、薄基岩、小窑采空区、火烧区或煤层底板承受奥灰水压等隐患时,地质技术员有权建议施工单位先探后掘。 5、工作面存在强富水区、导水断层或有采空区存在积水等隐患时,地质技术员有权建议提前疏放水或加强支护,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预防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6、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应对采掘工作面前方存在的夹矸、断层、薄基岩等地质条件和采掘工作面对应的地表地物等情况均有详细描述。 7、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完成后首先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然后报处总工审批,审批签字后最后下发各使用。 8、地质技术员要全面收集所在矿井勘探以来各阶段的地质报告,并按规程要求建立各种基础台帐,同时经常深入现场,及时观测各类已揭露的地质资料,并将观测的地质资料及时整理并上图。 9、地质技术员要及时与矿方技术部门沟通,了解矿井生产接续及变化情况,分析采掘范围内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0、及时对上次预报做出验证总结,分析预报效果,进一步掌握地质变化规律,提高预报质量。 11、定期举行地质业务方面的培训和技术比武活动,聘请矿方地质专家来讲课,指导工作。 12、地质技术员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理论,与技术负责人共同分析、研究奥灰水等水患问题,进一步提高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中铁十一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长昆项目安质【2010】10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铁十一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建设项目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安全质量,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沪昆湘工管〔2010〕11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测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项目部工程管理部负责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归口管理工作,安质部负责检查督促超前预报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项目分部职责及分工 (一)履行合同承诺,组织或委托符合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要求的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进场,对非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隧道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的地质预报责任主体,由各分部组织实施。

(二)依据隧道风险评估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编制实施大纲,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一般隧道超前地 - 1 - 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三)组织超前地质预报知识培训,确保设备操作和数据处理人员持证上岗。综合掌握物探与钻探、长短距离相结合验证方法。 (四)按照设计单位超前预报任务书的要求,做好超前预报工作。向建设、设计、监理及时上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反馈预报工作中发现的地质问题。 (五)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相符合时,及时提出变更设计申请,并完善相关手续。 (六)归档隧道地质预报成果、变更设计文件、有关会议纪要等内容,纳入工程竣工文件移交。 (七)按照项目部《突发事件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 (八)做好设计单位超前地质预报的配合工作,及时提供超前预报条件。 第三章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六条实施预报前,提前将预报时间、手段书面通知监理单位,驻地监理在约定时间内到场旁站并做好记录。 第七条对于高度和极高风险隧道,物理探测结束后,设计单位应及时向监理单位提交正式报告,监理单位接到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后,一般在6小时内完成审查程

地质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地质预测预报制度 为了更好的完成梗阳煤业二、三期工程的安全生产,预测预报前方掘进的地质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以确保工程的正常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1、配备专职地质人员,施工巷道的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均由地质技术员负责编制,编制前地质人员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施工巷道的勘探资料及井巷揭露资料,掌握其特点和变化规律,做到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分为月报、季报、年报和临时性预报,内容要涉及在预报周期内预计掘进范围、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煤层及顶底板情况,采掘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工作面存在何种隐患及防治措施和地物调查情况等四个方面。 3、在提交地质说明书的基础上,地质技术员要紧跟掘进工程的进度,不断收集、整理、分析新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为矿井施工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4、如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断层、老空水、火烧区或煤层底板承受奥灰水压等隐患时,地质技术员有权建议施工单位先探后掘。 5、工作面存在强富水区、导水断层或有采空区存在积水等隐患时,地质技术员有权建议提前疏放水或加强支护,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预防突水等事故,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6、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完成后首先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然后报项目经理审批,审批签字后最后下发各区队使用。 7、地质技术员要全面收集所在矿井勘探以来各阶段的地质报告,并按规程要求建立各种基础台帐,同时经常深入现场,及时观测各类已揭露的地质资料,并将观测的地质资料及时整理并上图。 8、地质技术员要及时与矿方技术部门沟通,了解矿井生产接续及变化情况,分析掘进范围内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9、及时对上次预报做出验证总结,分析预报效果,进一步掌握地质变化规律,提高预报质量。 10、地质技术员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理论,与技术负责人共同分析、研究奥灰水、砂岩裂隙水、老空水等水患问题,进一步提高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 (3) 二、总体要求 (3) 三、施工监控量 (4) 1、监控量测目的 (4) 2、监控量测内容 (5) 3、监控量测流程 (6) 4、各监测项目的具体量测方法 (6) 4.1洞内外观察 (6) 4.2 周边收敛 (8) 4.3 拱顶下沉 (11) 4.4 地表下沉 (11) 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13) 5.1 要求 (13) 5.2 数据采集要求 (14) 5.3 量测数据分析 (15) 5.4 信息反馈与监控 (16) 5.5 信息预报与报警 (18) 5.6 成果提交 (19) 四、超前地质预报 (20) 1、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20)

2、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 (21)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21) 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22) 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25) 五、现场监控流程 (25) 1、事前控制 (26) 2、事中控制 (26) 3、事后控制 (27)

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制度 一、总则 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将紧密配合工程进展,实时、动态地掌握隧道开挖地质情况、围岩的变形等,及时发现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指导隧道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而且确保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优化。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遵守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保证监控质量,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 (3)积极量配合施工,尽量做到不妨碍工期。 (4)积极进行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新工艺、新技术的突破。 具体地来讲,要以整个工程为依托,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规范化地推进隧道的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进一步提高隧道设计、施工、监控的一体化,充分实现本标段隧道的监控工作合理化。 二、总体要求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工作,特作出以下要求:(1)参加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以及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人员均为监测经验丰富、对监测项目流程熟悉的专业人员,满足本项目的需求。 (2)投入本项目的监测及预报设备使用性能良好,量测精度较高,满足本项目要求。 (3)根据隧道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制定依托工程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计划,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4)监测工作紧跟施工步伐,数据及时有效,可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情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附件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云桂铁路、沪昆客专云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韩星俊

副组长:王景江霍宝虎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云桂铁路、沪昆客专(云南段)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标段隧道工程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标段×××段范围内隧道及×××隧道洞口地段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具体内容包括:预报内容、预报分级、预报流程及要点。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掌握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所有仪器已经到位,经过校验并在使用有效期限内。 3、技术要求 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重要性,指导、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保障隧道安全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所使用的仪器具有合格的出厂证明及使用期限,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质

量验收,有验收记录,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预报内容 (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山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4.2 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全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水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及表格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贵阳市域林织铁路第三项目经理部一工区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雷明深

副组长:陈力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地质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作找矿成果。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实际行动上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到第一位,把质量当成单位生存发展的命脉。 第二条贯彻执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主导思想,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勘查方法技术须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 第三条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重要措施。必须做到岗位职责明确,项目负责人对所承担地质工作质量负全责,公司总公办对项目质量进行监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总经理、总工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条公司各级领导要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工作首位。要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作质量管理。 第五条公司地质工作质量检查验收技术标准,以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批准的施工设计为依据。 第二章制度和要求 第六条质量检查验收工作要坚持经常性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室内资料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由总工办负责组织、指导。项目负责人要切实抓好经常性检查工作。

第七条要充分发挥技术管理部门的作用,公司总工办负责管理和督促检查日常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及时提出意见和办法,协助总经理和总工程师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第八条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地质工作质量,做到层层把关,坚持执行公司级、项目负责人、作业组组长三级质量检查制度。 第九条公司每年要开展以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公司重点检查所属单位的设计执行情况、工作布署、各项工作质量、地质成果等方面。 第十条地勘院、项目部、机台、班组要坚持开展一月一次的“质量日”活动,检查、讨论分析一个月以来地质工作质量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每月地质月报重点汇报地质工作质量情况。 第十一条未经审定的原始资料,不能作为编制综合图件的依据,未经审定的图件,不能作为正式资料利用。未经审查批准的地质报告,不能正式复制和提交使用。 第十二条地质勘查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组织野外检查验收,公司级验收由总工办组织,最终验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 第十三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化探、勘查工程、测量、岩矿鉴定等专业的检查验收,除参照本管理办法外,还应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

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制度示范文本

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制度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制度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水害预测预报是煤矿生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 础工作,也是提高地测防治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 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充分发挥地质“尖兵”作 用,超前、准确地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地质和水文地质资 料,结合矿井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职责划分 第2条地质部门职责 1、负责水害预测预报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实《水害 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2、编制矿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水害预测预 报》及临时预报,并跟踪验证分析和总结。

3、负责《水害预测预报》的审批及向集团公司上报(传)工作。 4、负责督促施工队组按照水害预测预报或临时地质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负责施工队组超前探放水、地质钻探、物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务的安排及报工工作。 第3条调度指挥中心职责 1、负责井下开掘及回采过程中出现地质条件变化时信息的传递。 2、负责地质构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关协调工作。 第4条通防事业部职责 负责提供各采掘开头面实测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数据、分析预测结果,用来作为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资料。 第5条施工单位职责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 部门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 共4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 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B),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负责组织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2、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C),超前地质预报由()专业人员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铁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相应的超前地质预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D)相适应。 A.施工条件 B. 施工环境 C.现场环境 D.施工方法 4、按超前地质预报长度的不同分为(A) A、3B、4 C、2D、5 5、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为(C) A.50~80m B.80~100m C. 100m以上 D.150m 6、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分为(B)级 A. 3 B. 4 C. 5 D. 6 7、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C) A.3种 B.5种 C. 4种 D. 6种 8、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B)以上, A.5m B. 10m C. 15m D. 20m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任务是什么? 答: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分类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 答: 1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分部管段内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安全,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铁技〔2010〕3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通知》(铁建设函〔2006〕340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关于铁路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工管质〔2011〕36号)、《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铁总建设〔2014〕131号)及项目隧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控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和优化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

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五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和投资控制目标。 第六条本分部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不良地质、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和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 第七条本办法依据沪昆客专湖南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Xxxx安质〔2014〕XXX号)的文件结合中铁XXXX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八条中铁XXXXXXX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成立Xxxx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分部经理:XXX 副组长:党工委副书记:XXX 项目副经理:Xxxx 安全总监:XXX 总工程师:XXX 组员:XXXXX XXX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项目分部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监理Ⅱ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监理实施细则2

目录 1、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1) 1.1工程特点 (1) 1.2工程技术质量标准 (4) 2、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5) 2.1监理工作范围 (5) 2.2监理工作重点 (7) 3、监理工作流程 (8) 4、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及目标 (10) 4.1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10) 4.2监理工作目标——主控项目 (10) 4.3监理工作目标——一般项目 (10) 5、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11) 6、分级预报及方法 (12) 7、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和方法 (12) 7.1超前地质预报内容 (12) 7.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3) 8、超前地质预报关键技术规定和要求 (15) 9、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施 (16) 10、信息化管理 (17) 11、监理工作手段 (18)

1、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1.1工程特点 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以下简称“合福铁路”)位于安徽省中南部、江西省东部、福建省东北部地区,线路自合肥引出,经长临河至巢湖市以南,经无为后与庐铜线共建长江大桥越江至铜陵,经南陵、泾县、旌德,绩溪、黄山至江西省,经婺源、上饶越武夷山山脉至福建省,经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宁德(古田)、闽清,引入福州枢纽福州站,正线全长809.919km。其中:江西省境内183.22公里,福建省境内283.605公里,包括上饶联络线、福州枢纽及配套工程;闽赣段项目投资总额562.27亿元。 监理Ⅱ标管段为闽赣省界至上饶段,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山势延绵,起伏较大,植被发育,相对高差150~300m,局部地段为中低山区、二级阶地垄岗区及孤峰河、青弋江、富资河、丰乐河、新安江、信江等河流一级阶地;中低山区山势陡峻,相对高差300~500m;二级阶地垄岗区岗地坳谷相间,地形较开阔,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45~175m;一级阶地多呈狭长条带状,地势平缓,起伏不大,地面标高34~142m不等。 1.1.1 工程地质特点 (1)地层岩性 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岩性复杂,出露下元古界~第三系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时期的岩浆岩和第四系松散地层。主要沉积岩系有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岩和灰岩等,及火山—沉积岩系凝灰岩、凝灰熔岩和凝灰质砂岩等,以及变质岩系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岩等。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粘性土、粉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等,淤泥及质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谷地和闽江三角洲平原,厚5~50m;上、中更新统主要为黏土,具弱膨胀性。 (2)地质构造 沿线经历了多个构造旋回时期,横跨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合肥以南至上饶属扬子准地台,上饶至福州属华南褶皱系。本段沿线地质构造类型主要为断裂及褶皱。其中主要深、大断裂有: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丰城~婺源深断裂、遂川~德兴深断裂、葛源(横峰)~樟村(玉山)大断裂、港边(横峰)~双明(玉山)大断裂、萍乡~广丰深断裂等5条深大断裂;主要褶皱有:乐平~婺源复向斜、武夷山复式背斜、上饶复式向斜、龙村~中堡弧形构造带等(3)水文地质 本段线路所经地区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赋存于各类松散岩类中,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丘间及山间谷地等,埋深较浅, 5-1

地质测量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测量管理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227-95 地质测量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 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生产安全联系制度 1、凡井巷贯通和掘进巷道透峒室,老巷老塘或向水,火,瓦斯等危险边界掘进时,必须在岩巷剩下15-20米时,煤巷剩下20-30米时,综掘剩下50米时,测量人员必须向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发出贯通通知单,并在现场标出透点位置,以便采取安全措施。 2、当采掘工作面经过其它巷道或危险区的上下方,其间距小于25米时,测量部门应向有关单位发出安全通知单。(附平面,剖面图尺寸) 3、在掘进工作面贯通另一井巷时,必须有准确的是在两工作面相距50米时,地测部门必须下达通知书,余20米时地测下停头通知书,施工单位必须只准从一个工作面向前贯通。 4、石门穿层巷道要揭煤时,地质人员必须严控制

掌握所揭煤层的层位和到迎头的距离及进展情况变化。迎头到揭煤最少距离为15米时,必须停头打钻查明层位的实际距离和煤层赋存情况,根据钻探成果整理,绘制平,剖面图纸,提供给有关部门领导做揭煤工作的具体安排。 5、凡接近巷道转向,变坡,地质构造变化,突水预兆,瓦斯变化等特对情况时,地测人员除及时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外,应三班向施工单位了解情况,以便及时时做好服务。 6、及时按旬进尺和月进尺填报上图,定期交换。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制度word精品

.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制度1、总述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目的 2.1.超前探测地层岩性变化界面、软弱层界面、煤层界面、 断裂带界面;2.2.超前探测岩溶洞穴、岩溶通道及岩溶发育 带的位置、规模、充填状况,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3.预报突水突泥位置,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确保施 工安全;

2.4.为动态设计提供相关的地质依据; 2.5.确定合理的工程措施施工方法,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3、编制依据 本制度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合福施工咨询(隧)设计图,结合实际制定。 . . 4、工作内容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内容有: 4.1、不良地质(特别是岩溶、暗河、危岩落石、顺层等); 4.2、地质构造(特别是岩体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单斜构造,受构造影响,岩层扭曲、顺层偏压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 4.3、地层岩性(特别是对围岩质软、破碎地层、岩石裂隙较发育、方解石脉大量充填、落蚀极发育、溶隙及溶洞、局部较破碎等); 4.4、地下水(特别是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岩溶水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溶隙水层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