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第4课《认识感官》

教学资源的开发

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是: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有能力完成的活动容易使其产生学习动机。本课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为:先从认识自己很熟悉的感觉器官入手,再到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再将对感官的认识拓展到其他生物种类,以加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设计教学活动的逻辑序列为:第一部分,通过互相指认感官的活动系统识别自己和同学的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觉器官,会用“感官”这一名词概念表达;第二部分,学生做平时喜欢的“看图找小动物”的游戏活动,并通过识别事物的不同特点的操作活动来分别体验眼睛、耳朵、皮肤的观察功能,学会用一些词汇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实际,本课在设计时选取了应季的主要水果桃子和香蕉来进行观察,把训练学生用比较准确地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作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使科学素养化身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在一个一个连续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人和动物的感官,了解人和动物用感官可以发现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表面粗糙程度等特点并去认识周围环境。

2.通过参与各种观察活动,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感官的功能。

3.愿意参与合作学习,体验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乐趣,乐于分享自己观察时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重点:人和动物利用感官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认识感官的功能

教学关键:创设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个桃子、一个香蕉、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小朋友们桌子上都有一个桃子,我们和旁边的小朋友来丝比,你们的桃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请小朋友们按照大小、颜色、形状来进行比较。

【评析】:先让学生自由地去观察桃子,说说和小朋友的有什么不同,学生的观察是随意的,描述的方式也是混乱的,这时候给学生一个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桃子的特征。

二、认识感官

(一)认识眼

1、请小朋友们按照大小、颜色、形状来说一说你的桃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导学生按照大小、颜色、形状来描述桃子的特征。

3、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个器官用什么方法发现桃子这些特征的?

4、小结:我们用眼睛看的方式,可以观察出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评析】:细致指导学生按照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来描述看到的桃子特征,使学生知道眼睛在观察中的作用,并明确眼睛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哪些特征。(二)认识手(皮肤)

1、小朋友们摸一摸,你的桃子皮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2、这些特征我们是用哪个器官发现的?

3、小结:我们用手摸的方式,可以观察出物体光滑、软硬的特征。

【评析】帮助学生认识手(皮肤)也是一种感官,并了解皮肤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物体的特征。

(三)认识鼻和舌

1、我们接着观察桃子,你还能用哪个器官发现桃子的其它特征?

2、小结:我们还可以用鼻子闻它的香味,用舌尝它的酸甜。

【组织学生吃桃子,清理卫生】

【评析】帮助学生认识鼻和舌也是感官,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物体的特征。

(四)总结拓展

1、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用什么方式发现桃子特征的?

2、你能不能这种方式来说一说香蕉的特征?

3、小结:像眼、手(皮肤)、鼻、舌这些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认识物体特征的器官叫做感官。

【评析】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过的四种感官,并能把观察的方法进行运用来观察香蕉的特征,然后描述出来。

(五)认识耳

1、我们身体上还有没有别的感官能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特征?

2、播放声音,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耳朵听,可以听出声音的大小、长短等特征。

【评析】利用声音文件帮助学生了解耳朵也是感官,能听出声音的特征。(六)总结

1、我们人体有哪些感官?它们分别用什么方式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特征?

2、我们人类就是通过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

3、学习歌谣:眼耳鼻舌手,感官身上有,帮我认物体,帮我长本领。

【评析】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体的感官,并通过小歌谣的方式记住人体的感官。

三、了解动物也有感官

1,不仅人有感官,动物也有感官,你知道哪些动物有特别灵敏的感官?

2,播放视频,介绍动物的感官。

3,教师补充其它动物具有灵敏感官的故事。

【评析】通过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动物也有感官,有的还很灵敏,能帮助动物们发现其它物体,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观察教材13页图片中有哪些动物

2,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的连线

3,完成活动手册14页的评价

【评析】通过寻找图片中小动物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在用眼观察时是从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来发现物体特征的。

通过连线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五种感官的功能。

完成本课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课的表现情况,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片断赏析

用眼观察桃子

师:我们小朋友都有一个桃子,和旁边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桃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自由比较

师:同学们在比较的时候比较随意,如果我们能按照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比较,会说得更清楚些。

生:我的桃子是红色的,大大的,圆圆的。

师:说得真好,其他小朋友的呢?

生:我的桃子和他的比是小小的,一半红一半黄,是扁的,他的是尖尖的。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还说出了其他小朋友桃子的特征。这些大小、颜色、形状方面的特点我们把它称为特征。那么,我们刚才在比桃子大小、颜色、形状的时候,用到了身体上的哪一个器官怎样发现桃子这些特征的呢?生:用眼睛看的方式发现桃子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

师:你说得太好了,还有哪个小朋友来说说。

生:我通过眼睛看的方式发现了桃子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能够得到很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能够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个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水平;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个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理解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实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因为生理、心理的成熟水准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水准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观察大树可以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测量、用放大镜等。 3、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 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4、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同,叶片不一样。 5、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6、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等 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等 7、大树和小草的比较 大树的特点:高大、木质茎、寿命长;小草的特点:矮小、草质茎、寿命短 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①有根、茎、叶,②有生命,③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④会繁殖,⑤会死亡。 8、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9、叶子的结构分两部分:(叶片和叶柄),其中叶片上长有(叶脉)。 10、新鲜的叶和落叶比较 新鲜的叶的特点:有生命,软,有弹性。落叶的特点:无生命,没有弹性,易碎 11、在观察叶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12、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3、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4、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15、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莲等) 常见的陆生植物有:(狗尾草、车前草、三叶草、桃树、梨树等)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①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②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③都会 生长发育,④都会繁殖后代,⑤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摘要】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外显过程。在自然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去上科学课。 【关键词】情景导入观察实验教学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科学。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自然科学研究飞速发展。而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二、创设良好的情景导入 探究性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动机,有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光具有课堂教学上的可操作性,而且要能够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认知心理学上说,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机制进行。内在动机的激发主要考虑学生的自身需要,比如人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个人的偏爱、生活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和成功的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等。而学习外在的动机的激发主要通过外在环境的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小小科学家

1.小小科学家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 通过滚小球实验,知道小球怎样滚得远,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 教案 课文 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 “我就是冬天。” 教学导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尖、说”等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折文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的字音;会写“天、四、是”3个字。 2.正确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爱的节令。 【教学重点】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折文等3个偏旁;会写“四、是”等字。 【教法】互动合作、注重情趣 【学法】朗诵心得,积攒语言,在生活中识字,运用生活情趣,自编儿歌。 【课前准备】 老师:生字词卡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学生:画一画自己喜爱的节令。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划“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⑴小朋友们,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猜猜图上放的是什么节令? (课件依次出现: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白雪皑皑等)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每猜对一幅,就在图片上方出现春、夏、秋、冬中的一个答案,并随机进行生字教学。] 卡片出示“夏”,这个字你认识吗?怎么认识的? 卡片出示“秋”,这个字是什么构造?左边我们叫它“禾字旁”,卡片出示,齐读。你用什么规定记住秋? 卡片出示“冬“,齐读。 师:这四个节令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们为四季。(板书四季) 二、初步感知 ⑴有个小朋友把这么美的景色给写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标题就叫“四季”,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习题) ⑵听到小朋友这么美的朗诵,知道这首有趣的儿歌,有四位新朋友也赶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快来认识一下。 ⑶激趣学习: 出示注音的词语:草芽、菏叶、谷穗、雪人 请大家大声自由读词语,然后请几位小教师带大家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多种形式读。 注意读音:草、穗是平舌音。 识记:叶、雪 出示卡片“叶”,你是怎么记的?你能给他找个朋友吗? 出示卡片“雪”,认识“雨字头”,组词。 ⑷感知形象 小朋友是否想见见这几个朋友?出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图片。 看着图说说四位朋友长什么样子的。 ⑸学习词组 在学生的答复中,相机出示注音的词组。 草芽尖尖谷穗弯弯荷叶圆圆雪人挺着大肚子 全班同学自由拼读词组。 学习生字“圆”,认识“方框”,方框似的字除了圆,你还知道哪些? 学习“肚”,认识月字旁,月字旁的字还有吗? ⑹个别读、小组读。 全班起立加动作读。 三、读通全文 ⑴猜词说因:猜猜这四位朋友分别喜爱哪个节令,说说你的理由。 生说,师板书:春、夏、秋、冬 ⑵回归课文: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找答案。 自由读,要求做到: 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次,读准字音,读同课文。 同桌相互检查朗诵情况,交流容易读错的地方。 出示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指名读,齐读课文(也可加动作)。 四、趣味练习 这课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小学科学实验课如何上]小学科学课怎么上

[小学科学实验课如何上]小学科学课怎么上【科学科技公文】 (1) [小学科学课怎么上]小学科学课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课教学课件一 一、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方针指导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科学奥秘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创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活动目的 1. 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取的科学素养。

3.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 时间:课外活动时间 2. 地点:科学实验室。 四、活动内容 选取较简单的实验,准备好滑实验材料,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实验过程,真正经历科学学习过程。 五、活动措施 1.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老师可减少不必要活动前准备,多让学生自己进行准备,选取最适合的实验材料进行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2.活动时老师要作适当讲解,进行必要规范的演示,学生分组要团结合作。

3.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以保证学生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4、注意注重安全教育,对较危险的实验应多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规范操作。 5、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多动脑,大胆地创新。引领学生实验胆大心细,在活动中满足孩子童真的天性和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六、注意事项 1. 自愿参加,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2. 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有秩序,有热情。 3. 自觉维护科学实验室的整洁环境。 4.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小学科学课教学课件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1.1-1.3科学入门讲义(含答案)

1.1-1.3科学入门讲义 【学习内容】 1.知道什么是科学; 2.学会利用探究和实验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 3.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知道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5.注意实验室安全 6.基本实验操作及应注意问题 7.科学观察.实验与实验结果记录和整理。 【预习内容】 1.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阅读 【答案】C 2.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是() A.阅读,作笔记和练习 B.观察,讨论和交流 C.观察,实验和思考 D.阅读,实践和应用 【答案】C 3.下列对科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要仔细观察,善于提出问题 B.要认真做实验,收集相关资料 C.要善于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答案 D.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无法研究 【答案】D 4.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常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池塘中的气泡离水面越近,气泡的体积越大 B.把鸡蛋投入水中,是竖躺在水中,且有气室的一端朝上 C.不小心把鸡蛋掉进装有醋的盆子里,鸡蛋表面会有气泡产生 D.生鸡蛋和熟鸡蛋用相同的力进行旋转,生鸡蛋转的时间长些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 B.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答案】A 【知识详情】 知识点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奇妙的大自然现象 1.不明飞行物(UFO):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或物体;有各种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100多种,有的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 2.壮观的火山岛 壮观的火山岛: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3.美丽的含羞草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汉中市科学 教研成果参评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单位:汉台区舒家营中学 姓名:何玉华 学科:科学 电话:158********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汉台区舒家营中学何玉华 汉台区教育局高瞻远瞩,为农村中小学建设了标准的实验室。我衷心的为汉台中小学生祝福。但眼下学校教育仍笼罩在“语数外”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小学尤为严重。教育充满功利色彩,家长、教师、学校把视线紧紧盯在了考试分数上,很多教师仍在让学生抄笔记,背实验,残酷的扼杀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丘成桐说的好“教育的失误在于缺少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这是新教材的灵魂。要彻底打破“教知识”的旧教学观,让学生亲自去种、去养,去观察、测量、记录、讨论交流,总结规律。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倡做,在做中学知

识……学那些“离开学校多年以后,能留在脑子里的东西”,培养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的能力。 “动手做”就是搞科学实验,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途径。不进行观察和实验,就不能完成自然课的教学任务。我国的学生与外国的学生相比较,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差,我们有无数的奥数冠军,但没有青年数学家。不能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培训骨干,动手实验。 科学课教学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教师认为很简单,往往疏忽出错。我校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做“金属热膨胀实验”,酒精灯加热铜球速度慢,要求3分钟以上时间,教师心急,只加热了几十秒钟时间就开始试了,结果不成功,他再次加热几十秒还是没能成功,又没按要求强制降温,还把自己的手烫了。他以为“演示器”不准确,连忙换了新的,有人暗示他时间不够,这才把实验勉强做完。课上的很不成功。 我也有过这种感受,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克服了这个难题,效果十分理想。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没有做准备实验。教师“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及效率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人员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指导,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小骨干担任小组长,必要时,对他们事先培训,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第1课 《我们关心的天气》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1课《我们关心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天气现象并不陌生,他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以及各种信息资料对天气有一些初步印象,但并不能对天气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比较规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天气的基本特征,因此,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提高学生关心天气变化、准确地观察与记录天气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2、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3、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5、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判断天气变化,从云量、降水量、风、气温等不同方面描述天气,用天气符号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各种天气的了解,意识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和自学,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难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通过观察和体验,能运用多种感官判断天气变化,从云量、降水量、风、气温等不同方面描述天气,用天气符号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资料: 动画:天气预报图; 课件:天气。 2、实物:记录单、笔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一谈今天的天气状况,了解学生对天气的初始认识,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关注;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资料,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再进一步让学生说出表示天气状况的符号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描述天气状况;第三部分:观测分类活动。在观察前使学生明确要从云量、降水量、风、气温等方面来观察描述天气,并利用天气符号进行分类活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 (二)新授课 1.你们知道每天的天气预报都报道哪些情况吗? 2.出示课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图)讲述: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观察图中都有哪些主要城市,每个城市的天气如何,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的? 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和图中相关符号,说一说你的理由。

小学科学课怎么上更科学

小学科学新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实施一学年。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进入一个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 然而,面对新教材和学生,不少教师或多或少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何在?教什么?如何教? 小学科学新课标究竟新在哪儿?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系原主任杨书远,详解新课标之“新”。 在杨书远看来,新课标的重大变化是明确了科学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学习进阶理论,新课程标准把小学六个年级划分成: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特别是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设计了不同层级的学段目标,体现了科学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杨书远认为,科学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核心的科学概念,新课标突出了科学课程“大概念统领”的结构特点,构建了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遴选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又进一步分解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把握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新课标除了进行文字表述外,还编制了知识结构图,把各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新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定义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概念,明确了技术和工程的重要性。”杨书远说,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STEM 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强调项目学习与问题解决,与国外对STEM的定义比较,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书远分析说,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作了新的定位,具体表述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新课标中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对“基础性”的诠释。“实践性”则体现在学生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像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那样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并能够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综合性”则表现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大领域知识之间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能看到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细节. 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镜面凸度大.放大倍数 大,镜面凸度小,放大倍数小.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获得的信息越多,视野变小. 4.球形透明的物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5.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6.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 7.不同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是不同的。 8.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0.蝴蝶的翅膀上布满扁平的细毛。 11.自然界中许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12.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13.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以看见,有的晶体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看见。 14.列文虎克是荷兰人,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 界,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16.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了200万倍。 17.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8.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0.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21.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2.池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23.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食品。 24.伤寒、鼠疫、霍乱、肺结核等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 26.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27.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殘体。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 “我就是冬天。” 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尖、说”等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折文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的字音;会写“天、四、是”3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折文等3个偏旁;会写“四、是”等字。 【教法】互动合作、注重情趣 【学法】朗读感悟,积累语言,在生活中识字,运用生活情趣,自编儿歌。 【课前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猜猜图上放的是什么季节? (课件依次出现: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白雪皑皑等)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每猜对一幅,就在图片上方出现春、夏、秋、冬中的一个答案,并随机进行生字教学。]

卡片出示“夏”,这个字你认识吗?怎么认识的? 卡片出示“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左边我们叫它“禾字旁”,卡片出示,齐读。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秋? 卡片出示“冬“,齐读。 师:这四个季节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们为四季。(板书四季) 二、初步感知 1、有个小朋友把这么美的景色给写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题目就叫“四季”,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题) 2、听到小朋友这么美的朗读,知道这首有趣的儿歌,有四位新朋友也赶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快来认识一下。 3、激趣学习: 出示注音的词语:草芽、菏叶、谷穗、雪人 请大家大声自由读词语,然后请几位小老师带大家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多种形式读。 注意读音:草、穗是平舌音。 识记:叶、雪 出示卡片“叶”,你是怎么记的?你能给他找个朋友吗? 出示卡片“雪”,认识“雨字头”,组词。 4、感知形象 小朋友是否想见见这几个朋友?出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图片。 看着图说说四位朋友长什么样子的。 5、学习词组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毕节市大屯乡中心校周刚 [关键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指导学生学习 在小学学科体系中,科学科同语文、数学等其它姊妹学科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学,而从未从事过小学科学科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有少部分会认为:语文科太难了,知识面太宽了、学生不易掌握;数学科逻辑性强,学生难学;科学科操作性强,老师好教,学生也好学。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局限,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落到实处,都有一定难处。就拿科学科来说吧,需从多方面着手才能上好,笔者给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再也不能用老观点、老思想去干教育了,人的思想,观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行新课改之前,我校老教师特别多,他们的思想未得到解放,观念未得到更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较深,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满堂灌填压式教学,不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但自从国家倡导新课改的精神后,我校广大教师队伍通过看新课改教学光碟、相关书籍、资料等,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新课程理念真正得以体现。实践出真知:教师必须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教师的角色要定位。在国家倡导新课改之前,大多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

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新课程标准则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应对学生给予理解和尊重,对学生给予宽容,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在科学科教学中特别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的观念要开放。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求之欲。应充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可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和各种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到校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不要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而应把室外作为学生的世外桃园。 二、指导学生学习 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阅读加强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效的听取、获取相关的知识。阅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理解,这样才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七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3. 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了与鳍的活动有关外,还与鳔的大小有关,鳔的大小在不同水层中会 发生变化,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 4.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使人类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能力逐渐提高。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5.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6.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是 通过实验和观察,并通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 7. 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 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8.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我们进行实验时应有的态度。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使用各 种一起,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9.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0. 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用“m”表示,测量工具为刻度尺。[长度表示一个物体到另 一个物体的距离] 11.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cubicmeter),用“m3”表示,测量工具不一。[体积(volume) 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12.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半用量筒或量杯。 13. 适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尺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 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型。读数时,实现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4.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测量工具为温度计。[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 温度] 15. 液体温度计是由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制成的。 16.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冰点),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沸点)。 17.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ilogram),用“kg”表示,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工具为天平。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8.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物体的质量都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9. 砝码、镊子及砝码盒 20.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调平—称量—整理 21. 时间的常用单位是秒(second),常用仪器为钟、表。 22. 时间间隔是一段时间,描述事件发展持续的长短。而时刻是具体的某一时间,描述事件 发生的前后次序。 23.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

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7课)

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7课) (和上次的一张一起国庆长假让孩子在家背一下) 我们熟悉的食物来自什么动植物? 米饭水稻面条小麦猪肉猪苹果苹果树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解决吃饭问题尤其重要。如何解决?我们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杂交水稻”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富含蛋白质类食物:鱼、蛋、豆内、瘦肉、牛奶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米、面、淀粉 含有丰富脂肪类食物:肥肉、花生、油、巧克力 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蔬菜、水果、食盐和水 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 1、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4、不要碰到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后变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淀粉。 脂肪和淀粉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可以使我们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 我的一日食谱: 可根据情况适当拱配:早餐:鸡蛋、豆奶必有 中餐:荤素搭配、汤、主食 晚餐:简单举例子。不要出现荤 保护消化器官,请做到以下几点: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吃饭要定时,细嚼慢咽; (3)不吃不干净,过了保持期的食物。 (4)不暴饮暴食。

小学科学课如何有效复习备课讲稿

小学科学课如何有效 复习

“小学科学课如何复习”讲座提纲 一、科学不同于以往的常识,单纯靠“背”是不行的,重在平时的积累。 很多科学老师认为背知识点似乎是唯一的法宝。其实科学概念的掌握,更多的依靠学生平时的课堂,课堂上认真听了,实验认真做了,认真分析交流了,得出的结论其实不需要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背。而且现在的科学考试越来越注重过程与应用,单纯靠背不仅会扼杀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多好。当然,适当的科学概念的记忆是必须的,但要严格控制量,同时背的方式不是象语文一样一字不漏,而是在家长、学生和老师的提问下,以“问答”的方式来背,学生能把基本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除一些科学术语外,不强求统一。所以在复习时,采取的策略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回忆学习内容,课堂上即时记忆,延伸,课外一般会发一张复习提纲,按照提纲同学之间互问互答,回家以后家长有空的也可以互问互答。 二、以课本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整理知识。 1、师生梳理教材,形成知识网络。 无论哪个科目的复习,对教材的梳理,通过梳理教材整理已学知识的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学课复习也不例外。因为梳理教材、整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知识的熟练运用积淀了

基础。为了使梳理教材和整理知识更为有效且节省时间,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初步的整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网络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且对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认识,为在复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作了铺垫,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当然,学生课前的初步整理是不可能全面的,需要教师在学生梳理教材、整理知识的基础上集全班学生的智慧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借助科学概念,回顾探究活动。 经过第一环节的活动,学生对复习单元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整理。但是,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以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挖掘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对形成科学概念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 事实上,每一个单元中都有好几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个体所在的学习小组把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回顾一遍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以问题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在小组回顾结束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对所有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回顾。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他所回顾的探究活动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是过眼烟云。因此

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 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2、在观察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心想)等。 3、(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 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4、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答:(1)观察要有序;(2)要先整体后部分;(3)要充分运用多种感官;(4)还可以运用放大镜、皮尺等观察和测量工具; (5)带着目的去观察。 5、观察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 6、大树由(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组成。 7、地球上的植物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组成。 8、树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1)它们都长在泥土里,(2)都需要阳光、水、空气、营养,(3)都有树干、树冠,(4)都有木质的干,(5)一般是多年生的。 9、树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同,(5)叶片不一样。 10、观察一棵大树,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1)画简图;(2)测量树干粗细;(3)闻叶的气味; (4)看果实;(5)拓印树皮;(6)捡拾果实和树叶。 11、怎样拓印树皮的图案? 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12、树的观察记录:书上7页。 13、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 14、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15、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16、举例:常见的小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 17、用简图画出狗尾草。 18、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①长在土壤里,②需要阳光、水分,③有根、茎、叶, ④有的会开花结果,⑤有种子。 不同点: 大树:①植株高大,②茎粗、很硬,③多年生寿命长,④是木本植物。 19、举例: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莲。 20、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它的秘密在哪里呢? 答: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21、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同点:(1)、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 空气,(2)、有根、茎、叶,(3)、都会繁殖后代。 22、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有哪些? 相同点: ①生长在水中,②有根、茎、叶;③会繁殖后代,④会死亡;⑤ 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和空气等。 不同点: 水葫芦:①茎、叶浮在水面上。②茎粗短。③叶柄膨大,有气囊。金鱼藻:①茎、叶沉入水中。②茎细长。③疏生短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