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目:中国古代人物画

姓名:罗畅

班级:2008 级 1 班

学号:20080941133

指导老师:李臣英

课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

课时: 1课时

课型: 美术鉴赏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撷取的部分作品的学习和欣赏,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课本选取历代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和代表作及其内容和特点,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使同学们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提高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力争达到使同学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历史和具体内容,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提高同学们对古代绘画的了解和喜欢,促进同学们正确对待古代绘画。

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本课中介绍了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和其代表作品。

第一,对唐宋时期人物的分析和欣赏,则要求教师讲课时结合图例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在理解艺术发展现律的基础之上,进行较深入的讲解和赏析,另外也可增加唐宋时期其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画家作品来加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第二,中国古代绘画所强调的笔墨韵味和书性的表现要求,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以及超越视觉表象的文化精神。要分析《采薇图》、《张卿子像》这些作品的

艺术特点,及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形式在表现方法上的不同,了解人物画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笔墨的丰富表现力和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精神象征。

教学难点:

本课中的内容涵盖比较广,要设置内容全面的讲解,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欣赏能力,是同学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方法:

1.教法:

欣赏、讲解和师生讨论结合。

2.学法:

观察、讨论、理解、评述。

教具准备:

教科书(借助多媒体教学,使用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教科书、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同学们,上课了!大家请坐好,把课本拿出来翻到46页,环视教室一圈。

二: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的帛画和壁画,你们了解它们的特点没有?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它们的代表作。帛画的代表作有《帛书图像》、《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壁画的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中的《鹿王本生图》。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的中国古代人物画。有谁知道中国古代人物画?你们对古代人物画喜欢吗?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和风格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中国人物画的历史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悠久,在远古的彩陶上、岩石中都留有以人物活动为题材的纹样和符号。据史料的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上的人物画造型和线条质朴生动。东晋画家顾恺之既有著述又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传世。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

(二):中国人物画代表作品

1:工笔画

○1:

a:阎立本(唐) 步辇图(中国画,局部)

阎立本(?—673),雍州万年人,其父阎毗及兄阎立德均是才华出众的营造学家和画家。阎立本同样有着杰出的绘画才能和技艺,曾继其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做了右相,成为极受重视的宫廷画家。他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张彦远评价称:“阎(立本)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从这件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这些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b: 传阎立本(唐)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中国画)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作者通过西汉至隋之间13个皇帝及其侍从的形象,以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画家在创作前,对人物都进行深入研究,考据史实,并行严密的构思。图中的晋武帝被作者刻画为双目炯炯、神色威严、有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的开国之君,人物刻画精微尽致而又真实可信。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六朝余韵,与顾恺之等人的绘画,似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2:传韩滉(唐) 文苑图(中国画)

这幅《文苑图》是唐朝韩滉的作品,由宋徽宗赵佶的题跋“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虽有争议,但从风格和笔上来看,此作与韩的艺术风格极其契合。《文苑图》中画者以松树、石案为背景着重对人物情态作细致刻画,他们姿态各异或握笔托腮遐思,或抚松冥想,或展卷凝眸、相互推敲切磋,颇为传神。人物线条组合有序,设色淡雅,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3:李唐(宋) 采薇图(中国画,局部)

该图描绘商纣时期的伯夷、叔齐,因商亡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充饥,终于饿死的故事。就史实本身而言,武王伐纣是顺乎历史潮流的正义行动,伯夷、叔齐的消极抗争并无进步意义。但李唐所表现的却是另一个主题思想,即借此歌颂了有政治气节和民族气节的典型形象,体现出在亡国与分裂的局势下宁死不妥协的精神品质。画面充满严峻和忧愤的情调。石壁流泉,苍松古藤,气氛阴沉冷森。幽僻深山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伯夷、叔齐二人席地对坐,面容清癯,须发蓬乱,目光沉滞而凝注,表情平和坚定,反映了悲愤不屈的气概。李唐开创的新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所继承,成为南宋山水、人物的主要画派和院派画风的典范,也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4:曾鲸(明) 张卿子像(中国画,局部)

《张卿子像》画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兼诗人的张卿子肖像,是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之一。此画中人物面带微笑,手拈长髯,似迎面走来,神情端庄和善、温文尔雅,特别注重面部的细腻刻画,富有体积感;而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画面虽没有背景,却着重于人物的精神气质。

2 :写意画

黄慎(清) 渔翁渔归图(中国画)

《渔翁渔归图》是清代画家黄慎的作品,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此画中一渔翁身背鱼篓,手拈鱼钩,钩上挂一小鱼,笑容可掬,面向渔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老翁,聆听其述。整幅作品形象生动,富于生活情趣。人物衣纹作铁线描,或连勾带染,挺劲放纵;以草书之笔入画,笔姿放纵,风格豪放又自创新意。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风格

中国人物画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性格的表现,画家重视刻画人的眼神、身姿与手势,以适度的夸张与变形达到传神的目的。为了突出画中人常常不画背景,而在衣纹表现上则凸显笔法与线条之美。设色则以渲染之法随类赋彩,从而形成鲜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

四:课堂总结:(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知道了古代人物画的历史及其代表作和其风格,以后看见此类作品就可以按照这些去欣赏一幅画了。

五:作业布置(2分钟):

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分组讨论工笔画与写意画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中国人物画的历史

春秋——汉代——东晋——隋唐

二、中国人物画代表作品

(一)、工笔(二)、写意

1.《步辇图》、《古帝王图》——阎立本(唐)《渔翁渔归图》——黄慎(清)

2. 《文苑图》——韩滉(唐)(三)、中国古代人物画风格

3.《采薇图》——李唐(宋)1、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风格的表现

4.《张卿子像》——曾鲸(明)2、夸张和变形

3、笔法、线条之美

4、随类赋彩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

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边”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

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论文提纲 论题《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摘要 关键词 英文翻译 正文 引言:董其昌的个人简介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2,3. 四“南北宗论”其主要内容:1,2,3. 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1,正面影响:(1) (2) (3) 2,负面影响:(1) (2) (3)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 参考文献(1)、(2)、(3)、(4) 附加董其昌作品欣赏:

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摘要: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关键词: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 英文翻译:O n th e D on g Ji Ch an g "n o rth-s ou th Pop e t h eo r y" Pi c k to:D on gJ i C ha n g, t h e M i n g d yn a s t y l a n ds c a p e p ai n t e r, t o ou r c o un t r y t h e l an ds c a p e p ai n t i n g h a s a f a r-r e a chi n g i n f l u en c e. E s pe c i a l l y t h e p ai n t i n g t h eo r y-"n o rt h a nd s ou t h P o p e t he o r y ",i s t h e Mi n g an d qi n g d yn a s t i e s i n t he t he o r y o f on e o f t he i m p or t ant t ho u ght o f p ai nt i n g, i t p ro f ou ndl y i n fl u e n c e t h e p ai nt e r's c r e a t i on, a n d t h e u nd e rs t an di n g o f t he pi ct ur e i t s el f t o C h i n a an d t h e gr a s p o f t h e l a nd s ca p e hi s t o r y o f fi n e a rt s; Th e i n fl u e n ce of t h e M i n g a nd q i n g d yn a s t i e s o f l a n ds c a pe p ai nt i n g i s o bv i o us, an d eve n s p r e ad t h e c al l i gr a ph y,p o e t r y a n d r e l at ed ar t c at e go ri es o f t he o r et i cal c o ns t r u ct i on. Ho w ev e r, at t h e s am e t i m e, h e i s a l s o t h e C hi n es e a n c i e nt pa i n t i n g hi s t o r y a c o nt r ov e rs i al f i gu re,a ca d em i a s i n c e a n c i e nt t i m es t o J i n Do u ha v e m a ny o n t h e op i n i o ns o f t he a rgu m e nt s fo r a nd a ga i n st.T hi s pa p e r t ri es t o Do ngJ i C h an g p e r so n al l i f e,a nd t h en an al yz e s i t s so c i al b a ck gr ou nd, s ho wi n g "n o rt h-s ou t h P o pe t h e o r y" . K e y w o rd s:D o n gJ i C h an g "n o rt h-so ut h P op e t h e o r y" i n fl u e n c e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其画长于山水,他主张书画融合,绘画要以古人为师。是明末“松江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美术鉴赏论文 (1)

中国绘画艺术浅谈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是形容我国古代艺术文化、悠久历史的最佳词汇。一个线条,一个轮廓,一抹色彩,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顾恺之大师。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师上课细心地讲述了洛神赋的故事,《洛神赋》是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K12学习】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中国绘画作品欣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人物神态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2、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益的同时,中国绘画作品欣赏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内容。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准备: 1、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人课题: 教师:中国绘画作品分类就题材而言,有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等等。这节课我们来欣赏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人物画。 二、欣赏作品: 油画《贫农的儿子》蔡亮

1、介绍作品内容: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贫农”吗? “贫农”是指在旧中国被地主、官僚压迫剥削的贫穷的农民。 教师:从画面上人物的衣着特点看,同学们知道作品表现的年代吗? 教师:作品表现的是1934年至1936年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代。 那是1933年10月,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进攻。当时的领导人是王明,硬要红军跟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死伤很多,为了保存红军实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队伍到了贵州省的遵义城,党中央开了一个大会,取消了王明的领导资格,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所以画面上表现的是毛泽东和两个贫农的儿子以及红军队伍。 学生通过看图片,对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幅作品美在哪里吗?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人物神情、动态刻画细腻真切:贫农的儿子神态恳切,体现了要求参军的迫切心情;毛泽东笑

容满面,流露出爱护和欢迎的神,清;红军队伍由近到远步伐整齐,精神抖擞。 色彩沉着、协调:作品色彩的蓝灰色为主。身穿蓝灰色军装的红军队伍,蓝灰色的天空显得阴沉,说明长征路上会有很多风险。 仰视构图:画面上的地平线位置较低,人物形象高大。中间是毛泽东和贫农的儿子,左边是红军队伍,画面重点突出。 中国画《童年》作者王盛烈 1、作品表现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 2、作品表现的内容: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学生。 3、师生分析作品风格与特色。 中国画 教师:作品表现了陕北农家的生活小景,从背景上的窑洞、枣树和老大爷头上系的白毛巾上可以看出陕北农民的生活特征。 老大爷在编筐,系着红领巾的小孙女背着书包,手上拿着成绩通知书,兴冲冲地靠在爷爷身上,对着爷爷的耳朵,告诉爷爷她考试得了多少分。从她和爷爷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一定是好成绩,作品充满朴实、温馨、甜蜜的气氛。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赏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古代美术的门类及其艺术特征: 2.难点:用语言和文字评述经典作品。 3.兴趣点:优秀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美感。 三、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辨别本课作品的画种,并说出该画种的特点。 2.较高要求:临摹某件古代作品,并说出它的画种.做几点美术评述。 四、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 五、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

六、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评价感受。 4、依次欣赏山水画 《溪山行旅图》板书:山水画特点:灵活性,概括性、情景交融。

中国美术鉴赏作品及作者汇总

中国美术鉴赏作品及作者 1、《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2、《宾客图》唐 3、《执扇宫女图》唐 4、《藦坷萨埵舍身饲虎图》敦煌壁画北魏 5、《东王公》敦煌壁画西魏 6、《西方净土变》敦煌壁画唐 7、《双飞天》敦煌壁画唐 8、《朝元图》永乐宫壁画元 9、《钟离权度吕洞宾》元 10、《洛神赋》顾恺之东晋 11、《女史箴图》顾恺之 12、《步辇图》阎立本唐 13、《捣练图》张萱唐 14、《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唐 15、《簪花仕女图》周昉唐16、《牧马图》韩干唐 17、《照夜白》韩干唐 18、《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19、《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20、《维摩诘》李公麟宋 21、《听琴图》赵佶宋 22、《采薇图》李唐宋 23、《秋庭婴戏图》苏汉臣宋24、《货郎图》李嵩宋 25《六祖劈竹》梁楷宋、 26、《秋风纨扇图》唐寅明 27、《孟蜀宫伎图》唐寅明 28、《屈子行吟图》陈洪绶明 29、《钟馗图》高其佩清 30、《游春图》展子虔隋 31、《匡庐图》荆浩五代 32、《秋山问道图》巨然五代 33、《雪景寒林图》范宽宋 34、《早春图》郭熙宋 35、《万壑松风图》李唐宋 36、《踏歌图》马远宋 37、《风雨归牧图》李迪宋 38、《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39、《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40、《浴马图》赵孟頫元 41、《渔庄秋霁图》倪瓒元 42、《渔父图》吴镇元 43、《青卞隐居图》王蒙元 44、《庐山高图》沈周明 45、《《华山图》王履明 46、秋江待渡图》仇英明 47、《平林散牧图》王翚清 48、《落木寒泉图轴〉王时敏清 49、《仿古山水》王翚清 50、《杏花春雨江南》王翚清 51、《夏山过雨图》龚贤清 52、《五牛图》韩滉唐 53、《山鹧棘雀图》黄居寀五代54、《禽兔图》崔白宋 55、《寒雀图》崔白 56、《芙蓉锦鸡图》赵佶宋 57、《墨竹图》文同宋 58、《墨梅图》王冕元 59、《墨葡萄》徐渭明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宋元山水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二、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画 播放《溪山行旅图》视频。 出示投影《溪山行旅图》。 提问:(1)“行旅”在哪里? (2)为什么人画得这么小? 1.以大观小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中国画表现宏大空间时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方法。 2.构图 提问: (1)天空与山哪个是描绘的主题?(投影上以线画出天与山的分界。) (2)那一部分山体面积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层次分 割。) (3)这样的画面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处于画面的这个区域被大山占据了。山顶天立地,构图非常饱满。我们把画面最中心的这个区域叫做1号区域。请大家记住这个区域。 北宋时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样呢?(出示投影李成、关仝的作品。) 提问: (1)你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吗? (2)这些作品你感觉像雄强的男性还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范宽的雄强,李成的旷远,还 是关仝的峭拔,都给人一种雄阔、浑厚、整体的感觉, 努力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然而南宋的山 水就完全不同了。 在画面上找 到人物。 为了显示山的高大。 山是主体。 最远处的。 有气势。 山或作为主体的树在画 面的正中央,顶天立地,构 图饱满。 1号区域被山或树占据。 男性。 三、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画 出示《深堂琴趣图》。伴随着优美的琴声,请你仔细看一看,画中画了些什么? 1.留白:明明什么都没画的空白,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是天空呢? 留白的手法是国画所特有的。南宋的山水画尤其注意留 白。留白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中的“言外 房屋、树木、弹琴的人、桥、仙鹤、远山、天空等 想像出来的。

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画中叫“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2.构图:画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画大还是小?景物画 在什么位置?1号区域有没有被顶天立地的山占据? 南宋的山水舍弃了繁杂的景物,“取其繁华,采其大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局部特的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意境:绿树环抱中的精美房舍里,一位雅士正在抚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南宋山水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看视频,了解更多的南宋山水作品。) 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南宋山水的印象。 与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丽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南宋的雅士们在画中表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或临流抚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烛夜 游,或倚窗赏瀑,向往着一种幽闲的生活。 4.发达的小品画:我们看到许多南宋的山水画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团扇。) 虽然在扇面上作画的传统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画风在团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形式与风格结合的更加完美。因此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 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出示不同扇面投影) 提问:这些扇面画有何相似之处? 画家马远、夏圭因构图的形式特点而得“马一角”“夏半边”之名。(出示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画,不过,依然是喜欢采 用边角构图,画风秀丽,充满抒情诗意。 没有。 景物画在一角。 优雅,有情调。 秀美、优美、幽静等。 是团扇的扇 面。 构图相似, 景物都在边角上。 四、诗词与绘画的意境 南宋作品充满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提问: 1.大家学过一首古诗《望岳》,(出示投影)你觉得它的 北宋。有气势。 学生思考作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 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讨论一: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课堂小结: 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课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讨论题: 1、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