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讲内脏

中医讲内脏

中医讲内脏
中医讲内脏

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

认识人体内脏,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构造和功能,才能探明疾病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不仅对人体外部有细密的观察,且通过解剖技术对人体内部器官也有很多研究;甚而对某些器官的形状、大小、容量、构造等都有较为精确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人体消化道的观察很是详尽;发现了心、肺、脾、肝、肾、膀胱、胆、脑、骨髓和女子胞(子宫)等器官和组织,并了解到它们的某些生理功能及与外部器官的关联。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补充,得以逐步完善。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尽管我国解剖学的知识渊很早,但解剖学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医学认识人体的另一途径,即在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基础上,长期以来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分析比较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反常的病理变化,逐步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因此,在论述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脏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包含有人体内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内容,在临床辨证与治疗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仪区分的。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应当指出,中医学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滋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

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如果心有病变,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

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开窍于舌开窍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痹阻,舌质紫暗。心的严重病变,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可出现舌强、语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称心包络,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邪入心包”实际上这是属于心的病变,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二)肝

1、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人体活动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即调节供给之。所以唐代王冰说:“肝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素问.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的注释)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咯血、呕血、月经过多等症。

2、主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机调畅,则精神舒畅;而人的精神情志舒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属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可见情志不舒、心情抑郁、两胁胀痛等症;属于肝气偏亢、升泄太过的,称之为“肝阳”“肝火”,可见性情急燥易怒、面目发红、头晕耳鸣等症。这是肝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的说法。

协助消化;消化功能主要是脾胃,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若肝气郁结,失于正常疏泄,除两胁胀痛外,可会嗳气呃逆、脘腹胀痛、大便失调、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称之为“肝脾(胃)不调”。若影响到胆汁分泌和排泄,还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疸等症。

妇女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疏泄功能关系密切。肝气顺,则月经通调,周期、经量正常。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发生月经不调,经期、经量不稳,乳房、小腹胀痛,胸闷、胁痛等症。

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的调畅,才使肝脏很好地调节血量:否则,肝失疏泄,往往会影响肝的藏血,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从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

3、主筋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因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全身的筋由肝之阴血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灵活。肝的阴血不足,则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肝风”。指(趾)甲为筋的延伸,其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开窍于目

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目相联系。目之所以产生视觉功能,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若肝的阴血不足,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目睛上吊、目斜视等。(三)脾

1、主运化是消化和运输之意。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个方面。

食物由胃作用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布散全身,营养周身各器官。脾运化水谷精微同时,将机体所需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滋养需濡润各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脾的运化不良,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泄泻及营养不良;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送时,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滞留等症。反之,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作用,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所谓“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是对脾的功能的概括。若脾气不升,或下陷,则可引起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症。

2、主统血,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是指脾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正常,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脾气旺盛,则血正常运行;脾气虚,则血离脉道而有出血症。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出血为多,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这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

3、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肌肉则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人体主要运动四肢活动,除与筋、骨关联,主要靠肌肉的伸缩,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

4、开窍于口,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脾主运化,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常有口淡、口腻、口甜等异常感觉。唇为脾的外候,口唇色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

(四)肺

1、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再经肺作用而充养全身,故肺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吐故纳新,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匀称。若肺功能障碍,会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若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无力、气短、语声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

2、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节之意。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称之为“通调水道”。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由于肺气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别是皮肤,从汗毛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调,就可导致水液滞留体内,发生水肿、尿少等症。

3、主皮毛、皮肤(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合作用。如果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宣散卫气,输津皮毛,可出现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证。

4、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鼻是肺呼吸的通道,其嗅觉和通气功能依靠肺气作用。肺气通利,则鼻道通畅,嗅觉正常。外邪袭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症候,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

(五)肾(附命门)

1、藏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其来源有二:一是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二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为“后天之精”,具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即生之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和培育,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二者结合,贮藏于肾,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成长,有齿更、发长等生理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开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经来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机能趋向成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发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强。进入老年后,精气逐渐衰少,性机能减退,以至消失,形体也渐衰老。所以,肾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若肾精气不足,会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小儿表现生长迟缓、智力不全,成人则早衰和生殖功能障碍等。

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阴是人体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因此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肾阴和肾阳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温养的作用。肾阴与肾阳之间互为制约、依存,维持阴阳平衡,作用全身阴阳。中医很重视肾的作用,称之为“先天之本”。肾阴或肾阳虚衰,前者以阴虚而生热象,后者是以阳虚而生寒象为其特点。两者在病变过程中也常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从而形成肾之阴阳两虚的证候。

2、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调节、控制体液的输送及废液排泄,故称肾为水脏。正常情况下,水液经肾脏,清者留于体内,浊者成尿液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过程叫做“气化”。肾阳、肾气对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起关键作用。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会使水液代谢失调,可发生水肿、小便不利;若肾气虚弱,气不化水,可发生小便清长、尿量增多。

3、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脊髓上通脑,充脑髓;所以有“肾生骨髓”、“肾主骨”之说。肾精充足,则骨髓、脑髓充满,人就精力充沛,耳聪目明,骨骼坚实,动作灵巧。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骨髓空虚,可出现脑转耳鸣、健忘失聪、骨弱无力,小儿囟门迟闭、智力发

育不全等症。另外,还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意即牙齿松动、早期脱落,主要是肾中精气不足之故。头发的荣枯,也与肾脏的精气盛衰有关。

4、主纳气,是指肾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肾配合协调的结果。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则呼吸深长、均匀;肾气不足,摄纳不足,会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等症,这叫做“肾不纳气”。

5、开窍于耳

肾的精气上通耳窍,耳的听觉与肾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精气充沛,则听觉灵敏;肾精气不足,常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故临床上一般属于虚证的耳鸣、耳聋常责之于肾。

6、司二便

尿液的形成是肾脏气化作用的结果,其贮藏和排泄虽与膀胱有关,但依靠肾来控制。大便的调控也与肾气化有关。肾脏虚弱,气化失常时可出现尿频、遗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闭,以及大便虚闭或滑脱不禁等症。

附:命门

命门的部位和功能,争论颇多。一般认为命门之中有火,即命门之火,简称命火,实即肾阳。临床命门火衰与肾阳虚弱很难分开,而补命火药物就是补肾阳药物。因此,可以认为命门与肾阳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称“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一)胆

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如果肝胆失于疏泄,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影响脾胃消化,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状。

(二)胃

胃是接受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食物在胃内初步消化后,向下转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气下降为顺,这是胃的功能特性。若胃病失于通降,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会出现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三)小肠

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小肠接受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在脾的运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症状常为脾病表现。

(四)大肠

大肠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五)膀胱

膀胱是贮藏和排泄尿液。在肾的作用下,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气化”。因此,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闭等;膀胱不能约束、控制小便时,又可出现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

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管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附: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之外的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称为“奇恒之腑”。所谓“奇恒”,是说不同于一般,异于寻常之意。这些器官即不同于脏,亦不同于一般的腑。就形态结构言,多为中空,而与腑相

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气,与脏相类。又和一般的脏腑不同,故归属于“奇恒之腑”。1、脑脑与脊髓相通,脑为精随汇聚之处,此称作“脑为随之海”(《灵枢.海论》)。由于肾主藏精,精能生随,随又充养于脑,所以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如肾精不足,随海空虚,就会发生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2、女子胞又名“胞宫”,即子宫,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这些作用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脏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协调。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会有多脏器参与,而一个脏器又有多方面效能。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体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一)脏与脏

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是气和血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送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有好发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肺气的输送也需血为载体,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引起血行异常,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2、心与脾

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若脾气虚弱,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3、心与肝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

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联系,例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

4、心与肾常体现为“心肾相交”。心属阳,居于上,性属火;肾属阴,居于下,性属水。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这样的阴阳相

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5、脾与肺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相关。脾气散津,充盈于肺,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促进脾气的健运,脾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主要作用。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引起脾气虚弱,造成“脾肺两虚”之证。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不健运,聚湿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6、肝与肺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互相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要意义。病理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时,会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症状。

7、肾与肺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动方面关系密切。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对于水液的输送和排泄起重要作用。当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或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尿少等症。在呼吸上,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或肺病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

8、肝与脾在气机的协调和血的运行两方面。肝气正常疏泄,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

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顺达。肝

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失疏泄,常阻脾的运化,而引起脾不调的病症;脾虚化源不充,

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出现肝脾两虚之证。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9、脾与肾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脏精气有赖水谷精微的滋养。因此,脾肾之间相互资

助和促进,在人体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

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

10、肝与肾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帮助,肝、肾之间关系密切。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

肝火炽盛或肝阳化火,可下动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付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

的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脏与腑

腑属阳,阳主表;脏属阴,阴主里。脏腑之间主要是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来实现的。

1、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络属关系。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除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象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小肠实热症。

2、肺与大肠也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大肠转导功能正常,粪便排出通畅;也利于肺气的肃降。所以肺气虚弱可引起排便艰涩;肺气闭塞,失于清肃,亦可见大便闭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肃降,而见胸满、喘咳等症。

3、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送。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饮食水谷才能不断地受纳下行而继续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得以上输以营养全身。胃属阳,喜润恶燥,润则胃中阴液充足,功能正常;脾属阴,喜燥恶湿,燥则水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这样,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胃间亦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妨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而见腹胀、泄泻等症。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决定人体营养状况的关键,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概之为“胃气”。临床上无论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衰;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很注重保养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肝与胆通过经脉的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胆附着肝叶间,所藏胆汁由肝分泌而来,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的功能失常,胆汁郁滞不通,也会殃及到肝,所以临床上往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

5、肾与膀胱之间通过经脉的联系表里。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主要靠肾气的作用。由于肾气的开合,能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贮存而不外流,当贮存到一定量时会及时排出。膀胱的排尿功能正常,有利于肾对水液的调节。若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度,就会出现尿闭、尿少或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腑的功能与过程腑与腑之间的生理功能虽各有异,但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代谢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通过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渗入膀胱为尿液而排泄;浊者为糟粕,下注于大肠,经转导变化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在这过程中,胆腑排泄胆汁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总司气化,推动水谷的转化和津液的运行。六腑的主要功能特点是“转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藏别论》),综合其作用,如《灵枢、本藏》所说:“六腑者,所以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总之,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它们之间都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皮的运化,除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所以,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 一五行学说的基础知识 金、木、水、火、土是属五种元素,是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简称五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应用很广,无论是在病理、生理发及诊断、治疗疾病方面都离不开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的相互关系。相生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武汉人爱发火,脾气暴,与地区(处)南方属火有关。 2、五行学说,应用在人体生理上,是五行配五脏,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应在时令上,是五行配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应用在气候上,五行配五气,即:风属木,暑属火,湿属土,燥属金,寒属水。应用在方位上,是五行配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应用在情志上,是五行配五志,即怒属木,喜属火,忧属土,悲属金,恐属水。应用在取色上,是五行配五色,即: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等。 3、五行学说,将人与大自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把五行应用到具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去,便可以根据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加以说明判断病情。 如有的病人面部发赤(属火),心中发热(属火),容易出汗等症,就可知道他是心经的疾患。 如有的人胃痛,吞酸呕吐,脘胸不舒,脾胃虚弱(脾属土),找其原因是由于急燥暴怒引起,伤了肝气(肝属木)而影响脾胃,这就是木克土的象征。这时在治疗时,就不能治胃,应调肝胆。 又有的肺痨病人,长期咳嗽(肺属金)、肌肉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属脾上有病),如果运用健脾方法进行治疗,便可以使其食欲健旺,肺病好转,这叫做“培土生金”法。 还有的病人,目赤头痛,视力模糊(目属木),为肝阳上亢。治疗时,可采用补肾滋阴(肾属水)的方法来治疗。肾气充实,肝火可泻。这就是“滋水涵木”的方法。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如果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事物的不平衡,而发生病变。所以,在治疗上要采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4、阴阳学说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无论“天道、地道、人道”皆分阴阳。阴阳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钉之本始。阴阳是相对的,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以人体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机能为阳,物质为阴。。。。等。 阴阳是互根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两者不能互相分离而单独存在,阴阳还会互相消长,它们总处在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如“寒来暑往”,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如果某一一方面出现偏盛偏衰,那就是阴阳失调,就会发生“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神经生物学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髓脊髓)) 躯传入传入//感觉内传入/内脏感觉外周 传入 传出 传出传出/ /内脏运动(心肌、平滑肌、腺体心肌、平滑肌、腺体)) 体 神经系统 传出传出//运动(随意肌随意肌)) 脏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脑、脊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Stressful situation )副交感神经 (Rest situation ) Complement each other (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

Outline 自植物神系组成功能 自主自主//植物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脊对内脏动的节神 ?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Stress and the brain 4

自主自主//植物系统的构成 Sympathetic division Perasympathetic division 5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脑骶段脊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特征 发出位置脊髓胸、腰段(侧角,由前根发出)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骶段脊髓(侧角由前根发出) 神经节位置脊旁和脊前靠近中枢, 一根节前纤维可与多个节后N 元突触,效应较弥散 靠近效应器,一根节前纤维仅少数节后N 元突触,突触效应相对局限 纤维节前短, 节后长 节前长, 节后短 分 布 遍布全身,支配所有内脏器官 主要分布在头、胸、腹及盆腔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器 官 交感神 副交感神 循环系统心跳加快,腹腔脏器、皮肤及唾液腺与外 生殖器的血管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肾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管舒张 (如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等)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泌尿生殖官消化器官制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膀胱肌舒张、括约肌收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器官促进肾小管收,胱舒括约收缩;有孕子宫舒张/收缩 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 眼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睫状肌舒张睫状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泪腺分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环,腺泌 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竖毛肌、汗腺没有分布) 代谢 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 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二、

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二、它有运动的属性。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治疗验方】 1)阴虚燥热: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

中医案例分析

案例一: 郭XX,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水泡音较密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6,800/立方毫米,中性49%,淋巴47%,单核4%,体温40℃以上。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 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白血球总数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0%,单核4%。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 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蒲辅周医案》P165 按语: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挥发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否则肺气郁闭,表终不解,前者用清热之剂及各种抗菌素强制降热而发热持续十三天之久者以此。 辩证分析:风邪袭表,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故高热无汗,则热扰心神,稍见烦躁;舌质微红、舌苔黄腻,脉数,明显的热象表征;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咳嗽;故定位为肺,综上表征,个人认为该病为风热犯肺证。 心得体会:由于前医见热投凉,不顾表征的存在,而致其邪冰伏,所以发热十三天之久。医者,必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於相与之际,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

. 《黄帝内经》试题 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C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 A.取之热 B.取之寒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D )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D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B )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A ) A. 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C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B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A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A )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C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B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B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D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A ) A.寒的症状者用四逆汤 B.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 C.腹胀用四君子汤 D.火旺用知柏地黄丸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C ) A.经脉 B.心包络 C.五脏 D.六腑 17、《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乳之下,其动应衣”是( B ) A.中气外泄B宗气外泄 C.阳气外泄 D.营气外泄 18、《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的“能”是指(C ) A.能力 B.能够 C.耐受 D.开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我们上一节讲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具有藏精、纳气、主水的生理功能。肾,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有闭藏的特性。肾的阴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肾在五脏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在明清时期关于藏象学说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命门学说的出现,强调肾在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常常把调节肾的阴阳作为最终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六腑 我们这一节讲六腑,首先讲六腑的定义,什么叫做六腑?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导化物。二、饮食物经口摄入以后,它的传导过程是:中医学认为它需要经过消化道的七个关卡,《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其中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的上口为贲门,胃的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交会的地方为阑门,肛门为魄门。饮食物由口摄入,进入体内,经过消化道的七个关卡最终排出体外。第三点需要掌握的是六腑一个共同的特性叫做六腑以通为用。怎样理解六腑以通为用?通是指六腑的气机通畅,不仅要通而且要降,就这个意义讲六腑的共同特性应该是六腑以通降为顺。这样一个特性强调的是饮食物经口摄入以后经过消化道,经过脏腑的调节,不断的吸收、代谢,最终代谢产物层层的向下传递,最终排出体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水谷精微被全身所利用。也就是说六腑必须保持始终是气机通畅的状态,就这个意

义讲叫“六腑以通为用”。由六腑以通为用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理论上还有一个结论叫做“六腑以通为补”,这里这个补的意思是调整六腑的功能活动,使它保持正常通降的特性,不能理解为补虚的补。也就是说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调整六腑的通降特性,通过调整六腑的阴阳失调,不论是补还是泄,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达到正常的通降状态,就这个意义讲叫六腑以通为补,不得理解为补虚才能够使六腑通畅。 一、胆 下面我们分别讲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首先讲胆,我们在讲肝的时候,讲脾的时候都涉及到胆。 一、讲胆的生理功能。 胆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贮藏和排泄胆汁。中医学认为,胆汁的生成来源于肝脏,这一点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它和现代生理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中医学称之为胆汁是来源于肝脏,是借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这是第一。第二、胆汁生成以后要进入胆腑,胆是六腑之一,我们称之为胆腑,由胆腑浓缩形成胆汁,并且贮藏于胆。这个过程受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肝的疏泄功能决定了胆汁的生成,胆汁进入胆腑,经过胆腑的气化作用,形成胆汁并且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第三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它的机制仍然是在肝的疏泄的作用下,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调节胆的疏泄,我们称胆的疏泄,胆疏泄就是胆的分泌排泄胆汁,用现代生理学的话讲叫胆囊的舒和缩,我们中医学称之为胆的疏泄作用。胆的疏泄取决于肝的疏泄,换句话说在肝疏泄作用的调节下胆能够正常的进行疏泄。胆汁才能够正常地排泄。排泄入哪里?排泄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中医经典活动策划

中医经典活动策划 各学院团委: 为弘扬优秀校园文化,增彩校园文化生活,中医经典活动策划典(金匮、伤寒、温病)学术内涵,展望中医经典发展前景,融合经典创新。现决定于2013年3月-4月举办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中医经典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经典、继承创新 二、活动对象 湖南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时间 2013年3月—2013年4月 四、活动安排 1、3月2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中医经典活动月启动仪式。 2、“诠释经典”征文大赛。(详见附件一) 3、3月25日-4月25日,中医经典讲座。(详见附件二)

4、3月25日-4月30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经典在我心”中医经典(金匮、温病、伤寒)诵读大赛。 (详见附件三) 请各单位、组织做好相关工作。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仲景学说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 2013年3月14日 附件一: 中医经典月“诠释经典”征文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与宗旨 传承中医经典文化精髓,提升鉴赏领悟之能力; 诠释中医经典学术内涵,探讨临床实践之价值; 展望中医经典发展前景,引领回归经典之风尚。 二、征文主题 围绕“诠释经典”的主题,或畅谈对中医经典的见解; 或对中医经典原条文进行诠译;或展望中医经典未来的发展之路;或撰录中医经典之切身临床实案,内容紧扣中医经典温病,伤寒,金匮。 三、主办单位 主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中医学院 承办:温病学教研室、仲景学说教研室、内经教研室、中医学院学生科、中医学院团委 协办:中医学院团委学生会 四、征文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五、截稿时间 2013年4月18日 六、投稿要求 1、体裁、题材不限,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2、文章内容积极向上,必须为自我原创作品,不得 抄袭、套改。(如涉及版权问题,后果自负) 3、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学院、班级、学号 及详细的联系方式。 4、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5、纸质稿件(东塘校区学生不需要交纸质稿)由各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 程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

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其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周长满 内脏神经系统是指躯体神经系统相对应的,这个内脏神经系统,主要的就是管理内脏的运动和内脏的感觉。 下面我们看一下内脏神经系统的概述。我们学过躯体运动了,那么在内脏运动系统里面同样也包括它的中枢部和周围部。那么中枢部同样是脑和脊髓,就是在同一个脑和脊髓的这个一个区域内有专门管理内脏神经系统的这个区域,所以它的中枢部也是包括脑和脊髓。那么它的周围部,周围部包括有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这两个部分。在内脏运动神经里面它占的比重比较大,根据它的所支配的效应器的不同和功能的不同,我们又把它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那么在这些个内脏运动神经里面,它所支配的主要是分布于内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那么内脏神经它和躯体神经它两个是相对的,它所支配的内脏运动它是不受这个意识直接支配的,所以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那么内脏神经的内脏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新陈代谢的,那么这些个管理代谢的是和动物和植物共同都有的功能,那么所以又称为植物神经系统。 (ppt3)我们在这张图看一看,这是整个的内脏神经系统的这个一个概况,主要是内脏运动神经的,它分为交感神经这些个红颜色所显示的,那么副交感神经就是在脑和脊髓方面这些个用蓝颜色所显示的是副交感神经,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随后向大家介绍。 那么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有什么不同?这里我们首先看,它所支配的效应器在躯体运动它是支配骨骼肌的,它是随意运动的。那么在内脏运动神经里面,刚才我们讲了,主要是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是管理内脏运动的。那么它的走行来看,走行我们学过躯体神经了,它是自脑和脊髓的神经原发出神经纤维之后,直接的到底骨骼肌这个效应器。那么在内脏运动神经它们不同,内脏运动神经它在到达效应器之前必须要换一次神经元,这个神经原就叫做神经节,它有这样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再有,我们再看一看它的起源和分布。起源的躯体运动是起自躯体运动的核,它主要是分布在脑和脊髓的这个运动神经核团,以及脊髓的前角的运动神经核。在内脏运动,那么它主要是起于内脏运动的神经核团,核团就是起于不同的这个神经元,该核团主要分布在脑干和脊髓的胸1到腰3,以及骶2到骶4这个节段的中间外侧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脊髓的外侧角。纤维分布也是不同的,这个纤维分布,躯体运动是以神经干的方式直接支配到骨骼肌这个效应器,那么内脏运动神经它的节后神经纤维常常以神经丛的形式,然后反复交织,形成神经丛,然后再到达相应的内脏。从纤维的性质来讲,那么我们在学周围神经,躯体运动的周围神经都看过了,都是比较粗大的,而且有明显的髓鞘,在内脏运动神经一般都比较细,髓鞘比较薄,或者是没有髓鞘,这是它们的这个两种神经的对比。 下面我们看一下内脏运动神经的分布,内脏运动神经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它分为两部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那么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神经,它们有哪些不同?我们看,在交感神经里面它的低级中枢首先是不同的,是在胸1到腰3的脊髓侧角的中间外侧核,这是位于脊髓的中断。再它这个,我们刚才介绍了,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之前必须要换一次神经元。那么在交感神经我们看这里面,它这个神经元叫做神经节,这个根据它的位置不同,有一部分叫做,在脊柱两侧的叫椎旁节。另外有很小一部分,它是在脊柱的前方的,所以叫椎前节。那么这个椎旁节,一系列的椎旁节由中间的节间支给它串连起来就形成了一条交感干,这是它的一个形态学的特点。我们再看副交感神经,它的低级中枢的部位是位于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