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第十五章经济运行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完全网与稳定器。本章将分析社会保障的作用、内容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和基金的运作,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求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旨在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当然,社会保障也应体现这二大目标。

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不是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以公正的、不偏不袒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成员,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个成员提供相同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公平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公平,是指每

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可以普遍地无例外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社会成员就能够在基本生活有保障并解除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参与社会竞争,不会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着落而输在起跑线上。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换言之,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多的劳动成果,或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效率,就是要在社会保障中融入自我保障机制,通过个人缴费的方式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使每个社会成员从关心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必须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挂钩,和在职时的劳动贡献相联系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从而能够激励劳动者勤奋工作。

在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公平为效率提供动力。社会保障高举“公平原则”的大旗,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解除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的安定,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

二是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因为效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通向社会公平的桥梁。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谈不上社会公平,充其量也只能是公平地分配贫穷。所以任何损害效率的行为都将损害公平,最终实现不了社会公平。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个人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才能增加积累,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公平。

然而,公平与效率又是会发生矛盾的。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凡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无条件享受,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贫困者倾斜,权利的享受无须以承担义务为前提。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虽然此项基金是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它的给付与劳动贡献也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致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者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社会保障明显的权利均等性、利益共享性,导致给付与劳动贡献的脱钩,因而会削弱对劳动者的激励作用,进而损害效率。

为了在社会保障领域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就要贯彻既保障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方针。首先,社会保障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如果超过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使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会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所以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水

平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国情、国力相适应,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必须在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出台社会保障项目,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其次,要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即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先履行劳动和缴费的义务后,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险待遇标准要与劳动贡献挂钩,体现一定的差别,以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就是说,社会保险金的给付,要与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即工龄或缴费期限的长短、工资水平、缴费金额的高低挂钩,使缴费年限长,缴费金额多的劳动者,领取的社会保险金也多;反之,则少。使劳动者切实体会到现在努力工作,多作贡献,不但可以多得报酬,将来也可以多领取社会保险金。这样,就能促进效率的提高。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要尽可能科学合理、详尽。不能带来负面效应,更不能出现逆选择。如果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过长,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又与在职时的收入水平相差无几的话,那么失业者就会无所事事,不求进取。他们依赖失业保险,可以长期无业逍遥,既不必为寻找新工作而四处奔波,又不必为上岗就业付出艰辛。那么失业保险不但不能营造一种失业者迫于生计而积极进取的氛围,反而还会带来负面效应,引起在业者的不满情绪,打击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样既损害效率,也无法体现公平。

二、风险、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制度

风险是指灾害和意外事故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由于人们对某一种具体风险无法确切地知道其何时发生以及带来多大损失,所以,风险又可以理解为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并由此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如自然灾害、年老、疾病、伤残和失业等。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无法通过有效的预防避免一切风险事故的发生。为了维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上述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时给予补偿。这些措施包括动用个人储蓄,组织社会救助等,也可以由国家或社会出面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用一定的方式筹集一笔备用基金,当社会成员遭遇风险并造成经济损失时,即由基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后一种办法就是所谓的“保险”。

保险作为一种经济学术语,随着保险经济活动和保险科学的发展而日益具有广泛的含义。人们一般把保险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就广义而言,保险是指由多数社会成员根据合理分摊风险和经济损失的原则建立后备基金,用于对少数遭遇风险事故并造成经济损失的成员给予适当经济补偿,以保障社会生产正常进行和社会成员生活安定,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一种互助型社会经济形式。就狭义而言,保险是指由专业保险公司按商业原则开办的商业保险形式。

按保险的实施形式,可将保险分为自愿保险和法定保险两类。自愿保险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在平等互利、等价有偿与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保险合同而建立的保险关系。法定保险又称强制保险,即由政府颁布法令、法规,凡在规定范围之内的单位和个人,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法参加保险。

社会保险属于广义的范畴,是一种强制保险。社会保险是规避社会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强制征集社会保险基金,再通过互助共济原则,给遭遇风险的社会成员以必要的经济补偿,保障生活,安定社会。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然而,市场机制在给经济带来效率和动力的同时,又会产生负面效应。这是因为,它在通过竞争追求高效率的同时,必然会排斥老、弱、病、残、伤、穷等不能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的人,而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若难以维持,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失效和失灵之处,而社会保障恰恰能弥补其不足。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可给社会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可给因遭遇各种风险造成经济损失的社会成员以收入补偿,保障其自身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给被竞争淘汰出局的失败者,社会生活中的脆弱人群编织了一张安全网,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而各种风险的客观存在,又往往会给社会成员带来危机感,当社会成员遭遇风险致使生活陷于困境之际,国家和政府如不能及时提供帮助,进行解救,社会就有可能因此动荡不安。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不仅仅是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更重要的是让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安全感,增强其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顺从度及亲和力。从世界各国实施社会保障来看,都把社会保障视为“减震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稳定,即使在70年代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不能不归功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支柱。

社会保障产生的效应能增强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安全感和社会公平观,这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首要因素。所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

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社会制度,也是经济制度,谋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目标。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生产是个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作为社会生产主体的劳动者,必须不间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劳动力来,以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否则,社会生产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疾病、意外伤害以及失业的威胁,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劳动收入,从而危及劳动力的再生产。而社会保障能为遇险劳动者提供各种保障,使劳动力得以恢复,劳动者再生产得以延续。例如,医疗保险给患病劳动者提供的医药费补贴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痛若,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保护和改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劳动者有了健康的体魄,归根结底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失业保险所提供的失业保险金能使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维持基本生活,不致因收入中断陷于贫困而导致劳动力萎缩、落伍;失业保险所提供的转业培训费,则可以提高失业者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有了失业保险,就能稳定社会,安定民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国家通过法律保证下的经济手段,对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的直接干预。这种干预的基本目标,就是调节社会成员个人收入上过大的差距,使之保持适度的水准,从而实现人们对社会分配公平的普遍要求。这个基本目标的实现,又有助于消除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社会机遇和家庭赡养负担存在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个人收入和家庭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劳动能力较弱的或家庭负担较重的劳动者,平时生活拮据,再遇上劳动风险,就会使生活陷入困境,贫富差异进一步扩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调节,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殃及社会安定。社会保障可以通过国家以法律手段,强制征集保障基金,再分配给收入低下或丧失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弥补初次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带来的差异,以利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能筹集经济建设资金,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基金依法强制征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筹集到的基金除用于当前支付外,尚有一定水平的结余。如养老保险,当人们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必须缴纳保险费,但其享用却要到退休以后,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基金,数目相当可观。这笔基金可在较长时间内投资于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另外,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及其投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活动,它必然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调节作用。当经济衰退失业率提高时,由于失业保险金给付的增加,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增加社会需求,刺激消费,对经济衰退起到自动缓解作用;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失业保险金支付相应减少,这样又可以抑制消费,缓解经济过热趋势。因此,社会保障的目标不仅仅体现在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目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社会成员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群—劳动者,因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干和核心。

为维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保护社会劳动力的健康成长,保障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筹集保险基金,当社会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表述社会保险的定义:社会保险是在既定的社会政策指导下,由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内涵是:

首先,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政策,是在国家法律或法令保证下实施的,为达到既定社会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其次,社会保险又是劳动者的一种权利,是由国家法律保证实施的,在履行缴纳保险费的义务之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享用社会保险来保障个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的权利。

再次,社会保险又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补偿手段。它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遇险成员的收入损失补偿,使遇险成员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最后,社会保险作为现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还体现了由国家根据全体社会劳动者的共同需求,采取保险的形式对个人收入实行调节,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个人消费品的再分配形式。

社会保险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强制性。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所谓强制,是指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待遇项目、保险金的给付标准等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劳动者个人作为被保险人一方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及参加的项目和待遇标准均无权自由选择与更改。有了社会保险这一强制性特点,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才能切实保障被保险人依法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从而为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全面彻底的贯彻落实提供法律的和经济的保障。

第二、保障性。社会保障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险对所属成员负有普遍保障责任,不论其年龄、就业年限、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如何,一旦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政府作为保险人一方即应依法提供收入损失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险以财政作后盾,因而无盈亏之虞,无停办之时,被保险人的权利,始终有保障。社会保障的保障性特点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安全感,减少了后顾之忧,而且维护了社会安定。

第三、普遍性。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十分广泛,一般在城镇劳动者中实行,有些国家在全体国民中实行。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一下子在社会的层面上铺开。社会化的目标只能逐步实现,即在经济条件尚不具备的时候,可以先选择最需要保护的群体首先实行,例如选择最容易发生收入损失的城镇劳动者先实行社会保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扩及到全体劳动者、全体国民、乃至全体居民。

第四、互济性。社会保险是按照社会成员共担风险的原理组织实施的。尽管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形式多样化,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规定的专门机构筹集,集中统一调剂使用。由于社会成员是否遭遇到风险,以及所遭遇到的风险的危害程度,损失大小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与享受社会保险权利不可能严格对应,以致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者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互助共济原则。

第五、福利性。社会保障不以盈利为目的,注重社会效益,必须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险问题,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政策,旨在保证生活、安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它要求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社会保险虽然在具体运行上并不排除精确的计量手段,同时也强调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但是不能以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社会保险项目的取舍和保障水平的高低。

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组成。

第一,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丧失劳动能力时,按国家规定退出工作岗位并享有社会给予的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受社会关注、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要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老年人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人类科学文化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并得到应有的物质上的帮助和服务。对老年人实施养老保险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人道主义的体现。

第二,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对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成员,当其因非自愿原因暂时失去劳动机会,无法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收入时,由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除了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还负有积极促进其尽快再就业的责任。它与就业制度直接呼应,共同担负着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职责。这种职责履行的好坏,对劳动者摆脱失业的困扰将起到直接的作用。

第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因疾病、负伤、生育等需要诊治时,由社会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一个从出生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疾病风险无时无刻不在,但什么时候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一旦患病断了经济收入,还要支付巨额医疗费用,对于低收入者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医疗保险可以通过多数人的参加来分担少数人的风险,避免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恶性循环的发生。

第四,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受伤、致残或职业病伤害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由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物质或经济上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必须涵盖二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伤事故发生对伤残职工及其家属实施经济补偿。二是强化预防工作。工伤保险的立足点应该从忙于事后补偿的被动保险转到加强事先预防的主动保险上来。重视和落实“预防第一”,减少甚至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缓解工伤保险基金的风险压力。

第五,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国家和社会对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而暂时中断生产和工作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在社会保险体系中,生育保险就基金规模而言是一个“小”险,就支付期限而言是一个“短”险,就保险标的而言则是一个“重”险。生育保险不仅保障了女职工本人的健康,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且还保障了新生儿的平安问世,是名符其实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生育保险肩负着保障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正常进行的使命,以其“一手托两命”的特性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二、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总会有一部分没有收入来源但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维持生计的社会成员,需要通过社会救助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一种重要机制。

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陷于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致贫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简称“三无人员”。其共同特点是无劳动能力,主要包括孤儿(尚未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终身无劳动能力),长期患病者(较长时间无劳动能力),未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和配偶的老人(已丧失劳动能力)。这类社会成员大部分属于长期救助对象,国家和社会要向他们长期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实物,但对于其中的孤儿来说,给予救济的期限是未成年阶段,一旦成年并找到适当工作,社会救助便告结束。

第二,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这类社会成员有劳动能力,也有生活来源,只是因突遭自然灾害而一时陷入生存困境,因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这里所说的自然灾害是指来自自然的破坏力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损害。生活暂时困难是指人们因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经济财产损失,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无法解决,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临时性救济。

第三,城乡贫困者。这类社会成员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来源,但收入微薄,以致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低于政府颁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主要包括:因地处贫困地区而收入过少不能保证每个家庭成员过上法定的最低生活者;有工作能力且有就业愿望但找不到合适工作而造成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者;家庭人口过多,缺乏劳动力及劳动技术或家庭主要劳动者生病伤残等致使生活困难,急需社会救助者。

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救济。社会救济分为城市救济和农村救济。城市对社会贫困者,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救援。目前,我国城市社会救济各类对象的救济标准是由各地依据本地区具体情况确定的,并随物价的变动而调整。制定救济标准的依据,一是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二是国家的财政能力。救济标准只能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平,高了,国家财力难以承受;低了,救济对象生活得不到保障。救济款主要用于购买绝对必需的商品和劳务。

农村社会救济的对象主要是指那些因缺少劳动力、资金、技术或因长期生病、人口多、天灾人祸而不能维持全家基本生活的农户。国家对这部分人的社会救济,通过发放一定数额的救济款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二,救灾。它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因灾害造成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的一项社会救助工作。这些灾害的主要特点是人力不能抗拒并造成物质财富的损坏和人身伤亡。灾害救助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只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导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均可获得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援助。救灾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短期行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灾民提供资金和物资帮助,包括灾害发生时对灾民的紧急抢救和援助,灾后重建时期维持灾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甚至维持简单再生产也成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救灾方针是:“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在援助工作中实行救灾和扶贫相结合,发放救灾款无偿和有偿相结合,以及“有灾救灾、无灾扶贫”的原则,以调动灾区人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抗灾防灾能力。

第三,扶贫。是指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对农村贫困户给予扶持,使其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工作。扶贫是社会救助工作的延伸和发展,变单纯的生活救济为生活救济和扶持生产相结合。

确定扶贫对象的条件是:①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在短期内自身无法克服者;②需在社会扶持下才能摆脱暂时的生活贫困者;③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生产门路者;④有一定技术和经营能力,但无资金者。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城市中的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它能保障贫困家庭的起码生活,维护宪法赋予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保持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城市中的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在“最低”这里的“最低”,仅指吃饭而已,旨在帮助城市中的最贫困居民解决“温饱”问题,不能奢望此举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有所作为。其本意在于解决绝对贫困,而不是相对贫困。至于保障对象的其他问题,如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等,就不是其所能涵盖的。

城市居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③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国家为保障城市居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标准确定的合理与否,事关制度能否顺利实施。标准定得太高,一则加重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负担,二则助长了人们的依赖思想,产生负面效应;标准定得太低,不能保障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有悖此举的初衷。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地区社会人均生活水平;②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③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④该时段的物价指数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继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建立后,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而建立的一项现代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高层次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资金保障将居于次要地位,而服务保障的地位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保障对象的全民性。社会福利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性别、年龄、文化,也不分其职业、身份和地域,均可普遍地无例外地享受。

第二,保障内容的广泛性。社会福利内容庞杂,项目众多。它包括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八个方面。

第三,保障待遇的均等性。社会福利具有机会均等性和利益均沾性,即每个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的待遇水平也是相同的。

社会福利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社会补贴。这是政府在出台某项政策措施时,为确保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实施这一政策或措施而下降,对相关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物资帮助。如物价补贴、副食品消费补贴、交通费补贴以及其他一些补贴等。在社会补贴中,教育福利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义务教育津贴、高等学校助、奖、贷学金,职业培训津贴以及其他教育津贴。国家财政拨款是社会补贴的唯一来源,国家财政、劳动、教育、民政部门将用于社会补贴的经费层层下拨,直接发放到享受对象手中。

第二,职业福利。这是以业缘关系为基础,为同系统、同行业、同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设立的福利设施及发放的福利津贴。其覆盖范围基本囊括所有职工甚至家属。如福利设施就有职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乃至小学、中学、浴室、理发室、电影厅、体育馆、阅览室等。除了提供这些福利设施,职工的工资单上还包括各种福利津贴,如书报费、交通补贴费、洗理费、老年人津贴、特种行业补贴等。职业福利在我国各行业和单位中普遍存在,但享受福利待遇离低不一,这是各单位为增强自身凝聚力,吸引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的有力举措。

第三,社会服务。这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区组织和福利机构为解决脆弱人群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设施与服务的福利项目。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区,社区服务带有显著的地缘性,服务对象可以在其居住地附近享受各种服务。社区服务注意社会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资

金来源于社会赞助、政府资助、自筹资金和一部分有偿服务收入。社区服务倡导奉献社会、不求回报,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是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居住和生活地域,由此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由生存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地域,就是社区的活动空间。社区是人们生活最密切、最直接的场所。为了切实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维护社区成员的物质利益,就必须提供周全、便捷的服务,即社区服务。这种服务带有明显的社会福利色彩。社区服务旨在“方便生活、安居乐业”。社区安定既是社区服务的目的所在,更是社会福利职能的直接体现,社区服务使社会福利落到实处。

社区服务要针对不同对象,区分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方式,做到经济上解困、精神上解闷、生活上解忧、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氛围,从爱民、为民、便民出发,把社会关爱送进千家万户。基于以上认识,社区服务项目应涵盖以下方面:满足老人各方面需要的老人服务;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帮残服务;实现优生、优育、优教要求的儿童服务;丰富校外活动、加强校外管理的青少年服务;以治安、调解、维护社会秩序为目标的综合管理服务;提供精神安慰的陪伴服务;从事防病治病的医疗康复服务;从事婚姻介绍、婚姻管理的婚姻服务;满足法律、卫生等方面要求的咨询服务;以及各种方便居民生活的便民服务等。

第三节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机制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和社会保障机构设置三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社会保障基金由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优抚安置基金和其他社会保障基金组成。其中,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优抚安置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社会集团和个人捐赠、有奖募捐等。社会保险基金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纵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做法,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现收现付制。这是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横向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模式。所谓横向收支平衡、即本期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仅仅用来满足本期保险费支出的需要,本期征收、本期使用,收支基本保持平衡,不为以后时期的支付储备资金。其筹资模式的操作方法是,先对当年或近一、二年内某项社会保险所需支付的费用进行预测,然后以相同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所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保险费开支的预测一般是根据上年度实际开支总额,加上本年度预计增加的支出总额求得,一般提取总额应略大于预测的支付总额,使收支相抵,略有节余。

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不用考虑储备,基金提取比例视需要来调整,易于预测、计划;收支保持平衡,积累基金不多,避免了因物价上涨而带来的保险基金贬值的风险,也无需考虑投资增值问题;实施初期交费率较低,易于被筹资对象所接受。以后随着支出规模的扩大和物价上涨,收费率可逐年调整提高。其缺点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必要的储存和积累,随着参加社会保险成员年龄结构的变化,需求水平增长,提取比率会不断上升,势必加重用人单位、个人和国家负担,甚至出现支付危机,同时也容易造成代际转嫁负担的社会矛盾。

第二,完全积累制。这是一种根据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模式。采取这种筹资模式时,首先要对全国或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人口的健康水平、就业率、退休率、工资增长率、利息率、死亡率、预期平均寿命等进行宏观的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时期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所需保险基金的总量,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再按照这个总平均收费率来筹集资金。采用这种筹资模式,在实施初期的若干年份,社会保险基金收大于支,其差额就作为以后年份的储备基金;而在支大于收的年份,就以储备基金及其利息来弥补收支差额。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储蓄功能,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分散风险,提取费率稳定,个人和用人单位负担较小;在支付保险费后每年仍留有相当数量的储备积累基金,使社会保险基金有比较稳定的来源;保险金额的增减是在科学预测基础上通过确定适当的费率来实现的。能应付人口老龄化时的支付需求,不存在支付危机和代际之间转嫁负担的社会矛盾,这一模式还将自我保障机制融入法定社会保险,激励作用明显。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基金储存时间长,容易遭受通胀贬值的风险。因此,能否保证储备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

第三,部分积累制。这是一种把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结合起来的筹资模式。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上,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式,保证当前开支需要;另一部分采取预筹积累式,满足将来支付需求。这种方式兼容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二者的长处,弥补了它们的缺陷,所以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摒弃了传统的现收现付制,采用部分积累制,并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筹资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以下简称统帐

结合)。统帐结合在维持社会统筹现收现付制框架基础上引进个人帐户,形成了激励机制。因为积累基金建立在个人帐户的基础上,所以个人保险权益十分清晰,透明度高,个人帐户已缴纳储存了多少养老保险基金,将来可以享受多少养老保险待遇,一目了然。有利于推行个人缴费,明确个人在筹集基金中的责任,树立自我保障的意识。统帐结合引进了约束和监督机制,个人在乐于缴费的同时,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会积极监督用人单位为其及时足额缴费,有利于建立基金的部分积累制,能够减轻代际之间的转嫁负担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压力。在统帐结合模式中,政府的责任也十分明确,即政府要为个人帐户的储存额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综上所述,统帐结合既体现了社会互济,又突出自我保障;既讲究公平,又注重效率;既体现政府的责任,又强调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筹资模式。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

社会保障基金担负着保障亿万群众遭遇风险时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重任,不仅数额巨大且影响极广,其运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成败。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主要是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即基金的保值增值。投资是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唯一途径。

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是一种专项基金,关系到社会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必须考虑安全性,保值是首要目标,其投者必须强调本金能够及时足额的回收。故投资项目的选择要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把风险锁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二,收益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最终目标是增值,只有增值,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满足到期支付的需要,增强给付能力。所以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投资有较高的收益,但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变化,即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兼顾风险与收益,不能弃风险于不顾,一味追求高收益,因为这与安全性原则相悖。

第三,流动变现原则。变现是指投入运营的基金能及时流回变成现金。之所以要强调变现原则是因为社会保险基金有其特殊的用途,它必须保证劳动者在遭遇各种劳动风险时能获得及时

的给付。如果投资冻结于某个项目的固定用途而无法脱手变现,不能应付支付需要的话,那么社会保险就有名无实了。

第四,多样组合原则。保险基金中可用于投资运营的基金通常有三部分:一是预留的后备金;二是由时间差形成的临时周转金;三是较长时间内不必动用的积累金。第一、二部分的基金要能及时变现,故只能投资于期限较短,风险较小而收益率也不高的项目。第三部分的基金如个人帐户养老基金,长期储存,对变现的要求不高,所以可以投资于期限较长,风险较大而收益率相对也较高的项目。多样性原则的关键是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以分散风险。

第五,社会效益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既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社会保险积累基金是长期基金,稳定性强,适合于投向房屋建设、通讯系统、能源设施和码头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风险小,获利可靠,有稳定的收益率,社会保险基金用于兴建公共基础设施,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为国家发展经济融通资金,又实现了基金的增值,使基金运营进入良性循环。

依据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以下投资方式可供选择。

第一,银行存款。将基金存入银行,这是最传统的投资方式。在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投资既安全又能保值,但在通货膨胀时期,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甚至有可能是负利率,这种投资方式就难以保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第二,国库债及其他债券。国债由政府发放,国家财政作担保,利率比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高,因此购买国债是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方式。除国债外,还有金融机构和大公司发行的债券,因债券利率事先确定,其收益可以很精确地预期,债券能在证券交易所随时变现,是一种较稳妥的投资方式。

第三,股票。股票的风险一般要大于银行存款与债券,但投资收益与风险结伴而行。没有风险的投资,其收益也微乎其微。股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股市的风险,它主要由整个经济形势决定;二是来自股票发行单位的风险,面对这种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发行单位的研究、分析和选择以及巧妙的投资策略,进行化解和规避。因此,从收益的角度看,社会保险基金应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第四,投资基金。专门的基金公司拥有一批优秀且有经验的投资专家,经营管理有序,在投资选择上不仅有技巧,而且具有前瞻性。基金公司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努力降低风险,谋

求资金长期、稳定的增值,投资效果斐然。投资基金变现性能良好,流动性强,不失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一种良好方式。

第五,抵押贷款。抵押贷款风险比较小,收益又高于银行存款,因而可以作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选择。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机构可委托专业银行选择经济效益好,产品有前途的企业提供贷款。它的最大好处是能利用专业银行的经济实力和制约机制,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增值。

第六,不动产投资。这是一种中长期投资,在经济发展时期收益较稳定,但变现性较差。

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社会保障宜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即由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决策机构统一制定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并由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项目。

社会保障之所以要求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首先是因为,现代社会保障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广泛涉及社会各集团、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只有国家直接出面进行组织管理,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实行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次,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受到诸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财政收支状况、就业、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通盘考虑,才能保证社会保障政策符合国情民意。再次,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其所遵循的“大数法则”要求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保险基金、统筹和调剂的范围越大,就越能分散风险损失,社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大范围统筹和调剂基金,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最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社会保障工作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以便企业集中精力于生产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应设置以下四个层次的管理机构

第一,决策协调机构。这一层次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充任,是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决算的审议。同时,还负有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的协调重任。

第二,业务执行机构。这一层次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职能部门,通常都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

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等工作。

第三,资金运作机构。这一层次可由社会保障基金会(或社会保障银行)独立运作,也可委托专门的基金公司或银行代理。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第四,监察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运营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可由工会、公众代表或政府代表组成,定期听取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运营及管理的汇报,并将情况向社会公布,使社会保障具有透明度,便于接受公众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对挪用、滥用、挤占、浪费社会保障基金等不良现象,要予以曝光。监督机构可委托审计部门对经办机构的财务收支、基金管理和运营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多种途径实施监督、检查,以保证社会保障法令和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由部门化走向社会化。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民政部”两家分头管理,这比起过去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来说,已前进了一大步,但离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仍有距离。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只有打破部门分割,实现社会化管理,才能落实国家对社会再分配的政策,在总体上实现社会公平,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第二,由稳定社会走向稳定经济。从近期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首先着眼于稳定社会,通过基金的收缴和支付达到收支平衡,从而使社会保障落到实处,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这种目标只是近期的,从中长期来看,从战略上着眼,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要有利于稳定经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聚集巨额基金,把“吃饭”和“建设”协调起来,通过基金的有效运作,稳定经济,发展经济,再为基金的收缴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要在资金的融通、投资、增值、回报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这样才能使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趋于完善与成熟。

第三,由行政管理走向法制管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政策和条例上,“人治”色彩浓厚,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障的立法是社会保障管理走上法治轨道的关键环节。

在立法上,强调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结合,社会保障总体立法和分项立法并重;在执法上,强调在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法律体系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律条文办事,对违法违规的行为以法处置。

山大(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山大(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一) 一、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销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公共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品。公共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反之,在一段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下降的经济现象则被定义为通货膨胀。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若干倍的国民收入增加,进而引起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二、简答题 1、除了价格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其他因素大体可以包括那些?他们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 答:除了价格因素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可以包括收入的增长、替代品或者互补品价格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等等。一般来说,收入增长与需求扩张成正比,与替代品价格成反比,与互补品价格成正比,消费者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则现期消费会扩大,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高,则需求会相应增大。 2、在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选择两类商品的数量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答: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花在每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支出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3、中央银行通常会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数量的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过程,这些政策工具是什么?政策机理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政策手段通常包括准备金率的调整、贴现率的变动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手段。准备金率和贴现率的提高意味着货币紧缩的政策倾向,中央银行购买债券同样是扩张货币的政策倾向。有时中央银行也可以采用选择性信贷和道义说服等手段控制货币发行数量。 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那些? 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状态、人口和人力资本、技术变协、投资扩张等四大类因素。 三、计算题 给定的某商品的供给曲线为Q s=2+6P,需求曲线为Q D=14-3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为多少?在此价格水平下,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 均衡价格p=4/3,均衡产量为Q=10。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5,供给价格弹性为4/5。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本文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经管类或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如何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期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兴趣 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中准确生动地介绍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新事物,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将起到启发兴趣、巩固基础、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应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新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并未遇到。诸如此类的新现象,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题材。其次,合理安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而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学应紧密结合教材,并密切联系实

际。。最后,教学内容的更新重在知识的灵活变通。在精心研究、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浅适宜。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部分资本主义内容,适当扩充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予以指导,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大量书籍、报纸、杂志,并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些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经济方面的文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很重要。适用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本着引导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有效宗旨,合理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具体做法是运用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等,翻转课堂,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创建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在线讨论区,答疑解惑、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等。以课堂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平时作业与测验、期末考试等主要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既有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第十五章经济运行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完全网与稳定器。本章将分析社会保障的作用、内容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和基金的运作,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求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旨在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当然,社会保障也应体现这二大目标。 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不是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以公正的、不偏不袒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成员,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个成员提供相同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公平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公平,是指每

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可以普遍地无例外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社会成员就能够在基本生活有保障并解除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参与社会竞争,不会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着落而输在起跑线上。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换言之,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多的劳动成果,或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效率,就是要在社会保障中融入自我保障机制,通过个人缴费的方式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使每个社会成员从关心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必须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挂钩,和在职时的劳动贡献相联系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从而能够激励劳动者勤奋工作。 在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公平为效率提供动力。社会保障高举“公平原则”的大旗,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解除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的安定,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 二是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因为效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通向社会公平的桥梁。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谈不上社会公平,充其量也只能是公平地分配贫穷。所以任何损害效率的行为都将损害公平,最终实现不了社会公平。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个人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才能增加积累,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公平。 然而,公平与效率又是会发生矛盾的。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凡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无条件享受,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贫困者倾斜,权利的享受无须以承担义务为前提。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虽然此项基金是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它的给付与劳动贡献也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致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者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社会保障明显的权利均等性、利益共享性,导致给付与劳动贡献的脱钩,因而会削弱对劳动者的激励作用,进而损害效率。 为了在社会保障领域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就要贯彻既保障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方针。首先,社会保障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如果超过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使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会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所以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水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建设规划 所属单位(院):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程负责人:雷儒金教授 建设日期:2006.10---2009.10 二○○七年三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概况 (3)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6)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特色 (6) 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6) 五、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 (9) 六、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计划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育部“5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9号文件”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党委历来就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建设工作。早在1988年就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立项建设;1998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又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此门课历经变迁,现在定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早日将《概论》课程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现作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概况 本《概论》课程1998年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2006年申请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政法学院副院长雷儒金教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①中央对《概论》课程的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就在各高校开设新马克思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等课程。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程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完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1986年3月,国家教委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精神,将高校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老三门”(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改为“新四门”(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8年4月经政治局常委批准,通过了“两课”课程设量新方案即“98方案”,共8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5门课程。 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16号文件,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加强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有明显改善,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16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9号文件”,确定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即“05方案”,将思想政治政府课确定为四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5年5月,湖北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山大(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1234

(一) 一、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销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公共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品。公共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反之,在一段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下降的经济现象则被定义为通货膨胀。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若干倍的国民收入增加,进而引起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二、简答题 1、除了价格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其他因素大体可以包括那些?他们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 答:除了价格因素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可以包括收入的增长、替代品或者互补品价格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等等。一般来说,收入增长与需求扩张成正比,与替代品价格成反比,与互补品价格成正比,消费者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则现期消费会扩大,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高,则需求会相应增大。 2、在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选择两类商品的数量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答: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花在每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支出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3、中央银行通常会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数量的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过程,这些政策工具是什么?政策机理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政策手段通常包括准备金率的调整、贴现率的变动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手段。准备金率和贴现率的提高意味着货币紧缩的政策倾向,中央银行购买债券同样是扩张货币的政策倾向。有时中央银行也可以采用选择性信贷和道义说服等手段控制货币发行数量。 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那些? 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状态、人口和人力资本、技术变协、投资扩张等四大类因素。 三、计算题 给定的某商品的供给曲线为Q s=2+6P,需求曲线为Q D=14-3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为多少?在此价格水平下,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 均衡价格p=4/3,均衡产量为Q=10。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5,供给价格弹性为4/5。

2008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2008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2.差别价格 答:差别价格往往是垄断厂商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为,是指同一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者对销售给不同购买这同一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取相同的价格。 垄断厂商实行差别价格,必须具备以下两点基本条件: (1)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根据不同的价格差别程度可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需求曲线分成不同的几段,然后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来确定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3.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4.均衡价格 答: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的变化,供给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化。在图1-1中,一种商品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

山大管理学院基础会计期末考试题

基础会计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会计核算主要是以()作为计量尺度。 A .劳动 B .价格 C .实物 D .货币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要求企业前后期间提供可比会计信息的原则是()。 A ?可比性原则 B ?一贯性原则C.配比原则 D ?权责发生制原则 3.下列账户中()是损益类账户。 A.待摊费用 B .预提费用 C .制造费用D.财务费用 4.按照用途和结构分类、累计折旧”账户属于()账户。 A.资产类 B .损益类C.集合分配 D .调整 5.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有()和余额平衡两种。 A .发生额平衡B.总账平衡 C .明细账平衡 D .借贷方平衡 6.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贷”二字表示()。 A.记账方向 B .记账符号 C .记账方法D.记账规则 7.企业用来核算库存材料的账户是()。 A.物资采购” B .在途物资” C .原材料” D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表示() A .期末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B.期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 C .本期产品的实际成本D.企业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 9.待摊费用是指()。 A .本期已经支付款项、且归属本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 B .本期尚未支付款项、但应归属本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 C .本期尚未支付款项、但应归属后续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 D .本期已经支付款项、但应归属后续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 10.预收货款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预收账款”账户、直接将预收的货款记入()。 A.应收账款”账户的借方 B .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 C .”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 D .”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 11.下列项目中,引起资产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是 ()。 A.向银行取得借款存入银行存款户 B.以现金支付职工工资 C?收回前欠货款存入银行 D.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货币资金 12.将现金存入银行这笔业务、按规定应编制()。 A .现金收款凭证 B .现金付款凭证 C .转账凭证D.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13.某企业用银行存款8000元支付短期借款利息、会计人员编制的付款凭证为借管 理费用”6000元、贷银行存款”6000元、并已登记入账。当年发现记账错误、更正时应采用的更正方法是()。 B.划线更正法 C .补充登记法 D .红字更正法 A. 重新编制正确的付款凭证 匚匕一A^t1衣口□口Am 14 .库存商品明细账般采用(丿格式。 A. 三栏式 B .多栏式C. 数量金额式 D .卡片式 15 .在永续盘存制度下、平时()。

山大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精品文档 (一) 一、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销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公共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品。公共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 排他性。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反之,在一段时间内价格水平持 续、显著下降的经济现象则被定义为通货膨胀。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若干倍的国民收入增加,进而引起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导致私 人投资减少。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 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二、简答题 1、除了价格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其他因素大体可以包括那些?他们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 答:除了价格因素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可以包括收入的增长、替代品或者互补品价格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收入 的预期、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等等。一般来说,收入增长与需求扩张成正比,与替代品价格成反比,与互补品价格 成正比,消费者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则现期消费会扩大,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高,则需求会相应增大。 2、在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选择两类商品的数量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答: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花在每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支出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3、中央银行通常会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数量的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过程,这些政策工具是什么?政策机理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政策手段通常包括准备金率的调整、贴现率的变动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手段。准 备金率和贴现率的提高意味着货币紧缩的政策倾向,中央银行购买债券同样是扩张货币的政策倾向。有时中央银行也 可以采用选择性信贷和道义说服等手段控制货币发行数量。 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那些? 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状态、人口和人力资本、技术变协、投资扩张等四大类因素。 三、计算题 给定的某商品的供给曲线为 s D Q =2+6P,需求曲线为Q =14-3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为多少?在此价格水平下,需求价 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 均衡价格p=4/3,均衡产量为Q=10 。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5,供给价格弹性为4/5。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来源: 这有的不会我自己写的,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找的,如果谁知道告诉我一下,我给加上哈 影视艺术欣赏(夏威老师开的),这个课可以说是15块钱包过的,第一节课去上课,花15块钱买一本教材,以后就可以不去了,不点名,最后一节课把书拿去,按着他的问题找着书上的抄就行了,果断90+ 运动与健康。 这是个神课,关于它的实在太多了,就不整理了,有兴趣的可以吧内搜索一下“运动与健康”或者“单大卯”…………真是太神奇了。。。。。 口腔医学美学。 九个周,时间短,每节课要记笔记,不点名,每节课都换老师,考试要求较松,可以适当那个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影视鉴赏。 选修,很好过,要签到,最后交三千字论文就过了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选修,不点名,最后考试,需要参考《人际关系学》山大出版社,开卷,比较好过 不点名,没作业。考试也很简单 美学与人生: 通识课,很坑爹,每周交作业八百字左右,至少七篇,最后交卷子一千二百字左右,卷子是拿回来做的,点名,建议不要选…… 略水略坑……每周要交论文,一学期至少七篇……好处是时间短,12周的好像。还会有两次水水的实践。不过我们没有最后的卷子。。。。 孙子兵法与谈判策略。 选修,较水,点名但可以替人点到,最后课堂写作业,还不错 管理心理学。 选修,只有十一周,上课点名水,不去也行,最后课堂交作业,完事。

旅游摄影与科研。 选修,基本每节课点名,期末交作业,作业比较水,自己权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识课,中心校区,考试晚,点名较水,最后课堂书面答题,好过 艺术作品鉴赏。 选修,中心校区,总看电影,老师经常不去,点名浮云,最后貌似是写点东西就好,很水 科学研究方法。 不点名,但不时的变相点名,让交课堂作业,最后得交一篇正规格式论文,所以大家看着办吧! 数学建模。 老师讲得不错。。不过成绩全是合格~~不打分。。65分算两个学分

山东大学2018年经济学院硕士生复试方案_山大考研论坛

山东大学2018年经济学院硕士生复试方案 一、学术型 1.复试方式 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各专业复试中以笔试方式考一门专业课,满分为50分;面试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满分为50分。 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95%+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成绩,满分100分。 2.复试笔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专业:世界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财政学专业:财政学; 金融学专业:证券投资学; 产业经济学专业: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专业: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 投资经济学专业:投资经济学; 保险学专业:保险学。 3.面试内容 专业面试用中外文提问和回答问题。 4.拟录取排名 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按总成绩排名。 5.录取原则: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各专业严格按照本专业招生计划,根据拟录取排名按序录取。 6.拟录取方式 (1)一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按照二级学科根据录取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 (2)在同一批次参加复试的情况下,一志愿考生与学院内部不同专业之间调剂考生统一排名;拟录取排名相同,优先录取一志愿考生。 (3)一志愿生源不足,可以将指标用于录取二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 (4)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分别排名;学术型硕士考生可调剂到专业学位硕士录取,专业学位硕士不得调剂到学术型硕士录取。 (5)全日制考生和非全日制考生分别排名;全日制考生可调剂到非全日制硕士录取。 (6)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7)符合我校调剂要求的校外考生按照二级学科单独排名,单独录取。 (8)个别专业的录取政策会根据报考情况和学校政策进行调整。如有调整,以复试前发布的最新通知为准。 7.复试笔试科目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于良春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政治经济学》(第一版),张维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上海三联出版社;《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 为促进我校课程平台建设,规范课程网站建设的内容和标准,便于交流与评价,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一、课程网站的基本要求 课程网站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丰富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与要求 课程网站主要由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互动三部分构成。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课程性质、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办公室开放时间、教学参考书、课程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等基本信息。 2.教学大纲: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发布)。 3.教学计划(或教学日历):以课节为单位的教学进度安排(按教学计划的统一要求发布)。 4.考试大纲:考试的主要内容,分数在各章节的分布等。 5. 教师信息: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等人员的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情况、科研情况、获奖情况、

办公地点与联系方式等。 6.课程教材: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获奖情况等内容。包括不少于2本的教学参考书,有条件的可提供电子版教材。 7.学习指导:本课程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特点,并对如何学习本课程给出指导性意见。 (二)课程教学资源 1.电子教案:以课时或教学章节为单位,提供教师讲稿或者与讲课配套的黑板板书内容(或者投影内容)。电子教案可采用Html网页文档、Word文档、PowerPoint幻灯片、Pdf文档等格式。 2.教学视频:电视教学片或教师课堂授课的实况录像。教学视频建议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 3.习题:根据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学单元均应有配套的习题。习题可分为作业题、讨论题以及思考题。 4.实验(实训)指导:对于有实验(实训)要求的课程,应该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实训)为基础,为每一个实验(实训)配套相应的指导,或者提供电子版实验(实训)指导书。 5.案例库(素材库):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案例或者素材。 6.试题库:提供有指导性意义的试题,使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有基本了解,指导学生学习。 7.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以章为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者网络链接,包括相关论文、网站、新闻、背景知识、相关前沿问题和

山东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学B

《管理学》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强调无论是哪项改革或措施,都应该不仅包括实施过程,还要有监督、反馈过程,这反映了管理的哪项原则:() A.管理的整分合原则 B.管理的相对封闭原则 C.管理的能级原则 D.管理的动力原则 2、有一种说法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这实际上意味着: () A.对于管理者来说只要善于决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B.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都是由于决策的复杂性而导致的 C.决策能力对于管理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D.管理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对复杂的环境作出决策 3、管理层次较多而管理幅度较小的直式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A.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 B.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 C.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 D.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满足感。 4、现代大型公司广为采用的组织形式是:()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形式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5、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 A.工作能力 B.工作环境 C.工作情绪 D.工作内容和性质 6、“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预先控制 B.实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7、在管理决策中,应该同时有几套被选方案,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及时做出反应,这反映了:() A.管理的反馈原则 B.管理的弹性原则 C.管理的效益原则 D.管理的价值原则 8、以下哪项不包括在经济环境的分析中:() A.利率 B.贸易赤字和赢余

C.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 D.就业人口的种族划分 9、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A.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B.丰厚的薪水和福利 C.职务晋升 D.领导赏识 10、从组织内部提拔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充实空缺职位有很多优点,以下所列举的各条哪一条错误的: () A.有利于鼓舞士气 B.有利于受聘者更快地开展工作 C.有利于平息与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D.有利于节约招聘费用 二、简答题 1、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什么结论? 2、简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3、什么是矩阵结构?它的优缺点有哪些? 4、简述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 5、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什么结论? (1)工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 (2)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3)起了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存在霍桑效应 2、简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和工作条件等,称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不能直接祈祷激励员工的作用,但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的情绪。 一类是工作内容本身方面的因素,如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等,称为激励因素,只有这类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3、什么是矩阵结构?它的优缺点有哪些? 在最高管理者领导下,既有按职能部门划分的垂直管理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管理系统,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矩阵结构形式。 特点:双重机构,双重领导 优点: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结构、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有较好的适应性 缺点:双重结构易产生责任不清、资源不易配置、临时观点等 4、简述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 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分立化 5、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课后思考题.doc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生产力劳动过程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再生产交换分配 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消费资料分工生产要素必要产品剩余产品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物质生产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什么含义? 4、社会生产总过程包含哪些环节?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工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6、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扩大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8、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9、工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10、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本章主要概念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商品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 律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价值规律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证券债券股票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商品具有哪两重属性?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是何关系?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为什么商品的价值是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6、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并由此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7、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8、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 9、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山东大学管理学试题答案

管理学 简答题 1. 管理层次与管理宽度有关。较大的宽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较小的宽意味着较多的层次。这样,按照管理宽度的大小及管理层次的多少,就可成两种结构: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所谓扁平结构,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而直式结构的情则相反。 2. 扁平式结构又称横向结构,是指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结构。优点是1缩短基层与上层组织之间的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2信息沟通渠道短捷,信息纵向流通快,降低管理费,调动积极性使其有较强的责任感,成就感。3上级可以更好的选择和培训有潜力的下级人员。缺点是:上级难以监督下级人员,加重同级间相互沟通联络的困难。直式结构又称高耸式结构,是指管理幅度小而管理层次多的机构。优点:分工明确、管理严密,上级对下级可以具体的指导和监督,并且给下级提供较多晋升机会。缺点:增加管理费用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并且信息沟通速度慢,造成效率下降。同时层次过多使上层对下曾控制变得困难,影响系统整体优势的发挥,还会影响到下级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 3. 矩阵制是将按职能划分的部门与按产品或按项目划分的小组(项目组)结合成矩阵型的一种组织结果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多用于项目管理。优点: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充分调动项目的资源、统一协调与平衡、提高公司高层管理者对项目的信任;缺点:多重领导、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的权力的不均衡、对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较高。 4. X理论:X 理论认为人是不爱工作的,人性是被动的,人的本性反对改革、对组织漠不关心,人是需要有人管理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利用惩罚以进行威胁。一般人都胸无大志,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工作。Y理论:Y理论认为管理者必须清楚员工个人的特性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并非天生好逸恶劳,若在适当激励下,人能激励自己而富有创造力,外界控制不是促使人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在自我承诺与参与决策中,可以自我控制。让员工对他们的任务有责任感,工作丰富化,便能鼓励人员承担责任。人并不是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Y理论中,他认为若建立可核实的目标制度,就可确保分权及授权。 5. 1、各成员核心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性2、组织边界的模糊性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构成的动态化5、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与响应的敏捷性。

山东大学-西方经济学试卷C(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所消费该商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商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均势。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通常为两种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比较。在坐标轴上表示出的图形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 微观经济学: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二、简答题 1、请解释“谷贱伤农”的道理。 2、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厂商如何选择两类投入品的数量组合以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3、为实现总需求的扩张,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支出和减税两种手段实现,他们的政策效 应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4、凯恩斯有关货币需求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谷物是农产品的简称,一般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因此当谷物价格 下降时,农产品需求量增长有限,农民总收益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有减少。 2、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厂商选择投入到各种生产要素使用过程中的最后一块钱带来的 边际产量相等以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3、为实现总需求的扩张,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支出和减税两种手段实现,但是他们的政 策效应大小不同。原因在于他们有不同的乘数作用,支出扩大的乘数效应大于减税的乘数效应,其中的差别在于税收减免产生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有一部分转化为储蓄,从而乘数效应减少。 4、凯恩斯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来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的货币 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而预防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有关。 三、计算题 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求均衡收入为多少?假定投资增加到100,均衡收入为多少?乘数为多少?假定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乘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 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均衡收入为750。假定投资增加到100,均衡收入为1000,乘数为5。假定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乘数为10。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附答案)

山东大学马原题库 绪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求是 C. 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新陈代谢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D. 与时俱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