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习题参考答案

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总论

制造有两种含意,狭义的制造是使原材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而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制造是指人类按照所需目的,运用主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手工或可以利用的客观的物质工具与设备,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原材料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并投放市场的全过程。

加工是指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直接物理过程。是制造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是通过改变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的形状、性质或表面状态,来达到设计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制造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的总称。

制造技术是完成制造活动所施行的一切手段的总和。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加工制造业最基本的竞争方式就是成本价格的竞争。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如果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最后结果就是没有利润。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一些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发现尽管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但企业利润越来越少,甚至处于盈亏的临界点上。发达国家也是先经历过价格竞争的过程,往后就进入差异化竞争过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而是性能、质量、营销、品牌等各方面差异的竞争,只有这些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现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一些企业已经发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希望向装备制造业升级。十六大报告提出产业升级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制造业本身的发展。现在制造业正处于一个由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装备制造业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下一阶段,我国工业应该向装备制造业方面发展,否则我国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零件是机器的组成单元,装配时机器是由零件单元逐一装配而成,但在设计的时候却是从整台机器开始的。一种新产品(机器)的开发内容包括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样机试制与评审、工艺设计、新产品鉴定、试销、生产准备、批量生产等。在方案设计阶段往往需要设计多种方案,通过性能、成本等的对比,经评审最后确定一种方案。在详细设计阶段,是从绘制产品(机器)的总装图开始,在完成产品的总装图设计后,再进行拆画零件图,在零件图上除标注正确的几何尺寸外,还要根据机器的性能要求标注出零件的精度要求。可见零件的精度要求来自于机器,其中如果有外购的零部件,必须设计好它们之间的连接形式以及具体尺寸、精度要求等。

第二章 金属切削基础知识与刀具

切削运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两种。

切削运动中直接切除工件上的切削层,使之转变为切屑,以形成工件新表面的运动是主运动。一般来说,主运动是产生主切削力的运动,由机床主轴提供,其运动速度高,消耗的切削功率大。结合主运动把切削层不断地投入切削,以完成对一个表面切削的运动是进给运动。

切削速度v c 、进给量?和背吃刀量a p 是切削用量三要素,

主轴转速n 单位为r/min 或r/s 。

切削速度v c 单位为m/min 或m/s

进给速度符号是v f ,单位为mm/r 或mm/双行程。

每齿进给量f z 。单位为mm/齿。

进给量f 。单位是mm/min 。

(1)在基面投影图r p 中注出已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刀具前面、主切削刃、主偏角、副偏角和正交平面。(参见教材图2-4、图2-9)。

(2)按投影关系作出正交平面,并注出基面、切削平面、前面、后面,o γ= 10°、o a

= 6°。(参见教材图2-10)。 (1)r κ= 90°外圆车刀的几何角度:κ r= 90°、γ o = 15°、a o=8°、λ s=5°、r κ'

= 15°、o a ' = 8°。(参见教材图2-10、图2-11)

(2)r κ=45°弯头刀车端面,几何角度:r κ = r κ' = 45°、o γ = ?5°、o a = o a ' = 6°、s λ = ?3°。(参见教材图2-10、图2-11)

(3)切断刀的几何角度:κrL = 90°、rR κ = 105°、o γ = 15°、o a = 5°、rL κ' = rR κ' = 1°、

s λ = 0°、oL α'=oL α' = 1°30'。(参见教材图2-10、图2-11)。

(1)高硬度

要实现切削加工,刀具材料必须具有比工件材料高的硬度,硬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刀具材料的应用范围。

(2)高耐磨性

耐磨性是刀具材料抵抗摩擦和磨损的能力,它是刀具材料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决定刀具耐用度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

(3)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要使刀具在切削力作用下不致产生破坏,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韧性,以承受着各种应力、冲击载荷和震动的作用。通常用材料的抗弯强度和冲击韧度表示刀具的强度和韧度。

(4)高的耐热性(热稳定性)

耐热性是指在高温下材料保持硬度、耐磨性、强度和硬度的能力。切削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刀具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以保证在高温下仍然具有所要求的性能,耐热性可用红硬性或高温硬度表示。

(5)良好的热物理性能和耐热冲击性能

刀具材料的导热性越好,切削时产生的热量越容易传导出去,从而降低切削部分的温度,减轻刀具的磨损,避免因热冲击产生刀具材料裂纹。

(6)良好的工艺性

为了便于制造,刀具切削部分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锻造、焊接、热处理和磨削加工等性能。 常见高性能高速钢的牌号、主要化学成分、性能及用途如表2-5所示。 表2-5 常用高速钢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

表面涂层是在韧性较好的硬质合金或高速钢基体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法涂覆一薄层耐磨性很高的难熔金属化合物。通过这种方法,使刀具既具有基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又具有很高的耐磨性,从而较好地解决强度韧性与硬度耐磨性的矛盾。

常用硬质合金牌号及用途如表2-6所示。

表2-6 硬质合金的用途

(1)积屑瘤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切削加工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切屑与刀具前面发生强烈摩擦,致使切屑底层金属流动速度降低而形成滞流层,如果温度和压力合适,滞流层就与前刀面黏结而留在刀具前面上,由于黏结层经过塑性变形硬度提高,连续流动的切屑在黏结层上流动时,又会形成新的滞留层,使黏结层在前一层的基础上积聚,这样一层又一层地堆积,黏结层愈来愈大,最后形成积屑瘤。

(2)积屑瘤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①增大实际前角。积屑瘤黏结在刀具前刀面刀尖处,可代替刀具切削,增大了刀具的实际前角。

②增大切入深度。积屑瘤前端伸出切削刃之外,加工中出现过切,使刀具切入深度比没有积屑瘤时增大了Δ,因而影响了加工尺寸。

③增大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由于积屑瘤很不稳定,使切削深度不断变化,导致实际前角发生变化,引起切削过程震动;积屑瘤脱落时的碎片可能黏附在已加工表面上;积屑瘤凸出刀刃部分,在已加工表面上形成沟纹,这些都可以造成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增大。

④影响刀具耐用度。积屑瘤覆盖着刀具部分刃口和前面,对切削刃和前面有一定保护作用,从而减小了刀具磨损,但积屑瘤脱落时,又可能使黏结牢固的硬质合金表面剥落,加剧刀具磨损。

(3)影响积屑瘤的主要因素与控制。精加工时必须避免或抑制积屑瘤的生成。其措施有如下几种。

①控制切削速度。尽量采用很低或很高的切削速度。

②降低工件材料塑性。通过热处理降低材料塑性,提高硬度,可抑制积屑瘤生成。

③其他措施。减小进给量、增大刀具前角,减小刀具前面的粗糙度值,合理使用切削液等,均可使切削变形减小,切削力减小,切削温度下降,从而抑制积屑瘤的生成。

(1)工件材料对切屑变形的影响。工件材料的塑性是影响切屑变形的主要因素。如碳钢的塑性越大,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越低,越容易产生塑性滑移和剪切变形,在较小的应力条件下就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工件材料的塑性越大,切屑变形就越大。例如,1Cr18Ni9Ti和45钢的强度近似,但前者延伸率大得多,切削时切屑变形大,易粘刀且不易断屑。

(2)刀具前角对切屑变形的影响。刀具前角越大,减小切屑沿前刀面流出的阻力越小,切屑变形越小。

(3)切削速度对切屑变形的影响。在无积屑瘤的切削速度范围内(例如高速切削),切削速度越高,则变形越小。因为塑性变形的传播速度较弹性变形慢。

(4)切削厚度对切屑变形的影响。当切削厚度增加时,摩擦系数减小,变形变小。切削厚度增加,切屑底层变形大,上层变形小且变形程度严重的金属层,占切屑体积的百分比随着切屑厚度增加而下降。因此,从切削层整体看,切屑的平均变形减小。反之,切屑越薄,变形量越大。

(1)工件材料的影响。工件材料的强度越大、硬度越高,切削时消耗的功越多,产生的切削热越多,切削温度升高。工件材料的热导率大,热量容易传出,若产生的切削热相同,则热容量大的材料切削温度低。工件材料的塑性越好,切削变形越大,切削时消耗的功越多,产生的切削热越多,切削温度升高。

(2)切削用量的影响。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切削温度影响最大。切削速度v c 增加,切削的路径增长,切屑底层与刀具前面发生强烈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切削热,切削温度显著升高。

进给量f对切削温度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进给量的增大,单位时间内金属的切除量增加,消耗的功率增大,切削热增大,切削温度上升。

背吃刀量a p对切削温度影响很小。随着背吃刀量的增加,切削层金属的变形与摩擦成正比例增加,产生的热量按比例增加。但由于切削刃参加工作的长度也成比例增长,改善了刀头的散热条件,最终切削温度略有增高。

(3)刀具几何角度的影响。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温度影响较大的是前角和主偏角。

前角γo增大,切削变形及切屑与刀具前面的摩擦减小,产生的热量小,切削温度下降。反之,切削温度升高。但是如果前角太大,刀具的楔角减小,散热体积减小,切削温度反而升高。

主偏角κr增大,刀具主切削刃工作长度缩短,刀尖角εr减小,散热面积减少,切削热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切削温度。反之,主偏角减小,切削温度降低。

(4)其他因素。刀具后面磨损较大时,会加剧刀具与工件的摩擦,使切削温度升高,切削速度越高,刀具磨损对切削温度的升高越明显。

切削液对降低切削温度有明显的效果,切削液的润滑作用可减小摩擦,减少切削热。

在使用刀具时,在刀具产生急剧磨损前必须重磨或更换新切削刃,这时刀具的磨损量称为磨钝标准或磨损限度。

刀具一次刃磨后从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实际切削时间称为刀具耐用度。

刀具耐用度的大小表示刀具磨损的快慢,刀具耐用度大,表示刀具磨损慢;耐用度小,表示刀具磨损快。另外,刀具耐用度与刀具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刀具寿命是指一把新刀从投入使用到报废为止总的切削时间,刀具的寿命等于刀具耐用度乘以刃磨次数。

断屑槽的槽形有折线型、直线圆弧型和全圆弧型3种。它们在垂直切削刃的剖面上的形状如图2-27(a)、(b)、(c)所示。除槽宽尺寸外,其中反屑角也是影响断屑的主要因素,反屑角增大,切屑易断裂,但会使切屑卷曲半径R ch减小,增大卷曲变形和弯曲应用,如图2-27(d)所示。

图2-27 断屑槽的形式

(1)刀具材料采用涂层高速钢或硬质合金均可。

(2)Vc =60.288 m/min

(3)公称宽度D b =5.6577mm 公称厚度D h =0.35355mm 横截面积D A =2mm 2 主偏角对刀具耐用度影响很大。减小主偏角可使刀尖角εr 增大,刀尖强度提高,散热条件改善,因而刀具耐用度高。减小主偏角可降低加工表面残留面积的高度,故可减小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主偏角还会影响各切削分力的大小和比例。如车削外圆时,增大主偏角,可使背向力F p 减小,进给力F f 增大,因而有利于减小工艺系统的弹性变形和震动。

工艺系统刚性较好时,主偏角宜取较小值,如κr = 30°~45°,例如选用45°偏刀;当工艺系统刚性较差或强力切削时,一般取κr = 60°~75°,例如选用75°偏刀。车削细长轴时,取κr = 90°~93°,以减小背向力F p 。

刃倾角主要影响切屑流向和刀尖强度。

刃倾角对切屑流向的影响如图2-16所示。刃倾角为正值,切削开始时刀尖与工件先接触,切屑流向待加工表面,可避免缠绕和划伤已加工表面,对精加工和半精加工有利,如图2-16(b )所示。刃倾角为负值时,切削中切屑流向已加工表面,如图2-16(a )所示,容易缠绕和划伤已加工表面。

(1)背吃刀量a p的选择

(2)进给量f的选择

(3)切削速度νc的选择

因为切削用量3个要素对刀具耐用度T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刀具耐用度影响最大的是切削速度v c,其次是进给量f,最小的是背吃刀量a p。由于要保持已确定的刀具耐用度T 值,提高其中某一要素时,必须相应地降低另外两个要素。

所谓选择切削用量是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的最佳组合,在保持刀具合理耐用度的前提下,使a p、f、v c三者的乘积值最大,以获得最高的生产率。根据已选定的背吃刀量、进给量,按照一定刀具耐用度下允许的切削速度公式,通过计算最后确定切削速度νc。

(1)背吃刀量a p方面

切削加工一般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粗加工时应尽量用一次走刀切除全部粗加工余量。当粗加工余量过大、机床功率不足、工艺系统刚度较低、刀具强度不够、断续切削及切削时冲击震动较大时,可分几次走刀。切削表面层有硬皮的铸、锻件时,应尽量使背吃刀量大于硬皮层的厚度,以保护刀尖。

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的加工余量一般较小,可一次走刀切除,即a p等于半精(精)加工余量。当为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时,也可二次走刀。多次走刀时,应将第一次的背吃刀量取大些,一般为总加工余量的2/3~3/4。

(2)进给量f方面

粗加工时,由于粗加工的工艺目标是尽量高效切出加工余量,对加工后表面质量没有太高的要求,这时在工艺系统的强度、刚度允许的情况下,可选用较大的进给量,可根据工件材料、刀杆尺寸、工件直径和已确定的背吃刀量查阅相关手册确定。

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由于半精、精加工的工艺目标是确保加工表面质量(主要是表面粗糙度),进给量应取较小值,通常按照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可根据工件材料、刀尖圆弧半径、切削速度等条件查阅切削用量等相关手册来选择进给量。

(3)切削速度νc方面

粗加工时,背吃刀量和进给量都较大,切削速度受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的限制,一般较低。精加工时,背吃刀量和进给量都取得较小,切削速度主要受加工质量和刀具耐用度影响,一般较高。

常用的切削液分为3大类:水溶液、乳化液和切削油。

(1)粗加工时切削液的选择。因为粗加工所用的加工余量、切削用量较大,所以产生大量的切削热。在采用高速钢刀具切削时,由于高速钢刀具耐热性较差,需要采用切削液,这时使用切削液的主要目的是降温冷却,减少刀具磨损,因此应采用3%~5%的乳化液;硬质合金刀具由于耐热性较高,一般不用切削液,若要使用切削液,则必须连续、充分地浇注,以免处在高温状态的硬质合金刀片产生巨大的内应力而出现裂纹。

(2)精加工时切削液的选择。精加工要求表面粗糙度值较小,一般应采用润滑性能较好的切削液,如高浓度的乳化液或含极压添加剂的切削油。采用高速钢刀具精加工时

可用15%~20%的乳化液,以降低刀具磨损,改善加工表面质量。

(3)根据工件材料的性质选用切削液。切削塑性材料时需用切削液。切削铸铁等脆性材料时,一般不加切削液,以免崩碎状切屑黏附在机床的运动部件上。

切削铜合金和有色金属时,一般不得使用含硫化添加剂的切削液,以免腐蚀工件表面。切削铝、镁及其合金时,不得使用水溶液或水溶性乳化液。在贵重精密机床上加工工件时,不得使用水溶性切削液及含硫、氯添加剂的切削油。

磨削的特点是温度高,会产生大量的细屑和砂粒,因此磨削液应有较好的冷却性和清洗性,并应有一定的润滑性和防锈性。

第三章金属切削基础知识与刀具

按机床工艺规程的要求,保证工件获得相对于机床和刀具的正确位置,并通过夹紧工件保证在加工过程中始终保持工件位置正确的工艺装备,称为机床夹具。简单地说用来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装置称为机床夹具,简称夹具。

夹具主要起定位夹紧作用。定位是“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位置的过程”;夹紧是“工件定位后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

(1)定位元件用于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位置使工件在加工时相对刀具及运动轨迹有一个正确的位置。

(2)夹紧装置用于保持工件在夹具中的既定位置,使它不致因加工时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改变原定的位置。

(3)对刀元件用来确定夹具相对于刀具的位置。

(4)夹具体用于连接夹具上各个元件或装置,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件。夹具体也用来与机床有关部位相连接。

(5)其他元件和装置根据需要,夹具上还可以有其他组成部分,如分度装置等。

定位,就是限制自由度。用合理设置的6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使工件在夹具中的位置完全确定,这就是工件定位的“六点定位原理”。

有些自由度对加工要求有影响,有些自由度对加工要求无影响,这种定位情况称为不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在对加工要求无影响的情况下是允许的。

过定位会导致重复限制同一个自由度的定位支承点之间产生干涉现象,从而导致定位不稳定,破坏定位精度。是不允许的。但实际生产应用中,过定位并不是必须完全避免的。有时因为要加强工件刚性或者特殊原因,必须使用相当于比6个支承点多的定位元件。

定位是“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位置的过程”;夹紧是“工件定位后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它与定位位置无关,是保证位置不变。

属于固定支承的定位元件有支承钉和支承板,如果工件平面较小,则定位元件应采用支承钉。支承钉分为A型、B型和C型3种。工件定位基准面是毛坯表面时(粗基准),因工

件表面不平整,应采用布置较远的3个球头支承钉(B 型支承钉),使其与毛坯面接触良好;而C 型支承钉为齿纹头,用于粗基准的侧面定位,能增大摩擦系数,防止工件受力滑动。

工件以加工过的平面(精基准)作定位基准时,应该采用平头支承钉(书中图3-33中的A 型)。如果工件平面较大,则定位元件可采用支承板,如书中图3-34所示。支承板分A 型和B 型两种,一般用2~3个螺钉紧固在夹具体上。A 型支承板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板上螺钉孔的边缘容易粘切屑,且不易清除干净,适用于工件的侧面和顶面定位;B 型结构易于保证工作表面清洁,适用于工件底面定位。

采用支承钉或支承板做定位基准时,必须保证其装配后定位基准表面等高。一般采用将支承钉、支承板装配于夹具

自位支承是指支承本身的位置在定位过程中,能自适应工件定位基准面位置变化的一类支承,如图3-38所示。图3-38(a )、(b )所示为两点式自位支承,图3-38(c )所示为三点接触,这类支承的工作特点是:浮动支承点的位置能随着工件定位基准位置的不同而自动浮动。当基准面不平时,压下其中一点,其余点即上升,直至全部接触为止,故其作用仍相当于一个固定支承,只限制一个自由度,未发生过定位。由于增加了接触点数,故可提高工件的安装刚性和稳定性,多用于工件刚性不足的毛坯表面或不连续的平面的定位。

图3-38 自位支承 可调支承是指高度可以调整的支承,如图3-35所示。当夹具支承的高度要求能够调整时,可采用可调支承。可调支承常用于铸件毛坯、以粗基准定位的场合。

在生产中,有时为了提高工件的安装刚度和定位稳定性,常采用辅助支承。

辅助支承的结构形式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辅助支承都不起定位作用。辅助支承都是工件定位后才调整支承与工件表面接触并锁紧支承的,所以不限制自由度,同时也不能破坏基本支承对工件的定位。

辅助支承都不起定位作用。辅助支承都是工件定位后才调整支承与工件表面接触并锁紧支承的,所以不限制自由度,同时也不能破坏基本支承对工件的定位。如图3-39所示为阶

梯零件,当用平面1定位铣平面2时,于工件右部底面增设辅助支承3,可避免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变形。

可调支承是针对毛坯批次进行调整,而不是对每个工件的装夹进行调整。可调支承在一批工件加工前调整一次,在同一批工件加工中,其作用即相当于固定支承。所以,可调支承在调整后都需用锁紧螺母锁紧。

可调支承也可用于通用可调整夹具及成组夹具中,用一个夹具加工形状相同而尺寸不同的工件。图3-37所示为径向钻孔夹具,采用可调支承使工件轴向定位,通过调整支承长度位置,可以加工距轴端面距离不等的孔。

确定夹紧力就是确定夹紧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确定夹紧力的三要素时要分析工件的结构特点、加工要求、切削力及其他作用外力。

(1)夹紧力方向的确定。

① 夹紧力方向应垂直于主要定位基准面。

② 夹紧力应朝向工件刚性较好的方向,使工件变形尽可能小。

③ 夹紧力的方向应使所需夹紧力最小。夹紧力最好与切削力、工件重力方向一致,这样既可减小夹紧力,又可缩小夹紧装置的结构。

(2)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选择作用点的问题是指在夹紧方向已定的情况下确定夹紧力作用点的位置和数目。合理选择夹紧力作用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夹紧力作用点应落在定位元件上或定位元件所形成的支承区域内。

② 作用点应作用在工件刚性较好的部位。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工件的夹紧变形,这一点对薄壁工件更显得重要。

③ 夹紧力作用点应尽可能靠近加工面。这可以减小切削力对夹紧点的力矩,从而减轻工件的震动。

(3)夹紧力大小的确定。在夹紧力的方向、作用点确定之后,必须确定夹紧力的大小。夹紧力过小,难以保证工件定位的稳定性和加工质量;夹紧力过大,将不必要地增大夹紧装置等的规格、尺寸,还会使夹紧系统的变形增大,从而影响加工质量。特别是机动夹紧时,应计算夹紧力的大小。

(1)车床夹具特点:

① 安装在车床主轴上的夹具。这类夹具中,除了各种卡盘、顶尖等通用夹具或其他机床附件外,往往根据加工的需要设计各种心轴或其他专用夹具,加工时夹具随机床主轴一起旋转,切削刀具作进给运动。

② 安装在滑板或床身上的夹具。对于某些形状不规则和尺寸较大的工件,常常把夹具安装在车床滑板上,夹具作进给运动。加工回转成形面的靠模属于此类夹具。

(2)铣床夹具特点:

铣床夹具主要用于加工零件上的平面、凹槽、键槽、花键、缺口及各种成形面。由于铣削加工通常是夹具随工作台一起作进给运动,按进给方式不同铣床夹具可分为直线进给式、圆周进给式和靠模进给式三种类型。

①直线进给式铣床夹具

这类铣床用得最多。夹具安装在铣床工作台上,加工中随工作台按直线进给方式运动。

根据工件质量、结构及生产批量,将夹具设计成单件多点、多件平行和多件连续依次夹紧的联动方式,有时还要采用分度机构,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②圆周进给式铣床夹具

圆周进给铣削方式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装卸工件,一般是多工位,在有回转工作台的铣床上使用。这种夹具结构紧凑,操作方便,机动时间与辅助时间重叠,是高效铣床夹具,使用于大批量生产。

③靠模铣床夹具

这种带有靠模的铣床夹具用在专用或通用铣床上加工各种非圆曲面。靠模的作用是使工件获得辅助运动,形成仿形运动。按主进给运动方式,靠模铣床夹具可分为直线进给和圆周进给两种。

(3)钻床夹具特点:

钻床夹具一般由外套和钻模板构成。根据被加工孔的分布和钻模板的特点,钻模一般分为固定式、回转式、移动式、翻转式、盖板式和滑柱式等几种类型。

①固定式钻模。在使用过程中,钻模和工件在机床上的位置固定不动。常用于在立式钻床上加工较大的单孔或在摇臂钻床上加工平行孔系。

②回转式钻模。回转式钻模钻模体可按一定的分度要求绕某一固定轴转动。主要用于加工同一圆周上的平行孔系或分布在圆周上的径向孔。工件在一次装夹后,靠钻模体旋转,依次加工出各孔。它包括立轴、卧轴和斜轴回转3种基本形式。

③移动式钻模。移动式钻模常用于单轴立式钻床,先后钻削工件同一表面上的多个孔。一般工件和被加工孔的孔径都不大,属小型夹具。

④翻转式钻模。翻转式钻模整个夹具可以带动工件一起翻转,加工中、小型工件分布在不同表面的孔系,甚至可加工定位基准面上的孔。

⑤盖板式钻模。这类钻模常用于加工大型工件上的小孔。钻模本身是一块钻模板,上面装有导向定位装置、夹紧元件和钻套,加工时将其覆盖在工件上即可。所以该类钻模应在保证刚性的基础上,尽量减轻其结构重量。这种钻模通常利用工件底面做安装基准面,因此,钻孔精度取决于工件本身精度及工件和钻模的安装精度。

(4)镗床夹具特点:

镗模一般由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导引元件(镗套)、夹具体(镗模支架和镗模底座)4个部分组成。其加工过程是刀具随镗杆在工件的孔中做旋转运动,工件随工作台相对于刀具做慢速的进给运动,连续切削性能比较稳定,适用于精加工。故镗模是一种精密夹具,它和钻模一样,是依靠专门的导引元件—镗套来导引镗杆,从而保证所镗的孔具有很高的位置精度。

(1)数控机床夹具的特点:

①为适应数控工序中的多个表面加工,要避免夹具结构包括夹具上的组件对刀具运动轨迹的干涉。

②必须保证最小的夹紧变形。

③要求夹具装卸工件方便,辅助时间尽量短。数控加工夹具可使用气动、液压、电动等自动夹紧装置实现快速夹紧,缩短辅助时间。

④多件同时装夹,提高效率。

⑤夹具结构应力求简单。

⑥夹具应便于在机床工作台上装夹。

(2)常用夹具:

①数控车床夹具主要有三爪自定心卡盘、四爪单动卡盘、花盘等。

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使用的夹具有平口虎钳、压板-T 形螺钉、弯板、V形块等。

组合夹具是由可以循环使用的标准的夹具零部件组装成容易联接和拆卸夹具。组合夹具的柔性大,适于单件小批生产,是一种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的工艺装备。组合夹具的元件和合件属于标准零部件,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具有精度高、耐磨性好和完全互换性,在生产领域应用很方便。用组合夹具加工的工件,位置精度一般可达IT8~IT9,如果经精确调整,可以达到IT7级。T 型槽系组合夹具的元件的分类、功用和组装如下图所示:

图3-85 T 形槽系组合夹具组装图

1—基础件 2—支承件 3—定位件 4—导向件 5—夹紧件 6—紧固件 7—手柄件

8—分度合件

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制造工艺是指利用机械制造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表面质量等,使其成为制造产品的加工过程的统称。

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是指在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接表面)和加工(或装配)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走刀是在一个工步内,如果要切除的金属层很厚,需要对同一表面进行几次切削,这时刀具每切削一次称作一次走刀。

生产纲领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计划期为一年,所以生产纲领也称年的总生产量。

生产类型是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 生产批量是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数量,简称批量。

工序尺寸是指本工序加工后应达到的尺寸。

工序余量是指零件加工前后从加工表面切除的材料层厚度。

毛坯余量是指各个工序余量的总和,也就是从毛坯变为成品的整个加工过程中,某一加工表面上所切除的金属总厚度。

粗基准是用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

精基准是利用工件上已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面。

工序集中是将工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内完成。

工序分散是将工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完成。

时间定额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 零件结构工艺性是指所设计的零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方便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即零件的结构应方便于加工时工件的装夹、对刀、测量,可以提高切削效率等。为了多快好省地把所设计的零件加工出来,就必须对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2 生产类型的工艺特点如下表:

(1)保证工件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选择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对于同时具有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的零件,必须保证其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时,选择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如果零件上有多个不加工表面,应选择其中与加工表面相互位置要求高的表面作为粗基准。图4-16所示零件一般要求壁厚均匀,所以加工中的粗基准选择方案一是正确的。

图4-17所示拨杆上有多个不加工表面,但保证加工φ20 mm孔与不加工表面φ40 mm 外圆的同轴度(可以保证零件的壁厚均匀)是主要的,因此加工φ20 mm孔时应选φ40 mm 外圆为粗基准。

图4-16 粗基准选择对加工工件的影响图4-17 拨杆粗基准的选择(2)保证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

工件必须首先保证某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选择该表面为粗基准。如床身的加工,床身上的导轨面是重要表面,要求导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若精磨导轨时,先以床脚平面作为粗基准定位,磨削导轨面,如图4-18(b)所示,导轨表面上的加工余量不均匀,切去的又太多,会露出较疏松的、不耐磨的金属层,达不到导轨要求的精度和耐磨性。若选择导轨面为粗基准定位,先加工床脚底面,然后以床脚底面定位加工导轨面,如图4-18(a)所示,这就可以保证导轨面加工余量均匀。

图4-18 床身的加工

(3)选择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

选择毛坯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加工余量,不至于造成废品。如图4-19所示,加工铸造或锻造的轴套,通常加工余量较小,并且孔的加工余量较大,而外圈表面的加工余量较小,这时就应该以外圈表面作为粗基准来加工孔。

(4)选择平整光洁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应该选择毛坯上尺寸和位置可靠、平整光洁的表面作为粗基准,表面不应有飞边、浇口、冒口及其他缺陷,这样可减少定位误差,并使工件夹紧可靠。

(5)不重复使用粗基准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只准使用一次。因为粗基准是毛坯表面,定位误差大,两次以上使用同一粗基准装夹,加工出的各表面之间会有较大的位置误差。图4-20所示零件加工中,如第一次用不加工表面φ30 mm 定位,分别车削φ18H7 mm 和端面;第二次仍用不加工表面φ30 mm 定位,钻4 × φ8 mm 孔,则会使φ18H7 mm 孔的轴线与4 × 8 mm 孔位置即

φ46mm 的中心线之间产生较大的同轴度误差,有时可达2~3 mm 。因此,这样的定位方案是错误的。正确的定位方法应以精基准φ18 mm 孔和端面定位,钻

4 × φ8 mm 孔。

图4-19 轴套内孔加工基准的选择 图4-20 重复使用粗基准

(1)基准重合原则

应尽量选择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这一原则称为基准重合原则。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可以避免因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定位误差。如图4-13(a )、(b )、(c )所示,采用调整法铣削C 面,则工序尺寸c 的加工误差T C 不仅包含本工序的加工误差?j ,而且还包含基准不重合带来的误差T a 。如果采用图4-13(d )所示的方式安装,则可消除基准不重合误差。

图4-13 基准重合原则示意图

(2)基准统一原则

尽可能采用同一个定位基准来加工工件上的各个加工表面,这称为基准统一原则。例如,一般轴类零件加工的多数工序以中心孔定位;在图4-12活塞加工的工艺过程中,多数工序以活塞的止口和端面定位;箱体零件采用一面两孔定位,齿轮的齿坯和齿形加工多采用齿轮的内孔及一端面为定位基准,均属于基准统一原则。基准统一有利于保证工件各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避免或减少因基准转换而带来的加工误差。同时可以简化夹具的设计和制造。

(3)自为基准原则

某些加工表面余量较小而均匀的精加工工序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称为自为基准原则。如图4-14所示,磨削车床导轨面用可调支承定位床身,在导轨磨床上用百分表找正导轨本身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然后磨削导轨,可以满足精磨导轨面的余量小且均匀。还有浮动镗刀镗孔、珩磨孔、拉孔、无心磨外圆等,也都是自为基准定位。

(4)互为基准原则

某个工件上有两个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采用工件上的这两个表面互相作为定

位基准,反复进行加工,称为互为基准。互为基准可使两个加工表面间获得高的相互位置精度,且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如加工精密齿轮中的磨齿工序,先以齿面为基准定位磨孔,如图4-15所示;然后以内孔定位,磨齿面,使齿面加工余量均匀,能保证齿面与内孔之间的较高的相互位置精度。

图4-14 自为基准原则示意图 图4-15 互为基准定位的磨齿轮孔 1—推销 2—钢球 3—齿轮

(5)准确可靠,便于装夹的原则:所选精基准应保证工件定位准确,安装可靠,装夹方便,夹具结构简单适用、操作方便。

以φ110 mm 外圆表面A 为粗基准,加工内孔。因无同轴度等公差要求,所以一次装夹完成全部内孔加工。最后进行端面加工。

如图4-45所示,零件毛坯为φ35 mm 棒料,批量生产时其机械加工过程如下所述:在锯床上切断下料,车一端面钻中心孔,调头,车另一端面钻中心孔,在另一台车床上将整批工

件一端外圆都车至φ

30 mm 及φ20 mm ,调头再用车刀车削整批工件的φ18

外圆,又换一台车床,倒角,车螺纹。最后在铣床上铣两平面,转90°后,铣另外两平面。制定工艺规程卡和工序卡参见教材表4-16。

图4-44 端盖(题4-5图) 图4-45 轴类零件(题4-6图)

(1)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因:

①保证加工质量。粗加工时切除的余量大,切削力和夹紧力大,切削热多,产生的加工误差大。两个加工阶段之间的工件周转期间长,要有充分的时间使工件冷却和内应力重新分布,可以确保精加工阶段纠正粗加工的加工误差和精加工后质量的稳定。

②合理使用机床设备。粗加工可使用功率大、精度较低的机床,以获得较大的生产率。精加工切削力小,可使用高精度的机床加工,既确保加工质量,又有利于长期保护机床精度。

③充分发挥热处理工序的效果。可以在机械加工工序中插入必要的热处理工序,使热处理发挥充分的效果。如材料预备热处理前安排粗加工,有利于消除粗加工产生的内应力,最终热处理后再安排精加工可以去除淬火后的工件变形。

④划分了加工阶段,带来了两个有利条件:第一是粗加工完各表面后,可及时发现毛坯的缺陷,及时报废或修补;第二是精加工表面的工序安排在最后,可保护已加工表面少受损伤。

(2)加工阶段的划分:

在加工较高精度的工件时,如工序数较多,可把整个工艺路线分成如下几个加工阶段。 ①粗加工阶段。高效率地去除各加工表面上的大部分余量。粗加工阶段所能达到的精度较低,表面粗糙度大,主要任务是如何获得高的生产率。

②半精加工阶段。目的是消除主要表面上经粗加工后留下的加工误差,使其达到一定的精度,为进一步精加工做准备(保证精加工余量),同时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钻孔、攻螺纹、铣键槽等)。

③精加工阶段。该阶段中的加工余量和切削用量都很小,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工件的主要表面的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④光整加工阶段。对精度要求高、表面粗糙度要求小(公差等级≤6、表面粗糙度R a ≤0.32 μm )的零件,还要有专门的光整加工阶段。包括珩磨、超精加工、镜面磨削等方法,其加工余量极小,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减小表面粗糙度,一般不能用于提高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 (1)先粗后精。先安排粗加工工序,中间安排半精加工,最后安排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工序。

(2)先主后次。零件的主要表面是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的表面,它的工序较多,其加工质量对零件质量影响大,因此先加工。一些次要表面如紧固用的螺孔、键槽等,可穿插在主要表面加工之间和加工之后进行。

(3)先基准,后其他。先用粗基准定位加工精基准表面,为其他表面的加工提供可靠的定位基准,然后再用精基准定位加工其他表面。如轴类零件一般以中心孔为精基准,所以先以外圆为粗基准加工中心孔,然后再以中心孔定位加工外圆柱面。

(4)先面后孔。这是上一条原则的特例,因为对于箱体类零件,它的平面的轮廓尺寸大,用平面为精基准加工孔定位可靠,也容易实现,而先加工孔、再以内孔定位加工平面则比较困难。所以箱体零件一般先以主要孔为粗基准加工平面,再以平面为精基准加工孔系。

(1)前工序的表面粗糙度高度Ha和表面缺陷层厚度D a。为使加工后的表面没有前工序留下的加工痕迹,应将前工序形成的Ha和Da层切除。Ha和Da应包括在加工余量内。

(2)前工序的尺寸公差T a。由于工序尺寸的公差是按“入体原则”标注,因此T a值在工序尺寸的入体方向,如图4-23所示,所以公差值Ta应包括在加工余量内。

(3)前工序的位置误差ρa。是指不由尺寸公差T a所控制的形位公差,如采用独立原则或最大实体原则时,本工序通过切削加工修正前工序形成的这种误差,所以ρa值应包括在加工余量内。

(4)工序的装夹误差εb。用来补偿装夹误差对加工的影响。

(1)定位基准选择

(2)工序的划分

(3)工步的划分

(4)工序顺序的安排

(5)选择合理的走刀路线

时间定额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它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基本时间Tj

基本时间是指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相互位置、表面状态或材料性质等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对切削加工而言,就是直接用于切除余量所消耗的时间(包括刀具的切出、切入时间),可以由计算确定。

(2)辅助时间T f

辅助时间是指为实现工艺过程所必须进行的各种辅助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它包括在机床上装卸工件,开、停机床,进刀、退刀操作,测量工件等所用的时间,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之和称为作业时间T z。显然作业时间是直接用于制造零件所消耗的时间。

(3)布置工作地点时间T b

布置工作地点时间是指为使加工正常进行,工人照管工作地(如更换刀具、润滑机床、清理切屑、收拾工具等)所消耗的时间。一般可按作业时间的2%~7%计算。

(4)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T x

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班内为恢复体力和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所消耗的时间。一般可按作业时间的2%~4%计算。

综上所述,单件时间Td用公式表示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