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

一、自然环境作用细化总结: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社戏》)

b、渲染环境气氛

例:“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我的叔叔于勒》)

c、烘托人物心情

例:“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d、烘托人物形象

例:“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刺去。”(《故乡》)

e、预示人物的命运

例:《红楼梦》

f、表现人物性格

例:“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智取生辰纲》)

g、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智取生辰纲》)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那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

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

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

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请看下面的描写: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对付着填饱肚子,就趴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狼群开始进攻了。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

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

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⑤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

请看下面的文章: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拓展】:研究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分析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入手,启发学生分析小说是怎样描写典型环境的,描写了什么样的典型性格,这种环境和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为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奠定了基础。

分析环境,一定要讲清环境所表达的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及环境所蕴涵的社会

生活的广度和历史深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

⒈社会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等。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显示中心。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

2、自然环境描写

主要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如时令气节、阴晴雨雪、花草树木等。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性格,渲染气氛等。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分析时一定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样的环境背景,其作用是什么。抓住这一点很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⑵交代季节、气候。

⑶交代人物身份。

⑷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⑸为人物活动后提供场所,渲染气氛

分析社会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人挖掘社会历史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涵。

《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对社会、历史,我们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深刻认识作品中的社会环境。

阅读专项练习

今天就开始

这是一个萧瑟多雨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我只想赖在家中,一点儿不愿意出门。但是女儿凯罗琳打来,坚持要我开车上山去她家看风景。多少年来,为了“生态”、“环保”,她将自己交给了大自然,难得今天想得到我。

开了2小时的车子,穿过厚重的浓雾到了她家。一进门,我就对她说:“这种时候出门,一点也不值得。吃了中饭

就回家吧。”“但是我想让您开车带我去汽车修理厂取我的车子。”凯罗琳说。

“有多远?”我问。

“大约三分钟的路程吧,”她说,“咱们走吧!我来开车。”

在山路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着急地望着她说:“不是说只需三分钟吗?”

她顽皮地朝我笑笑:“我们绕了远道。”

不一会,汽车拐进一条小路,我们停下车沿着山间的小道往前步行。小路旁茂盛的冬青下长满了各式野花,姹紫

嫣红。立即,一种宁静舒坦的感受充满我的心间。我们转了个弯,我更被眼前的景致镇住了,全然忘了急着回家的想法。

沿着山顶往下,几亩鲜花似一床绚丽多彩的绒毯斜铺在山坡,五彩缤纷的花儿——从淡淡的象牙红到令人心醉的

柠檬黄、鲜艳的橙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绒毯在浓雾过后的下显得如此娇艳,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花间穿行,这儿是紫色的风信子,那儿是珊瑚色的郁金香,然而更美的要算那一大片象征着鸿运高照的鲜黄的水仙,她们在蓝宝石般的燕尾花上颤动着晶莹透彻的羽翼。

我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个问题:“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当我们走到花木拥抱的那间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小屋前竖立着一块小木板,上面有几行字:“亲爱的客人,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第一,一位女士有两只手两条腿和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头脑;第二,立即动手;第三,开始于1958年。”

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后,可我被刚才所亲眼看到的深深地感动着:“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多么难能可贵啊。”

吃完午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如果”我说,“我每天干点儿,我能坚持吗?”

似乎凯罗琳在眼前,她充满信心地看着我:“明天就开始。”“为什么不今天就开始呢?”

我卷起衣袖说。

1. 文章题目“今天就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2. 当“我”来到花木拥抱的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那么“我的疑问”是什么?“得到解答”的答案又是什么?

3. 文中写沿路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4. 文章说,“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凯罗琳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榕树下的相逢

⑴大榕树已经被暮色包围了,他还站在树下没有走。

⑵他已经站了好一会儿,扬着头,好像要数清榕树的枝叶。一只小皮箱放在他的脚边,看来,他是远道来的客人。

⑶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但白发已经飘落在他的头顶,把头染成花白,衬得黝黑的皮肤分外地醒目。

⑷终于,边界那边的一家小店的门打开了,一位穿着唐装衣裤的微胖的中年妇人出来,把塑料桶里的水倾在路边的渗水孔里。她看一眼那陌生的男人,毫不在意地扭头走回自己的屋门。可是,她又站住,回过头来再看一眼那男子。她止住脚步,一丝惊诧和猜疑飘上面孔。她扭过身,上下打量着那在苍茫的暮色里凝立在榕树下的远方来客。

⑸星星悄悄地爬出来,谁也不敢作声,只是互相眨着眼睛,交换着对地下这一对男女的猜想。月亮也禁不住好奇心,躲在梧桐山头窥探着。于是,朦朦的月光洒下来,把斑斑点点的光,从榕树上倾倒给那石像般呆立不动的男人。

⑹那中年妇女终于忍不住了,她放下塑料桶一步步走向榕树。

⑺哨兵移动了一下位置,让自己暴露在月光中,他的意思很清楚,是想告诉那男子,这里有尽职的战士,你可要当心,不要做出不应当做的事情。

⑻也许,是那妇女的脚步惊动了那男子,他把头慢慢地由榕树转向边界那边,凝望着一步步走近的妇女。

⑼如伞如盖的榕树,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边界两方,护卫着两个制度下的的子民。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家乡的儿女,只是几块界碑把他们分隔开来,但他们的心还在一起,就像这榕树,枝叶在两边,根却依旧扎在祖国的土壤。

⑽那妇女已经走近了榕树,抬眼望望那男人低低在呼叫:

⑾“噢,真是你,涛哥,到底回来了。”

⑿男人凝望着她,低声说:“是是,回来了,女姐。从那边,水牛城(美国布法罗城),

你,还住在那边?”他把头朝港界那边点一点。

⒀“嗯嗯。”女人停顿一下,“你的家已经没了,变了,变成一座新楼。你会不认识的。你是要回大陆?”

⒁“我是要回家乡,回河头角。”

⒂两个人都不说话,依旧沉默着。

⒃男人轻嘘一口气:“这榕树多好,我天天想它。”

1. ③段中的“白发飘落”与“白发出现”相比,“飘落”一词有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

2. ⑤段是环境描写,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⑨段画横线的句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4. ⑦文章结尾处表达出人物怎样的感情?

想到的事要抓紧时间,立即动手。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是女儿抓紧时间坚决不懈的结果。

突出女主人的勤劳、持之不懈所得到的成果。为了生态,为了环境,为了自然。

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他”很快地苍老。为两人久别重逢的场面渲染气氛。大陆和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人民之间却是心连心,根连根,是谁也无法分开的骨肉兄弟。想念祖国,想念同胞的深厚感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