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目录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本段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编辑本段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编辑本段意义与价值

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5、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6、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编辑本段内涵外延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编辑本段传承

8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翻译得来。

general education

曾译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语(stadium generale)词源含义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编辑本段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编辑本段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美国通识教育运动代表人物、事件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倡导通识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进大学继续深造,它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4. “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

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包括大学和中学

1947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呼吁“教育中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是确保不同个人和群体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机会。教育要起这样的作用,就必须改变其手段和方法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能够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很好地生活。”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这场同时教育运动产生的影响

1. 所有美国高校都卷入其中。

2. 社会及各种学术团体都表现浓厚兴趣。

3. 呼吁“教育中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是确保不同个人和群体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机会。教育要起这样的作用,就必须改变其手段和方法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能够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很好地生活。”

目标: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具备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逻辑推理

3. 关系理解

4. 想象力

5. 清晰沟通的能力

6. 适切判断的能力

7. 对多种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

能力培养需要三大知识领域整合的学习

1. 人文

2. 社会

3. 自然科学

课程设置通识课程

1. 英文写作

2. 核心课程

3. 自由任选

4. 主修专业课程

5. 自由选修课程

6. 想象力

台湾

目标:培养完整的人、通达有识见之人

时间:1984年开始

大学教育的目的

1. 培养有能力的工作者、生产者

2. 培养懂得生活、了解生活之知识分子

台湾通识教育代表人物、事件

1. 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

2. 理工科大学、医学院、师范院校以及职业学院

课程设置共同必修课

1. 国文

2. 英文

3. 三民主义

4. 国父思想

5. 通识课程

6. 专业课程

香港

目标:致力全人教育

1. 中西文化交汇

2. 多元化等特色

3. 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4. 完整教育(All-round Education)

目的

1. 扩展学生视野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对自身及社会有深刻的认识

香港通识教育代表人物、事件

致力于推动高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陆

现状

1. 被赋予较多政治、经济功能

2. 过分重视专业教育

3. 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

4. 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大陆通识教育代表人物、事件

1. 成人高等教育

2. 职业教育

编辑本段教学内容

广义

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内容通识教育课程

1. 共同必修课

2. 其他形式的通识课程

非正式课程

1. 大学生活指导

2. 社团

3. 社会实践

4. 校园文化

5. 讲座

狭义

语言

1. 本国语言

2. 外国语言

数学

1. 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

2. 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

计算机技术文学与艺术

1. 鉴赏能力

2. 判断能力

3. 鉴别艺术品的眼睛和耳朵

历史与文化

1. 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

2. 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

3. 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社会分析

1. 了解社会

2. 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道德思考

1. 了解自身的存在

2. 探索生命的意义

3. 科学与技术

4. 体育

编辑本段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教育理念和目标通识教育(美国)

1. 优先考虑个人发展

2. 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

3. 重视人的协调发展和能力培养,培养健全的人

4. 旨在为职业生活打基础,做准备

专业教育(前苏联)

1. 优先考虑社会发展,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

2. 重视人的智力发展和传授知识,培养只会工作的工具人

3. 旨在培养高度熟练的专家

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通识教育(美国)

1.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2. 以基础教育为主,知识面较宽,强调适应性

3. 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4. 重视科研,通过研究实践学习

专业教育(前苏联)

1. 特别重视自然科学,重理轻文

2. 以专门教育为主,专业面窄,强调适用性

3. 课堂中心,学科中心

4. 以教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学习

培养制度等通识教育(美国)

1. 实行学分制,较自由灵活的学习制度

2. 重视综合性大学和学校的综合性,多样化的管理体制

专业教育(前苏联)

1. 实行学年制,严格统一的教学管理

2. 以专门性学院为主,由各工业部门主管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1940-1952

1. 通专结合

2. 革命通人+技术专家

1952-1978

1. 专业教育模式

2. 通识教育“销声匿迹”

1978-1995

1. 纠偏专业教育

2. 通识教育在孕育中

1995-

1. 从文化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探索

2. 文化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等现象

人文素质教育

1. 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

2. 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教育

养成教育

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科技文化节品牌讲座读书活动

1. 资本论

2. 理想国

3. 社会契约论

4. 圣经

5. 战争与和平

6. 论语

7. 庄子

8. 史记

9. 红楼梦

10. 家

11. 大国的兴衰

12. 第三次浪潮

13. 科学的社会功能

14. 甲申三百年祭

15. 中国文学史

16. 西方哲学史

17. 论衡

18. 文史通义

19. 鲁迅杂文选

20. 子夜

学生社团建设人文景观网络资源通识教育向校园外、社会延伸职业教育共同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

1. 共同必修课

2. 其他形式的通识课程

3. 其他形式的通识课程

4. 大学生活指导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人文教育新人文教育

经典阅读为核心

人文教育误区

1. 记忆性重于思考性

2. 误把人文知识当作人文精神

全球化的表象与实质全球化表象

1. 全球各地的“互相连接性”日趋紧密

2. “无国界的世界”已经来临

3. 所谓“民族国家的终结”

全球化的实质

1. 全球化具有高度的片面性,几乎是“美国化”的同义语

2. 越是全球化的地区越脆弱

3. 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4. 贫富鸿沟的加深

当代人文教育的问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优点

教科书类似“套装知识”“软件包”,将学术界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传给下一代

缺点

1. 记忆性教学方法导致批判性思考极端贫困

2. 人文教育沦为一种“概念游戏”

经典阅读在新时代的意义经典性定义

1. 社会政治性

2. 形而上学的内涵

3. 回归人的心性本质

素质教育

1. 思想道德素质

2. 文化素质

3. 业务素质

4. 身体心理素质

教育通识测试题

教育通识测试题 (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共30分,答案序号填入表格对应处) 1.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凯兴斯坦纳C.涂尔干D.沛?西能 2.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B.华虚朋C.伯克赫斯特D.克伯屈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4.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7.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9.()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B.知觉C.表面特征的D.深层特征的10.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11.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 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 12.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学生B.教学内容C.教师D.教学环境1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2009-06-03 19:48:20) 转载 标签:分类:教师试题 杂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课时。(_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程,自小学___.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2.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通识教育

目录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本段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编辑本段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中学教育应该开展通识教育

当有的人认为人大附中是一所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学校,是教育不均衡的罪魁祸首时,芝校长却派出最好的老师去无偿帮扶薄弱校。她说她愿意做探索教育均衡的先行者。对于培养人才,她有她独特的理解,她说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谋生的技能,也不能只停留在精神的境界,而更应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她说要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 当代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 孔子是全人类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誉为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之后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欧洲的考试制度乃至文官制度,就是从借鉴科举制而来。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从欧美传过来。一直到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深受欧美影响。因此,一部世界教育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历史。今天,我们要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还要坚持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最美莫过多样化,我特别欣赏费孝通先生关于世界文明的那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各国的教育,都

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应该彼此欣赏,彼此借鉴,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在和而不同中共同营造世界教育事业的百花园。 当代中国的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主席有句话说得极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怎样才算最合适?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因有革,返本开新;另一方面,科学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培养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 办任何事情,都既要有具体操作,也要有顶层设计,既要有现实目标,又要有远大抱负。超越阶段,激进冒进,只会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中国有两三千年崇文重教的传统,独生子女政策让崇文重教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充裕,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教育条件与老百姓的预期之间,有很大反差。中国的优质学校承担的压力,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能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招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实施。比如小班制,一个班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24人,好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2009-06-03 19:48:20) 转载 标签:分类:教师试题 杂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X”。(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 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 用。(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 . 必修B。必修 C . 选修D 。 选修 3.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 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 . 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 ?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 .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 .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 念 5. 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 .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必修课程 D .综合课程6. 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 . 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 . 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 .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 “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 教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高职院校中引入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通识教育的设想

在高职院校中引入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通识教育的设想 1高职院校也需要开设通识课程的时代背景 21 世纪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我们现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潮流是除了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外,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可持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视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必将走向窄门。 2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通识课程开设情况的现状该院以城市建设和管理类专业为特色,目前共设置21 个高职高专专业,相比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不无遗憾地说,该院的通识教育还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目前该院只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等10 门左右的公共课,通识课程匮乏,在这样的现状下想要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谓道阻且长。 3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简介 3.1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理念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是北京超 星集团推出的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它集平

台、资源和服务三者为一体。“尔雅通识课”是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之下的通识课程教育品牌。截止到2014年4月, “尔雅通识课”分五期推出了132 门通识课程,涵盖六个领 域:中华文华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识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尔雅通识课程以全人教育为理想,汇集国内通识教育著名学者组建尔雅通识课程委员会,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以港台通识教育体系为蓝本,设计出了具有尔雅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尔雅通识课程汇聚了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名家名师授业解惑,着重广度及学科间的关联,注重智性启发而非技术训练,介绍了相关学科的基本学术理念及研究方法,探讨了人类处境及相关的社会议题。通过尔雅通识教育六个领域的学习和反思,希望帮助更多的学生在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世界时能具备基本见识。 3.2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资源包 括尔雅教师的授课视频、讲义 PPT随堂测试题、课后作业、与授课主题相关的图书、期刊等。 学生选课后,主要的学习过程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提交随堂测试,并可以在BBS中与同学和教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不受物理地点和固定时间的限制,对于一下子没有理解的教学内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通识听评课测试题

题目1关于评课的功能,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评课是对执教教师的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题目2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正确的做法是 c.通过学生的参与状态看教师的教学 题目3对于教师间相互听课,正确的理解是 a.相互听课,切磋教艺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题目4学校领导听课的主要目的是 b.了解教学现状,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题目5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课程目标 题目6以下不是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是 a.测智商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智能水平 题目7对于听评课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听评课是一门科学,因为从听到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题目8评课时,以下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所有教师都应以一个标准来严格要求 题目9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b.创造性 题目10听评课是学校最经常的活动,它有着检查、指导、督促、评估等作用,因此说听评课是有 b.教学管理功能 题目11听评课有教学诊断功能,其正确的做法是

c.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毛病,课后进行综合分析 题目1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a.学生要与教师教的统一 题目13一个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b.健康的心理 题目14对于听评课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具有沟通协调的作用 题目15听评课有教科研功能,其正确的认识是 c.听评课活动能在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题目1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情感意识,是因为 a.学生学习存在两个过程,一是认知过程,二是情感过程 题目17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a.因材施教 题目18要想让评课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做到 a.给出一个研究目标,引导教师进步 题目19对听评课的作用,正确的看法是 a.领导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的活动 题目20一位评课者评价一节课时,说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气氛和谐融洽;②注重兴趣激发、习惯培养;③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是在评价 选择一项: a.情感体验 题目21听评课有激励发展功能,是因为 c.参与听评课活动能够开阔教师视野,激励上进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继续教育通识培训的学习,感悟许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我非常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淫,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来纵横捭阖,驾轻就熟。网络学习让我和同行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友谊。从“通识模块”到“小学数学”,巧妙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名师一步步引领,促我不断成长。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有艰辛,也有喜悦和欣慰。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初上网时的应付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变得灿烂无比。 一、培训学习情况 在这次通识培训中,我观看了教师讲解视频,参与专家辅导答疑。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我还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将所学理论与自己教

学实际进行对比,积极进行反思,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培训学习的收获 通识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看视频、做作业很累,可是我的心里是充实的,甜蜜的。因为我分享着智慧,享受成长的喜悦。在通识培训中,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 通识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通识学习的形式多样,视频、课程简介,与专家、同仁互动式的交流等深深地吸引着我,朴素、真实的交流与评论,让我感动,得到启发。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为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搭建了一条光明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识知识考试答案

1 / 4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识知识考试答案 1、A 2、B 3、B 4C、5、A 6、C 7、A 8.C 9.A 10.B 11.C 12.C 13.C 14.B 15.C 16.B 17.A 18.C 19.A 20.C 21.C 22.C 23.A 24.A 25、A 26、C 27、B 28、C 29、C 30、A31、BC 32、ABC 33.ABC 34.ABC 35、ABC 36、×37、√38.×39。√40.√41。√42.√43.√44、√45、×46、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1)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知识;(1分) (2 )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促进专业化发展;(2分) (3)要掌握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1分) (4)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掌握网络教学,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评分标准:只要意思对,顺序、文字可有改变)(1分) 47、①正常的呼吸道表面黏膜有一种防御能力,但在冬春季节,由于天气寒冷,冷空气的刺激可以降低呼吸道的功能,空气中的病菌就容易从呼吸道侵入。(1分) ②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大,特别是秋末冬初,冬去春来的季节转换时,早晚午间的温度变化较大,室内外的温差也较显著,容易受凉。受了凉,(1分)身体抵抗力降低,病菌也容易侵入肌体。(1分) ③冬春季,人们在室内生活的时间增多了,开窗通风相应减少,病菌容易散布,(1分)特别是在门窗紧闭,人多拥挤,空气不

能流通的情况下,健康人吸入带有病菌飞沫而受感染的机会就大大的增加了。(1分)(答出划线内容意思即可得分) 48、一是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二是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三是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四是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2 / 4 五是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六是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只要答出其中五项内容即可得满分;少于五项内容,答对几项得几分) 49.(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角度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赵老师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对于考试学科之外的知识与技能淡漠,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1.5分)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近期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远期和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仅仅关注是否通过考试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不能全面关注。(1.5分) (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刘勇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得到允许和满足。如果这种需求和应当的学习需求不同而不被认同,不仅使学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通识部分试题示例 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的是:( C )。

通识(公共)100道测试题

2014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初中通识(公共)100道测试题·答案 题目1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受()的制约。 选择一项: a. 教育部门 b. 教育方法 c. 教育观念 d. 教育环境 题目2在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下列哪种类型普遍受学生欢迎()。 选择一项: a. 放任型 b. 对立型 c. 民主型 d. 权威型 题目3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的现实需要。选择一项: a. 以德治国 b. 均衡发展 c. 依法治国 d. 以人为本 题目4所谓(),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 选择一项: a. 学习习惯 b. 学习动机 c. 学习兴趣

d. 学习方式 题目5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这一含义是由()决定的。 选择一项: a. 教师的工作对象 b. 法律法规 c. 社会舆论 d. 传统习俗 题目6()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选择一项: a. 爱国守法 b. 爱岗敬业 c. 终身学习 d. 为人师表 题目7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在工作中应当()。 选择一项: a. 对学生一视同仁 b. 关注学生的发展速度 c.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d. 挖掘学生的潜能 题目8()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选择一项: a. 爱岗敬业 b. 关爱学生 c. 爱国守法 d. 终身学习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2019教师继续教育通识答案

改造拓展也是如此,早期的通信卫星是用于军方侦查情报所用,而现在卫星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教育领域便有专门为远程教育涉及的通信卫星。从此可以看出教育在扩展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做出了许多的贡献。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同时研究教育和技术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技术,而技术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两者缺一不可。 通识二 班级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可以是开发智力的,可以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可以是增强审美情趣的、强身健体的等等。好的班级活动应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活动过程是教育性的具体体现。但活动总结不容忽视。可以是班主任总结,也可发动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体会,以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 2、时代性要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这就要求班级活动引进时代的活水,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1)从时事中抓题材。班级活动要善于从时事中抓住有教育意义的题材。(2)从生产、科技发展中抓题材。(3)从身边的新鲜事中抓题材。 3、多样性首先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开展班级活动要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使活动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活动内容多样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施展的机会,心理上有成功的体验。其次是活动形式多样化。学生喜欢求知、求新、求实、求乐。因此,班级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变化新奇,让活动更有实效性。 4、整体性整体性是指班级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全过程、活动的教育力量都要成为一个系统,用整体的教育思想指导整体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实现的整体性。教育力量的整体性,使班级活动由封闭转为开放,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介入,能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5、易操作性开展班级活动要注意它的易操作性。 通识三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抓好德育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 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

通识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7

通识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7.6.30版)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一、基本信息(必填项) 课程代码:【2119013、2119014 】 课程学分:【2学分】 面向专业:【全校各系各专业全体大一、大二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必修课】 开课院系:就业办 使用教材: 主教材夏雨李道康王苇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曹荣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黄晞建夏伯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教程》【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9 3、张宗恩朱克勇. 《大学生创业创业训练教程》【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9 课程网站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95984747.html, 二、课程简介(必填项) 为满足大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能力、创业知识与能力、就业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缺失或不足而产生的实际需求,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和教育部2012年《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精神,结合我校2012年2月开始在全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经验,根据当前我校卓越建桥计划,着力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自主学习、专业能力、尽责抗压、协同创新、信息应用、服务关爱、国际视野等八项能力,尤其是培养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按照成果导向的新思路,修订编写本《教学大纲》。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从自我认识入手,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特征,并对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有所初探,第二阶段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这两

新教育通识考试试题(带答案)

2020年新教育通识考试试题(满分:120分) 学校: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1*20=20分) 1、 2002 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新教育实验扬帆起航。 2 3、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新教育实验的四大改变:即“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5、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教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6、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 7、新教育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实现心灵的真正沟通。 二、选择题(3*5=15分) 1、理想课堂的“六纬度”不包括( D ) A、参与度、亲和度 B 、自由度、整合度 C、练习度、延展度 D 、发展度、行动度 2、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是( B ) A、潜力论和个性论 B、发展论、行动论 C、崇高论和和谐论 D、自由论、和谐论 3、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是( A ) A 、潜力论和个性论 B 、发展论、行动论 C 、崇高论和和谐论 D 、自由论和谐论 4、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是( C ) A 、潜力论和个性论 B 、发展论、行动论 C、崇高论和和谐论 D 、自由论和谐论 5、新教育的两大愿景:即( D ) A、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B、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C、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让每一处学校都办出特色。 D、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三、多选题(2*10=20分) 1、新教育的九大教育定律包括( ABCD ) A、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 B、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 C、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 D、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 2、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AB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