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常见,相当于格林-巴利(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低钾血症等等,表现有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釆湿邪,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潮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仆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其濡润滋养。

二、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相互影响。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音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

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病久不巳,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痿证病变累及五脏,且常常相互传变。如肺热叶焦,精津失其宣布,久则五脏失濡而劲痿;热邪内盛,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则火灼肺金,又可加重肺热津伤;脾气虚而不运与冱热蕴积也可互为因果;湿热亦能下注于肾,伤及肾阴;温热毒邪,灼伤阴津,或湿热久稽化热伤津,易致阴津耗损;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又可津停成痰,痹阻经脉;肝肾阴虚,庙火内炽,灼伤津液,而致津亏血瘀,脉络失畅,致使病程缠绵难愈。

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足少阴脉贯行舌根,足太阴脉上行夹咽,连舌奉,散于舌下。脾肾精气虚损则舌体失去支持,脾气虚损,无力升清,肾气虚衰,宗气不足,可见舌体瘫软,呼吸和吞咽困难等凶险之候。

三、诊查要点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

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四、理化检查

痿证与西医学中神经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检测血液中血清谷草转氨酶(A5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醛缩酶、肌酸磷酸肌酶(CPK)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鉴别痿证肌肉萎缩的病因;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对与痿证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测定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核磁刚检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伤津者,宜清热润燥;湿热浸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

六、辨证论治

1.肺热津伤证

症状:起病急,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不利,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立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

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

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

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

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

肢青筋显露。舌痿不能伸缩舌暗脉细涩,脉细涩。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方药: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中医内科学》答案

中医内科辅导资料参考答案 一 1 - 5 D D D B D 6 -10 C E B C E 11-15 B C D B C 16-20 D D E B E 21-25 A D D E C 26-30 C E C B E 31-35 A C D E E 36-40 C A E B D 41-45 B D B C C 46-50 B B E A E 51-55 A D C D E 56-60 B C E A E 61-65 D B D C C 66-70 D E C E D 71-75 D C D B E 76-80 C A E B E 81-85 D A B B E 86-90 A/EC B D D 91-95 B D D E E 96-100 B E B D C 101-105 B E E E B 106-110 B B B C C 111-115 C B C D C 116-120 A D E A A 120-125 A C E C D 126-130 B B D C C 131-135 B A D D C 136-140 D A E A E 141-145 D B A D E 146-150 D C A D C 151-155 D B C E A 156-160 D C B C E 161-165 A A E B D 166-170 B B E A A 171-175 B A E D E 176-180 D A E A C 181-185 A C A E D 186-190 B B E C C 191-195 B B C C C 196-200 A A E A E 201-205 D C A E A 206-210 D D C C D 211-215 E D B C A 216-220 E A D B C 221-225A E C B B 226-230 A C D E E 231-235 D C E B A 236-240 C A E B C 241-245 E A E B D 246-250 C A E E C 251-255 B C B D A 256-260 E E B E C 261-265 C D B B A 266-270 E C B E B 271-275 A C A E A 276-280 B E A C D 281-285 C B B A A 286-290 B E A D C 291-295 C A B D C 296-300 A C B A C 1 试述中风、痫病、厥证、痉病临床表现异同点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doc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 1 《伤寒杂病论》关于“厥”的概念主指 (A)突然昏倒 (B)手足逆冷 (C)气机逆乱 (D)四肢抽搐 (E)血厥 2 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之厥的不同点的医著是 (A)《临证指南医案》 (B)《伤寒论》 (C)《卫生宝鉴》 (D)《医林改错》 (E)《内经》 3 《内经》之后记述厥证既有“手足厥冷”又有“昏不知人”两种情况的是(A)张仲景 (B)张子和

(C)张景岳 (D)朱丹溪 (E)王清任 4 提出“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 (B)《东垣十书》 (C)《金匮要略》 (D)《内经》 (E)《千金翼方》 5 下列哪项不是血厥实证的特点 (A)舌质暗红 (B)突然昏仆 (C)脉弦有力 (D)面赤唇紫 (E)头晕头痛 6 下列哪项是由生气等精神刺激引起的

(A)气厥虚证 (B)气厥实证 (C)血厥虚证 (D)血厥实证 (E)痫厥 7 中医认为昏迷受损脏器是(A)心脑 (B)心肾 (C)心肺 (D)心脾 (E)心肝 8 下列哪项不是昏迷的病因(A)热扰神明 (B)痰浊闭窍 (C)浊阴上犯 (D)瘀阻心窍

(E)肝阴不足 9 患者高热昏迷,烦躁谵语,面赤气粗,伴抽搐,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而焦,脉细数。其证型是 (A)瘀热交阻证 (B)痰湿蒙蔽证 (C)热入心包证 (D)痰火上蒙证 (E)浊阴上逆证 10 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A)豁痰开窍 (B)回阳救逆 (C)醒神回厥 (D)开窍辟秽 (E)益气回阳 11 七情中,以何情志致厥为多 (A)惊喜

中医内科学(颤证)模拟试卷2

中医内科学(颤证)模拟试卷2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认为颤证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分证立方的著作是 (分数:2.00) A.《内经》 B.《赤水玄珠》 C.《证治准绳》 D.《张氏医通》√ E.《医学纲目》 解析: 2.颤证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 (分数:2.00) A.脾、心、肾 B.肝、肺 C.肺、心 D.脑、心、肝 E.肝、肾、脾√ 解析: 3.颤证的主要病因不包括 (分数:2.00) A.年老体虚 B.情志过极 C.外感风邪√ D.饮食不节 E.劳逸失当 解析: 4.颤证的病位 (分数:2.00) A.肢体 B.关节 C.筋脉√ D.骨 E.肌肉 解析: 5.颤证的基本病机 (分数:2.00) A.肝阳化风 B.血虚生风 C.肝风内动√ D.痰热动风 E.瘀血生风 解析: 6.颤证的病理性质为 (分数:2.00) A.气血亏虚 B.阴阳亏虚

C.虚实夹杂 D.本虚标实√ E.阴虚风动 解析: 7.治疗颤证时应重视 (分数:2.00) A.调补阴阳,熄风通络 B.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C.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D.清热化痰,镇肝熄风 E.益气养血,熄风通络 解析: 8.颤证气血亏虚证的代表方剂为 (分数:2.00) A.补气运脾汤 B.补髓丹 C.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送服天王补心丹 D.八珍汤 E.人参养营汤√ 解析: 9.颤证风阳内动证的病机是 (分数:2.00) A.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B.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C.痰浊中阻,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D.湿热蕴结,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E.脾虚生痰,痰瘀经络,筋脉失养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 10.患者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头摇肢颤,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是何种颤证的临床表现 (分数:2.00) A.阳气虚衰证√ B.髓海不足证 C.气血亏虚证 D.痰热风动证 E.风阳内动证 解析: 11.男,62岁。头摇肢颤2年余,伴头晕眼花,心悸而烦,纳呆乏力,气短懒言。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 (分数:2.00) A.清燥救肺汤 B.白虎桂枝汤 C.防风汤 D.百合固金汤 E.八珍汤√ 解析: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 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 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 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 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 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 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 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 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 主要候。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 四君子、??脾、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 左、右、四物之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 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 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 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徐春 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名医医案痿证医案摘录选1

名医医案痿证医案摘录选1 男王枢密巷 一诊七月五日 脉情虚软,舌绛嫩无苔,前月月初,胸膺仰卧息痛,咳呛不静,继而两足痿软无力,不任于地,一不留意,竟至跽而仆。年当发育,肾气虚衰,金水不能相生,亦痿躄之机也。经曰:“肺热叶焦,则生痿躄。”本证是也。 川象贝各二钱四分肥玉竹六钱女贞子六钱七月七日 凡痛着者曰痹,软而无力者曰痿,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痿为火热刑金,金气虚,少水不能制盛火,骨髓空虚,足之三阴有所虚赢也。若以滋其化源也,服二剂而两足稍振,步履较便,咳呛亦稀,惟脉情虚软,尤从滋养所致。 川百合八钱女贞子六钱沙苑子六钱炒米仁一两二钱 三诊整玉竹五钱生米仁一两二钱怀牛膝五钱 四诊生百合八钱麦门冬四钱怀牛膝五钱线鱼胶六 钱川杜仲四钱八 按:《内经》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然以肺热叶焦,为致痿之源,而筋骨又为肝肾所主,故东垣治痿有补肝肾之法。本证舌绛无苔,呛咳在前,此原肺热阴伤之体,续见两足痿软无力,是因肺虚而绝肾水之上源,即谓“金不生水”,所以治疗不离乎金水二调。贝

母、杏仁、紫苑等,在于化痰利肺,麦冬、百合、玉竹、女贞、杜仲、川断等,养阴而滋补肺肾。 暑湿致痿——不离脾胃 吴某六月十六日 每至夏秋暑湿交争,发为痿躄,两足坠重,不能步履,刻诊脉情细濡,舌苔白滑,胸脘痞闷,纳谷不馨。病势犹在蕴酿之时,先以芳通淡渗。 制苍术二钱四分宣木瓜(酒炒)三钱 汉防己三钱六月十九日 湿热郁蒸,浸淫筋脉,而致两足痿弱无力。前进芳通淡渗,步履稍感有力,行动已不需扶持。惟小溲微黄短涩,下焦湿邪未净,脉濡细,苔薄白,食后尚感脘痞。现胃气未振,脾弱运迟,精微不布,筋脉失养。治当再参健运。 制苍术二钱四分扁豆四钱怀牛膝三钱六分建神曲六 钱 按本证痿躄发生均在夏秋之交,此时湿气弥漫,暑热熏蒸,阳明太阴因受暑湿困扰。患者胸脘痞闷,纳谷不香,而舌苔白滑,当是湿邪为主,所以治以芳香淡渗之品,重在开胃利湿。药后步履稍感有力,此为佳兆。二诊再参健运脾土,湿邪既化,精微得布,痿证之痊愈指日可待。 痿躄《徐恕甫—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此痿原来起于腰痛,虎潜丸之妙,权变之用,尽在疗效中

中医内科学第一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内伤咳嗽治疗应当: [1分] A.祛邪扶正 B.祛邪利肺 C.解表清里 D.宣肺解表 E.解表达邪 2. 以下不属于肺痨主症的是: [1分] A.咯血 B.潮热 C.咳吐腥臭痰 D.盗汗 E.咳嗽 3.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胸痹的治疗法则: [1分] A.辛温通阳 B.豁痰泻热 C.培补阳气 D.滋阴润肺 E.活血化瘀 4. 心火炽盛失眠者,宜用 [1分] A.安神定志丸 B.黄连阿胶汤

C.交泰丸 D.朱砂安神丸 E.琥珀多寐丸 5. 饮邪犯肺咳嗽的特点的是: [1分] A.有时痰可有腥味 B.咳嗽连声重浊 C.咳嗽多早晨加剧 D.痰多色白清稀呈泡沫样 E.痰色多黄 6. 痫病的发病以下列哪项最重要: [1分] A.气机逆乱 B.气滞血瘀 C.痰邪作祟 D.风阳内动 E.脏腑失调 7. 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特征应除外哪一项 [1分] A.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 B.嗳气频作 C.舌苔薄白 D.脉象弦数 E.胃脘胀满,脘痛连胁 8. 感冒的治疗原则是: [1分] A.解表达邪

B.表里双解 C.祛邪利肺 D.清热解毒 E.扶正祛邪 9. 泄泻发病的主要关键是: [1分] A.饮食所伤 B.情志失调 C.脏腑虚弱 D.脾胃功能障碍 E.感受外邪 10. 眩晕的病机,除下列哪项皆是: [1分] A.气血亏虚 B.肾精不足 C.痰浊中阻 D.外邪阻窍 E.肝阳上亢 11. 何x,女性,62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面白唇暗,四肢不温,苔白腻,脉沉滑缓。应用何方法治疗: [1分] A.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B.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C.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D.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E.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中医针灸治疗精华总结归纳(权威)

中医针灸治疗精华总结归纳(权威) 第一章内科病症 第一节痹症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加减: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附股外侧皮神经炎 处方: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腰夹脊、大肠俞。 第二节腰痛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 加减:寒湿腰痛:灸大椎;瘀血腰痛:隔俞;肾虚腰痛:灸命门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与天气变化有关者: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者:膈俞、合谷、太冲 第四节痿证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加减:肺热津伤: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附神经末梢炎 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 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 加减:早期:太冲、膈俞;后期:血海、三阴交、太溪 第五节中风 ⑴中经络: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加减: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解溪、胫上便秘: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加减:闭证:十宣、合谷、太冲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气舍 第六节面瘫 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针灸治疗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 痿证,乃四肢痿软,肢体瘦弱,甚或瘫痪的运动系统疾病,尤以下肢痿废者多见。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悲忧、思虑无穷伤及脾土肺金而致痿废。 2.房劳过度:纵欲无常,致真阴亏损,精液耗竭,筋脉失荣而致痿废。 3.饥饱劳役: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则气血生化之源断绝而致痿证。 4.外感六淫:暑湿闭阻经脉,驰张不收而致痿。 5.失血过多:血虚不能荣养筋脉,故手足痿软不用。 【治疗原则】 1.治痿证独取阳明 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用阳明经穴治疗本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荣养筋脉。 2.泻南补北法 按五行生克之理,南方为心之所主,北方为肾之所主;因心火克肺金,故泻心火(泻南)则肺金清,肺金清而金不克木则肝木实;因肾水克心火,故补肾水(补北)则心火降;心火降则火不克金而金盛;肝主荣筋,肺朝百脉,金木无殒,

则痿证无从发作。 【辨证论治】 1.湿热痿证 症状:面黄身重,恶热喜凉,下肢痿软,甚不任地,久则肌瘦,溲赤涩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针灸:主穴,足三里、解溪、髀关、合谷、曲池。配穴,上肢配手三里、肩髃、外关;下肢配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环跳。毫针刺,平补平泻。 2.肺热痿证 症状:喉干鼻燥,口渴心烦,咳嗽而呛,小便热痛,下肢痿软,甚则不用,舌红苔黄,脉细数。 针灸:主穴,少商、列缺、尺泽。配穴,上肢配合谷、曲池、肩髃;下肢配足三里、阳陵泉、环跳、风市。毫针刺,平补平泻,兼以点刺出血法。 3.肝肾阴虚痿证 症状:头目眩晕,腰脊酸软,遗精早泄,两足心热,下肢渐痿,甚而不用,舌质红降,脉细数。 针灸:主穴,肝俞、肾俞、太溪、悬钟、三阴交。配穴,上肢配曲池、阳池、肩贞;下肢配阳陵泉、丘墟、八髎、环跳。毫针刺,用补法。 4.心脾两虚证 症状:面色萎黄而少光泽,体倦神疲,不欲饮食,心悸,健

中医内科学题库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2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 B.地域 C.行为 D.时间 2.感冒为外感病证,其病以下列哪项症状最为突出? () A.表 B.肺 C.卫表 D.肺卫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 B.烦渴 C.面赤 D.发热 4.泄泻的主要病因是:() A.暑邪 B.水饮 C.六淫 D.湿邪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 B.腹痛腹泻 C.有饮食不洁史 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主方应选() A.清胃散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黄连温胆汤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 B.沙参麦冬汤 C.二陈汤 D.泻白散

8.哮病发作时的病理改变以下列哪一项为主?() A.邪实为主 B.正虚为主 C.肺虚为主 D.正虚邪实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 B.水凌心肺 C.肝气乘肺 D.痰浊阻肺 10.患者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中满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发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加味桔梗汤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真武汤 D.平喘固本汤 12.肺痨的病性以下列那一项为主?() A.以虚症为主 B.以气虚为主 C.以阴虚为主 D.以肺虚为主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 B.安神定志丸 C.天王补心汤 D.黄连温胆汤 14.胸痹心痛本虚标实,标实当泻,以何法为重?() A.化痰泄浊 B.辛温通阳 C.宽胸理气 D.活血通络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针灸治疗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痹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第二节腰痛 腰痛又叫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病因病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治疗原则:寒湿温经散寒,瘀血活血化瘀,针灸并用,泻法;肾虚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病因病机: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第四节痿证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 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2湿热浸淫3脾胃虚弱4肝肾亏虚 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第五节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病因病机: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气虚血瘀5阴虚风动二中脏腑1闭证2脱证 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第六节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第七节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瘀滞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名解 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 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 痛处固定不移, 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紫暗, 或有瘀斑、瘀点, 苔薄白, 脉细或细涩。治法: 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4、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5、中风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6、热瘴特点: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冷瘴特点: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7、水肿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肺、脾、肾, 而关键在肾。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湿毒侵淫证临床表现:眼睑浮肿, 延及全身,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滑数。湿热壅盛证:遍体浮肿, 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或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腻, 脉沉数或濡数。治法: 分利湿热。代表方: 疏凿饮子加减。 8、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膏淋临床表现:小便混浊,乳白或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doc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一、【肺系病证】 1.1 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1.2 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外感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加减泻白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1.3 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寒(冷) 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缓解期 肺肾两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 合金水六君煎

1.4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痰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痰平喘 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蛤蚧粉 1.5 肺胀–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痰浊壅肺化痰降逆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 ,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1.6 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