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经典的民粹主义

一种经典的民粹主义

一、俄国民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俄国农民民主派的思想体系”,或曰农民民主主义
俄国民粹主义是发生在俄国19世纪40至50年代至上世纪头20年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其本质属性,是一种“俄国农民民主派的思想体系(观念体现)”,或曰农民民主主义,在革命中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同盟者。俄国民粹主义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由其创始人赫尔岑建立的“俄国社会主义”理论所奠基,通过另一创始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发展,并为不同时期各主要派别的思想家所充实而建立起来的。其主要思想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和信仰“人民”(主要指农民和贫苦劳动者),并把“人民”理想化。各种各样的民粹派,在信仰和崇尚人民,将人民理想化这一点上最具共同性。巴枯宁说:俄罗斯的农民“就其天性而言是个社会主义者”;特卡乔夫则断言,就其本能和传统看,人民是共产主义者。从这里可以看出,民粹派对“人民”崇尚、信仰的程度,到了极端理想化的地步。
2.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企图通过保存农村公社,发展农民“固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民粹派关于农村公社(或称农民村社)的这种思想观念,也是同他们对“人民”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民粹主义不是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经济形式中,前瞻、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而是从过往古老村社的传统中探寻社会主义的前景,把它视为俄国通向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这里,很鲜明地透露出了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
3.通过俄国独特的公社道路,绕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特征,是民粹主义社会政治纲领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从俄国存在农村公社,将它视为社会主义的天然土壤这一观念出发的。当然,这一观念是民粹主义这一理论主张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和思想基础。除此之外,民粹主义这一特征还有另一重要的思想根源,这就是对资产阶级的厌恶和对资本主义的恐惧。民粹主义这一“直接过渡”的思想,也是其“超阶段”的革命急进主义和轻视民主革命、漠视民主主义价值的最深思想根源。
4.对一般文化抱着鄙薄态度,倾向于以虚无主义的态度评价文化,以道德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观点对待科学和文化。在民粹主义者看来,知识分子是被人民养活而获得文化的,人民为他们获得文化而付出了血汗和苦难;这样,掌握文化的这些少数人就被压上了沉重的罪孽感。所以在民粹派看来,仿佛文化本身也粘连上了剥削和罪孽。因此,民粹主义思想经常对文化报以轻蔑甚至敌视态度。
二、俄国民粹主义在发展中受到马克思主义

的影响
应当特别指出,俄国民粹主义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许多民粹派人物都读过马恩的著作,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以社会革命党受到的影响最大。列宁在1905年1月评论社会革命党纲领时说,它的纲领草案较以前“前进了一大步”;其“进步表现在各项原则的内容上——从民粹主义进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
所以,俄国民粹主义思潮是庞大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思想概念将其概括。虽然如此,从政治上说,其主流,其实质,是通过传统农村公社的独特道路,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此,又叫“公社社会主义”,或“农民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由一系列杰出思想家所构建的严整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是关乎近代俄国命运,关乎俄国“走什么道路”的重大战略抉择问题,它并不只是“策略手段”,“社会情绪”,或者“精神症状”、“动员方式”之类的局部问题。
三、俄国民粹主义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俄国民粹主义以其存在时间之久、活动规模之大,斗争方式之惊心动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俄国国内,它主要在建党思想、革命精神等方面影响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1)在建党理论方面,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除了吸收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党经验外,另一吸取经验的源泉就是俄国解放运动本身,其中主要就是民粹主义革命运动。具体地说,就是吸取了“土地与自由派”和特卡乔夫的人民解放协会的建党经验,这就是: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由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的、保守绝对机密的、具有严格纪律的革命战斗组织。(2)在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等方面,民粹主义革命家给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列宁对此讲得十分明白,他一向把“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那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称作“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者”,经常以他们献身革命的“决心和毅力”鼓舞无产阶级,并以这些先驱者在当年国际革命中享有的荣誉引以自豪。列宁明确指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19世纪80年代曾做出种种努力,从民粹主义当中剥取“民主主义的内核”。他对此一向予以高度评价并坚信,“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会系统地研究这种努力,并且考察出这种努力同20世纪前10年内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的那种思潮的联系”。(3)至于在消极方面,诸如根源于“直接过渡”的“超阶段”急性病,暴力绝对化倾向,同志间的不容

异见性、意识的狂热性和非理性,以及个人崇拜的宗教色彩等,对俄共(布)的队伍也有深刻影响。
在国外,俄国民粹主义除在东欧各国(特别是保加利亚)留下深刻痕迹外,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从辛亥革命前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是俄国民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潮。据有关学者研究,“五四”运动前后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曾经流行过以下形态的民粹主义:国粹派民粹主义,无政府民粹主义,“乡建派”民粹主义,还有我党党内的某种民粹主义倾向。第一种主要是在以吴稚晖为代表的右翼人物中传播的,第二、第三种则是在像巴金、梁漱溟这样的知识分子中间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前三种形态的民粹主义都这样那样地得到了抑制和清算,惟独党内的某种民粹主义倾向一个时期虽也得到某种纠正,但基本保留了下来,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旧病复发,这在“公社化”,到“文革”中停办大学、上山下乡、“五七干校”等过程中,都一波一波表现了出来。可见,这种民粹主义在中国影响之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