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杜文清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杜文清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杜文清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杜文清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作者杜文清

指导教师傅先兰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势态良好,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特色旅游和专项旅游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主题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安徽是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前背景下,开发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分类,阐述了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的构想。

关键字: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安徽省

Distribu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Author Du Wenqing

Supervisor Fu Xianlan

Abstract:Current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s the country's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and special tourism by tourists of all ages, a wide range of growing travel demand page.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red tourism quietly and quickly heat up, it was from the organize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volved a new typ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Anhui is one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ed tourism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this article by introducing an overview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its a classifie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s of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issues discussed Anhui red tourism market overall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source markets,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deas. In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former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to create red tourism br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Red 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model;AnHui

引言

中国的红色旅游实际上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是由早期瞻仰革命圣地演化而来。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发展。可以说,红色旅游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

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而产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红色旅游是依托革命历史遗迹及其精神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主题旅游产品,既有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旅游产品的特质,是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特色产品,是旅游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 年2 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6 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 提出了要以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 大“红色旅游基地”、20 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主干体系;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局将2005 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各地正式拉开了红色旅游大幕,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1]

本文阐述了红色旅游概念、特点,分析了安徽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并对安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打造安徽省红色旅游产品的构想,为安徽省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1 红色旅游概述

1.1红色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2010年公布的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在实际的红色旅游活动和红色旅游开发中,红色旅游根据其资源产生的时间分为狭

义和广义的红色旅游[2]:狭义的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这28年的历史阶段,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广义的红色旅游是依托一切顺应历史潮流、发扬民族精神的革命遗迹和革命精神而展开的旅游活动,限于论文篇幅以及研究的可操作性,本论文采取广义的定义。

1.2红色旅游的特点

1.2.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红色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专项并且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旅游,它是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红色旅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创造,它是利用“红色老区”的革命历史遗迹发展红色旅游,把许多革命年代那种艰苦奋斗超越生命极限的精神,作为宝贵资源来促进经济活动的,

作为教育民众的活生教材,这种独特旅游形式把传统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由于红色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且在它发展过程中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

2.2集学习性、故事性于一体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供借鉴。,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

2.3保护与开发并重

红色旅游发展所依托的红色旅游资源属于特殊的革命文物和革命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资源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红色旅游的经营开发要与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并重。但保持这些历史遗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各种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保持原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才能感动游客、吸引游客。

2.4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机融合

红色旅游目的地体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机融合,红色旅游目的地,不仅有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众多的历史遗迹,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无形的精神文化财富。发展红色旅游,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旅游产业的创新,更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1.3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富有“绿色旅游资源”的革命圣地和纪念地,逐渐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结合起来,推进市场,从而产生了红色旅游新型旅游模式。红色旅游的发展说明革命传统教育不仅能够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红色旅游既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又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文物保护工程,成为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主要体现在[ 2]:

1.3.1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

红色旅游资源多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作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珍贵教材。开展红色旅游,

就是要把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出来,铸成一种更先进的文化,通过红色旅游进一步地弘扬出去,教育子孙、激励后代,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帮助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

1.3.2教育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

红色旅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它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行动载体。赋予它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1.3.3经济工程--“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人民”

红色旅游地区多为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

环境保护,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因此,红色旅游业的开拓和发展,也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项经济工程。

1.3.4文物保护工程——“再现党的奋斗史,造一份永久遗产”

红色旅游景区的一些革命文物,它不像古代的历史文物那样有高大的建筑和辉煌的宫殿,它们的特点很多是散落在民间,和老百姓融为一体:比如一幅标语可能就写在农民自家的墙上,一个重大决议可能就在一所普通的民居中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红色文物可能会消失。作为一幅活的党史,我们怎样去保护,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红色旅游,必须首先对这些历史遗迹和革命文献等进行有效地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又是一项重要的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2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2.1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现状

红色旅游在加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发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较好地

反映了旅游业的多种功能,体现了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及文化功能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也由于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并有具有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价格适应的特点,对其开发研究已悄然兴起,早期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事业接待性特色,景区、景点的管理和开发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经营思维、行为方式落后,不能很好的与市场经济接轨,无法满足红色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对红色旅游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针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如谢雨萍对百色市,罗勇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旅游区”开发的研究等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做了研究。总的看来,目前国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景观规划等方面,而从整体视角对红色旅游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进行的研究尚未看到,但随着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方面日趋成熟,很快会出现从整体的视角对红色旅游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进行的研究。而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已趋于全国大形势下的现状。

2.2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特点

2.2.1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集聚分布特征突出,特别是大别山区域(六安、安庆)和皖南(宣城、芜湖)一带集中了安徽省半数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表2-5)。[3]

表2-1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差异

资源单体数优良级单体数平均品质分单体总分合肥32618

滁州83432

蚌埠1155

六安186 3.6766

安庆143342

宣城66 6.539

芜湖51315

巢湖71 2.7119

黄山83 3.7530

宿州2024

淮北54 5.628

亳州 5 0 1.4 7

淮南 2 0 3 6

阜阳 2 0 3 6

2.2.2红色旅游资源平均品质及其类别差异

将各等级红色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分别乘以10(五级)、7(四级)、5(三级)、3(二级)、1(一级),再将其总和除以各等级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即可算出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分。通过计算,安徽省83 个红色旅游资源总体得分为308,平均品质分为 3.71,在 6 个基本类型中(见表2-2),由于本规划中将旧址基础上兴建的纪念馆列入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因此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单体最多,总分也最多,在平均品质分中,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平

均分接近全部资源的平均分,而展示演示场馆与名人故居的得分较低,低于全部资源的平均分;军事遗址与墓(群)的单体数量较少,但平均品质得分较高。

表2-2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品质类别差异

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址与

古战场

展示演示场

名人故居与历史

纪念馆陵区陵园墓群

总分1512419289113

单体数41658243

平均分 3.684 3.8 3.5 3.79 4.33

2.2.3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及其类别差异

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是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是开发和保护的重点,也是安徽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设计的主要资源依托。安徽省现有五级资源单体 3 个,四级资源单体10 个,三级资源单体17 个,优良级红色资源单体共30 处,品质总分为185,平均品质分为 6.17。这30 处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分属六个类别,其中历史事件发生地、陵区陵园与墓(群)平均得分较高。

表2-4安徽省红色旅游优良级资源品质类别差异[ 4]

三级资源数四级资源数五级资源数优良级资源总数优良级平均分

历史事件92213 6.08

发生地

军事遗址2103 5.67

与古战场

展示演示20025

场馆

名人故居3104 5.5

陵区陵园15177.14

墓(群)01017

2.3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2.3.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化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均留

下了大量的珍贵遗址遗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皖南事变、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展示演示场馆、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墓和陵区陵园六个基本类型都有代表性红色景观,既有旧址、遗迹,又有大量现代纪念性建筑。在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中,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省的有两个(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5];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涉及安徽省的有三条(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黄山-绩溪-旌德-泾县-宣城-芜湖、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有五个(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萧县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六安市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和安庆市岳西县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芜湖王稼祥纪念园、滁州市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此外还有一大批省、市级红色旅游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资源大省。

2.3.2红色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点主题鲜明,新四军文化、红军文化与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几大主题特色突出,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教育与传统教育意义巨大,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新时期开展共产党员保先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2.3.3高品质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多,且空间上呈现组团集聚分布特征

安徽省共83 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单体29 处,约占总数的35%,而且这29 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形成了五大红色旅游资源组团,优良级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分布为红色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以及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部分配套设施较好、条件成熟的集聚地区可以优先开发。

2.3.4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度好,利于开发

安徽省的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资源、古色资源等结合的比较好,如黄山、宣城的新四军文化遗产与皖南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徽州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相映成趣;六安、安庆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大别山的原始生态及皖西南古皖文化有机结合。很多红色旅游资源点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积淀,旅游资源的复合型分布为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线路串联、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地方旅游开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在《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划定的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经典景区中, 安徽分别约占16. 7%、10%、5% ( 表1) 。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点多、类型较齐全。但是与周边省市相比,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高等级景点数量总体偏少。安徽虽拥有六安“ 红军革命“旧址群、泾县”皖南事变“遗存等、“极品”、“绝品”级红色旅游资源,

如安徽仅有7 处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远低于江西、湖北、湖南等红色旅游资源大省( 表2) 。[6]

表1 安徽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经典景区

表2 安徽及周边省市红色旅游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

省份

安徽 江苏 上海 山东 江西 河南 湖北 浙江 湖南 数量

(个) 7 15 7 9 14 9 14 6 15 注:根据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4批)名单整理(截止2009年)。[ 7]

依照红色旅游资源单体的地域分布丰度, 安徽省现已形成皖南、皖东、皖西南、皖北、皖中五大红色旅游集中区域。其中, 皖西南( 六安、安庆) 和皖南( 宣城、芜湖) 红色旅游区集中了全省1/ 2 以上的代表性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组团分布特点较明显。

2.3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旅游热潮,红色旅游开发在各地逐渐展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2.3.1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准确定位

安徽省红色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明确的主题,旅游产品开发仍然处在资源导向阶段,有什么旅游资源便开发什么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总体上处于“小、散、差、弱”的局面,红色旅游区域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就交通而言,要解决“进不去,出不来”的瓶颈问题,增开火车专列和班车,要提高各景区(点)的交通条件,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保证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购和娱”是红色旅游区的短缺供应。旅游产品不成体系,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不够,使红色旅游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类型

安徽(个) 全国(个) 约占全国比率(%) 名称 重点红色旅

游区

2 12 16.7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精

品线路

3 30 10 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 黄山-绩溪-旌德-泾县-宣城-芜湖线 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 红色经典景

区 5 100 5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双堆集烈士陵园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芜湖王稼祥纪念

园,滁州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皖西大别山

红色旅游区

2.3.2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红色旅游区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基本上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度假旅游产品、会议旅游和其它的专项旅游产品发展都比较缓慢。在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类别下,以博物馆静态景观陈列的方式来表现红色旅游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项目和内容,缺乏旅游精品和旅游名品。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主题产品,突出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主题,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如可采用声光电结合的半景画、全景画等;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开发其它相关的旅游产品,达到完善红色旅游区产品结构、增强其综合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红色旅游区在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设计了不同的旅游产品后,还必须重视通过线路连接、产品捆绑等方式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形象塑造、市场营销等手段向目标市场推广,使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发挥经济效应,在红色旅游区真正建立一个行之有效、主题突出、脉络分明、组合自如、调控有序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红色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策略

3.1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目前,红色旅游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红色旅游区的产品开发必须在充分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特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开发原则,建设科学合理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从而使红色旅游区产品的构成趋于合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红色旅游区的发展真正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7]:

3.1.1强调革命文化内涵、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形象

红色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性是产品生命力的精髓,只有保持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才能使旅游产品长盛不衰,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被看作是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的品位、级别及其生命力的首要因素,只有将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文化产品或某一动态过程加以外化,能够成为多种层次的旅游需求者所欣赏、所感受、所顿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文化内涵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产业优势。革命文化精神是红色旅游业的灵魂,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魂”就在于旅游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形象是红色景区建设的灵魂,红色文化形象设计是针对主题的具体化,使旅游地的文化主题与内涵转为旅游者直接认识的形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凸显红色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

3.1.2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体系

当今旅游业的开发已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客源市场的需要成为旅游产

品开发的依据。红色旅游区拥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不同的客源市场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必须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现代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倾向,决定了主要旅游产品多元化和非观光旅游产品占主体的发展趋势,旅游产品要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就必须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旅游需要,同时也能有效地分散旅游人流,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红色产品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市场原则,即必须根据游客的市场需求来设计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

3.1.3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作好统筹协调工作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靠“红色“吸引,也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如红、绿(自然生态)结合,红、古(历史文化)结合,红、俗(民俗风情)结合,红、黑(工业旅游)结合等等,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综合性产品,产生叠加吸引,形成资源整合,形成综合优势,合理整合资源,就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形成综合优势,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红色旅游同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合理整合资源,形成综合优势,点线面的有机结合,通过“红”“绿”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和线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当前,一些红色旅游发展态势好的地区,都注意了产品体系的统筹协调,发挥了本地区的综合优势,像川西北、井冈山、赤水等地,以红色旅游为契机,已发展成为综合旅游资源地。[ 8]

3.2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而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位、项目建设与管理及产品宣传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和安排,不同的景点开发有不同的开发模式,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应遵循一定的开发模式,目前红色旅游开发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9]

3.2.1传统的开发模式

即将目的地建设成为以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红色旅游也不例外,而观光游览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要途径,因此,红色旅游开发应充分利用这种方式的景点。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红色旅游,增加了人们对革命历史知识的了解,并且丰富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将其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此外,它还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3.2.2体验旅游开发模式

即将目的地建设成为注重游客体验和参与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随着红色旅游开发日趋成熟,适量增加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进行深度整合开发,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游客的历史知识、增强感性认识。红色旅游开发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按旅游产业规律发展红色旅游,通过采用现代的景观设计等手法,策划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提高整个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对游客的感染力,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旅游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在红色旅游开发中注意体验旅游开发模式。

3.2.3混合开发模式

即将前两种模式有机组合,使旅游目的地既有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又注重体验参与型旅游项目的开发。这就要求逐步改善和提高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采用现代化的手段,重现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活化历史,从而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应应用混合开发模式,一方面红色产品的爱国主义功能决定了产品开发离不开传统的观光讲解模式,以讲解故事形式将红色内涵讲授给游客,通过参观使游客重温革命光辉历史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根本之所在;另一方面,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旅游项目的参与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参与体验是增加游客滞留时间的有效手段,是增加红色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3.3安徽红色旅游开发策略

3.3.1优化旅游产品, 完善红色产业模式

整合旅游资源, 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内涵。安徽还拥有众多的自然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互补、特色各异, 如能将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古迹遗存、民俗风情等有效结合, 采用红绿相依、红古搭配、红俗串联的组合营销策略, 可极大的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提升安徽红色旅游竞争力。创新开发模式, 倡导体验型旅游。在传统开发模式中, 静态的陈列展示不能形成震撼力,形式单一、内容雷同, 游客旅游体验低, 难以形成回头客。体验型开发模式更注重游客的情感需求, 强调游客对景区项目的参与。在梳理红色旅游资源、提炼精神内涵、挖掘体验主题的基础上, 设计3D 场景再现电影、革命角色扮演、团队模拟战斗、现场手工制作等形式多样的体验产品, 在寓教于乐中让红色景区从静态走向动态,以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内容, 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扩大产品体系, 培育特色产业链条。鉴于当前安徽红色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功能较弱的现状, 今后可在不影响红色旅游地教育主体功能的前提下, 创新红色旅游产业,适时地将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其他旅

游形式纳入红色旅游地的产品体系中, 以红色旅游为先导, 实行产业联动, 同时加强食、购、娱等环节建设, 培育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产业链, 有效提升红色旅游地的综合竞争力。3.3.2加强推广保护, 实施品牌系统管理

旅游品牌形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品牌的定位、设计、推广与保护等。目前, 安徽红色旅游品牌形象的定位与设计业已完成, 当前的中心任务应是如何将这些表面化、概念化的形象推广到旅游销售渠道和旅游者当中, 使旅游者接触、感知、认同红色品牌价值并最终激发旅游行为。在品牌推广过程中, 可积极借助名人效应进行宣传促销; 可充分利用重要节庆、重要事件运作主题活动; 可灵活运用媒体、广告、公共关系、旅行社推介等方式开展立体营销。对铁的新四军、红的皖土地这一总体品牌形象应继续大力推介, 省内各地的细划品牌则可按照阶梯式原则, 依据红色旅游资源禀赋, 对垄断性强且知名度高的品牌( 如新四军) 优先推广, 对市场潜力大的品牌( 如大别山) 重点推广, 对其他市场影响力较低的品牌应分类别、分市场选择性推广。此外, 为了能使红色品牌持久、增值,还必须加强品牌的产权保护。要积极申请注册, 取得专利权,使安徽红色品牌使用合法化, 对侵犯品牌权利的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 10]

3.3.3深化区域合作, 构筑红色旅游共同体

由于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分别地跨鄂豫皖和鲁苏皖, 红色旅游资源的跨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安徽红色旅游的开发可以走区域合作的道路。五省应淡化本位色彩, 秉持共生崛起理念, 以统一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 破除行政壁垒, 在红色旅游整体形象打造、客源市场开发与营销、资源共享与保护、旅游线路整合和互通、交通联动等方面开展合作, 构筑红色旅游共同体。

3.3.4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 2009] 41 号)文件要求力争通过五年努力, 全国所有 A 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 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 旅游厕所基本达标, 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11]。因此, 今后应积极利用国家专项开发资金、省市县配套资金、民间资本等融资方式, 加大对红色旅游的投入,建设快捷、畅通、便利的旅游交通网; 完善旅游公厕、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标识、停车场、旅游定点购物商店等配套设施; 构筑高效、稳定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不断改善、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环境, 提高红色旅游景区( 点) 的品质品位。

4 结语

红色旅游是当今国内旅游市场上新兴的旅游产品形式,今年来已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由于它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许多其它旅游产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日益受到各地的青睐。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红色旅游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安徽省红色旅游虽刚刚兴起,但发展潜力较大。国内的红色旅游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以纯粹的政治接待为主,真正意义的红色旅游还没有起步,红色旅游大发展时期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90 年代以来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红色旅游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形成,并随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推进而加速发展的新型旅游产品,它能较好地反映和体现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积极作用,由此安徽省红色旅游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发展红色旅游理论匮乏,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刚刚兴起,有关发展红色旅游的理论还有待探索,一些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随着对红色旅游的重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必将出现。但在红色旅游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搞好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整合各种有用资源,而搞好红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加大宣传促销,把这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被广大旅游者所认知和接受,真正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使安徽省红色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亮点。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还需解决以下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对接点及有效途径的探讨;红色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红色旅游品牌的选择与推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研究;红色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冬梅,司继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J] .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8( 2) :47- 48.

[2] 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2006,(1).

[3]黄薇薇.沈非. 安徽省红色旅游竞争力研究[A].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6).

[4] 王丽萍,,周丽君.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J].社会科学战线,2005,( 6) :313- 315.

[5] 安徽省旅游局,华东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2006.

[6] 安徽省旅游局.安徽导游基础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359.

[7] 方世敏,陈攀.红色旅游景区体验型开发研究[ J].求索, 2007, ( 10):27- 29.

[8] 安徽省红色旅游办公室.安徽省红色旅游2009 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要点[ DB/OL] .

[9]尹晓颖、朱竑、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82).31.

[10]闫广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 马勇,肖智磊.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 J].旅游科学, 2008,22( 5):7- 11.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分布特点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 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 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储量丰富,分布面广,品种齐全。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埋深在1000m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t。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东北三省占1.6%,华东七省占2.8%,江南九省占1.6%。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6%和38%,炼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中国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硫分1%-2%的约占15%-20%。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上部煤层多低硫煤,下部多高硫煤。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49年仅产煤炭3243万t,1950年4292万t;1960年达到3.97亿t,1970年3.54亿t,1980年6.20亿t,1990年突破10亿t,1995年达到13.61亿t,1996年增加到13.96亿t,创历史最高年产量记录,占世界总产煤量46.07亿t的30%。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产量下降到13.73亿t。中国煤炭产量分布很不均衡。1997年超过5000万t的有9个省区。其中,山西居第一,达33840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1/4;以下依次为:河南(10520万t)、山东(9090万t),黑龙江(8520万t)、内蒙古(8300万t)、河北(7880万t)、贵州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东山口要搞广州健康医疗中心,白云区要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 南沙也要建广州健康医学中心它们之间该如何错位,未来广州医疗资源整合 到底该如何分布?昨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 局规划(2011-2020 年)》,规划对未来十年广州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给出了路线据了解,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为20112015 年,远期为20162020 年。规划提出,2015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5.5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至少设置1 间三级医疗机构。到2020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6.0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规划设置2 间及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通过人口规模和结构预测、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预测等,并结合总体 城市布局,规划提出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的规划形成一主五副的布局结 构。一主即市域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白云区南部以及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五副即在南沙滨海 新城、东部山水新城、花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增城副中心建设五个医疗 服务副中心。而根据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未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也将分为三个策略分区,还将建设三大医疗健康中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见1、优化整合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着重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 布局结构,严格控制卫生资源增量,遏制不合理增长势头。 2、调整完善区:包括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根据人口发展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度建设全市性的大型医疗 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3、重点建设区:包括花都区、萝岗区、南沙区、从化市和增城市,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重点增加设置相应规模的医疗机构,有效提升医疗卫

文化资源专题 遵义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开发——以遵义为例 一、遵义红色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遵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遵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其气候资源的旅游适宜性为全国少见。 遵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地位。第一,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目前,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各个渡口等革命遗址。第二,长征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水乳交融。无论是国酒茅台,还是赤水、乌江、娄山关、凤凰山、湄江山水和茶文化等遵义有名的景区景点,都印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都洒过红军的鲜血,都见证过当年红军的金戈铁马,浴血奋战。所以人们说,遵义绝大部分有名的风景区乃至遵义这座城市都系上了一条美丽的“红飘带”。 (二)劣势分析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地形地势十分险要。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南北向贯穿全市中部,虽然处于川黔铁路要道,但交通的通达性依然比较差,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省外游客需历经“长途跋涉”才能到达遵义,更由于目前遵义还没有民用机场,更加制约了长线游客来遵旅游,严重影响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遵义经济比较落后,政府资金不到位,对旅游的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及管理的落后。住宿、通讯等旅游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旅游人力资源比较缺乏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机遇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旅游业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的阶段。有关研究报告曾明确指出,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年接待人数和年均消费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1%,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可以预见,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是一个增长势头强劲的产业。近年,国家大力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遵义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这些都给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遵义红色旅游的人数屡创新高,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加大和特有的长征文化,这些都给遵义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四)威胁分析 1.同类行业竞争剧烈 遵义虽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区位条件、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因素,受到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威胁,每个红色旅游区都有自己的资源竞争优势,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有高的区位优势,对遵义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威胁。与遵义相邻的湖南就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杜文清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作者杜文清 指导教师傅先兰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势态良好,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特色旅游和专项旅游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主题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安徽是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前背景下,开发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分类,阐述了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的构想。 关键字: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安徽省 Distribu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Author Du Wenqing Supervisor Fu Xianlan Abstract:Current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s the country's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and special tourism by tourists of all ages, a wide range of growing travel demand page.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red tourism quietly and quickly heat up, it was from the organize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volved a new typ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Anhui is one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ed tourism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this article by introducing an overview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its a classifie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s of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issues discussed Anhui red tourism market overall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source markets,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deas. In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former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to create red tourism br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Red 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model;AnHui 引言 中国的红色旅游实际上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是由早期瞻仰革命圣地演化而来。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发展。可以说,红色旅游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和生产量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和生产量 世界煤炭资源在地区分布广泛且具有不平衡性。全世界拥有煤炭资源的约有80个国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个。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看,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 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其中地质储量在5,000亿吨以上的7个大煤田是苏联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和库兹巴斯,巴西的阿尔塔—亚马孙,美国的阿巴拉契亚。此外,储量超过10亿吨的煤田尚有近200个。 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现探明煤炭资源量中,亚太地区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2.7%;北美洲有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8.0%;欧洲及欧亚大陆有28709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1.6%。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资源都比较少,其中中南美洲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2%;非洲和中东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5. 6%。 从各国拥有煤炭资源来看,储量上100亿万吨的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10个国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国,探明储量246643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27.1%;其次是俄罗斯,探明储量157010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7.3%;中国和印度分别是114500百万吨和92445万吨,分别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2.6%和10.2%。 2005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储量909064百万吨,其中:北美洲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28.0%;中南美洲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2.2%;欧洲及欧亚大陆287095 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31.6%;非洲与中 东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5.5%;亚太地区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32.7%。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第二节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一、我国煤炭资源的地位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将我国煤炭资源与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资源相比,探明的资源储量折算为标准煤,煤炭占85%以上。我国能源禀赋并不乐观,主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的一次能源禀赋结构被称为是“富煤,贫油、少气”,但既有的能源禀赋结构造成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达到约70%,“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能为补充”的情况差别显著。 表1 中国主要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单位 2006年底 占全球比例(%)

储采比 世界平均储采比天然气 万亿立方米 2.45 1.3 41.8 63.3 石油 10亿桶

16.3 1.3 12.1 40.5 煤炭 亿吨 1145 12.6 48 147 图1 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表2

根据BP能源统计,2006年全球煤炭消费比重的平均水平是28%,而我国则高达69%。未来中国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的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采用各种清洁、高效的方式优化利用煤炭将是解决能源问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主要特点 (一)煤炭资源丰富、人均含量较低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至2006年底,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66.8%,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9090.64亿t,储采比为147年,其中储量最大的前十个国家依次为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其中,美国、俄罗斯、中国分别占世界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的27.1和17.3和12.6%。 表3 2006年底各主要产煤国煤炭资源情况排名 国家 探明储量(百万吨) 所占份额(%)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形式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形式 作者:李海威单位:广东省计算中心 1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由于存在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供需不平衡等情况,从医疗卫生信息化角度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间、城市与县乡、城市与农村间的区域协同医疗和信息共享。但由于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各异,底层数据结构和网络规划状况也不同,导致医院内部和医院间出现很多信息孤岛,增加了区域协同医疗的难度。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信息共享与协同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社区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协同的开展实施,让我们对协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共享模式逐渐的清晰化。 2平台技术架构 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是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一个医疗信息数据为核心的开发和运行平台,可以使用此平台快速的定制、开发和部署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电子医疗信息共享与管理需求。其包括以下方面:基于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数据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四个层次,还包括贯穿四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数据中心层主要是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的数据存储,需要解决

数据存储的结构、模型、内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型等。数据交换层和业务服务层主要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数据交换层是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沟通的技术层,业务服务层是基于数据交换层根据数据结构设计各种业务服务组件来完成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共享。硬件网络层是指支撑平台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平台。标准规范体系是平台中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平台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安全保障体系是从物理安全到应用安全保障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营。 3平台详细解决方案 3.1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要对医疗卫生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交换与共享数据标准和相应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是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重点。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由统一集中开发,统一部署。新建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与多级卫生信息平台的衔接,遵循相关数据规范与标准,不断补充、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各级授权用户在遵循相关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均可访问。它用于全面、有效、多视角地描述健康档案的组成结构以及复杂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涉及6市39个县,其中心区域为鄂东北的黄安(今红安)、麻城、黄阪、孝感、黄冈、罗田、烯水、薪春、黄梅、广济,豫东南的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皖西的六安、霍山、霍邱、英山(今属湖北省)、舒城、潜山、太湖、宿松等20多个县市,行政区域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该区处在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里既是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所在地,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此组建、重建或改编;既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揭开中原逐鹿之战大幕的目的地,是革命遗迹最多的地区,红色文化遗产有上千处。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大别山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三年游击战争及千里跃进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战争,为该地区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别山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遍及30多个县,4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27个县级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树,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革命文化以及他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一个红色旅游资源体系。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基本形成了以湖北随州--孝感--红安--麻城--罗田、河南新县--商城--罗山--鸡公山风景名胜区--信阳市中心城区、安徽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太湖--天柱山--安庆为主要构架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概括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特色一:资源内涵丰富多彩 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多彩,不仅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的聚集地,也是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的诞生地与发祥地。 首先,大别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从辛亥革命开始,厚重的革命历史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目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六安市的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和安庆市岳西县就有5个景区,分别是: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岳西县及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也有5个,分别是: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等、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黄冈市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点)有: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等。 其次,大别山区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这其中包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伟大的大别山革命精神,也包括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 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二)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四)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要求,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把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寓教育于旅游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把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煤炭资源总量为5.0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而石油仅占2.4%,天然气仅占1.2%。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65%以上。专家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60%左右,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因此,我国将实行“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实行油气并举,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并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进行补充”的国家能源战略。 二、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1、煤炭资源量 (1)煤炭资源总量 根据第二次全国煤田普查结果,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晋、陕、内蒙古、宁、甘、新等18个省的煤炭资源量达4.74万亿吨(排名前四位分别为新疆16210亿吨、内蒙古12053亿吨,山西6830亿吨、陕西292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6%,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只有0.32万亿吨,仅占全国的6.4%。 客观地质条件形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长期发展态势。 (2)煤炭资源探明储量

截至2008年,我国煤炭保有探明储量为12464.03亿吨。内蒙1、山西、新疆、陕西、贵州五省保有探明储量10148.25亿吨,占全国的81.4%。如果再加上宁夏、青海、甘肃,七省探明储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85%。这些省煤炭资源往往又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聚煤盆地中,从而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2、煤资源分类及地理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质量差异较大,烟煤、无烟煤比例较大,其中烟煤储量最高占总量的75%。 我国虽然煤炭齐全,但真正具有潜力的是低变质烟煤,而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都不多,属于稀缺煤种。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以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为主,中变质烟煤不多,高变质煤很少;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地区、河南和华东北部,分布着各种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只有少量褐煤;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大部和华东南部,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烟煤和褐煤有分布,低变质烟煤很少。 三、我国煤炭行业主要特点 资源、产能和消费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局。 1近年来,查明资源储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新疆。2008年全国保有煤炭探明储量比2007年增加659.58 亿吨,其中内蒙古和新疆增加545.04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6%。截至2010年,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已 经增加到7323亿吨。

大悟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前景调查

大悟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问题和前景调查 法学院法学0903班朱宁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经过上下推动、不断发展,目前在全国呈现出星火燎原、方兴未艾之势。作为革命老区的湖北省大悟县,革命遗迹众多,红色文化丰厚,旅游市场也是一片繁荣。大悟县委、县政府把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项目作为发展旅游市场的首要任务,努力培植其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红色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品种,除拥有自身特性、特征、主题及目的外,其深度和规模开发也面临着具有自身特性的困难。 一.关于红色旅游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二).红色旅游的特性 1.学习性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是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这种学习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现在开展的红色旅游,是这个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它完全可以归类于修学的大类,

定位于朝觐“革命圣地”的专题旅游,列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列。 2.故事性 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 要让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有强烈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需要妥善处理红色教育与常规旅游的辩证关系,其中的关键是以小见大,以人说史。历史典故往往形象、生动、有趣,容易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因此,要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 3.参与性 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的组织者要设计、组合出“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先苦后甜”的产品来。 (三).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2. 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

煤炭资源

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 一、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精查储量少,用于规模建设的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现有生产矿井后备资源不足。按目前开采水平,世界煤炭剩余储量可供开采192年,而我国仅可供开采110年。 ??? (一)、煤炭资源开发回收利用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回收利用的总体状况是:露天开采优于并工开采;原国有重点煤矿好于原国有地方煤矿,原国有地方又好于乡镇及个体;大中型高于中小型,小型高于不计能力小井;薄煤层高于中厚煤层,中厚煤层高于厚煤层;缺煤省份高于富煤省份。 在我国,煤炭开采规模一直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相继建立了一些特大型并工开采和露天开采煤矿。但由于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制约,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整体上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远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单井水平。 ??? 我国煤炭资源在开采规模、采煤方法、技术装备水平上的差别,使得煤炭资源的回收水平差异较大。大中型煤矿的开采技术发展较快,装备水平较高,尤其是井下运输方式采用胶带输送机集中运输煤炭,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露天开采的安太堡等煤矿,装备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采剥、装载、运输等设备,综合机械化程度也已达100%。但因为我国开采技术水平落后的小型煤矿数量比重较大,造成我国开采技术水平整体较低。 ??? (二)、煤炭资源的加工利用 有效的对开采的原煤进行工不仅可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煤炭品种,而且可以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减少无效运输,降低环境污染,扩大用煤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 1、煤炭加工利用率低,造成无效运输加大。我国运输能力十分紧张,但煤炭的无效运输又非常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原煤入洗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煤炭运量91315.98万吨,意味着其中至少有12000万吨的运力用于运输矸石和杂质等。在目前的运输规模条件下,入洗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约120万吨的无效运输。 2、煤炭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煤炭除了直接用作燃料外,还在型煤加工、煤的焦化、气化、液化、等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我国在煤炭加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除炼焦和煤化工外,其他方面的生产加工规模普遍较小。 ??? (三)、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我国含煤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成煤时期长,煤炭形成环境与后期变化呈现复杂多样,在煤层及其围岩中共生和伴生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 在煤田勘探中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基本都没有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因为缺少煤炭共伴生资源的探明储量,所以难以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基本情况是:已利用量和共伴生资源拥有量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探明储量丰富,但煤矿生产的硫铁矿石主要用于化肥工业,但产量较少,与资源拥有量很不相称。二是煤层中的高岭土的分布广、储量大、质量高,有一部分高岭土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但我国高岭土的年产量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三是我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北京市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700多万,并在此基础上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将形成超过30%以上老龄化的趋势。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公报》数据可以窥见全貌。 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增长,全市医院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数分别为15751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8.6%和308.5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95.8%,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1%和10.8%。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占总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已经超过30%,三级医院甚至在50%左右,专科医院的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峰值甚至达到65%。而医疗资源配置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就医秩序。区域布局基本依靠市政交通网,三级医院大致形成东西城集中、三环分布,四环零星、五环新发;二级医院以城六区为主要分布,远郊区县欠缺;基层卫生基本普及辖区人口的格局。经SWOT分析和PEST分析,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存在医生资源结构化紧张的突出矛盾,而新建大型医院只能提供医疗服务场所和医疗检查、手术硬件平台。相比新建大型医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属地管理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以及下属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直接管理并运行21家三级医院,并通过区县各级政府管理着市辖范围的约70%以上的二级医院和92.7%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一个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可以通过政策影响市辖区所有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代表政府执行减少病人数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理念。

北京市卫生服务资源建设总体规划思路 2014年,随着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将禁止在五环内新建大型医院,通过医药分开、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医联体、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等措施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因具体改革措施尚未明确细节,下一步改革只能依据分级诊疗的方向,建立规范的诊疗秩序,引导优势医疗资源向周边发展,向基层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来发展。因公立医院的使命愿景不断回归公益,非营利性医院将成为民营资本入市主体,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呈会员制发展结构,今后以减少疾病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减少病人数量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规模和能力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成为未来医改的宏观战略思路。未来公立医院改革的趋势将是“管疾病、少病人、增能效”。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愿景的方法,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只有盘活现有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功能,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广覆盖、基层控制慢病、各级医院人才资源共享方能将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健康水平保持较好水平,才能够“增能增效”,实现外地就诊患者按需就诊、科学就诊,缓解大型医院人满为. 望京地区比较大得医院有10家,分别是蕙兰医院一甲,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三级甲等,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北京善尔医院综合一级,凌和望京医院一级,然后是我们的医院,国宗中医院没写,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知堂没写,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望京地区一共的医院有78家,门诊口腔什么的都算计在内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鼓励社会多元办医。 2010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2年8月30日,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明确了社会资本在京举办医疗机构的待遇政策。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撑的大环境下芸众本草中医医院利用精准 医疗临床科研为驱动,综合服务配套为支撑,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特色,健康管理和家庭病床为补充,旨在架构一个专业化,人性化和可永续发展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徐州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分析报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名称:火红夏日 团队课题:徐州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分析团队成员: 所属系部班级:经济管理系 1001市场营销 绪论

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现为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有“中国机械之都”和“亚洲硅都”的美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50周年,红色旅游日益升温,在《2004 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列出的全国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徐州市及相关景区都位列其中,这为加快徐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本小组将通过走访徐州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资料,展现出徐州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红色旅游如何能促进经济发展相关联的问题。 1.徐州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1.1 徐州市红色旅游景点简介 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位于徐州南部,烈士陵园 占地77万平方米,院内有烈 士纪念塔、战役纪念馆、总前

委群雕、徐州国防园和碑林五大主体建筑,及青年湖、青年广场、中心花坛、粟裕将军墓、胡耀邦同志植树处等景点。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主力在园林主轴线西段,依山而建,面向朝阳。塔高38.15米,巍然屹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提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塔身由回廊、角亭环抱。南北回廊内大理石壁上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烈士英名录。碑座两侧为大型浮雕,形象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决战淮海的雄壮场面。 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1965年落成开放,陈毅元帅题写馆标。馆内共展出珍贵文物、历史照片以及油画、国画、雕塑等2200余件。展览文物丰富,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 1997年建成的淮海战 役总前委群雕,用70块花 岗岩雕刻而成,高7米, 宽9.5米。造型质朴、气 势宏大,栩栩如生地表现 了总前委成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光辉形象和对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风貌。雕像背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手稿。 徐州国防园1998年建成,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国防园题写了园名。国防园由国防教育馆、兵器陈列场、模拟训练场、军体活动场组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是淮海经济区较大的军事博览场所和国防教育基地。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五大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五大特点 来源:收录时间:2006年09月02日| 字号:大中小 (一)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为8 229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82.1%,而且煤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而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最高,对外贸易最活跃,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只有煤炭资源量0.27万亿t,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只有548亿t,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5.5%,资源十分贫乏。其中,我国最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所辖范围内,至今未发现有煤炭资源赋存;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截止1996年末,只有煤炭保有储量6亿t,天津市只有4亿t,浙江省只有1亿t,海南省不足1亿t。不仅资源很少,而且大多数还是开采条件复杂、质量较次的无烟煤或褐煤,不但开发成本大,而且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使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煤炭资源中心远离了煤炭消费中心,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输送煤炭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从目前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的用煤中心沈阳、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分别为1 270、1 890、2 740和430km。随着今后经济高速发展,用煤量日益增大,加之煤炭生产重心西移,运距还要加长,压力还会增大。因此,运输已成为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运输问题。只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才能使煤炭顺利进入消费市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 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很大。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南水资源较丰富,以北水资源短缺。据初步统计,我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量总量,每年为6 008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4%,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 865亿m3,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2%左右。北方以太行山为界,东部水资源多于西部地区。例如,山西、甘肃、宁夏3省(自治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北方水资源量的7.5%,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北方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8.9%这3个省(自治区)及其周围的陕西、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年降雨量多在500mm以下,还有一些地区不足250mm,加之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贫乏。据山西井坪气象站资料,晋北平朔矿区一带,1957~1992年平均降雨量为426.2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239.0mm;据陕西神木气象站资料,陕北神府矿区一带,枯水年降雨量仅有108.6mm(1965年),丰水年降雨量为819.1mm(196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5.7mm(1957~1991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774.1mm(1978~1990年);据内蒙古气象台1951~1980年资料和内蒙古东胜气象站1981~1993年资料,东胜矿区一带,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 044~3 186h,历年平均降雨量为281.2~401.6mm,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 082.2~2 535.0mm。年蒸发量均大于年降雨量的4~5倍以上,而且地处我国西部大沙漠,属于典型的干旱或半干旱严重缺水地区。与此相反,这些地区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埋藏相对较浅,煤质好,品种齐全,是我国现今和今后煤炭生产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现今与未来煤炭供应的主要基地。据统计,位于这一地区的晋、陕、内蒙古、宁、甘、新6省(自治区)共有煤炭资源量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埋藏深度浅于1 000m的资源量为2.24万亿t,占全国同样深度煤炭资源总量的83.8%;截止1996年末,共有煤炭保有储量7 807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77.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