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 1单元]课题 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课前准备】钟罩、红磷、带胶塞的燃烧匙、酒精灯、玻璃水槽、火柴等;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介绍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

环境,蓝天、白云、溪水、

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

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

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

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

例。

学生互相评价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新授课(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

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

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

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

气的含量。

拉瓦锡实验原理:消耗氧

气,利用压强差使液面上升,从而得知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2-1】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

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

5的?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

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

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

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

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

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

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

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

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

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

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

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

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装置

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

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

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

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

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

(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

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

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

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

达能力

2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3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

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

练”部分。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总结,提升。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上升的水量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

试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红磷的量必须要过量;(2)必须要等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3)装置不能漏气。 (4)若要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该物质不能够生成气体,不能用木炭等物质。 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点燃

[第 1单元]课题 1 空气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空气的用途及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2、过程、方法目标: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列举各类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学会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境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空气污染物的危害。

【教学难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用所学的的关于空气保护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

【课前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教授法、自我归纳总结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1.我们生活在空气之中,你

能说出空气的几项具体用

途吗?

2.为什么清新的原野给人

们提供洁净的空气?而喧

闹的城市常被污染的大气

所包围呢?

思考讨论引起思考,从而引入

本课。

新授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

29、30、31,思考下列问

题:

【课件展示】

1、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

常向灯泡里填充的气

体是()

A. 二氧化碳

B.B稀有气体

C.氮气和稀有气体自学,思考问题内容简单,自我阅读和

总结,提上自学能力。

4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5

D.氧气

2.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空气的观察,结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你能总结描述一下氮气的性质吗?

3.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和有害气体,其中有害气体是指什么?

4.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减少空气污染?

5.许多膨化食品的包装袋内都充有大量的气体,你知道是哪种气体吗?这种气 体还有哪些方面的用途呢?

6.空气中还有一种含量不多却很重要的家族,你知道是什么气体吗?它们的最 大特点是什么?这些气体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与教师共同总结。 总结,提升。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练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氧气

二,氮气:制硝酸和氮肥、保护气

三.稀有气体: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惰性气体。 四.保护空气:

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支持燃烧 供给呼吸

[第 1单元]课题 2 氧气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2、过程、方法目标:

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难点】

1.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描述。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课前准备】纯氧4瓶、木炭、硫粉、细铁丝、火柴、酒精灯、燃烧匙等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引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

不开氧气。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

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

持恒定?

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与化学性质?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

水中溶有氧气?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

流,然后回答问题。(教师进

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

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

新授课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

33—34页的部分内容。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

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

(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

6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7

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 下面我们来学习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

氧气

【实验演示1】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请同学们描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在哪里燃烧的旺一些?

为什么集气瓶中要放少量的水?

硫(C )+ 氧气(O 2)点燃——→二氧化

硫(SO 2)

【演示实验2】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请同学们描述刚才看到的现象。

在这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描述现象的时候要说你所看到的现象,如说成“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能够说成产生二氧化碳。

碳(C )+ 氧气(O 2)点燃

——→二氧化

碳(CO 2)

【演示实验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先将一根铁丝置于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再放在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比较。

分析:为什么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跟点燃硫的时候放的水作用是一样的吗?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铁(Fe )+ 氧气(O 2)点燃——→四氧

化三铁(Fe 3O 4)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有蓝紫色火焰,都产生了刺激性的气体,放出热量。 氧气

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有毒的气体,为防止污染空气。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不一样,因为贴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温度高,这里是为了高温物质炸裂集气瓶底部。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引燃铁丝。

让同学们自我总结现象,锻炼表达描述的能力,同时锻炼实验的观察能力。

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氧气具有什么性质?具有助燃性。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氧气发生了反应。

请同学们分析比较,上述我们写出的这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与剧烈氧化。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重要提示:化合反应属于初中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请同学们几下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记在课本前面。生成物只有都是两个,反应

物都是一个。

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理解,记忆。

自我分析,加深印象。

课堂总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1.几种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2.氧化反应。

3.化合反应。

总结,提升。

拓展提升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练”部

分。

作业布置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化学性质:

硫(S) + 氧气(O2)点燃

——→

二氧化镁(SO2)

碳(C)+ 氧气(O2)点燃

——→

二氧化碳(CO2)

铁(Fe) + 氧气(O2)点燃

——→

四氧化三铁(Fe3O4)

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化合:几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多变一。

氧化:物质与氧的反应。

8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化学教案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9

[第 1单元]课题 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高锰酸钾制氧气(O2)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过程、方法目标:

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

1.实验室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

2.实验装置。

【教学难点】

实验室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的要求及其原因。

【课前准备】大试管、高锰酸钾、酒精灯、棉花、水槽、铁架台、集气瓶两个、导管等;教学课件【教法学法】演示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识】按体积分

数计算,空气中含量居第

二的是什么?

【设疑】人在潜水时要吸

氧,这里所指的“氧”是

氧气,你知道利用哪些途

径可以获得氧气吗?工

业上是如何制取氧气

的?

回答:氧气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巩固旧知识

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

课题

新授课【投影】实验室里,常采

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

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渡】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介绍原理。

实验装置的选择。

组装好实验装置。让同学们自己来选择实验装置。

大试管、酒精灯、导管、铁架台、

水槽等。

自己选择装置,提升同

学们的兴趣,引起思考。

10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11

介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气体的收集方法: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原好和选择的原因。

演示【实验2-5】制取氧气。

实验步骤:

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 c). 装入药品。 d). 加热药品。 e). 收集气体。 f).撤离导管。 g). 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离熄”

思考讨论:【投影】

能不能一开始冒泡就收集氧气?

a)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为什么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c)试管口为何塞一团棉花?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不能,因为有空气。

防止冷凝水倒流。

利于氧气排出。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利于空气的排出。

课堂讨论,提升兴趣,引发思考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高锰酸钾制氧法的装置,原理与注意事项。 总结,提升。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随堂演练”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高锰酸钾制氧气

加热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2.气体收集方法:排水法和排空气法。

3.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待气体均匀切连续时开始收集氧气。

(4)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12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13

[第 1单元] 课 题 3 制取氧气

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法和氯酸钾制氧法

时 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氧气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作用及其概念。 (3)掌握分解反应的概念。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1.催化剂的定义。

2.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氧气的原理。

3.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2.三个制氧原理之间的比较。

【课前准备】10%过氧化氢溶液、大试管、酒精灯、小木条、二氧化锰等;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 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高锰酸钾制氧法,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另外两种方法。

听讲 直接引入

新授课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

小组讨论,比较实验现象的不同,形成初步的结论。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学生讨论,提出各种猜

想,设计实验方案,师

生一起探究,验证猜测

的正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尝试用探究的方法来解

决问题。

(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二: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思考、记忆;

阅读“化学?技术?社会”,了解催化

剂的作用。

在形成新知的过程中,进

一步加深对化学与社会

关系的认识。

投影介绍:

氯酸钾制氧法原理及实验装置听讲,比较三种制氧气方法的异

同。

14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15

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反应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数量分析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多种物质。多变一。

都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以上的物质。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

总结,提升。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练”部分。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法和氯酸钾制氧法

1.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2)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2.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2.分解反应:一变多。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二氧化锰 加热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 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金属 C.用铅笔写字 D.用焦炭冶炼 2. 含硫煤如果发生不完全燃烧,会排放出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A.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 硫和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3.下列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4.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A.同种元素组成,但原子排列不同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都是碳元素组成D.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同 5. 某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6.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使混合气体通过() A.石灰水 B. 灼热的碳层 C.水 D. 灼热的氧化铜 7. 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通入炽热的氧化铜中 C. 将混合气体通入到盐酸溶液里 D. 将混合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于谦的《石灰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反应: CaCO3 CaO十CO2↑,该反应的类型是()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9. 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 ①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乱砍乱伐;④开发氢能源;⑤利用 水力发电;⑥种植花草树木。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 10. 试管中盛有黑色粉末,将其加强热,粉末变为红色,同时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 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黑色粉末可能是()A.木炭粉 B.四氧化三铁 C.氧化铜 D.木炭粉和氧化铜 高温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初三化学绪言 第一单元教案

绪言 Q: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Q:化学有什么用途?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Q:化学当中的“水”。 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英语老师说,Water。 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化学老师:。。。。。。。 Q:化学带来的危害? 白色垃圾;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滚滚黑烟,污染空气;空中“死神”——酸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Q: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向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1-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石灰石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试管发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强调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必记!) Q: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实验3、4)Q:例举生活中的化学性质。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实验1、2)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重点物理性质: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解析版)

第六单元卷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的是() A.金刚石B.石墨 C.碳60 D.一氧化碳 【考点】碳的单质. 【难度】易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必须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A、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石墨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C、碳60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不是单质,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2.书写重要文献时,要求再保存期内清晰不褪色,应选用() A.铅笔 B.蓝色圆珠笔C.碳素墨水 D.蓝墨水 【考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难度】易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作为重要文献,在长期保存中签署的姓名清晰,则需要使用性质稳定,不易褪色的墨水签署文件. 【解答】解:碳素墨水、墨汁中含有碳,用碳素墨水笔或墨汁书写的材料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褪色,其它材料均无该特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1991年碳纳米管被发现,碳纳米管是由石墨中的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管状的材料,管的直径一般为几纳米(最小为1纳米左右)到几十纳米,管的厚度仅为几纳米.碳纳米管由于其独有的结构和奇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有关碳纳米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化合物 B.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质常温时很稳定 C.碳纳米管导电属于化学变化 D.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与金刚石相同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 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1、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氢 H 2、请写出四大反应类型,并写出其反应通式: 反应类型反应通式反应方程式举例 化合反应A+B=AB 3、同素异形体的定义为:,请举两例有关同素异形体的例子:①② 4、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写下表: 物质性质作用 金刚石 石墨 焦炭 炭黑 活性炭(或木炭) 5、为什么活性炭、金刚石、石墨、焦炭、炭黑它们都是碳的单质但是性质差异却如此的明显 6、请根据了解的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化学性质作用 稳定性 下面有关内容书写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氧气充足时 氧气不足时 还原性 碳和四氧化三铁 碳和三氧化二铁 碳和二氧化碳 碳和氧化铜 7、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哪些①②③ 8、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如下表格: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中酒精灯上加网 罩的作用为: 9、根据碳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填写下表: 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10、我们已知,木炭或者活性炭有一定的(性质)作用,可以去除异味和部分杂质,我们如果将性质归为两大类,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的话,那么,这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填写下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有: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方程式为: 在选取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选用稀硫酸、浓盐酸或碳酸钠 1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我们可以适用于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若我们收集的气体是密度远小于空气密度的,则 进口、出口分别是(“a进b出”或“b进a出”),若我们收集的气体密度远大于空 气密度,则进口出口分别是(“a进b出”或“b进a出”)。 (2)若我使用该装置收集氢气,那么进口、出口分别是(“a进b出”或“b进a出”), 当我需要检验集气瓶中氢气是否已经收集满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发生的现象什么 若使用该装置收集的是CO,则需要在(a、b)口增加(实验仪器)来进行尾气处理,原因是CO (化学性质)。尾气处理的化学方程式: 。 14、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1)上图中,哪些是发生装置哪些是收集装置(填写序号) (2)根据所学气体收集装置填写下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初中化学第6单元知识点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 电极、 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制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金属。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 2 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 2 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冶金工业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 + + 2 4 3 2 3 2CO Fe C O Fe高温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A) (B) (C) (D)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A)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B)(C)(D)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A) (B) (C)

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 (A )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 CO 只能用排水法(有毒,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CO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要溶于水、跟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2) 发生装置:左图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集满。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 3高温CaO+CO 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 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 2+H 2O==H 2CO 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 2CO 3 == H 2O+ CO 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 2高温2CO 5)参与光合作用 3、用途: 灭火,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升华吸热,物理性质) 温室肥料(光合作用,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2)可燃性:2CO+O 2点燃2CO 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 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