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课程论文)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动物科学技术

姓名:李波

学号:A05110095

2012年11 月12 日

故宫的殿堂楼阁

概况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紫禁城名称由来

“紫禁城”这个名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关。“紫”是指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中的紫微星垣,意思是正中央,也代表着紫禁城位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央地位。

外朝及三大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而明代太和殿则是神乐观的正殿,也就是清代康熙之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

(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主体建筑

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共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太和殿殿顶用的是重檐庑殿顶设计,只有宫内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这样的设计。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是宫内最大的,垂脊上共有琉璃制成的仙人走兽11个,也是宫内所有宫殿中最多的。[1]

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宝座旁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是宫内其它建筑物没有的。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

细节设计

殿内主体设施

殿内正中为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叫金漆九龙龙椅,俗称金銮宝座。宝座设在一个高约两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层台阶。宝座后面有雕龙金漆屏风。6根沥粉蟠龙金柱上的龙,龙头全都望向宝座。宝座没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约宽1.67米、深0.67米的须弥座底座。宝座四周有象、鹤、香炉等摆设。宝座上悬挂有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

皇帝所坐的宝座正上方,是一个雕着蟠龙的藻井。上面的蟠龙嘴里含着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旁边还有6颗小珠子。相传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的人坐上宝座,龙珠就会落下来,致那个人于死地。除此以外屋顶还有各种各样的龙的图案。

殿内装饰

太和殿内外地面铺砌的砖叫金砖,每块边长约为0.67米,全太和殿共有4718块这样的砖。所谓的金砖,实际上是苏州等地烧制的高级砖块。其烧制程序十分复杂,前后时间花费长达半年以上。成品还需经过仔细挑选,才能铺砌在太和殿上。

天花板上又有寓意“水”的藻井。其上还有专为太和殿描画的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画同时也应用在柱子等地方。

殿顶装饰

太和殿殿顶神兽排列示意图

安装在太和殿殿顶两端的鸱吻,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对鸱吻。太和殿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也是紫禁城内最多的。

太和殿的鸱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约重4.3吨,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除骑凤仙人外还有10个神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它们既起到美观的作用。又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这些仙人神兽像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这些仙人神兽像就用来当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套兽、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殿外陈设

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摆放着一些陈设品。比如说东西两侧有铜制龟、鹤一对,里面中空,有重大典礼时用作燃放檀香。此外还有计时用的日晷、象征性的衡量仪器嘉量、铸造于乾隆年间的香炉等。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主要用途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

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

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举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历史

中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这个建筑叫“华盖殿”。明朝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中和殿。

整体设计

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内部设计

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两旁陈列着两个肩舆。所谓的肩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中的一种,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内活动使用。

功能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在太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保和殿

保和殿是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结构及设计

保和殿内部

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六根金柱,开阔了空间。屋顶上采用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安放了9个走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都采用了金龙和玺彩画,天花则是沥粉贴金正面龙。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殿内宝座居中,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

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在建造时需要万人以上的民工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拖到工地。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头形状的离首。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外殿

历史

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朝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多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回为皇帝便殿,后又改为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

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文渊阁

武英殿

武英殿位于紫禁城的前朝西路,和东路的文华殿基本上对称,它兴建于明朝紫禁城兴建时期。武英殿既是殿本身的名字,也是周边区域建筑群的总称。

历史

明朝早期皇帝斋居、召见大臣都在武英殿,后来则转到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庆祝生日的活动曾在这里举行过。李自成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后,4月29日于武英殿举行过即位仪式,但第二天就撤离北京。

清军攻入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曾将这里作为其办公地点。清朝初年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康熙八年太和殿、乾清宫等的大殿维修,康熙皇帝有一段时间住在武英殿里。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在武英殿设立武英殿书局,负责印制书本至清末。

民国初年这里曾作为展览清宫珍宝的地方。

结构

整个建筑群座落在1.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武英门阔五间(30.4米),进深二间(11.7米),屋顶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有一条带栏杆的甬道连接正殿。

正殿为面阔五间(33.4米),进深三间,屋顶则是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翘重昂斗拱,金龙和玺彩画。正间开有六扇门,次间和尽间为四扇窗。

后殿叫敬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翘单昂斗拱,形制与正殿相同但规模较小。中间有民国时期加建的三间的封闭的廊道相连。

东配殿叫凝道殿,西配殿叫焕章殿,都是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原来是前出廊设计,后改为正间前出廊。殿后还有恒寿斋和浴德堂,配房和井亭等。

弘义阁

弘义阁位于故宫太和殿广场西庑正中,与东庑体仁阁遥遥相对。弘义阁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为武楼,后珍藏《永乐大典》。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作为内务府银库。

弘义阁建筑形式为单檐庑殿顶楼阁,面宽9间,高25米。弘义阁于2007年修缮完毕,焕然一新,现辟为文化部展览厅。

弘义阁

体仁阁

体仁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与西侧的弘义阁相对而立。最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代则改称体仁阁。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共同纂修《明史》,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同时建筑的弘义阁则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二者左右对称,建筑形式上完全相同,体仁阁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遭大火,即仿照弘义阁重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宫设计之美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建筑之故宫 王璠 设计学院工设0901 0601090109写在前面:旅游文化作业里我选了皇家园林建筑故宫为研究对象。虽然故宫是个巨大课题,而我的题目范围也定得很宽泛,以文化的眼光看故宫这个庞大的古代园林建筑群的天人合一,或许不自量力,(故宫的期刊到现在依然受欢迎)。构思此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也不由地感叹故宫的华丽如此不可复制和沉稳的座座宫殿底下蕴藏的巨大能量。 概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天地人,整个大系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天地人和中的“和”似乎是古代中国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因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当时还处于祭天,以天为神的思想阶段。在处理人与天、与地有独特的一套方法,并且不无科学道理,在形式、内涵上达到内外的天人合一,使其具有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天 ——故宫与天象 故宫又名紫禁城,源于汉书:“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而在此的紫微代表为古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北天极星宿划分的三大区域之一的中心区域紫薇桓。 皇帝,天之子;紫禁城,天子之居地。有种天地间,舍我其谁的霸气,带着肃穆的庄严,除了天,在地上,没有能比得上。 从隋朝就延续下的“天象建城”的法则,在故宫一一体现。在古代星图上,不但有天皇、上将、上相、尚书、少尉、嫔、妃等,人类社会都能与之对应。天作为古人膜拜仰望的对象,说到底也是一种人们的臆想,而此作为一种美好愿望放在他们现实中膜拜、仰望的天子上。这可以作为古人对天地的初步认识,这是形式上的最初的天人合一。 人 ——故宫与儒家 儒家讲“礼”,其重要性有时甚至可以是一种社会秩序,而把建筑礼制化这一特点在故宫中的建造与严谨的排列上,不难发现上下级的区别之明显,等级意识之重。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及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所谓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以此确立了以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的封建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导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文/林梦 初读《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手里摸着细腻纸张的厚度、眼里呈现着文字的立体质感还有美学的特殊体验:严谨大方的蟠龙墙壁,大红的宫墙扉页,印着复古的祥云纹,细细翻开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图片,承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水儿的琉璃瓦片与复古青砖。翻书即扣门,仿佛是等待一层层宫门开启,寻宝的体验。书中用了白描般的笔触,文字质朴如白开水般温软而缓缓道来,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等古拙之宝也逐渐印入眼帘。 一、快慢两相宜 在这场漫长的修复之旅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身居西三所的院子里任由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首都的房价直线飙高,路边车辆伴随着夜晚闪烁的霓虹呼啸而去,更有泛滥的物欲与膨胀的自我需求。面对外面如此“快”的生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时间与摩挲、了解一件不会言语的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在跨过喧嚣如睡眠的涟漪,手艺人们日复一日的认真慢下来,动辄以年论将心血浓缩在文物的方寸之间,在安静的悠然中慢下性子,稳下心神,将所有的经历

融进延续文物的生命轨迹中。 日日研磨挥毫是慢动作的回放,屡屡青灯古佛般的垂灯作画是慢时光的相守,而那些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高等学府学徒们”充满着恒心与耐心的跟着老师傅们用数个小时搓唐卡禙纸,甚至从漆树炼制生漆都亲力亲为,不紧不慢,严谨的在做一件看似简单而又不凡的小事更是精神的传递。书中总是有个瞬间描绘的特别难忘:陶瓷修复专家纪东歌和其他故宫女修复师一样不修粉黛,享受着末代皇帝溥仪一样的待遇在故宫骑着自行车在专属通道中行走,迎着前方浮动的光线还有古木的清香,干净的青春脸庞在树荫下一闪而过,在远方忽近忽快,把握着手里的弧度。 修复师们沉浸于此间,循序渐进,超然物外,每天慢工出细活,时刻都有成长感,没有急功近利,余事都是打扰。 二、张弛亦有道 人这一生能遇见多少人?而一个修复师一生能见过多少奇珍异宝?能修过多少国宝级文物?他们在慢工出细活中,同时也在紧张与松弛的状态中不断切换,然而能被称作精品中的精品的,数量也难免有限。在孜孜不倦、伏于案边之际,“大师们”也严谨遵循着下班即离开的规章制度,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强行开展修复,因为如若不能全身心投入,这本身是对文物的损伤更是亵渎。一松一紧之间,一张一弛之间,不仅仅是一枚刻刀与印章间的距离,也是书画修复中的马剃刀与作者的磨合,更是在对“度”的把握。“多一分则矫少一分则淡”,犹如女子般多一分则俗艳,少一分则无韵味。修复师们更

故宫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概况介绍 故宫的建筑格局为前朝后廷的建筑格局,即前面是皇帝上朝的政治中心,后面是皇帝及后宫嫔妃居住的寝宫也就是生活中心。面前这座大殿就是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里最豪华、最壮观的宫殿——太和殿,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年间),经历了三次火灾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太和”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的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此殿又俗称金銮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内最大宫殿。整个大殿座落在三层八米高左右的汉白玉栏杆环绕的台基上。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圣地。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太和殿外观介绍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太和殿的殿顶,它的建筑格局为重檐庑(音五)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细心的同学不难看出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叫仙人引兽。每一组为十一个。也是所有建筑中数量最多,表示建筑级别最高。最前面的骑凤凰的仙人是根据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为凤凰搭救的故事而制成。传说:齐国国君齐明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明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表示逢凶化吉。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押鱼、獬豸(xie zhi)斗牛、行什。大殿最顶上两端雕刻的是“鸱(音吃)吻”,传说中它是龙的九子之一,能调水降雨,解除火灾。为了防止它不忠于职守,特地又在它的背上插上一把扇形剑,紧紧的钉在屋脊上。这种异兽起源于我国的西汉,被广泛的用于各种建筑特上。 太和殿广场介绍 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以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周围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宫里一共有308个大缸,是用来储水防火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那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层层石台,如同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样。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廊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品级跪伏在广场上,仰望着云中楼阁高呼万岁,以显示皇帝无上权威与尊严。 溥仪登基趣闻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殿外陈设介绍 我们现在看一个太和殿殿外,分布在三层石阶上的是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典礼是焚烧檀香用的。这里一共有18个,代表清朝18个省。殿外左右安放4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作为贮水防火之用。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同时也是香炉的一种。遇有仪式进行时,从背上取下盖子,燃入松枝或檀香。这个由铜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平正公允,江山永固。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日晷,这是一个刻有时辰的圆形石盘,其盘倾斜五十度,正中立有一根铁针,利用太阳的投影及地球自转的原理,夏日观正面的投影,冬季观背面的投影来测定时间。是古

故宫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故宫话题三内廷后三宫

故宫导游词(三) 后廷部分 各位朋友,刚才我们讲了紫禁城的前朝部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它的后廷部分。 首先请大家看看我们眼前的乾清门广场。 乾清门广场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隆宗门内北侧排房是侍卫值房和军机处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军机处。那么军机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呢?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您别看它外观并不起眼,那可是清朝最重要的权力中心。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军情紧急而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等允任,每天与皇帝处理军国事务,宣统三年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销。 位于我们眼前的大门即是乾清门。 乾清门 判定语: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通道。 外观:乾清门为单檐歇山顶,五开间,门前有一对儿镏金铜狮,东西两侧各有五口太平缸。 作用:乾清门举行最重要活动为御门听政,明初时叫“常朝御门仪”,清袭明制,康熙年间制度逐渐完备,御门听政的时间冬、春两季在辰正时刻,即现在时间的8点15分,夏秋两季则在辰时初刻,即现在的7点15分,清代的御门听政以康熙皇帝最为勤勉。 好了,现在请大家随我穿过乾清门,沿中轴线一次参观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神武门,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讲故宫后廷的布局及其建筑理念。 关于这种布局有很多种说法,一是乾为天为阳;地为坤为阴;东边有日精门,像日;西边有月华门,像月。东西分布的东西六宫是十二地支;东北、西北有东西五所为十天干,天地运行,生生不息;二是紫薇星垣15颗,其中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紫薇正中,而东西六宫像十二辰,正与天帝所居相应;三是《周易》64卦中的泰卦为乾卦在下,坤卦在上,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生成,意思是君王管理政务应调和阴阳,顺应天意,做到国泰民安,这组建筑就体现了泰卦本意。虽然有多种说法,但每种说法并不矛盾,这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建筑相结合的特点。好,下面我们先来参观一下乾清宫。

故宫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播放有关故宫的资料、图片)。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说说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板书)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3.相机学习生字词。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起--分述--总结) 2.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试分段。 第一部分(1):简明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第三部分(10):简略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主线。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示意图。同桌交流。 (2)抓住句中的数据和重点词语谈体会。 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 (3)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导游词。 (4)(展示课件)指名介绍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注意: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清楚。)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是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十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2.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

2019高考作文素材:七年来,他让故宫成了「网红」

2019高考作文素材「看门人」单霁翔退休卸任:七年来, 他让故宫成了「网红」 4月8日,故宫第六任院长、“看门人”单霁翔退休,接任者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这一 消息,瞬间引发广泛关注。这是个耐人寻味的景象,却又并不突兀:近年来,单霁翔早已具备了某种“网红气质”,与单霁翔有关的信息,很多都会得到广泛传播与讨论。 人们关注的不只是单霁翔,更多是他背后那座充满神秘魅力的宫殿。 毕竟,“故宫看门人”已成为牢牢贴在单霁翔身上的一枚标签。 单霁翔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任职时间:2012年1月—2019年4月8日 很多人最初了解单霁翔,以为他是个“被故宫耽搁的相声演员”。 在北京长大的他,住过四合院,因此很喜欢能接地气、能望星空的传统建筑,“8年前接到任命的时候非常高兴,因为可以去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看了”。 “故宫历史上有六任院长,我是第六任,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每一位院长都没有好下场。因为这个地

方太复杂,无数的巷道,无数个庭院,进来一个小偷就能把一个院长搞下去。” 单霁翔笑称,他进宫第八年,小偷还没有来过,但是有今天,没明天。 “平常说做一件事要‘万无一失’,我知道我们‘一失万无’。” 语录01:“其实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的” 单院长在任这些年,故宫批量诞生“网红”。从文物修复师王津,到故宫文创、口红,再到文化活动“上元之夜”等等,故宫屡屡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而正如故宫内部人士所言,单霁翔本身成了故宫最大的“网红”。 在这位被称作“萌萌哒”院长上任之后,故宫开启了自己的“网红”之路。在他的掌舵下,一直板着脸的故宫确实“萌”起来了。从此,“雍正卖萌图”被疯狂转载;《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APP,下载量坐着火箭往上蹿;康熙摆起剪刀手,朱棣戴上了墨镜……在故宫,文物开始说话,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物和文创产品,与时间对话。 语录02:“只有被人们喜爱,文物才有尊严” 为了“唤醒”沉睡文物,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以“萌”为设计理念,使文物“活起来”,每一次尝试,单霁翔都身兼导购和售后多职。 2016年故宫文创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到2017年底,文创产品已经突破了一万种。

故宫介绍 文档

北京站----故宫 线路1:从北京站出发,乘坐地铁2号线(西直门-西直门),在建国门换乘地铁1号线(苹果园-四惠东),抵达天安门东. 约5.19公里 线路2:从北京站东出发,乘坐10路下行(北京站东-南菜园),抵达天安门东. 约3.75公里 线路3:从北京站东出发,乘坐20路下行(北京站东-北京南站),抵达天安门东. 约3.73公里线路4:从北京站口东出发,乘坐1路下行(四惠-马官营),抵达天安门东. 约2.95公里 线路5:从北京站口东出发,乘坐120路上行(左家庄-天坛南门),抵达天安门东. 约2.95公里线路6:从北京站口东出发,乘坐126路上行(青年路小区-前门),抵达天安门东. 约2.94公里线路7:从北京站口西出发,乘坐728路下行(武夷花园-古城南街),抵达天安门东. 约2.83公里 线路8:从北京站口西出发,乘坐728路(刘)下行(通州刘庄-古城南街),抵达天安门东. 约2.81公里 北京西站—故宫 直达,全程约10.33公里 从北京西站南广场,乘坐109路上行(北京西站南广场-东大桥路口东),抵达故宫 方案2 换乘1次,全程约9.02公里 从北京西站,乘坐387路上行(北京西站-慧忠路东口),到阜成门北下车,在阜成门内换乘101路下行(百万庄西口-红庙路口东),抵达故宫 方案3 换乘1次,全程约9.03公里 从北京西站,乘坐387路上行(北京西站-慧忠路东口),到阜成门北下车,在阜成门内换乘103路下行(动物园(枢纽站)-北京站西),抵达故宫 方案4 换乘1次,全程约9.33公里 从北京西站,乘坐694路上行(宝隆公寓小区-嘉铭园),到阜成门北下车,在阜成门内换乘101路下行(百万庄西口-红庙路口东),抵达故宫 方案5 换乘1次,全程约9.34公里 从北京西站,乘坐694路上行(宝隆公寓小区-嘉铭园),到阜成门北下车,在阜成门内换乘103路下行(动物园(枢纽站)-北京站西),抵达故宫 北京南站—故宫 方案1:换乘1 次 第1步:北京南站乘坐 381路到菜市口西下车 第2步: 菜市口西乘坐 109电至故宫下车 方案2:换乘1 次

《故宫》盛世的屋脊(解说词)

《故宫》盛世的屋脊(解说词) 盛世的屋脊 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第二集解说词 惊心动魄的战争已见分晓。改朝换代正在进行。 公元1644年农历8月,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陪同下,一个六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 对于六岁的顺治皇帝来说,这座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这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有37.95米高。 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这座城门,叫作“午门”。 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 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而对这座宫殿的占有,也将是他

们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的象征。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 目的特征,而这绵延一片的红色和金色也使紫禁城与周边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称为前朝。后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嫔妃的生活场所,称为内廷。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 紫禁城的总体部署就是这样,用若干条纵深的轴线来安排这么多的建筑,那么这些建筑都是用院落的形式来展开的。每个院落当中都有成组的建筑。每栋建筑相互之间都是有主有从,有正有配,它就是这样用建筑的手段,来表达封建社会、封建礼制所表达的那种等级和秩序。 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紫微宫一共是一万间,而人间的紫禁城一直流传着宫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事实上,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一直在变化着。根据1973年故宫专家的调查,紫禁城现有的宫殿是八千七百零四间。 有人认为,当年顺治帝初次见到的紫禁城也许并不完整,因为比他早几个月进京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奏报中写道:李自成烧毁宫殿后逃走。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 李自成确实放火了,那整个紫禁城受到什么损坏了,这

故宫

14 故宫博物院 课文研讨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课文第1段交代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使读者对故宫产生整体印象。它地处“北京的中心”,是“城中之城”,即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故宫又叫“故宫博物院”,是着眼于它的丰富的收藏品而言的;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这就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 第2段统观故宫全局,先大笔勾勒出紫禁城的整体布局,然后指出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后文对故宫各建筑物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故宫的上述特点,而故宫的这些特点和它本来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下面就根据课文从几方面来看故宫的特点。 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紫禁城布局统一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至于故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则在建筑材料、彩画、雕饰及建筑物式样上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龙凤雕饰、太和殿民族味道浓郁的造型等。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 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这样,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够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后面虽然对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等建筑一笔带过,但读者因此而获得的鲜明印象并不会模糊。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既呼应前文,同时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本文在安排说明次序时注意到: (一)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二)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用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二、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单霁翔:故宫做好文创产品开发的十条体会

单霁翔:故宫做好文创产品开发的十条体会 文化产业评论:去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达8700多种,已上线的8款app平均下载量上百万,线下商店最高销售额每天超过10万元,总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气空前火爆。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包含着故宫文创团队怎样的努力呢?这 里面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一起来看看,昨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文化部召开的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品 开发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分享的故宫这两年开发文创产品的经验吧。 尊敬的各位媒体界的各位老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各位领导,兄弟博物馆各位朋友、各位同仁:非常感谢给我一个介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发的机会。那么,我的题目是“走进人民生活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大家知道,去年度过了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一座博物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雄伟的馆舍,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多的藏品,甚至不在于它有多少观众。我们希望故宫真正变成故宫博物院,从去年我们开始更有信心。但是,今天我们主张要从故宫博物院走向进入公众生活的一座博物馆。那么,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一直有所追求。故宫一直在努力,有很多文化产品系列,有十多种系列,比如书画系列、瓷器系列、铜器系列、木器系列、钟表系列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对这些复制品感兴趣的并不多,国务院领导也说其实台北故宫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有一些经验,希望我们也学习借鉴,王亚民常务副院长和我分别带队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了他们的,发现我们文创产品营销方面有两大问题:第一,我们商店里缺少 故宫特色文创产品,80%都是来自其它地方、其它文博单位的,人们要把故宫文化带走的愿望难以实现。第二,我们的商店缺少文化气息,商业气息太浓,就像大街上普通商店一样,不是博物馆商店应有的氛围。 我们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虽然空间不大,但是琳琅满目,很多和社会创意结合的一些小商品,特别是一些实用性、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比如珐琅瓷。去年年底故宫文创产品达到8700多种,营业额超过10亿。现在,大家回头一看,和台北故宫一比,我们确实学了,而且“用力过猛”。我觉得最宝贵的不是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只代表一个阶段,最宝贵的是我们获得了十条体会,这十条体会都是从这几年的实践中来获得的,今天主要跟大家汇报一下:第一,以社会公众需 求为导向。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研究人们生活中需要什么 东西,做一些实用性强的东西。 比如我们的故宫元素的手机壳,现在已经每个月都有新产品,研发了几百种。 比如我们的正大光明的充电器,观众认为很有意思,它也是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导演,B站的人,投资方的人,都来了,当然还有众人的故宫男神王津师傅。王师傅还是像片子里一样,温和地笑着。 看着台上的他,我想起纪录片里的他。 一周目时关了弹幕,二周目才打开。所以一周目时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 “男神上线”的提醒。前半段没怎么特别注意王津师傅,他还不如陶瓷组王五胜给我的印象深。 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厦门,香港的钟表收藏家拉着他展示自己的收藏。“你们故宫有这样的怀表吗?”,“我这里有几个故宫没有的,我就很开心了。” 王师傅全程一直很宽和温厚地微笑,像对着一个有小脾气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还也不错,比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宫的比试比试吧……但是故宫钟表,可以说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数,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这段话的语气并非不屑或者骄傲,而是非常平和内敛,不卑不亢,还有点面对镜头的腼腆,但整个人非常地淡然。那语气,仿佛在谈论明天是不是下雨。他还是微笑着的,很淡然的笑容,脸上岁月的痕迹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浅淡的水墨画,有林下之风。 传承工匠精神

20XX年1月7日至9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 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故宫文化的现代传承

故宫文化的现代传承故宫文化与中华文明 如果说金字塔代表了埃及的古文明,早已毁坏的空中花园是巴比伦最美的建筑,性爱神庙代表了古埃及,长城则是中国的象征,这些建筑古老且神秘,却无一不是反映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但他们只是记录了一个阶段的文明史,一段后来戛然而止的历史。 中华文明已经走过了悠悠五千年,若要在这万千世界里找寻一方能完整记录民族文明史的“唯一”,故宫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故宫是皇家的建筑、是古代东方建筑的典范之作,更因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和营造水平,收纳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表达——这座皇宫里富有的收藏,是历代帝王收集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历经康乾盛世,皇家收藏规模达到了极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藏品中都能一一得到充分的印证。而故宫的建筑则以凝固的形态,将故宫的语言铸造在其中,一条中轴线、金色琉璃瓦、朱红高宫墙,一砖一瓦都留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华夏文明从萌生到发展、到辉煌的文化链。 经过了蜕变、磨砺过风雨,承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接续着今天的现代文明。今日的故宫已不仅仅让人联想起紫禁城,更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故宫博物院的意义,学习新兴起的“故宫学”。恰如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所说,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了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可以说,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对故宫文化的重视, 就是为了使故宫保持长久的鲜活生命力,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故宫对我们的意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故宫文化的理念表达 2012年,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上任伊始,一边大力修缮故宫,一 边积极推动“故宫”向“故宫博物院”转变,并将之作为每个故宫人 肩上的责任,他除了四处走访征求意见外,还在文化行业、机关单位 及各大高校做了“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的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巡回 演讲,从各个方面解读故宫文化,他认为故宫博物院应该成为中华文 化的脊梁和中华文明的高地,从提高故宫文化地位为起点,扩大故宫 文化的传播。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的交给下一个六百年”,单霁翔院长不仅仅指 的是完成故宫的修缮工作,故宫文化的有序传承更值得我们拥有。如 果说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在任十年间,将故宫的文物做了全面 的梳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单霁翔院长则将故宫文化高调地发扬光 大,大张旗鼓地向世人宣扬故宫文化,让更多的人重视从老祖宗就开 始传承的故宫文化。这是一种可喜的转变,从少数人关注的庙堂之高, 到众人瞩目的民族传承,“故宫文化人人有责”的理念得到普及,这 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需要看到的。 故宫文化的多媒体传播 过去的时代,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故宫博物院和昔日殿宇 重重的帝王宫殿一样,似乎总是蒙着神秘的面纱,众多的文物从不被 世人所见。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故宫博物院, 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紫禁 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在这里,无论是古书画、古器物、宫廷 文物,还是书籍档案,只要馆内的文物藏品,都可以瞬间在你的眼前 出现,供你欣赏、品鉴。这是科技的力量,更是故宫跟随时代的创新, 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的举措。然而,故宫文化的传播渠道却不止如此。 2003年,故宫博物院联合央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故宫》,纪录片 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 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 经历传奇的珍贵文物,讲述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 件和宫廷生活。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紫 禁城这个昔日的皇城禁苑终于向公众全面敞开了大门。纪录片中用了 大量的电脑特技和三维动画显示强大的时空再造能力,这不仅展示了 故宫的博大精深和无与伦比,更让该纪录片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投资最 大、制作最精细的一部“国家级”纪录片,且开创了商业纪录片的新 纪元。“《故宫》的拍摄是一次文化行动,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纪录 片的商业化运作摸索一种经验。”编导王冲霄如是说。故宫在传承文 化的同时,有了意外的惊喜收获。 如果说器物留存了文化印记,那台北故宫不可不提,是故宫文化不可 缺少的一份子。在文化传承方面,台北故宫同样不遗余力,台北故宫 之教育推广除了各类出版品与专题讲座外,更针对不同年龄与背景之 观众让文物走出展柜,踏上立体的戏曲舞台,融入精致优雅的戏曲演 出中,静态的文物与动态的戏曲擦撞出灿烂的火花,充分展现出中华 文化优美丰富的底蕴。观众不仅见证了一段文物与戏曲间前所未有的 互动对话,更深入了解唐代文物与昆曲艺术。中华文化之传承就在这 样一次一次的接触积累中,逐渐发扬。 传承方式不一,但终是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文/李美玲 《雅昌》编辑部 雅昌影像故宫旗舰店

故宫图文详解

北京故宫(图文详解)

北京故宫平面图

北京故宫知识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406年(永乐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1年(正统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从沈阳迁都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中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爱新觉罗·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即北京)稳定后,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地表最强的故宫IP:一年卖出10亿 正在迎来品牌至耀时刻

地表最强的故宫IP:一年卖出10亿正在迎来品牌至耀时刻 ?碛屑赴倌昀?史的故宫,因为及时洞悉网络语言,勇于尝试高新科技,而在互联网上走红。故宫产品越来越火爆的部分原因或许可以用符号消费理论来解释: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产品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 ――文海军说 “紫禁城可能现在是清帝逊位之后最荣光的时刻。” 这年头,像故宫这样有“背景”还这么努力的,已经不多了。虽然头顶着皇家金灿灿的招牌,故宫依旧变着法子将更多人“收入宫中”:做的了表情包,玩得转新科技。“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的故宫是怎么成为年轻人的心头爱的?你是在说朕吗? 01故宫的“十八般武艺” 六百多岁的故宫,并不是固执守旧的老人,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活越年轻了。文能及时洞悉网络语言,武能勇于尝试高新科技,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两微多端:这个故宫不高冷 故宫早在2010年就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服务号“微故宫”也于2014年1月1日上线。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故宫逐渐褪下了神秘面纱,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宫里的新鲜事儿。

微博端打着文艺风向粉丝不断输送美图、新知,时不时地还幽默一下。微信端则以故事向为主,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转译”成趣图+可读性强的文本。 此外,“实力宠粉”当然必不可少,前不久故宫就和人民网翻了粉丝的牌子,答疑解惑的同时还带着小小的傲娇。 与人民网组团实力宠粉 除了在两微上倾注心血,故宫还在APP上持续发力,自2013年5月第一款APP《胤?G美人图》出世,故宫接连推出了8款APP应用。《皇帝的一天》以游戏的形式让用户体验“凌晨5点钟起床,一天只吃两顿饭”小皇帝的拼命日常;《每日故宫》不但将日历与藏品相结合,还提供记事功能,教育性与欣赏性兼备让这一系列APP有了“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 皇帝不能只呆在宫中,偶尔也要微服私访体察下民情,所以故宫在线下也不含糊。今年二月初,故宫在北京的首家线下快闪店――“朕的心意”快闪店在三里屯开启,皇帝爬梯偷溜出宫的海报、“总有爱卿想扫朕的微信”的标语让一个“潮酷boy”的形象鲜活起来。 纪录片+综艺:知情知趣,有血有肉 2011年故宫便与央视合作制作《故宫100》百集纪录片,每集短短6分钟里讲述一座建筑的前世今生,短小的篇幅适配当下人们碎片化的观看时间。虽然此片在豆瓣也获得9.3

北京故宫导游词完整版

---------------------------------------------------------------范文最新推荐------------------------------------------------------ 北京故宫导游词完整版 各位朋友,先自我介绍一下。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故宫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这里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就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就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好!这里可以拍下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过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殿。 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它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装饰用的彩绘 1 / 6

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 看完了太和殿,我们再来看中和殿。大家请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请大家跟我来一起参观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叫保和殿。这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自乾隆皇帝以后,这里便成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举考场。 好啦!故宫的前三殿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适休息,我们1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 各位,故宫整个院落分为两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现在,我介绍一下故宫的后半部分,即后寝。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现在请各位随我去参观交泰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