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上部分(二)下部分

参考资料

学术动态

图画说明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

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000℃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

学术动态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观点

以前,我们长期认为,阶级社会是文明时代的开始,我国从夏朝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时代是应当从华夏族祖先黄帝开始的。近几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专家另有新创。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古国——方国——帝国”的新学说体系。认为我国国家的形成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国”阶段,这一阶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国、古城“满天星斗”式地遍布中华大地。著名的有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已经形成了古国规模,“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类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其他还可以举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国”,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等。这些“古国”发展一步即是“方国”。时间大约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有万邦”,都是古时方国存在的纪实。苏秉琦认为:“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观点,到‘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是中国各区系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图画说明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这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水井遗址复原想象图。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水井。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本柄的骨耜复原图

这些骨耜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系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粗的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耜长约二十厘米,肩臼处横凿方孔或磨成半月形,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平浅的竖槽,浅槽下部两侧各凿一孔,木柄竖贴着骨板浅槽安装。图上是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式样,使用时手握耜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翻地。这种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

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

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材料制成的器具。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石器并用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1953年,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鱼叉和鱼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

半坡出土的纺轮

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什么是国家?它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1)含义:从产生上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国家性质?它由什么决定? (1)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 (强调谁是统治者,谁掌握国家政权) (2)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国家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其区别是什么? (1)根据国家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划分为: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其中,前三种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4.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每个特点的表现又有哪些? (1)广泛性: ①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②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提示: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真实性: ①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③还表现在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提示: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A人权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有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少数民族的权利等。 B促进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主权高于人权。 C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要性: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D特点: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即一个国家的人权及其实现,是受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制约的,不可能超越该国的具体国情。所以说,人权不能超越国家主权。 7.我国专政职能的对象、措施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1)对象: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2)措施:①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 ②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3)目的:①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②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③保障人民民主; ④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什么? (1)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①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②两者含义也不相同: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是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范文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右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4.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5.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6.(2007年,山东模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框题一 : 民主选举: 1. 选举方式: P16(1)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 己最信赖的当家人;缺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组织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比较高。适用范围:县或县级 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选举) ( 2)间接选举(优点: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缺点: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 系不直接,可能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适用范围:县级以上 人大代表的选举;乡镇级以及乡镇级以上工作人员)(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 =应选额;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 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优点: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 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若不加以有效规范,易发 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①采取何种选举方式,由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 定。 P16 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P17 3.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4.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P17-18 ①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直接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5. 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P18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框题二:民主决策: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P20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 (对决策者)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对决策者)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对公民)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对公民)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框题三:民主管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推荐】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2.2阳光下的影子∣教科版(含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学期 2.2阳光下的影子同步练习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学期 2.2阳光下的影子 1.填空题。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________,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________。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________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________;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________。 2.判断题。 (1)如果太阳在你的后面,那么影子就出现在你的前面。 (2)同一时刻,阳光下的柳树和凤仙花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 (3)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一直保持不变。 (4)C (5)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高低变化:高——低——高。 3.画图题。 画出下列图中物体的影子。 4.简答题。 (1)为什么北方地区的建筑多采取坐北朝南的格局?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一直相同吗?为什么? 5.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仪器叫( )。 A. 磨盘 B. 司南 C. 日晷 (2)这种仪器是用来( )的。

A. 指定方向 B. 测定时间 C. 记录位置 (3)这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是( )。 A. 根据磁场指向南北 B. 根据风向的变化确定方向 C. 根据日影的变化测定时间 6.下面是同学们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的柱状图(条形图)。 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柱状图 (1)从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知道该地区一天中铅笔影子最长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铅笔影子最短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 (2)说一说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7.某小组为了研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铅笔,阳光下的铅笔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他们及时记下了影子的长度(13厘米),并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测量时,他们发现影子在中午12时最短。下面是他们在4小时内测量的铅笔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表。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上面的数据表中我们能推测出该小组是在________结束测量的。 (2)从上面的数据表中可以推测,如果进行第10次测量,此时铅笔影子的长度大约为 ________厘米。 (3)从上面的数据表中可以知道,从第1次测量到第6次测量这段时间里影子的长度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 (4)画出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柱状图。

高考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是阶级统治(本质)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 特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特点 ①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就是阶级的统治。 5.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二、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与义务 (1)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十八周岁公民都享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此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的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 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民主的具体表现。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和公务员等)。 (2)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体现。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权利与义务统一

2.2阳光下的影子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复习讲义460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考点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一)内容: 1、选举方式的选择: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和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我国的选举制度: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利的重要性。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公民如何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①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②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点拨: 重点把握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异同(具体见《优化方案》P74表格)(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的区别。 考点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一)内容: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专家咨询制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点拨: 1、注意比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具体见《优化方案》P74表格)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其意义可以从对决策者和对公民两个角度来分析。谈意义型题目,一定要阐明对谁有意义,有何意义,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个别到一般,运用发散思维来分析。(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多以以选择题为主和材料分析题出现,选择题主要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考点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一)内容 1、村民自治: (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①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基础、主要途径)(选举) ②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决策) ③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管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2.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的国家。河 姆渡人已经会 水井饮水,住着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 的国家。 半坡 原始居民住在 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上面绘有各 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刻画符号。 3.思考:“动脑筋”一(第 8 页)、二(第 10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 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一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略) 1. 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 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 1 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 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长江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黄河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 文化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 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右图是我国出 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 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等问题来学习本课内容。这种引导思考可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 3.联系讲述法。这种方法在讲述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时要用到。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罗列。 4.图表法。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离现在又远,学生单凭想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图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这种状况。 5.图片分析法。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时代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物图画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 ●教具准备 1.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条件不具备,可利用课本插图)。 2.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关于人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doc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习重点、难点: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 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 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 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 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 四、讨论: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 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台匕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友情提示:

殊的现象?五、合作研究: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 筑有什么不同。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 升: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 享。七、 自主检测我最棒:1、成下列表格:原始居民 距今时 间地区工具农作物家畜饲养住房原始手工业河姆渡人 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2020-03-11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 、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二、政治义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高考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定稿版

高考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是阶级统治(本质)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 特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特点 ①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就是阶级的统治。 5.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二、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与义务 (1)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十八周岁公民都享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