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通海县大营小学责任教师林彦

学科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课苏教版

【教材分析】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辜负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走,我们去植树》出现在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本篇课文的重点是要学生在吟诵诗歌的过程中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因此将诗歌简练、写意的语言进行形象化,方能使学生在朗朗诵读中,进行有效地想象和表达。

【学情分析】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庆幸的是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可惜大多数是由父母参与。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和煦”、“版图”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诗歌。

过程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植树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植树的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性,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了解树木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要,从而对植树造林有所了解吗,增强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运用“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学习过程。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出示沙漠化和绿树成荫的图画。

(交流你喜欢哪幅画面?)

2、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沙漠化及风沙化土地总面积为国土总面积的17.85%,总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植树造林面积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治沙的速度始终赶不上沙漠化的速度。

【设计意图:运用荒漠化和绿树成荫的两幅画面的对比,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受到冲击,感受到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影响。如果人类再不警醒,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后果是多么的可怕。从而想利用植树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现状。】

3、看到这一切,你有什么想法?

4、同学们,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去植树》大家齐读课题。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齐读课题,读完课题,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题,从课题入手,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相结合,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并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请在书上把有关内容画出来)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要求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并且进行动手勾画,让学生有事可做,避免有的同学只会单纯的读课文,无所事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先试读,再开火车带读检查自学情况。

(2)联系课文,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带着这样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设计意图:在疏通了生字生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大声读文,边读边思考,既巩固了生字词,又思考了问题,两全其美。】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地朗读第1、2自然段,读完后你觉得少先队员们心情怎样?

2、小组讨论

(1)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很大?

(2)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3)想一想,少先队员会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3、下面,我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的植树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

说得很好。那么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设计意图:学生朗读思考会再进行小组合作,组员间相互取长补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4、我们就应该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第一段。(指名读)

5、全班齐读: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6、集体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完成布置学生背诵,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也最容易记忆,再通过小组间比赛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相互监督,以达到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字词、诗歌内容设计题目。

2、学生交换做题,相互批改订正。

【设计意图: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字词等设计题目,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适当的与考试相结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总起:发出号召去植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3—5分钟)

教师引导背第一段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复习旧知引入,让学生齐备第一段,既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内容收收心,又与接下来的环节有机相连。】

二、新课教学(5—15分钟)

1.是呀,一棵棵青翠的小树,将和少先队员们一起茁壮成长,变成参天大树,带给人们绿色。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出现了好几次“绿色”这个词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读吧。

2.小组合作交流:

绿色的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板书)

能读懂他们的含义吗?

3.学习“绿色的工厂”句子。

(1)指名读第3小节

(2)绿色的工厂指什么?

(树木在光合作用下会放出氧气,净化了空气。就像一座“绿色”的工厂。)

(3)体会比喻用法的妙处。

(4)小结:植树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读文过程中感受来初步理解植树的好处,在心里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

4.植树还有什么好处呢?读第4小节,并概括。

理解“染”你种一棵树,我种一棵树……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以份微薄之力,总有一天,我们能染绿祖国的版图,为大地披上一件绿色的衣服。

【设计意图:利用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展,使学生对植树所带来的好处有更多的了解。】

5.学习“绿色的希望“

(1)理解“绿色的希望”指什么?实指小树,虚指美好的愿望。即希望祖国山清水秀。

(2)理解“风沙乖乖点头”说说植树的好处,土地沙漠化、鸟儿等动物因失去家园而日渐消失等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植树造林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于是

种下一棵树,也就等于埋下了一个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的愿望。

6.学习“绿色宝库”

(1)表明了植树造林对人类有巨大的好处。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诗歌教学中穿插适当修辞、文章结构的理解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与考试题型有机联系,一举两得呀!】

三、朗读背熟(10—15分钟)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板书)说说植树的好处。

2.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我们国家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全民植树。同学们不仅要积极响应还要动员其他少年朋友。怎么动员呢?这首诗就是最好的动员材料。现在我们一起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能背的就背。

【设计意图:熟读成诵是诗歌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有时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经过反复的背诵就能轻而易举就理解了,所以留给学生时间读文背诵才是一个重点。】

3、布置学生写几句关于植树造林的宣传语。

四、总结(3—5分钟)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用你的微薄之力,为世界增添一份绿,集大家共同的力量,还地球一件绿色的衣裳。

【设计意图:在结尾部分号召同学积极行动起来植树造林,为祖国绿化做奉献,让学生心理产生一个情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

1、课外作业:调查学校的一种树木。

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总起:发出号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分述:增添新绿——染绿祖国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总结: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