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一、地方病的概述

(一)我国地方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定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通称为地方病。

我国地方病流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尤其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已成为一些地方致残、致贫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我国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全国有10万多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病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也在7000万以上。

从病种上看我国共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汀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病种。

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各地建立了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80%省、市(区)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氟中毒病区中50%以上中、重度病区完成了改水降氟任

务,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42%,其中急性感染病人下降了91.8%,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稳中有降。

控制和根治地方病比起其它类疾病的防治要困难的多,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出现了地方病的回升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地方病的危害。

(二)地方病的病因分类

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原生环境的土壤、饮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造成的人体摄入量与生理需要量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表现为特异地区人群中的特异疾病,所以此类疾病又称为水土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2)元素过剩性:(中毒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

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已查明与10余种元素有关,如碘、氟、砷、硒、钼、钴、铜、镍、铝和硼等,均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其它还有地方性砷中毒、钼中毒、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虽然病因未彻底明确,但是发病也与地球化学性因素具有某些确定的关系。

2.生物源性地方病在人畜共患疾病中有些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传染性地方病。如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布氏杆菌病、炭疽病、血吸虫病等。

3.病因未明地方病如大骨节病、克山病等一些原因不明的地方病,一旦基础医学搞清病因也可归入如上两类。

(三)地方病的基本特征

1.病区内该种地方病的发病率、患病率都显着高于非病区,周围非地方病病区很少或没有该种疾病发生。

2.非病区健康人口进入该地方病区也可患同类疾病,属于高危险人群。3.从地方病病区迁出的健康人口(潜伏者除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原有患者症状不再加重并可能逐渐减轻。

4.地方病病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以罹患同类疾病。

5.地方病病区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素。

6.彻底根除地方病病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地方病病区可以转化为健康化地区。

(四)地方病监测控制策略

1.牢固树立长期防治的思想,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连续监测病区中地方病人群患病率的消长动态和有关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

2.重点抓好地方病的第一级预防,对病因明确的补充环境中和机体缺乏的元素,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消灭生物源性地方病的传染源,切断

传播途径。

3.政府干预措施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高群众的防治参与意识,将社会发展的脱贫致富与治病治愚相结合。

二、碘缺乏病

IDD定义:是指碘缺乏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包括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单纯聋哑、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以及单纯性甲状腺肿。碘缺乏是全世界可以预防的智力迟钝的最普遍原因。

IDD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最广的疾病,其严重病区分布范围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大湖地区,以及大西洋洲的新西兰的一些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1999年提供的资料,全球共有碘缺乏病流行的国家130个,病区人口 7.4亿,由缺碘造成的智力低下约3亿人,占病区人口数的18.7%。由于母体缺碘,每年至少有3万胎儿流产或死胎,每年约有12万新生儿发生不同程度的智能损伤,另有资料证实,14岁以下智残儿童539万,在智低人群中有80%是缺碘所致。

中国是IDD流行严重的国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上海市外都有地甲肿流行,除上海、江苏省外都有地克病流行,1992年病区波及29个省、市、自治区,1762个县、市、旗,26854个乡、镇,病区人口 4.25亿,地甲肿现

患700多万,地克病近20万,亚克汀病人800多万。抽样调查病区儿童智商水平与非病区相比低10~15%,我国每年约有600万新生儿在严重缺碘地区出生,如不尽快消除碘缺乏危害,每年将有大批智低儿出现。

(一)我国IDD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在我国除上海市外,全国各省市均有发病。严重病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的山区,一些丘陵、平原地带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总体来看IDD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农村多于城市、不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

2.人群分布:从年龄分布看,往往从儿童期就开始出现,青春发育期急剧升高,40岁以后逐渐下降。从性别分布看,女性的最高患病率年龄组在12-18岁,男性在9-15岁。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怀孕期、哺乳期也成为IDD的高发期。

我国IDD的年龄分布(示意图)

我国IDD性别分布

3.时间分布:从长期趋势看IDD的长期变异与社会防治措施的强化程度明显相关,特别是碘化食盐的质量和覆盖率直接影响着IDD一定时期内的发病水平。

图IDD时间分布(示意图)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碘缺乏的原生地质环境因素: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IDD的流行,其流行原因主要是环境碘的缺乏。

医学、地质学、地理学和化学界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碘的来源主要是由土壤经食物链传递得到。而陆地土壤中的碘又是经亿万年间海洋中的碘化物及碘酸盐离子借助蒸腾、降雨作用进行补充积累。1.5-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及消退过程将地壳表面富含碘元素的成熟土壤冲刷带入海洋。地质年代上的近期,由岩石风化形成的新土壤因为没有足够年代的积累,其中碘含量只有熟土的1/10,这就是全世界大面积缺碘的基本原因。其它如饮用水中碘含量偏低、降雨集中造成碘化合物随水流失,都可以成为缺碘环境。

2.影响食物摄入的社会环境因素人体需要的碘90%来自食物,由于经济、交通不发达,病区群众食物单一且大多数为当地自己种植的品种,再加上贫穷所造成的不合理膳食(如低蛋白、低热能食谱),不但造成碘的摄入不足还可以出现碘的吸收转化率低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IDD是以碘缺乏为主的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症。

3.致甲状腺肿物质:硫氰酸盐(杏仁、木薯、核桃仁中含有),硫葡萄糖苷(存在于卷心菜、芥菜、甘蓝等蔬菜中),某些药物(如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洋地黄、秋水仙碱)。

4.其它因素:膳食中蛋白质、热量、维生素不足、高钙膳食,环境中其它矿物质不平衡(镁、锰、铁含量偏高,硒、钴、钼含量偏低)也可以加重碘的缺乏。

(三)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1.地方性甲状腺肿这是IDD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其本质上是机体对环境缺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早期病变是可逆的,经过适当的补碘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继续发展反复增生形成了结节,则病变成为不可逆的,因此本病一定要强调早治疗早预防。

地方性甲状腺肿

我国现行的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如下:a、居住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区;b、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c、排除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其它甲状腺疾病;尿碘值低于50ug/g肌酐,甲状腺吸碘率呈现"饥饿曲线"可作为参考指标。

2.地方性克汀病这是严重缺碘地区IDD的最严重表现形式。多因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期严重缺碘影响了胎儿和发育前期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分化增殖,使大脑发育、机体生长明显落后,引起耳聋、言语障碍、智力低下、身材矮小,故有人又称之为地方性呆小症。

正常人与地克病病人

地方性克汀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必备条件:a、出生居住在碘缺乏地区;b、精神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辅助条件:a、神经系统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听力障碍,不同程度的运动神经障碍。b、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不同程度的克汀病形象。有上述必备条件,再具有辅助条件中神经系统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者,同时排除分娩损伤、脑炎、脑膜炎、先天性愚型、大脑性瘫痪及药物中毒,即可诊断为地方性克汀病。

(四)IDD的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措施:在缺碘地区实行全民补碘,是我国为消灭IDD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其中最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措施首选食盐加碘。

2.二级预防措施:加强防治监测,为保证加碘食盐的碘含量,要常抽查监测加碘食盐从加工厂、批发、销售、入户、食用各个环节,同时注意加碘食盐的防潮、防晒、密闭保存。对人群进行定期调查,比较食用加碘食盐前后甲状腺肿发病率的动态变化。

3.预防补碘副作用:有些个别个体补碘后可出现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于40岁以上的节结型甲状腺肿),碘过敏、碘中毒

三、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外界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地方病。病变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同时也可以累及中枢神经、心血管、胃肠道、肌肉等多个系统。世界上五大洲

的五十多个国家都有本病的存在,我国流行病区分布于1187个县,受威胁人口达3.3亿。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布

(一)病区划分标准与分型

由于高氟来源和环境介质不尽相同形成的高氟区有如下两种不同类型。

1.饮水型病区以饮用水为高氟摄入的主要来源。

2.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多为高寒高海拔地区,由于室内取暖燃烧含氟煤炭污染室内空气、饮用水、食物,大量氟元素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另外磷肥厂、化肥厂、铝厂、钢铁厂也可排出含氟气体污染大气环境造成周围人群的中毒。某些长期饮用劣质粗茶的人群也可经消化道途径摄入过量的氟。

参考资料:3.病区的划分与确定根据

① 当地居民人均摄入氟在3.59mg/日以上。② 该地区人群尿氟平均浓度在

1.5mg/L以上。③ 其它生物样品氟含量明显高于非病区。④ 当地出生的8-15岁儿童恒牙氟斑牙检出率>30%。⑤ 检出有氟骨症患者。并且可以根据氟骨症、氟斑牙的患病率以及水源中氟含量以村为单位划分出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病区。

(二)我国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

1.流行现状

(1)地区分布:长白山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为浅层高氟地下水病区,是我国面积最广的病区类型。渤海湾滨海平原等地区为深层高氟地下水病区,北京小汤山、广东丰顺等地是高氟泉水病区,昆明、桂阳等地区为高氟岩矿病区。另外四川、广西、湖北等12省的150个县主要为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2)人群分布:① 年龄分布:恒牙形成期生活在病区的儿童均可患氟斑牙。氟骨症多见于成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患氟骨症的病人增多。② 性别分布:一般认为氟斑牙、氟骨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由于生育原因常出现氟骨症患者多于男性,且病情随生育次数增多而加重。③ 家庭分布:从非病区迁入户比当地户容易患病且病情严重。

(3)时间分布:① 氟斑牙的发病与居住在病区的年限无关,② 氟骨症表现为居住年限越长患病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2.影响发病率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

(1)氟元素的摄入量。饮用水中、食物中、空气中氟的浓度与病区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呈高度正相关。

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氟与病情关系

(2)营养状况。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C的膳食结构有抗氟中毒的作用。(3)低硬度、高pH值的饮用水也可促进氟中毒的发病。

(三)中毒作用与发病机理

1.氟元素在人体生理作用中属于双向阈值元素,适量的氟能维持机体正常的钙磷代谢,特别是具有护牙防龋的明显功效。

2.氟斑牙: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氟含量(1mg/L),可以使牙齿成釉细胞中毒变性,造成釉质矿化不良牙齿出现釉质缺损,牙齿变脆易磨损。

3.氟骨症:每日摄入量超过6mg,入血的氟离子与血液中钙离子大量结合,形成不溶的氟化钙沉积于骨皮质甚至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氟元素的过多和血钙的减少使多种酶的活性受到抑止导致体内许多代谢过程紊乱,从而引起临床出现氟骨症及其它的一系列症状。氟结合大量血钙后,刺激机体对骨钙再动员加强,造成溶骨脱钙,而氟化钙的沉积又造成骨质硬化,上述两种作用对骨骼及骨旁软组织造成严重损害,使机体产生严重而广泛的结构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及分型

氟斑牙:是氟中毒的早期临床表现,牙齿出现白垩、缺损、着色,并呈现出浅黄、黄褐、深褐或黑色等不同程度的颜色。

氟骨症:是氟中毒的重要临床表现,体征以躯干、四肢运动受限及肢体变形为主。严重者出现腰椎弯曲、骨盆变形,并且伴有肌肉挛缩和废用性萎缩,甚至出现劳动能力丧失成为终身残废。

患者自觉症状主要为腰背部、四肢大关节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有肢体蚁走感、知觉减退等现象。其它如消化功能减退、代谢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症状等也可以见到。

(五)防治措施

第一级预防减少氟元素摄入量是根本性预防措施。

1.改水降氟如果更换水源有困难可采用饮用水除氟的方法来降低氟的摄入量。集中式供水可用混凝沉淀法和活性氧化铝法,分散式供水可直接加入碱式氯化铝0.5g/L。其它明矾法、骨灰法、电渗法也可以降低水中氟含量。

改换水源

2.改良炉灶、更换燃料少用或不用含氟高的煤作为市内燃料,改进室内燃煤方式加强排烟措施,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3.控制食物氟污染改良食物干燥方法,避免烟气直接接触食物。

4.综合措施改造盐碱土壤、疏通河道、植树造林,以减少氟化物积蓄。改善饮食结构多摄入蛋白质和新鲜蔬菜,增强体质和抗氟能力。注意个人防护少饮用高氟劣质茶,不用含氟牙膏、含氟药物。

四、其它地方病

(一)地方性砷中毒由于长期饮用含砷量过高的水而引起。多以慢性中毒为主,主要表现为神经末梢炎、皮肤色素沉着、手掌脚趾皮肤高度角化严重者可形成皮肤癌。其病区主要分布在含砷矿区附近、湖沼地区或沿海地区,我国新疆奎屯地区和台湾省西南部是地方性砷中毒高发区,当地居民又称之为“黑脚病”、“马脚病”。此病病因明确完全可以采用一级预防措施加以控制,当饮用水中砷含量持续〉0.05mg/L,应该考虑更换水源。如果更换水源有困难,可

以考虑采用除砷措施。如为污染所造成水源污染,应立即查明污染源并且加以消除控制。

(二)克山病本病主要分布在黑、辽、吉、蒙、晋、冀、豫、陕、甘、宁、滇、鲁、川、黔、藏、鄂等省的300多个县。临床表现以心肌坏死为主症,多发于育龄期妇女和断乳后学龄前儿童,是一种发病率低病死率高的严重地方病。近年研究认为克山病病因主要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性病因、生物性病因和膳食营养因素方面,特别是环境硒元素的缺乏可能是克山病的主要原因。我国近年来采用大面积人群补硒的方法,预防控制克山病确实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大骨节病病变是以关节增粗变形、功能障碍、短肢畸形为主要表现,以软骨坏死增生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地方性骨关节疾病。我国主要分布在自东北向西南斜跨的15个省市自治区中,多发年龄段在7-13岁,有一定的家庭多发倾向和冬春季高发倾向。此病迄今为止病因不明,故预防只能采取综合措施,一般以改水、换粮、补硒为主要方法。

小学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完整版

小学地方病防治实施方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做好地方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儿童对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病能力,现依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任务与目标: (一)任务 通过广播、板报、健康课、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地方病的现状、危害、防治及预防知识,并通过教师---学生—家长这条传播链,达到信息的有效传播。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地方病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包虫病、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的有关知识,学会科学预防。 2.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地方病的预防与治疗。

3.提高学生自觉参与防治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4.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地方病病防治工作。 (二)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为全体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 (三)预期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使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小学生和家长均达到90%以上。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科任教师及各班班主任

下设办公室:(保健员) (二)部门职责 1.教务处:负责宣传、督导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 2.少先队:配合教务处开展各项工作,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普及预防地方病知识。 3.班主任:积极开展地方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具体内容安排 1.制定学校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下发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3.教务处、各班主任等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4.下发地方病授课教案、学生上课。 四、具体工作: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一、地方病的概述 (一)我国地方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定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通称为地方病。 我国地方病流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尤其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已成为一些地方致残、致贫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我国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全国有10万多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病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也在7000万以上。 从病种上看我国共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汀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病种。 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各地建立了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80%省、市(区)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氟中毒病区中50%以上中、重度病区完成了改水降氟任

务,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42%,其中急性感染病人下降了91.8%,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稳中有降。 控制和根治地方病比起其它类疾病的防治要困难的多,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出现了地方病的回升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地方病的危害。 (二)地方病的病因分类 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原生环境的土壤、饮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造成的人体摄入量与生理需要量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表现为特异地区人群中的特异疾病,所以此类疾病又称为水土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2)元素过剩性:(中毒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 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已查明与10余种元素有关,如碘、氟、砷、硒、钼、钴、铜、镍、铝和硼等,均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其它还有地方性砷中毒、钼中毒、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虽然病因未彻底明确,但是发病也与地球化学性因素具有某些确定的关系。

地方病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地方病防治教案 授课内容:环境与健康 一、地方病的概况: 1.含义:是指具有一定地区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 2.分类: (1)地球生物性疾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是指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影响,形成某些地区的特异地质、水文、地理、气象条件改变了疾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数量,以致该地区人与生物因素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生物性疾病。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 (2)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是指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分布 不均匀性,某些地区某种元素过高或过低,打破了人与环境中的物质平衡,引起的化学元素性疾病。 3.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的含义: 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摄入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 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甲状腺肿、克汀病最为突出。 (二)流行病学特征: 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内陆>沿海;乡村>城市;农业区>牧区人群分布:青春期发病率高女性>男性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四)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地甲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腺肿大当压迫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局部症状。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五)克汀病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 2.亚克汀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是该病的突出的症状。 (六)防治措施: 1.缺碘 补碘:食盐加碘、食用富含碘的食物、碘油注射、口服碘化钾片、外科手术 2.非缺碘:根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二、地方性氟病 (一)地方性氟病含义: 地方性氟病又称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主要以氟骨症和斑釉齿(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1)饮水型病区:平原>丘陵>山区、多发干旱和干旱的盐渍地区、温泉地区、富氟矿区等。 (2)燃煤型病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3)饮茶型病区:西藏、内蒙、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2.人群分布:好发青壮年;女性>男性 三、氟骨症的临床表现:

地方病防治优秀教案

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

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 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 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二、老师总结 重复碘缺乏病的危害,购买和食用碘盐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识别合格碘盐,到什么地方购买合格碘盐,什么样的盐不能买等等。然后让学生把以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并劝说家长正确购买和食用碘盐。

地氟病防治知识介绍教案

地氟病防治知识介绍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地氟病防治的各种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介绍地氟病的各种知识情况。 1、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还可损伤其它器官。 2、消化道是氟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3、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病区分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 5、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 6、在无低氟水源的病区,可选用氯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剂除氟。分为集中式供水降氟方法与分散式家用降氟罐。也可用电渗析等物理降氟方法。 7、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是:除改炉改灶外,不要将粮食和食物悬挂在炉灶上方熏烤,采取自然晾晒或利用烤烟房烘干。病区经熏烤的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很高,在食用前要进行淘洗,以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 8、正确使用降氟炉灶:使用炉灶时,炉盖要严密,不能敞灶燃烧,烟囱要伸出屋外,炉膛加煤高度不能超过烟道出口;定期维修炉灶、清理烟道。 9、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10、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做饭或敞灶烤火、熏烤粮食、蔬菜等,造成室内空气氟含量过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1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第一课地方病常识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 驼等) (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 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课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教材宣传挂图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基层常见疾病 类

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1%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常用检查:体温测量 症状表现:白细胞增多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并发疾病:肺炎 高发时期:季节更替时期 症状表现:急性起病。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等 确诊诊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鼻咽部的症状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行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 治疗: (1)对症治疗: ①休息??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②解热镇痛??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

③减充血剂??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④抗组胺药??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⑤镇咳剂??对于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药。(2)病因治疗 ①抗菌药物治疗?? ②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 (3)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7%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喷托维林氯化铵糖浆 时期:轻者仅在冬春季节发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后最明显,白天咳嗽较少。夏秋季节,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患者则四季均咳,冬春加剧,日夜咳嗽,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以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 教学难点:知道碘缺乏会出现的状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碘: 碘——人体的微量元素。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证人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 碘虽然在人体的含量极低,但作用却很重要,绝对不能少了它,一旦人体缺少了碘,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病态,也就是所谓的“碘缺乏病”。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胎儿和青少年的发育与成长,尤其是它对神经系统及智力正常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 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重要原料的碘,如果缺乏,则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量就减少或不足,进而影响新陈代谢、阻滞机体发育生长、使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异常。首当其冲的则是对神经系统与智力发育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弱智或智力残疾。 2、人为什么会缺碘? 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然而,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上的土壤、江河、湖泊及空气中的碘含量都很低。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植物的碘含量也很少;饲养出来的的家畜、家禽乃至野生动物,体内的碘含量也不多。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又只吃当地产的饮食,当然就不能得到足够碘供应。如果3——6个月内又得不到足够量 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 3、什么是碘缺乏病(IDD)?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至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在五大洲的154个国

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3年讲堂卫生院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完成预防和控制地方病防治任务,我乡主要针对碘缺乏病、布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布病等地方病发生,从而保障我乡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制定本年度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领导组,完善地方病工作责任制: 为深入持久搞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我站将认真贯彻学习《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管理领导组,有专业的防治人员组织,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均能规范日常行为及早预防,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二、做好监督和报告工作: 做好销售点和民户碘盐督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是我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上级部门制定相应地方病防治措施的可靠依据。因此,我们一定配合县疾控完成碘盐的采集工作,确保群众食用放心碘盐。 三、控制碘缺乏病、布病,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依赖群众,利用村广播、宣传画、宣传单、口头宣传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地方病防治预

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碘缺乏病最简单易行、最有意义和安全有效的就是长期食用加碘食盐,对食盐的存放、注意事项作宣传点,同时对布病重点人群摸底登记,摸清高危人群放羊、牛的具体数据,开展版面宣传,早发现、早治疗布病患者,降低布病的发生,发病。 四、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方病防治工作 我们一定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学校地方病甲状腺肿大的筛查以及普及碘缺乏病知识的了解。 只要我们依照国家关心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条例为依据,宣传内容有科学性,例举数据可靠、真实,从而不同程度改变群众观念,影响群众的接受能力,心理状态,改变环境因素造成的危害,降低发病因素,是有希望减低我区碘缺乏病、布病的发生,避免因此造成的社会危害。 讲堂乡卫生院 二〇一三年二月

2011年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2011年刚察县寄宿制完小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 教学过程: 一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一、缺碘有什么危害?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应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丸。 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碘缺乏病是一种古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大多数人对防治这种病的认识不足,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宣传碘缺乏病知识人人有责,特别是卫生部门、盐业部门、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级行政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

(完整版)中小学常见病及地方病预防措施

14小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第1篇:小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学生常见病防治 按照《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对学生常见病进行预防、矫治,有序地进行防治工作,使学生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 1、预防学生常见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和健全学校卫生档案、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2)定期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工作,重点要做好学生的视力不良、龋齿、沙眼、贫血、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等常见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3)做好学校常见病防治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统计监测覆盖率、患病率、防治人数、防治效果评价等指标。 (4)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2、预防常见病的具体方法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饮食习惯。其次,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开展免费接种工作,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其三,学校和卫生部相接合,经常开展对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知道怎样预防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卫生部门要对学校定期进行预防性卫生监测。发现疫情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以免疫情扩散。 三、传染病的防治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1、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2)校医每天进行巡视;(3)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4)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5)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2、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或疫苗应急接种。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3、预防措施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2篇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省曾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11个市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的危害,主要有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病氟中毒、水源性高碘、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全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地方病防治职责、加大投入,大力落实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健全地方病防治服务体系,社会广泛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多数地区的地方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 但是,我省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距离实现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危害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的防治地方病,今天

我们对地方病的防治进行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 (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积极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医疗机构名称: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题5分,满分50分) 1、碘缺乏对成人最明显的影响是(C) A.患“大肚子病” B.骨质疏松 C.甲状腺肿 D.甲状腺功能减低 2、碘缺乏造成的危害在所有人群中最严重的是(A) A.妇女和儿童 B.儿童和老人 C.老人和青壮年 D.妇女和老人 3、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是(C) A.锌 B.钙 C.碘 D.钾 4、人体缺碘的最主要危害是(B) A.偏瘫 B.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 C.头痛 D.腹胀 5、消除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B) A.服碘油丸 B.食盐加碘 C.吃药 D.锻炼身体 E.每天吃海产品 6、人体常量元素包括下列哪一组?(B) A.铁、锌、碘、硒 B.钙、镁、钾、钠 C.铁、锌、钾、钠 D.钙、镁、碘、硒 7、碘缺乏病是由于土壤和水缺碘,导致食物、动物缺碘而造成人体长期碘摄入不足,请选择补碘时间(D) A.5年 B.10年 C.50年 D.世代 8、关于碘缺乏病严重程度比较,下列哪组不对(E) A.山区>平原 B.内陆>沿海 C.农村>城市 D.河谷冲刷带>平原 E.河谷冲刷带<平原 9、四肢关节疼痛麻木僵硬、严重者腰弯背驼,四肢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或者瘫痪,叫(C) A.变形症 B.氟骨病 C.氟骨症 D.四肢病 10、牙齿为粉笔样白色、无光泽或变黄、变黑、出现凹坑或片状缺损,叫(D)。 A.牙齿病 B.白班牙 C.黑斑牙 D.氟斑牙

二、多选题:(每题最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和不选均不得分;每题5分,满分50分) 11、下列天然食物中哪些碘的含量较高(BE) A.菠菜 B.海带 C.萝卜 D.芹菜 E.紫菜 12、目前碘缺乏会导致哪些病症(ABCD) A.痴呆 B.“大脖子”病 C.克汀病 D.体形矮小 13、食用不合格食盐可能导致(ABCD) A.腹痛 B.腹泻 C.四肢麻木 D.死亡 E.无严重影响 14、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ABE) A.体格发育 B.脑发育 C.抗过敏 D.免疫力 E.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5、下列哪些人群买盐时要注意买“无碘盐”标记盐(AC) A.生活在高碘地区 B.甲减 C.甲亢 D.肾炎 E.高血压 16、缺碘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时期是(BE) A.成人 B.小于2岁 C.2—3岁 D.7-10岁 E.出生前 17、地氟病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BD) A.心脏病 B.氟斑牙 C.腹泻 D.氟骨症 E.氟骨病 18、关于“氟中毒”,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氟中毒是由长时间吸进和吃进很多氟而得的一种病。 B.氟中毒是由于炉灶燃煤、烘烤粮食引起的。 C.氟中毒主要引起氟斑牙氟骨症。 D.氟中毒只能预防,不能医治 19、氟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土壤中氟化物可溶于水,容易被( A )和( B )所吸收。 A.动物 B.植物 C.生物 D.人 20、食物中的氟约为(A)% ~(C)%属易溶性,因而吸收率也较高。 A.40 B.60 C.80 D.90

地方病防治教案5

地方病防治教案(一) (授课内容:环境与健康) 一、地方病的概况: 1.含义:是指具有一定地区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 2.分类: (1)地球生物性疾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是指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影响,形成某些地区的特异地质、水文、地理、气象条件改变了疾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数量,以致该地区人与生物因素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生物性疾病。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 (2)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是指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分布 不均匀性,某些地区某种元素过高或过低,打破了人与环境中的物质平衡,引起的化学元素性疾病。 3.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的含义: 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摄入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 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甲状腺肿、克汀病最为突出。 (二)流行病学特征:

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内陆>沿海;乡村>城市;农业区>牧区 人群分布:青春期发病率高女性>男 性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四)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地甲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腺肿大当压迫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局部症状。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五)克汀病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 2.亚克汀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是该病的突出的症状。(六)防治措施: 1.缺碘 补碘:食盐加碘、食用富含碘的食物、碘油注射、口服碘化钾片、外科手术 2.非缺碘:根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三、地方性氟病 (一)地方性氟病含义: 地方性氟病又称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主要以氟骨症和斑釉齿(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修订稿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地方病的概述 (一)我国地方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定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通称为地方病。 我国地方病流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尤其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已成为一些地方致残、致贫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有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我国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全国有10万多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病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也在7000万以上。 从病种上看我国共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汀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病种。 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各地建立了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80%省、市(区)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氟中毒病区中50%以上中、重度病区完成了改

水降氟任务,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42%,其中急性感染病人下降了%,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稳中有降。 控制和根治地方病比起其它类疾病的防治要困难的多,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出现了地方病的回升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地方病的危害。 (二)地方病的病因分类 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原生环境的土壤、饮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造成的人体摄入量与生理需要量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表现为特异地区人群中的特异疾病,所以此类疾病又称为水土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2)元素过剩性:(中毒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 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已查明与10余种元素有关,如碘、氟、砷、硒、钼、钴、铜、镍、铝和硼等,均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其它还有地方性砷中毒、钼中毒、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虽然病因未彻底明确,但是发病也与地球化学性因素具有某些确定的关系。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篇一: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教案 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

腺肿大(粗脖子病)。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5 月15 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 学校 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地方病防治知识讲座

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方病 是指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碘缺乏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食物是身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生活环境的土壤含碘少,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植物含碘也少,吃了低碘饲料的各种动物(如羊、牛、狗和兔等),也会碘营养不足。如果我们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品,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健康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所有的人都不能幸免,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虽然大多数人看上去似乎很“正常”,只有部分人会表现出明显病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但实际上,这种“正常”是一种隐藏的病态。科学家把碘缺乏对人身体和智力发育造成的全部不良影响(病态)叫做碘缺乏病。 二、碘缺乏的危害 碘缺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碘缺乏病的危害主要有: 1、损害儿童大脑神经发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这是碘缺乏最大的危害。 2、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病;严重碘缺乏会引发地方性克汀病。表现为聋、哑、呆、傻。 3、导致胎儿死亡、畸形、聋哑或流产、早产。 4、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5、碘缺乏病不明显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力,降低肉、蛋、乳等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幼儿和青春期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较快,体内需要的碘也就多。由于生理的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和怀孕的妇女更是需要碘,因此,她们对碘缺乏非常敏感。

地方病预防知识教案

地方病预防知识教案 下双中学杨国军 教学内容:教会学生预防艾滋病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2、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问:通过这节课你想学到什么知识? 2.教师简单总结。第一课时 二、新课探究 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 [知识问答] 问: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它们的英文缩写分别是什么?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率极高的传染病。那么HIV是如何作用人体的呢? [游戏解惑] 我们先做个游戏“HIV的入侵”。(游戏规则和内容在附录1) 问:为什么开始时,“感冒病毒”和“腹泻病毒”没有把“机体”夺走?大家想一想,最终导致人体死亡的原因是什么?HIV在人体死亡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 2、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测试统计] 问:你认为生活中下列哪些方式可能传染上艾滋病病毒? a、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马桶。 b、被蚊虫叮咬。 c、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餐具。 d、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肚里的胎儿。 e、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 f、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用过的衣服。 g、不安全性行为。 h、输来路不明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i、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游泳。 j、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拥抱、握手。 k、共用注射器吸毒。 l、母亲哺乳。 我先不回答正确答案,先给你们讲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明理] 故事:帕特一家的命运 问:请你想一想,从帕特一家的遭遇中你能否总结出HIV的传播途径? 教师总结:艾滋病传播的三种途径 3、小结 4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质疑解惑] 同学们想一想,从帕特一家的遭遇中我我们还能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妮卡多年与已被感染的家人同吃同住,却没有被感染? 教师总结:HIV的非传播途径[明确答案] 对照刚才的测试,请同学们重新回答一次。 [活动设疑] 活动:“危险与安全”为什么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安全?

最新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一、地方病的概述 (一)我国地方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定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通称为地方病。 我国地方病流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尤其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已成为一些地方致残、致贫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我国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全国有10万多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病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也在7000万以上。 从病种上看我国共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汀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病种。 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各地建立了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80%省、市(区)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氟中毒病区中50%以上中、重度病区完成了改水降氟任务,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42%,其中急性感染病人下降了91.8%,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稳中有降。

控制和根治地方病比起其它类疾病的防治要困难的多,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出现了地方病的回升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地方病的危害。 (二)地方病的病因分类 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原生环境的土壤、饮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造成的人体摄入量与生理需要量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表现为特异地区人群中的特异疾病,所以此类疾病又称为水土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2)元素过剩性:(中毒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 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已查明与10余种元素有关,如碘、氟、砷、硒、钼、钴、铜、镍、铝和硼等,均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其它还有地方性砷中毒、钼中毒、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虽然病因未彻底明确,但是发病也与地球化学性因素具有某些确定的关系。 2.生物源性地方病在人畜共患疾病中有些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传染性地方病。如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布氏杆菌病、炭疽病、血吸虫病等。 3.病因未明地方病如大骨节病、克山病等一些原因不明的地方病,一旦基础医学搞清病因也可归入如上两类。 (三)地方病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